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为了积极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南京市文化局政策法规处牵头,会同市委办公厅调研处、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于2008年3月4日~4月11日,对各区县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市体育局、市文联、市群众艺术馆、金陵图书馆、市属各博物馆(纪念馆)、市影剧公司、市属各专业剧团、市书画院、市文物研究所、市文物公司、市文化局艺术创作室、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等38个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实地考察了部分基层文化站(室),并梳理了国家、省、市现行的66部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一历史回溯1978~1990年,南京地区初步形成了省、市、区县、街道乡镇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1985年,各郊县乡镇建立文化中心89个,城区50个街道全部建立了文化站。1996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普及小康文化、建设现代化、创建文化先进县区(单位)的意见》,即“攀登工程”,市文化局以此为契机,从基础抓起,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加快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步伐。截至2000年,全市15个区县创建了6个全国文化先进区县、8个省级文化先进区县、119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4个一级图书馆,5个二级图书馆,7个三级图书馆;全市119个文化站达到了等级标准,原来的31个无房站乡新建了达标文化站;129个街道乡镇建立了万册图书室。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0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达2230多场,“金陵春”、“小康乐”、“农家乐”、“丰收乐”、“腾飞的土地”、“春满乡镇”等系列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受到普遍好评。同时,濒临失传的高淳“东坝大马灯”和“跳五猖”、溧水“骆山大龙”和“打社火”、江浦“手狮舞”、江宁“麻雀蹦”和“马铺锣鼓”、大厂“留左大鼓”、六合栽秧号子“格登代”等一大批南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经过挖掘、整理、加工、提高,成为南京社会文化活动的新亮点。这一时期,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仅以戏剧为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的专业戏剧团体的演出均以传统剧目为主,创作刚刚起步,达到公演水平的创作剧目不过3至5部;而1978~2000年,市属各专业剧团上演的创作剧目达到了53部,是“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的10.6倍,其中《报童之歌》、《醒醉记》、《大江奔流》、《秦淮人家》等都荣获了国家级大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美术、书法、摄影、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等各艺术门类,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南京文艺志》、《南京通志·文化编·文化事业卷》、《南京文物志》、《南京群众文化志》、《南京戏曲志》、《南京曲艺志》等一大批文化志书的出版,系统地收集和保存了南京的优秀文化遗产,记录了南京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1987年南京市启动了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到1998年全市各区县有线电视总用户达25万户,实现了116个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全市用于农村有线电视联网的补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形成了干线全部光缆化的农村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络。2000年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因主会场设在南京,极大地调动了南京地区艺术院团的积极性,加快了优秀剧(节)目的生产和演出场馆建设,促进了南京地区演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艺术节期间南京市还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188场和三大系列17项展览。这一以办节为抓手,综合打造舞台演出、群文活动和展览展示三个平台,进而拉动文化建设整体上台阶的首创做法,受到了文化部的充分肯定,被国内很多城市采用,被称为“南京模式”。二现状描绘2001~2008年3月,全市文化建设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市委、市政府等部门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4年印发《南京市基层文化建设提档升级工程实施意见》,对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2005年《关于加快我市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南京市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出台。2006年1月,市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建立新型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列为“十一五”九大重点任务之一。2.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截至2007年底,南京市面积6582.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1.3万人;辖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栖霞、雨花台、江宁、浦口、六合等11个区和溧水、高淳2个县,共82个街道77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2个镇600个社区村民委员会。2002年以来,南京市以“创建文化先进区县”为龙头,大力推进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截至2007年底,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116个,城乡社区文化室1154个,占全市城乡1371个社区的84.2%;8个区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县,10个区县被命名为江苏省文化先进区县;8个区县文化馆和11个区县图书馆分别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民文化广场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基本活动阵地。2005年10月开工建设的金陵图书馆新馆已经竣工,该馆共投资1.77亿元,建成面积为2.62万平方米;该馆老馆和新馆面积达到了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如期竣工并开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已建成并即将开馆。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已经成为南京市群众艺术馆的新馆。3.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跃进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2005年以来,市财政下拨扶持资金300万元,建成了50个市级五星级文化站,12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市文化局争取到了省扶持文化站建设经费60万元,建成了高淳漆桥镇、江宁麒麟镇2个标准化文化站。市文化局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帮扶重点项目六合区马集镇文化中心的建设。