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捐赠发展报告_第1页
志愿者捐赠发展报告_第2页
志愿者捐赠发展报告_第3页
志愿者捐赠发展报告_第4页
志愿者捐赠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志愿者捐赠发展报告

2011年,志愿者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以往服务的基础上,向着更加深入的人文和人心关怀方面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形式和典型案例。志愿者的个人贡献与社会、他人的需求的匹配更加受到关注,志愿服务活动自觉自愿的特性更多地展现出来,在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志愿者都不曾缺位,志愿服务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得以发挥,志愿者的奉献有目共睹。一志愿者通过参与相关项目,在社会最需要的领域提供服务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能够有效兼顾志愿者的特点和受助对象的现实需求,将分散的志愿行为整合为持续性的集体力量,从而为特定的受助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一个成熟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应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尽可能覆盖助老扶弱、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治安巡逻、应急救助等社会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例如,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推出了四个层面的项目体系为志愿者参与服务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一)层次第一个层面是“突显特色,加强交流”方面的项目。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加强对京外、境外特别是有国际化特点的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支持,通过组织优秀青年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打出国际化的志愿服务品牌,为首都国际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对外交流志愿服务体系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体系两大类。第二个层面是“条块结合,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项目。加强系统性的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通过属地管理的方式对全市进行无遗漏覆盖。其中包括城市运行志愿服务体系、社区服务志愿服务体系和应急服务志愿服务体系三大类。第三个层面是“提升素质,弘扬理念”的服务项目。这类项目致力于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兼顾对志愿者的培训,提升工作团队的整体素质。其中包括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和绿色环保志愿服务项目体系。第四个层面是综合性志愿服务项目体系。主要是满足一些临时性、不定期、任务量不大的项目,采用“加强指导、重视维权、做好保障”的原则,帮助项目提出方做好相关工作。(二)具体作法第一,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狠抓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北京奥运会后,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创新和探索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一是推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二是建立招募培训机制。巩固奥运会志愿者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招募方式,按照“目标明确、分批开展、突出专业、实战演练”的思路,大力加强志愿者队伍和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建立工作队伍保障机制。推动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形成“事业编+社团编+志愿者”的人员配置架构。依托社会资源,汇聚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管理、法律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四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形成“财政拨款+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化募集”的资金来源渠道,并逐步规范以“组织管理、研究培训、项目建设、队伍建设、激励保障、二级专项基金”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子基金规划框架。五是建立管理激励机制。建设和完善“志愿北京”信息平台,推进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一~五星级认定制度和金、银、铜奖章授予制度。第二,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志愿服务格局的网络化发展。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发展龙头、日常服务管理中的平台作用,广泛联络、团结和凝聚北京市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志愿者组织,服务党政大局,服务民生所需,推动形成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以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联合会与各委办局的沟通联系,在“条”上形成专业化队伍建设格局。以区县二级“枢纽型”组织建设为依托,加大对基层志愿者组织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在“块”上形成基层志愿者管理服务格局。以参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玉树抗震等重大志愿服务为契机,加强与当地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交流,形成多“点”互动的区域志愿者合作格局。以北京地区志愿者工作为纽带,主动支持中央在京单位团组织开展志愿者工作,推动形成连“线”牵动的属地志愿者工作格局。第三,解决市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按照项目化工作目标,从解决市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设计开展市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集中展示中国人民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的精神风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常态化发展。按照“力争用一个项目帮助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认真梳理和推出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包括7大类、18小类的项目体系,便于志愿者参与服务。