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_第1页
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_第2页
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_第3页
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_第4页
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

一引言文化科技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需求的变化,高效促进两者的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对文化内容创造、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利用价值产生直接影响,而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主体的培育、科技成果的应用,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当今社会,文化科技融合在范围和强度上都比以往各个时期要明显。作为人类文化保存和社会文明传承的重要机制,文化科技融合始终与图书馆的发展相随相伴,并成为促进图书馆历次范式演变的重要推手。可以说,图书馆的发展史就是文化科技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历史。二文化科技融合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必经路径(一)文化与科技各自的边界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的角度而言,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精神财富的总和。[1]文化是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综合体,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取决于当时的物质生产基础。作为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文化能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直接影响。关于文化的基本内涵,国内外学界的看法并未能达成一致。比如,20世纪之前,人们对文化的界定更多地出于文学艺术、音乐等角度;而到了20世纪初,整个社会遗产都被纳入文化的范畴。人们开始认为文化包括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行为模式,而这些行为模式主要凭借特定的交流符号而被人们所了解、学习、沿用、传授。曾有这样的观点,即,德国社会学者对文化偏重于社会的精神方面,而美国社会学者对文化则是从社会生活的全部形式加以理解。依据目前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人类特有的并被广为知晓且沿用的风俗或习惯,及对其加以记载、传播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其外延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娱乐及其中的相关技术和方式,还包括特定场景或仪式中的固有习惯,涉及待人接物、婚丧、祭祀、宗教等内容。科技,即科学技术,涉及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两者相互渗透、关系密切。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引,技术是科学的实际应用。[2]在科学的指导下,人类根据生产实践开展各种研发活动,从中所获得的各种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均是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反过来,技术对科学可以发挥直接的反作用,在技术研制与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有可能被拓展、升华为科学问题而获得深化、泛化研究。在特定的生产实践中,科学与技术借助生产这一中介实现有机结合。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进一步向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再次发生了深刻变化。实际上,从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这一角度来理解,科技与文化就有内涵上的交叉。文化始终与理论密切联系,而科技中的科学,更是与理论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渊源。(二)文化科技融合及其在图书馆界的体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融合即“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因此,文化科技融合即指文化与科技合成一体,文化的传承开拓离不开科技推动,科技的创新发展有文化的支持。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依据前文对文化的广义理解,人类的一切社会生活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已经渗透到人类各个活动领域,当今人类就是生活在一个文化科技融合的大环境中。当然,这种融合包括自发式和自觉式的,如何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提升这种融合的水平,并让人类感知、感受到这种融合带来的普惠性,仍然需要人类主动探索、自觉行动。科技发展源于科技创新的驱动,而科技创新的顺利实现,需要创新主体具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科研创新灵感,灵感又源于联想、想象,而联想和想象又离不开积累。因此可以理解,科技发展进步离开文化的传承与积累是无法想象的。为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利用科技,实现对图书馆各种资源高效采集、合理标引、科学组织、妥善保管保存,即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体现。但是,这只是在图书馆内部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在图书馆外部层面,文化科技融合在图书馆中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与用户、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传播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入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得到蓬勃发展,“重藏轻用”的落后理念被“每本书都有其读者,每位读者都有其书”的服务意识取代。在前数字时代,人们就已经借助自动化机械装置提高图书馆在闭架服务下的流通与借阅效率;而在数字时代,借助数据库系统,简便高效的检索界面取代了堆积如山的卡片式目录的检索;而各种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得各种数字化资源成为图书馆的新宠,而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也成为风靡一时且至今仍较受重视的一项图书馆业务工作。而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图书馆的到来则为图书馆跨越时空限制提供网络化、个性化、知识化和智能化服务创造了可能。在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科技融合是一个始终备受关注并大力实践的课题。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NSTL)以及一系列的国家级数字图书馆工程,正是受到文化科技融合这一理念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信息时代的公共文化、领域知识的内涵本质与服务方式,多角度集成各层次各种类、各行业各领域文化资源的创建与服务,以贴近用户、服务民生、促进科技提升和人才建设为目标的文化创新事业。