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城市非居民用户节约用水的政策现状与建议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河流密布,雨水充沛,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据最新的2007年广州市水资源统计公报,广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940.13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为426.34亿立方米,远远大于同等规模的上海、北京,也大于同一纬度的深圳。但是,广州市用水总量为80.1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高达809立方米/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每日260升,用水总量和人均综合用水量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一位。也就是说,广州并不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但存在水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均用水量大的矛盾。水资源丰富并不代表不需要节水。在现实情况下,近年来由于污染严重,广州节水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显。广州南部三角洲网河区、城区河段水质较差,城区河涌水质污染严重。2007年,广州市有5座水厂源水水质严重超标,长期达不到地表水环境Ⅲ类水质标准,已恶化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是城区河段水质。20世纪90年代城区河段水质恶化趋势明显,珠江沿岸接纳的城市污水日趋增加,除个别河段能达到Ⅲ类地表水源外,大多属于Ⅳ、Ⅴ类。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使得广州市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很少,广州的缺水不存在水源性缺水,但已表现为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并已由过去的隐性转化为显性,面临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由丰水性的城市转变为缺水性的城市。2007年,广州市居民生活用水9.2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0%,而非居民用户(包括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共用水户等)的用水量则占到89%,因此,相比于保障性供水的居民用户,非居民用户的节约用水显得尤为重要。而广州节水工作起步较早,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法律法规的建设走在了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之后,还有很多空白之处。在企事业单位的节水意识不强,而政府的规范政策和节水措施力度不强的情况下很难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必须尽快研究这种法规空白并及时形成系统性的政策对策,以达到节约用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广州节约用水的政策现状广州市节水工作进行的较早,但是相比之下,节水的政策推进则比较缓慢。目前,广州市已经有一系列与企事业单位节水用水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从1992年开始,广东省和广州市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法规条例,如:《广州市城市计划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1992)、《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3)、《广东省城市供水管理规定》(1998修正)、《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2008)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划、政策,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城市、工业、农业节水工作,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全面、深入实施,促使产业布局与水资源分布相协调[1]。此外,《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条例强化了非居民用水计划管理,把过去只将用水大户纳入计划管理改为对所有非居民用水实行计划管理;明确了居民生活用水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管理;对水量平衡测试、节水型用水设备器具名录定期向社会公布、节水统计制度等也作了明确规定。目前,广州市节约用水的政策条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实行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推行超计划用水实行加价收费政策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必须实行计划用水和超计划用水加价的管理措施。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1992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广州市城市计划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对月用水量大于1000立方米的非居民生活用水进行计划管理。2007年3月1日以来,广州市按照广东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指导全市的节约用水工作,为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编制用水计划等各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中心城区非居民计划用水率达到了63.1%(按用水量统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1990年的57.6%提高到了2007年的81.0%,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对该项指标为75%以上的要求。2.建立节水激励制度,鼓励节水单位个人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了促进节水工作的推行,《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明确规定对节约用水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此外,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的回收利用。《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的实行促使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推进冷却水、工艺水的节水技术和污水回用技术的应用。