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生孤独感干预研究进展_第1页
我国高职生孤独感干预研究进展_第2页
我国高职生孤独感干预研究进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高职生孤独感干预研究进展我国高职生孤独感干涉研究进展

RobertS.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当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到达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1];Perlman和Peplau〔1982〕将孤独感定性为一种不高兴体验,指出产生孤独感的前提是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数量上的缺乏和质量上的低下[2]。我国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相关研究说明,青少年由于人格尚未定型、情绪不够稳定、社会环境多变等多种因素,易成为孤独感的高发人群[3]。近年来,我国对高职生这一群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一、高职生孤独感的现状研究

1.孤独感的广泛性

大量研究说明孤独感在高职生中广泛存在。黄婧〔2022〕根据孤独感整体状况分析,发现在高职生中普遍存在孤独感[4],相关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论点,黎明〔2022〕对苏州市高职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说明,不感到孤独的比例仅为4.5%,高孤独感比例高达55.3%[17]。刘晓秋〔2022〕对高职生孤独感的问卷调查显示,处于严重孤独状态的学生占26.3%[5]。庞莉莉〔2022〕的研究说明,经常感到孤独和有时感到孤独的高职生人数比例为98.7%,其中严重孤独者占总人数的1.3%[6]。这些结果表明了高职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广,有相当一局部高职大学生在经受孤独感的痛苦。

2.孤独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别

多项研究显示,高职男生体《到的孤独感整体而言高于女生[7][8]。研究者解释为,一方面,性别角色社会化要求男性更加自主独立,导致高职男生的孤独感显着高于女生;另一方面,男生在倾向于广而不深的人际交往,因此体验的孤独感较;而女生的情感联系更为紧密、倾向于情感交流和秘密的分享,因此在情感体验上孤独感较低。

在年级这一变量上,黄婧〔2022〕、黎明〔2022〕的研究说明,高职生孤独大一年级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大二年级。而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庞莉莉〔2022〕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级、民族、生源地的高职生孤独感没有显着差别。而不同专业有显着差别,文科生的孤独感高于理科生。

二、高职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作为一种行为倾向的汇合,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具有羞怯、被动、内向及多愁善感特点的人往往易孤独,因其不足人际关系能力和技巧,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孤独的感受。关于大学生的研究说明,孤独和精神质、内外向关系显着,孤独的人往往不具备外倾性[9]。

甘良梅等〔2022〕对高职生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显着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着负相关[10]。

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抚养和教育的行为倾向与格调,它对于高职生的孤独感有着深远的影响。黄婧〔2022〕的研究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和煦理解和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父母的惩办严厉、拒绝否定和孤独感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说明,母亲情感和煦、兴趣爱好等负向预测孤独感,父亲拒绝否定正向预测孤独感。

同时,刘志强〔2022〕的研究中,不同家庭结构的高职生孤独感得分在各个维度上都存在差别,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在情绪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几个方面都要显着高于非单亲家庭。

3.依恋格调

依恋形成于儿童早期,表现为个体对抚养者的一种依附和亲密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平安感和归属感。这种行为模式伴随人类一生,影响着个体的人际关系的开展及其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研究说明,高职生的依恋格调影响其孤独感:4种依恋格调与孤独感程度均存在显着相关,其中平安型依恋与孤独感显着负相关,恐惧型、冷漠型、专注型依恋与孤独感均为显着正相关。不同依恋格调高职生孤独感之间有显着差别,孤独感得分排序为:恐惧型依恋、冷漠型依恋、专注型依恋、平安型依恋[11]。

4.生活应激事件

生活应激事件是指个体经历的具有挑战性的事件或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其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严重的担忧和焦虑。生活应激事件会对个体的孤独感造成一些影响,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生活应激事件的各个因子均存在显着正相关,生活应激事件能显着预测孤独感的程度[12]。

5.社会支持

不足社会支持的高职生,相对于社会支持良好的高职生来说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到孤独。刘晓秋等〔2022〕、林鹏等〔2022〕的研究均说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存在显着负相关[2][18],刘志强〔2022〕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高职生的社会支持各项指标与孤独感成显着的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能有效预测孤独感的水平[3]。研究者对高职贫困生的研究也说明,社会支持对其孤独感有一定影响作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因子对孤独感的四个因子均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8]。这是因为,社会支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减轻孤独感产生的负面影响,起到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6.家庭贫困

有研究说明,高职贫困生孤独感显着高于非贫困生,高职贫困生不仅在情绪方面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而且在社交方面也存在更多的孤立状态[8]。

三、高职生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1.网络依赖与孤独感

刘晓秋等〔2022〕的研究说明,严重孤独的高职生在网络成瘾倾向上的分数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孤独感可预测网络成瘾的倾向[5]。刘志强〔2022〕、张珊珊等〔2022〕、林鹏等〔2022〕的研究均说明,手机成瘾和孤独感呈显着正相关[13][18][19]。甘良梅等〔2022〕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其研究结果说明,高孤独感的学生在手机依赖的各项指标都上显着高于低孤独感的学生,即孤独感越高的高职生,越容易对手机产生心理或者行为上的依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孤独感还以中介变量的形式,影响人格因素中的神经质对于手机依赖的作用,可见,孤独感是影响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关键因素。2.自我表露与孤独感

有研究者认为人有亲密的需要,在同伴交往中自我暴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低自我暴露者不足与他人交换亲密信息的能力,影响其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成为导致孤独感的重要原因。另外,自我表露利于形成自我认同,从而防止孤独的发生;较好社会适应的人有相对高的自我表露,从而获得爱和友谊,防止孤独感。黄婧〔2022〕对我国高职生孤独感的研究结果与这些观点一致,研究说明,不同自我表露程度和孤独感之间呈显着线性负相关,具体表现为较低自我表露程度的个体孤独感高于较高自我表露程度的人[4]。

3.幸福感与孤独感

幸福感是个体根据其自己的感受对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个体的生活质量。孤独感这种负性情绪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体的心境、对行为的掌控、对生活的称心度等。杨冬梅〔2022〕的研究显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高孤独组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显着高于低孤独组学生[15]。胡丹莹〔2022〕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不同孤独感程度的高职生在总体幸福感上存在显着差别,孤独感越高,总体幸福感越低[14]。

四、高职生孤独感的干涉研究。

Young曾以Beck的认知行为疗法为根底,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较早提出了一套针对长期孤独者进行个别治疗的模式[16]。他们认为人们的孤独情绪与行为改变与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改变孤独者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帮忙其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可到达改善孤独情绪及社交行为障碍,并能避免复发。

在孤独感干涉问题上,国内研究较少。我国学者曾运用社交技能训练、自信心训练、认知调节等方式对大学生孤独者进行了团体辅导,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高职生的孤独感的干涉为数不多的研究中,研究者以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为根底,从认知、行为和情绪方面对高孤独学生进行系统的干涉训练。经过干涉实验,实验组学生的孤独感《c实验前相比有了极为显着的改善,较之对照组也非常显着。研究说明,结合认知行为治疗、社会学习、归因等理论,着眼于认知、情绪、行为方面,对高职新生进行孤独感训练,是切实可行的[15]。

五、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目前关于高职生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方面,而研究办法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等相关研究或事后回溯研究的研究办法,并不能很好的表明相关变量与孤独感的因果关系。对于广泛存在的高职生孤独感的干涉伎俩方面的研究也相对欠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

〔1〕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