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度热点人物姜淑梅荆棘载途卓而成花
姜淑梅是当代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奇迹,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民间故事家。1937年,她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百时屯[1],在战乱、水灾、饥荒等苦难中披荆斩棘,浴火重生,顽强地生存下来。1960年,姜淑梅追随已在黑龙江落脚的丈夫张富春“闯关东”,跑盲流,来到安达市。这一闯就留在了黑龙江,当了二十多年的家属工,先后生育了六个儿女。家庭困难时,就连生完小孩坐月子期间,都要熬碱卖碱。身体还没恢复,婆婆就催着她去砖厂推千斤小车干活挣钱。丈夫喜欢呼朋唤友,因而做饭炒菜,侍候客人喝酒,都是她分内的事情。像那个时代的多数中国女人一样,姜淑梅的大半辈子都是为别人活着,侍候孩子、丈夫、老人,打理一大家子人的日常生活。老伴遇车祸去世后,她感到无事可做,手足无措地到处帮忙打理别人家的事。如何生存下去,每天干些什么,成为她自身面对的难题。陷入长久失眠状态的姜淑梅,要靠大把的安眠药度日。在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写作的大女儿艾苓[2]劝她为自己活着,因而她把母亲接到家里住。为打发时间,姜淑梅60岁学写字,75岁开始文学创作。她尊称艾苓为“张老师”,在艾苓的鼓励引导下,姜淑梅开始梳理这辈子她所经历过的事情,以及父母、邻居、亲朋好友曾经讲给她的故事。她的故事天然无雕饰,自成一体,胎里带着民间叙事独特的口述印记。姜淑梅的民间叙事,用纯白话书写,不着修饰,力道十足,一经问世便惊艳了文坛,获得大众广泛的赞誉声。76岁,她出版第一部作品集《乱时候,穷时候》,入围“2013年大众最喜爱的图书”。此后每年一部,推出的《苦菜花,甘蔗芽》入围“2014年度中国好书”,《长脖子女人》获“2015年度华文好书特别奖”,《俺男人》是2016年新书。2014年,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迎来了这位新晋“奶奶级”的作家。2015年,在迟子建主席的推荐下,姜淑梅又以78岁高龄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当之无愧地跻身当代作家行列。一“闯关东”历练出的民间故事家姜淑梅是“闯关东”闯过来的作家。“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是因天灾人祸而背井离乡的迁徙史。清朝,农业大省山东已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山东旱灾、涝灾、潮灾以及黄河运河决口造成的洪灾等天灾每种都多达百次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0多次。近代以来,“1840~1949年间,在全省109个州县中,成灾10个州县以上的灾年有66年次,成灾30个州县以上的灾年有33年次,成灾50个州县以上的灾年有15年次”[3]。其中,水、旱灾是山东的主要灾害。一旦年景不好,黄河决口洪灾来临,家破人亡、背井离乡、乞讨度日的悲惨景象随处可见。黄河决口,是山东人的心头大患。姜淑梅的家乡巨野县地处山东省洪灾最严重的鲁西南大地。在《俺男人》中,她以少量的笔墨点染出两幅黄河决口导致的悲剧图景。一个故事是《找哥哥》,讲的是姜淑梅婆婆娘家奶奶平平一生的心病。平平四岁时黄河决口,生病的母亲告诉哥哥,拿石头压住母亲的衣裳,“黄水子快到了,你抱着小妹领着大妹,快快逃走吧”[4]。黄河洪水来了,水越走越深,哥哥迫不得已放弃了小妹,背上大妹平平逃到没水的地方。在巨野大李庄要饭时,把妹妹送给一户无儿无女的好人家,从此杳无音信。平平一生都在找,却没有找到哥哥,八十岁得了老年痴呆,看见儿子、孙子叫哥哥,看见儿媳妇、孙媳妇叫娘。哥哥和娘的离散,累积成了平平一生挥之不去的痛。另一个故事《敲碗》,说的是大孩劫后余生的故事。大孩一岁半的时候,雨大,家里庄稼都淹了。家人没办法,逃到收成好的地方,找个车屋住下,要口饭吃。遇上黄河开口子,大孩和姥娘在谷草垛上躲水,爹娘上了土房顶。