儿童生长发育1_第1页
儿童生长发育1_第2页
儿童生长发育1_第3页
儿童生长发育1_第4页
儿童生长发育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生长发育1第1页/共38页生长发育规律一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二生长发育的分期与特征三生长发育的研究内容四生长发育规律五神经与心理发育六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第2页/共38页生长发育指标主要有:身长、体重、头围和胸围等。1)身长身长是衡量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足月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为50厘米(一般男孩子略大于女孩)。第一年末,身长的增加约为出生时的50%,即25厘米,满1岁时,身长可达75厘米;第二年,约增10厘米;第三年,约增7厘米。以后每年约增4—6厘米。1岁以后到l2岁的平均身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身长(厘米)=年龄×5+802)体重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儿童的营养状况和骨骼、肌肉、器官等的发育情况。正常新生儿的体重约为3200克(男孩子一般稍大于女孩)。多数新生儿在出生2—3天内,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此后体重迅速增加。前3个月每个月增加1000克,第4—6个月平均每月增加600—700克,后半年每月约增加300克。影响儿童身长体重的因素很多,如种族、遗传、喂养方式、生活条件和疾病等。应当指出2—3岁以后的小儿身长、体重个体间差异很大,不能因个子小就视为异常,应全面检查后再做评价。第3页/共38页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1.生长发育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①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②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是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③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自我调节机制决定了个体发育方向、顺序、显露时间等一系列过程。第4页/共38页3)头围3岁以前的头围可以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情况。新生儿的平均头围约为34厘米,2岁时约为48厘米,8岁时约51厘米。生后第一年是头围增长最快的一年。由于婴儿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边缘尚未连接起来,有些地方仅由结缔组织膜相连,这些部分就是囟门。婴儿有前囟和后囟,前囟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2—4个月闭合。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晚闭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和脑积水。前囟饱满见于颅内压增高者,是脑炎、脑膜炎的重要体征,囟门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的儿童。4)胸围胸围的大小可以表示胸廓、肋骨、胸肌、背肌、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情况。新生儿的胸围平均为32厘米,比头围小2厘米,1岁时46厘米,2岁时49厘米,以后从2岁到7岁每年约递增1厘米。从第6个月开始,胸围和头围逐渐接近;到12—18个月时,是胸围和头围大小的交叉期。头、胸围交叉时间的迟早与儿童的营养状况有关,营养好,交叉时间较早;反之,则较晚。第5页/共38页2.生长发育的障碍

在个体生长发育时期,由于内在因素或环境因素,影响正常的成长发育过程,称为生长发育障碍。生长发育障碍既可表现为形态结构的生长障碍,也可表现为功能障碍。在个体生长发育期间所发生的疾病、外伤或其他现象,如果不影响儿童的正常身心发育,均不属于生长发育障碍。3.生长发育监测

为使生长发育最佳化,应熟悉生长发育理论和循证策略并加强观察,研究生长发育中诸如身体生长与运动功能、认知与语言功能、情感发育与社会功能、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等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决定和影响生长发育的诸多因素,探索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抑制异常生长发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第6页/共38页生长发育的分期与特征人的生长发育具有连续、渐进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人体量和质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发育阶段。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可将人生全过程划分为八个年龄阶段。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为胎儿期,共280天,胎儿的周龄即胎龄。此期是个体出生前身体结构和功能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重要时期,其影响是长期的,对一生有着重要意义。

母亲妊娠期间如受自身及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因素、感染、放射线、化学物质、外伤、营养缺乏、疾病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畸形、流产或宫内发育障碍。

第7页/共38页二、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此期的小儿脱离了母体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加之如果有出生前和出生时的各种不利因素,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先天畸形也常在此期被发现。

此期的主要特征是:

①适应子宫外生活的生理学特征,如肺的换气、循环的重建和肠道的活动;

②适应独立生活的行为学特征及觉醒状态的调节,如注视物体或脸,对声音的反应,为了得到营养、确保安全等对感觉刺激做出适当反应并保持觉醒。新生儿的行为状态决定了他们的肌张力、自主运动、脑电图形式等,但新生儿的运动是非自主性的和不协调的;

③与外界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特征,如可以对环境和人保持警觉并能适应,父母积极地调节婴儿的状态,同时也受到婴儿状态的调节,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加快婴儿心理稳定和身体发育,同时也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心理的沟通奠定了基础,建立了新生儿的社会交往,是人际关系的最初形态。第8页/共38页三、婴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的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此期的主要特征是:

