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鄂西南片区为例_第1页
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鄂西南片区为例_第2页
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鄂西南片区为例_第3页
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鄂西南片区为例_第4页
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鄂西南片区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鄂西南片区为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空间”这一概念的提出与项目申报的开展,与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缔约国越来越重视对各种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整体保护有关。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对“文化空间”的保护采取了积极推进的政策导向性措施,使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文化空间”开始发生内涵上的丰富与外延的扩展。由于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文化空间”这一原本属于“非遗”保护范畴的概念有必要给予创造性的诠释,并用以辨析当下实质上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这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的思路变得多元化和立体化,真正开拓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创新传承之路。下面以国家已经批设成立的武陵山区(鄂西南)土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1],从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文化空间的含义变化、文化空间的基本类型以及活态保护和创新传承等,做出抛砖引玉式的分析与探究。一文化空间的本义及其变化“文化空间”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倡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21世纪以来由各国学者经多次商讨、论证后给定的,并以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形式予以确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第二条给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这里所谓“文化场所”,已包含有“文化空间”之意。2005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保护“文化空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与《意见》同时发布的还有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其第二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第三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两类,其中,“文化空间”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保护“文化空间”的重要性,“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见,关于文化空间的基本含义,它首先是一种与“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并列的具有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也正因为如此,学者王文章才会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提出将“文化空间”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王文章,2013:265)苑利、顾军在合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书中提出,文化空间尤其特指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数量异常丰富的地区”(苑利、顾军,2009:233),所以文化空间又具有地区性特点。由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所以文化空间的生成,实质上受到了地域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制约。除了上述基本含义之外,文化空间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即它与口头传统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相关联。也就是说,文化空间同时也是承载其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域,再加上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制衡,文化空间就成为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及传承的最佳平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保护文化空间为前提,这也是当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的基本保障。换言之,重视文化空间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如果没有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为宏观导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就极有可能顾此失彼,甚至遭遇肢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分割商业利益的牺牲品。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启动,“文化空间”的含义开始发生延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年2月10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的指导精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具有重要价值的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心是对保护区类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同时也要保护其中的自然遗产。文化空间的基本含义中,本来并不包含自然遗产的内容,但是,由于文化空间又必然与特定的自然地理及自然遗产相关联,所以保护文化空间,不能破坏生成文化的物质基础,即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及自然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理念,明确地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视为一个区域的共同遗产,强调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遗产。这种对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的举措,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从2017年6月10开始,变更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也正好呼应了这种生态观念。二文化空间的基本类型与变异类型文化空间的基本含义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过程中给定的,所以必然存在不尽完善的情况。况且,由于时代变迁,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再加之国情、域情、民情不同,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延伸出来的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所以有必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训与及现状,在对“文化空间”这一极具包容力的核心概念的含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划分出“文化空间”的基本类型与变异类型,从而充实、发展文化空间的内涵,进一步认识其独特价值,并充分发挥保护文化空间的重要意义。通过确定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的性质、特点与功能,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开拓出具有针对性的新思路、新举措。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文化空间实质上可以划分为属于基本类型的原生态文化空间、属于变异类型的衍生态文化空间和创生态文化空间。这实质上将原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类别的“文化空间”的含义扩大了,形成了狭义、中义、广义三个层面的理解,它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空间的基本类型可称为原生态文化空间。那种处于自发状态,由传承主体发动,未被政府征用、商业开发或以其他人为方式加以集中改造的民间文化环境,即原生态文化空间。民众作为传承主体,自发地在特定时间集结,在约定俗成的村镇、集市、街区的某些地点参加集会、交易、崇祀活动,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时空自然联结,这样的具有时间性的地域空间,就是最典型的原生态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的含义指向明确,是狭义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存在于原生态文化空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彼此之间勾连,难解难分,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申报,否则不利于对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保护”(苑利、顾军,2009:231),可见,它本身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保护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原生态文化空间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心。