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医院改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1页
某中医院改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2页
某中医院改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3页
某中医院改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4页
某中医院改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3PAGE1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1.1.1项目名称:********中医医院中医大厦改建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名称:****中医医院宗旨:为人民健康提供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诊疗科目: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针灸科、麻醉科、预防保健科、口腔科、中医科、五官科、特检科、检验科、放射科等。住所:****************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建设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经费来源:差额补贴开办资金:2349万元登记号:********举办单位:****************联系电话:************、************(传真)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投资咨询中心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证书编号:工咨甲********1.2编制依据及范围1.2.1编制依据及范围(1)《医疗机构基本标准》;(2)《全国卫生工作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4)《****卫生资源配置标准》;(5)《****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6)《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2008]97号)(7)《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8)《医院洁净手术室建设标准》;(9)《********区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10)《地区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试行)》;(11)《********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及二0—0年远景目标纲要》;(12)《********区卫生局文件》****卫发[2009]101号(13)《中共********区委常委会会议纪要》[2009]10号(14)********区****计国土地“[1999]060号”《土地资源利用计划通知书》;(15)关于《****中医康复医院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16)《********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新环监字(2009)第397号(17)********城乡规划管理局“2000字第30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8)********城乡规划管理局“2001字第73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9)********人民政府“关于********中医医院改建中医大厦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承诺函”。(20)****省卫生建筑设计所“********区中医院中医大厦改造方案”。1.2.2编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着重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医疗服务需求预测、建设内容和规模、方案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对项目总投资进行估算,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对项目的融资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研究结论意见。1.3工程概况1.3.1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规模根据************区城乡规划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中医院中医大厦建设项目选址于************。********中医医院中医大厦建设规模17644.00m2,依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的要求,该项目建设后到2011年达到日门诊病人700人次,床位200张,开放床位建设内容.1前期工程********中医医院前期工程共投入资金约1800万元,完成了主楼框架和制剂楼外装工程。(前期工程于2000年底动工修建,但因后续资金不足于2002年1月停工。).2改建工程:为明确中医大厦前期工程在********中的受损情况,********中医医院于****年****月****日委托****市建工质量检验测试站对中医大厦前期工程进行建筑结构质量鉴定,鉴定结果为:房屋地基及主体结构现状能满足设计及验收规范要求,对部分存在外观缺陷的构件处理后,可进行后续施工。(报告编号:********)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中医大厦建设工程:地下层:设置车库、水泵房、热水交换器房等。一层:设置急诊科、留观室(设20张床位)、挂号、门诊、中西药房、候诊服务区、放射科、大厅、发热门诊、腹泻门诊等;二层:设置特检科(胃镜、心电图等)、检验科、防保科含体检、儿保等;三层:部分门诊科室等;四层:中西药库房、制剂库房、后勤库房、病案室等;五层:儿科住院部等;六层:内科住院部等;七层:骨伤科住院部等;八层:外科住院部等;九层:肛肠妇产科住院部等;十层:手术室,ICU病房等。(2)安装工程:给排水、供电(变压器总容量1660kVA)、弱电(综合布线等)、空调通风(独立空调机、地下层及设备间通风)、消防及附属工程、供氧吸引系统、医疗气体管网工程、电梯等。(3)环保工程:医院污水处理站(医疗污水处理能力300m主要建设指标(1)建设项目用地面积20800.104m2((2)总建筑面积1764地上建筑面积16地下建筑面积1(3)供水能力292m3/(4)供电能力1660kVA(变压器容量)(5)医疗污水处理能力300(6)容积率0.85;(7)建筑密度29%;(8)绿化覆盖率30%;(9)停车位综合楼地下层地上车位25辆地下车位40辆(10)围墙660m(11)大门l座。1.3.2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从****年9月至****年9月。****年9月前完成全部项目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年9月底完成项目竣工验收。1.3.投资估算经估算,本项目投资总额为2982.0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2644.47万元,占总投资的88.68%;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95.53万元,占总投资的6.56%;预备费142.00万元,占总投资的4.76%。(详见附表一:投资估算表)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982.O0万元,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为:争取中央投资资金:20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8.75%;地方政府配套建设专项资金:932万元,占总投资的31.25%。1.3.4经济效益通过对本项目盈利能力、财务生存能力、投资回收期和偿债能力的分析,表明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年均收益为818.85万元、投资收益率为27.46%、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32%,累计财务净现值为4932.48万元)、财务生存能力较强(项目计算期内的累计盈余资金为16377.00万元)、投资回收期较短(含建设期全部投资静态回收期为3.64年)、偿债能力较强,因此,本项目财务评价可行。1.4研究结论经调查研究表明:本项目建成后,医院于2011年规模将达到床位200张,开放床位280张,日门诊病人700人。目前********中医医院平均日门诊病人589人,本项目新增床位57张和开放120张,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使改建门诊住院综合楼住院病人床位达到200张,增加其他功能用房的面积。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对医疗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的目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根据经济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项目总投资为2982.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均收支结余818.85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3.64年,投资收益率:27.46%。属收益稳定、投资回报率较高、抗风险力较强的好项目。而且随着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更加重视、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区常住及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该项目必将比预期更好。该项目的实施条件充分可靠,项目中用地已纳入********区域总体规划,建设条件较好。同时该项目得到省、市、区各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得到服务区域66.17万人民的拥护。因此,本报告认为,该项目不但必要,而且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是完全可行的,建议有关部门批准该项目实施。