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形势下上海文化类社团的培育与发展
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战略背景下,近年来文化建设参与者和文化类社团呈现快速增长、日趋活跃的态势。文化类社团(各种协会、学会、促进会、研究会等)是各类文化建设参与者(文学艺术家、专业文艺工作者、业余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等)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它既是整合各类文化人员与文化资源的载体,又是开展文化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其组织作用和意义既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又体现在社会建设上。以前我们对文化类社团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文化工作层面,而对其在应对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运转、承担社会管理任务等方面作用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因此,引导、规范、培育、发展好文化类社会组织,对丰富文化建设主体、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文化类社团的基本状况(一)文化类社团的分类依据和课题对象对社团的分类,从社会学和社会组织管理上来说,既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在理论界,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是以“互益型—公益型”“业务共同—目的共同”“人群集合—资金集合”等这样的标准来对社团分类。“互益型—公益型”主要是着眼于社团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社团类别。互益型组织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其主要特征或行为目的就是会员互益;公益型组织则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宗旨、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其特征或行为目的不单是会员团体,而是延及整个社会。“业务共同—目的共同”是从行为和目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对社会组织分类。“业务共同”着眼的是社团的行为共同点,“目的共同”是指社团成员追求的某种或多种目的。“目的共同”组织较为典型的就是工会、商会、政党、宗教组织等。相对于以“人群集合”为特征的社团组织来说,基金会、慈善组织则是以“资金集合”为特征的社团组织。[1]本课题是一个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应用课题,因此我们从本课题的讨论范围和目的出发,以“业务共同—目的共同”的分类法为参考,将“业务共同”——同属文化艺术领域的社团组织——作为对象展开调研和分析。(二)文化类社团的发展演变及当前态势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中国民间社团组织一直处于发育不良、所涉领域狭窄、社会作用单一弱小的状态。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团是晚清以后发展起来的。1840年后,随着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被迫打开国门的同时,中国开始了近代历史曲折多难的发展历程。西风东渐使西方社会体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团体在中国发展起来。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会、行会等形式的民间社团组织首先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社团无论是规模、作用等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都还处于初级状态,与现代意义上的社团有很大不同。虽然社团在中国近现代不成气候,但是由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先知先觉,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文化工作和文化组织的重视,文化类社团在我国的发展却是别有一番风景。就上海而言,从19世纪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初,上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镇和社会变革的前沿,前后有一百多家有影响的文化类社团在此生存和活动。其中有重要影响的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及各分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及所属各分会、上海伶界联合会(梨园公会)、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朝花社、未名木刻社、申曲歌剧研究会、土山湾画馆、上海京剧公会、中华美育会等。[2]这些早期的文化类社团自组织的特点非常突出,只是一些同好、同人因共同的兴趣、志向而组成的团体。它们虽然具备了现代社团组织的基本特征,但是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运转、推动社会发展、代表群体诉求的作用相对较小。至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思想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引领的文化类社团开始以党联系人民的桥梁纽带为己任,担负起重大的社会作用和社会责任。比如,“左联”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社团组织。它产生于上海,但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历史和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可以说现今我国文学界人民团体——中国作家协会是从其延续演变而来的。“左联”是中国文化类社团的一个代表性组织。“左联”产生以前,中国文化界从没有过基于政治原则而组织团结起来、有规范的章程和组织形态的统一组织。在核心思想上,“左联”及其相关组织(当时尚有社联、剧联、音联、美联等)与现在文联系统的各协会一样,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将文化工作者组织成一个队伍、一条战线,成为我党的外围组织,服务党的政治目标。从“左联”开始,我们的文化类社团已突破了同人类小团体的性质,成为一股能整合文化资源、组织文化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机力量。“左联”在抗战前解散后,随着我党及延安边区政府取得合法地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出现了几十个文化类社团。[3]可以说,这些文化类社团的运作实践和经验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建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类社团发展提供了原型。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社会人员基本被纳入了单位体制(农村为人民公社),社团组织也因此极度萎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类社团与整个社会组织发展的情况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社团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据估计,截至1999年,全国各种形式的社团组织前后共约100万家。