目前,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已经与北京地区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志愿者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覆盖各类志愿者达到215万人,认定和建设专业志愿者队伍16支,开发和规范市级志愿服务项目1300余个,“枢纽型”社会组织地位得到继续巩固,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创建中发挥积极作用。二志愿者在服务中传承文化与历史志愿者是文明友善的使者,在文化与历史的时空中,扮演着文明传承的角色。在无锡,用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的话来说:无锡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经济建设异军崛起的地方,无锡以志愿者工作作为切入点,致力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同步推进。通过志愿服务工作抓好人的素质提高和精神塑造。无锡市志愿者总会先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被十运会组委会授予“十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突出贡献奖”;被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组委会授予“会务工作优秀组织奖”。市民巡访团被评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优秀团队、“洋雷锋”唐磊当选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活动丰富多彩,品牌特色鲜明,体系日趋完善,影响日益扩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创建文明城市、构筑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和展示无锡城市形象的一道风景。近年来,无锡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科学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2010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0亿元,财政总收入1579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26000元和13000元。无锡市注重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方面,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和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建设方面,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扩大志愿服务影响范围方面,在发挥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及在建立健全各项文明创建长效工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无锡的主要做法是:打造“1+4”志愿服务模式。近年来,无锡市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不断提升志愿活动的吸引力、动员力、服务力、教育力和凝聚力。10年间,无锡市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锡市26万名注册志愿者自觉传递爱心,努力传播文明,积极参与帮困助弱、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等活动,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无锡市的“1+4”志愿服务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即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建立起“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协调、总会自主运行、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高效、集中、顺畅的志愿服务工作领导体制。文明委统一领导,市文明委统一制订志愿服务的发展愿景和总体规划,对重大战略性工作进行领导和协调。10年来,无锡市历任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兼任市志愿者总会名誉会长、会长。文明办牵头协调。市文明办与市志愿者总会秘书处合署办公,研究分析、统筹推进无锡市志愿服务工作。市文明办主任兼任总会秘书长。总会自主运行。2000年6月成立了全国地级市中首家志愿服务社团法人——市志愿者总会。总会在市文明委指导下,依据《无锡市志愿者总会章程》,管理队伍,开展活动,部门齐抓共管。实行志愿者总会理事会制度,由文明办、民政、教育等党政部门,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城区和在锡高校组成的理事会协调开展工作。社会共同参与,创建“无锡志愿者网站”,开通“志愿服务热线”,吸引无锡市机关、企事业单位、NGO组织纷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市志愿者总会、县区及条线分会、基层团队、各类服务基地“四级网络”,志愿服务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4”即组建一批志愿服务团队、设立一批志愿服务基地、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推出一批志愿服务激励举措。组建一批志愿服务团队。自行研发国内首创的网上“志愿者活动电子信息系统”,在市图书馆、火车站广场、在锡高校等场所建设一批实体化志愿者招募窗口,无假日接受市民报名、咨询。目前,无锡市28.2万人成为注册志愿者,占建成区常住人口总数的8.3%。在此基础上,按照报名志愿者特长优势、空闲时间、个人意愿等情况,对志愿者进行分类和组队,努力做到人岗相宜。目前,无锡市已建成72支一级志愿者服务队,600余支二级志愿者服务队,3000余支基层志愿者服务队,构建起劳务奉献、智力服务、应急援助“三大类型”志愿者队伍,涌现出“志愿者爱心车队”、“市民巡访团”、“欢乐义工”、国际友人志愿服务团、二泉网络志愿者服务队等一大批特色专业志愿者团队。设立一批志愿服务基地。一是建立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在江南大学设立无锡志愿者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万名志愿者培训计划”,自编《志愿服务基本要求》等培训教案10余例,通过专题授课、座谈交流、模拟演练等形式,常年对志愿者进行滚动式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30.6万人次。二是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坚持从硬件配套、软件保障两方面入手,着力抓好以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和以市社会福利院、市图书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各类敬老院为主体的“社会公益服务机构志愿服务基地”,以火车站、汽车站、市区主要交通路口为主体的“文明交通道德实践基地”,以河道绿带、重点企业为主体的“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基地”,以广场公园、景区景点为主体的“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和运作。目前,无锡市共有各类活动基地2300多个。