第二章项目背景2.1项目的提出该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川委发2006第22号文件)和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实施的一项“利民工程”。********中医医院是****省精品中医医院建设单位,纳入了省、市、区政府重要考核目标,是落实中医政策的具体体现。********区位于****************************。全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不仅是指人们的吃、住、行、玩的环境,还包括人们就医的条件。随着********城区建设,将会有大量人员和游客出入,疾病、外伤事故将增多,高层次、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需求矛盾将十分突出,加强对现有医院的建设,建成一个区级重点中医医院迫在眉睫。1999年为加快****新城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巩固全国中医药工作双示范县(区)成果,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着重解决新城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经当时****委、****政府和****卫生局同意,作为****新城区重要的公共配套项目之一,建设“中医康复医院”的立项报告被批准予以立项。该项目作为县委县政府2001年6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纳入全县一级工作目标考核。项目占地30余亩(含道路代征地),当年计划总投资3500余万元(未含土地款),包括修建一栋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门诊住院综合楼——中医大厦(地上十层、地下一层)和一栋3000m22009年4月,********区委、区政府决定整合卫生资源,将原停工的中医大厦恢复改建,用于********中医医院业务用房。本项目建成后,医院于2011年规模将达到床位200张,开放床位280张,日门诊病人700人。基本能满足区域内66.17万人民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要,对促进****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对完善********城区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形象有着重要作用。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医疗卫生改革的迫切需要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月21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决定:“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故加强中医医院的建设是医疗卫生改革和卫生、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2.2.2根据《****省中医药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市****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并结合中医医院实际,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市****区中医医院中医大厦正是这种振兴中医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是《****市****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市****区中医医院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以及****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之医疗、教学和科研龙头单位,承担了****区主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和乡镇中医药人员的继教培训任务,也承担了部分公共卫生任务。多年以来,由于基础较差和政府投入不足,造成医院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市****区中医医院在****老城区共有三个医疗区,但业务用房陈旧、破烂、分散,尤其是医院主要业务区之一的新中路医疗区门诊综合楼(面积2700平方米)在去年5.12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已申请拆除,仅在原搭建了640平方米的过渡板房作门诊病房使用。加之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建于上世纪90年代,同时“一院三地”,人员、设备重复设置,医院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医院进一步发展,故****市****区中医医院的改建工程建设是****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2.2.3是为了满足****市****区****市****区位于****市的北大门,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平原经济圈核心地带。随着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医疗服务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而****市****区又是疾病的高发区,广大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特别是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转诊转院率高达l7%。****市****区的医疗机构需要快速发展,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市****区中医医院打造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区级重点中医医院。2.2.4对完善城区功能、促进城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不仅是指人们的吃、住、行、玩的环境,还包括人们就医的条件。随着****市****区城区建设,将会有大量人员和游客出入,疾病、外伤事故将增多,高层次、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需求矛盾将十分突出,加强对现有医院的建设,建成一个区级重点中医医院迫在眉睫。****市****区中医医院中医大厦改建,是改善****市****区投资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的重要项目,也是完善城区功能的重要项目。所以,****市****区中医医院中医大厦的改建,既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更是****市****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环境的需要。第三章医院基本概况及医院建设规划3.1医院基本概况3.****市****区中医医院位于****区****镇****路40号。医院成立于1956年,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省、市、区各级领导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市****区中医医院各届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医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式的发展,从当初只有18个人的集体诊所,发展到现在的公立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年通过评审,****年7月通过复查)、全国农村基层中医工作双示范县(区)龙头单位、省级文明中医医院,也是****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科研龙头单位,主要业务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在全省同级中医医院中均名列前茅。是****医大附一院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网络协作医院;是****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等近十所大中专院校的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医院骨伤科于2009年1月被****省中医芍管理局授于“****省重点中医专科”,儿科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3.1.2****市****区中医医院现占地9397.67m2,现有建筑总面积7060m2。目前主要业务区分为三处,即****路医疗区、****东路医疗区和医院设置急诊科、内科、肛肠妇科、儿科、针灸科、骨伤科、外科和麻醉科等8个病区,30余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12个职能科室。拥有磁共振系统、500毫安x光机、彩超1台、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电子胃肠镜、多功能麻醉机、中央监护系统、中心供氧系、关节镜系统等一批较先进的医疗设备。3.1.3****市****区中医医院现有职工363名,聘用人员86人,退休返聘人员10人,退休81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23人,中级83人,硕士研究生5名(另有在读研究生3名),本科90名,大专178名,中专及以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3名。拥有省级名中医1名,市级名中医3名,区县级名中医25名等名医群,以及省级学科学术带头人1名,市级4名。区级16名。****市****区中医医院全院职工紧密围绕“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以一流的环境、以一流的服务、以一流的技术、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事业、为国家繁荣富强服务”的办院宗旨,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把病人作为事业的组成部分”的理想,强化管理,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中医药特色更加浓厚,员工的中医意识、发展中医的责任感更加强烈,门诊和住院人次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业务收入也显著提高。