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复习课件_第2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复习课件_第3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复习课件_第4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巩固1.鸦片斗争爆发的缘由:根本缘由:,干脆缘由:。2.其次次鸦片斗争爆发的根本缘由:。3.割香港岛是条约;割九龙司是条约;4.联军火烧圆明园在斗争中;5.开天津为商埠是条约;传教士到内地来传教是条约;6.中国起先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是斗争;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是斗争;日本——最近?最远?“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行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央视主持人水均益为什么说日本既是离我们最近又是离我们最远的国家?1、列举甲午中日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2、概述中国军民抗拒外来侵略的英勇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第12课甲午中日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材料二:19世纪70年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先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旧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不断膨胀,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据全中国,进而折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可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岳麓版《必修一》阅读下列材料:——一、甲午中日斗争爆发的背景材料三: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峻、腐朽落后的中国成为他们的志向目标。人民版教材《必修一》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根本缘由列强:中国:朝鲜:材料四:1894年,朝鲜爆发农夫起义。朝鲜政府恳求清政府出兵救济,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日本朝鲜满蒙台湾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扩张政策----大陆政策全中国材料二:19世纪70年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先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旧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不断膨胀,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据全中国,进而折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岳麓版《必修一》阅读下列材料:——一、甲午中日斗争爆发的背景材料三: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峻、腐朽落后的中国成为他们的志向目标。人民版教材《必修一》日本: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根本缘由抢夺殖民地。支持日本侵略。——有利环境列强:中国:腐朽落后“避战求和”的政策——可乘之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干脆缘由(导火线)结论:斗争不行避开,胜败已在意料之中。材料四:1894年,朝鲜爆发农夫起义。朝鲜政府恳求清政府出兵救济,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1894.7.251894.9.151895.2.21894.9.17黄海海战丰岛平壤旅顺威海卫1894.11经过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斗争。而且在斗争中,爱国官兵奋勇杀敌,各地人民也纷纷组织团练帮助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想一想甲午斗争中国失败的主要缘由是什么?材料二: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后,李鸿章命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束之高阁……切勿自我先挑衅”。丰岛战役后,清军失利退至平壤。李鸿章仍吩咐:“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材料三: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恳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一:“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材料四: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运用。军舰的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斗争。而且在斗争中,爱国官兵奋勇杀敌,各地人民也纷纷组织团练帮助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想一想甲午斗争中国失败的主要缘由是什么?内因①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缘由)②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要缘由)③清军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力差。外因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加重负担,限制经济。侵略势力深化内地。资本输出,阻碍民资发展。三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内容影响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增开重庆、沙市、苏杭四口通商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破坏主权,刺激瓜分。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①经济:②政治:商品输出为主干脆割地《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三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①经济:②政治: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干脆割地瓜分中国当甲午中日斗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斗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A.将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商品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从其他国家掠夺原料回国生产,商品输出到他国,赚取利润。(外贸领域)“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投资、生产、销售、金融领域)鸦片斗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斗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化内地学习延长:1.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起先。”阅读P61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2.阅读材料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峻侵扰,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峻损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峻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猛烈抗议。思索:造成钓鱼岛问题的最早历史根源是什么?日本购岛闹剧实质说明白什么?学习延长:1.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起先。”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有确定道理。缘由:①日本凭借甲午斗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化,快速成为亚洲强国。②中国赔款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限制。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化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斗争”的说法有确定道理。学习延长:2.阅读材料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峻侵扰,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峻损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峻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猛烈抗议。思索:造成钓鱼岛问题的最早历史根源是什么?日本购岛闹剧实质说明白什么?①甲午斗争中《马关条约》割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②实质表明日本对斗争罪行的不反省及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泛滥。八国联军侵华1、缘由:2、时间、参与国:3、经过:4、特点:根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直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1、缘由:义和团运动——农夫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根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冲突激化。直因: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冲突激化。2、口号:扶清灭洋进步性:具有爱国性质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警惕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有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所描述的现象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中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D.新文化运动中C八国联军侵华1、缘由:2、时间、参与国:3、经过:根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直因——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排一排:请把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主要事务按先后依次排列。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出逃清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天津激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①②③④⑤

1901年9月奕劻与李鸿章同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十一国:英、法、俄、美、德、日、意、奥、西、荷、比《辛丑条约》(1901年)三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内容影响赔设拆惩改白银4.5亿两使馆界炮台反帝官民外务部加重负担,税收受控“国中之国”,侵华大本营限制京津地区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统治中国工具。

