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与路径选择
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既是济南城市发展面临的一项老议题,也是当前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强市战略全面展开背景下济南亟须破解的一个新命题。本文主要从文化中心形成的一般机理出发,对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现实依据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济南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选择和实践路径作出说明。一文化中心的一般概念、成因和形成机制(一)文化中心的一般概念文化中心是与文化区相关联的文化空间形态。文化区是指拥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由于文化区内的文化特质往往呈不均衡分布状态,那些文化特质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就构成了文化区的文化中心,其他区域则构成了文化区的边缘地带。从本质上讲,文化中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即一定文化区内部不同文化空间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文化中心的决定性意义,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联:第一,文化中心通常是文化发源或者某种主流文化发生与形成的地区,拥有天然的文化占有优势,像上海自近代以来,由于占据着金融、海运、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优势,同时也就成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并成为区域性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第二,文化中心同时又是文化集散中心,它一方面凭借自身的行政优势、区位交通优势、信息占有优势以及相应的市场组织优势,发挥着对周边文化要素的集聚功能;另一方面,文化中心又承担着文化传达、输出和引进等方面的功能,无论是文化纵向的上通下达,还是横向的文化传播与交流,通常都是沿着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乡村腹地这样的线路展开,这种文化集散功能实际上是与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作用机制相关联的。(二)文化中心的一般成因文化中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空间存在形式。从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来看,人类文化不仅作为物质、制度及精神观念等要素形态而存在,也作为人类历史的一条主线,经历了自身的演变过程,并展现出特定的空间存在形态,文化中心就是其中重要的空间存在形式之一。通过进一步探究人类文化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促使人类文化中心形成的一般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因素。人类文明总是首先发端于那些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地区,中国的长江-黄河文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印度河畔的印度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明,所有这些早期文明,都与地理环境适宜人类生存有关。人类文明首先在这些地区发生,同时也就决定了这些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人类早期文化中心也往往首先发端于这些文化源地之中。不仅如此,地理环境还决定了文明的传播通道,从而决定了文化沿着什么方向传播,进而决定了文化次中心的形成。人类文化的地理分区表明,在大的文化中心决定之后,次级文化中心的确立和形成,往往首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文化中心地域相近或者地理环境更便于文化交流的地区,通常首先获得来自文化中心的辐射和带动,进而在文化上首先崛起,成为次级文化中心。二是社会变迁因素,包括社会制度变迁、政权更迭、战争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等因素。根本层面的社会制度变迁,通常涉及政治与经济运行、社会治理方式等各个方面,这些制度变迁可能会导致政治中心及行政区划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像封建分封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就促成了众多区域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形成。同时,社会变迁还会带动经济中心的形成以及人口的集聚,进而促成文化中心的形成或迁移,中国自宋代以后,受战乱和政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方移动,就导致了北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凋落,以及文化中心的南移。另外,社会变迁还包括技术进步、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区域空间利用的重构,由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也将按照新的格局实现重组,最终促成文化中心的迁移或重构。譬如,随着人类交通方式的改变,经济要素的集聚方向也在不断变化,不断由陆路枢纽向水路码头、铁路枢纽、现代空港等方向扩散转移,这在促成新的经济中心形成的同时,也促成了文化中心的迁移或重建。(三)文化中心的一般形成机制文化中心是文化创新和文化集聚两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来看,基于文化创新和文化集聚两大机制的作用,文化中心的形成主要沿着以下路线展开。一是文化创新是促成文化中心的根本机制。文化创新对于文化中心形成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早期文化源地的文化创新促成了人类早期文化中心的形成。人类文化中心形成的历史过程表明,在人类文化发生初期,文化源地是文化创新的初始空间载体,那些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建立起来的文化源地,占据着文化赋存优势和文化创新优势,这些创新优势同时构成了早期文化中心形成的内在依据和条件,从而使早期的文化源地成为文化中心的主要存在形态。文化创新也是推动人类文化变迁的深层动因,文化创新不仅影响到早期人类文化的发生和文化中心的形成,也借助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影响到人类文化的空间运动,进而对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变动构成了持续性影响。二是文化集聚运动是促成文化中心的又一基本机制。完整地考察人类文化中心的发生机制和演变进程,除了文化创新机制的影响,文化集聚运动也是推动文化中心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文化集聚是空间集聚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主要是指文化要素的集聚,包括文化设施要素、文化制度和习俗要素、精神文化要素以及支持文化发展的各种政策、资源和环境要素等。文化集聚最终达成的结果是:在文化集结中心,文化设施、人才等要素资源获得更密集的分布,某种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习俗获得更广泛、更充分的认同,制度安排获得更有效的配置,文化发展得到更充分的支持,文化集结中心成为整个文化区的发展极和战略核心,世界上许多宗教文化中心都具有这样的文化集聚特征。文化集聚一旦达成这样的目标,也就实现了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要求。显然,文化集聚对于文化中心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如果说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中心形成的根本机制,那么,文化集聚的意义在于,它推动了文化向某一空间节点(中心城市)集结,并最终使这一空间节点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战略核心和发展极。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文化集聚是决定文化中心之所以成为文化集结中心的关键因素,是文化中心的本质规定性。二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现实依据(一)历史文化资源基础济南处在齐鲁文化的交会点上,4600多年的历史演进,造就了济南高度的历史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一切都构成了济南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基底。据统计,目前济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项,市级保护名录达到141项。参照相关研究,我们将济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八大类,分别简述如下。