3.2医院建设规划3.2.1医院建设发展目标本项目对****市****区中医医院中医大厦进行改建,医院将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医院功能、医疗任务、设施条件、住院环境、后勤保障等标准,形成集急救、门诊、住院、康复、教学、科研、传染病防治为一体的中医医院,使医院的功能流程、医疗设施、卫生学要求和健康保护达到先进医院的水平。项目建成后,到2011年形成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使****市****区中医医院的学科建设、管理、服务和人才技术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成为全区域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人才最优化、服务最优良的医疗团队。3.2.2医院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市****区中医医院是政府举办的承担基本医疗服务、代表区域水平的医疗机构,在****市****区医疗服务体系占主导地位。按照《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卫医发(2000)233号)文件精神,医院已申报成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院,执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意见》(计价格(2008)962号)文件,实行政府的指导价格,实行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和服务内容。医院协同有关部门对全院进行全成本核算,按照基准在浮动幅度范围内,确定本医院的实际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和健全执行价格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增强服务价格的透明度,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的查询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医院坚持医疗机构的公益福利性,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提供特需医疗服务为补充,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保持医院持续稳定地发展,不断提供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服务。3.2.3服务区域项目建成后的****市****区中医医院的综合设施能力将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约100万人提供医疗服务。3.2.(一)临床科室1、一级科室(17个)门诊部、中医内科(心血管、呼吸、风湿血液免疫)、中医内二科(针灸推拿康复)、中医内三科(消化、肝病、肾病)、中医内四科(糖尿病)、中医内五科(肿瘤)、中医骨伤科、中医外科、中医妇产科和肛肠科、眼科、中医儿科、感染科、皮肤泌尿科、麻醉科(手术室)、急诊科、口腔科。2、住院各科专业组(1)中医内科(6个):设有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肾病和脑病、肝病等专业学组。(2)外科(7个):设有中医皮肤普外、肝胆、泌尿、骨外、胸外、脑外等专业学组。(3)妇产科(2个):设有妇科、产科两专业学组。(4)儿科(2个):设有儿内、儿外两专业学组。(5)五官科(2个):设有眼科、耳鼻喉科两个专业学组。3、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科、儿科、针灸科为医院的重点专科。(二)医技及其他业务科室(8个)放射科、功能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胃肠镜室、供应室、药剂科、制剂室。3.2.53.2.5.门诊设计容量:2011年达到日门诊病人700人门诊分类:根据对服务区域有关疾病患病率调查和对病谱发展趋势预测,医院门诊病人结构专科占60%、急诊占15%、普诊占15%、健康保健服务占10%。3.2.5.设计床位:200张床位编制:根据对服务区有关疾病患病率调查和对病谱发展趋势预测,医院床位编制为:儿科住院部,设病床40张;内科住院部,设病床40张;骨伤科住院部,设病床40张;外科住院部,设病床40张;肛肠、妇产科住院部,设病床40张。3.2.6****市****区中医医院实行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领导,医院党组织的主要工作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管理范围内的人事任免、奖惩工作;审议医院长远规划、年度计划、总结和重要工作部署等。院长负责全院行政、业务的领导工作;副院长在院长领导下分管相应的工作。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保证监督各项任务的完成。医院逐步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扩大自主权,实行责任制,以加强医院管理,克服平均主义,调动积极性,促进医院的发展。****市****区中医医院根据减少层次的原则实行院和科室两级领导制。院一级设置精干有力的办事机构;按照规模、任务、特长和技术发展情况,设立业务科室:(1)职能科室院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含人事科、档案室)、医务科(含基层指导科、质控办、信息科、病案统计室)、护理部、院感科、总务科、财务科、经管办(审计科)、药剂科、设备科、医保科、保健科。(2)临床、医技科室****市****区中医名医馆、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肛肠科、中医骨科、针灸科、眼科、口腔科、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急救中心、感染科、注射室、预防保健科及住院各科。放射科、功能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胃肠镜室、制剂室等。(3)党群工团组织党办、工会、团总支。****市****区中医医院按照《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卫医发(2000)233号)文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要求,将积极探索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如实行医院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等管理形式,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管理的法人实体。根据《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31号)文件精神。医院积极进行后勤工作的改革,进一步从医院剥离出具备条件的后勤部门,使其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经济实体。暂不具备条件的后勤部门要实行单独核算,自收自支,自负责任。其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如下图所示:****市****区中医医院组织机构图院长、党总支书院长、党总支书记行政、业务、后勤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党办总务科防保科院办公室经管办财务科设备科护理部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医保科供应室骨伤科门诊部制剂室内科外科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射科肛肠妇产科儿科特检科麻醉科针灸科3.2.7人员配备医院深化医院用人制度改革。主要采取完善聘用制,签发聘用合同,明确医院与被聘用人员的责、权、利;科学合理的进行岗位设置,作到定岗、定编、定员;畅通人员出口,增强医院用人的灵活性。按照《****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规定,医院定编人数为36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6人,占90%、工勤岗位18人,占5%、管理人员19人,占5%。医院技术人员配备要求:高薪聘用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担任主治医生,要求具有本、专科学历的医师占医师总人数的80%。3.2.8(1)医院设急诊科,并要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挂号、收费、检验、放射、药剂、手术等科室密切配合,为急诊提供方便。建立抢救室和传呼设施,常备必需的急救药品器材,制定抢救常规和抢救程序。门诊各科室各部门按规定任务配足医疗力量,搞好协同配合,有秩序地安排就诊,简化手续,方便病人,尽可能缩短候诊时间。(2)认真做好住院病人的诊疗工作。对住院病人有固定的医师负责,实行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科主任)三级负责制,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严格执行手术管理,建立重大手术和新开展手术的术前讨论和审批制度,明确门诊和住院手术范围。逐步建立重病监护室、危重病人抢救室,手术后病人复苏室。(3)医院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设有一名副院长分管护理工作。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在副院长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全院的护理工作。科室护理工作实行护士、护士长二级负责制。(4)药剂、检验、血库、病理、放射、理疗、功能检查、营养等医疗科室,充实必要设备,有计划地培训人员,根据临床需要,积极开展新技术,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工作质量。(5)根据医院特点,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有所侧重,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中医门诊和病房。(6)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内科、儿科实行预检和分诊。手术室、分娩室、婴儿室、监护室、注射室、制剂室,检验科、供应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场所,均严密消毒。