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区域社会史视角的中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_第1页
海洋区域社会史视角的中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_第2页
海洋区域社会史视角的中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_第3页
海洋区域社会史视角的中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_第4页
海洋区域社会史视角的中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区域社会史视角的中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

*****一丰富的海洋盐业文化史料中国海洋盐业文化,自古就十分发达。中国的海洋经济中,“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海洋盐业历来就是大宗。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海洋盐业文献,尤以明、清两朝居多。除正史、方志外,明、清两朝还有《明实录》《清实录》等档案和奏折等载籍,尤其是专门的盐业志书,更是研究海洋盐业文化的珍贵史料。以两淮盐区为例。据我们统计,明、清两朝修撰的盐业志书,共有15种,其中明代修4种,清代修11种。兹列著者、书名、版本如下:(明)郑仲达等纂修(弘治)《两淮运司志》,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明)史起蛰等纂修(嘉靖)《两淮盐法志》,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明)《两淮盐制备考》,崇祯古歙方泰来刊本(明)陈祖绶撰《淮盐纪事》,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抄本(清)崔华、谢开宠等纂修(康熙)《两淮盐法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清)噶尔泰纂修(雍正)《敕修两淮盐法志》,雍正六年(1728)刻本(清)王世球等纂修(乾隆)《两淮盐法志》,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清)佶山等纂修(嘉庆)《两淮盐法志》,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清)李澄辑《淮鹾备要》,道光三年(1823)刻本(清)童濂等编《淮北票盐志略》,同治七年(1868)刊本(清)许宝书编《淮北票盐续略》,同治九年(1870)刊本(清)庞际云等纂修《淮南盐法纪略》,同治十二年(1873)淮南书局刊本(清)王定安等纂修(光绪)《重修两淮盐法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清)陈庆年:《两淮盐法撰要》,益智社铅印本(清)毓昌编《淮北三场池图》,石印本[1]除此之外,以下盐业志书中也有两淮盐业的史料:一是明汪砢玉的《古今鹾略》9卷补9卷、明代朱廷立的《盐政志》10卷。二是清王守基的《盐法议略》中有“两淮盐务议略”。三是民国张荗炯主纂的《清盐法志》300卷,两淮盐区占60卷;民国周庆云纂修的《盐法通志》100卷,共分疆域、职官、法令、场产、引目、缉私、杂记七大类目,在各类目下也都有两淮盐区的相关内容。由两淮盐区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海洋盐业文化史料之“巨大体量”。另外,其他海盐产区,如长芦、山东、两广和福建,也都保留下丰富的盐业文献。明、清两朝留下的史料特别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中以明、清两朝的成果最多。另外,我们还应看到:海洋盐业文献多分区域编纂,这也为学界从区域社会史角度研究我国海洋盐业文化提供了便利。各盐区的盐业志书,是专门针对该区域的盐法,这是毋庸赘述的。即使是综合性的志书,也基本上是按区域修撰。以《清盐法志》为例,该书“凡例”明白有载:一是书纪述有清盐法,上起顺治,下讫宣统,编年纪事,断代成书,命之曰《清盐法志》。其历代沿革有资援证者,详考载籍,别辑一编,附诸简末,以备参稽。一中国产盐区域,夙称辽廓,因地立法,互有异同。是书分编叙次,都为十三。首通例,统全国也。次长芦,尊京引也。次东三省,次山东,次河东,次陕甘,次两淮,次两浙,次福建,次两广,次四川,次云南,各依产区分编隶事。而以援证一编殿焉。衡览区宇,纵观古今,征文考献,庶几备矣。[2]除首尾两编为“通例”“援证”外,其他按盐区分为十一编:长芦、东三省、山东、河东、陕甘、两淮、两浙、福建、两广、四川、云南。区域研究刚传入中国史学界时,其常理的合法性曾引起过重要争论,为其正名者,一般皆从“典型性”出发,论证某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从而证明其研究符合学理。[3]但是,海洋盐业的研究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唐宋以来,中国食盐专卖皆实行分盐区管理的体制,故史料也多是按区域编辑。区域盐史研究,遂成为盐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综上所述,一方面,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海洋盐业文献,另一方面,这些文献多是分区域即按盐区编纂的,为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研究中国海洋盐业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史料。二区域社会史视角的我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盐商、盐场和私盐等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关系国家财政,又影响地方社会,跟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内政也,外交也,国计也,民生也,殆无不与盐有密切关系,受直接影响。”