外交限制《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时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缘由是

A.甲午斗争后列强已将中国瓜分完毕B.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变更C.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D.清政府已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政策,设立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

近代中国的开放和现代中国的开放有何不同?近代的开放是被迫开放,导致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的开放是主动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程度战争条约鸦片斗争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次次鸦片斗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斗争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1、右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这幅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第一次鸦片斗争后B.其次次鸦片斗争后C.甲午中日斗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C2、下列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D3、《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需拆毁北京到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A、减弱中国的军事力气B、摧毁中国的反帝行动C、限制中国的京津地区D、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C4、《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已无要求开放通商口岸的现象,这事实上说明()A、列强在是否要接着开通商口岸上有争议B、中国已无适合列强须要的口岸可开C、中国的国门此刻基本上已完全打开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的反映D5、《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抗拒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A6、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目的是()A、迫使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帝B、镇压义和团运动C、吞并中国,使之成为列强殖民地D、要求清政府履行《辛丑条约》C日本倾尽国力打赢这场斗争。这场斗争对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各是什么?①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加;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①中国损失惨重,掠夺不堪负担,更难发展;②在远东的地位一落千丈;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材料:日本在甲午斗争中花费:6097万日元。日本在甲午斗争中攫得赔款:35836万日元。1894—1904年:日本公司总数从2844家增到8895家,公司股本总额从24500万日元增至92100万日元。巩固练习(2004年上海卷)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1)这首诗写与哪一年?(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1)1896年。

(2)甲午斗争斗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丰岛平壤旅顺威海卫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告急,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新建立的近代化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军败局已定。管带邓世昌管带林永升日本侵略者在旅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1、缘由:义和团运动——农夫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根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冲突激化。直因: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冲突激化。2、口号:扶清灭洋进步性:具有爱国性质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警惕3、清政府的看法:镇压——招抚——铲除4、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鸦片斗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斗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化内地国家势力范围租借地德国山东占领胶州湾俄国整个北方强占旅顺、大连湾英国长江流域威海卫、香港新界法国两广广州湾日本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慈禧: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行。“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终一个铜板。中国为何败?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探究学问拓展: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缘由及启示1.战败缘由2.启示:(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①战前,清政府不细致备战、“避战自保”。②慈禧太后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说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今,中华民族起先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更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探究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