(7)医院的预防保健科,做好地段的医疗预防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工业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妇幼卫生,做好围产期保健,指导托儿所、幼儿园的业务工作。(8)医院设立计划生育门诊,注意改进节育技术,保证手术质量。结合计划生育临床工作,积极进行节育、优生学知识的宣传和技术指导。(9)搞好划区分级分工医疗,建立逐级指导关系,实行转诊、转院制度。****市****区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及医师配置表单位:人序号代码科室(专业)名称设置状况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一住院医师拟设现有拟设现有拟设现有拟设现有临床科室103中医内科现有1136126911204外科现有104526492.30403骨科3415282.40404泌尿外科专业212.50405胸外科专业2.60406烧伤外科专业112.70407肝胆外科专业11305妇产科现有243483.10501妇科专业122243.20502产科专业12124407中医儿科现有311114.10703中医小儿内科31111510眼科现有2114611耳、鼻、咽喉科22712口腔科现有1115813中医皮肤科现有11916传染科新设11111021针灸康复科新设32271126麻醉科现有121231250其他中医类科现有11111319肿瘤科新设111114理疗科现有22115小计93425315316医技科室921731730检验科现有21411831病理科新设1111932放射科现有2231019.13201X线诊断室112919.23202CT线诊断室111120功能科现有234520.13205超声诊断室122220.23206心电诊断室11220.33207脑电血流图诊断室11121药剂科现有114222营养科新设11123合计2191552356575第四章人群健康和疾病状况、医疗服务需求分析4.1人群健康和疾病状况4.1.1近年来,****区全区人口已呈现低出生、低死亡、接近零增长的趋势。人口出生率7.05‰,死亡率6.05‰,自然增长率1.01‰。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婴儿死亡率10.0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4.60‰、低体重出生儿发生率1.14%。人均期望寿命达74.88岁,其中男性72.69岁,女性77.34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4.1.2近年来,霍乱、非典、禽流感以及目前的甲型H1N1型流感等急性传染病疫情给人民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一些慢性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又重新抬头,且有蔓延之势。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病人数多,危害严重,已成为近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主要病种。各种由职业危害所致的急、慢性职业病居高不下,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婴儿死亡重要原因为肺炎、窒息、早产、破伤风;孕产妇死亡重要原因前三位是产后大出血、产褥感染、孕高症。4.1.32008年****市****区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7.1%(城区)、14.72%(农村)。2007年****市****区传染病总发病率平均为456.45/10万,而同年全国为362.87/10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区传染病发病死亡率0.96/10万,而同年全国传染病死亡率为0.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医疗服务需求分析4.2.12008年末,全区卫生机构46个,床位2417张,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农村卫生院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开始启动。“十五"期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区卫生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2008年末,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068人,其中,注册医师1234人。2008年全区有病床2417张,每万人口病床数36张,中医医院医疗设备价值:1500万元,每床占有医疗设备金额:10.5万元。(一)卫生事业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农村和城区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差,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民和城区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三)政府对卫生的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对农村卫生投入的不足,致使乡镇卫生院的危房问题仍然突出,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装备仍然缺乏和落后,乡村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还不能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需要。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一些基本监测设备不配套,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对社区卫生投入不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严重缺乏,并未得到及时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社区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四)卫生应急体系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目前,应急机制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在机构设置、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基本设施、应急处置水平、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五)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霍乱、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等急性传染病疫情给人民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一些慢性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又重新抬头,且有蔓延之势。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病人数多,危害严重,已成为近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主要病种。各种由职业危害所致的急、慢性职业病居高不下。自愿无偿献血比例低。(六)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卫生监督执法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差,许多卫生监督执法机构靠租借房屋办公,同时,缺乏起码的执法条件和装备,与承担的执法任务严重不相适应,极大地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医院现有医疗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市****区中医医院门诊部问题:****市****区中医医院门诊部1956年建成,已使用多年。当时的设计未考虑到医院门诊、住院的具体功能,楼层面积设计不合理,消防通道及设施配置不合理,门诊和住院病区设置不科学、功能流程不合理、病房过于狭小、功能不齐备。供水系统管径小、压力低,排水系统设置不合理、设施老化,渗漏现象时有发生。房屋设计低矮,空调通风系统安装受限。且因业务用房紧张,许多科室受房屋设计的影响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使业务受到极大影响。中医特色科室无法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影响中医特色科室的发展。医院计划引进的一些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也因房屋问题无法解决,只好暂时搁置,严重制约了****市****中医医院业务发展的步伐。(二)****市****区中医医院功能科问题:****市****区中医医院功能科系平房,屋顶个别地方时有渗水,地面未作防潮处理,地上湿气较重,设备受潮湿影响部分锈蚀,经常维修,运行不畅,使用成本高。(三)污水排放问题:目前,医院医疗污水处理系统已进入报废期,不能正常工作,无法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市****区中医医院计划更新污水排放系统,但因场地问题无法解决,现无法实施该项目。(四)由于医院房屋面积和布局设计于1956年前,急救通道、消防通道不合理,感染科室及输血科均不符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要求,多次被省区疾控机构要求限期整改。4.2.《****市****区“十一五”㈠发展方针“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发展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区域经济体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市****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08年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区域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农村卫生、城区卫生、公共卫生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形成更加完善的卫生体系,使****市****区卫生事业和卫生工作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三)具体目标1.2010年,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8岁。