2006年,市文化局出台了《南京市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目标,并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新八件实事、乡镇文化站建设及送演出下乡工作的通知》,市里投入了200万元建设文化站,投入40万元用于送戏下乡,当年就完成了3个无房文化站和18个面积不达标文化站的建设,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07年底,全市农村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32万户,区县有线电视总户数89.0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4.48%。市新闻出版局会同各区县文化局依托街镇文化站(室),于2007年6月建成了首批177个达标“农家书屋”,占全市农村社区的29.5%;出台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制度等,同时配合各区县,分片培训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为了帮助农村发展具有本地特点的地方文化,市文化局投入了3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一批民间特色队伍和民间特色文化项目,将20个民间文化表演项目确定为市级保护项目。2005~2007年,全市开展了百场电影送乡村活动,共为农民放映电影8412场、送图书9.64万册、送戏816场。4.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南京市现有市和区县公共图书馆16家,总藏书量376.2万册,共建成了6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占全市城乡社区的4.38%。各公共图书馆在认真做好服务的同时,积极延伸服务触角,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一是推行总分馆模式。如金陵图书馆于2006年底建成了1家分馆(下关区清江花苑分馆),总分馆图书资源实行通借通还;鼓楼区在7个街道建立了分馆,实现了全区图书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管理,2007年惠及各类读者11.3万人次。玄武区少儿图书馆建立了梅园街道和后宰门街道两个分馆,在“沧波门民工子弟小学”建立了分馆和读书基地。二是建立图书馆流动服务点。如金陵图书馆、鼓楼区新添置了流动图书车(“汽车图书馆”),开进了社区,把图书送到了市民身边。三是放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效应。2005~2007年,各区县图书馆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积极开展失业失地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先后开办了20多个工种的培训班,参训人员达3.98万人,一批失业失地人员通过培训,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金陵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了通过15家区县图书馆免费向用户提供公益性数据库资源远程文献信息服务。5.“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是群众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市体育局会同各区县体育局依托街镇文化站建立了114个文体站,市级单项体育协会44个,区县体协100个。二是建立了全民健身设施四级体系,即:南京市全民健身中心、各区县体育中心、街镇全民健身工程和城乡社区全民健身点。全市全民健身工程达41个,全民健身点达1160个,实现了城区所有街道和社区的两个百分之百覆盖,在11个涉农区县的749个行政村提前完成了“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的全面覆盖。三是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显现“品牌效应”。2007年推出了“南京市百万市民健身工程”,举办各类健身运动365项,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四是抓普及,创精品。市体育局一手“抓普及”,引导群众自行创编、发展了木兰扇、木兰拳、板凳操、老汉操、筷子舞等极具南京地方特色的群众健身活动;一手“创精品”,着力打造“元旦健身长跑”、“6·10全民健身月活动”、“9·29世界步行日”和“登商贸楼比赛”等四大品牌活动。截至2007年底,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约899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1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实现了城区所有街道都配备1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有社区配备1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比例全省第一、全国领先。6.特色品牌活动为社区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以先进文化进社区为重点,以文化馆站建设为基点,以特色社区文化活动为依托,以特色社区文化团队建设为突破,走出了一条社区特色文化建设之路。据不完全统计,2005~2007年全市各区县举办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达3135场,是1978~2000年的1.47倍,如秦淮区举办的“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白鹭州公园的《夜泊秦淮》水上实景演出,已成为秦淮区的一张名片;栖霞区的“金秋栖霞”艺术节,已成为该区的文化品牌,开展送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活动达300多场;江宁区成功打造了“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和“和谐江宁”大舞台,等等。2007年4~12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主办了文化惠民工程——“欢乐·和谐”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市文联也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2003年以来,组织了约50批1500人次的送文艺下乡活动,深受农民兄弟好评。7.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繁荣适应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新要求为了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市文化局会同各区县文化局推动群众文艺创作,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不断满足群众的新需求。市文化局还采取了“组织赛事,参加赛事”的措施,有效激励了群众文艺创作,以此获得了国家级奖项51件,获得省级奖项151件,如小品《女大学生宿舍的钟点工》、版画《江南四月》等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每两年一届的“金陵合唱节”和“南京市少儿艺术团队大赛”已连续举办了10多年,成为南京地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品牌活动。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2004年市文化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建立了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市保护中心等工作机构。相继开展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织“非遗”保护展示和演示,编辑、出版史料文集,建立“南京白局”新传人传习基地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截至2007年底,南京市已有《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秦淮灯会》等四个项目,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16个项目被省政府正式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87个项目被市政府公布为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9.