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国家安全保障研究_第1页
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国家安全保障研究_第2页
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国家安全保障研究_第3页
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国家安全保障研究_第4页
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国家安全保障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国家安全保障研究

大数据虽然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但在应用方面,尤其是对已有数据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会涉及社会、经济及人文等领域,在更深层次还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当前“互联网+文化”蓬勃发展,大数据驱动下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营销链呈现了新的形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挑战。一方面,我国大数据生态自发成长过程中,内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顶层设计难以落地,数据安全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大数据跨界、跨境流动使得网络空间中国家意识淡化、国家主权相对化,网络空间各国发展权、主导权与控制权的竞争以及目前国际治理秩序的缺失,都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主要研究文化大数据应用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国家安全保障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析对于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建立文化大数据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促进文化产业稳定发展以及推动信息安全治理体制变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大数据成为文化产业新动能文化大数据是一个相对较新且宽泛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文化大数据的格式包括全文、空间、静态图像、静态图形、动画、视频、音频、音乐等,它们大多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1]。狭义的文化大数据的行业实践集中在某一具体的文化领域或媒体类型上。广义的文化大数据是指大数据技术、理念和思维在文化领域中应用产生的一套新的数据架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统称[2],它具有资源规模庞大、数据结构复杂、数据更新迅速等特征。大数据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互联网+文化”成为发展新模式。创意性、知识性和融合性是文化产业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而这些都与大数据的特点不谋而合。大数据的应用领域早已不限于工业经济,也正在改变着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营销链。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大数据对文化产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文化大数据的应用尚且处于起始阶段,但已经出现很多依托于相关企事业单位创建的数字文化工程、文化数据实验室、平台型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平台集群等示范项目,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和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积极响应下,“十二五”期间,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代表的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基本建成[3]。特别是大数据国家创新战略提出之后,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颁发,进一步提出在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基础上,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分级分布式资源体系、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文化服务云”、“数字社区”、“百姓文化超市”、“文化大数据产业平台”等新鲜词语层出不穷。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大数据应用开发,提供通畅的参与渠道、多元的参与方式,助力文化大数据应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8年4月,光明日报社、腾讯公司、京东集团联合成立“思想文化大数据实验室”,并发布首款大数据产品——《从阅读指数看城市气质》,结合京东图书销量数据和腾讯在线阅读数据对全国300多个城市阅读情况进行分析,透视城市的独特发展气质[4]。同年6月,中国动漫集团开展“国漫智库”项目,坚持问题导向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于动漫产业、普及动漫文化,打造高端专业的动漫行业咨询研究平台[5]。此外,还有“智炫维度”智能编排设计、“志合天成”智慧社区项目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实例。二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大数据应用在激发文化产业新动能的同时,也向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大数据内容丰富,不仅包括图书、艺术、文物等珍贵公共文化资源,并且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开发应用过程中,涉及自然属性、社交网络、地理位置、心理偏好、行为习惯等全方面、细粒度的个人或群体信息。这都极有可能对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安全等构成威胁,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安全系统。随着大数据由产业技术层面上升为国家重要创新战略层面,与之密不可分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也随着“大安全观”的提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3年,美国公布《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正式将网络安全纳入国家战略框架,从国家战略全局对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进行谋划,以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安全与稳定[6]。其后,在美国的影响下,各国相继出台文件将信息安全,特别是网络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如日本的《信息安全总体战略》(2003)[7]、英国的《网络安全战略》(2009)[8]、俄罗斯的《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2009)[9]。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特别强调要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大数据安全。2016年,我国出台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提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增强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推进网络空间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目标[10]。