3.推进水量平衡测试和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建设近年来,广州开始积极开展对各行业的代表单位进行水量平衡测试和创建活动的培训工作。至2008年底,已经进行了水量平衡测试的企业(单位)有55家,有21家节水成绩突出的企业(单位)经市节水办验收,并获得省建设厅的核准,成为广东省和广州市的节水型企业,但是,由于各企业的现实条件不同,一些企业特别是老企业管网老旧、复杂,推行水量平衡测试的难度仍然很大。二广州节约用水的政策缺失1.水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水资源分配制度不合理我国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这种垄断性和非私人性的所有权制度安排是法律强制性的结果。除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外,其他一切水资源的所有者即全体人民,其合法代表人即人民政府,作为水资源的唯一法定所有人。然而,水资源作为一种共同拥有、分别使用的公共资源,在水资源的利用、发展中存在大量的搭便车、机会主义和过度利用等行为,导致了水资源的低效配置[2]。此外,这种实际上的产权不清又导致了水资源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现在我国水资源的分配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过于僵化的制度安排有时会出现需要水的缺水、不需要水的却“水满为患”的尴尬状况。另外,僵硬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利于发挥水权的流动性与可转让性。所以,水资源管理中产权制度的缺失,会造成一种负激励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置整体利益于不顾,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水资源的开发过度,节约用水就无从谈起。2.水价过低导致了水价对节约用水的经济杠杆作用不足《广东省城市供水管理规定》第25条规定,“城市供水应在供水成本加税费加合理利润的基础上调整收费标准,按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用水合理计价、经营用水加倍收费的原则确定。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成本是指供水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原水费、电费、原材料费、资产折旧费、修理费、直接工资、水质检测、监测费以及其他应计入供水成本的直接费用。”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广州市水价的构成没有考虑到这么多方面,其基本出发点仍主要围绕补偿供水生产成本、改善供水企业财务收支状况等方面,并没有把水价作为调节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而因水价偏低,自来水价格仍然低于成本,低廉的水价不但使供水企业面临着开工不足和亏损的困境,抑制了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严重阻碍了节水政策的推行。即使是以水为生产原料的企业,水的成本也往往占不到10%,水价调节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起不到推动企事业单位降低用水量,以节约水资源的作用[3]。可以说,现行的低水价既没有反映水资源的供水成本,也没有反映使用水资源的机会成本,其原因不仅在于没有按供水成本制定水价,更重要的则是因为水价是直接由各级政府用行政措施制定的。这种畸低的水价使用水主体在开展节水工作中无利可图,反而刺激了水资源浪费。此外,广州的水价模式过于简单。虽然广州市在水费征收方面初步实现了按行业区别征收标准,但在标准分类及制定程序方面尚有待完善,而且没有根据不同时间水资源的稀缺性不同,适时对水价进行调整,同时也没有对不同性质行业的用水单位实行区别性收费政策。3.浪费用水的处罚政策空白水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匮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然而由于立法上的空白,我国对浪费用水处于失控状态。《水污染防治法》作为一部污染防治单行法,着眼于保护水资源的质量,使其避免因污染而失去利用价值,但没有对水资源利用在“量”的方面进行控制,这就为浪费用水逃避法律责任留下了空间,也造成了公民节约意识淡薄。广州市1992颁布的《广州市城市计划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虽然加入了关于浪费用水处罚的规定,其第20条规定“违反本办法,有如下行为之一的,由市节水办给予警告、限期整治、处以所浪费水量总价三至五倍的罚款,直至暂停供水的处罚:①新建用水项目不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②新建用水项目采用国家已明令淘汰的用水设备、器具的;③设备冷却水未重复使用的;④用水设备、器具损坏漏水不及时维修、更换的;⑤不关闭用水器具造成长流水的。”但是,由于制定该法规的时间已久,现已显然跟不上节水管理的需要,对出现的新的浪费用水行为无法起到禁止的作用。此后,在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中,尽管其第38条规定了“非居民用户用水实行计划用水与定额用水相结合,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分级累进加价制度;居民生活用水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期望通过水价调节节水行为,然而由于仅仅是采用经济手段,而没有涉及对具体浪费行为的行政处罚,对某些单位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用水行为难以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单位很多情况下都是共用一个总表,水价的高低难以影响到个人的用水。因此,有必要对浪费用水的行为施以一定的行政处罚,以促进机关单位个人节约用水。4.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监督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53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广州市城市计划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第20条规定,“新建用水项目不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由市节水办给予警告、限期整治、处以所浪费水量总价三至五倍的罚款,直至暂停供水的处罚”。然而,由于目前法规仍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以致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没有落实到位[4]。对没有落实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致使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等违法行为,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监管,节水“三同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预防浪费用水的作用。