为了适应社团组织发展的形势,国务院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民政部设立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部门,并于1988年9月和1989年10月先后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在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同时颁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些法规的出台为社团组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中,随着社会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从国家事业单位、国家干部的定位向文艺生产者、经营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建设参与者的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大量文艺工作者(从业人员)从以前的国家干部、“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自由或半自由职业者,出现了一大批体制外的社会文艺工作者。与此同时,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延长,闲暇时间大幅增加,文化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背景下,文化工作重心向基层延伸的趋势日益明显,人民大众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愿望更加强烈,各类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各种方式活跃在基层与社区,大量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团体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三)上海文化类社团功能作用发挥情况及原因分析众多文化类社团的兴起,一方面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它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与文联系统内的专家协会相比,它们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能更好地承担起社会文化建设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1.上海文化类社团的功能作用发挥情况(1)组织体制外文艺工作者,打造文艺非专业队伍。上海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群体庞大。一方面是体制内向体制外的流动。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批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纷纷“下海”,成为自由职业者,活跃在上海文化工作的第一线。而随着上海城市老龄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退休的老文化工作者选择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群文活动。另一方面是近10年来涌现的一大批新生代文艺工作者都为体制外人员,他们正逐渐成为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上海的文化类社团能因势利导,主动将这几股力量召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平台,共同为上海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另外,各社团还组织了一些业余的“发烧友”,以不计报酬、打义工的方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使群众文艺队伍不断壮大。(2)发挥民间文化团体优势,灵活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上海一些文化类社团作为非政府的民间文化力量,在涉外的活动中具有灵活、机动、探索等特点,更显示出民间对等的优势。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各国政要和媒体的高度关注。(3)结合形势配合重大时事,拾遗补缺组织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海派文化艺术是上海文化类社团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为不同层次的海派艺术家举办艺术作品展的形式,不但宣传推广了具有深厚艺术造诣的海派艺术家,而且推介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工作者。与此同时,一些社团还配合重大纪念日开展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做好主旋律的宣传工作。(4)搭建民间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多年来,上海的许多文化类社团注重并善于与街镇、社区、部队、院校等合作,组建活动基地、工作站等基层文化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5)组建艺术作品原创队伍,开展上海特点文艺创作。多年来,上海的文化类社团比较注重原创队伍的建设,努力为艺术家搭建各类创作交流的平台,创作出一批具有上海特色的艺术作品。2.上海文化类社团功能受限的原因虽然近些年文化类社团的作用日益显著,但如果从我国社会发展的任务来看,特别是与社会管理创新和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相较,文化类社团的功能作用还远远没达到应有的水平。其原因除文化类社团自身能力弱外,还有以下这些原因。(1)在社团组织框架内缺乏与党政部门沟通的桥梁纽带和整合引导平台。现行社团管理采用的是业务机关和登记机关的双重管理体制。从管理形式和社团筹建的程序上看,双重管理模式对社团而言可谓限制过多、控制过严。社会组织理应姓“社”,但现在的制度要求其先有一个行政单位作其业务主管单位,即先取得“行政合法性”后才能取得“法律合法性”。这种管理体制在造成官办社团组织的同时,使真正民间自发形成的社团由于无法找到主管单位而无法获取登记许可。从管理实质上看,双重管理又往往徒有其名而无其实。许多行政单位自身承担着大量行政本职工作,根本无暇对众多“挂靠”社团进行“业务主管”。况且叫它们对社团的财务、人才承担责任于法于理也实在难找根据。因此,沟通大量文化类社团与党政部门的联系、整合引导文化类社团运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2)经费来源少。经费不足是社会团体普遍遇到的首要问题。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对1000多个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41.4%表示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排在第一位。这些民间组织的收入结构大致是:49.97%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补贴,占第一位;会费收入占21.18%,居第二位,二者合计占了全部收入的70%多。居第三位的是营业性收入,仅为6.00%。获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补贴是那些官办半官办社团的优势。