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封城日记(二十一)方方(1)今天的天气仍然像昨天一样。阴,但并不阴沉。(2)中午看到一-张照片,有日本援助物质上的一首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感动。又看到一个视频,是奥斯卡影帝的一个获奖感言,他哽咽着说,要替不能发声的人说话。也感动。还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了雨果的一句话:有的缄默等于撒谎。这次不是感动,而是惭愧。(3)是的,我只能选择惭愧。(4)更多呼救的叫骂的视频,我已不想再看。我自知,我再理性,也有承受不住的时候。而那些远不如我的人,恐怕更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抬起头来,向希望处看。向更多对艰难却仍在努力的人看,比如火雷两山医院的建设者们;向挣扎着生活却仍要出一份力的人看,比如穷困潦倒却将平生所有积蓄拿出捐赠的贫穷老人;向无数疲惫不堪却依然坚守岗位的人看,比如所有冒着感染危险的医护人员。还有,那些在街路上日夜奔波,做着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们。看看他们,便会明白:时至今日,我们绝不能恐慌或是崩溃。如果我们恐慌和崩溃了,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所以,再多凄惨的视频,再多恐惧的谣言,都不要恐慌,更不能崩溃。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管好家人。服从指挥,完全配合。咬紧牙关,关门闭户。哪怕大哭出声,甚至不再关注疫情,都可以。看看电视电影,看看那些以前被骂过的娱乐致死节目,让自己挺过这一关。大概,这就是我们的贡献了。(5)现在的局面真的是在好转,虽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快,可是好转不就是希望吗?除了湖北,其他省的疫情基本过了拐点。而湖北,在多方支援下,正在朝拐点迈进。今天方舱医院已有多人出院。痊愈者的脸上都露着笑容,这不是装出来的笑容,而是发自身心的笑容。尽管这些笑容,不久前满街都是,今天看着,有久违感。但是我想,有了这样的开始,后面的满街笑容不也会很快到来吗?(6)说起来,武汉这座城,我生活在这里也有六十多年了。自两岁被父母从南京带来此地,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在这里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高中,上大学,以及参加工作;在这里当搬运工,当记者,当编辑,当作家。江北的汉口我住过三十多年,江南的武昌我也住有三十年了。在江岸区生活,在洪山区读书,在江汉区工作,在武昌区定居,在江夏区闭关写作。大学毕业后的三十多年里,我还因各种身份,参加过无数会议。我的邻居同学同事同行熟人朋友乃至会友,几乎深潜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真的就是拐个弯,便是熟人。那个在网上写日记,哭泣着呼救父亲的女孩,我想起来,我是认识她父亲的。他也是写作者。八十年代,我在电视台时,与他曾经有过往来。这几天,脑子里就一直浮现她父亲的样子。如果不是这次的死,很可能我都不会记起他来。(7)我一直说,我所有记忆的根须都深深地扎在这座城市,是随着这些我从幼童到老年前前后后认识的武汉人扎下去的。我就是地道的武汉人。前两天,一个网友私信给我。她或是他,传给我一段文字。是一段我自己都已经忘光了的文字。那是上世纪的某年,陈晓卿在央视纪录片部主持做“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纪录片时,我为武汉写的撰稿词。我写道:“我有时候也会问自己,跟世界上许多的城市相比,武汉并不是一个宜人之地,尤其气候令人讨厌。那么我到底会喜欢它的什么呢?是它的历史文化?还是它的风土人情?更或是它的湖光山色?其实,这些都不是,我喜欢它的理由只源于我自己的熟悉。因为,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记得纪录片播出后,画家唐小禾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这一段讲得太好了。这也是我们所想的。唐老师和他的夫人程犁老师,是比我在武汉生活得更久的更地道的武汉人。(8)正是因为我们在武汉生活得太久,正是因为我们与武汉无数人密切相关,才会尤其担心这座城市的命运,才会为它的苦难而深深悲哀。那么洒脱那么爽快那么喜欢没理由的大笑的武汉人;那些说话劈里啪啦,让外省人以为是吵架的武汉人;那些充满烟火气充满江湖义气充满没来头自信的武汉人。你熟知了,你才知道他们有多么热诚多么爱耍酷。然而今天,他们却在受难,在与死神较量。而我,或是我们,却根本无力相帮。至多只能在网上小心问一声,大家还好吧?甚至有时不敢问:我害怕没有回音。(9)没有从小到老都生活在武汉的人,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心情,也很难理解这份伤痛。二十天来,我每天都要靠服安眠药才能入睡。我自责自己,终究没有足够的勇气。(10)下午,给自己做了四个菜,准备吃三天。几天来,每顿都是随便混。饭也多煮了一些。家里16岁的老狗已经没有狗粮了。它是2003年圣诞夜出生的,像是一份圣诞礼物。那时我在医院刚刚动过手术。女儿一个人在家,她又惊喜又害怕,然后看着狗宝宝一个个出生。这一只白色小狗,因为像玩具狗,被点名留下了。就这样,它在我家足足生活了16年。春节前,我在淘宝上给它买了狗粮,但是始终没有寄来,对方说,他们也没办法。封城前一天,我特意去宠物医院买了一些。没有料到,远远不够。电话宠物医院的医生,被告知:给它吃米饭也可以。所以以后煮饭,我都得带上它的一份。(11)正炒菜时,同事告诉我:她的同学下午在市妇幼顺利剖腹产,生了个8斤4两的胖小子。她还说,新生命的降临让人开心。(12)这是今天最好的消息。是的,新生命的降临,就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希望。(选自我们的教学读书与生活公众号)1.简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2.结合全文叙述,概括“我”的形象。3.简要分析(11)(12)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差序格局费孝通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我用这譬喻是想使我们具体一些地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家庭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俗语“一表三千里”,就是这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这是生活上的互助。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节选自《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年,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洋社会中,一个个的团体往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内外的人有清晰的界限。B.“家”在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传统社会则是范围不定的概念。C.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D.