2.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0/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0.01‰。3.2010年,建立适应社区居民需求、布局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全科医师队伍,在城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每1万社区居民拥有1~2名全科医师。4.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农村居民。5.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l00%,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发病率降至500/10万以下。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降至300/10万以下;新生儿乙肝接种率达95%上,结核病患病率降至650/10万以下。6.提高卫生监督监测质量。食品卫生监督覆盖面达l00%,餐具抽检合格率达90%;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面达l00%;城区生活饮用水监督覆盖率达l00%,乡镇达85%;城区生活饮用水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合格率达85%以上。进一步清理整顿社会办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净化医疗服务领域,使之健康有序发展。7.2010年,全区临床用血l00%来自无偿献血,其中自愿无偿献血占无偿献血比例达95%以上,医院成分输血比例达到100%。8.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全区卫生信息系统。“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重点和任务(一)建立健全城区卫生服务体系城区建立以区医院、中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区直三所医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争取部分学科在国内、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二)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建立以区医院、中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区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前基本实现农村医疗卫生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化、办医形式多样化、内部运作规范化、卫生管理法制化、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应急指挥和公共卫生信息等组成,承担并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能和职责。妇幼保健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国债项目,加快区传染病医院和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及乡急救分中心建设;利用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完善区、乡疾控中心装备建设;积极争取中、省和地方的投入,加强区、乡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力争2010年前建立健全适合****市****区实际,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应对有效、反应灵敏、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十一五”(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利用中央、省对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契机,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09年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的改造建设任务。(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装备项目。2010年,完成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装备项目,区级、每个乡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别按****市****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配置。(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项目。2010年,完成应急指挥机构信息平台的设备配套工程。(四)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0年,完成区、乡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配套项目。2010年,完成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套基本医疗设备和设施。(六)妇幼保健机构设备配套项目。2009年区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已完成。(七)卫生人才培训项目。培养选拔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完成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培训工作。(八)医疗卫生机构上等达标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强区、乡级医院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鼓励区属所医院融入成渝经济圈,分别上挂下联,形成城乡协作关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中心卫生院,鼓励中心卫生院上联下伸联办,使之成为一个片区的医疗救护中心。加强区级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实施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通过上述措施,全面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市****区中医医院(一)骨伤科按照《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已于2009年1月成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儿科目前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预计今年成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二)针灸康复科按照《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标准》,争创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三)名医馆按照《****省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工作室标准》成为****省名中医工作室的建设单位,并把名医馆建设成为****市****区中医名医馆。(四)建成****市****区中医医、教、研、康复中心,****市****区中医人员技能考试培训基地、考试基地。4.2.3****市****区中医医院“十一五”时期是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区域经济体制的卫生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现结合****市****区中医医院发展的实际,依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基本纲要》和****市****区卫生局《****市****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市****区中医医院制定了近期发展规划。“十一五”(1)发展方针“十一五”医院事业发展规划的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仁心仁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健康保健为中心,促进中医药事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区域经济体制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为****市****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2)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医院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09年基本建立与人民群众健康保健需求相适应、与****市****区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城区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和专业学科水平;到2011年形成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使****市****区中医医院的学科建设、管理、服务和人才技术处于全区领先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3)具体目标①、2011年,全院诊治门急诊病人26万次,住院病人9千人次。②、2011年,建成省级重点中医专科2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各级重点专科的业务总量占医院业务量的50%以上。③、2011年,建成全区一流的中医药健康保健康复中心。④、2011年,建成医院信息管理数据中心。⑤、2011年,建成中医大厦17644平方米。⑥、2011年,建成省级卫生单位。⑦、形成比较完善的以“爱岗敬业、执行有力、仁心仁爱的和谐人文关系”为重点的独特医院文化体系。