反割台斗争一、三国干涉还辽1、俄德法联合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清政府支付3000万两赎辽费。2、实质是列强争夺中国冲突的表现,主要是俄日冲突。3、三国干涉还辽事务反映出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看法,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学问拓展:甲午中日斗争对中国、日本及远东局势的影响对中国而言:(1)不利影响:①使台湾与祖国分别。②侵略势力深化内地。③阻碍了中国民资的发展④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学问拓展:甲午中日斗争对中国、日本及远东局势的影响对中国而言:(2)客观主动影响:①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支付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创建了条件。③帝国主义侵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随着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们冲击着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制。野蛮基础上的“文明”①日本获得政治经济利益;②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加;③刺激日本军国主义倾向。《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缘由: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商品输出:顾名思义,就是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马关条约》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贷款、开矿等手段,是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马关条约》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不同等条约比较表(1842——1895)《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列强强加给中国最严峻的不同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项目《南京条约》内容《马关条约》内容割地割香港岛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100万银元二亿两白银开埠开放东南沿海5个口岸开放长江流域4个口岸关税协定关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认识商品输出阶段资本输出阶段探究:对比下列两个条约,你有何看法?甲午斗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屠龙大会人人有份龙的挑战“相互协商”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义和拳”岛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强请思考日本发展资本主义中存在什么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日本接受什么手段?日本国情明治维新前与后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美国英国日本支持支持乘机夺取新的权益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尚未就绪法国德国俄国支持不干涉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旅顺大屠杀对“甲午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的理解。(1)侵华方式发生变更: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2)列强关系发生变更:战前列强侵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斗争、瓜分狂潮、门户开放等。(3)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4)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更:甲午斗争的失败标记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减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5)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更: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化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例】(2010·江苏单科)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答案:A变式训练: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斗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斗争后()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B.清政府起先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起先登上政治历史舞台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起先形成答案:C针对训练:(2011年广州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按:钓鱼群岛位于中国台湾东北的东海海疆,由钓鱼台(岛或屿)、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五个岛屿及几个岩礁组成,其陆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1895年被日本占据,二战时期,钓鱼岛又由美军限制,二战后据相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理应归还给中国,但1972年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群岛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中日之间就钓鱼群岛主权问题冲突不断,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材料一明清时期的多幅海疆图都清晰标明钓鱼群岛为中国的一部分,1863年清朝刻印的《皇清中外一统舆图》中,用中文明确标注我国版图包括钓鱼屿诸岛在内,而古米山以东用日文标名属于琉球。在行政上,钓鱼群岛明朝年间隶属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明清以来中国福建、台湾等地居民常常前往该群岛捕鱼采药,数百年间从未间停,直到20世纪70年头初。而依据日本史学家提出的证据,日本人在1884年才发觉钓鱼岛。材料二在1961年至1968年期间,美国方面对台海盆地进行过具体的地质勘测,估算出在台海盆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上,至少隐藏了等同整个波斯湾的巨量石油,保守估计为800亿桶。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分析,日本曾在1885年及1895年两度窃据钓鱼台和现今占据钓鱼群岛的主要意图各是什么?(3)据所学学问说明“相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理应归还给中国”的理由。参考答案:(1)①明清时期均将钓鱼群岛纳入疆域,长期有效地行使了主权。②中国官方和民间均对钓鱼群岛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当航标、捕鱼、采药等。(2)前者是作为占据台湾的跳板。现今占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台海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3)《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备选题](原创)2010年9月7日,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旁边海疆冲撞中国渔船,并非法抓扣我渔民渔船,此事在民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5年9月,负责调查钓鱼岛的冲绳县令向日本政府报告:“盖……鱼钓岛(即钓鱼岛)自古皆为本县所称之名。为冲绳县所属,决无异议。然其……与《中山传信录》中所载之钓鱼台……相同,无置疑之处也。若果为一者,则已为清国册封之旧中山王之使船所详悉,且各命其名,以为琉球航海之目标。故若……勘查之后即立标桩(指国界标桩),恐有所不妥。”(注:《中山传信录》系1719年清朝派往琉球的册封使徐葆光所著,是日本人了解琉球的重要资料来源,久为日本朝野所认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材料二1894年12月27日,日本内务省大臣致书外务省:“为在……鱼钓岛(即钓鱼岛)树立管辖航标事,冲绳县知事早已呈报在案。系明治十八年(1885年)时,业经与贵省(指外务省)磋商后,以指令下达。唯今昔状况已殊,故拟以另文将此事提交内阁会议审议。特此先行协商,敬希核夺。”1895年1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窃取钓鱼岛的协议。而《马关条约》在1895年4月才签订。——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皋《甲午斗争前后日本政要如何看待钓鱼岛归属》请回答:(1)材料一中调查报告前后内容有特别明显的冲突,请指出来。并说明这份调查报告作为史料的珍贵价值。(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日本的政体。依据所学学问,材料二中“今昔状况已殊”指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二,日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窃取钓鱼岛的?参考答案:(1)冲突:报告的前半段认定钓鱼岛自古就是日本的领土,但没有提出任何证据;后半段又依据权威著作,指出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价值:从日本人的视角证明白钓鱼岛自古就属于中国的事实。(2)政体:君主立宪制。指的是:1885年日本想染指钓鱼岛,但限于国力,不得不顾虑清政府的抗议。到1894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加,在甲午斗争中接连战胜腐朽的清政府,为其窃取钓鱼岛供应了机会。(3)方式:乘清政府衰败的时候,既不进行谈判,又不签订协定,进行偷偷地占据。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提倡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高校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登科,并令其子李瀚章、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本名张煐。《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绿营兵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协作清军镇压太平军。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据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旋经曾国藩举荐任江苏巡抚。在驾驭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接受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李鸿章镇压因功加封为协办高校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吩咐“即遵前旨与之定约”。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终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折服中国,中国可以反抗到无尽期。日本最终必败求和。”后人因此对李鸿章高价赞誉,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政府省下1亿白银,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而事实上倘如李鸿章没有过于抓北洋海军权力与“保船避战”政策,清政府对于北洋海军的经费不至于削减如斯,甲午海战的结局亦有可能变更,而不是窝囊的被全歼于渤海湾海港内。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猛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须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愿上,最终没有方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伐,渐渐腾腾地挪过去。在他去世的其次年,吴汝纶东游日本考察教化,看到李公当年谈判时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不觉悲从中来,陪伴的日本友人要他留下墨宝。他大书“难过之地”。李鸿章就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