(一)产生的原因文化大数据应用涉及数据的生成、传播、共享、利用等多个环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个环节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从而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一是数据生成路径、传播方式便捷多样,可控性差。从数据生成路径上看,国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服务效能提升,提出依托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提供线上线下互动式服务。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信息化设施逐步完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使得数据生成越来越容易、内容越来越丰富、粒度越来越细,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几乎完全被映射到了信息空间,产生安全风险的概率正在加大。从数据传播方式上看,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大数据的效用,需要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深度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要求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共享和自由流动,这就使得包含在文化大数据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被泄露和滥用的风险增加。在全球化网络空间中,数据的复制和传播往往成本低、便捷且难以追责,这就使得数据安全可控性更差,进而对国家的数据主权、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甚至公共安全造成威胁。二是数据跨界跨境流动、开放互联,具有无边界性。大数据战略提出以来,除文化领域外,大数据在各个领域都有了较大进展,例如健康领域、金融领域、电商领域、工业领域等。很多大型企业为了更好地研究用户行为、服务于业务模型,都开始着眼于跨界数据的整合利用,建设平台级应用项目。与此同时,不同维度和领域的数据之间边界模糊,难以管控。有时这种数据流动甚至是跨境的,这些数据被有心之人利用,不仅仅威胁到信息安全、文化安全,还可能波及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例如,2018年4月份,一张由健身软件Strava根据用户运动轨迹画出的热力图暴露了美国、俄罗斯、阿富汗、叙利亚等国家的多个军事基地,充分说明了企业大数据管控的缺失,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提升。三是国际网络空间中国家意识淡化、国家主权相对化。数据生成路径、传播方式、无边界性等新变化,使得信息空间中传统的国家边界限制减弱。这一方面在无形中强大了个体的力量,大大降低了政府对数据行为的管控能力,冲淡了国家和民族意识,逐渐瓦解长久以来建立的国家主权概念。另一方面,数据流动和无边界性大大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信息关联和渗透,又缺乏统一的国际信息安全秩序,这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11]。(二)面临的挑战文化大数据不仅具有大数据的特点,还具有文化属性,这就使得在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普遍意义上的信息安全、用户隐私等问题,还必须面对数字主权、意识形态安全等挑战。1.信息安全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不断深化。最初的信息安全主要是指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对重要战略情报、国家机密等信息内容的保密,通过控制信息获取传播途径,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之后计算机出现,信息安全也增加了对国家内部计算机及其处理系统的安全保障。目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已经使得信息安全发展成为大安全观下对信息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等的综合保护与主动防御体系[12]。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数字化、企业文化大数据项目开展、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各个环节,蕴含着珍贵的文化资源,面临着信息安全威胁。2.知识产权问题文化产业发展路径转变的核心要求是增强创新能力,其中知识产权又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大数据时代,对创意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产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3]。但是各种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终端产品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文化创意产品一经生产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且复制成本低。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创意生产的物质基础动摇,文化创意生产者随之失去创新动力,凸显了知识产权制度和意识滞后的问题。3.用户隐私安全大数据计算对隐私的侵犯,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对于文化大数据应用而言,数据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粒度细、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使得用户数据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有媒体就曾报道,重庆、上海、山西等超过30个省份的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可能因此泄漏[14]。政府部门的用户数据安全尚且无法得到有力保障,更遑论其他社会机构了,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个人隐私、群体隐私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安全威胁问题。4.意识形态安全大数据时代,文化数据的自由传递使得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碰撞更为激烈。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数字鸿沟”中居于劣势地位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是借助于电影、娱乐等产业对意识观念薄弱的青少年群体灌输其价值观、政治模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造成社会主流意识边缘化、“亚文化”活动空间扩张、文艺“缺钙”、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等文化问题,进而对国家安全造成冲击。此外,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市场尚不健全,这也使得西方文化产业凭借其市场运作经验蚕食我国文化市场,威胁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三文化大数据应用中国家安全保障对策如同现实世界中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文化大数据也是一国在国际网络世界中发展博弈的重要资源。文化大数据的应用热潮已然开启,如何均衡其应用效益和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定位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国家安全保障机制,开展国家安全保障活动,进而形成一个跨国、跨区域、全方位,由技术、管理、法制、文化等多元素构成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15]。