①感觉和运动功能迅速发育,已有触觉和温度觉,味觉更加敏感,嗅觉反应比较灵敏,分辨声音的能力提高并可做出不同反应,追视移动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并开始能够分辨红色。原始反射逐渐减弱和消失,立直反射、平衡反应逐渐建立,在不断抗重力伸展发育过程中,从卧位到坐位直至站立和行走;

②言语功能的发育从出生时就能发出哭叫之声,到1岁末时大部分婴儿能说几个有意义的词;

③开始产生最初的思维过程,自我意识萌芽,情绪有所发育;

④可以接受大小便控制训练。第9页/共38页四、幼儿期

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此期的主要特征是:

①体格发育速度较前稍减慢;

②智能发育迅速;

③开始会走,活动范围渐广,接触社会事物渐多;

④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

⑤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营养的需求量仍然相对较高,适宜的喂养是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⑥对于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身保护能力有限,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高。第10页/共38页五、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7岁人小学前为学龄前期。此期的主要特征是:

①体格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②各类感觉功能已渐趋完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逐渐发育;

③智能发育更加迅速,理解力逐渐加强,好奇、好模仿;

④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思维活动主要是直观形象活动;

⑤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力量相对较弱,容易激动,喜欢喧闹,动作过多,注意力易分散;

⑥与同龄儿童和社会事物有了广泛的接触,知识面扩大,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⑦初步对自己的性别有所认识。第11页/共38页六、学龄期

自入小学前即6~7岁开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此期的主要特征是:

①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除生殖器官外各器官系统外形均已接近成人;

②认知功能继续发育,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

③思维过程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④情感的广度、深度和稳定性都较前提高,较高级的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开始发展;

⑤意志方面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但还很不稳定;

⑥个性逐渐形成,带着个人特征的气质倾向已逐渐显露,性格特征也开始显露。第12页/共38页七、青春期

一般从10~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约2—4岁。这是告别童年、向成年过渡的转折阶段,也是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此期的主要特征是:

①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女孩由于耻骨与髂骨下部的生长及脂肪堆积,臀围加大,男孩肩部增宽,下肢较长,肌肉强健;

②生殖系统发育加速并渐趋成熟;

③认知功能继续发育,注意、记忆、知觉和思维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思维活动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进入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

④个性的形成,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⑤随着性的成熟、身材的陡长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心理上发生变化。第13页/共38页八、成人期

18岁以后为成人期,又分为青年期(18~25岁)、成年期(25~60岁)和老年期(60岁以后),是人生过程中最为漫长的时期。此期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都发生巨大变化,此期的主要特征是:①青年期的发育基本成熟,功能最强但不够稳定;②成年期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并出现更年期,心理功能相对稳定,承担最为重要的社会角色;③老年期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全面衰退,社会功能减弱,直至生命结束。第14页/共38页生长发育的研究内容一正常发育规律1生理功能发育研究人体发育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各种生理功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如运动功能是如何伴随人体的成长不断分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功能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对运动功能的作用等。2心理功能发育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分析、判断、言语、操作、能力、人格特征以及情绪和情感的形成、稳定、衰退过程与特点。3社会功能发育主要指社会知觉、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相互作用的发育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对自己、对他人和群体的认识,产生了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相互知觉和认识,而且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信息交流、观点和思想感情,通过言语表达及非言语表达等方式进行表示。社会功能的健康发育,对于积极健康的人生十分重要。第15页/共38页二异常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研究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特征,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后果。重点研究运动功能障碍、心理行为障碍、言语障碍、学习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为探讨减少各类发育障碍,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三发育评定

