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市生物与健康领域骨干企业技术及成果需求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生物与健康企业技术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于2016~2017年组织开展了广州市生物与健康领域骨干企业技术及成果需求调研,遴选了104家生物与健康领域特色创新企业,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调研、专题座谈等形式,对企业技术成果来源、主要需求、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统计分析。一调研企业总体情况(一)企业类别104家企业中,从事医疗器械领域30家、生物技术服务28家、生物制品12家、生物制药12家、中药制造8家、保健食品制造6家、化学药制造5家、医疗服务5家、化妆品制造4家、医药商业2家、其他领域15家。其中,部分企业属于跨领域经营。(二)企业规模104家企业总产值为483.77亿元,其中排名前十位企业的总产值为449.39亿元,占92.89%;104家企业总销售收入为495.97亿元,其中排名前十位企业的销售收入为457.04亿元,占92.15%。(三)研发投入104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17.70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3.57%;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12.13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2.65%。在研发投入来源方面,104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中企业自筹资金为16.30亿元,占比92.10%;政府资助经费为1.37亿元,占比7.77%。在研发投入用途方面,104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中,16.17亿元用于自主研发投入,占91.34%;3989.07万元用于引进技术成果投入,占2.25%;2709.45万元用于研发服务外包投入,占1.53%;6857.54万元用于合作研发投入,占3.87%。(四)输出成果与对外服务收入104家企业输出技术成果总收入为11.3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28%,占研发总投入的63.95%;对外技术服务总收入为1.5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31%,占研发总投入的8.59%。二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情况(一)企业获得技术成果的情况1.自主研发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调研企业中,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有:自主研发(95家)、合作研发(46家)、技术引进(13家)、成果引进(10家)。自主研发是企业科技创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2.合作开发是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手段。调研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手段为:合作开发(83家)、技术转让(24家)、技术许可(11家)、合作生产(10家)、投资参股(7家)。合作开发是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手段。3.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来源。调研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来源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76家)、国内企业(30家)、国外高校科研院所(14家)、国外企业(9家)。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来源。(二)企业与广州科技成果库对接情况1.企业从广州科技成果库中获取信息情况为:不了解(41家)、没有(41家)、有(20家),仅20%的企业从广州科技成果库中获取过信息。2.企业认为广州科技成果库中信息内容是否符合需求的情况为:不了解(63家)、一般(23家)、符合(14家)、不符合(1家),超六成企业并不了解成果库信息内容。(三)企业技术成果转化需求情况1.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最需要的服务为:供需对接(59家)、知识产权(47家)、价值评估(44家)、情报分析(39家)、产品注册(38家)、信息收发(31家)、技术验证(30家)、中试放大(22家)。供需对接是企业最需要的成果转化服务。2.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最需要的支持为:建立成果供需对接平台(69家)、建立市场需求引导科技投入的机制(47家)、建立第三方成果转化服务平台(44家)、建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42家)、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40家)。建立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是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最需要的支持。3.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最需要的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政策(86家)、多层次人才引进政策(53家)、创新产品招标采购政策(49家)、科技金融政策(43家)。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政策是企业最关注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四)制约和影响企业引入技术成果开展转化的主要因素企业认为影响其引入技术成果的因素为: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44家)、成果的价值与风险无法判断(42家)、成果无法放大到生产规模(40家)、获取成果信息的渠道不畅(31家)、成果转化专业服务缺乏(28家)、资金缺乏(26家)、技术人才缺乏(25家)、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21家)、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政策不明确(20家)、合作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分配难协调(17家)、成果知识产权状况不清晰(15家)。相对于外部的政策、服务和合作机制等,成果自身的属性是影响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成果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价值风险无法判断、无法放大到生产规模等。三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主要问题与分析基于以上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广州生物与健康领域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如下。(一)科技项目对企业加大成果转化投入的引导作用不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企业最关注研发投入项目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关注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可行性。然而,目前的科技计划设置大多优先考虑项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评审的重点也多强调项目创新性而非成果的产业化可能,导致遴选出的项目创新性很强却难以转化成产品,或最终转化了却成为没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企业后续投入减少,导致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推动行业大幅进步的核心技术。(二)企业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相对较少自主研发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调研企业中的研发投入超过九成用于自主研发,极少数用于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政策不落实。目前,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尚未出台相关实施细则,配套的考核、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阻滞了成果的转移转化。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不符合企业要求是影响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因素,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科技研发的主要目的,大多是发表论文,培养研究生,与企业对先进实用技术和成果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三)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建设亟待加强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广州建立了科技成果库,对历年创新成果进行信息收集和推广。截至2016年7月,科技成果库中已积累7000多项技术成果。