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价格与中国服务业发展_第1页
服务价格与中国服务业发展_第2页
服务价格与中国服务业发展_第3页
服务价格与中国服务业发展_第4页
服务价格与中国服务业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务价格与中国服务业发展

一服务价格的涵义与特点1.服务价格的涵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年以来,我国的服务是没有“价格”的,有的只是“收费”。因而在一般的经济学辞典中,找不到“服务价格”的词条,只有“非商品收费”或“劳务收费”、“服务收费”等传统概念。而对于“服务收费”的一般定义是:在一定场所,利用一定设备、工具、技术和服务性劳动,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包括理发、浴池、旅店、洗染、照相、修理、邮电、交通运输、服装加工,以及保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水电、房租、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旅游等项收费。[1]同时,只有经营性的服务项目,才在统计中作为服务项目价格出现。对此,有人将服务收费与服务价格做了区分,[2]认为两者不能混淆。理由有二:一是服务收费含义不清,没有表明收费的本质及其量的规定性,带有主观随意性,而服务价格从本质上是服务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量上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二是收费只适用于生产者,不适用于消费者,消费者购买服务是付费而不是收费,因而只有价格才适用于买卖双方。我们认为,这种区分是道理的。从实践看,我国长期不承认服务是商品,把服务业当做事业而非企业,服务劳动的报酬即收费,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这种情况下的服务收费与服务价格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基于此,本文所论及的服务价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劳动者或服务企业在一定场所,利用一定设备、工具、原料、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性劳动所收取的一定货币量。服务价格不能等同于劳务价格。服务与劳务,虽然形式上都是人的某种劳动活动的表现,但实质并不一样。其区别主要在于:其一,服务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而劳务则是人们将自己的劳动能力提供给他人驱使,是生产关系发展的表现;其二,劳动者进行服务生产,必须以其占有劳动力、劳动资料为前提,而劳务活动只需劳动者占有劳动力即可,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均由消费者提供。因此,服务和劳务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经济范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项目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如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我国统计部门现行公布的服务价格项目主要包括:电讯费、邮费、交通费、洗理美容费、文娱费、学杂保育费、修理及其他服务费、医疗保健服务费。2.服务业价格的特点①价格构成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较大。服务业以提供服务为主,劳动密集,技艺性、知识性强,在其产品中多数是以劳务活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无形产品。生产成本中原材料及生产工具、设备的转移价值占20%~30%,甚至更少,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则占70%~80%。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传统的服务业中,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机械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劳动生产率低,服务质量与劳动者的技艺水平关系很大;第二,在新兴的服务行业中,以知识投入为主,知识密集程度较高,对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知识层次、熟练程度要求较高,非一般人员所能胜任。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服务业产品价值构成中,新创造的价值占的比重较大,即在服务价格构成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较大。②质量差价和地区差价明显。由于服务业主要为顾客提供劳务,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和质量需求以相应的收入水平为基础,这就使服务业为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者的需要,使同种服务产品的生产存在质量上的差别,表现为同一行业的不同等级,即服务生产的等级性;而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形成不同地区的服务生产状况和需求状况,加上服务业具有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的特点,决定了同一服务产品在不同地区的生产成本和需求大小的不同,这种服务产品的地域性,最终导致服务产品价格普遍存在质量差价和地区差价。③服务价格只有销售价格一种形式。因为服务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不存在储存和运输的可能性,生产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消费的开始和结束。这就决定了服务业价格一般不存在按流通环节不同而形成的出厂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等价格序列,而只有销售价格一种形式。④不同行业的服务价格的特殊性。具体来说,科技开发、邮电通讯、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部门的服务产品价格都具有相对垄断性;而文化艺术创作、医疗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部门的产品价格则具有不确定性;旅游、宾馆、配套技术服务等部门的产品具有总体性或综合性;饮食、娱乐、长途电话、旅游等部门的产品价格时间差价大,等等。二服务业价格变动及其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总的来说,服务价格对物价总水平(本文主要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3]一是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情况看,一般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价格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价格水平;在一国范围内,则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服务价格水平高于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的服务价格水平。二是服务产品的供求状况。