生存于该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量极为丰富,可以通过为传统文化之乡或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的方式来加强保护。湖北省恩施土苗自治州在原生态文化空间的保护工作上可以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5年,恩施州政府发布的7号文件就公布了20个恩施州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传统文化之乡的寻访和保护工作上,从2008年开始,恩施州先后申报并获得19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2008~2010年度13个,2011~2013年度4个,2014~2016年度2个),43个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2008~2010年度16个,2011~2014年度15个,2014~2016年度12个);还拥有由文化部命名的23个传统文化名村(首批14个,第二批9个),拥有10个第一批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传统村落。除此之外,恩施州还拥有1个位于州府恩施市老城范围的历史文化街区——恩施和平街,它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社区型文化空间。文化空间的变异类型有衍生态文化空间和创生态文化空间这两种,这里先说衍生态文化空间。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原则建设或打造的博物馆“非遗”馆、文化馆“非遗”展厅、民俗博物馆、民俗街区或民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等,应定位为衍生态文化空间,因为它不是由传承主体自发形成,而是由保护主体主导建设而成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三条指出:“促进建立或加强培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以及通过为这种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这种遗产的承传。”可见,由保护主体建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开展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缔约国达成的共识。衍生态文化空间,是由保护主体为主导建立出来的场所和空间。在衍生态空间里,可以对存在于或曾经存在于原生态文化空间中的一种或多种文化事象的部分或整体进行集中移植与组合复造。尤其是对于那些社会变迁导致的已经失去其基本生成土壤,濒临消亡、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在衍生态空间重植再造来进行抢救并施予积极的保护措施,为激活这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基础条件。比如古老的巫傩仪式及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在当今社会仅仅依靠民间的自发保护与传承堪称举步维艰,所以在傩文化尚有遗存的地方,由当地保护主体就地建设傩文化博物馆之类的衍生态文化空间就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傩戏”,目前主要存留于拥有“傩戏之乡”之称的恩施市三岔乡,该地就建设了傩戏博物馆及展演中心,对三岔傩戏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又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灯戏”,主要流传于恩施市白杨坪乡,其传承同样面临困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孟永香得到政府的支持,在自家门口建起了灯戏传习基地,对恩施灯戏的保护与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是创生态文化空间。以当地独具特色的多种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精神资源,整体性地建造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民俗街区、仿古商区、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由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上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思路和实践经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传承提供了必需的市场,它们可称为创生态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大多属于完全型的建造,与谨慎自律的“非遗”保护观念之间必然存在冲突,但是由于发展地方经济需要,吸引广大游客需要,更重要的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传承人也非常需要有这样的场所供他们通过表演以获得生活来源,这样的创生态文化空间也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近年来,恩施州城的建设在“六城同创”的宏观理念的指导下,对创生态文化空间的创建提供了一些成功案例。譬如恩施土家女儿城,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商区,目前已成为4A级景区。在恩施女儿城内,除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仿古建筑群,还建有土家族民俗博物馆,馆内展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及其制作技艺和本地民众传统生活所用的各种民俗用品等。土家女儿城的经营者们还把鄂西南地区的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性地移植到商区内,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表演团队入驻商区,每天从早到晚在不同时间段安排土家婚俗、打糍粑、舞狮、摆手舞的展演。经过精心经营,土家女儿城每周周末和节假日,堪称游人如织。到土家女儿城观看土苗歌舞、品尝民俗美食、购买民俗用品,已成为游客的锁定行程。又比如位于恩施市区内的硒都茶城、施南古城,其仿古建筑群落与具有鄂西南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风情的元素结合,它们在性质上也是商区兼景区,但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在文化品质上可以定位为创生态文化空间。硒都茶城位于恩施新城要道金桂大道商圈,以集中展售中国各地茶文化尤其是恩施茶业与茶文化为主要经营项目,在商区内建设了服务于地方新闻传媒及文艺表演的影视基地,经常开展各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竞赛活动和表演活动。又如施南古城的仿古建筑群落尤其高端富丽,并重建本地历史文化名人饶应祺、樊增祥大院,通过展示恩施古城历史文化来发展商圈,同样也积极地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展演。这些在政府监督下,由开发商直接创建出来的商区,也是景区,同时还可以视为鄂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生态文化空间。由于它们全部位于恩施市区内,所处位置,原无名胜古迹,按照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使一些原本脏乱差的地方,变成了文化旅游集成区,为整个恩施市成为武陵山区的文化旅游航母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成为展示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便捷窗口,具有重要价值。三文化空间的分类保护与利用鉴于文化空间的存在类型渐趋多样化,对不同的文化空间,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应各有侧重,且都要注意将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保护结合起来。对于原生态文化空间,要以保护为主。要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面貌和自发自在的状态不受到城市建设、城镇化进程及商业开发的人为破坏。各级各类保护主体要做大量引导性的工作,严格按照“就地”“依时”的基本原则,支持、帮助本地民众最大限度地恢复传统庙会、集会、传统节庆、仪式等健康有益的民俗生活,“就地”“依时”举办多种与传统文化形式相关的群众活动,促进民众的文化自觉,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对于原生态文化空间,不能随便易地改时,更不能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任意改变其基本形式和内容。恩施州利川市的民俗“王母城庙会”、州府恩施市的土家女儿会、宣恩庆阳老街的赶场等都有其原生地。王母城庙会主要在王母城遗址举行,王母城遗址位于利川市建南乡泉村与重庆石柱接壤的王母山上。每逢农历六月十九王母娘娘的生日,前后十来天,周边成千上万的乡民会自发地去赶庙会,朝拜王母娘娘。对于这一民俗,应就地保护,并且不能改变其时间。恩施土家女儿会的原生地在红土乡石灰窑老街和板桥镇大山顶村,当地乡民于农历七月十二日相约赶集,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互相结识,渐渐相沿成习300余年,对于当地的这一习俗也应就地、依时保护,不能随便改变其地点和时间。有的民俗虽然没有准确的或小范围的原生地点,但它在整个州境内发生,相对而言仍然有其发生地,并且它们有明确的时间。比如恩施州多县市地有过社的习俗,尤其以恩施市的过社最具有代表性。社日是每年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当地的社节主要是春社,保留至今的过社习俗是拦社和食社饭,对此也不可任意改变其时间及期限。恩施州各地都有在正月十五这天“赶毛狗”的习俗,毛狗子是当地人们对狐狸的俗称,赶毛狗的目的是为了驱邪避灾。人们用茅草、树枝、竹子等搭成一个圆锥形的棚,人们称其为毛狗子棚。天黑时,人们在屋边及路边插上点燃的火把、蜡烛,然后烧燃毛狗子棚,一边吆喝着“哦嗬”,一边高喊“赶毛狗子哟!”家家户户搭的毛狗棚燃烧起来,火光冲天,竹子发出爆裂的响声,前后持续约半个小时。这一习俗必须是在正月十五日举行,不能因为开发旅游,动不动就“赶毛狗”。对于衍生态文化空间,由于它们是保护主体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做出的积极主动的保护举措,所以兼具保护和利用的双重功能。衍生态文化空间的建设往往耗资巨大,尤其需要政府积极介入,发挥保护主体的宏观调控作用。而且,鉴于展馆型的衍生态文化空间难免引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非遗”文物展览,所以也有必要采取非常手段激活部分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活性,这样的市场可以由展馆创造。比如南京博物院的“非遗”馆,在将“非遗”展演推向市场方面就做得颇为成功。将衍生态文化空间推向市场,不仅可以在市场的作用下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民间资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