在稳固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营造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环境的同时,我国图书馆界高效应用各类信息服务手段和先进的传播方式,开创性地提升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信息服务、基于数字电视的文化信息点播服务、基于移动终端的三网融合服务,以及基于IPTV的集成信息服务,并努力探索利用twitter、blog、社交网络、即时通信等传播手段提供快速的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信息服务。而这些信息服务所依靠的互联网、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既是文化服务的具体支撑手段,也是与相关文化产业链相互集成、融合的枢纽。通过这些枢纽,人类文化知识得以全面汇聚、长远传承;通过这些枢纽,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的现代科技和各类文化信息资源,走出了图书馆的围墙,走向了广大社区、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文化科技融合有力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数字图书馆没有出现之前,印刷术、复制技术等科技对图书馆的影响直接,有力推动图书馆数量和规模的提升;而进入数字图书馆时代,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对科技的应用已不再停留于对文献贮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而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标引、组织、保存和传播的过程中,在信息需求的调研、分析和统计中,在信息服务的借鉴、开展和评估中,全方位推动文化与科技在图书馆的有机融合,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一)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就是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的进步史在远古时代,知识的传承只能凭借于口口相传。受限于这样的传播条件,知识往往不易长期积累、广泛传播,文化和科技发展极其迟缓。随着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文字的诞生,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通过不断收藏与汇集各行业领域、各题材类型的文献书籍,图书馆开始形成。图书馆的产生使得人类文化和科技知识的海量收集、有效整理、充分使用和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为人类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创新提供了可靠保障。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科技的推动下,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出现了成熟可靠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并开始使用印刷机、复印机,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人类文化知识的大范围、大规模复制与共享。特别是在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西方国家,借助科技,迅速将自身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渗透。与此同时,图书馆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长足增长,并开始向全社会普及,成为广大民众认识世界、感受新知、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场地。图书馆真正成为人类文化的蕴藏地和新知识的发源地。到了20世纪,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再次为图书馆的发展创了良好的机遇。MARC的出现,推动了图书馆藏书管理的自动化与网络化;基于图书馆“采访、编目、检索、流通、典藏”等基本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有了质的飞跃;而计算机的应用,从单机到局域网并进而发展为互联网,使得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从局部走向整体,进而走向整个图书馆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业务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图书馆也更加成为人类信息技术进步与完善的重要桥梁。(二)现代图书馆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公共服务领域里的具体实践时至今日,伴随着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不断投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枢纽之一,在肩负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收集、组织、传播与保存功能的同时,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成果,强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品质,并积极尝试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新举措。全国各地新建的大量外形美观、功能齐备、服务高效的图书馆,充分引进和吸收了现代环境、建筑、能源、信息通信等技术,不仅仅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也成为所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文化信息服务阵地以及新技术融合应用的展示平台。比如,深圳图书馆提供了24小时自助借还书系统,正是综合应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实例之一。借助该系统,图书馆与社区、居民实现了实时、高效的交互,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民众对图书馆的利用。而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各种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则是一种更为广泛应用的方式,大大地方便了读者对大型图书馆的利用。这一切已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推动一种变化、创建一项服务,更是将科技融入了图书馆日常的文化信息服务中,使得科技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与科技不再是简单的互动,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三)数字图书馆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成果数字图书馆的概念被提出之初,人们多倾向于将数字图书馆视为馆藏资源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数字化形式,关注的焦点在于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集成检索等各种技术问题,是一种以技术手段支撑文化信息服务的观念。随着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赋予数字图书馆全新的内涵。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上,更集中反映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意识和发展理念上。