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分析报告-以武汉市大学为例_第1页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分析报告-以武汉市大学为例_第2页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分析报告-以武汉市大学为例_第3页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分析报告-以武汉市大学为例_第4页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分析报告-以武汉市大学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分析报告以武汉市大学为例

生死观,是指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和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是典型的儒家生死观;司马迁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流传千古的生死观的对比。及至近代,无数英烈先驱为现代中国的诞生而置生死于度外,这是无畏的英雄式的生死观。事实上,人的生死观是一个复杂的价值体系,它包含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人生观的确立、对死亡的看法、殡葬的观念等。具体到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死观也是在趋同中存在各自相异之处,因为生死观不是独立存在的。概而言之,生死观受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阶层与群体,不同的性别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教育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调查和分析一定时期一定群体的生死观状况,不只是了解这个群体在特定时期的生死观,还可以透过生死观来管窥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状态。一对本调查分析的问卷说明本调查报告的分析主题是当代武汉大学生的生死观,调查的对象群体是武汉大学生。之所以选取武汉大学生群体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是因为武汉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区域之一。据统计,武汉市共有各类高等教育院校70余所,在校大学生100多万,且高校的类型分布多元化,基本涵盖了中国高校的不同层次和领域。所以选取武汉大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对于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具有一定代表性。在问卷调查中,考虑到抽样调查的代表性,调查的五所学校分别是: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一流综合类大学,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顶尖理工大学,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大学,以湖北大学为代表的省属大学,以东湖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这五所大专院校基本上能够代表目前武汉70余所高校的不同类型。本次问卷共计发放1000份,每所学校2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75份。具体的数量是:武汉大学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华中科技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97份;华中师范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湖北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93份;东湖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当代武汉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问卷,从三个区域展开问题设计。问卷的1~6题,其背后的设计目的是想确定被调查者的一般社会文化身份,包括性别、所学专业、就读的大学、来自的区域、是否有宗教信仰等。问卷的7~16题,是本问卷调查大学生生死观的核心问题,是将生死观这一抽象概念具化为可操作性概念,包括对死亡的态度、对死亡现象的认知,对自杀的看法、对活着的目的、对幸福的理解、对压力的看法等命题。问卷的17~21题,其设计的预想目的,是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状况,包括其生死观教育的来源、对生死观教育的接受程度、对殡葬的看法等。力图通过被调查者的社会文化身份、生死观观念、生死观教育来全面展开对当代武汉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二社会文化身份与生死观不同的社会文化身份下,个人或群体的生死观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是被既往的诸多研究所证实的。譬如,面对死亡,儒家与佛家有着相当不同的观点,儒家以“未知生,焉知死”的入世精神注重生的一面,同时又将个人的死亡积极构建进以血缘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中,形成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佛家则将生死连接,建立此世和彼世的桥梁,认为死亡是通向超脱的媒介。同样,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大学生这一社会文化身份对于大学生的生死观有着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的内部,就读学校的不同,性别的差异,年级的不同,所学专业的各异,这些同一群体内部的不同身份,也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首先是性别因素。