三是建立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在新区民生大厦设立志愿服务孵化园,为青苗志愿者组织、春晖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东林志愿者联盟等NGO组织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定期组织工作交流和活动策划,并将一些成熟的志愿服务项目安排、落实给其操作,不断巩固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一是打造讲文明树新风志愿品牌项目。2002年开始的“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工程”已有60余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在“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志愿者在节假日到无锡市“文明交通道德实践基地”、“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基地”、“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基地”等开展志愿服务。二是打造扶危济困志愿服务品牌项目。2000年起,每年一度的“关爱生命,人道万人捐”、“拥抱孤儿过新年”帮困助弱活动,至今已延续了12年。积极推进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募集关爱资金100万元,组建“空巢老人爱心关怀服务联盟”,为独居、空巢老人安装物联网紧急呼叫系统,组织文明创建单位与无锡市135家敬老院签订为期三年的志愿服务协议书。三是打造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近年来,分别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金鸡百花电影节、环太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等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特别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共有12.6万人次志愿者参与文明劝导、交通指路、会务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间达50多万小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推出一批志愿服务激励举措。强化志愿精神,抓好自我激励。加强以“服务社会、弘扬新风、帮助他人、完善自我”为核心的无锡志愿文化建设,征集无锡志愿者标识、无锡志愿者之歌,充分利用市民学校、职工学校等基层教育阵地和户外公益广告、新闻媒体、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介,加大对志愿精神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实施星级评定,抓好组织激励。在志愿者中建立以服务时间和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认定制度,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目前,无锡市已连续九年组织开展市区联动、千点万人的“3月份无锡志愿者活动月”,每年评选表彰百名志愿服务活动先进个人和50个先进集体。挂钩文明创建,抓好社会激励。将各地区、行业、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情况纳入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考评范畴。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优秀志愿者,建立起志愿服务与社会认同相对接的考评机制。依托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和无锡慈善总会、无锡红十字会,建立社会化、多渠道的志愿服务筹资机制。三志愿者借助社会组织平台服务社会“枢纽型”社会组织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形式,在北京这种组织形成了服务网络的枢纽,负责对本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引领聚合作用和日常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北京市级层面已认定了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区县、街乡层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依法登记的市区两级社会组织7300余家;此外,还以备案制等形式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社区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以及高校社团组织,总量近3万家。这些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社会组织,分布在首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汶川抗震救灾、举办2008年奥运会、庆祝建国60周年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市约1.2万家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了相关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的《北京市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改革思路,即本市除少部分有特殊职能的部门继续作为有关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外,行政部门原则上不再对社会组织履行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并逐步构建起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将社会组织按照其工作性质和业务类别纳入新的管理体制,由“枢纽型”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从而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所谓“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的大型联合组织,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并授权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职责:一是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在所联系和管理的社会组织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建工作;二是在业务上发挥“龙头”引领和聚合作用,团结带领本领域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三是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上发挥平台作用,承担有关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负责业务指导,进行日常联系、服务和管理。2009年3月,北京市认定了10家人民团体为第一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包括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市侨联、市文联、市社科联、市红十字会、市法学会。