即价格随产品供给与需求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三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当一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其价格在价格总水平中所占比重也越大,因而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越大。四是市场化程度。在服务产品价格主要由政府制定的情况下,其价格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国家相关的价格政策。基于此,我们首先分别对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价格与物价总水平的关系作简要分析。1.计划经济时期的服务业价格与物价总水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服务业缺乏发展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既不可能得到重视,也无力扶持其发展。在发展的形式上,由于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主要又是准公共产品,基本由政府提供。不仅纯公共产品如此,而且准公共产品如交通、城市公共服务、教育等也是如此。在这种体制下,服务业价格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也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由政府统一制定。服务业主要是以劳务投入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无形的商品,人们一直把服务业部门视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许多公共产品免费供给,对少数收费的公共产品,也是当做非商品来收费,实行低收费政策。以交通运输价格为例,从1955年6月1日调整铁路客运运价至1989年8月5日止,旅客基准票价率为每人公里1.755分,一定34年未变,造成运价总水平严重偏低。到1985年统计,运价甚至低于50年代的水平。其中:1985年汽车货运运价每吨公里0.2036元,1951年为0.48094元,1985年比1951年下降57.66%,比1955年下降24.42%;长江货运运价每吨公里0.01291元,比1950年的0.02971元下降56.55%,比1956年的0.01531元下降15.7%;沿海货运运价(以上海海运局为例)每吨海里为0.01319元,比1950年的0.01998元下降34%,比1956年的0.01514元下降12.9%;铁路货运运价,1986年虽比1955年提高了22.4%,但同期全国物价总指数上涨了54.4%,据此折算,1986年比1955年实际下降了20.8%,而占铁路货运周转量60%的煤、焦炭、石油、矿石、矿材、木材等的出厂价格,1986年比1953年提高了1倍左右;铁路客运运价,1986年虽比1955年提高了30.2%,但同期职工生活费用指数增长了68.4%,按此折算,1986年比1955年实际下降了22.7%;民航国内航线本国旅客票价,1987年则比1955年低39.5%。[4]邮政资费自1955年核定为平信外埠8分、本埠4分,这一标准一直沿用到1990年。医疗服务价格,则是从1980年起才实行自费和公费两种收费办法,对公费实行按不含工资的成本收费,自费按原标准即低于公费标准1/3收费,从而造成长期亏损,这种情况直到1985年才做了调整。教育收费方面,1989年以前,对中小学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杂费,对高等学校则是到1989年才实行收费制度。对公有住房一直实行低租金福利分配制度,租金标准维持在每平方米使用面积0.10元左右,居民住房租金支出占生活费用支出的比重不足1%。这种状况,直到1986年在部分城市试行公有住房租金改革后才得以逐步改变。服务价格严重偏低,造成企业亏损,为此又不得不投入大量补贴。以房租为例,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按1955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住用公家宿舍收租暂行办法》规定,每平方米面积月租金为0.11元,到1981年为0.13元。按照折旧、维修费和管理费三因素计算,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应为0.6元,为1981年实际收取的月租金的4.6倍,由此造成巨额亏损。[5]这种价格形成方式,导致服务价格长期处于严重背离价值的状态,更不能反映供求关系。而为了维持这种廉价的公用福利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源源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财政补贴,用以扶植行业的社会再生产。据测算,国家每年实际用于房租的补贴约为60亿元。即使如此,有的城市和有的单位还对职工发放房租补贴,有的补贴达到实际支付房租的2/3。服务价格长期被严重扭曲,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很难得到准确地体现和反映。更何况在改革之前,我国的物价统计中并未包括服务项目价格在内,因而在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中并不包含也不反映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及其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2.改革开放以来的服务业价格与物价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价格变动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1991年,为服务业恢复性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高2.2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13年上升了9.7个百分点。服务业结构,以商贸餐饮、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恢复性增长为主,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快。这一期间,服务业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基本情况是:①铁路运价:铁路基准票价率由每人公里1.755分提高到3.861分,提高了1.2倍;②民航运价:1984年实行统一票价,由1971年的0.06元左右调到平均每人公里0.13元;③公有住房房租:1988年开始对公有住房实行按五因素(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投资利息和房产税)计算房租并发放补贴;④教育收费:从1989学年度开始,对新入学的本、专科学生实行收取学杂费制度,一般地区为每学年100元,收取住宿费,一般每年20元左右;⑤医疗服务收费:在1985年和1989年先后两次调整了医疗服务中技术劳动性医疗收费标准;⑥邮政资费:1990年做了一次调整,平信由每重20克不分本、外埠一律调到0.50元;此外,从1980年开始收取电话初装费,每部收400元。第二阶段:从1992年至今,为服务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后的较快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1992年6月16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决定》还强调:“遵循价值规律,改革价格体系,解决第三产业长期存在的价值补偿不足问题。