远古文化。据考古学研究,早在八九千年前,济南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迄今为止,济南已查明汉代及以前的古遗址达200余处,著名的有城子崖遗址、西河遗址、大辛庄遗址、东平陵故城遗址等。由此,济南地区确立了由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文化至两周文化的先秦文化序列,成为山东地区乃至全国古文化发展最为清晰的几个地区之一。这表明,济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源地之一,具备成为区域文化中心的基础条件。宗教文化。济南目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是山东省宗教活动的中心。佛教建筑主要有灵岩寺、神通寺、兴国禅寺、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大佛头等;道教建筑主要有长春观、华阳宫等,均是全真教的重要遗存;伊斯兰教建筑有清真南大寺和清真北大寺等;基督教建筑有经四路教堂、洪楼天主教堂、后宰门教堂、三里庄教堂等。这些都是济南文化发展的缩影,反映了济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泉水文化。“齐多甘泉,甲于天下。”济南的城市特色风貌是“山、泉、湖、河、城”的有机结合,其灵魂就是“泉”。据《济南泉水志》,至2011年8月,全市共有808泉。其中,明府城及周边有151泉,老城区外围及历城区320泉,长清区113泉,章丘市180泉,平阴县44泉。泉水喷涌、汇成湖河,使济南具有了“潇洒似江南”的灵性,并孕育了独一无二的“泉水文化”。泉水文化依托济南特有的生态环境,贯穿济南的发展历程,与阴阳五行文化、儒家文化、名士文化、茶文化等众多历史文化相互交融,成为济南的标志性文化。名士文化。“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对济南历史文化底蕴最精彩的阐述。历史上,在济南出生或生活过的名人很多。这里诞生了扁鹊、邹衍、伏生、房玄龄、秦琼、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李攀龙、李开先等众多名士;曹操、李白、杜甫、苏轼、曾巩、赵孟、刘鹗、王尽美等都曾在济南生活过。他们不仅好学尚礼,诚实守信,勇于担当;而且好功名,善言辩,疏阔豁达,敢为天下先,形成一种名士文化,这也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神特质。商埠文化。济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动开埠的内陆大城市,开创了中国内陆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济南及山东省的近代化的进程。商埠文化是济南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增添了新内容、新形式。古城、商埠东西并列的城市格局,中西建筑风格交融的建筑风貌,是近代济南的城市特色,一些优秀的建筑,如胶济铁路办公楼、交通银行济南分行、德华银行、德国领事馆、瑞蚨祥鸿记等,成为济南特有的文化符号。曲艺文化。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称,这里产生了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等民间艺术。尤其是开埠以来,济南曲艺大发展,达到巅峰状态,荟萃南词北曲,云集名家大师,茶园、茶棚、书场鳞次栉比,被称为“曲山艺海”。现在,济南较有特色的曲艺有济南皮影戏、吕剧、山东琴书、章丘芯子、花鞭鼓舞、鼓子秧歌、山东快书等艺术形式。民俗文化。济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济南面塑、龙山黑陶、鲁绣、鲁菜等;民俗节庆有千佛山庙会、济南药市会、趵突泉灯会、大明湖放荷灯、明湖踩藕、曲水流觞等;传统医药技艺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和宏济堂中医药文化;土特产资源主要有平阴玫瑰、章丘大葱、大明湖莲藕、核桃、油旋等。红色文化。济南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中有王尽美、邓恩铭来自济南,并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第一个党支部——中国济南地方支部。目前,济南有解放阁、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省党史陈列馆、济南战役纪念馆、五三惨案纪念碑、蔡公时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教育意义和旅游价值。另外,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济南历来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叉地带,如“东夷”和“华夏”、齐文化和鲁文化、泰山文化和黄河文化、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形成了其敦厚儒雅、开放自信的文化品格。这一切都构成了济南的文化赋存优势,成为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深层根基。(二)城市发展功能优势济南是山东省的行政中心,具备推动文化集聚的行政背景和条件,这构成了区域文化中心建设的现实基础。一是区域行政中心优势。济南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西汉始置济南郡,北朝及隋、唐、宋各代又改为齐州或齐郡。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可见,济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一直是区域行政中心,特别是明代以来,更是山东省会,全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济南长期以来作为区域行政中心,直接促成了其作为齐鲁文化中心的地位,这对于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来说是周边城市无可比拟的一种文化基础优势。二是科技教育中心优势。唯鲁有才,于斯为盛。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也是全省的科教中心,是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城市,这就为济南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资料显示,济南是山东省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2012年,济南共有普通高校40所、中等职业学校67所、技工学校28所,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50.5万人、9.1万人、5.8万人,专任教师人数分别为29649人、3956人、2781人。人才是进行文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济南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决定了它同时必然是区域人才集聚高地,进而可以更充分地占有文化创新优势。济南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也十分明显。2012年,济南市年专利申请量23094件,增长24.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603件,增长67.9%。专利授权量14367件,增长26.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123件,增长30.8%。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印证了济南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文化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优势。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衡量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济南市建成了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济南奥体中心、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档案馆、济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伴随着“十艺节”的成功举办,济南大剧院、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市美术馆和群众艺术馆等也相继投入使用。另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计划于2014年国庆节开园,这是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必将在提升济南的文化设施水平的同时,为济南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打开新的通道和平台。四是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一是行业门类比较齐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广告会展、网络文化、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业态发育较为完善。