大水过后,会水的爹被大水冲走了。娘守寡,不让大孩下地干活,供他念书。1959年,念过书的大孩26岁了,腿瘸找不到媳妇。屯里因他会算账,让他当上大锅饭食堂的司务长,他才找到媳妇。媳妇只有14岁,快要饿死了,嫁给大孩后,大孩很摆谱,借口腿瘸经常使唤媳妇。他向外人得意地解释他为什么敲碗:“俺敲一下碗,是叫你嫂舀碗;敲两下碗,就是俺吃饱了,叫她把碗端走。”[5]水灾、饥荒让多少人丧失了生命,男人敲个碗摆个谱,对于能够吃饱饭的14岁媳妇来说并不算什么事情,相反,她会替丈夫圆场——他腿不好。民间的道德质疑遇到活命这等大事,都变得不值一提了。人身处逆境的无奈以及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姜淑梅只用灾难来临时的一两个小故事就说明白了。作为民间故事家,对于战乱、灾难等,姜淑梅是从她所经历的身边事写起的,这足以唤起东北许多“闯关东”后裔的儿时记忆。“闯关东”后裔的父母、姥爷姥姥、爷爷奶奶这些老辈人,闲暇的时候都会给孩子们讲上一些“关里家”的传奇故事。从姜淑梅的作品中,可以触摸到上两辈人的脉搏,感到非常亲切。她的创作是山东人“闯关东”大迁徙的活化石,是对与命运抗争的山东人不屈服的“闯关东”精神的传承,有立此存照的历史价值。长期以来,中原地区处在农耕社会体制中,在以村、屯为单位的社会结构中,聚集起以姓氏为核心的地缘性家族,重视家族口述故事,讲究乡里民间风俗。同时,在黑龙江等边疆地区,直至1949年前仍然存在着氏族社会遗风,如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民族也保留了少数民族特色的口述故事传统。无论关里关外,民间叙事都是一股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力量。20世纪80年代,民间口述资源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展开了大规模的民间采风,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等三套集成著作,抢救出一批民间故事和民间故事家。譬如黑龙江省的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马亚川、关墨卿等人。他们口述整理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氏族传奇、家族说部等都成为不朽的民族精神遗产,随着民间故事家的相继逝世,这些口述文本成为不可复制的孤本。进入21世纪,信息爆炸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扑面而来。人如同生活在汽车轮子上,被迅速带入新媒体时代。QQ、微信等网络自媒体社交平台取代了古老的氏族社会、农业社会聚集而居,口耳相传祖先故事的习俗。微信自媒体根据个人不同的生存需要,重新划定了家族、朋友、公司等各类社交圈子。遗憾的是,在信息化时代,人们除了在酒桌、牌桌上说上几个段子,再也不会讲故事了,人们失去了口耳相传的能力。一切都被信息平台上爆炸式的新闻发布、转发、点赞、发表意见等即时性、习惯性力量所取代。那些具有民间故事性质的素材,都被触手可及的新闻模式裹挟着,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我们感叹世间再无民间故事家的时候,姜淑梅却以一股神奇的力量站了出来。她用“我手写我身”,讲她一生经历的事情,以及她所听到的故事。在其晚年她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闯关东”民间口述资源。姜淑梅60岁学写字,75岁开始文学创作,人们难以理解她何以有这样的精气神,能够从事文学创作。如果说她身上有一股“闯关东精神”,或许用词过于空泛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在她身上可以见到“闯关东”的人历经劫难却自强不息、永不服输的劲头。在决定写作之后,她向子女和哥哥问询意见,二女儿说:“写吧,东边茅楼[6]没纸了。”大儿子说:“妈呀,你要能发表文章,胡锦涛就来接见你。”三哥听完没有发表意见,只是哈哈大笑:“写吧,写吧。”对于姜淑梅来说,这些或明显或暧昧的嘲讽式的表态,激发起她强烈的自尊心:“他们要不这么说,俺劲头可能还不大。