众所周知,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视角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分析范畴以来,性别对于个体或群体的文化认知的影响,已经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次问卷调查的性别比例是女性占54%,男性占46%,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男女性别的不同,反映在生死观上的总体差异并不大,也就是说就一般大学生的生死观念而言,性别并不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不过,在具体的问题调查中,“你认为会导致一个身边同学想不开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多个选项)的几个选项中,选择“恋爱方面因素”这一选项的女性比例达74%,而男性比例为52%。在“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多个选项)这一问题调查中,70%的女性选择了“收获爱情”,86%的女性选择了“家庭幸福,有一个美满的婚姻”,而男性有57%选择了“收获爱情”,有75%的人选择了“家庭幸福,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同样一道问题,男性选择“学有所成,能有一份好的职业”的比例高达87%,而女性选择此项的比例是51%。从以上两题的对比看,性别的差异对于男女两性理解自杀的原因和幸福快乐,有一定的影响。相对来说,女大学生将爱情、婚姻和家庭幸福的价值,看得比男大学生要重,而男大学生对于学有所成的事业追求则更为看重(见图1)。图1“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和快乐”的性别比例其次是年级因素的分析与评估。从调查问卷来看,年级因素构成对大学生生死观的影响,主要来自“你觉得有理想吗?理想会实现吗”与“你对未来走上社会感到有压力吗”这两个问题,问卷分析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针对理想与理想是否会实现,呈现的是对理想的坚持逐年下降的趋势。大一学年的学生选择“有理想,会通过努力逐步实现”这一选项的高达67%,而大四学年选择这一选项的则降至44%。相反,选择“有理想,实现起来很难”和“有理想,但是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以及“谈不上有什么理想”选项的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高,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对“你对未来走上社会感到有压力吗”的回答显示,年级的升高与压力的增大基本成正比。选择“有压力,很大”选项的大一学生达64%,大二学生达66%,大三学生达85%,大四学生达78%,其压力峰值在大三学年,相反在大四阶段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大一、大二学年(见图2)。综合比较大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的选择,可以看出当代武汉大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理想成分逐渐退去,现实的压力从相对较大变得非常紧迫。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现实的社会压力和环境对于校园中大学生的理想和人生意义选择的干预性影响。图2选择“有压力,很大”的年级比例再次是就读大学和专业因素的分析。从问卷调查的统计来看,就读学校和专业的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的构成有着较为实际的影响。在回答“你曾经想过自杀吗”这一问题时,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学生选择“在很困难迷茫的时候认真想过”的比例在五所学校中最高,而东湖学院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最低。其背后所反映的是不同大学的生源构成及对自我期望值的不同,一般来说,自我期望值越高,则迷茫和自杀的倾向相对较高。在“你对未来走上社会感到有压力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以武汉大学与东湖学院的学生选择“有压力,很大”的比例为最高,显示了两校学生对于未来就业的压力和担心。究其原因,武汉大学学生调查中,以文科学生居多,文科学生的就业压力相比于理工科而言要大得多,另一方面,也与武汉大学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与现实中就业的机会之间的张力有关系。东湖学院学生作为独立学院,其就业的实际处境相对于其他四校来说最为严峻,因此在就业上面临较大压力。专业因素对于大学生生死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的选择中:“你如何看待自杀”“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假如让你想象自己死后的葬礼,你认为应该是怎样”。在“你如何看待自杀”中,理工科学生选择“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的表现,是一种缺乏勇气的表现”的比例占46%,而文科生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是31%。相反,选择“人有权处置自己生命”的文科生比例占33%,而理工科学生占19%,显示了文理专业学生的差异。在“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和快乐”这一调查中,理工科选择“学有所成,能够找到一份好的职业”的比例占62%,文科生的这一选项比例占50%。在“假如让你想象自己死后的葬礼,你认为应该是怎样”这一调查中,理工科学生选择“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简单处理”“注意生态,不污染环境”两选项为最多,前者比例为35%,后者比例达到90%。而文科学生针对这一调查的选项,与理工科生共同的是“注意生态,不污染环境”的选项比例达84%,而排在第二位的是“富有人文味的葬礼”,比例达37%,显示了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葬礼”观念上的异同(见图3)。图3理科生对自己葬礼的看法家庭来自何地的因素与大学生生死观念的关联影响。