(一)发达国家应对经验纵观国际局势,大数据应用的安全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奋力攀登的制高点和国家战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国家安全,这些政策法规虽不是专门针对文化大数据提出的,但对文化大数据应用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信息技术优势,在信息安全立法方面起步较早,目前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美国早在1998年便提出“信息安全”概念,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以《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2000)》为基本法,以《国家网络安全战略(2003)》为战略计划,多部政策框架、行动计划为指南的法律保障体系[16];近期更是颁布针对网络安全信息共享的《网络安全法案(2015)》、《网络安全国家行动计划(2016)》等法规。英国也形成《网络安全战略(2009)》、《数据保护法》、《信息保障管理框架》、《网络安全战略》等规范的法律体系;并成立各级网络安全管理中心,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大数据技术,为强化网络数据监控,甚至规定政府有权要求网络用户交出保密资料。日本向来重视数据安全保护,更是将信息安全保障视为综合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不仅形成以《IT基本法(2000)》为基本法,《信息安全总体战略(2003)》为战略计划,《保护国民信息安全战略》、《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规范为行为指南的法律体系;还推出新的综合战略《活力ICT日本》,进行大数据应用所需的云计算、传感器、社会化媒体等智能技术的开发。发达国家的大数据国家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路径,呈现如下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对于在此领域起步较晚的国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一是保障原则由“适度安全”到“总体安全”。21世纪之前,信息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当时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主要以“适度安全,最低限度”为原则,安全措施的采取和安全等级的评定基本按照各机构最低限度确立。但进入21世纪后,各种高新技术的涌现使得最低限度的原则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于是各国纷纷提出“大安全”、“总体安全”等概念作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原则,即以国家整体安全为目标,将信息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普遍安全、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协同安全等原则下,指导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维护国家信息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二是法律制度由分散到统一,保障体系由被动到主动。受早期狭义的信息安全观念影响,当时立法较为分散,多侧重于信息保密、计算机系统和电子通信安全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互联局面形成,政治、经济、信息、文化等各个系统相互关联,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也由分散走向统一,战略立法、实施机制、技术标准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技术、管理、法制、文化等多元素共同参与的全方位联动框架正在形成。正如不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之路,在文化大数据应用中,我们也不可“先应用,再保障”,不可只等问题出现了再去解决,而应当从发展初期就针对其中的威胁做好国家安全保障。目前文化大数据应用尚未发展成熟,但信息泄露、管控不足等案例都已屡见不鲜,提前思考应对措施,主动构建保障体系,才是新时期保障国家安全的正确思路。三是立法层次逐渐上升,立法范围全面扩大。我国虽刚刚提出大数据战略,但早在21世纪初,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将信息安全问题由立法层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目前,立法层次有望再度提升,全球网络空间内信息安全维护问题开始凸显。这个问题的解决必定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国际安全保障立法与实施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网络空间安全将由国家战略走向国际战略。此外,从立法范围上来说,包括信息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物理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国际信息安全等各领域在内的体系建设已是共识。(二)我国国家安全保障对策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及我国文化大数据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依据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国家安全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各方合作,共生共建共同抵御风险。文化大数据应用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实施安全保障也必然需要各方合作。从国内而言,须建立包括政府、社会、企业、用户四方利益主体在内的“共生生态”。以政府为引领,以社会和企业为重点、以用户为中心,按照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方式有序推进网络空间良性治理,进而保障各方面的国家安全,通过打造文化安全共生生态最终实现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共生生态。从国际而言,我国应当积极倡导或响应国际网络空间安全秩序的形成,对国际空间内较为突出的国家数字主权、信息泄露等问题积极发声,通过与各国政府合作推动国际空间内的共生生态建成,共同抵御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法规保障体系。2015年,我国颁布新的《国家安全法》,从宏观角度对包括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在内的11个领域的全面安全做出部署安排。至此,我国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立法原则,以《国家安全法》为基本法,以“基本法+单行法+实施机制”为立法模式的中国特色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布局形成。但受目前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法规保障体系尚存在立法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很多法律为政策引导性的,部分行为规定不清晰。因此,我国在文化大数据应用的安全保障问题上,仍需采取“边发展边保障”的策略,一方面积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以《国家安全法》为基准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为文化大数据应用保驾护航。三是发展高新科技,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不同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威胁,文化威胁的可怕之处在于“无形”。在文化大数据应用中,最为困难的可能不是如何应对、抵御威胁,而是如何及时感知到威胁的存在。这在传统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