“南京文博之夏”凸显了公共博物馆的公益性截至2008年4月,南京地区常年正常开放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有66座,全方位地传递着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和勃勃生机,特别是以长风堂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全国首家社区历史文化博物馆——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博物馆、全国首家社区民俗博物馆——秦虹社区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和社区公共博物馆,拓展了南京公共博物馆发展的新路径。为了整体展示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发挥公共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市文物局从2003年起,联合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每年举办一届“南京文博之夏”活动。在通过媒体、社区、学校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后,确定每一届“南京文博之夏”的主题。五届“南京文博之夏”举办各类活动307项,参与、参观人数达160万人次,为农村送电影近百场,还组织专车接送农村孩子进城参加“南京文博之夏”活动。10.南京文化艺术节推进了演出市场的日趋成熟经过十多年的引导、培育和努力,南京高雅演出所占比例日趋上升,通俗演出市场的相对稳定,以高淳、溧水两县为代表的农村戏曲演出市场稳步发展,以发展演出市场为抓手,拉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上台阶的态势基本形成。从2001年开始,南京市举办了每年一届的南京文化艺术节,如第三届以政府“文化招商”形式,向社会公开推介了舞台演出、广场文化活动、专题展览和专题电影展映等42项活动,签约总金额超过了100多万元,这是对政府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大胆创新;第七届采用社会资金支持、政府适度补贴、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引进了一批中外优秀剧(节)目,惠及了广大市民。2001~2007年,市文化局办理了178批2714人次分赴五大洲近7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分别是1991~2000年的1.6倍、2.7倍和4.4倍,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向世界传递着文化南京的精彩。11.“新城市市民学堂”拓展了市民终身学习的渠道为了把文化南京建设与培养有文化的市民结合起来,市委宣传部于2005年1月8日起,隔周周六,在南京市大行宫会堂,创办了“市民学堂”。截至2008年10月12日,现场听众超过了11万人次。2008年10月25日,“市民学堂”迎来第100期讲座。“市民学堂”举办的是免费讲座,不设门槛,它服务于每一位自愿学习、自觉提升自己的市民,其主要功能是“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活动谋划之初,民营企业新城市商业置业有限公司给予特别赞助,承担了专家讲课费、场租费、广告费等各项开支,市委宣传部为褒奖企业这种公益行为,将学堂冠名为“新城市市民学堂”。这种合作方式既为广大市民长期免费听讲座提供了有力保障,又为引导更多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投身公益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崇尚学习、热心公益的良好氛围。“市民学堂”已成为南京周末一景,成为古都南京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打造学习型城市的标志之一。三突出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始终放在城乡社区、始终放在基层,始终放在“服务”上,以大力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和城乡社区文化室建设为龙头,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一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旅途中走出了“南京步伐”,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六个突出问题。1.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66部,大部分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执行层面上,刚性的政策支撑十分缺乏,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只是做了原则性要求而缺乏具体规定。就南京市而言,2006年8月以来南京市先后出台了14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仅“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就有两部,即市政府发布的《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宣传部、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其重视程度全国鲜见;而至今却没有制定出一部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更没有出台完善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南京”建设的两翼,两翼壮则行之远。政策法规制定层面的跛足,延缓了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2.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被挪作他用据南京市统计年鉴显示,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由2001年的205个下降到了2006年的167个,下降幅度为18.5%;每10万人拥有公共设施数由2001年的3.7个下降到了2006年的2.3个,下降幅度为37.8%;公共图书馆由2001年的19个下降到了2006年的17个,下降幅度为10.5%;影剧院(含放映点)由2001年的124个下降到了2007年的20个,下降幅度为83.8%。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区划调整和撤乡并镇中,一些区县的公共文化设施被无偿占用和挪作他用。二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一部分影剧院、街镇和城乡社区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在被政府征用后,拆迁部门不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拆一还一”法定政策。三是不少开发商在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时,没有依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四是电影市场的持续性萎缩,导致一批城乡影剧院因经营性严重亏损而改建成了其他场所。五是有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因长期无人问津而“铁将军”把门,有的体育器械因无人使用而包装依旧,有的图书借阅册上数月没有登记借出一本书……究其原因,首先是支农文化产品的盲目性。有的社会募集来的数百册图书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老、旧、残、破、脏,只能当废纸卖掉;其次是青壮年进城打工,老弱与孩童留守农家,他们每日里劳作农桑、操持家事、苦修功课,无暇享受文化服务;再次是很多农民不懂电脑,更不懂现代网络技术,于是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可罗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3.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由于都是以政府一次性投入为主,没有年度运行经费、工作经费等后续配套资金的支撑,于是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升级和更新、农家书屋新书的添置、体育器械的维修等都成了大问题,特别是因资金缺口巨大,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进严重受阻。二是大部分街镇都没有将文化站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文化站每次开展活动都要向街镇政府申请专项经费,困难重重。三是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至今没有完全到位,长此以往,公共博物馆必将难以为继。