这是政社尚未分开时政府责任的一个表现。[4]另外,由于中国人的收入还较低,缴纳的会费也就不会多,难以用它们有效地开展社团活动。对于那些新成立的社团来说,经费短缺更加明显。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另一个问题——缺乏足够的活动场地和办公设备。官办半官办社团实际上占用的是政府部门的办公用房和设备,而它自己没有房产,自己也没有能力租用够条件的办公用房。那些纯粹的民间组织的办公条件可能更差,这使它们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3)人力资源不足。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调查,缺乏人才被排在缺乏资金、缺乏活动场所之后,居第三位。缺乏人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缺乏热心从事社团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缺乏有能力推动社团工作发展的高级人才。由于社团要通过自收自支解决人员的工资、福利等问题,社团收入低而不稳就直接影响专职工作人员的吸纳,因此来社团工作的多是年龄较大的人。一些年轻人则因工资待遇、职称职务、发展前景等问题而不愿来社团工作。由于同样的原因,一些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对来社团工作(就业)表示犹豫。[5]中国还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如果没有较强的服务社会的理念,年轻有为者多数会首先选择去政府部门工作。这样,社团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就成为问题。(4)社会支持不力。社会对社团的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资金与志愿服务。在中国,企业和民众向非营利组织捐赠远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力。我国的社团远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全社会还缺乏较强的从事社会服务的意识,也缺乏强烈的、能持久支持人们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的志愿精神。不少社团表示,它们要开展服务活动找不到合适的志愿者,一些有志愿者服务的机构,其队伍也比较松散。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欧美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数量大、活动领域宽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是一种重要的职业,从事社会服务是正常的职业活动。在这些国家,人们从事志愿服务比较普遍。1997年加拿大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31%在过去一年通过志愿组织提供过志愿服务。政府缺乏有力支持社团发展的政策、社会缺乏对社团的有力支持,这些都限制着其快速发展。(5)自身能力弱,内部管理和自律性差。中国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转型,这给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机会和挑战。但是,除少数成功的社团外,我国绝大多数社团缺乏应对这种机会和挑战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具体地说,它们缺乏筹集资源的能力,缺乏有效利用组织资源推动工作的经验,在整合组织的内部资源方面经验不足,缺乏非营利组织固有的灵活性和执着的敬业精神,这些都影响着社团的发展。清华大学的上述调查结果指出,被调查的民间组织中有51%表示急需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36.7%急需筹资策略方面的培训,23.3%急需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39.5%希望政府提供提高社团能力的培训。[6]这些都反映出社团对自身能力发展的渴望。自律性差也是当前社团发展所遇到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至今,我国的社团之间还没有形成专业共同体性质的枢纽型组织,还不能形成有效的专业自律。社团内部也是如此。有的社会团体内部管理制度松弛,或者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或者是虽有规章制度,但有章不循。有的社会团体超范围活动,比如利用社团的名义非法集资,有的甚至触犯了国家法律。(四)国外文化类社团的情况和经验国外的文化类社团数量庞大,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社会组织。下面就我们曾经考察过的几个文化类社团的情况加以分析。1.美国文化类社团美国社会团体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其一是美国社会深厚的公民自治传统。关于这一点,从19世纪法国人托克维尔等早期美国社会观察家到后工业时代许多美国学者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二是社会团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主要是指受法律保护的结社权利,比较宽容的社会态度,以及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以联邦免税组织制度为代表的政府监管体制。其三是社会团体不断完善的内部治理体制。由于政府无须也无力管理社会生活和各群体的特殊需求,而市场也不可能解决群体利益的平衡等问题,因此,处于政府与市场间的社会团体就得到发展空间。在美国,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团体不仅满足了民众参与社会与政治生活的要求,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文化领域同样如此,社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美国影视演员同业公会(ScreenActorsGuild,SAG)就是很好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电影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影视演员,特别是一些非明星配角演员的权益时常受到制片商的侵害。1933年好莱坞的一些影视演员团结了起来,组织了“影视演员同业公会”。1937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承认了SAG的权力,双方签订了确保演员权益的一揽子合约,SAG的地位在美国影视行业开始确立。成立之初,SAG只有23人,而现在美国所有涉及影视行业的演员都自愿参加了这个组织,注册会员已达10万以上。其中既有国际上著名的大牌明星,也有默默无闻的群众演员;既有专业影视演员,也有经常涉及影视的优秀戏剧演员、歌唱演员、舞蹈演员、木偶演员甚至配音演员。几十年来,SAG一直以“禁止不平等地对待演员,为所有影视演员(无论是明星还是一般配角演员)争取公平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为宗旨,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防止内部恶性竞争;制定福利标准和计划,保护老年、妇女等弱势演员群体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完全靠保护演员权益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在组织结构上,SAG由合同部、电影部、电视部、广告部、教育培训部、音乐(录音)部、退休及健康福利部等部门组成,董事会是协会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成员必须是协会会员,并由会员投票选出。