新时代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传统图书馆业务实践与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实现,更是人类文化生活、社会文化信息需求、社会文化信息生产和社会科技发展的高度融合,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互联网服务、移动服务的有机集成,是传统文化、本地文化、创新文化、现代文化、外国文化、网络文化与科技文明的深入交互。数字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与人类社会文化各产业链的网络化演进相融合,需要与信息服务的网络化趋势相匹配,需要与民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相吻合,并最终成为文化与科技全方位、多角度融合的结晶。在当前,依托传统图书馆建设起来的数字图书馆,已集中在加强图书馆自身信息化知识化服务的同时,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电视运营商、网络媒体运营商等联手协作,借助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视、电话、电脑等多种终端为媒体,以共享、分发、交互等为服务途径,开展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在各种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文化科技融合对数字图书馆功能的提升、服务的拓展作用更加明显。比如,随着文化地图集成融汇技术的应用,用户可利用地图定位图书馆并查看相关信息。图书馆将其相关的详细信息与地图定位服务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视觉化的选择。例如美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网站为其在当地的73家分馆提供位置搜索服务。[3]通过网站的“Locations&Hours”连接,可获得到洛杉矶公共图书馆下属全部分馆的名称与链接。当用户点击某一分馆的网页链接时,系统将自动跳转到该图书馆的详细介绍页面,内容包括该分馆的地址、电话、照片、开放时间、藏书类别等,并可通过该馆位置与GoogleMap结合的应用程序,查询前往该馆的行车路线。该馆还为用户提供通过输入邮政编码来直接得知离用户最近的分馆情况的服务。再比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NYPL)通过用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经常使用、访问各种社交网络,如twitter、facebook等,如何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有机融入用户所在的环境,开始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目前已有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借助各种信息嵌入技术、用户情景敏感技术,利用从外部数据检索到的内容来创造全新的服务,从而为用户创建出新的网络站点和集成的信息浏览源,以提供更多新颖、有意义甚至让用户意想不到的信息服务。四文化科技融合对图书馆产生直接推动作用的特点剖析(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进一步改变了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文化科技融合进一步改变了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Web2.0时代,创新与竞争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两大主旋律,用户不再是单一的网络信息消费者,同时还是信息创建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他们不仅仅是图书馆的读者,而是有可能成为图书馆的合作对象、竞争对象。(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促进了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文化科技融合促进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转变。在科技的推动下,图书馆用户对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完全可以突破物理的界限和距离的束缚,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服务也将完全不限于本馆、本地区、本国的范围,而有可能是世界范围的。比如,目前较为流行的公开的图书馆资源搜索网站是OCLC的Worldcat[4],Worldcat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内容和服务网站,允许用户查找世界各地数千家图书馆的馆藏。波士顿图书馆联盟(BLC)[5]的Worldcat是OCLCWorldcat的一项延伸。使用BLC的Worldcat,可供用户查找阅读的资料范围则不限于波士顿大学图书馆和BLC所含各个图书馆机构成员,甚至可以覆盖整个北美或更多地区的大学图书馆[6]。由此可看到,图书馆因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而与以往截然不同。(三)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音频、视频、照片、网页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而借助各种集成技术,则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手段、模式、策略的多样化。比如,图书馆可以为需要在某一时刻通过视觉或听觉线索来学习的用户提供播客等服务,这种做法对于图书馆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很有帮助[7]。美国教育部图书馆网站主页不仅提供基本的社会性功能[8],也提供了演讲、视频、通信、博客等其他媒体形式的信息。网站通过免费的RSS为用户提供该网站的特色资源和最新资源,用户只需下载安装RSS阅读器,便可获得资源的链接标题,将其内容导入后即可浏览照片、视频等资源[9]。信息推送简便快捷,完全不需要用户在紧张忙碌之际再为信息查寻而多花时间和精力,这可提高其对图书馆的满意度。而目前,有的图书馆正在尝试将多媒体资料利用集成融合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活动宣传、功能展示中,使图书馆的服务更为人性化、一站式,比如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数字图书和媒体”服务[10]。(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强了图书馆与用户的密切互动文化科技融合极大地方便了图书馆与用户的互动和交流。虚拟参考咨询平台、网络问卷、网站留言、邮件列表、电子邮件、图书馆博客、图书馆微博、图书馆qq群、馆员MSN、馆员雅虎通、馆员Gtalk等一系列交流和通信工具和平台的出现,进一步扩展了图书馆与用户互动的空间和渠道。可以看到,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给用户获取知识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造成了用户选择的盲目性,用户需要一个能了解文献信息资源,并实时与其他用户共享经验或向图书馆员咨询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服务。面对用户的这种信息需求,目前已有图书馆借助集成融汇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记住每位用户的登录状态,允许用户编辑OPAC数据和元数据、保存用户标记、与馆员开展对话、查找条目,用户可将这些信息行为选择全部或部分公开。用户可以看到其他用户查找的类似项目或公开的与图书馆的互动行为信息。这相当于创建了一个巨大的用户信息行为目录[11]。实现了用户之间、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有互动才能相互了解,有用户的积极互动,图书馆才能明确其最新的信息需求。