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建设研究_第1页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建设研究_第2页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建设研究_第3页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建设研究_第4页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建设研究

泰戈尔说:“每一个民族的职责是,保持自己的心灵永不熄灭的明灯,以作为世界光明的一部分,熄灭任何一盏民族之灯,就意味着剥夺它在世界庆典里应有的位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深化,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与冲突,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不断弱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遭遇现代文明破坏,传统民族文化技艺越发后继无人的背景下,建设民族文化进校园系统工程,以学校教育、学校传承和学校传播等形式保持民族的“永不熄灭的明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民族文化进校园涉及多方主体,如何在这些不同诉求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建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从而更好地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建设,促进文化自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元主体与诉求民族文化进校园是由政府推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传承人、学生等多个参与主体,而且每个主体都有其各自的诉求。(一)政府政府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制定者和宏观管理者,更多的是基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维护民族团结以及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发展和积淀下来的,具有该民族特点、反映该民族历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同民族之间应该进行平等的交流。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在经济竞合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文化产业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开路者之一,凭借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商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带来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商品和服务不断塑造和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于是,现代的、时尚的、外来的文化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而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弱化了,尤其是一些民族传统技艺、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而面临失传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更多依靠传承人的口口相传,才能一代一代地延续,一旦出现传承人的断层,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极有可能灭绝。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里面,涉及民族文化的学校课程少之又少,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相反,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习外国语言,“一些地区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而这些孩子对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潜移默化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长此以往,中国教育培养的不是中国文化的延续者,而是‘外中内西’‘外黄内白’的西方文化的传人,从而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削弱、萎缩甚至衰落”[1]。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政府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和谐统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角度出发,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如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2016年4月,贵州省民宗委、教育厅、文化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推动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这些相关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学校开展多元化教育,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二)学校学校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承担着研究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责。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完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而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承与传播,实现学校文化研究、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平台作用,是学校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诉求。1.完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对民族文化进校园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学校环境主要指来自学校内部的、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四个方面。据了解,在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目前大部分学校通过陈列民族文化器物,张贴民族文化图片,购置相关民族文化物品、设备以及成立相应的民族文化基地、实训室等方式营造学校民族文化氛围、突出学校环境的民族特色。2.健全民族文化教育体系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民族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被不断融入原有的课程教育体系之中。有一些尚不足以形成一门课程,但又比较有代表性和传承性的内容,也逐步被纳入相应的教学范围之内。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组成的统一体。民族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建设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具有当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应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从而逐步形成一套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套齐全、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体系,并有机融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增强民族文化教育师资力量拥有一支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推动实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基础,也是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关键问题。民族文化教育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原有的师资队伍由于不懂技术、对相关民族文化认识不够深入,不能完全胜任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尤其是一些技艺性、应用性课程。而一些懂技术、懂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由于理论知识储备、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建设一支既懂民族文化理论知识、又懂民族文化技艺并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成为很多地区、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面临的重要课题。(三)学生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掌握民族文化技艺,形成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但是,正在接受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仅学习数量极少、内容很浅的民族文化知识。大学生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了升学的压力,但面临走向社会的就业压力,在进入理想的就业单位和实现自我人生目标这一现实需求面前,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并没有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四)传承人传承性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而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各不相同。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包括群体传承与传承人传承两种形式,其中群体传承主要针对礼俗仪式、岁时节令、社祭庙会等大型民俗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包含了某一群体的整体记忆或民间记忆,只有通过群体传承的方式才能世代相传。而传承人传承则主要是通过带学徒的方式将自己所学、所悟传授给学徒,使他们的技艺得以代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指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2]。传承人在民族文化传承系统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既是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重要载体,又是将这一重要遗产传播推广、发扬光大的重要使者。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因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但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如何培育更多的文化传承人,让优秀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永续发展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系统工程的重要意义所在。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系统工程,是教育系统的一次改革,但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多方参与主体,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许多困境和阻碍。(一)民族文化教育与现行教育体制的脱节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除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外,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基本上都以升学率为核心指标和追求,而一个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主要依赖与升学考试有关的“主流文化知识”的学习,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并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之内,这就导致民族文化教育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根本不受重视。即使一些学校开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那也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强制推动、学校的被动应对,以及学生的消极接受。同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作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学校评价标准,除了相应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升学率,是学校每年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学生人数和比例,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评价标准,更多的是学生的就业率,这些都与民族文化教育没有太大的关联。(二)民族文化教育与领导重视的不足从政府层面来看,民族文化进校园不仅需要政策的推动与支持,还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如果缺乏政府稳定的经费保障,民族文化进校园就只能阶段性、零碎性、断续性地开展,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系统,更无法顺利实施。如果缺乏有效而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和执行机制,民族文化进校园也只能是一些表面上的“民族图案进校园”“民族设备进校园”。从学校层面来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程开发与体系建设、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内容选取、课程实施与评估等都需要有专职负责人进行统筹。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领导对民族文化进校园不够重视,在应对检查和调研时,临时补材料、做汇报,在平时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等方面却很随意。民族文化进校园似乎成为一场“作秀”,学校只是成了民族文化的“展示厅”和相关器具的“小仓库”,而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内涵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技艺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三)民族文化教育与学生就业的脱节民族文化进校园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本民族的长远发展,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是很多学生乃至家长的共识。但是学习主流文化知识、考取理想大学、获得理想工作、融入社会才是他们最主要的追求。学会芦笙制作与演艺技能并不能带来理想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相反,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谋取一份理想的工作,才是他们改变命运、改变人生的最佳选择。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进校园心理认可和现实选择之间的矛盾,折射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尴尬困境:对社会而言,学生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的一环;对家庭而言,学生是改变家庭命运和生活环境的依托;对学生自己而言,考取大学、获取就业、融入主流社会、实现人生目标是生活的选择。(四)学生文化自觉性不高目前,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使各族人民得以共享人类美好的智慧创造。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各族人民在共享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有些弱势的、边缘的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类的视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青少年正是全球一体化的受益者,也是全球一体化中的文化传承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追求欧美、日韩的时尚文化,而摒弃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没有觉醒,未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及意义。再者,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自信,认定外来的文化就是先进的、流行的、时尚的,本民族的文化就是落后的、土气的、非主流。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协调机制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宗旨在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是在校学生,主阵地是学校,因此,可围绕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一个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传承人共同参与的协同发展平台,通过政策保障、产业发展、技艺学习和文化研究之间的互动与协同,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政府推动与保障政府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动者,是相关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政、产、学、研协调机制的主要参与者。政府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相应的行政权力,通过搭建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平台,制定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政策,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的落实。(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与传承学校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实施者,是民族文化教育、传播与传承的主阵地,是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项目孵化基地,更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政、产、学、研协调机制的核心。学校主要依托相关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场地等资源,面向学生,全面开展民族文化在校园里的教育、传播与传承。而科研机构作为民族文化的专业研究单位,主要承担着民族文化资源梳理、文化研究、文化保护等功能。学校与科研是一种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校以教学的形式传播民族文化。学校通过建立民族文化进校园课程体系,增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设备,并与具体的传承人进行合作,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民族文化理论教育、技艺传授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文化内容,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技艺,从而发掘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人。科研机构通过民族文化研究为学校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发展历史中不断积累下来的,不同的民族由于发展历史、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和体系。科研机构作为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可以通过研究民族文化相关理论,为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产业转化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在现代信息经济和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这一宏观背景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为灵魂,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实现文化元素向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资源,贵州、云南等民族文化大省,早已开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不仅要作为一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