他们这么说,俺的劲头倒大了。”[7]这把年纪,竟然这样要强,可见她过往的生存状态。姜淑梅是个有骨气的人。一旦决定下来,她就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每天凌晨起床写作,身边的素材写完了,她就外出采访,称之为“上货”[8]。2013年10月,她和女儿回山东巨野县“上货”,收获了不少故事。“俺常出门上货,谁那有货,俺能看出来。这样的人都爱说话,记性好。”[9]山东的“货”、东北的“货”、邻居的“货”、亲戚朋友的“货”都在她的搜罗范围内。她承担着采风者记录整理民间故事的社会责任。一位讲故事的人孙大姐的去世,让她伤心之余加快了写作步伐。“这些有故事的人跟俺一样,一天比一天老,俺还得抓紧时间上货哩。”[10]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只要活着,一年要出一本书。”这并不是什么夸大其词,而是她对民间讲故事的人面临断档的危机感,是她作为民间故事家的一份责任心。姜淑梅能够承受生命之重,源于她历经无数苦难而不放弃希望,源于她为生存而战的勇气和智慧。她的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里,有一篇《挨饿那两年》,写了她在山东和公婆一起住,为生存权据理力争的经历。丈夫在哈尔滨砖厂干活,每月给公公邮20元钱,公公婆婆和两个小叔子带着钱和粮食去菏泽,留下她和儿子,他们没钱没粮差点饿死。幸亏叔伯嫂子送来野菜糠面,才救了儿子的命。她决定分家单过,惹得公婆和小叔子大骂:“治不了她了!心眼子真多!真精!”公婆写信给丈夫诬陷她,不明真相的丈夫来信说休了她。满心委屈的她带着孩子去投井,自杀前她决定让娘家人知道她是怎么死的,不能白死。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她不仅拿到分家权,还智斗公婆为儿子争得吃鸡蛋的权利。《坐月子》说的是她随丈夫去东北后,与另外两户人家合住一间半房子。生孩子第二天,她就下地干活。“坐月子第四天,俺就开始熬碱。俺住的地方叫鸡房子,是盐碱地,北边的碱土可多了。外屋有仨锅台,一家一个,看着那两个嫂子熬碱挣钱,俺也坐不住了。丈夫上班前往家背百八十斤碱土,俺就在家熬。”[11]她说,宁可累死在东北,也不能穷死在东北。穷,叫人家看不起。闯关东的人就是靠着这股为生存而战的劲头,在黑龙江立足。她熬碱卖碱,吃苦受累,买了贵重的“三大件”[12]之一自行车。她以女性坚韧不拔的超能力,置之死地而后生,并在晚年一笔一画地写下她的故事,传给后人。即使她调侃写作是晚年的“玩具”,她这种写作的境界也是只有“闯关东”的过来人才能抵达的。正如她的晚辈在回答她的提问“人什么时候最有劲”,他们的答案与她“人穷的时候最有劲”的答案有着天壤之别,这是不平凡的人生历练使然。二为老辈女人画像姜淑梅写故事,与其他民间口述家采集民间故事后,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有很大不同。她的民间故事虽然来自民间口述传承,口耳相传,但是带有文人的创造性发挥。她在剪裁故事时,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以往,她看女儿的作品时,会发表个人见解。她认为女儿写的东西没劲。到她写故事时,她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讲究故事有劲。所谓有劲,是指语言要有力道。因此,她讲述故事时非常有节制——惜字。她的语言不拖泥带水,不作修饰,而且高度概括,就像钉子“钉”在纸上一样,纹丝不动。有时候一句话戛然而止,意犹未尽。这是她的性格使然,也是她对写文章的看法。在这种写作原则指导下,姜淑梅的故事讲得很饱满。她讲巨野的老辈女人,性子很烈,跳井、上吊寻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女人没有更好的选择,遇到难事就要一死了之。如此悲壮的场面,姜淑梅在她的故事中,往往几笔带过,不事渲染。比如《娘亲》,说的是吕云莲的故事。吕云莲姑姑之死,只有一笔:“吕云莲的奶奶有两个孩子,姑姑结婚后,在婆家日子不好过,跳坑死了,光剩爹。”[13]日子不好过到什么程度?死是天大的事情,怎么就跳了坑?没有交代。《光腚娃》讲秀凡的故事。秀凡母亲在婆家受气,奶奶和五个姑姑都欺负她。