发育评定是通过不同方法和手段,对生长发育的水平、趋势、速度、过程、规律和特点等进行观察与研究并做出评定。重点评定儿童的体格、智力、适应行为、言语、人格、运动功能等。通过评定,不仅可以了解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状况,而且可以发现功能障碍,为制定康复治疗目标和方案,正确实施康复治疗技术,判断康复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第16页/共38页生长发育的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由阶段性的过程。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并非等速进行,具有阶段性。一般体格生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周岁后基本稳步成长,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皮下脂肪发育年幼时较发达;肌肉组织的发育到学龄期才加速。(三)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由一定顺序性:一般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规律。(四)个体差异性: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因受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第17页/共38页神经与心理发育一神经系统发育1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1)脑的形态结构: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先于其他系统,重量占优势。新生儿脑重约370克(占成人脑重的25%),6个月时脑重约为700克(占成人脑重的50%),2岁时脑重约占成人的3/4,4岁时脑重为出生时的4倍,于成人接近约为1500克。(2)脑发育的关键期:脑发育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受环境影响。关键期内适宜的刺激时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中枢神经功能发育的前提。(3)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表现为可变更性和代偿性;①可变更性是指预先确定脑细胞的特殊功能是可以改变的,如视觉系统细胞被移植到脑的其他部位,这些细胞和新的细胞一起可起新的作用。②代偿性是指一些细胞能代替另一些细胞的功能,局部细胞缺失可用邻近细胞代偿,但过了脑发育关键期,缺失将成为永久性。(4)脊髓:随年龄增长,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婴儿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为阳性,2岁以下小儿巴彬斯基征阳性可谓生理现象。第18页/共38页2

反射发育

小儿神经反射的发育伴随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度,5类。(1)出生时即有,终身存在的反射:这些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由脑干部位的低级中枢控制,同时接受大脑皮质高级中枢的调控。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出生后即有终身存在。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系统病变。(2)出生时即有,暂时存在的反射:原始反射,随年龄增大在一定年龄期消失的反射,由脊髓和脑干部位的低级中枢控制,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到期不出现、不消失或俩侧持续不对称,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3)出生后逐渐稳定的反射:浅反射与腱反射终身存在的生理反射。1浅反射:腹壁反射1岁以后才容易引出。提睾反射4-6个月才明显。2腱反射:新生儿期可引出膝腱和跟腱反射。减弱和消失提示神经、肌肉或小脑病变。亢进和踝阵挛提示上神经元疾患。(4)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存在的病理反射:2岁以下正常小儿巴彬斯基征可呈阳性,但该反射恒定不对称或2岁后继续阳性时提示椎体束损害。(5)出生后逐渐建立,终身存在的反射:随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取代的是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1立直反射的中枢在脑干,多余生后3-4个月逐渐出现,持续终身。2平衡反应的中枢在大脑皮质,多出生后6个月逐渐出现,持续终身。出现延迟或不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第19页/共38页二感知发育视感知发育:视觉感应功能的建立、注视及追物体、区别形状、区别垂直线与横线、视深度知觉发育。包括对颜色的区分与反应。听感知发育:从出生后具有听觉功能,对声音以惊吓反射、啼哭或呼吸暂停等形式反应,到头可转向声源、对悦耳声的微笑反应、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判断和寻找不同响度声音的来源等,包括模仿声音。与语言直接相关,听力障碍如不能在语言关键期内得到干预,则可因聋致哑。味觉和嗅觉发育:4-5个月时味觉发育关键期,应适宜引入各类食物。7-8个月嗅觉发育已经很灵敏,1岁以后可以区分各种气味。皮肤感觉发育: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及温度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痛觉生后存在并逐渐敏感,温度觉出生时就很灵敏。知觉: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发育顺序为:对形状的知觉→对物体的整体知觉→会避开危险→能将从不同位置和角度看到物体统一起来。知觉还包括大小、空间、距离、时间、自我知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育。丰富环境刺激对婴儿的认知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20页/共38页三运动发育运动发育与体格发育、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密切联系。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发育与精细运动发育俩部分,是连续的过程。特点:1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粗大运动发育先,精细运动发育后。

2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

3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4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处于“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

5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

6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

7所以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常。2岁以前婴幼儿运动发育

运动水平平均年龄运动水平平均年龄拉起时头挺起并控制6周啪打玩具9个月俯卧位肘支撑3个月独站10个月翻身从仰卧位到侧卧位3个月独走12个月抓物3-4个月搭2块积木12个月直腰坐7个月使劲乱画14个月爬8个月辅助上楼梯16个月拉起至立位8个月跳24个月

第21页/共38页四语言发育

语言发育包括发音、理解、表达与交流。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6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岁时小儿平均能说2-3个字;1岁6个月时能说出几个有意义的词,指认并说出家庭成员的称谓;2岁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3岁时能指认许多物品名,并能说出3个字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简单故事情节。1语言理解的发育对声音分辨、识别、接触人和物的声音。2构音能力的发育构音是需要发音器官、舌、咽部许多肌肉的参与。协调动作3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词汇表达的发育、语法的发育、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4内部语言的发育是一种无声、简略和压缩的语言是在对话语言即外部语言或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5儿童语言处理过程发育特征小儿在未能自己表达之前,就能理解大人说的话。五心理活动的发育1早期的社会行为;2注意力的发育;3记忆的发育;4思维的发育;5想象的发育;6情绪、情感的发育;7个性和性格的发育;第22页/共38页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一遗传因素

