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课题第4单元比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

生快速地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比出比的基本性质。

2.能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3.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比的过程,使学生知道比的意义和作用。

2.经历运用除法与分数性质进行推导的过程,使学生更易掌握比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已学知识推导新知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比出比的基本性质。能正确的

单元教学

化简比和求比值。

重、难点

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展开类比思维,促进学习的正面迁移。

教法

2.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多种探究的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提问质疑、探究发现的机

学法会和条件,让他们积极地学习数学。

单元本单元建议用8时安排教学。

课时分配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第1

课题比的意义和性质课型新授

课时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

知识与能力

会正确地求比值。

教学

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

目标过程与方法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探索性和挑战性,激

价值观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难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法学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课件播放“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课件。

文字播报: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

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

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画面定格在两面国旗。

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教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多比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cm,宽比长少5cm。

32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万,宽是长的

过2.导入新课。

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

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

程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1)启发探索。

教师启发:除了用已学过的这些方法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外,我

们还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学教材第48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得出: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

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指出:不论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

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这样的两个比我们称为同类量的

比。

2.不同类量的比。

(1)投影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的运行数据:平均90

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飞船的速度。

教师:这些数据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求什

么?怎么求?

学生列式求飞船的速度:42252+90。

(2)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能不能用比来表示呢?应该怎样表示

呢?

学生得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路程

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如“神舟五号”运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

比90o

(3)提问:路程和时间,是不是同类的量?

教师指出: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

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比时间”又表示速

度。

3.概括比的意义。

着重说明这些例子都是通过两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

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

比”。

(二)比的读写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

思考: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指名汇报交流。

(1)比可以写成“几:几”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

读作几比几。

(2)比的各部分名称。

3

15:10=154-10=-

1111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3.比值。

(1)什么是比值?怎么求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2)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表示。

(3)讨论:比值和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它可以用分数

表示;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两者的区别:比值是一个数,有时可以用小数甚至整数表示;比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不能用一个小数或一个整数来表示。

(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除法被除数土(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余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时一种数,匕匕表

示两个数的关系。

2.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没有意义。

三、反馈完善

教材第49页“做一做”。

1.第1题。

因为还没有学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所以第1题中练习本的本

数之比写成6:8就可以了,这里不要求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花

的钱数之比也是如此。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教材上。组织交流、校对答案。

提问:两人买练习本的本数之比和所花的钱数之比相等吗?为什

么?

2.第2题。

让学生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的?

前项=后项X比值后项=前项+比值

学生独立把答案填写在教材上。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

这道题创设了学校三个兴趣小组比较人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按

比较的要求写出人数比。练习时,可以提醒学生看清楚条件,根

据要求写出比,并且知道比的前后项不能颠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

比的意义和性质

板3

书15:10:=154-10=-

,2

设1J,11

计4-(除号)比^

前燃法比号皮雷藜直除数商

分数分子一(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第2

课题比的应用例1(教材第50,51页)课型新授

课时

引导学生猜测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归纳总结,在猜测验证的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

目标过程与方法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情感态度与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探索性和挑战性,激

价值观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难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法学法讲解法,指导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

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

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比的基本性质

L启发诱导,发现问题。

求比值:6:812:16

教学生完成后,课件出示:

63

6:8=64-8=8=4

12

12:16=12+16=16=1

启发思考:6:8和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

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程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

规律。

组织学生将6:8转化成6+8,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规

律。

6+8=(6X2)4-(8X2)=124-16

111

6:8=(6X2):(8X2)=12:16

6:8=(64-2):(84-2)=3:4

6.8=(64-2).(1.2)=34-4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指名汇报。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提问:刚才我们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

比也存在着一种规律,谁能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规律。

(2)全班交流,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

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因为分数的分母和除数不能为0,如果是0就没有意义了。根据比

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二)化简比

教师指出: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

有lo

指名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3:4,7:11,43:5,15:4……)