事实上,也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文化科技融合在图书馆的应用才具有实质价值。五文化科技融合在图书馆的创新实践中要重点考虑的若干问题(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给图书馆和信息用户带来的普惠性与满意度用户需求是指用户期望从图书馆获取的各种服务与产品的抽象反映。文化科技融合的归宿,在于提升图书馆文化传承的能力,在于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并最终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在某一发展阶段,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一定的服务,当这些服务为用户普遍熟知后,用户就会根据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能力提出新的需求。比如,随着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结合,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用户产生了跨库检索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信息推送需求、虚拟参考咨询需求。不过,这些需求均是用户将之显性化的、图书馆依靠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可以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将之显性化的、但图书馆依靠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的需求,则应该成为图书馆所追求的服务目标,也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重点。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来看,图书馆始终构建在人类信息需求、信息市场和高速信息网络这三个平台之上[12]。不管是对于传统图书馆,还是对于复合图书馆,用户需求均显得极其重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图书馆高度结合的数字图书馆中,用户需求始终是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引进方向,是数字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依据。需求一方面可以客观化为图书馆的资源,另一方面又易受到用户自身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正是因为用户需求对于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重要影响,由美国NSF资助的、将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美国数字图书馆先导计划第二期(DLI2)的各类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就专门开展了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与建设。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策略使得图书馆特别是依据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建设起来的数字图书馆有了更多的人性化功能。以人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文化科技融合,有利于发掘图书馆在推动人类文化传承、知识利用方面的潜力,并推动以此为依据的科技创新。立足于用户需求的文化科技融合,能够提高人们生产、检索、利用信息的效率,使得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资源服务更加个性化、更加容易操作。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信息媒体数字视频图书馆(InforMedia),其建设目标是实现对音频、视频文件的自动标引、导航、可视化、搜索和检索,并把这些文件有机嵌入到提供教育、信息和娱乐的系统中。这一项目在美国数字图书馆先导计划第一期(DLI1)启动,到美国数字图书馆先导计划第二期时,该项目不但继续发挥已有功能——使视频信息拥有与文本信息同等功能和能力,而且在用户需求的推动下将这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以更为丰富的信息提高该数字图书馆在时间和可视化方面的质量。没有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也就没有所谓数字图书馆的诞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给图书馆和信息用户带来的普惠性与满意度,简言之,就是在实体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一段时间的复合图书馆的大环境下,以用户需求决定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从用户需求出发,找出文化科技融合的结合点,并在图书馆充分、熟练运用各种科技的前提下,引导、创造用户的新需求,开创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新格局。(二)从关键环节和核心业务入手,突出重点,发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引领、示范作用文化科技融合在图书馆领域并没有有无之别,而只有力度大小、是否自觉主动、效果强弱之分。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以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相互依存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图书馆将存在较长时间。这就意味着,传统图书馆的各类活动依然存在,只是发展程度有所变化,而现代意义的数字图书馆也将与之共存,而且在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将逐步成为图书馆的主体甚至是唯一的服务平台。因此,在发挥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促进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建设者应避免平均发力,而应有所侧重,根据自己所处的建设水平和发展定位,从关键环节和核心业务入手,突出重点,将推动、支撑文化科技融合的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与传统图书馆的业务形态相比,数字图书馆是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晶,围绕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应该是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重点。从世界范围看,在经历了资源数字化、集成服务这两个发展范式后,目前数字图书馆正在进入知识化服务的发展范式。在这种范式下,支持语义检索和可视化揭示,实现学科化知识化智能化泛在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者追求的目标和主攻的方向。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则需要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方面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资源建设方面。要支持数字图书馆第三范式相关功能的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者需要在资源采集、资源标引、资源组织、资源保存、资源传播的技术手段、运行模式和操作平台方面加以通盘考虑。比如,在资源采集方面,就涉及网络采集、馆藏资源数字化、订购专业数据库等渠道,而在馆藏资源数字化中,将涉及包括非数字化作品的影印复制、非数字化作品的数字化复制和数字化作品的数字化复制等行动。