细胞染色体所载的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决定儿童生长发育的“轨迹”,或特征、潜力、趋向。二环境因素

1营养因素;2疾病因素;4母亲因素;5社会因素;三异常发育

①出生前病因,出生即形成的发育障碍,如先天性畸形、脊柱裂、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等。②出生前病因,出生后难以早期发现的发育障碍,如脑性瘫痪、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染色体异常、代谢异常、先天性感染以及早产、低体重所致的障碍等。③与围生期因素相关的发育障碍,如脑性瘫痪、臂丛神经损伤等。④后天因素所导致的发育障碍,如外伤、感染、污染、肿瘤等导致发育障碍。1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可由先天因素及后天因素所导致的与运动功能有关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损伤所致。①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是指出生前因素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如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等。②后天性运动功能障碍:是指出生后因素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如颅脑损伤、脑炎及脑膜炎后遗症、脊髓损伤等。③脑性瘫痪:是临床最为多见的小儿运动功能障碍和肢体残疾。脑性瘫痪可以由遗传因素所致也可以由环境因素所致。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第23页/共38页2行为障碍或异常①生物功能行为问题:如遗尿、睡眠不安、食欲不佳等。②运动行为问题:如儿童擦腿综合征、咬指甲、吸吮手指、咬吸手指等。③社会行为问题:如破坏、偷窃、说谎等。④性格行为问题:惊恐、忧郁、社交退缩、过分依赖、过分敏感等。⑤行为性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口吃。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称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冲动、任性及学习困难为特征,为儿童行为常见。多数儿童的行为问题在发育过程中自行消失。脑瘫患儿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或异常。3言语和语言障碍又称言语和交流障碍,是脑瘫儿童常见的一种发育障碍。其病因可与听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发育器官的影响、脑性瘫痪及其他神经系统障碍、环境因素等有关。可表现为构音异常、嗓音问题、流利性问题、语言发育迟缓和语言发育障碍等。4学习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有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症。脑瘫患儿多有学习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智力损伤发生在发育时期,智力功能明显低于一般水平以及对社会环境日常要求的适应能力有明显损害。主要病因为生物医学因素和社会心理文化因素所致。患有此病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运动、语言方面较差,比如说小儿的坐、立、行及语言方面发育都比较迟缓,有的孩子到4、5岁,6、7岁甚至10来岁还不能说话和运动,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以及观察力、分析能力、思维想像各方面,其它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发育比较迟缓。脑瘫患儿往往

存在运动发育迟滞的同时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第24页/共38页6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和活动的局限、智力发育障碍。自闭症最典型的特征是社会交流障碍,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其病因复杂,与遗传、出生缺陷、出生前后不利因素有关。主要因素有:①遗传因素;②孕期及围生期因素;③神经生物学因素;④神经生理学因素;⑤社会心理因素;⑥免疫学因素;⑦家庭因素等。7重症身心发育障碍是指同时具有运动和智力发育障碍且均呈重度者,难以完成具有功能的动作,精神发育迟滞表现为“痴呆”。最为多见的是脑性瘫痪、重度精神发育迟滞,脑发育畸形、染色体异常、脑炎及脑膜炎后遗症、重症癫痫等。其临床表现可同时存在以下异常中的数种:①异常姿势和动作;②肌张力异常,躯干四肢痉挛,畸形;③癫痫发作;④进食、更衣和排泄均需要帮助;⑤不能理解、交流和表达;⑥对刺激没有反应、反应减弱或反应异常;⑦异常行为和习惯动作,如吸指、揪头发、抓弄耳朵、攻击行为等。第25页/共38页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是复杂的反射活动,因此,反射发育是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基础,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俩方面。一胎儿期运动功能发育1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是即可利用头部或臀部的旋转使身体弯曲避开刺激,3个月时能够动腿、脚、拇指和头,5个月时母亲就能明显感觉到胎动的踢脚或冲撞,以后不断加强直至分娩。妊娠28-30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2反射活动3个月的胎儿,当触及其上唇或舌头时,嘴会开闭。碰其脚会产生巴彬斯基反射,碰其手掌则会出现最初的“握持反射”。约在5个月时,对胎儿的生命有着重要作用的反射已出现。5个月后,胎儿逐渐获得了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和紧张性颈反射等对其生命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本能动作。第26页/共38页二.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