“十一五”(1)建立健全医院学科发展体系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学科人才为基础,专科建设为重点,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为目标的学科建设发展体系。加强重点学科的培育、选拔和建设,向高、精、尖、特和能持续技术创新的专业学科方向发展,加大引导、培育和投入,争取l~2个学科在市内、5个学科区内处于领先地位。(2)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沟通体系全院建立以医(护)患院内沟通为中心,医护、医技技术沟通为枢纽,院外客户沟通为补充的二级医疗服务沟通体系。到2010年前基本实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良化、结构合理化、办医形式多样化、内部运作规范化、医院管理法制化,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业务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3)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实行院长负责制,完善院科两级管理,全面推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以技术操作规程为核心的各项技术制度,完善目标管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平台,建立HIS管理系统,医疗、科研、药剂、财务、人事、后勤应用计算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4)建立健全医院独特的文化体系医院文化建设是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和灵魂,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全院上下干部职工在院班子的领导下,凝炼出医院建院以来形成的“艰苦创业、齐心协力、仁心仁术、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独特文化。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艰巨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有重点、有计划、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是搞好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医院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从现在起,在2年的时间内依靠组织保证、学习教育、宣传引路、教育引导、改革促进、理顺关系、制度管理、法制维护、经费支持,依靠全院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全员支持参与,夯实基础;到2010年,在原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完善、提高,使医院文化建设有较大的提升,把医院建设为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服务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效益一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医院。(5)建立医院信息化体系遵循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和《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结合****医疗区域资源,坚持以网络为基础,应用为先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医院的应用,改善管理和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推动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至“十一五”期末,初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信息化体系,完成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远程医疗、电子阅览室或电子图书室并得到普遍应用,病房网上娱乐成为部分患者能够接受的娱乐形式,争取使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成为社区居民获取****市****区中医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来源手段,信息化领导管理机制趋于完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信息咨询服务初步形成,医疗信息的应用成为医疗服务活动的重要手段。“十一五”(1)****中医医院全面建设项目。2009年,完成门诊住院部综合楼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盘活国有资产。(2)人才培训项目。培养选拔市、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型人才),造就一批知名中医专家。有重点地选送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造诣高、同行公认的知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每人每年投入专项人才补助经费0.5~1万元,每年派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短期进修培训30名,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规范化培训。(3)医院上等达标建设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医院融入成渝经济圈,继续实行上挂下联,形成城乡协作关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中医特色专业学科,进一步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完成医院等级评审工作。(4)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科技兴医、人才强院”战略,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引进、培养、吸收优秀人才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临床医生研究生学历达到3%(其中中医药高学历人才不少于80%),专科以上学历达到90%;继续实施高层人才培养战略,鼓励职工参加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和学历班的学习;培育市级重点学科2~3个,区级重点学科5--6个,并进行重点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项目,进行中医药创新研究,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处于全省同级医院领先水平。保障(1)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医院管理工作的领导。各级管理人员要把医院改革与发展作为医院事业发展的大事,纳入全员干部职工的头等大事。要把医院发展工作纳入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和业绩考核,实行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奖惩逗硬。(2)明确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医院事业的发展,责任在医院当局,落实在每个职工个人。职能科室是医院发展的实施部门,要抓好各自业务上的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配合,共同促进医院事业发展。(3)加大医院改革力度。一是加快医院改革步伐,多渠道引进资金,完成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培育、技术创新工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推行卫生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探索医院内部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机制改革,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部分管理干部和学科带头人公开招聘和职工全员聘用制,实现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4)完善投入机制的转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区各项卫生产业政策调整医院事业支出结构,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与新技术的运用。设立新技术运用专项资金。(5)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制定完善人员培训计划,加强继续教育,突出抓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医学科技攻关及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力度。(6)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建立中医药激励机制。要以继承和发展为重点,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集合优势,建好“名医馆”,推动中医药不断创新和发展。加强中医药临床骨干培养,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和带徒授业工作。加强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中医药传统型、技术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名家。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提高中医药对****市****区中医医院发展的贡献率。