二是核心层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济南现有歌舞剧院、吕剧院、京剧院、杂技团、曲艺团、儿童艺术剧团6家市直专业艺术院团,艺术作品创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加强媒体建设和新闻创新,并依托人才、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济南图书全国总发行单位已占到全省的1/2,民营书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山东星火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海澜天韵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和知名品牌。三是动漫游戏、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外围层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增速加快,成为济南文化产业中具有增长潜力的新亮点。以会展业为例,据济南市商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济南市共举办展会156场,展览面积2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9%;参观人数911万人次,增长9.4%;实现交易额1320亿元,增长7.9%;拉动相关行业收入182亿元,增长8.3%,会展业已成为济南市现代服务业的一大支柱行业,也是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基于上述发展优势,近年来济南的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2011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11年,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300.44亿元,占GDP比重6.82%,增幅达到13.5%,高于GDP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位列第七,在全省位列第二。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339亿元,占GDP比重7%,增幅12.8%,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三)区域中心地位与区域合作基础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的战略核心,同时,也是半岛城市群的西部发展极和环渤海地区南岸的区域发展中心,这些作为区域发展中心的禀赋特征构成了济南在文化集聚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其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奠定了重要基础条件。一是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文化中心定位日渐清晰。早在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总体城市规划(1996~2010年)》就将济南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06年,在《济南市总体城市规划(2006~2020年)》中,对济南城市性质定位为“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2007年,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促进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同年12月27日,由省建设厅和北京大学联合编制的《济南都市圈规划》在济南发布;2010年8月,济南市被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随后市政府公布了《济南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确立了建设区域性信息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商务会展中心的发展目标;2011年11月,济南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济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在此,济南对自身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文化中心的定位安排,为其推动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框架基础。二是区域合作日益密切。近年来,济南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逐渐扩展、日趋紧密,尤其是省会城市群范围内各城市间的合作更是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据了解,目前,济南、德州两市已签署了《德州市融入济南服务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确定了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济南与莱芜达成了进一步发展两市交流合作关系的框架协议,莱芜的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分别与济南的章丘市、历城区、高新区结为友好区,经贸、旅游等50多个部门单位与济南对口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60%左右的规模以上企业与济南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淄博市召开了全市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暨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会议,就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达成共识,认为淄博必须采取措施加快与济南融合;聊城市则围绕建设山东“东引”“西拓”桥头堡的目标,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聊城至济南城际铁路建设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的角色定位能够更加突出。所有这一切,在推动城市间协作发展的同时,必将进一步提升济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推动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入展开。三是区位优势愈加凸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处山东省中西部,北临渤海,西北接京津冀大都市圈,西接中原经济区,东接山东半岛城市群,南与鲁南城市带、长三角都市圈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枢纽地区,是连接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集结点,也是中国环渤海大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地域优势。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济南与两大经济圈的联系日益密切,这就为济南发展会展、旅游、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将在知识、人才、资金、信息交流方面,使济南更加便捷地接受北京和上海两大全国性中心城市的辐射,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和更高质量的创新资源。(四)现实发展机遇一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机遇。文化消费需求是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动力基因。目前,济南市已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时代要求,济南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济南首位经济的战略部署。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和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文化产业必将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步入新阶段。二是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机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关于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安排,为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同年11月,中共济南市第九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突出培植文化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泉城文化特色,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此,这些关于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安排,既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济南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拓宽了思路,打开了新的机遇空间。