婴幼儿期是运动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粗大运动发育被认为是其他发育的基础,具有重要地位。婴幼儿期的粗大运动发育状况,可以很好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因此粗大运动发育检测是评定婴幼儿是否存在脑损伤或发育障碍的最重要的内容。一)反射发育与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密切相关的反射发育包括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应。由于种族差别,个体差别,抚养方式的差别等因素,各类反射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存在较大差别,以下各类反射出现与存在时间为一般现象:1原始反射原始反射(primitivereflex)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常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众多的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原始反射往往不精确,常常容易泛化。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逐渐成熟,神经兴奋的泛化性逐渐向着特异性发育,原始反射被抑制,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动作和运动技能的获得。胎儿娩出以后逐渐失去实际意义,多于2~6个月内消失。原始反射缺如,减弱,亢进或残存,都是异常的表现。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多延迟消失或残存。

第27页/共38页(1)觅食反射(rootingreflex):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该反射缺失提示具有较严重的病理现象,精神发育迟滞,脑瘫可持续存在。1)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2)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3)存在时期;0~4个月。(2)握持反射(palmargraspreflex):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3)存在时期;0~4个月。原始反射出现及存在时间

原始反射出现及存在时间原始反射出现及存在时间觅食反射 0~4个月 侧弯反射 0~6个月握持反射 0~6(8)个月 紧张性迷路反射 0~4个月拥抱反射 0~6个月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0~4个月放置反射 0~2个月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0~4个月踏步反射 0~3个月交叉伸展反射 0~2个月张口反射 0~2个月 阳性支持反射 0~2个月上肢移位反射 0~6周第28页/共38页(3)拥抱反射(Mororeflex)

: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底下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的患儿左右不对称。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生声音;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度。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2)反应:分为两型。①拥抱型:小儿双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四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课件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3)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伸展型4--6个月。(4)放置反射(placingreflex):又称跨步反射,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1)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2)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3)存在时期:0-2个月。第29页/共38页(5)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

。臀位分娩的新生儿、肌张力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时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失。1)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2)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3)存在时期:0--3个月。(6)张口反射: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精神发育迟滞是延迟消失。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俩侧手掌。2)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双手即现。3)存在时期:0—2个月。(7)上肢移位反射: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瘫时一侧缺失。1)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俩上肢放于脊柱俩侧,稍后观察变化。2)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3)存在时期:0—6周(8)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肌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3)存在时期:0—6个月。第30页/共38页(9)紧张性迷路反射(TLR):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3)存在时期:0—4个月。(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该反射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2)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3)存在时期:0—4个月。(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意义同ATNR.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3)存在时期:0—4个月。第31页/共38页(12)交叉伸展反射: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按压或敲打此侧足底。2)反应:可见另一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3)存在时期:0—2个月。(13)阳性支持反射: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1)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2)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也可引起膝反张。3)存在时期:0—2个月。2立直反射立直反射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育的基础。各种立直反射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立直反射出生后可以见到,但多余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身。脑发育落后或脑损伤患儿立直反射出现延迟,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可严重影响立直反射的建立。立直反射出现及存在时间表下:名称出现及存在时期

颈立直反射新生儿→持续6—8个月躯干颈立直反射2—3个月→5岁左右躯干躯干立直反射3—4个月→5岁左右迷路性立直反射6—7个月以前→终生视性立直反射5—6个月以前→终生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6—7个月→终生第32页/共38页(1)颈立直反射:新生儿期唯一能见到的立直反射,是小儿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关系的反射,以后逐渐被躯干立直反射所取代。此反射出生后出现,持续6—8个月。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头部向一侧转动。2)反应:小儿肩部、躯干、骨盆都岁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2)躯干颈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俩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2)反应:此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躯干转动,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3)躯干躯干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如上述方法,使小儿转成侧卧位。2)反应:小儿主动回到仰卧位的姿势。(4)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此反射3—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1)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不要过分倾斜。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第33页/共38页(5)视性立直反射:是头部位置随着视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该反射在人类相当发达,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4个月左右出现,5—6个月明显。该反射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1)检查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检查者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6)降落伞反射: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由于其中枢在中脑,因此该反射的意义等同于立直反射。检查时注意观察俩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失,提示脑瘫或脑损伤。1)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