除少数确实需要由国家制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的以外,第三产业的大部分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要放开,分别情况实行浮动定价、同行议价或自行定价,以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服务价格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其中:①铁路客运基准票价率经过多次调整,与改革前相比,提高了234%;铁路货运价格,从1978年的平均每吨公里1.55分,提高到2001年的7.86分(其中运营价格4.45分,铁路建设基金3.3分),提高407%;②民航票价,国内航线公布票价为每人公里0.9元,折扣票价为0.75元,分别比改革前提高13~18倍和10~15倍;③邮政资费,到1999年平信调至本埠0.60元、外埠0.80元,与改革前相比提高了9~14倍,印刷品资费提高了19倍;④电话初装费,从每部400元提高到3000~5000元;市话标准,由1980年全国统一的每3分钟0.04元,到2001年分别调至为0.18元、0.20元、0.22元,现行市话通话费是1980年的5倍;长途电话资费,经历了一个有升有降的调整过程,现行的实际资费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相比,平均下降幅度超过50%;⑤医疗服务价格,在“九五”期间,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做了调整,1996~2000年,各地医疗服务提价总金额70多亿元,累计平均调价幅度达到12%左右;⑥教育收费也有较大调整,到2000年,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生学费标准从1995年的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200元调高到平均为3921元;⑦公有住房租金,到2002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平均标准为2.27元,绝大多数省、区、市的居民公有住房租金支出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比重为6%以上。[6]表1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情况(以上年为100)表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比较(以上年为100)从表1、表2可见,服务项目价格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在1986~2001年的16年间,年均上升15.3%。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1997年之前亦呈逐年上涨之势,其中在两次严重通货膨胀发生期间,价格指数有较大幅度上涨,过后则呈逐步下降之势,在1998、1999和2002年三年则为负增长,分别比上年下降0.8、1.4和0.8个百分点。3.服务业价格与物价总水平的关系总体来看,服务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服务项目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均呈逐步上升之势。其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受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这在两次严重通货膨胀发生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两者都上涨较快。但前者上涨幅度远高于后者。从1990年到1999年,历年的服务价格指数均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均上涨7.5个百分点,而服务价格指数年均上涨16.8个百分点,高出1倍多。说明在两次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期间,服务价格的上涨对消费价格的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不同之处是,服务价格指数波动较小,在1986~2001年的16年间,只有4年上涨幅度为一位数,持续时间只有1~2年,另有12年上涨幅度为两位数,虽然均与两次严重通货膨胀有关,但并未随着通货膨胀的结束而结束,因而连续时间长,第一次为3年(1988~1990年),第二次长达9年(1992~2000年)之多,而且两个周期之间只隔1年。而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大,上涨幅度达到两位数的年份只有5年,而且都是在通货膨胀期间出现的,并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而下降,因而持续时间短,两次分别为2年(1988~1989年)和3年(1993~1995年),两个周期之间间隔为3年,特别是在1998、1999年还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可见,服务价格指数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基本上不存在相关性,换句话说,就是服务价格的变动并没有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产生影响。第二,进一步分析发现,服务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即在社会商品供给短缺时期,服务价格是推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因素;而在社会商品出现买方市场以来,服务价格则成为阻止消费价格总水平下滑的重要力量。表2的对比数字表明,随着第二次严重通货膨胀被抑制,社会商品供给大量增加,在消费品供给逐渐走出短缺,价格出现大幅下降之时,而服务产品的供求状况并没有随之改变,从而发生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96年开始较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服务价格仍以较大幅度上涨的现象。从1996~2001年,各年的上涨幅度分别为7.7、13.7、10.9、12.0、13.7、6.3个百分点。服务价格的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下滑起着抑制作用。例如,2000年全年服务项目和居住价格分别累计上涨14.1%和4.8%,两者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2个百分点;2001年,部分居住和服务价格涨幅仍处于较高水平,居住和服务价格仍是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导因素。全年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分别1.2%和7.1%,两者价格上涨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个百分点。①服务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可见,服务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取决以下因素:一是服务价格统计在价格总水平统计中所占比重。从实际情况看,服务项目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中所占比重不大,服务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同样不大。按照规定,在编制全国性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统一必报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共320种,其中服务项目类只有36种。由于服务价格在价格总水平统计中所占比重不大,因而服务价格的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影响较小。