2.教学例题1第(1)小题。

(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

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

(2)学生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比。

小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5:10o

大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80:120o

(3)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

(4)尝试化简。

思考:怎样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学生尝试化简。

(5)汇报交流。

15:10=(154-5):(104-5)=3:2

180:120=(1804-60):(1204-60)=3:2

提问:5是15和10的什么数?60又是180和120的什么数?分

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小结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只要把比的前、

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即可。

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3.教学例题1第(2)小题。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_2

6:90.75:2

(1)观察这两个比,说说它们与第(1)小题中的比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

怎么把这两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组织交流。

可能会有学生想到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92

6.9=6x2=4

3

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因为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I就是

3:40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样的方法,教师就不必介绍了。因为这

种方法只适合化简两个数组成的比,三个数组成的连比就不适用

了。

(4)小结。

提问:当一个比的前、后项不是整数时,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单的

整数比?

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

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数时,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

再化简。

三、反馈完善

L教材第51页“做一做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2.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分别写出每个红旗长与宽的比,再结合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练习十一第3,4题

比的应用

64-8=(6X2)4-(8X2)=124-16

板111

书6:8=(6X2):(8X2)=12:16

计6:8=(64-2):(84-2)=3:4

64-8=4-(1+2)=34-4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第3

课题练习十一课型新授

课时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

知识与能力

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教学

目标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

过程与方法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探索性和挑战性,激

价值观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重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讲解法,指导法课件

教法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什么是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

3.求比值。

85:1796:2168:34114:38

72:1335:10539:6554:27

4.填一填,想一想。

教(1)204-5=(20X10)+(X)=()

1212+6()

(2)18=18+()=()

二,做练习

L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5题。

过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能够求出哪种蔬菜的钙

磷含量比的比值最高,哪种最低?学生试算后,比较出结果。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6题。

程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判断“小亮的说法对吗?”可以让学生通

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前、后项是带有不同单位的比,应该怎

样化简?”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化简过程:155cm:

lm=155:100=31:20o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3页的第7,第8题

老师发挥好自己的指导作用,用提问法来使学生导入这道题里,

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最后老师进行讲

解并板书。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老师出几道题

练习十一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第4

课题比的应用例2课型新授

课时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

知识与能力

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

目标过程与方法

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

价值观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讲解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

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

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

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2。

教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稀释情况。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的是

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

过(3)所求问题: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1:4”表示的意思。

程提问①:题目中有一个比“1:4”,同学们知道这个比表示什么意

思吗?

提问②:从这个比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得出:1:4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从这个比可以知

道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I,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二,水的体

4

积是稀释液的5。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每份是:5004-(1+4)=100(mL)

浓缩液有:100X1=100(mL)

水有:100X4=400(mL)

方法二:先找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

意义,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分的总份数:1+4=5

1

浓缩液有:500X1+4=100(mL)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检验呢?

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①把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量500mLo

100+400=500(mL)

②计算浓缩液体积和水体积的比,看是不是等于1:4。

100:400=1:4

(2)书写答句。

4.小结。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类似的

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

配,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每一份是多少,

再求每个部分数是多少;也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转化为部分数占

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反馈完善

L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这道题是配合例题的练习,解题思路和例题相同。练习时,可以

让学生独立解答,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解法,提醒学生要注意

检验。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

这道题也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目中没有给出比,只给出了兑

蜂蜜水所需要的蜂蜜和水的份数,在用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可

以将它们转化成份数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练习十二第3,第四题

(例2)

应用

比的

的体积

液和水

浓缩

别算出

,再分

的体积

每份

算出

一:先

板方法

mL)

00(

)=1

(1+4

004-

是:5

书每份

(mL)

=100

:100X1

液有

设浓缩

)

(mL

4=400

:100X

计水有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第5

课题练习十二课型新授

课时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

知识与能力

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

目标过程与方法

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