5.节水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基本空白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水利部发布了《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规定:“根据‘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从水资源费、超计划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工业节水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改造贴息等。”现有的《广州市城市计划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用于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补助城市供水建设、城市节水技改措施和货款基金”。《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第41条也有相关的规定,“收取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纳入本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每年的支出纳入部门预算,专项用于城市节约用水工作”。显然,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当然,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相当好的,然而由于目前并没有制定具体的节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缺乏详细的节水管理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例如哪些项目属于支持范围,哪些具有较大节水潜力的项目属于优先支持或者优先支持的项目;没有明确节水的奖励标准,如重点节水项目所能获得的最大补助额为多少,对一般的节水行业又是如何给予补助;对有关部门单位开展节水宣传、培训等必要的费用开支,也没有说明应给予何种资助,难以鼓励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各种活动强化个人的节水意识。所以,为了大力推进节水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需早日研究制定广州市的《节水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加强资金的规范管理、监督、使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6.节水奖励体系不健全奖励评价制度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7条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广州市城市计划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实行节约用水奖励,对节水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第37条进一步强调,“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若能很好地执行这一节水的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励工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保护水资源。但由于当前的奖励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节水评价标准,以至于评选表彰过程中依据不一,没有起到真正奖励节水工作先进的单位或者个人的作用。鼓励形式不明确。《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规定,“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9]290号文件有关规定,抵减当年新增所得税。对于以废水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4]00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减免所得税5年”。《广州市城市计划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规定,“在城市节约用水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资金或者评价依据不完善,这些鼓励都没有得到落实,从而大大削弱了企事业单位节水的积极主动性。因而有必要尽快制定节水型企业(单位)专项行动奖励办法,让用水企业或单位年度实际用水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可申请该项奖励。申报节水型企业(单位),应向水务局申报,经专家组评审合格后,可被授予“广东省节水型企业(单位)”称号,并享受一定的节水资金支持。7.节水认证体系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44条和广州市的法规条例明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水综合利用等项目,享受税收优惠;金融机构对于节水项目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使用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节水产品。为此,我国在研制和推广节水型产品(器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现了一批节水技术成果和节水型设备及器具,也制定了相关的用水节水标准,包括《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但是先前制定的标准没有及时得到更新,执行强制力不够,以至于目前节水产品的质量水平普遍还较低,特别是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较差,部分用水产品(设备)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缺乏人性化、智能化,市场上的很多节水产品的节水功效只写在说明书上或凭销售人员的口头介绍,而产品本身并未设有节水计量显示工具,用户根本无从直接知晓节水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择的热情;假冒伪劣节水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难以分辨真假。同时,由于节水认定标准涵盖的范围不够具体,某些不法单位或企业利用其中存在的漏洞,诈取政府节水项目的税收、信贷支持,导致应给予税收或者资金支持的项目却得不到有效支持。为规范节水产品市场,促进节水产品的推广,需加快节水产品认证,制定适合广州市自身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状况的相关门类的节水产品标准,统一节水认证标志,让消费者购买产品有据可依;强化节水标识监管力度,有效实施产品节水效率标识制度;加强打击假冒节水产品,强化对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8.