董事会成员都是义务的,不在协会拿取任何报酬。SAG的总部在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25个主要城市设有协会的地方委员会。SAG的经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会员缴纳的会费,二是为会员服务取得的佣金。SAG的规模从小到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演艺界的庞大王国,总部300多名工作人员,管理着10万多名注册会员,对美国影视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欧洲文化类社团欧洲的社会团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社会作用。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约500家民间志愿性的公益组织。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规。数百年来,欧洲社团组织是与政府、市场组织(企业)鼎足而立的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文化类社会团体也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瑞典艺术与音乐表演者权益组织”“瑞士作家艺术家联合会”就是两个在欧洲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类社团。“瑞典艺术与音乐表演者权益组织”(TheSwedish’Artists’andMusicians’InterestOrganisation,SAMI)是瑞典表演者权(著作权的邻接权)的集体管理组织,成立于1963年。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获得广大权利人授权的前提下代行著作权范围内的部分财产权,其主要功能是向使用者收取报酬并分配给权利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文化产品规模化发展和人类文明高效率传播的重要平台,于1777年产生于欧洲(法国),是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加速传播、文化产品规模化生产及私权意识日益觉醒等诸多背景下的产物。20世纪以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推行,集体管理组织纷纷成立,瑞典艺术与音乐表演者权益组织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瑞典艺术表演者权的集体管理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保护演员的劳动成果(表演作品)在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等机械手段传播时所应有的权利。从实践看,表演者权的集体管理主要由四大环节组成:取得广大权利人的授权;获取和监控作品使用信息;通过谈判确定使用报酬的标准并代收报酬;明确分配方式并转付报酬。瑞典艺术与音乐表演者权益组织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在上述四个环节建立了合理高效的运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特别是其收费依据制定得非常细,包括场所大小、经营时间的长短、每周营业天数、每天营业时间,甚至考虑到电话线的数量(许多单位和公共电话总机大量使用音乐作品)、公共场所内的暖气情况(直接影响场所内客人数量,影响作品的使用次数)。针对近年来新出现的网络环境下的作品使用,SAMI已经开始为会员收取网络环境下的使用费,对网站的收费标准依据服务器的硬件条件来定。SAMI还通过与国际同类组织的合作,使瑞典演员在国外的权利和国外演员在瑞典的权利得到了同样的保护。“瑞士作家艺术家联合会”(AutricesetAuteursdeSuisse,ADS)。这个协会现有会员900多人,以作家为主,兼有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由于瑞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四种官方语言,所以瑞士作家艺术家联合会就将为各种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在瑞士发展提供帮助作为主要职责。他们除了代表广大文艺家参与国家文化立法外,具体工作主要是为作家作品提供出版帮助,如提供图书出版合同范本和一定的资金。另外,为会员提供法律服务和作一些文艺专题研究。欧洲文化类社团在不以赢利为目的、致力于文艺领域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原则下,还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①以广泛吸引、吸收文艺人才为己任,在团体中,既集中了国家和地区有影响的知名艺术家,也团结了广大从业人员;在社会中他们处于政府和文化企业之间的独立空间,具有调节生产关系、发挥专业和行业管理作用、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②代表文艺从业人员利益,和社会其他相关界别紧密联系,在扶弱助贫、权益保护、从业帮助等方面不但发挥了社团组织凝聚人心、服务会员的功能,而且起到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③尽可能通过创作辅导、资金帮助、法律援助、中介服务等手段,促进文艺创作的个性化发展,推动文化进步,扩大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欧洲文艺社团从组织构架和功能定位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我国文联相似的文艺领域的联合性组织,如“瑞典职业文艺家联合会”“瑞士作家艺术家联合会”。这类组织的功能和职责主要是代表群体利益,做文艺界的代言人。另一类是专业性社团。这类组织的专业边界清晰,功能定位具体,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操作性团体”,如“瑞典艺术与音乐表演者权益组织”“瑞典复制权集体管理组织”等。就它们的成功经验而言,在职能定位和功能建设上准确把握、做好做强是关系一个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二当前加快文化类社团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文化类社团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做好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建设,而且需要社会管理的思路调整与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之一,要求“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并第一次提出了“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新要求,预示着要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政府、市场一道形成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这为新时期文化类社团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类社团一直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门类,而且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求智、求乐、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以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活动,文化队伍日益壮大,文化类社团的数量激增。