三是“十艺节”成功举办带来的机遇。“十艺节”于2013年10月11日在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开幕。通过承办“十艺节”,济南市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打造了一批精品剧(节)目,开展了一批惠民文化活动,锻炼了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探索了一套文化建设机制,打造了一批城市文化品牌。所有这一切都为济南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打开了新的机遇空间。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也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挑战。首先,在文化体制与机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仍显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其次,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意水平高、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也缺少在业界具有较高水准和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园区,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和极化效应;最后,在文化消费方面,一方面是总体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构成仍存在较大差异。所有这些因素都对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构成了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三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一)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根据以上对资源基础和背景环境的分析,可考虑对济南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作出如下定位。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要求以及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安排,构建以省会城市群文化圈为核心圈层、以省域齐鲁文化圈为支撑圈层、以黄河流域华夏文明文化圈和大中华儒学文化圈为扩展方向的文化互动空间,形成以齐鲁历史文化、泰山与黄河自然文化、儒学思想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为纽带,以泉文化为特色的多元化、开放性文化体系,建设引领省会城市群文化圈、辐射省域齐鲁文化圈并与黄河流域文化圈及中华儒学文化圈有机呼应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定位内含四个方面的定位要求:一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必须把握的背景要求。济南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要求以及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安排”来对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方向作出把握。具体来说,又涉及两个背景要求,其一是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背景和总体部署要求,这是界定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其二是济南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所面临的外部区域环境和区域一体化要求,这里的区域一体化要求是由当前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大背景及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所决定的,它进一步规定了济南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发展基础、未来的发展走向和高度,是界定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又一个出发点和内在依据。二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必须构建的文化互动圈层。济南必须“以省会城市群文化圈为核心、以省域齐鲁文化圈为依托、以黄河流域华夏文明文化圈和大中华儒学文化圈为扩展方向”,逐步建立和形成“引领省会城市群文化圈、辐射省域齐鲁文化圈并与黄河流域文化圈及大中华儒学文化圈有机呼应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总是基于一定的文化区和文化互动空间来实现其辐射带动功能。按照上述目标定位,济南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文化互动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空间体系,这个体系既包含了现阶段济南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作用区间,也内含了未来济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在文化空间上的扩展方向,这种分阶段、分层次的空间布局和扩展思路,将更加有助于济南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序展开。三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必须把握的文化个性和文化脉络。济南推进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必须立足城市文化个性的提炼和提升,挖掘济南泉文化特色,发挥“山、泉、湖、河、城”的独特资源优势,着眼于城市整体文化特质的塑造,深入打造以泉文化为内核的“天下泉城”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个性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要把握和突出齐鲁历史文化、泰山与黄河自然文化、儒学思想文化、现代都市文化四大文化脉络,以此为纽带构建既体现区域文化共通性、又体现区域文化个性特质并对外部区域空间具有号召力的文化体系。基于对城市文化特质的塑造以及对四大文化脉络的梳理,一方面可以打通和扩展济南与其外部协作空间的文化联系,强化济南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济南在文化上的发展势能,增强济南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核心优势。四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应该选择的结构模式。济南必须按照多元化与开放式的结构模式来推进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如前所述,由于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不同的结构模式,包括行政中心型文化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型文化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型文化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型文化中心城市等。由于当代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也就蕴含了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由此也就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视角来把握它的发展走势,并选择相应的区域文化中心结构模式。济南推进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也应该选择这样的目标和结构模式。(二)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方向和路径选择根据文化发展及区域文化中心建设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同时考虑到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基础条件及其目标安排,今后济南推进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应将重点放在打造和强化文化中心城市的体系化优势方面。具体来说,可沿着以下方向和路径,着力推进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第一,文化发展导向系统建设。