二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价格统计的影响。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大。其原因在于:第一,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所吸收或增加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并逐渐处于首位。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服务业对于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转型时期进行的工业结构性调整,将使一部分职工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服务业的相应发展,尤其需要加快金融、信息、交通运输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使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的主要产业。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兴的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这些新兴服务行业的服务手段技术含量较高,服务成本(主要是服务设施与人工报酬)较高,因而其价格也比一般服务项目的价格要高得多。这在信息产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和教育业中表现尤为明显。这些行业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同时,随着服务业价格的统计在价格总水平统计中所占比重的增大,服务业价格的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大。第三,服务业产品供给的制约,决定其价格水平将会不断地提高。例如,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服务业呈现出“滞胀”的景象,许多服务行业的价格急剧上涨,涨幅远远高于工农业产品价格。服务业的相对价格扣除一般物价上涨因素增长了16.7%,服务业的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16.7%)相当于同期总体消费物价指数(7.5%)的两倍。近几年,在零售物价总指数和消费物价总指数下滑的情况下,服务价格水平仍呈现出较大的上涨幅度。第四,服务业价格的提高对其他行业产品的价格起着推动作用。服务价格或服务收费是其他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服务价格的提高表明这些产品成本构成中的服务成本增加,从而成为推动产品价格上涨和利润下降的因素。在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价格上涨了16.7%,造成多数工业行业所支付的服务业成本远远超过其产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表现为服务业中间投入相对价格指数的上涨。例如,食品业的服务指数由1990年的100上涨到1995年的137.2;同期化学业的服务指数上涨到181.9。第五,服务业价格形成的垄断程度。中国的服务业经营处于垄断地位,主要服务行业的价格也是由政府(实际上是由垄断行业)垄断制定。OECD曾经指出,不合适的管制将会发生以下问题:导致企业缺少动力以经济的、有效率的方式分配资源;由于缺少竞争又会提供企业以及员工获得超额回报的机会,使利润和员工工资都比其在竞争条件下高;导致企业规模不经济。[7]这些都将影响服务业部门的价格过高。从实际情况看,这种价格形成和管理制度,使中国的服务价格具有其独特性:垄断低价与垄断高价并存。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表现得十分明显。即在中国服务业呈现“滞胀”的情况下,许多服务行业价格仍可继续上涨甚至是较大幅度的上涨。1998、1999两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总需求的增长放慢,价格总水平下跌甚至出现负增长,但服务业却有能力提高价格,其价格指数每年都以10%的幅度上涨。2000年继续上涨,涨幅为14.1%,2001年和2002年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虽然有所下降,但上涨幅度仍达7%以上。②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价格变动的特点。分析改革以来我国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运动特点。第一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服务价格呈较大幅度的上涨,多数年份上涨幅度都在两位数。这一阶段服务价格上涨较多,主要原因有:一是价格释放性上涨。由于长期以来对服务价格或收费实行严格的管理,使服务价格长期处于严重偏低的不合理状态。在改革中,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要求服务业要有相应的发展,就要发挥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进而必须改变服务项目价格长期不合理的状态。另一方面,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使价格反映价值,改变服务项目价格长期偏低的状况,必然要把长期被压抑的价格因素释放出来,从而出现服务价格较大幅度的上涨。基于此,在这一阶段,多次调高了主要服务行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的价格。而调价的结果,必然推动服务价格水平的提高。这应是服务项目价格一直处于较大幅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通货膨胀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我国曾经发生多次通货膨胀。从1986年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到了1988、1989年上涨幅度高达两位数,为18.8%和18%;其后虽然有所下降,但到了1993、1994和1995年又分别上涨为14.7%、24.1%和17.1%。而这三年的服务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7.9%、25.7%和20.2%。三是对服务产品需求增加的影响。由于服务业长期受到压抑,发展相当缓慢,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改革逐步取得成效,经济有了较快增长,居民收入较大幅度提高,无论生产或生活对服务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服务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造成服务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服务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四是在服务项目价格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8]主要表现为: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对服务价格的管理不像对消费品价格管理那样严而有序。