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华瑶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实践与探索
一江华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的背景及意义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潇湘源头,位于湘、粤、桂三省(区)接合部。全县3248平方千米,53.78万人,其中瑶族34万人,集“老、少、边、穷、库、大(资源大县)”于一体,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基础落后,区位相对边远,优势并不突出,但江华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8.78%,1600多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50余万亩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最多有10万余个负氧离子,被称为“天然氧吧”“华南之肺”。江华县委、县政府始终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江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保护湘江东源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绝不唯GDP论,一以贯之地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2017年9月,江华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湖南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并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县、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潇湘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国家级生态品牌,为提高知名度,推进江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江华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GDP)131.36亿元,同比增长7.2%;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82元,同比增长8.9%;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6元,同比增长9.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9%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态势已渐入佳境。二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及成效(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在加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江华县委、县政府认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江华最有价值、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自2011年以来,县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会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全局的高度,以生态文明建设总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固树立起“生态是资源,生态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全县上下凝聚共识,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绿色生态核心竞争力,提出了5年内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县里聘请了专业技术团队编制《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1~2020年)》(2016年修编),牵头各乡镇编制各乡镇生态环境的规划,指导乡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带领生态文明建设团队到生态建设起步早、成效好的长沙县、石门县等地交流学习。(二)推动产业升级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江华始终坚持不以GDP论英雄,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坚持“规模工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1.规模工业进园区迅速做大做强园区是实现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但不盲目,江华始终严把项目建设环保准入关,着力壮大绿色生态、高新技术产业,不上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项目,不要“三高”企业。近年来,园区培育规模企业108家,高新企业34家,高新企业产值占比达67%。2019年,园区工业实缴税金2.9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税收过200万元的企业达21家。目前,江华高新区设立博士后工作站3个,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印刷传媒、农副产品加工、金属冶炼、新能源“六大产业”,提供了万余个就业岗位,完成了由传统工业向生态型新兴工业的转型,实现了美丽蝶变,先后被评为全省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园区、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优秀园区、全省平安园区、全省外贸十强园区;2019年,在湖南省139个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4位,是湘南地区排名前三的省级先进园区。2.小微企业进乡村江华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若干政策》,出台了减免税费、给予厂房建设补贴、用工补助、培训、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进乡村,进移民安置点开设工厂。吸纳贫困人口“家门口”务工就业,解决水库移民和高寒山区移民就业问题,既满足了留守贫困劳动力、移民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难、招工难、用工贵”问题,还让贫困村通过收取企业租赁土地、厂房的租金发展村级集体收入,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企业盈利、农村产业发展多赢格局。目前,已有466家小微企业进驻乡镇和村,吸纳1万多个劳动力(其中贫困人口占50%左右)家门口就业。江华因此获批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3.农业产业建基地深入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要求,全力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的要求,着力发展绿色安全、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全县已建成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包括43万亩水稻、20万亩玉米、18万亩蔬菜、10万亩水果、5万亩烤烟、5万亩茶叶、8000万袋食用菌等,柑橘、菊芋、猕猴桃、百香果等建成378个百亩以上基地。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14家,“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总数达112个,注册商标188个。先后被评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高端卷烟原料定制化生产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示范县。4.旅游产业谋全域充分发掘瑶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全域旅游县。已建有瑶族第一殿盘王殿、世界最大的瑶族图腾坊、世界最大的瑶族铜铸长鼓,拥有全省唯一的县级民族歌舞团和县级民族艺术学校。建成瑶族文化园、香草源、井头湾、秦岩、宝镜、桐冲口6个3A级景区;有三星级酒店7家、准五星级酒店1家,酒店、客栈、民宿、农家乐等有客房6000多间,可同时接待1.1万余人住宿。全面实施“十个一”项目推进旅游升温:一个四星级酒店,神州瑶都大酒店;一个形象宣传片,《盘王的后裔》;一句形象宣传口号,“神州瑶都,生态江华”;一个特色镇或形象街区,水口“中国爱情小镇”、瑶都水街;一条特色旅游线路,沱江—涔天河—水口—桐冲口—香草源—宝镜—秦岩—江华故居—井头湾;一个文化品牌旅游节庆活动,江华瑶族盘王节;一桌地方菜,以瑶家十八酿为主打菜的长席宴;一个地方产品展示窗口,江华规划展示馆;一套文化旅游丛书,“神州瑶都”系列文化旅游丛书已完成《江华民俗》《江华节庆》《江华美食》编辑出版;一次现场会,每年召开旅游节会、论坛,推介江华。目前全县正在以水口镇为龙头、涔天河为核心景区,整合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包装旅游项目、招引旅游公司企业,开发景区景点,融合推进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红红火火。2019年,全县旅游业接待游客约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三)建立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全县人民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补、通力合作、协调推进的措施,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1.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将37个职能部门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调配11名专职人员充实到创建工作办公室开展督查、调度、指导等方面的工作。2.出台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江华瑶族自治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意见》《江华瑶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生态资源保护和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建设的工作意见》《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关于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江华高质量发展的决议(草案)》等一系列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意见。3.落实目标责任制根据职责分工,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各项建设指标细分到每个单位,严格做到调度细,安排实,推动快;各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分工负责分解的年度任务,做到“认识上提升层次,责任上提升境界,工作上提升水平,推进上提升质量”,从而有效保障总体目标的完成。4.建立目标考核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部门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每年重奖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功之臣,对获得命名的省级生态乡镇,奖励2万元;国家级生态乡镇,奖励5万元;省级生态村,奖励1万元;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奖励1万元。近八年来,江华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拿出的奖励经费达200余万元。当然,对完不成工作任务或工作滞后的单位,县里予以黄牌警告,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得评先评优。5.为生态保护立法出台了《江华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对全县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环境实行严格的保护,用法律的红线来守住全县生态环境的底线。(四)全员参与共建生态文明积极引导全县人民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1.城乡整洁共建美丽家园城乡整洁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文明进步。为让群众满意,江华各级领导干部狠抓城乡整洁,全力推进“治脏治乱”行动。在县城坚持全天候保洁,做好重点公共场所及周边的环境卫生,如卫生死角、城中村、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公园广场、公共厕所和车站等;配套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新能源公交车、共享电单车、太阳能果皮箱投入使用。在农村,实施村庄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垃圾、污水、厕所、村容”四大革命,卫生厕所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68.55%;财政投入1800万元,配齐农村保洁员、垃圾池、垃圾转运车,构建“户收集、村分类、乡运转、县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巷道建设,财政投入8000万元,带动村里和村民投资1.2亿元,完成巷道建设750千米、196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农村户户通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状况一去不返。