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在“省会及以上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三个来源地的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来源地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显著影响,而这三者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诸多选项上,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以上三地的学生都有较为显著的不同。以“你认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选项的调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选择“报答父母恩情”的选项比例达27%,远高于城市大学生的16%(见图4)。“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和快乐”这一调查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65%选择了“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报答父母”选项。而在“你对未来走上社会感到有压力吗”的回答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选择“有压力,很大”选项比例远高于城市学生。在“你认为会导致一个身边同学想不开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的选项中,将“经济原因”与“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列为选项的农村大学生也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以上渗透在大学生生死观中的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值得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一方面,这是长期以来城乡差别的社会现实在青年一代文化观念上的内化和反映;另一方面,诸多基于现实和文化层面的窘境,使农村大学生在适应城市中的大学环境,对未来的就业前途和人生意义、自杀的倾向等方面,都面临着比城市大学生更为严峻的挑战。图4将“报答父母恩情”作为活着目的的比例最后,是宗教信仰的因素。由于宗教信仰本身与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天然相关,且具有系统而突显的意义,因此宗教信仰与生死观之间的关系是强关联。有宗教信仰与没有宗教信仰之间在生死观问卷调查的诸多选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次975份问卷中,有宗教信仰者1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85%。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对死亡现象的认知、对自杀的问题、对人生的意义等与绝大多数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认知有所区别。由于宗教信仰与生死观之间强烈的联系已为以往众多研究所反复阐述,此处不再过多分析。三基于问卷分析的大学生生死观问卷的7~16题是本问卷考查大学生生死观的主要内容构成部分。从问卷的设计角度出发,7~11题是考查填写问卷者对与死亡相关的观念,而12~15题是考查与被调查者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与人生问题,当然,两者之间也是彼此关联。问卷的第16题是一个综合考量大学生生死观的选项。首先是关于死亡的问题。问卷7~11题围绕着死亡,共设计了5个具体的问题,分别是:你对死亡的态度;你如何认识死亡现象;你对自杀的态度;你曾经想过自杀吗;你认为会导致身边同学自杀的重要原因。从问卷的统计来看,针对“你对死亡的态度”的回答,全部所设的7个选项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比例上成为大学生各自不同的对死亡的态度选择,且彼此之间的选项比例分布差距不大。选择A选项“感到非常恐惧不安”的占46%;选择B选项“顺其自然,乐观接受”的有43%;选择C选项“回避”的有37%;选择D选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的有55%;选择E选项“不会害怕,但会感到孤单无助”的有50%;选择F选项“是一种解脱和自由”的有30%;选择H选项“很少去想它,也说不清”的有51%(多项选择,彼此交叉)。从选项分布较为平均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死亡的态度实际上呈现的是较为多元化。不过,在多元化的态度中,以D、E、H选项所占比例为最高。D选项成为对死亡态度的最一般的认识,实际上是来源于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科学常识”和一定的理性经验。E、H选项的高比例,实际上暴露的却是当今大学生个体对死亡的个人性认知,即对死亡问题本身并没有太多考虑,也对死亡的状态感到无助(见图5)。图5对死亡的态度一方面,这与大学生处在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年龄,对于疾病、死亡的体验不深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忌讳死亡,不轻易谈及和触碰死亡问题有关。此外,就是目前教育体系内缺乏相关的死亡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导致学生对于死亡问题的态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常识,认为其只不过是一定的自然规律。问题8问及对死亡现象的认知时,选择A选项“人死如灯灭”的比例高达80%,就说明了对客观死亡现象的认知存在高度的唯物科学观的一致性。不过,另一方面却又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和无助感,因为是多项选择,许多被调查者既选了B项,也选择了D、E、H项,显示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复杂和不确定性。9、10、11三题围绕着“自杀”展开。法国哲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事实上,“自杀”问题不仅是关于如何看待死亡,也与如何看待自我生命的意义有关。问题9“你如何看待自杀”,是想考查被调查者对“自杀”这一现象的看法。