就上海来看,登记的文化类社团共有400多个,备案的群文团队多达8000多个,涉及群体面广、人数多,增长速度快。而且这些文化类社团活跃程度高,影响力大,原有的行政管理已难以覆盖,大部分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少引导、规范。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对文化类社团的服务管理,引导集结在这些社团中的人群,使他们在健康有序中共同创造、共同参与、共享成果。而且,文化类社团的建设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文化类社团本身承载着意识形态和宣教功能,因此它们不仅关乎社团成员本身的稳定,而且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通过文化活动所宣扬的思想、教化等内容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如果蓬勃发展的文化类社团缺少适当的引导与服务,多元的文化主体就容易在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环境中被非主流价值所占领,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无疑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从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文化类社团的建设非常重要,需要引导文化类社团走正路,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服务,需要提供帮助他们开展活动、提高水平的后援力量和必要平台。党和政府要形成以自办自管、自娱自治为主要特点的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的体系,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指导和社会管理,调动和整合地区文化资源,发挥他们在地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又以此为契机创新社会管理,维护文化建设参与者群体的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二)文化类社团建设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这一方面要求打破旧的文化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在这种文化主体多元的时代,文化类社团是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实现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将逐渐成为主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推进,大量的文艺从业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从传统体制的集体作业走向单兵作战,文艺自由职业者增多,而文化工作重点向基层延伸的趋势日益明显,基层群众中热爱文艺、参与文化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分散的个体逐渐结合成正式或非正式文化类社团,以各种方式开展文化活动,参与文化建设。文化类社团将分散的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参与者根据志趣联合起来,不仅满足成员自身的文化艺术追求,而且为他人提供了文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重视文化类社团的建设,要完善对它们的服务、管理、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它们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其健康发展;要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和创新对它们的服务管理,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发展环境,积极动员其参与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其聚合作用,不断激发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三推进文化类社团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一)社团登记、管理模式的改革与调整当前的社团管理体制呈现这样的特征——入口严,中间松,出口无。社团的筹备、登记、成立等程序复杂,要求较高,但对于已经成立的社团缺少服务管理的手段。由于社团数量庞大,相关行政部门又没有足够的人手来管理、服务,社团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除了每年年度检查之外,社团管理局等部门对社团服务、管理的时间、精力及手段比较有限,业务主管部门也是名义上指导,实际上难以指导与联系。许多社团甚至已经多年不开展活动,空壳却依然挂着,无人注销,社团管理部门也不撤销其社团登记,社团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这种消极的社团管理模式无疑不适合现代社会组织体系的构建,严格的准入限制了社团的发展,而登记后的放任又导致社团的无序。因此要逐步放宽成立登记的条件、简化程序,同时要有常态化的评估体系,引导社团的规范化建设;要有适当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团发挥正能量,而不是放任自流。1.逐步放开登记,放低准入门槛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目前我国的社团管理采取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社团的成立除了要符合资金、人员、场地等基本要求外,根据民政部于2000年下发的《关于重新确认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的通知》,业务主管单位要负责社团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前的审查。因此,如果相关业务主管单位不批准则无法到社团登记部门登记。虽然近年来根据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点直接登记制,但还主要限于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等四大类社会组织。如自2008年10月起,深圳市就开始简化社会组织登记程序,允许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实行“无主管登记”,即直接申请登记,而不再必须事先获得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立法机构也正在酝酿修改《社团管理条例》,对直接登记制予以合法化。但就目前来看,直接登记制还处于试点阶段而且文化类社团不在此列。这固然是因为文化类社会组织可能涉及意识形态及宣传领域,不宜马上放开,但仍应考虑到文化类社团毕竟与宗教类、政治类的社团不同,大部分并不涉及意识形态,可以考虑逐步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甚至对于非重点领域,可直接登记,以鼓励文化类社团的发展。对于不符合登记条件的文化团队,也不可以一律以非法组织之名予以取缔,可根据社区公益文化发展的需要,由基层的居委、街道、社团管理部门备案,文联等相关的枢纽型组织也要加强与他们的业务联系,有条件的可以帮助其取得社团登记。这样就可以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文化类社团都纳入服务、管理体制中,使文化类社团的培育与发展梯队化、有序化。2.