乡土中国中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则没有这一特点。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洋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同时,一个人可以参加几个团体。B.在我们乡土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每个人以己为圈子的中心,与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群发生或厚或薄的联系。C.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但就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说,每个中心的“己”则是不同的。D.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让基于地缘关系的邻里范围大小随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发生伸缩变化,界限模糊不清。3.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和傅郎岁暮还湘州诗(南朝·陈)阴铿苍茫岁欲晚,辛苦客方行。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湘波各深浅,空轸①念归情[注]①轸:古代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借指车。1.下面关于这首诗题材判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A.送别诗 B.怀远诗 C.边塞诗 D.山水诗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平实质朴 B.隽永凝练 C.阔大悠远 D.绚丽飘逸3.全诗围绕“辛苦”二字展开,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随魏氏南迁,世居关右。子干少以骁武知名。周武帝时,释褐司水上士,称为强济。累迁小司水,以勤劳,封思安县子。及尉迥作乱,子干与宇文司录从韦孝宽讨之。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等击破之。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邺城,与崔弘度逐迥至楼上。开皇元年,吐谷浑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功最优,诏褒美。高祖虑边塞未安,即令子干镇凉州。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峐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甚敝,纵击,大破之。于是册授子干为上大将军。其年,突厥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子干别路破贼,斩首千余级,高祖嘉之,遣通事舍人曹威赍优诏劳勉之。高祖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子干上书曰:“今臣在此,观机而作,不得准诏行事。且陇西、河右,土旷民稀,边境未宁,不可广为田种。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但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只可严谨斥候,岂容集人聚畜。请要路之所,加其防守。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高祖从之。高祖以子干晓习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母忧去职。朝廷以榆关重镇,非子干不可,寻起视事。十四年,以病卒官,时年六十。高祖伤惜者久之,赙缣千匹,米麦千斛,赠怀、魏等四州刺史,谥曰怀。(节选自《隋书·贺娄子干》)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B.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C.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D.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右,指潼关以东地区。地理上古人以东为右。B.释褐,脱去平民的衣服,喻指开始出任官职。C.上柱国,是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别,位极尊宠。D.赠,指朝廷赐予死者以官职、爵位或荣誉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娄子干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在征讨尉迥的战役中,他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有一回追敌一直追到城楼之上。B.贺娄子干抗击外侮,战功卓著。他多次率领军队反击吐谷浑、突厥入侵,每次都取得大胜,获得朝廷的褒奖。C.贺娄子干敢于抗旨,勇于直谏。他违抗高祖的命令,大胆上书,反对屯田,认为当地贫瘠、天旱少雨,不宜耕作。D.贺娄子干戍守边关,备受倚重。朝廷认为他是扼守边塞重镇的最佳人选,在他因母丧离职期间,也让他迅速复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2)但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节选)①唐李颀蔡女②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③。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注:①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奏胡笳。②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③摵,读sè,古同“槭”,树枝光秃,叶凋落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不提“董大”而说“蔡女”,三、四两句写蔡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衬托出了琴曲的感人魅力。B.五、六两句写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古戍、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感到乐声哀婉。C.诗人描写董大的琴声,都从正面着手,以形象的描绘来烘托凄恻动听的声音,如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哀鸣。D.这首七言古体长诗,赞赏了董大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并且巧妙地把演技、琴声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2.