从问卷统计来看,有40%的大学生选择了“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的表现,是一种缺乏勇气的表现”这一选项,而有31%的大学生选择了“人有权处置自己的生命”,此外还有21%的人选择了“不太清楚”(见图6)。这反映了大学生在如何看待自杀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性的看法和相对缺乏思考的状况。相对主流的意见是认为自杀是缺乏责任感和勇气的一种表现,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人有权处置自己的生命”,另一部分人是对这个问题缺乏相应的思考和关注的兴趣。不过,结合第10个问题“你是否想过自杀”,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过往的经历中与“自杀”有过相逢。选择“在很困难迷茫的时候认真想过”的比例并不高,占7%左右,不过“想过,只是想想而已”的比例却占43%,显示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的经历中是考虑过自杀问题的。问题11的设计实际上是寻找大学生眼中关于自杀的原因。从问卷的统计来看,所罗列的6个选项原因都存在。这其中以A选项“前途迷茫,就业压力大”、C选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D选项“恋爱方面的因素”占自杀原因的比例为最高。事实上,这三个因素也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密切相关,构成其生活领域的重大事件,分别对应着前途、友情、爱情。以近些年来高校所发生的自杀事件为例,多与学业、恋爱和就业的挫败相关,校园内即使是“自杀”之外的“他杀”,也多与这三方面的原因相关。图6对自杀的看法以2013年所发生的复旦投毒案以及更远的马加爵案为例,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往往是造成校园突发性命案的重要原因。12~15题从对死亡观转到对人生观的调查。这四个题目分别是从人生的意义(你认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关于理想(你觉得自己有理想吗?理想会实现吗?)、幸福快乐观(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压力程度(你对未来走上社会感到有压力吗)角度去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根据问卷统计,针对“你认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有84%的人将该题的C选项“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列为人生目的,领先于其他各选项。这反映当代武汉大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的意义,成为一般的共识。选择B选项“报答父母亲人恩情”的占44%,是仅次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选项。而选择A、E、F选项,表示对活着的目的迷茫和不太清楚的比例也有35%,选项比例最少的是D选项“奉献他人”,仅占全部被访者的12%左右。一方面,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对于人生的意义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茫感。另一方面,“奉献他人,服务社会”这种利群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在构成大学生的人生根本意义上似乎并不占主流的位置(见图7)。图7你认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第13题有关理想的调查。33%的人肯定回答有理想,并认为理想能通过努力逐步实现;30%的人选择了有理想,但理想实现起来很困难;25%的人选择有理想,但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12%的人选择了没有理想(见图8)。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有理想,不过对理想实现的程度以及能否实现,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认为理想很难实现或者根本实现不了的比例甚至超过了认为理想可以逐步实现的人数,结合上文分析所指出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对理想能实现的态度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理想认知的真实状态,一方面作为社会的储备精英和校园中的学子,对于未来有所期望。另一方面,近年来的种种社会现实状况,又使这些校园中的年轻人对于理想不再持有特别乐观的态度,在趋于现实的同时,甚至带有某种悲观的情绪。图8拥有理想情况第14题是有关幸福和快乐观的调查。就问卷整体统计而言,反映了大学生在幸福观上较为趋同的一面。优渥的物质生活、好的职业、收获爱情、和谐的家庭、报答父母等选项获选的比例相差不大。第15题是有关在校大学生压力程度的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显示,70%的人选择了A选项“有压力,很大”,19%的人选择了B选项“有压力,但正常”,只有不到4%的人选择“没有压力”选项(见图9)。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感受到来自社会和未来就业的压力,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未来的就业压力感越强。图9感受压力情况第16题是有关生死观的一个综合调查,问题选项中的诸多选项分别对应着传统儒家生死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革命时代的生死观(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天下);国家与个人关系中的生死观(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个人与他人关系中的生死观(为了救他人,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以及珍爱个人生命的观念(珍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从最终的问卷统计来看,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观念的生死观,也在大学生群体中获得程度不同的认可。