她做一家子人的饭,却有时连剩饭都吃不上,经常被呵斥。生了女儿后婆家人更是瞧不起她。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秀凡母亲活不下去了,先把秀凡大姐摔在猪圈,然后自己跳井。所幸最后两个人都被救活了。这些故事在时间上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姜淑梅不做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在她那个时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就连她本人在婆家受气,也曾经选择死。农村女人之所以选择跳井、上吊,原因是按当地习俗,闺女嫁到婆家,是死是活全凭运气。离婚对娘家声誉不好,女人不想连累娘家,认为自杀死亡是不牵累娘家,唯一妥善解决问题的方式。无助无奈,无处哀告,是当时身陷婆家境地,打骂两由之、生命没有自主权的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中国农村女性在漫长封闭的农业社会中,被圈囿在三尺灶台前,裹着小脚蹒跚了数千年。及至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了,就连开新风气的登记结婚,都能引发自杀上吊。那么,是什么让女人如此不珍视自己生命?《登记》中,姜淑梅讲起她个人的故事,也是所有农村女性的故事。悲剧的根源来自于封建传统教育。姜淑梅与所有乡间女孩一样,从小被娘言传身教,“不能大笑,要言不露唇笑不露齿”。嫂子也告诉她女孩子要守规矩,“一学走路要安详,二学裁剪做衣裳,三学寒窑的王三姐,四学磨道的李三娘”。“守规矩”式的封建传统教育注定培育出缺乏现代自主意识的女人。从小施加的对女孩的约束和规矩,演变成封闭女性成长的社会风气,漫延在农村女性圈子里,最后成为农村女性自我认同的规范,成为无形束缚。姜淑梅家门前的场院里,经常聚集着一些纺棉花的媳妇闺女,她们在一起经常会嘲笑那些针线活不好、整天在外边野的闺女。逢到这时,就会显示出压倒一切的“话语正确”的集体力量。此风重压之下,姜淑梅自然而然地被规矩成听天由命、不读书不识字、不知天下大事的农村闺女。回顾少女时代的生活,姜淑梅说:“十四岁开始,俺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天天在家织布、纺棉、做鞋、绣花,天天看见的就是家里这几口人。”[14]十七岁那年,也就是1954年,媒人给她找了婆家。父亲有文化,见多识广,想让男方登记之前到家里来,两人见面后再去登记。闭目塞听的姜淑梅却嫌见面丢人:“谁家闺女不结婚先见面?咱庄上一家都没有。明天他要到咱家来,一街两行的都来看他,像看猴子,叫俺咋活呀?咋见人啊?嫂,你跟咱爹说,明天别叫他来。明天去登记,俺不会给你们丢人现眼,他是瘸子是瞎子,那是俺的命,俺不埋怨。”[15]男方不敢来,直接去了登记室。登记室里都是互不相识的男女,看到几个要么老、要么丑、要么傻的男人,她就想,若是碰到这样的男人,她就去死。登记后她暗自庆幸,自己碰上的这个男人,“个子不高,有点儿驼背,金鱼眼,大嘴岔儿,就是这个人了。登完记,俺脸上笑呵的,这就是俺的命,不孬也不好”[15]。这种闭着眼睛抽奖式的婚姻,在1950年代,分明是应该废除的千年陋俗。然而更有甚者,出门结婚登记作为新事物让许多人无法接受,如姜淑梅表嫂的闺女大妮,担心抛头露面让人家笑话,因此上吊自杀了。正是农村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封建教育,害死了大妮。封闭的结果是女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农村女人的出路只有嫁人。婆家是女人的人生归宿。然而,女人一迈进婆家,就会遭受低人一等的待遇。许多闺女嫁到婆家,和婆家人相比,要吃更低一等的饭,叫两样饭[16]。《二姨的家事》讲述了儿媳妇吃两样饭的故事。婆婆明确告诉她:“俺吃白面干粮,你得吃掺一半儿黑面的;俺吃掺一半黑面的,你就得吃全黑面的;俺要吃全黑面的,你得掺磨底吃。”磨底就是粮食皮子,这是不把儿媳妇当自家人看待,而当下等人看了。但是,并非所有儿媳妇都顺从婆家意愿,有不屈服的儿媳妇开始智斗婆家。在《妯娌仨智斗公婆》里,说得是巨野有一家婆婆当家,给儿媳妇吃两样饭。