(7)加强行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医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对不正之风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并重的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质量较高、费用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要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行风,把医院建设成文明行业,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8)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各种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适应医院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员工和病员的卫生信息化体系。4.2.4****市****区中医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的建成对中医医院的医疗条件将有较大的提高,将进一步满足全区及周边区域近100万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1)门诊量****市****区中医医院2008年门诊病人总量21万余人次,日门诊量589人次;预计2009年门诊病人总量21万人次,日门诊量589人次;预测2011年门诊病人总量将达到26万人次,日门诊量700人次,年均增长率11.9%。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成后,开设中医医疗科目比较齐全,可为患者提供方便的医疗条件,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转诊转院率将明显下降。****市****区中医医院2008年住院医疗7000人次,2005年至2008年平均增长率15%。预计2011年住院医疗9000人次,年增长率14%。****市****区中医医院目前编制病床143张,实际开放病床260张。2008年平均住院治疗天数为10天,病床利用率130%,超过病床合理利用率。预计2009年平均住院治疗天数为10天,病床利用率将达到130%,超过医院病床资源量,给住院医疗带来很大压力。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成后,计划病床达到200张。预测2011年平均住院天数为10天,病床利用率95%,趋于合理利用率的水平。4.2.5****市****区中医医院中医大厦实施后,住院床位增加到200张,2011年门诊人次将达到700人次/天。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比例趋于合理,基本达到《区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第五章域址与建设条件5.1域址根据****市****区城乡规划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址意见,****市****区中医医院中医大厦选址于****区****镇****村4社,位于新城区干道,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便于急诊急救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治疗;二是域址环境现状、周边区域的功能分区等条件符合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选址条件,是修建医院的理想场所。5.2建设条件5.2.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区地处****市北郊,全区幅员面积497平方公里。该区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作为****市城北出口,****城区距****市区16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仅24公里。地域内有****高等级大件路、****高速公路、****外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线、****出口高速公路和省****公路及****、****、****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过境,****市规划建设的地铁经过本区,并在区内设有站台。****区在地域上已与****市区连成一片,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全区幅员面积的7%左右为****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定位为****市北部新城的重要和主要组成部分,是****市城市规划的6个外围组团之一,承担****市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的功能,处于****平原经济圈********城市带上的核心地带。地形地貌****区位于****盆地西部,是在****拗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地貌格局。境内以平原为主,仅西部受****山脉影响略有突起,为冰水堆积台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平均高度为510米,平均坡度2~3‰。土地资源全区幅员面积497平方公里,其中平坝占79.7%,分布于北、西、中部和东南的部分地区;丘陵占20.3%,居于****区东南部。土壤以第四系近代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水稻土为主,并有少量的潮土、紫色土和黄壤,土质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平坝区土壤以灰色和灰棕色冲积水稻土为主,占全区土壤面积的84.5%;浅丘区以姜石黄泥和紫色水稻土为主,占15.8%。气象****区处于****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早夏长。年平均温度16.2℃,年际变化高低差1.4℃,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5.6℃,1月份最低,平均25.6℃;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5.4℃。年均日照1401.3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911.7毫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夏秋5~10月降雨量为805.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8.3%,尤以7、8月份最为集中,一般均在200毫米以上;冬春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仅为106.7毫米地质****平原位于****盆地西南缘,****地处****平原的腹地,****平原属断陷性构造盆地,区内层出露单一,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60米,基底由白垩系灌口组暗红色粉质泥岩组成。第四系地层由新到老分述如下:全新统冲积层该层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砂质亚粘土层,分布无规律,厚度变化较大,一般0.5~5米。其顶部有0~1.0米厚的黑色耕土或杂土。底部可见厚度<1.0米下部为砂卵砾石层。砂以粗砂为主,中砂次之,含砂量25~30%,且有至上而下增加的特征。砾石直径一般10~15CM,最大32CM。磨圆度较好,一般呈扁平状或原状。成分为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或砾岩、石灰岩。分布稳定,厚度约2)上更新统冰水—冲洪积中砂层该层以中砂、细纱为主,灰黄至灰黑色,含少量细砾及砾卵石。直径2~8CM,次圆居多。此层分部极不稳定,有尖灰及分岔。厚度约为0~0.8米3)上更新统冰水—冲洪积卵石泥砂层该层砾石占50~60%,泥砂各占25和20%。泥质有由上至下增加趋势。砾石直径5~10CM,磨圆度差,分选性差,此层分布稳定,厚度<154)中更新统冰水—砂卵石层卵石含量50%以上,成分为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等。其风化强烈,手捏即碎,风化后多为泥砂。充填物为综黄色粘土或砂灰。厚度<20米。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规定,****市的8个辖区(****市区、****、****、****、****、****、****)均为7度抗震设防区,故****区地震烈度为7度,属于抗震设防区。水资源****地处****腹心,没有独立的闭合流域,过往水多,水资源情况复杂。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外来水、地下水三部分组成。水资源总量13.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53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替部分2.39亿立方米。全区地表水可开发量为10.5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发量为2.00亿立方米,合计可开发水资源总量为12.53亿立方米。(1)大气降水根据****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区幅员面积,区内多年平均总降水量为4.945亿立方米。丰水年降水1111.8毫米、水量5.359亿立方米;平均年降水910.6毫米、水量4.389亿立方米;枯水年降水726毫米、水量3.499亿立方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6至9月为雨季,其余8个月的降水量还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5%,多雨年份与少雨年份的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往往相差数倍。多数降水变成径流,汇入江河。根据《****省水文手册》(1979年),****多年平均径流深在500-600毫米两条等值线之间,中心地带为55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404立方米/秒,年总量为2.6503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深693毫米、径流量3.440亿立方米;平水年径流深539毫米、径流量2.598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深396毫米、径流量1.909亿立方米。(2)外来水****江年平均流量为52.29立方米/秒,****通过****河、****河、****堰、****堰、****支渠、****沟、****堰引用****江水。年平均引用流量为23.24立方米/秒,引用水量7.329亿立方米。毗河年平均流量为25.48立方米/秒。