实施城乡整洁月考评机制,每月评选出城乡整洁最好和最差的三家单位、乡镇,并在电视台予以公布;年终评为“三差单位”和“三差乡镇”的,予以黄牌警告,并给予3000~5000元罚款;评为先进的给予3000~5000元奖励。《人居环境整治的“江华模式”》在农业农村部内刊上刊发,向全国推介。2.全域禁伐共建绿色家园作为全国南方林业大县、湖南省林业十强县,江华林区占了县域的三分之二,曾一度是一个以林业收入为主的县份。为了恢复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风光,从2011年开始,江华在全县范围内划定禁垦区、禁伐区,划定生态红线。确定涔天河流域内约2200平方千米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封山育林,全面禁伐;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及补偿机制,参照国家和省级补偿标准,县财政予以补偿;将林区的劳动力转为护林员,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种养业、生态旅游业等,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8.78%。3.污染防治共建生态家园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全力开展控污治污工作。严控大气污染,开展大气“散乱污”企业、建筑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治理工作;强化水体治理和保护,全面实行“河长制”,711名官方河长与24名民间河长到位履职,积极推进“湘江治理行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管住危废,实施垃圾分类,同时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保持大气、水、土壤持续优良。2019年,江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4天,优良率达97%,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100%,四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4.文明创建共建文明家园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班级、道德模范、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工厂等,通过大造声势,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使广大群众由“要我文明”变成“我要文明”。近年来,全县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的有60个,被评为“省级园林式单位”的有16个。2017年,江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成为每个单位、家庭和公民的共识;“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成为江华人民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2019年,江华在全国文明城市指数测评中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六。三江华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1.领导重视是关键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这句话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同样适用。江华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生态立县”作为全县四大战略之首,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亲自过问、安排、调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行下效,层层示范,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直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2.全民参与是基础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蓝图勾勒得再好,需要人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旁观者,引导基层群众全面参与创建工作,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到人民群众心坎里,是江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从369个市级生态村、71个省级生态村、22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到全省第一个省级生态县、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都是江华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3.部门支持是核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指标多、范围广。从生态文明建设历程来看,考核指标数量逐渐增多,指标体系日趋完善,建设要求越来越严,标准也逐步提高,单靠环保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强有力的配合。部门全力组织参与,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乡镇主动作为,组织辖区内项目实施,配合创建指标的完成,这些都是江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4.资金投入是保障近年来,江华不断完善和优化财政保障机制,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洁工作;二是在永州市率先划定县级公益林,参照国家公益林标准进行补偿,每年补偿县级公益林9.1万亩,补偿金额近150万元;三是进一步整合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资金资源,直接或间接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上,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年解决工作经费15万元,工作中如有不足,根据实际需要,用多少给多少。5.技术支撑是推力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团队指导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江华创建活动务实高效、如期成功的重要推力。专业团队熟悉建设指标体系,能够抓住指标体系中关键和核心的内容来组织和编制资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创建工作少走弯路,起到了及时有益的指导作用。四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升虽然江华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但距离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畜禽养殖业及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垃圾、污水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生态环境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二)绿色生活方式有待形成虽然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生态文明素质和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群众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如公众对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还相对缺乏,对绿色出行、使用绿色节能产品等方面的认识尚有待加强。(三)人才和经费相对匮乏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人才缺乏,对全县生态文明该做什么、怎么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规划、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有待改进。目前江华的生态文明建设质量不高,层次较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成效,实现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达到真正的示范效应。(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基础设施不健全,是江华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发展不平衡,无法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五下一步工作思路行百里者半九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江华地处湘江东源,承担着维系湘江全流域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又肩负着加快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完成后发赶超、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务必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下阶段,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和模式。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继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按照严守生态红线,全力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逐步提高专项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加快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和管网等的配套,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等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统筹城乡发展。(二)着力抓好生态环境整治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契机,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结合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等,积极实施农村污水、垃圾、厕所、村容整治的“四个革命”,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城乡环境治理体系。严格环境监管,继续保持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公众的环境权益,真正实现让人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逐步壮大绿色产业发展以江华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逐步壮大绿色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机遇,按照三大功能区定位,协调推进规模工业、农业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动螺丝刀相关项目建议书
- 照相机闪光灯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皮制钱包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汽车牌照框架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视频直播推广服务协议书范文
- 短靴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两家店的合作协议书范文模板
- 研究性实验室用诊断设备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2008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学生版)
- 淋浴用站板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电子负载使用说明书
- 油漆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GB/T 35005-2018集成电路倒装焊试验方法
-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 优化完善法律制度规定解读2021年新修订《军事设施保护法》PPT教学讲座
- 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奇妙的水果-(16张)ppt
- 大鱼海棠课件
- 挤出机螺杆组合原理和应用教育课件
- 业绩考核薪酬激励课件
- 如何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 国开作业《数字电子电路》实验1逻辑门电路功能测试参考6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