“四郊秋叶惊摵摵”一句中的“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3)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4)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____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李贺《雁门太守行》)(7)莫见乎隐,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中庸》)(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晁错论》)7、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8、文创产品就是文化的延伸品。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巧妙构思,可以制成书签、折扇、手机壳、行李牌……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论语》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为其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又会怎样设计?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不少于10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次亲友聚会,大学生李华与亲友们聊起了“信息检索与筛选”的话题。在一家企业做管理的表姐说,自己曾因为开启了“垃圾短信屏蔽”而险些遗漏了几条重要的工作信息。刚退休的大伯感慨现在信息铺天盖地,真伪难辨。觉得还是过去好,虽然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但人们做事心里感觉踏实,效率反而更高。自主创业的堂兄认为,信息检索与筛选是现代社会人们一项重要的素养,谁的“搜商”高,谁就更有可能抓住机遇。假设你是李华,请你就亲友们的观点或困惑,围绕“新时代的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即兴发言,分享你的理解与思考,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①运用排比修辞,“看到”“又看到”“还看到”排比,写出看到的事多;②运用对比修辞,两个“感动”和一个“惭愧”形成对比,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③运用细节描写,写影帝发表获奖感言时的“哽咽”,突出人物形象;④运用引用手法,直接引用日本捐物所写诗向和雨果的话。2.①由“我只能选择惭愧”可见,“我”是个善于自省的人;②“我们现在迫……向希望处看”,表现“我”积极的生活态度;③日记中写到女孩哭泣诀别父亲,对老狗的关照,表明“我”富同情心;④从对武汉这座城的情感可见,“我”是个重情义的人。3.①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封城日子里充满希望的一-面;②写出人情的温暖,给封城的压抑生活带来了喜悦的气氛。4.①用第一人称,真实、自然、亲切;②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③注重场景细节描绘,细腻、传神;④运用插叙手法,插叙自己在武汉的生活历程和给武汉纪录片的撰稿词,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语言特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需要结合具体内容,从用词、句式、修辞、传情达意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画线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看到”“又看到”“还看到”是排比,不仅丰富了“看到”的内容,而且使句式整齐富有表现力;“还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了雨果的一句话:有的缄默等于撒谎。这次不是感动,而是惭愧”与前文的“感动”形成对比,使的作品更加真实地反应了作者“隔离”期间的丰富感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引用,不仅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动,更将这份感动带给了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的缄默等于撒谎”是直接引用雨果的话,引出下文“这次不是感动,而是惭愧”。此外,“哽咽”是细节描写,突出了影帝的形象,其实是写出了作者这段时间的真实感受之一,“感动”。2.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分析第二段,从“……感动……也感动……引用了雨果的一句话:有的缄默等于撒谎。这次不是感动,而是惭愧”可见,“我”是一个情感丰富,又善于自省的人。依据“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抬起头来,向希望处看”“现在的局面真的是在好转,虽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快,可是好转不就是希望吗?”“有了这样的开始,后面的满街笑容不也会很快到来吗?”“这是今天最好的消息。是的,新生命的降临,就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希望”等内容,可见“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依据“那个在网上写日记,哭泣着呼救父亲的女孩,我想起来,我是认识她父亲的”“春节前,我在淘宝上给它买了狗粮,但是始终没有寄来,对方说,他们也没办法。封城前一天,我特意去宠物医院买了一些。没有料到,远远不够。电话宠物医院的医生,被告知:给它吃米饭也可以。所以以后煮饭,我都得带上它的一份”可知,“我”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依据“我喜欢它的理由只源于我自己的熟悉。因为,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然而今天,他们却在受难,在与死神较量。而我,或是我们,却根本无力相帮。至多只能在网上小心问一声,大家还好吧?甚至有时不敢问:我害怕没有回音”可见,“我”是一个重情重义、深深地爱着武汉和老友的人。3.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结构方面,与前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抬起头来,向希望处看”“现在的局面真的是在好转,虽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快,可是好转不就是希望吗?”“有了这样的开始,后面的满街笑容不也会很快到来吗?”等内容相照应,结构完整。主题方面,“新生命”“最好的希望”,不仅体现了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给封城的压抑生活带来了喜悦的气氛。4.本题考查概括分析叙述特征的能力。答此类问题时,可从叙述人称、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分析。叙述人称方面: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情节安排方面:首先,作者整体上采用时间顺序,从回忆“过去的‘感动’与‘惭愧’”到写“现在的局面真的是在好转,虽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快,可是好转不就是希望吗?”