以评估、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团规范化建设在放宽社团成立准入的同时,要加强对文化类社团的工作指导与服务,要寓管理于服务中,改变当前社团管理中重初期登记、审查,轻后期服务、引导的情况,避免从“一管就死”走向“一放就乱”。在这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常态化的评估工作。社团管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要从基础条件、组织建设、服务活动、工作绩效、社会影响与评价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评估标准,通过评估促进社团规范化建设,引导社团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国家民政部于2011年3月正式实施了《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大力推进社团的规范化建设。但这个评估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没有形成规模,示范作用还不是非常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团的评估工作,使社团朝着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方向迈进。而且,这种评估应当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第三方主导,可以重点委托枢纽型社会组织牵头,联合社会力量对本领域的社团开展评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政府主导可能产生的权力寻租,而且由于枢纽型组织对相应领域的社团情况更为了解,联系更为紧密,评估的结果也更为客观、公正。同时,第三方评估可以使得参与评估的社会各界了解社团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了解发展现状,从而真正关心、支持和帮助社团改善环境,创造条件,使其得以发展。如北京市对社团评估就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第三方独立运作的社会组织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依法监管,完善社会组织退出机制”。为了增加评估对社团建设的引导作用,必须同时加大对评估结果的应用,在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企业捐赠等方面将评估结果加以运用,引导社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导向性的扶持。根据现代组织发展模式,社团成立后应充分自治,通过服务社会寻求自主发展空间,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不承担任何的角色,而是要在逐步放弃直接管理、放弃包办社会事务的同时,为社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空间与法律支持。对于文化类社团来说,当前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承担了许多应由社会组织来承担的职能,如文化惠民服务、行业管理、自律等,这就需要政府逐步将这部分职能转移,并根据费随事转的原则调拨相应的资金予以保障,这样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起着桥梁沟通作用的文化类社团才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应当将更多的职能由社团来承担,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向那些服务成效好、社会贡献大、群众满意度高的文化类社团倾斜。如近年来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以下简称艺联)依托东方宣教中心开展的“和谐心声”社区巡演项目就是典型的政府购买服务。艺联组织会员开展“和谐心声”社区巡演,政府有关部门每场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自2006年以来,艺联已演出近600场,在文化惠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服务了会员,为来沪发展的体制外演员和青年从业者提供了基本的就业和艺术实践机会,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成为他们沟通会员、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这种用政府购买演出的方式为文化类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又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二)建立起各类社会资源参与文化类社团建设的有效机制文化类社团是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其民间性决定了其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而需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以资金筹集为例,资金是社团发展的基础,文化类社团自然应当多方面拓展融资渠道,除了政府购买服务之外,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吸引企业捐赠、合作等社会渠道来筹集。但由于文化活动见效比较慢,文化类社团的社会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从社会渠道获得的资助有限,再加上有的社团服务能力欠缺,其服务性收入远低于实际的资金投入。这导致部分文化类社团资金匮乏,社团无法正常运转,社团负责人经常要为资金问题而奔波,影响其开展活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类社团建设创造一定的条件,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需要建立起各类社会资源参与文化类社团建设的有效机制,这样文化类社团才有发展空间。一方面是通过上文所述的政府直接购买服务,这既直接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类社团建设起到导向作用,是酵母,起到一个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例如在美国,政府对这类文化非营利性组织的支持就非常见成效,“工作空间”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非营利性组织是2011年由纽约市政府孵化的,由纽约市文化局、纽约市长发展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政府和民间机构联合建立,共花费580万美元,预计到2015年完成。其中纽约政府投资了530万美元,其他由民间机构出资。“工作空间”在它们的支持下,将位于曼哈顿周边的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和总督岛的5个不同地点的共约3万平方英尺的旧场地改造成艺术排练厅和艺术工作室,以低廉的价格租给艺术家,为文化类社团、艺术家提供廉租创作空间,让艺术家专注于创作。[7]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社会参与提供财税政策支持,可以就为文化类社团的捐赠建立税收优惠制度,对企业向社会捐赠的资产应在税前扣除等,这样就为企业参与文化类社团建设打开了资金流的大门。当然,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社团要自觉接受政府、会员、群众、捐赠者及其他有关组织的监督,必要时可以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社团的重大信息应当向主管部门备案,向有关主体公布。