大年初一吃扁食[17],儿媳妇没有碗,等着婆家人吃完了,才吃剩下的。前两个儿媳妇都遵守着婆家的规矩。第三个儿媳妇来到婆家开始改变这种不公待遇。婆家没碗给儿媳妇,那么好,她用水瓢、勺子也要和两个嫂子吃扁食,硬是把婆家治过来,给每个媳妇都买了碗。更有厉害的,专门收拾欺负媳妇的婆家人,如《王氏大妗子》说得是二姥爷家娶了娇生惯养的儿媳妇,不会干活,经常挨打。娘家让女儿带钱回婆家原指望讨得婆家欢心,但是婆家得寸进尺,儿媳妇从娘家拿钱少了也被打。连累娘家把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儿媳妇还是受气死了。二姥爷家又娶了一个王氏闺女。王氏闺女跟着兄弟们学武功,会些拳脚。她做好饭,公公婆婆丈夫三个人一起吃饭,让她过一会儿再吃。王氏闺女吃饭时发现是剩饭,婆家让自己吃两样饭。她把锅碗瓢盆全砸了。丈夫、公公冲上来打她,最终都被她打趴下了。王氏闺女在婆家靠武功打出了地位。这种泼辣的女人才能镇得住婆家,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婆家欺负儿媳妇的恶俗,在巨野非常流行。连带着娘家父母也跟着受气。姜淑梅讲述了娘家跟着嫁出去的闺女受气的故事。《咋吃“发面窝窝”》,说得是邻居二儿媳妇因为不会干活,在婆家受气,爹娘去看闺女,总是受到婆婆的数落,当地叫“吃发面窝窝”。二儿媳妇的娘担心她在婆家受气,总做噩梦,就经常过来看她。每次都听婆婆说闺女不会干活。娘总是赔笑脸。终于有一天,娘忍不住大发脾气:“你说俺闺女切的胡萝卜咸菜像板凳腿,你家多大的胡萝卜,俺闺女能切出板凳腿来呀?俺知道俺是低头亲戚,光教闺女织布纺棉,没教她做饭炒菜,俺忍了再忍。俺忍了两年多,你得寸进尺,得尺进丈,俺来一趟,你发一趟,没叫俺心里好受过。”[18]她把女儿带回娘家。女婿来求,她坚决不把闺女送回婆家去。直到按她的意思分了家,才把闺女送回去。在老辈女人中,只有厉害的儿媳妇和娘家人,才不受婆家欺负。这些人身上带有阳刚之气的品质,是山东女人历经坎坷而不后退,能够支撑家庭不倒的力量。姜淑梅身上也有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品质。《俺男人》写了她整治丈夫也是相当有一套,能压住茬。丈夫喜欢喝酒吹牛,吹牛她不管,喝酒吐得哪都是,她便大骂,“你逮着尿水子往死里喝,喝完回家吣”。吣是吐的意思,特指牲畜。丈夫大怒要杀她,别人拦不住。她早有死的准备,拿了一把快刀递给丈夫,理直气壮地说:“你想俺是怕死吧?你想错了,俺跟你早就活够了。俺看着孩子小,离了妈没法活,跟你将就过。你三天两头耍酒疯,啥人受得了。”[19]刚刚跳脚要杀她的丈夫,一声不响地去睡觉了。姜淑梅的确是个传奇人物,“闯关东”的山东女人,经历了山东、东北两地的风霜雨雪,已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经过逃荒、饥饿、寒冷、死亡的历练,姜淑梅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山东乡下小闺女了,残酷的生存现实造就了她泼辣大胆、无所畏惧、敢于拼命、宁死不屈的意志品质。三为战乱中的男人画像在姜淑梅的民间叙事里,男人也是千般面孔,万种行状。有的气宇轩昂,有的卑微猥琐,有的懦弱无助。令人惊喜的是,作为民间立场的叙事人,姜淑梅像以往的民间“故事的歌手”一样,对战争、国家危难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也充满讲述的兴趣。在《俺男人》中,她把一部分目光投放到大的家国领域,表现战乱中的男人是怎么样生存的,在民族历史关头,一些铁骨铮铮的男人留下了怎样的英雄传说。通过姜淑梅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山东菏泽地区早年的风云人物依次出场。这些英雄人物对她的民间口述史,起到宏大叙事的架构作用。《谷家兄弟和冯玉祥》是姜淑梅关于山东英雄传说的一个重要篇章,当英雄和冯玉祥联系在一起时,故事的包袱就埋下了,吊起了读者胃口。作者说:“谷良友在菏泽地区名气大,八十岁以上的都听说过他,俺小时候听爹提起过。”显然,这篇故事是采风所得,是从老辈人口中传承下来的。谷良友在保定练军时跟冯玉祥一个棚[20]。冯玉祥爱看书,别人欺负他,谷良友就替他打抱不平,两个结成仁兄弟。冯玉祥的观念和品质,是通过对谷良友同族大哥的一段建议的描写反映出来的。