如何将各种科技有效应用到这些资源建设活动,如何通过科技将图书馆建设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充分共享,需要图书馆有文化的思维,更要有科技的手段。信息服务方面。在以数字图书馆服务为主体的复合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的各类信息服务不仅包括传统图书馆的阵地式服务,还包括这些传统服务在数字环境中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多网络多终端形式提供的各类服务,如在线阅读与下载、电子文献传递、离线阅读与打印、信息智能推送服务、定题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用户界面的集成与简约、个性化服务等具有数字图书馆特色的服务。而这些信息服务要顺利开展,则需要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在管理后台中,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将开放链接、OAI与智能搜索引擎、元数据转换和登记、虚拟资源体系建设、跨系统多系统检索、分布式使用管理、分布式权益管理、分布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与各类信息资源无缝集成、高效关联。由于各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存在差异,对具体某一家数字图书馆而言,重要的并不是在上述各种建设中全面投入、面面俱到,而应该是分清重点、层次推进。随着2010年云计算开始在各个行业、领域受到重视,国内外图书馆界也开始思考并尝试将云计算引进、部署于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中,那么,图书馆在云计算时代将担任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与云计算环境中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密切相关。围绕云计算业务主要产业链的分析,国内有关学者将消费者、供应商和运营商列为该链条的核心节点。[13]其中,消费者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其数量众多且业务发展迅速;供应商主要是众多IT厂商,它们打算借助云服务,进一步进入国内中小企业市场;运营商多是政府机构和相关的事业单位。当然,有很多企业具有成为云计算运营商的潜质。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软件平台、数据处理等方面提供云服务,还是在硬件平台等层面开展云服务,云服务提供者均需要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技术潜力和管理能力。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网络化图书馆服务部执行主任PaceA曾经指出,平台即服务(PaaS)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简化其管理系统。[14]而为了提供这种服务,云服务提供者必须在服务架构和工作流程上重新部署,以支持更大数据规模、更复杂运算处理的协作要求、实时要求、深化要求。在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究竟是成为云服务提供者、消费者,还是两种身份兼有?至今仍没有明确答案。当前有关基础设施、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等云服务提供者多为IT领域巨头这一迹象表明,在较长时间内,图书馆界作为云服务的消费者或许更为稳妥、务实。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图书馆领域对云计算的应用深入,在软件平台服务和动态数据分析处理等云服务方面,图书馆能成为云服务提供者依然值得期待。特别是,随着数据即服务(D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通信即服务(CaaS)、硬件即服务(H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云服务模式的日益完善、普及,对科技应用向来敏感且领先的图书馆界定将进一步融入其中。云计算的到来已为图书馆打开了一扇更为宽广的科技之窗,图书馆如何通过这一窗口,既实现科技带来的高效率,又能将自身的文化理念、文化内容充分展示,正是目前处于引领地位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者们,融合文化科技的重要方向,并可借此提升自身的知识服务水平。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数字图书馆将科技与自身建设和服务融合,可以有多个着眼点。图书馆建设者要充分意识到文化科技融合,并不只是宏观上的规划,更应当落实到微观的操作层面,从围绕整个非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资源的生命周期进行全馆的资源建设布局,到跟踪、借鉴、本土化各种信息服务,都应该有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意识,高效融合文化与科技对图书馆发展的推动作用。(三)要增强图书馆内部、图书馆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文化与科技两个的概念都较大,文化科技融合的内容、模式、手段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图书馆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机构,所管理与借以服务的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如何有效促进各种科技软体和硬件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展中的应用,又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对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需要各家参与、多方互动。需要增强图书馆内部、图书馆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具体业务过程中,如何促进文化与科技两者的融合并以此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发展,需要理清文化与科技两者的关系,找出两者的交集。对于图书馆内部而言,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骨干业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必不可少。比如,信息技术部门需及时将国内外科技前沿与进展,与资源建设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进行交流,而实践一线服务部门则需要基于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特点的最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及时反映本部门对科技应用的需求与变化,以推动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打造依靠本馆可调度、整合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提供更为个性化智能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在不同的图书馆之间,需要打通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给图书馆之间交流所产生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屏障,实现高效的沟通。不管是公共图书馆、科技图书馆(也称专业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在传统资源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设、在阵地式服务和网络化服务方面,相互都会有文化科技融合的最佳案例,加强彼此的交流与互动,可以借鉴经验,节约探索成本,效果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