尤其是在价格改革、管理体制转型时期,更是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有效而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其管理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第二,由于在这一时期服务行业中逐渐出现一些新项目,如美容、高档美发、出租汽车、舞厅、卡拉OK、夜总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业乃至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对其价格或收费的管理,则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第三,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个体经济比重不断扩大,且经营分散,不易集中统一管理,从而加大价格管理的难度。第四,服务业存在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的状况,各管理部门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制定管理措施,实行多头收费,加上许多收费项目又无人管理,进而导致服务项目价格或收费混乱。第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频繁,人们的社交场合逐步从餐厅蔓延到舞厅、咖啡厅、高级洗浴等娱乐性场所。不少拉关系、谈生意者都善于利用这种舒心的环境,作为“洽谈”的有利时机,不惜以高档的娱乐消费作为培养“感情”达到目的的手段,从而使集团消费、公款请客之风逐渐涉足服务性领域。这既给服务行业中相关项目的发展带来机会,又促使其价格居高不下。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这一阶段,通过各种措施,抑制了通货膨胀,物价水平逐年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96年的108.3%,下降到1997年的102.8%,并从1998年开始出现负增长。而同期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则仍呈两位数的上涨,分别为116.0%、116.5%、110.1%、110.6%。这一阶段服务价格仍保持较大幅度上涨,除了第一阶段已经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服务产品仍然供给不足,主要是到了90年代,对服务业的需求从原来的主要满足个人需求转到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业部门,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供给方面的制约,包括金融方面的制约、人力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某些体制乃至经营方式方面的因素。这两方面,是形成这一阶段服务业价格相对较高而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二是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是落后的。一方面,一些准公共产品采取非市场化经营方式,最终导致服务再生产乏力,服务供给紧张;一些准公共产品虽已放开、采取市场化经营方式,但却不允许其他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经营,亦导致这些服务产品供给紧张、价格上扬。这在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高等教育基本采取非市场化经营方式,几乎完全依赖财政拨款,造成经费紧张、服务生产者收入分配水平低下,教育服务供给缓慢,供需矛盾加剧。而医疗服务虽已放开、按市场化方式经营,医疗服务价格之所以快速上扬,固然有行业管理、规制的缺陷,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整个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由于医疗领域基本上未对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开放,公有制医院因缺乏竞争对手而处于垄断地位,加之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需求者对医疗服务及其相关产品知之甚少,只能按照供给者的要求行事),供给者面对不断增长的需求便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价格。三是政府有意调整价格。在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下滑,尤其是出现负增长,而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形成的种情况下,政府为了抑制市场价格的下滑,即使服务业价格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9]但政府仍然运用行政手段有意识地调高由政府定价的主要服务产品的价格,而且有的价格调整幅度较大。从而出现多数商品价格下滑甚至负增长,而服务价格“一枝独秀”继续较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四是劳动生产率低,也是造成服务业价格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第二产业来说,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使许多产品供不应求,这是一般产品价格在下降、而服务产品价格反而继续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服务业价格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1.服务业价格对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一般说来,任何产业的发展,皆与下列因素相关: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的重视与政策、市场化程度。从我国的情况看,由于政府长期对服务业的认识和重视不足,政策偏重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加上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严格的管制,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的发展相当缓慢,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价格的作用方面看,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价格才能真正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而在一个对经济活动实行严格管制的计划体制下,价格只是被作为计划的工具、核算的手段来运用,因而价格对于经济增长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986~2001年的16年间,服务业产值指数年均增长109.18%,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年均增长109.28%,服务业产值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一致。而在同一时期内,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年均上涨115.27%,高于服务产值年均增长指数6个百分点。可以说,服务价格的上涨对于服务业产值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分阶段看,1986~1990年的5年间,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年均上涨114.84%,同期服务业产值指数年均增长109.48%,价格的作用同样不明显。1991~1995年的5年间,两者分别上涨119.18%和87.84%,也是不明显。