(三)加强文联等文化类社团枢纽型组织建设枢纽型组织是同性质或同类别社团的联合性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优势在于它作为服务导向型的联合性平台,它补齐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不足”的社会管理短板,为政府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现实管理方式的运用和拓展提供组织基础,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组织效率。[8]就文化类社团来说,各级文联就是它们的枢纽型组织。但就全国来看,枢纽型组织的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只有北京、广东等省市在进行探索,大部分省市没有相应的举措。文化类社团同样如此。从社会组织建设的角度来看,各级文联应当是各类文化类社团的枢纽型组织,但大部分省市的文联还局限于传统的联络、协调、服务文艺家,功能没有进一步拓展,对于文化类社团等社会文化力量并不重视,工作也未覆盖,即使有的省市有意开拓,也缺少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实际的工作手段。以上海为例,2011年《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关于全面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的通知》(沪社服〔2011〕6号)已将上海市文联作为枢纽型组织,参与3A及以下等级评估,但并没有赋予其更多参与文化类社团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因此,上海市文联只能局限于其所主管的近20个社团,而对于其余近50个市级文化类社团无法服务与管理,甚至少有联系。而且,就区县的层面来说,上海17个区县中只有8个区县成立了文联,不仅离组织全覆盖有很大距离,而且它们发展样式也五花八门,自身的工作开展、功能发挥方面也不同程度遇到一定困难,更不用说统筹基层的文化类社团了。因此,需要加强文化类社团的枢纽型组织建设,给予文联更多的服务与管理文化类社团的手段。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1.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支持文联对文化类社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政府部门在职能转变中所转移的社会职能应当由社会组织来承担,这其中要发挥枢纽型组织的中枢作用。在文化领域中,政府不再直接承担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而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形式,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引导文化类社团参与,建议这些购买服务原则上由文联这样的“枢纽型”组织进行汇总、申报,并负责对项目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就能有效发挥枢纽型组织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带领文化类社团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社会公益服务。而且,文联作为枢纽型组织还有其聚合作用,能通过建立协作制度,整合内部资源,实现社团间优势互补以形成合力。因此,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以项目化拨款等方式,鼓励文联联合文化类社团每年共同开展1~2次有一定规模的文艺汇演等社会公益活动,并逐渐将其打造成文化领域内示范效应好、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公益品牌项目。这既带动文化类社团共同参与文化、社会建设,又借文化类社团的力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加快文联的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对文化类社团管理的组织覆盖为了适应文化建设主体多元的趋势,近年来中国文联大力推进文联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文联建设。在中国文联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全国地方文联建设出现了广覆盖、多层次、强队伍的态势,地市级文联的覆盖率达到97%,县级文联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但依然有部分省市的文联组织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文化类社团蓬勃发展的需求。如上文提到的上海这样一个立足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直辖市,其基层文联的建设明显落后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求。因此,要促进文化类社团的健康发展,必要进一步加快文联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联的组织建设,正在筹建或尚未筹建文联组织的,要排出明确时间表,有步骤地推进文联筹建,尽快争取实现文联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对基层文联主要负责人、办公场所、办公经费等要有相对刚性的要求,使区县文联的建设和发展保持积极、稳定、可持续的态势。3.强化文联的功能建设,扩大对各类文化类民间组织的引导、整合要充分发挥文联这样文化类社团的枢纽型组织的统摄作用,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进一步明确枢纽型组织的作用,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现场质量巡查内容
- 放学后观后感300字
- 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4
- 网络学习空间对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影响及教育策略
- 租赁盆栽绿植合同模板
- 沈阳个人租房合同范例
- 修建养殖施工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代理定金合同3篇
- 2024年度加工承揽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加工制作000件服装产品2篇
- 2024年广告宣传代理合同3篇
- 2024年海南省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实施规划方案(中建集团)
-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道带答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全册课件
- 健身器材采购合同
- 移动厕所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聚醚醚酮树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农村修墓承包合同模板范本
- GA/T 2133.1-2024便携式微型计算机移动警务终端第1部分:技术要求
- 2024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校园招聘【重点基础提升】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办公楼室内装饰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技术标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