然而,大部分调研企业表示不了解该库情况,超过六成的调研企业反映建立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是当前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最需要的支持,表明当前广州科技成果库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究其原因,生物与健康领域产业链长,细分领域差别大,技术门槛高,仅仅通过快速信息集成和广泛合作推广难以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国内外实践表明,只有集成行业技术、创新资本和专业服务等要素,构建专业、高效、精准的成果对接平台,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深入发掘企业需求,充分调动区域资源,才能有效发挥成果库作用,加快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助力产业换挡提速。(四)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本次调研企业创新范围涉及药品、医疗器械、医学检验等多个领域,超过一半的调研企业反映成果拥有方自荐是企业获取科技成果的主要渠道,四成调研企业反映成果的价值与风险无法判断是影响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因素,部分调研企业反映缺乏专业的成果转化服务是影响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因素,表明广州生物与健康领域科技中介服务远未满足企业成果转化的需求。究其原因,生物与健康领域知识密集度高、技术融合性强、产业发展快,有着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科技成果中介服务需求,企业很难凭借自身能力对科技成果进行判别。广州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估标准缺乏,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不够,特别缺乏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所需技术产品的合同服务机构(CRO),第三方技术验证和价值评估体系落后,中试放大环节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多是依靠圈内或行业内的交流,供需双方的合作往往受成果价值、转化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阻滞。(五)产业承接人才支撑不力对研发人才的极度需求和依赖是生物与健康领域的行业特点,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教育与科技中心,超过两成的调研企业仍反映技术人才缺乏是影响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企业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究其原因,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用技术和产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此类人才由于学历、职称偏低而待遇不高,企业很难招到并留住人才,而且广州人才扶持政策侧重对“高精尖”人才引进培养,对企业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支持不足,人才政策导向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部分偏差,实用型人才匮乏也导致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六)技术转移国际化程度低对外合作是生物与健康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超过四成的调研企业反映合作研发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然而仅有不到两成的调研企业反映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外企业是企业引进技术成果的主要来源,成果转化的国际化合作水平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广州该领域大型企业以中成药制造为主,全球化经营能力弱,而现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高校为建设主体,企业参与程度低。另一方面,广州该领域引进的跨国企业少,相比之下,沪、深等地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落户,引进了大量先进成果,提升了当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广州与这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四对策与建议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其中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等政策被称为除GMP之外影响最为深远的行业政策,将带来一系列的产业格局变化,广州需要及早谋划,大力推进本市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一)完善科技计划,增强市场引导,提高转化投入一是调整科技计划设置。继续完善科技项目申报和评审,进一步突出企业和市场需求。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制度,在编制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的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同时发挥科技界支撑作用,引入多方决策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产业支持方向、方式和绩效评价标准,不断提高指南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使科技计划确实反映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确保成果产出的有效性。二是完善项目评审体系。进一步突出科技项目转化为科技成果的可行性、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的市场前景等指标,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使遴选出来的科技项目更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计划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三是增加企业技术难题招标专题或单独设立支持专项。由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提出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由政府和企业联合招标并共同资助,带动社会资本集聚,使科技计划在影响产业创新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落实转化政策,推进产研合作,提升供给质量一是促进研究机构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破除成果转化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落实。同时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尽快制定成果评估、利益分配实施细则,设置专门的成果转化促进机构,为科技人员提供相关政策、资金和信息等支持,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二是建设成果转化合作体。加大力度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合作体,由企业选择成果开发方向并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究,政府对研究成果转化过程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三是加大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促进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释放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巨大潜能。(三)发掘供需信息,强化对接平台,促进精准对接一是优化科技成果库建设。进一步根据成果的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等要求完善现有科技成果库信息,使之更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同时突出广州市该产业优势和特色领域需求,分析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各阶段的创新产出与后续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成果,提高技术与成果供给质量。二是强化企业需求库建设。探索建立企业科技成果需求收集机制,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协助企业对技术和成果需求进行充分表达、科学评估和广泛展示,调动企业承接创新成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转换发展范式。三是加强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支持各专业创新联盟、行业协会、服务机构搭建专业化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建立与专业领域相适应的对接合作机制,线上线下结合不断提高成果推广的广度和精度,促进行业不同阶段科技创新的接续转换。(四)加强中介服务,规范交易市场,畅通转化路径一是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第三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供技术验证、中试放大、分析测试等服务,同时组织资源对成果进行二次创新,推进创新成果与本地其他要素的结合,促进成果增值。二是提升中介服务水平。大力扶持一批有较好基础和较强实力、覆盖线上线下服务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广州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三是规范技术交易市场。加大税收、采购等政策对技术交易市场的激励作用,加强标准、监管等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