****通过****堰、****堰、****堰、****堰和****河的****堰、****堰引用****河、****河水。年平均引用流量为6.68立方米/秒,引用水量2.1066亿立方米。通过****渠五、六、七等支渠,年平均引用流量为1.37立方米/秒,引用水0.432亿立方米。东风渠北干渠,年平均流量为3.67立方米/秒,****引用流量2.24立方米/秒,引用水量0.7064亿立方米。西江河,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有电力提灌站5座,年提水量100万立方米左右。****区外来水,合计年平均流量为87.31立方米/秒,总量为27.534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引用流量33.53立方米/秒,总量为10.574亿立方米。下余流量53.78立方米/秒、水量16.9601亿立方米为过境水。外来河渠水引用量合计,丰水年为12.4903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0.5506亿立方米,枯水年为9.0072亿立方米。(3)地下水****境内地下水为盆地构造基础上的第四纪松散堆积孔隙潜水,含水层为全新统河流冲积层和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叠加组成的混合水层,储水条件好,埋藏浅,富水性好,物理性质良好。动植物资源(1)植物资源****区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属常绿阔叶林。据资料显示,****区原始森林植被资源丰富,但因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原始植被早经破坏,由复杂向单纯演变,已发展为水田农业地带。境内植被类型要求温暖湿润、无霜期长的生态环境。主要植被类型有:农田植被:农作物栽培覆盖率为63.64%。田间杂草水生有稗子草、三棱草、慈姑草、水案板、四瓣草、剪刀草、水芋荷、鸭舌草、浮萍、牛毛毡、藻草、青苔、鸭儿芹、水牛草;旱生有看麦娘、锯锯藤、麦麦草、蛮油菜、苦猪草、鹅儿肠、面根藤、棉花草、灰灰菜。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的香樟、楠木;芸香科的柑、橘、橙、柚;木犀科的桂树、女贞;桃金娘科的桉树,常绿阔叶树种组成。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的青桐,桦木科的桤木,杨柳科的杨属、柳属,蓝果树科的喜树(水冬瓜),胡桃科的枫杨(麻柳),悬铃木科的法国梧桐,楝科的苦楝,蔷薇科的梅、桃、李、苹果、梨等落叶阔叶树种组成。林内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都是草本。暖性针叶林,主要由杉木、柏木和杉柏科针叶树种组成。暖性竹林,主要由慈竹、白甲竹、斑竹、硬头黄、芦竹组成。缓丘植被:除农作物及稀树外,灌丛主要由黄荆、马桑、刺梨、野枸杞和其他荆棘植物组成;草丛主要由巴茅、马儿秆、丝茅草、山草、刺金瓜和羊齿植物组成。供食、饲、药用的植物:有五倍子、构树、马钱子、刺梨、野枸杞、野白茶树、野茶椒、三叉果、水白蜡、杨十条、桑寄生等木本植物。有里香、金银花、鸡屎藤、菟丝子、排风藤、眉毛草等藤本植物。有车前草、散血草(泥鳅草)、龙胆草、蒲公英、蛇床子、铁菜子、猪辽参、猪鼻孔、夏枯草、陈艾、菖蒲、薄荷、萱草(黄花)、益母草、二郎剑、马齿苋、五加皮、金钱草、墨斗草、风寒草、肺经草、红快子、吹吹草、灯心草、马蹄草、透骨消、地黄瓜、星星草、酸酸草、白头翁、麻斑竹、青蒿、白茅、荨麻(霍麻)、魔宇、癞格宝草、打破碗花、水当归、水黄连、香附子、淡竹叶、扁竹根、糯米草、饽饽艾、黄花艾、狗尾草、马鞭稍、爬地草、瓦莲花、地胡椒、刺萝卜、舒筋草、见肿消、水皂角、野蓼子、水蜡烛、野半夏、威灵仙、何首乌等草本植物。特产竹叶柴胡,产于木兰山和黄牛山,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白芨,俗名“白鸡儿”,产于木兰山,兰科,多年生草本,以块茎入药。两药都是性微寒,味苦。此外,还有桤木蕈、青桐蕈、菩提蕈、竹丝蕈、清糖蕈、马蹄苞、三杷萜、群羊蓝等菌类。(2)农经作物资源****农经作物资源极其丰富。粮食作物有水稻、苕子、红苕、小麦、油菜、玉米、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柑桔、柚子等多种小水果及棉花、海椒、烟叶等,蔬菜作物有根菜类、白菜类等,另外还有多种绿肥植物、药材作物、花卉植物。(3)动物资源****区境内兽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鱼类、甲壳动物、昆虫类等动物资源丰富。特产镢鱼,一名刺泼鱼,又叫桂花鱼,巨口细鳞。****江的兴隆堰、三岔河、三邑桥,****旧河的雷家桥、天缘桥,毗河的斑竹园、泥巴沱原均产鳜鱼。清白江又原产箭秆鱼,形似柳叶,亦为特品。区境内大型森林动物早已绝迹。50年代初期,各大河沿岸及缓丘地带,尚可见到野兔、野猫、野狗不时出没草丛、灌丛。平坝上喜鹊、乌鸦、山鹧子、鹭鸶、斑鸠、啄木鸟、猫头鹰、鹰鹞在文庙、宝光寺、桂湖、龙藏寺、东湖,以及城乡一此庙宇、院落、丘垄的大树丛中作巢栖息繁殖。但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林栖动物锐减,代之而起的是啮齿类动物繁殖剧增。因家猫数量猛减,70年代,造成鼠害。80年代中期,林栖动物和家猫的数量回升,鼠害渐减。鹭鸶等鸟类亦回到东湖、龙藏寺树林群栖。5.2.2社会经济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区幅员面积497平方公里,总人口66.17万。城区扼守****市的北大门,位于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平原经济圈核心地带。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批复的****市总体规划中****区被定位为****市新的城市规划区的都市区。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等10余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连续10年被评为****省综合实力十强区(县)。200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5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47.8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8.2:60.0:31.8。人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8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7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4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了46个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关闭了宝成铁路以东的如意、桂湖、双马3家城区水泥厂,新增公共绿地29.8公顷,建成区面积绿化覆盖率达到38%,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工业正在崛起,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91.64亿元。(1)有一批著名的境外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有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澳大利亚的豪特热水器、印度尼西亚的华丰集团、日本的京丹运输公司、台湾的统一集团、香港的紫荆花制漆集团等著名企业以及上海紫江集团、珠海中富集团、山西运城制版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可口可乐饮料、华丰方便面、豪特热水器等品牌产品畅销海内外。(2)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迅速。区内的电子及信息、医药、机械、家具、食品等优势产业已初具规模,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己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绿叶啤酒,阿昔洛韦注射液,美骑、卧龙、繁清家具,大西洋电焊条,大德核桃汁,如意、桂湖水泥,

PS版等品牌产品享誉省内外。“一体化氧化沟”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坚实的电子信息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具坚实的基础,并达到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1999年,全县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38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12亿元。产品多以电子应用产品为主,如电真空器件、开关电器、片状电阻器、电位器、彩色显示器、直管荧光灯系列产品、光纤通讯电缆等130余种,其中属名优产品的达86个,国家级部优产品30个。初步形成了产业优势,使****市****区成为西南地区仅次于绵阳市的电子工业基地。5.2.3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区置县始于西汉时,距今2000多年。西晋设****郡,武帝咸宁三年改置为****国,后罢国复县,隋开皇改为兴乐县,唐初复名****县,其后不变。解放后,属温江地区。1960年****县合并于新繁县,1962年恢复县的建制。1965年新繁县并入****县。1983年温江地区与****市合并,****县隶属****市。2001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设立****市****区,区人民政府驻****镇。2002年1月1日,正式设立****市****区。原****县行政区域为****区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镇。2006年,****区辖11个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2个街道办事处(****街办、****街办)、236个行政村、2662个社,全区人口6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口23.64万人,占全区总人数的36.37%,农村人口41.37万人,占全区总人数的63.63%。全区平均人口密度1308人/Km2。2007年5月,****市政府同意****区增设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9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与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与镇相同。5.2.4供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