再到“下午,给自己做了四个菜”“这是今天最好的消息”娓娓道来,思路清晰;其次,插叙自己在武汉的生活历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达了对武汉的深情。语言方面:语言朴素却富有画面感,细节描绘,细腻传神。如“他哽咽着说”“那些在街路上日夜奔波,做着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们”“女儿一个人在家,她又惊喜又害怕,然后看着狗宝宝一个个出生”等。2、1.C2.A3.①是否有中心(团体格局没有中心,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②是否有界限(团体格局界限分明,差序格局范围大小伸缩变化);③个体关系是否相同(团体格局中同一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C项,“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有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选项变为了肯定表述。故选C。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A项,“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错误,原文是“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因此不是完全没有分别。故选A。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本题中,由第1段可知,团体格局中“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没有中心,而差序格局则“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有中心。由“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可知,团体格局界限分明,由“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知,差序格局范围有变化。由“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可知,团体格局同一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知,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3、1.A2.B3.答案示例:(1)开篇“岁欲晚”:点明时令,岁暮天寒,行路之苦;(2)“静犹浪”:写出平静背后的路途之险恶;(3)“独且征”:出行时的远途奔波的孤寂之苦;(4)“绛叶尽”“芦冻白花”“寒不望”:以路途景色的萧瑟、荒凉、天气寒冷,衬托独行之艰辛;(5)“空轸念归”:作者有家不能归去的思归之苦。(6)整首诗从不同角度凸显“辛苦”,既写出诗人对友人旅途之关切,又写尽诗人自身苦苦思归之深情。【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知识。古诗词题材分为:咏史怀古诗、惜别送别诗、爱情怨女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判断诗歌的题材主要借助题目、意象、情感等内容。借助“和傅郎岁暮还湘州诗”“客方行”“空轸念归情”等信息可知,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故选A。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语言的风格和意境主要结合语言特点分析。分析“静犹浪”“独且征”“尽”“轻”“寒”“迥”等炼字的特点,可知语言精炼而耐人寻味。A项,平实质朴,指语言比较通俗易懂;B项,隽永凝练,指语言含蓄精炼;C项,阔大悠远,指意境宏阔;D项,绚丽飘逸,指语言灵动绮丽。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题干所说全诗围绕“辛苦”二字展开,就是说“辛苦”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本诗写出诗人对友人旅途之关切,又写尽诗人自身苦苦思归之深情。解答时,首先理解“辛苦”的词义;然后逐句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辛苦”展开;再结合全诗的主旨,分析“辛苦”与主旨的关系。【点睛】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4、1.B2.A3.C4.(1)那个地方习俗不设立村庄,高祖敕命子干限令百姓建筑村堡,开垦田地积蓄粮食,以防备不测情况。(2)而陇右百姓大多以畜牧为生,如果改为屯堡聚居,更不能获得安全。【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司,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句意是:近年看见屯田的地方,收获少而花费多,空劳人力,最终多遭劫夺。偏远的屯田,请都予以废除。联系上下语意,“所”应当归属上文,“所”为名词,解释为“处所”或“所在”,构成“屯田之所”名词偏正短语,作动词“见”的宾语,正确点断应为“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排除A、D两项。根据文意“践暴”为一个并列短语,不应该断开。“践暴”释义为“践踏、糟蹋”。“屯田疏远者”,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意为“偏远之处的屯田”,作“请皆废省”的主语。所以在“践暴”和“屯田疏远者”之后停顿,排除C项。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关右”解释有误。在地理上古人以西为右,关右,指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亦称“关西”。本文中“关右”具体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故选A。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反对屯田,认为当地贫瘠、天旱少雨,不宜耕作”说法有误。贺娄子干不同意高祖的敕命,上书反对屯田。其上书理由有三点,其一为“陇西、河右,土旷民稀,边境未宁,不可广为田种”,其二为“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其三为“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因此C项说法有误。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1)“彼”,指示代词,那、那个,这里指那个地方;“村坞”,村庄,多指山村;“敕”,动词,皇帝下命令;“勒”,动词,限令、逼迫;“为”,动词,建筑;“备”,防备;“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出乎意料的情况。(2)“以……为”,把……作为;“若”,如果;“更”,动词,改变、改为、转变方式;“屯聚”,聚居;“弥”,副词,表程度,更、更加。【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贺娄子干字万寿,本是代地人。随西魏向南迁徙,世代居住关右。子干年少时以骁勇威猛闻名。