[4]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考察了中国社会发展与食盐生产经营关系后指出,断定某一时期中国社会是否兴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其盐政;并创造了“唯盐史观”一词,意即国家的盛衰最易表现在盐政上。[5]因此,关于中国历史的许多研究,往往无法回避盐的问题。(一)盐商与社会有学者指出,“海洋盐产造就了中国历代庞大的盐商队伍,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大支系,成为中国商业文化、城市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例如运河文化、扬州文化的发达,盐商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6]。此言极是。正因为此,作为中国盐商中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之一,盐商与社会成为盐业文化研究中首先受到关注的研究领域。较早的代表作是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7](1996),该书从明清两淮盐政的“窝”与纲盐制度入手,既研究了此制度之下徽商在康熙南巡、乾隆南巡事件中配合江宁、苏州织造曹寅、李煦等人,逐步控制两淮盐务的进程,也指出徽商通过科举事业和盐业贸易,迅速促进了东南地区如扬州、汉口等一大批城镇的崛起,直接促进了扬州等海盐业城镇文化的兴起,既是一部区域社会经济史著作,也是一部两淮盐史的区域社会研究的重要著作。另一部代表作是关文斌的《文明初曙: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8]。作者研究了天津从一个军事重镇——卫所发展到一个重要贸易港口的过程,讨论了长芦盐政运作与天津兴起的关系,分析了长芦盐商控制食盐运销赚取利润的原因。作者还运用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由朝廷、政府官员、盐商等组成的网络所形成的盐商文化。(二)盐场与社会从一个或几个盐场出发,研究一个海盐生产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是区域社会史视角下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代表人物是叶锦花、李晓龙和徐靖捷。叶锦花研究福建浔美盐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涉及制盐技术、盐场管理、运销制度、税收结构、社会组织及其运作逻辑等方面[9],被认为是“关于浔美盐场的完整系统的研究”[10]。浔美盐场位于今天福建晋江市龙湖镇、石狮市永宁镇和锦尚镇沿海地区。其研究以灶户的户籍赋税制度为切入点,结合国家礼仪等典章制度变革及食盐生产的技术改进、东南沿海的倭乱、迁界等重要历史过程,分析了浔美盐场由明至清的社会变迁,展现了丰富的海洋盐业文化。其研究还指出,明中期以来泉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与国家赋役制度演变有着密切关系。明初,泉州府浔美盐场食盐国官营。正统年间,浔美等盐场盐课改折,食盐自由运销。大宗的食盐运销促进漳州府、泉州府沿海地区与山区商品贸易的发展,扩大了沿海地区的交易。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前来中国贸易之前,漳、泉二府的商品经济网络已经形成。同时,海外贸易繁荣促进国内区域市场进一步发展。围绕着灶户、盐场,以及沿海地区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一幅海洋盐业文化的生动画卷。叶锦花的盐史研究,研究的区域是盐场,但关注的问题却是沿海一个产盐的地区从明到清的社会变迁,其中蕴藏了丰富的海洋盐业文化内容。其研究,与其说是盐史研究,不如直接说是区域社会的整体史、文化的研究。有学者这样评价:“使学术界对盐场地区或者说东南沿海地区社会变迁有了更翔实的了解与认识。”[10]李晓龙的研究对象是广东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相邻的两个盐场:归德和靖康场,关注的同样是这一地区的社会变迁历程。[11]徐靖捷研究的盐场是淮南中10场。两淮30盐场,明中叶以后产盐最高的是泰州分司中10场,主要分布在盐场、兴化、泰州等州县。其博士学位论文《明清淮南中十场的制度与社会——以盐场与州县的关系为中心》,以及发表的相关论文,形成对淮南中10场的系统研究。[12]以上学者发表的一系列的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盐场历史研究,正逐渐将东南沿海盐区的灶户、卫所军户以及水上船户、疍户生活区域的社会历史过程慢慢揭开,与其他学者的盐场与盐区的研究结合起来,揭示出不同盐场社会变迁的区域特征,建构出一幅中国沿海盐场地区社会变迁的总体图景和丰富多彩的海盐文化。三中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展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海洋盐业文化研究呈现如下趋势与特点。第一,从区域社会史视角进行盐业与社会的研究正在成为学界的热点。尤其以盐商与社会、盐场与社会、私盐与社会的研究,受到重视。学者们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明显,研究也更加立体、生动和丰富。第二,研究方法上,除了对传统历史文献的考辨、比勘与解读外,田野调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并努力“走进历史现场”[13],即强调在历史现场观察、体验与访问,理解历史的人物活动与历史;同时,在历史现场获取历史文献,理解文献,从而更深地理解历史。[14]学者们希望“合理借鉴社会史、区域史、历史人类学来更新盐史研究的范式”,使“中国盐史研究中践行一种具有历史人类学风格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取向”。[15]第三,史料运用上,不仅利用正史和档案,对于一些更能展现地方特色的方志、文人笔记、碑刻、契约、族谱及口述材料等,也都给予充分重视。在学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