2010年12月,又认定了第二批12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包括市工商联、市贸促会、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市体育总会、市志愿者联合会、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市律师协会、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市商业联合会、市建筑业联合会、市民办教育协会。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可覆盖全市社会组织的80%左右。到2011年,这些组织基本构建成形,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枢纽型”社会组织对本领域相关社会组织实行分类管理,比如,青年类社会组织由团市委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科技类社会组织由市科协负责,残疾人类社会组织由市残联负责,等等。同时,区县、街道层面也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多级“枢纽”、覆盖广泛、分级负责的工作框架体系。两年多来,“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各自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志愿者参与其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第一,工作的联系面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作体系、拓展工作领域,逐步做到广泛联系、广泛覆盖。比如,北京市总工会着力推动“服务型工会”建设,建立了19个职工服务(帮扶)中心、532个工会服务站以及大量基层组织,覆盖近400万工会会员。北京团市委针对不断出现的车友会、网友协会、驴友沙龙等青年“自组织”,通过举办“青年社团文化节”等形式,吸引了本领域一大批“草根”组织;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220家“社区青年汇”和“乡村青年社”,广泛搭建青少年社会组织及青少年群体沟通、服务和交流平台,目前已与全市5000多家各级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建立了工作联系。市妇联在全市建立了6590个“妇女之家”,实现了对16个区县的2646个社区和3944个村的全覆盖,“妇女之家”作为市妇联创建的服务基层妇女群体的新型工作平台,提供综合维权、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家庭教育、家政信息、婚姻家庭等各项服务;此外,还通过“姐妹驿站”、“巧娘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广泛联系、服务各类妇女群体。北京市残联与本领域80余家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建立了工作联系,并通过人员培训、项目补助、评比表彰等形式进行支持。北京市红十字会主动与有关民间应急搜救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工作联系,积极提供支持,一同开展工作,比如,将原民间草根组织“蓝天救援队”改造为“北京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等也都在各自领域内广泛联系相关会员单位和社会群体,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第二,各“枢纽型”社会组织近年来在参与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优势,不断推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作品牌。比如,北京市总工会与人力社保、信访、司法、法院等部门建立了解决劳动争议的五方联动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北京团市委实施了“100365首善行动”等公益活动品牌,搭建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广阔平台,倡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为青少年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北京市妇联、市总工会、团市委联合打造“婚之恋”交友婚恋公益品牌,满足单身人群的交友联谊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以“善行天下”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慈善活动,社会反应良好、品牌效果突出。北京市科协、市社科联组织所属学会、研究会持续举办“科普进社区”、“周末社区大讲堂”等品牌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群众、参与社会建设搭建了工作平台。第三,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各“枢纽型”社会组织举办活动、承担公益项目,不断加强凝聚力和影响力。比如,连续举办了两届“北京市社会公益活动周”,政府搭台、“枢纽型”社会组织及其所属社会组织唱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内容涉及文化教育、心理咨询、医疗服务、养生保健、创业指导、法律保障、节能环保、紧急救助、志愿服务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0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购买了20类、近300项公共服务项目,由“枢纽型”社会组织采取“整体打包”的形式联合本领域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实施。第四,完善了职能,服务和管理本领域社会组织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枢纽型”社会组织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赋予的新的工作职责,结合本领域社会组织的实际特点和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北京市科协对内部工作制度进行了统一和规范,编制了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手册,以“一本通”的形式对本领域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日常管理、开展活动、申报项目等工作事宜进行了详细规定。北京团市委制定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全市青少年社会组织工作的意见》,就培育引导“青年自组织”发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市贸促会制定了《关于做好对外经贸领域“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的意见》,对承担本领域“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职责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此外,北京市妇联、社科联、残联、侨联、法学会等也都按照社会建设“1+4”文件精神,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办法和措施,为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除以上几个方面外,北京区县层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在本地区、本领域积极开展工作,创造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比如,海淀社会组织联合会除广泛联系区属相关社会组织外,还突破“层级”和“隶属”关系,积极与数十家驻区的“国字头”行业协会建立了工作联系,共同为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西城区通过组建社会组织联合会、志愿者联合会、社会工作者联合会、企业联合会、社会领域党建协调委员会,成立了市民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和公益文化传播中心,实现了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联合、联络、联系、联通、联动,从而构建了“五联五会五中心”的社会服务动员体系。