供水管网漏损预警体系尚未建立《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规定公共供水设施发生故障,供水企业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修。但是因为目前管网检修没有制度化,有效的管网破损预警体系没有建立,管网的漏损往往依靠市民的报告,导致往往是公共供水设施破损后,大量的水资源白白流失后,才得到供水部门的抢修。因而供水部门应积极配合广州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系统中老化、漏损管网的步伐和城区户表改造工作的进度,加强查漏工作和违章用水稽查工作的力度,在检漏、防漏、查漏、报漏上下工夫,检查人员应按规定时间,定期、准确地巡视检查管网及其他辅助设备,特殊情况应加强巡查;巡视人应将巡视检查结果记录在运行日志中,发现管网缺陷及隐患、故障或其他异常情况时,还应记录在设备缺陷发现及消除记录中,以备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管网破损现象。此外,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在显眼的位置公布抢修电话,以备市民及时报修。三广州市用户节水的政策建议(一)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机制1.完善非居民用户计划定额用水管理制度市区范围内年用水量超2万吨的企业和单位全部纳入计划定额用水管理。新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建设单位须与市城市节水办签订计划用水协议,并纳入计划管理。在全市各行业用水定额调查测算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行业用水定额》,尽快制定出台符合广州市用水实际的《广州市行业用水定额》,建立总量控制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广州市水资源短缺和供需不平衡的尖锐矛盾,并在今后各行业年度用水计划制定中,严格按照总量控制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各单位用水计划。其次,在制定各行业年度用水计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用水和节水评估及取水许可管理等工作中,严格执行政府出台的《广东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和《广州市行业用水定额》,督促并检查各用水单位落实各项用水计划和节水措施,进一步完善用水管理制度,切实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综合手段,推进节约用水工作,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实施用水分类定额标准,实行超定额加价制度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定额用水管理。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分级累进加价收费。累进加价收费的标准由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市价格部门审核,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累进加价水费由政府财政部门委托专门的机构代收,全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节约用水工作超定额用水加价收取的水费纳入同级财政专户,从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此外,需要制定用水实行分类计量收费和超定额、超指标累进加价制度。居民用水按月确定定额,超过定额的用水量,实行累进加价收费。超过定额或者年度用水指标用水的部分:使用自建设施供水的,超过定额或者年度用水指标20%以下(含20%)的,按照4倍交费;超过定额或者年度用水指标21%以上40%以下的,按照水费8倍交费;超过定额或者年度用水指标41%以上的部分,按照水费10倍交费;使用公共供水的,超过定额或者年度用水指标20%以下(含20%)的部分,按照水价2倍交费;超过定额或者年度用水指标21%以上40%以下,按照水价4倍交费;超过定额或者年度用水指标41%以上的,按照水价5倍交费。3.建立灵活的水价制度逐步提高水价,使水价趋向合理。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水价提到供水运行的成本,使供水企业能够自我维持。第二步,将供水价格提到运行成本加固定成本(包括大修理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使供水企业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并能进行部分设施的更新和改造。第三步,将供水价格提到使企业供水能够获得相应利润的水平,从而能够扩大再生产,供水实现商品化,并最终走上良性运行轨道,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5]。4.探索节水配额交易制度节水配额交易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刺激手段,其目的是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水源。企业节约下来的节水指标,将成为一种可以用于交易的“有价资源”和“无形财产”,既可在企业与企业间进行商业交易,也可“储存”起来以备自身扩大发展之需[6]。而那些无力或忽视使用减耗手段、导致手中缺乏用水配额指标的企业,将不得不按照市场价格,向市场或其他企业购买节水配额。通过水量平衡测试制定单位用水户的用水计划,如果由于生产的需要,实际用水量超过计划用水量,可以选择通过节水配额市场进行交易用水计划或者直接缴纳超计划用水费。5.实行低利率的节水贷款为那些希望落实节水节能措施的用户提供低息贷款。凡是为改进灌溉系统、修复地下漏水管道、购置节水装置的均可申请,最高的贷款额对于单个用户可达1千万元。(二)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1.建立节水部门的协调机制节水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全市多个部门和各行各业。按照市统一部署,要建立区-街道乡镇-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三级节水管理网络,强化各级政府节水管理职能。区镇街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健全节水管理机构。市(区)成立节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市(区)长担任,副组长由水务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区)发改委、市(区)经贸委、市(区)财政局、市(区)税务局、市(区)环保局、市(区)水务局等单位组成,市(区)领导小组下设节水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区)水务局。此外,各单位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制定出节水的优惠措施并得以落实。因而,必须建立一个机制,规定定期举行会议,包括电话会、视频会议等方式,各部门汇报相关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协调将采取的措施。2.改革产权制度,建立有利于节水的产权体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维护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益,有利于保障使用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7]。