谷良友同族大哥劝冯玉祥趁着当官,多置办些地。冯说,“国家好多地方都让外国人占着,我哪有心思置家产啊?”“要是咱国家亡了,有地有啥用?”同族大哥说:“为啥没有?谁当皇帝,咱给谁纳粮就中了。”冯玉祥再没往下说,知道他虽是好意,但与自己的信念不符。这一段描述,见出姜淑梅视野的宏阔,对重大题材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力。谷良友的弟弟谷良民是五十六军军长,接到命令将济宁从日本人手里夺回来,就带人冲上去打。面对着惨重代价,他说:“宁肯让子弹从前面穿过,绝不让子弹从后面进去!”铮铮铁骨,可谓民族英雄。“文化大革命”期间,谷良民和夫人被抄家、剃光头、挂牌游街,被遣返到大义谷庄。有的红卫兵不知道深浅,想动手打他。他说:“你先回去问问你家老年人,看我做没做过对不起你们的事。”对于谷良民这位抗日英雄,老年人自发地将其保护起来。“有时候大义公社开批斗会,哪次都来不少老年人,他们拄着棍子来,用棍子护住谷良民,不让小年轻的瞎整。”[21]这些重大的历史瞬间,姜淑梅以淡定的语言,一笔概括了之。她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也是高度的凝练,只挑关键的写,堪称民间口述的大手笔。《神枪手刘西礼》说的是巨野县城东南的大刘庄的故事。为防土匪,刘西礼父亲买了枪和子弹,让刘西礼练枪法,看家护院。刘西礼练成了神枪手。八路军住到大刘庄,成立了民兵自卫队。日本鬼子带了三千多日伪军用炮攻打大刘庄,战事激烈。八路军的枪是汉阳兵工厂造的,拉一下大栓压一发子弹才能打出去一枪。关键时刻,刘西礼用他的“湖北条子”击毙了日军指挥官山崎三郎,战事发生了重大转折。“西礼打死的少佐山崎三郎,是巨野县抗战时候打死的最大的日本官。他抗日立功的事儿,刚解放的时候,上了小学国文课本。”[22]他六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旅游管理咨询服务行业全国市场开拓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餐饮供应链行业营销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市政道路工程监理评估报告
- 2024年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
- 2025年冶金机械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缝纫初步知识培训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试卷
- 轮船玻璃钢接闪杆 CMCE电场补偿避雷器 无源驱雷避雷针
- 轻纺城粮油冷链物流中心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 年产100万只高适配性大电流管式接头智能化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北京202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招聘140人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2025年中国社区团购行业发展环境、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国开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本)》网上形考(作业一至六)试题及答案
- 提高有风险患者预防跌倒坠床护理措施落实率品管圈PDCA案例汇报
- 2024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西那卡塞治疗甲旁亢
- 无人驾驶 物流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AI技术打造智能客服机器人
- 油气储存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 快速了解陌生行业的方法论及示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