密云县古楼街道在加强“两新”组织管理过程中探索建立了“商管协会”,在街道成立商户管理协会总会,在每个社区成立商管协会,通过这样一种“伞状”工作格局,在本辖区各类商户及相关从业人员中建立了协调会商、风险评估、矛盾调处、联防联控、服务保障等工作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社会组织平台的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条件,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通过组织的方式也为更多更好的志愿项目的开展提供便利。四在爱心撑起的天空下,志愿者自觉自愿做出奉献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志愿服务相比,厦门的志愿服务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那么声势浩大,但是却有自己的特色。厦门人爱心言于表,始于心。爱心化作志愿服务行动,体现于细微之处,细微之处更显爱心和志愿精神。厦门的爱心文化,体现了志愿精神的核心。厦门人热爱志愿服务,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源于一种朴实的说法,就是厦门人有爱心,这种爱心处处可见,在社区、工作场所、现实社会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对待本地人、对待外地人……厦门处处有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处处体现着志愿精神,体现着厦门人的爱心。爱心与志愿精神,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文化或价值。这就是社会学者关心的行为和制度背后的文化。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派克(RobertPark)认为,任何制度形成时没有不是带着价值色彩的。这个带有价值色彩的东西在维系着制度的运行,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点。[1]爱心和志愿精神现为一种价值体系,在一个人背后它表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一个完整、健康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来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支持个人的信念,社会中也需要这样一批人来从事这样的活动,需要一系列设施和设备作为载体。社会建设体系必须有这样的搭配,没有这样的搭配,社会就不健全。正如个体一样,一个社会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就会缺乏动力和奋进的方向,也是不可持续的。厦门人通过志愿服务把自己文化的核心——爱心托付出来,表现为千千万万居民的志愿行动,表现为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爱心也就是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尽管厦门人还没有把自己的献爱心活动提升到这样一个理论的高度、理性的层面来认识,但在实际中,他们做到了,这就是厦门人的纯朴与务实。我们看到,在宏观组织形态上,厦门出现了八类志愿者,他们是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除此之外,厦门还有很多活跃在基层、不为人知的志愿者。在实际生活中,厦门志愿者的活动很可能比报道的更多,这是因为人们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开展其志愿服务。有时人们提供服务是通过诸如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组织等甚至是通过工作所在地的社区服务活动进行的。细微之处,更显爱心和志愿精神。按照国际上的惯用做法,志愿者通常通过有组织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也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志愿者才被纳入统计体系。在厦门,活跃着青年志愿者、中华巾帼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科普志愿者、义务献血志愿者、工会志愿者。这八类志愿者队伍有自己共同的“领头雁”——市志愿者联合会。厦门市超过22万人参与志愿服务,按目前厦门的人口算下来,厦门的志愿服务参与率在10%左右,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与曾经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北京市基本持平。志愿参与率是一个国际指标,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仅在这点上,厦门的志愿服务就值得称赞。厦门文明委等单位倡导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组织未成年人走进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老龄家庭,为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谈心、读书读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做“爱心小天使”。动员未成年人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绿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做“社区小义工”。引导未成年人广泛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学习宣传礼仪知识,文明出行,文明观赛,文明上网,礼貌待人接物,做“文明小使者”。厦门人把爱心通过组织形态进一步体现为行动。厦门市志愿者联合会于2007年12月4日正式成立。联合会成立后的第一次行动,就是当年12月8日开展“建和谐车厢,当文明乘客”活动。活动中,他们组织志愿者在公交车上向主动让座的文明乘客颁发“文明乘客”徽章,以褒扬先进,弘扬正气,树立社会新风尚,掀起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一轮热潮。为激励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联合会把建立志愿者激励评价机制纳入工作目标,参考各地通行的星级志愿者评价体系,推动市委、市政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全市统一策划志愿者标志、服装。联合会把开发项目、完善激励机制与动员志愿者的活动结合起来,使厦门志愿服务从启动时就蕴含着巨大的潜力。组织化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做法,厦门市志愿者联合会是第一个负责全市各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总协调、指导和管理的全市性社会团体。联合会以坚持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引领社会风尚、传播文明新风为重点,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自觉践行志愿精神,倡导“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理念,为城乡发展、社区建设、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帮孤助残、爱老扶幼、支教扫盲、抢险救灾及社会大型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每年有37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每年贡献的时间达80万小时。