选择珍爱个人生命的比例最高,占79%,反映了这一生死观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居第二位的是“为了救他人,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占33%。再者是“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占25%。而选择其他几项的比例则不高,表明这些生死观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缺乏基本认同(见图10)。图10生死观调查结果四问卷中的生死观教育分析问卷最后部分17~21题,设计的目的是用来调查当代武汉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状况及其对于殡葬理念形成的影响。问题17、问题18是一组连续的问题,意在考查大学生群体曾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生死观教育。从问卷统计来看,B选项“书本”和D选项“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得专门的生死观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而来自长辈和课堂的教育中,生死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位的,这需要引起社会的深思。尽管从表面上看,书本或网络与课堂和长辈的教育只是获得途径的不同,但其实是知识获取方式的不同。前两者基本上依靠的是自学,而后两者是通过教育传播完成,含有人格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双重成分,其效果和形成的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反观近年来发生在校园中的种种恶性事件,抛却其他诸种复杂的原因,生死观教育的轻视和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问题19是接续前两个问题的考查,在实际的问卷调查中,有6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接受生死观教育”,22%的学生选择了“只愿意接受关于死亡观的教育”。目前在大学的通识课和公共课的教育中,围绕着如何认识死亡的生死观教育实际上尚付阙如。事实上,当代的大学生需要一定的生死观教育,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死亡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的起码了解,更因为若不对“生”与“死”的问题有所了解和思考,就无法对人类的历史和生命的价值有深刻的认知。问题20、问题21是关于殡葬观念的调查。问题20“假如让你想象自己死后的葬礼,你认为应该是怎样?”在所有选项中,以选择“注意生态,不污染环境”选项的为最多,达到88%。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态殡葬理念持高度接受的态度,且在所有有关殡葬的理念中居于首要地位。其次,是“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简单安葬”的观念,占48%。而“富有人文味的葬礼”成为排在第三位的选择,占29%。事实上,在葬礼观念这一领域,大学生群体的选择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未来的殡葬也主要是以注重生态环境的生态殡葬,不铺张浪费的节约殡葬与富有人文味道的人文殡葬为主。第21题,“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纪念故去的亲人与朋友”,实际上仍然是殡葬观念的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来看,居于第一位的纪念选择,仍然是“采取传统的烧纸、祭拜、扫墓等方式纪念”,占56%,而网上纪念的方式居于第二位,占21%。问卷结果表明,在如何纪念故去亲朋的涉及自身实际人际关系圈的选择中,大多数大学生采取的是遵从传统的方式,而非新兴起的网络纪念方式(见图11)。图11理科生对自己葬礼的看法结语生死观是一定时期一定群体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和态度。针对当代武汉大学生的生死观的问卷调查和根据问卷调查所做的分析报告,力图通过两者的结合,对于武汉大学生乃至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生死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从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生死观受到性别、宗教、所学专业、城乡差别等诸多社会文化身份的影响。面对死亡、自杀、人生意义、幸福观、压力等生死观的各个具体侧面,一方面,大学生表现出这个群体特有的理性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诸多具体的问题和认知上的困惑。特别是关于生死观的教育,目前是亟须加强和有必要进入到大学通识课堂之中的。受问卷调查及其分析的限制,本调查报告只能在整体概论上对当代武汉大学生的生死观做一个初步的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纵深的研究和专业而细化的分析,还需要在问卷的调查上结合深入的访谈、个案研究、文献资料等诸多持续跟进的研究手段。附录:当代武汉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问卷诚恳希望您花上3~5分钟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这份有关当代武汉大学生生死观的调查问卷。这里保证的是:本调查用于学术研究;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合作。1.你的性别是A.男B.女2.你就读的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3.你所学的专业是A.文科B.理科C.工科D.医科E.其他4.你来自哪所大学A.武汉大学B.华中科技大学C.华中师范大学D.湖北大学E.东湖学院F.其他学校5.你来自A.省会或与之相当的大城市B.普通的地级城市C.县级城市D.农村E.其他6.你是否有宗教信仰A.有B.没有7.你对死亡的态度(多项选择)A.感到非常恐惧不安B.顺其自然,乐观接受C.回避D.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E.不会害怕,但会感到孤单无助F.是一种解脱和自由G.很少去想它,也说不清8.你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