济南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首先应该围绕文化发展导向系统建设,着重就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发展理念的培育、文化政策与机制的创新等领域的工作,建立和形成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主导地位及其对周边区域的文化引领功能。具体包括:一是加快推进核心价值观和区域价值共识的构建。文化价值观是构成文化发展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从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区域价值共识入手。在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应该立足国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与区域价值共识的构建结合起来,以此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和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奠定文化共识方面的基础。二是培育和建立统一的文化发展理念。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有两个层面的目标安排:其一是提升中心城市自身的文化发展高度,增强文化中心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其二是建立文化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的互动协调机制,推进区域文化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必须全力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理念的培育和建设。文化发展理念是战略和策略层面的区域文化发展共识,文化发展理念不仅涉及对文化发展共同目标的选择,而且需要就文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形成共识,统一的区域文化发展理念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三是推动文化政策与机制创新。文化政策与发展机制的创新,是构成文化发展导向系统的一个基本方面。按照什么样的政策机制来引导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对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在这一方面,济南首先需要围绕发挥中心城市的创新优势,着力推动文化政策与发展机制的创新与突破;同时,要推动整个区域在文化政策与机制创新方面形成共识,这是引领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导向和体制保障。第二,文化供给与需求系统建设。文化一方面表现为价值观、理念、道德审美等无形的精神形态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以各种有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存在着。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文化发展的完整体系,解决好文化供给与需求、公共物品提供和产业化运作等不同环节和领域的问题。在文化供给方面,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应该建立更高端、更完备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系统,这是文化中心作为区域文化发展极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发展高度,也是形成区域文化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的基本前提。在这一方面,济南应该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地的同时,着力打造济南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强化文化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一是要重视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探索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此为公众提供更加富有活力和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并以新型文化业态为引领,形成对周边区域的文化辐射与带动效应;二是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以新型产业组织机制提高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并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建设,探索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融入机制,提高中心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组织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覆盖整个区域的文化市场一体化建设。在文化需求体系建设方面,应按照需求拉动增长的战略部署,推动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不断实现文化消费需求体系的结构升级和需求链条的拉长。文化发展是一个供给与需求互为影响、彼此促动的过程。一方面,文化供给结构的改变将引领文化需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文化需求的增长和升级,也会促使文化生产不断创新,从而使文化供给不断实现规模的突破和形态的多样化。济南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拥有更密集的人口分布和更高水平的人口结构,这就决定了济南也必然拥有更具规模、更高端、更前沿的文化消费需求系统,是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的引领中心。今后济南推进文化需求体系的培育,一是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扩展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的规模空间,促进文化消费需求体系的完善和更新;二是可以结合文化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文化消费的扩展和升级,构建更加符合现代需求趋势的文化消费需求体系。济南作为中心城市拥有一个发达且充满新意的文化消费需求体系,不仅将会为济南自身的文化发展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而且也将会带动区域文化需求升级,促成区域文化发展实现新突破。第三,文化传播与交流体系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体系建设也是济南推进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只有加快推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体系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课堂教学实录
-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教案及教学计划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总复习之全册词语表
- DB11T 1064-2014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获取与更新
- 阀门技术规格书
-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医用去污剂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假体的安装调试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台钟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丧葬费家庭协议书范文范本
- 中小学119消防宣传月活动方案3篇
- 中汇富能排矸场设计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160题)
- 2024年大学试题(财经商贸)-统计预测与决策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品
-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课件初训修订版
-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1课 开启物联网之门 教学设计
- 2024220kV 预制舱式模块化海上风电升压站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一平台在线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9 作息有规律 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