通过在厦门开展的几个志愿服务项目,我们可以看到厦门志愿者的服务情况。(一)百岁老人关爱活动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厦门市精神文明办的指导下,厦门的每个区都开展了“空巢老人关爱行动”。在厦门,思明区振兴居委会的一位老人105岁,与儿媳和孙子住在一起,儿媳84岁、孙子60多岁。社区安排了两位住在本楼的志愿者照顾老人,给老人安装了呼叫装置。老人若有事,只要按一下呼叫装置,志愿者们会马上过来,避免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出现问题。两位志愿者告诉我们,老人身体很好,事情不多,一般一个礼拜会叫他们来一次。假如遇到失能失智老人,一般是派长期护理志愿者。振兴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867人,其中90岁以上的17人,孤寡老人3人,空巢老人254人。社区通过调查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年龄结构、需要、可联系的亲人的电话等,建立了“孤老残弱”帮扶台账,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掌握老人的身体情况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振兴社区建立了8支志愿服务队伍,共计206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志愿者时间储蓄和返还”制度,进一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社区活动。在我们与老人的家人交谈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与百岁老人“窃窃私语”,亲切情真。交谈了半小时,我们担心老人累了,站起来告辞,百岁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再坐一会儿,并站起来亲切话别。我们看到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水乳交融般的情感,也看到了厦门志愿服务体系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居民的基本生活。(二)外来务工志愿者服务厦门人开放、热情、不排外。湖里区有户籍人口20多万,外来人口60多万,发展外来务工者参与志愿服务是客观需要,为此,共青团湖里区委成立了全市首支进城务工青年志愿者队伍,成为该区志愿者队伍的一大特色。目前该区有进城务工志愿者1000多人。把进城务工者纳入志愿者队伍有很多好处,它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通过与居民的交往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加容易融入城市生活,在文化层面和生活方式层面上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三)小鱼网志愿者服务厦门也有被人们称之为草根组织的志愿者。小鱼网志愿者是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联系起来的社会群体。它使我们感受了青年们的激情、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2008年12月4日小鱼网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已有超过600名小鱼会员加入这支队伍。作为厦门市思明区志愿者联合会第11个也是最独特的一支志愿者队伍,小鱼网志愿者团队不仅为社区提供服务,还积极参与思明区团委领导下的各项志愿者活动,获得了区团委领导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已成为区志愿者联合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志愿者们全部来自小鱼网会员,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小鱼网是一个平台,在互相不能见面的世界里,人们从陌生变得亲密。小鱼网志愿者负责人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女孩,擅长使用QQ。志愿者也都通过这个通讯工具取得联系,认识的与不认识的,事实上,他们形成了一个网络社会。这确实是新的一代,年龄在18~35岁。小鱼网公司内部设立了会员部,专门负责志愿者工作,有两名工作人员。迄今为止,他们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是参加马拉松。马拉松运动会之前,他们通过网络招募志愿者,有1000人报名注册。小鱼网的“爱心公益网”得到了区团委和文明办的支持。小鱼网的会员基本是毕业10年以内的大学生,原来他们从内心希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社会,但不知道如何参与。小鱼网搭建了这样的平台,联系各类热心人士,提供信息,使那些来自外地的上班族(蜗居族),有机会走出家庭、走出工作单位,走向社会。用组织者的话说就是,“拉他们出来练练”。参加志愿服务之前,许多会员很封闭,也很内向,参加活动后,他们改变了,变得热情开朗,也交了很多的朋友。年轻人团结起来力量大,有热情,也有激情。现代的年轻人“蜗居”的很多,本地人好一些,外地人来打工,认识人不多,交流面很窄,只好呆在屋里上网,小鱼网把他们拉出来,感受社会的温暖,彼此成为好朋友。从2004年至今,小鱼社区共组织发起了官方、非官方的大小活动数百次,从爱心募捐到关爱行动,从P.S贴图大赛到摄影大赛,从小到一次数十人的爬山环保运动,到上万网友共同参与的大型晚会,小鱼网始终和鹭岛的年轻人同步前行。小鱼网了解年轻人的文化,也在引领年轻人的文化。我们了解到,小鱼网曾经是一个社会各界发表言论的,甚至是过激言论的场所,在社会上影响也很大,经过有关方面的努力,成为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著名网站。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可以通过拓展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四)“科普希望快车”服务由市科技局、团市委组织发动的青年科技志愿者作为“科普希望快车”的随车辅导教师和服务骨干,常年巡回于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科普希望快车”活动之初,主要是向受助中小学生进行电脑多媒体演示;青年科技志愿者们在车上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认识和使用电脑,一起玩科普电脑游戏,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科普知识。随着开展教育的需要,“科普希望快车”增加了消防常识、交通法规等方面的常识教育,如增加了以普及“地震”、“泥石流”、“雷电”、“用电防火”等安全知识为主题的教育内容,在车内电脑系统内设置了包含消防动(漫)画、火场自救与逃生常识、火灾隐患识别和整治等内容的消防科普教育模块,并设计了自动测试题,供中小学生学习和练习。在活动期间,“科普希望快车”还向这些受助学校图书馆和学生们赠送了26880本科普读物、320套科普光盘、2740顶科普小红帽和5627份科普书签。“科普希望快车”在“走出去”服务的同时,还把部分受助农村中小学生“请进来”,参观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科普希望快车”已成为厦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品牌项目。目前,“科普希望快车服务百校行动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同时,市科技局和市文明办正在协调组建第二部“科普希望快车”,并争取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与响应,尽快推动“快车”成群,一步一个脚印,“一曲山歌唱到底”,把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和德育教育进一步落实到边远山区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边。