水权制度改革关键包括:①合理界定产权主体或公共产权代理主体。这里的公有产权除现行法律规定的国家所有外,还包括省、市、县、乡镇四级所有。公共产权代理主体必须符合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和独立市场主体原则。②合理界定产权结构。根据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可在所有权基础上,分离出一系列权利,并明确界定不同权利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及其权利行使救济方式。③建立权利流转机制。3.完善取水许可管理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取水项目进行审批。凡在河流、地下取用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获得取水权后,方可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限内取水用水。取水许可必须规定用水方式、取水数量、特许持有者应付的水费、保持水质必须采取的措施、特许权持有者可以改变或减少取水量的条件及合同期等。如果取水者没有支付费用、将水用于未经允许的用途、未经主管机构同意转让许可或者主管机构发现取消许可对公众更为有利,则可取消或修改授权。(三)加快节水技术的改造与推广1.推进水量平衡测试工作为加强全市节约用水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如《广州市水量平衡测试实施办法》规定单位用户应当定期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合理评价用水水平。月用水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单位用户,应当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水量平衡测试,月用水量在5000立方米以下的单位用户,应当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水量平衡测试或节水评估。当单位用户需要调整用水计划时,应当向市水务局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提出调整用水计划申请,并同时提供水量平衡测试或用水节水评估报告书。增加建筑进户总水表,通过与各分水表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有利于查出漏水隐患。通过水量平衡测试,重点抓整改措施的落实,小改小整在测试阶段就同步实施完成,对需要一定资金投入和一定建设周期的节水技改项目,要求单位列出整改方案,按计划对方案抓落实、抓整改。2.加大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推广力度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所采购和使用的水嘴、便器系统、便器冲洗阀、淋浴器等四类用水器具,必须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对未能按照标准出具出厂检验合格报告的用水器具,按照该标准的强制性条款进行复试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禁止生产不标准用水器具。有关经销、代销单位应当将不符合标准的几类产品彻底清出销售场所。对继续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产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组织检查时双方应予以积极配合。推进节水产品标识工作。市经贸委要会同市质监局等部门抓紧研究制定节水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对获得“广东省节水型企业”称号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使用节水产品标识;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和招标要优先考虑节水标识产品;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水产品。(四)建立节水的鼓励政策与优惠措施1.做好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工作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综合工作,需要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单靠节水管理部门是难以承担的,为此,需要对全市用水单位的管水人员进行创建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水量平衡测试、节水型企业(单位)目标导则、节水管理与技术。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培训使得参训人员基本掌握导则规定的要求,并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在企业(单位)创建方面,委托相关机构进行水平衡测试和创建指导。为确保节水型企业(单位)质量,必须制定节水型企业(单位)考核评分细则,严格掌握标准,做到宁缺毋滥,绝不走形式。对于获得省节水型企业(单位)的用户将给予奖励,奖励费用包括水量平衡测试技术咨询服务费和节水奖励费用两项,前者最高可奖25万元,后者最高可奖50万元,获得节水型企业(单位)称号的可以累计获奖,最高可获奖75万元。此外,对取得“广东省节水型企业(单位)”称号的单位用户,还可给予以下优惠政策。(1)对获得“节水型企业(单位)”称号的企业(单位),给予能源、流通等政策倾斜,在电力等资源出现紧缺时优先保障。(2)市政府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综合性商业大楼施工承包合同版B版
- 医院视频监控室年终总结(3篇)
- 劳动仲裁案管辖权异议申请书(32篇)
- 基于嵌入式linux课程设计
-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感想
- 中药学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考点习题及答案解析
- 中小学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预防指导手册
- 自制环保颜色课程设计
- 《战机代号中国》课件
- 探索博物馆课程设计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248
- 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国家应急救援员(五级)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材料测试方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总务工作总结和计划
- 2024年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艺术疗法策划方案
- 游泳队集训计划书
- 橡胶制品行业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远景风机倒塔事故分析报告
- 全新特种设备安全操作培训课件完整版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