四是有关部门没有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中“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的规定,而是提出了“不减就是增”的理论。2005~2007年各区县政府划拨给文化局的财政经费分别是4237.56万元、4916.95万元、6292.45万元,而总支出分别是5475.27万元、6029.87万元、7283.45万元,三年的差额分别为22.6%、18.5%、13.6%。尽管差额在逐步缩小,但毕竟只能由各区县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通过自己的创收来解决,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创收途径又非常狭窄,于是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4.体制性障碍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从全国的范围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宣传、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园林等部门管理,近两、三年来党建、司法、民政、计生、文联等部门也都加入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管理领域。由多个部门来共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事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本应是件好事,但是各部门之间缺乏通气、协作不力、各自为战,名目繁多的创建、达标、考核、验收,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苦不堪言。二是街镇文化站长变动频繁。街镇政府机构体制改革后,大部分文化站由劳动保障中心、文体工作站和文化站三站合一,作为街镇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文化站长除了自身的文化工作外,还要承担招商引资、计生、民政等多项工作。有的街镇一年之内换了四任文化站长,有的街镇文化站长常年驻外招商引资,有的街镇安排临近退休的非文化专长的同志当文化站长……目前,全市文化站长中具有一定文化专长的不到60%。而各区县文化局对街镇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权,没有对站长的任命权和行政管理权。5.编制、职称的瓶颈制约使得人才难留截至2007年底,各区县文化馆(站)、图书馆(室)人员编制数为638人,在职数为666人,在岗数为655人;与2001年的在岗人数775人相比,2007年下降幅度为15.5%。除了因年龄原因一部分退休外,更多的是辞职离岗,这也反映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留人难。其主要原因,首先是用人单位无人事权,有的甚至不给补充指标,有的街镇文化站至今无编制,其站长属于街镇自聘人员,特别是没有根据事业的发展而重新核定编制数。例如,南京民俗博物馆已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建到了1万平方米,而编制依然还是35名,就是馆区的日常管理事务,现有人员也很难承担。其次是职称评定问题限制了南京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发展,仅区县就有52%的同志没有取得职称,而具有高级职称的同志仅占4.35%,加之待遇低,直接影响到了队伍的稳定性。6.街镇综合文化站的职能还没有充分释放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规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八项职能。依据这一行政确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当是政府文化行政管理系统的最基层,其属性应当是担负着部分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将这八项职能概括为“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三项。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全市街镇综合文化站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主要原因一是受到了前述多种因素的制约,二是大部分文化站长没有受过系统的业务技能的培训,三是一部分文化站长缺乏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四对策建议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南京市应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街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等六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实施力度,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1.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和街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始终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已被挤占的应当坚决予以纠正,已被挪作他用的应当限期坚决予以收回。对政府兴建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积极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文化设施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推行“总分馆制”和“图书馆流动服务制”;要根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二)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1.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署,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分工负责,党建、人事、司法、农工、教育、民政、园林、旅游、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对口挂钩帮促“一区两县”(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工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街镇、村、社区、单位)和文化先进县(街镇)的重要内容。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市和区县级财政每年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迎元旦升旗仪式演讲稿(3篇)
-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 秋季学期安全工作计划
-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数学试题含答案
- 大学生演讲稿关于诚信(3篇)
- 清明节踏青活动策划书(3篇)
- DB12-T 1079-2021 公务用车标识管理规范
-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质量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后作业(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A卷)
- 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培训内容考核试卷
- 芜湖市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试卷及答案
- 标准离婚协议书范文(3篇)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8道期中】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
- 12J201平屋面建筑构造图集(完整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泰妙菌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起典型火灾事故案例合集-2024年消防月专题培训
- 大药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制度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说课稿(含14课时)
-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