(五)“心手相连”活动针对部分未成年人在社区“没人管”、“不好管”、“管不好”等情况,厦门市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力量,在全市173个社区组织开展了“‘心手相连’社区志愿者与未成年人结对活动”,共有170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结对帮扶了500多名社区未成年人。“心手相连”活动,主要是通过青年志愿服务队与社区签订志愿服务协议书,与帮扶对象建立结对关系,并用协议书规范双方的权利及义务。活动中,着重做到了“四个一”,即“一电话”,志愿者每周与结对未成年人电话联系一次,重点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其思想变化,做未成年人的知心朋友。“一活动”,志愿者每月对结对未成年人进行一次帮扶活动,运用家访、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途径,对结对未成年人进行帮助或纠偏。“一沟通”,志愿者每学期与结对未成年人所在学校进行一次沟通,及时了解其在校的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一反馈”,志愿者每三个月向结对社区反馈一次情况,重要情况适时反馈。在结对活动中,青年志愿者组成了一个个“阳光小分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大手拉小手”实践活动。例如,充分利用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小公民道德实践基地,在新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的时候,在教育基地开设专题德育讲座。组织开展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的“五小”道德实践活动。组织社区学生到企业生产线、农场等参观、体验生活。为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思明区把五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定为“社区志愿者奉献日”,区属各部门也积极尝试,勇于探索,发挥各自优势,组建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的卫生督导、安全教育、法律援助、环保监督和助老助残、医疗咨询、家教服务等活动。全区现有16000名社区志愿者、1000支志愿者服务队分散在95个社区,为和谐社区建设,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区司法局组建了“青年法制电影放映队”和“社区法制文艺宣传队”,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到社区、外来人口聚居地放映法制电影,开展法制宣传,为居民和外来人员答疑解惑,提供法律援助,“用社区人,编社区事,演社区戏”的方式将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娱乐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欢迎。区科协在全区组建120多支科普志愿者队伍和一支由2000多名中小学生组成的小小科普志愿者队伍,学生们既是科普工作的生力军,也是科普宣传的受益者。团区委在10个街道设立志愿者服务固定点,并组建了德善堂药局青年志愿者、莲花医院青年志愿者等15支志愿者服务队。区关工委积极发挥“五老”作用,全区有1160位老年人参与关工委工作,占有特长老年人总数的70%以上,老同志和广大社区德育志愿者已经成为社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1.千方百计保护志愿者的权益厦门的志愿组织创造了针对志愿服务的保险,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即便是曾经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针对奥运志愿者制定了《北京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也还没有解决好日常活动中如何确保志愿者短暂参与过程中的人身保险问题。厦门志愿者联合会与平安保险公司合作,志愿者联合会向平安保险公司每人每天缴纳2元钱,志愿者得到5万~10万元保险。在活动前把志愿者的身份证和名单传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照约定为志愿者上保险。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比较常见,如日本就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开发了不同的保险险种。厦门人不显山,不露水,却在一些细微之处敢为人先,你不能不为之感叹。2.不断把志愿服务制度化阳光小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多年来志愿者换了多次,但是项目没有变、制度没有变。阳光小队成立于1998年,以关心帮助文安小学特殊困难子女为宗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引导活动。1998年,阳光小队加入了思明区团委开展的一项名为“阳光行动”的扶助弱势青少年活动。2002年3月,加入了厦门市观鸟协会,开展鸟类保护和观察活动。2003年,加入了倡导环境保护、关心社区、关心动物的全球人道主义青少年组织“根与芽”,与国际青年组织正式建立联系,2003年获得“根与芽”成就奖。2004年,阳光小队的帮助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特殊家庭帮扶转为为外来打工子弟服务。迄今为止,阳光小队的队员和领导已经换了几茬,但是项目一直在运行,从来没有发生间断。自成立以来,阳光小队几任领导人都已经走向了领导岗位,分别担任了区团委书记、政法委科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等领导职务。3.开发品牌,吸引志愿者十几年来,厦门志愿服务创造了一系列的品牌,诸如马拉松志愿者已经持续8年,春运志愿者已经坚持16年,他们是厦门最早的志愿者,也是最早的品牌。近几年来他们从实际出发配合国家的一系列行动,又开发了空巢老人志愿者服务项目、社区手拉手志愿者、阳光小队志愿者、反扒志愿者队伍等志愿服务品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志愿者参与。五志愿服务的特点(一)组织化运作特点突出近年来,通过各种组织,如青年志愿者组织或社区志愿者组织等,在组织运作下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志愿服务由传统个体性互助的形式向组织化参与转变,各种社会组织的构建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平台,使服务的组织化成为可能。这也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使志愿服务走向组织化正规化,另一方面是志愿服务的民间、志愿等特点受到挑战。政府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志愿服务的后续支持不应仅来自政府,而是整个社会。对于政府而言,亟须考虑行政的成本与效率问题。事实上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为主的志愿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也因此成为政府工作的内容及考核标准。对于志愿行动是“行政”还是“自主”的争论,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同看法的体现。(二)微博公益成为新的志愿服务工具,高效且号召力强随着微博的兴起,运用微博发布或传递爱心正在成为当下志愿服务开展的新形式。一些网站的微博公益活动平台连接着志愿者和有服务需求的人,高效组织着志愿者的公益活动。如近期微博法律咨询平台在搜狐网上线,由专人负责维护,接受用户提问,并根据咨询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转接给相应的律师,实现双向互通。