这一时期,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而是偏重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在1996~2001年的6年间,两者分别上涨112.38%和108.25%,基本接近,价格对服务业产值的增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推动服务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力量在于政府加大了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力度。2.服务价格对服务业发展激励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分析改革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一是思想认识和理论指导上的偏颇。长期受产品经济思想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忽视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市场的作用,没有把第三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创造财富、为社会提供积累、同第一和第二产业同等重要的产业,否认第三产业的生产性和商品性,没有形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想舆论环境。在政策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二是缺少发展服务业的经济基础。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将随之不断下降,服务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呈不断上升之势。而改革前,我国的工业化处于早期阶段,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致使服务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三是第三产业的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上对第三产业限制、抑制多,“管、卡、压、清、整”多,支持、扶植少。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通过提高服务价格促进其发展,就是服务价格提高了,也无法起到其作用。总之,改革前第三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和政策问题,与价格无关。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而价格是否合理,即价格的高低对于服务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以铁路为例,我国的铁路运价从1955年核定以后,直到1989年才进行调整,导致铁路运价长期偏低,铁路运输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无力进行铁路运输的扩大再生产。结果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铁路里程平均每年增加937公里,而1979~1988年间,平均每年仅增加铁路里程388公里,仅相当于1949~1978年间的41%。1984年工业生产与货物周转量的增长速度之比为1∶0.72,已低于正常水平,而1988年甚至进一步降为1∶0.35,导致交通运输部门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而随着铁路运价的调整,价格对铁路运输服务的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的来看,价格对铁路运输服务增长的作用有限。其原因主要是铁路运输市场化程度低,价格的提高并不能起到促进资源流向铁路运输服务业的作用,以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铁路运输服务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1994、1995、1996年三年中,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情况是:营业里程分别比上年增长0.4%、1.1%和3.8%,客车拥有量分别增加5.5%、4.5%和4.2%,货车总载重能力增长7.1%、4.4%和10.1%,但客运量则分别比上年减少5.5%、8.4%和8.35%,旅客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减少2.5%、9.4%和6.2%,货运量头两年分别比上年减少1.7%、1.8%,第三年增长1.5%,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3%、0.78%和0.7%。1996年铁路运输亏损13.8亿元,与1985年盈利64亿元相比,减利120%。同一期间,公路客运量则分别比上年增长9.1%、7.8%和7.8%,旅客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1%、6.4%和6.6%,公路货运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7%、6.7%和1.8%。价格之所以未对铁路运输业效率形成有效的激励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价格依然偏低,不能反映和补偿其生产经营成本,造成生产经营亏损;另一方面,实行价外加价的办法,通过在价外收取发展基金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每年征收约在300亿元左右,差不多占了放开价格货运费用的一半。这种做法,由于基金的收取和使用关系迂回曲折,收入与支出的责任难以对称,导致监督难度加大,造成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也不利于鼓励投资来源的多元化,还限制了该行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能力。此外,企业管理水平差、效率极其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人均客、货运为指标,1996年,按1985年价格计算的铁路客、货运人均收入为13047元,比1985年的人均10689元提高22.06%,年均增幅仅1.8%。而同期我国每个劳动者创造的GDP增长1.4倍,年均提高8.3%。与之相比,铁路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资本利用率则更低,1996年与1985年相比,工业的资本效率由每百元产出208元提高到288.74元,提高38.82%,年均提高3%;而铁路每百元客、货产出仍保持34元的水平,升降率为零。其效率如此低下,说明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存在严重的障碍。对铁路价格的管制,只把利润管住,但对于铁路发展的激励和成本约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下面,我们对中国服务业价格水平、服务业基本建设投资及服务业的增加值做出简单分析,试图判断中国服务业价格水平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以交通运输业与医疗保健服务业与为例,从交通运输服务价格与其增加值的关系做出简要分析(见表3、表4)。表3交通运输服务业价格指数与增加值表4医疗保健服务业价格指数与增加值从图1、图2中可以发现,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具有与国外不同的特点。