此外,微公益论坛也正在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平台。微博公益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公益新形式,而且目前虽然体系不够完整,但让很多爱心人士“图文并茂”地感受到困难人群的生活环境,看到了社会的需求。通过微博公益论坛探讨如何让微博与公益良好对接,很多公益或微公益事业的先行者用自己的实践带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中国微博公益大潮。(三)专业领域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方兴未艾从志愿服务领域看志愿者的参与是考察志愿服务的一个视角,目前在不能对所有志愿者队伍进行统一协调的情况下,各个专业根据自身需求成立志愿者队伍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如法律志愿者、海上救援志愿者、医疗救护志愿者、地震应急志愿者等组成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其中,在医院系统开展的医疗志愿者服务,在目前医疗资源有限、医患矛盾紧张的情况下确实发挥了良好的社会作用,受到公众的欢迎。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疗志愿者队伍,在医院的导诊、血液透析病人的陪护、病房图书借阅服务等方面受到患者的欢迎,提高了医院医疗资源的效用,满足了患者的特殊需求,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水准。六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从以上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管窥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一斑,同样,志愿服务仍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一是志愿服务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可持续问题突出。这与另一种提法——志愿者的流失构成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使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持续的动力和可持续的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也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满足不了日益壮大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服务管理的需求。二是政府与社会联系平台问题。志愿组织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包括社区互动,但感到的最大问题是与所在社区及周边社区联系的困难,关键是缺乏对接的平台。如何把志愿者的服务与社区需求结合起来?这需要志愿服务组织来探索。三是生活方式对志愿服务的挑战。网络化、城市化、生产方式的变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也是新问题,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对社会管理和社会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毫无疑问,社会组织的发展,新的社会形式的涌现,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监管、引导的力度,这就必然导致政府的管理成本加大,人员增多。四是志愿服务的参与问题。针对中国目前的人口状况而言,志愿服务的参与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更多人的参与对构建社会资本、创新社会服务体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小培养志愿精神,鼓励参与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五是志愿组织的建设问题。目前志愿服务组织逐年增多,但组织自身的建设有待加强。由于管理不到位,有的组织出现对志愿者的不负责任现象,有时甚至伤害到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好的组织建设是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使志愿者得到满足和成就感,并有热情和兴趣创新服务形式,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新挑战,志愿服务要立足现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搭建符合本地实际的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针对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同发展志愿服务,必须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要使人们认识到,志愿事业的活力源自良好的土壤——公民自豪感、同情心、慈善传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个人责任感,以及对齐心改进我们的生活这一伟大的共同任务的责任,不仅仅是爱心,把志愿服务从感性提升到理性层面上。还要使人们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热情的志愿者和充满激情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实际上是人类互动过程中的本能。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理性的志愿者和理性的志愿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和可持续的志愿精神。要使志愿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第一,政府要号召居民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长期坚持下去。第二,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考虑实行社会组织分类管理,支持志愿组织的发展。可以根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如卫生、教育、科研、慈善、社区、文化、福利等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在财政上鼓励和支持从事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志愿服务使我们看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之外正出现一个新的领域,我们称之为公共领域,或者叫做公民社会领域。衡量这个领域的指标包括参与的人数、参与的时间、参与的领域、收益人群的规模,等等。如果从公共领域的消费和就业来分析,志愿服务也是一种消费活动,主要是志愿者活动过程中的支出。由于我们习惯把志愿服务视为无偿的和自愿的,所以我们不计其成本,其实他们是有成本的。例如,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等。另外,志愿服务队伍的扩大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二)加强志愿组织建设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是将志愿服务工作和志愿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的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