图1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通信服务业价格与增加值图2医疗保健服务业价格指数与增加值1995~2000年,从交通运输服务业来看,增加值持续上升,价格指数却连年走低。一般而言,持续紧缩的价格指数,会带来供给水平的降低、行业的萎缩;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的服务价格的变动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服务业供给水平的上升;在交通运输服务价格还存在过多管制的现状下,交通运输业供给的增加是通过行业投资、就业的增加与产业政策导向带来的。近几年,医疗保健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趋缓,2000年的服务价格较上年没有增长,但行业增加值依然处于增加态势。其他年份,与交通运输业相比,服务价格的作用较为明显,小幅上升的价格水平与增加的产值对应。这与医疗保健业逐步走向市场化有关。但是,服务价格与供给水平的正相关关系并未有强的体现。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判断:中国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并没有在就业与供给上得到明显体现,服务价格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对国民经济的信号作用没有得到完全体现,服务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需要加强。四服务价格与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1.服务价格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比较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价格均呈不断上升之势。如美国,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中,服务价格在绝大多数年份中有比物质产品高得多的上涨率。其中,1980年至1996年物质产品价格年均上涨3.9%,服务产品价格年均上涨7.7%,服务价格指数是物质产品价格指数的1.37倍。[10]同期,服务业人均附加值增长率仅为6.9%(同期制造业为48%,农业近100%),年均增长仅0.43%。由于美国经济中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服务价格水平与国民经济也有很强的相关性(见表5、图3)。表5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与服务业缩减指数比较图3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与服务业缩减指数比较从表5及图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与服务业的缩减指数比较接近。由此可以认为,美国物价总水平与服务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比较接近,这一点表明了服务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服务业价格是美国物价的主要构成部分,服务业价格水平的变动将在一定程度上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并与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相吻合。另外,据对欧洲国家和日本等国的考察发现,在1971~1990年间几乎所有被考察国家的服务业均表现为相对价格的上涨。[11]我国的情况与美国的情况相似。从1986~2000年,服务价格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更高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可见,服务价格上涨属于一种长期趋势,并且具有普遍性。所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服务产品价格的管制较弱,其上涨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而我国的服务价格上涨则是在价格管制比较强的情况下发生的,在相当程度上有人为的因素,即通过行政手段调高的。因而,我国服务价格的上涨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其真实情况,两者并不存在完全的可比性。2.服务价格与劳动生产率变化关系比较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随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随着劳动生产率的降低而上升,劳动生产率稳定其价格也稳定。从实践看,这个原理在服务价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上并不完全适用。在服务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不降低的情况下,其价格仍然在上涨,甚至是较大幅度的上涨。这主要源于劳动力相对价格的不断上升,对于那些没有好的替代产品的服务产品,其劳动生产率虽不能像工业制成品那样迅速提高,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要获得与其他部门相近的工资报酬,从而导致这些产品的相对价格也趋于上升。李慧中的研究表明,在两部门动态利益均衡关系中,劳动生产率不增长部门的价格上涨率会等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在P×Q的总产出中,后者有多大比率的Q增长,前者就有多大程度的P增长。他以1971~1990年欧盟国家及日本的服务业与制造业年均劳动生产率及价格上涨率的相对变动率为例,从实证角度证实这一点(见表6)。[12]表6欧洲国家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价格上涨率比较(1971~1990年年均)从表6中可以看到:第一,几乎所有被考察国家的整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均落后于制造业,即服务部门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甚至绝对不增长的部门;第二,几乎所有被考察国家的服务业均表现为相对价格的上涨;第三,绝大多数国家表现为,服务业价格相对上涨率几乎与劳动生产率动态的相对落后幅度保持一致,其中尤以英国、法国为甚。我国在这方面的情况也大致相同。长期以来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而服务价格也处于长期上涨的状态。即使在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其价格也并未因此而下降,如信息产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部门就是如此。可见,从劳动生产率方面考察,服务业价格的上涨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普遍性。3.服务价格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促进作用比较服务价格对经济社会的调节作用,从机制上分析,与一般价格作用原理类似。服务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则与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一般而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就越高,服务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美国、欧盟等发达的后工业化国家,服务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