周武帝时,他初仕为官司水上士,被称为精明强干。多次升迁任小司水,因他勤谨劳苦,封为思安县子爵。及至尉迟迥作乱时,贺娄子干与宇文司录跟随韦孝宽讨伐叛军。遇上叛贼围攻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等人打败了叛军。子干此后每次交战必先登城,等到攻破邺城时,与崔弘度一起追赶尉迟迥到城楼上。开皇元年(581),吐谷浑侵害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上柱国元谐打击吐谷浑,子干功劳最高,皇上下诏书褒奖。高祖考虑边塞尚未安宁,就命令子干镇守凉州。第二年,突厥进犯兰州,子干率部抵抗,到了可洛峐山,与突厥军相遇。敌军很多,子干守住河流作为军营,突厥军几天喝不到水,人马很疲惫,子干纵兵出击,大破突厥军。因此子干被册封为上大将军。这年,突厥人再次进犯边塞,他以行军总管身份跟随窦荣定打击敌人。子干率军另出一路打败突厥军,斩首一千多级,高祖嘉奖他,派通事舍人曹威携带褒奖诏书前往慰劳勉励。高祖因陇西频频被侵犯抢掠,很是担扰。那里的风俗不设村堡,高祖命令子干率领百姓修筑村堡,开垦田地积攒粮食,以防备不测。子干上书说:“现在我在这里,见机行事,不能完全按诏书办事。而且陇右、河北,地广人少,边境未安宁,不可能广泛地种田。近年看见屯田的地方,收获少而花费多,空劳人力,最终多遭劫夺。偏远的屯田,请都予以废除。而陇右百姓以放牧为生,如果改为堡屯聚居,更不能获得安全。只能加强守望,不可集聚人畜。请让我在重要道路的处所,加强它的防备。只要军镇卫所相连,烽火相望,百姓虽然散居,必然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高祖听从他的建议。高祖因子干通晓边疆的事务,授他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贺娄子干因母丧离职。朝廷因榆关是重要军镇,非子干镇守不可,随即起用复职。开皇十四年(594),子干在任上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高祖感伤痛惜很久,赐予助葬他缣帛一千匹,米麦一千斛,追赠他为怀州、魏州等四州刺史,谥号为“怀”。5、1.C2.董大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纷纷调落。一个“惊”字生动地写出琴声极强的感染力,表现了董大技艺的高超。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像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解析】

1.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描写董大的琴声,都从正面着手”说法有误。节选部分的诗句对董大的琴声都是从侧面进行描写。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荒凉凄寂的环境衬托乐声的哀婉动人;说他的演奏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还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叠词、拟声词、数量词等。炼字重点放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拟人、通感等;(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解释诗句意);(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题干所给诗句的大意是: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惊”在此处指“受惊”。从表达效果来看,结合语境可知,董大先弹奏轻快曲调后演奏低沉曲调,琴声一起秋叶受“惊”,以致纷纷飘落,此处“惊”字,将秋叶赋予人的心情感受,侧面表现琴声的魅力及董大高超的技艺。所以后文作者不由得惊叹“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这琴声真可谓“惊天地,动鬼神”。据此分点作答即可。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吾尝终日而思矣心远地自偏未成曲调先有情提携玉龙为君死金戈铁马故君子慎其独也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直接默写,考生需要根据上下句提示回顾诗句,写出正确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抟、携、慎、忍、拔。【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朗朗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7、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寓言故事来理解他要阐明的观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答题前先审读材料,明确题目的要求,老师是通过讲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的看法的。因此,学生首先要明白,《祝福》中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是什么态度,学过的课文不难理解,鲁镇人先是主动来听,后听多了,就变得不耐烦地走开了。可见他们对祥林嫂并不是抱着同情的态度,而是满足他们看客的心态,对祥林嫂的不幸,他们丝毫理解关心和同情。老师是通读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观点的。通读寓言故事,抓住猪和羊的话来理解,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猪说,“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就如同,绵羊和乳牛,祥林嫂如同那头要被要命的猪。作者的态度是,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8、选择《三国演义》,做成折扇。选取典型的人物形象,做封面,附上这样一段话,如“如果你是英雄主义者,你会爱上《三国演义》,它是英雄的赞歌,在快意恩仇中彰显历史的宏伟壮阔。读书,是与知音的相遇”“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张飞的豪爽、关羽的高傲、曹操的机诈、孔明的智慧,常在简练的几笔勾画中显露出来”等。【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论语》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为其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又会怎样设计?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需要明确自己选择的书本,说明设计的内容,然后阐述设计意图。它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可从三组图书中去任选。一定注意将书内容巧妙联系,要符合作品的人物和内容,且找到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9、例文:乱云飞渡也从容亲友们: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乱云飞渡也从容”。社会飞速发展,潮流不断变化,这就是现在每天都在改变的信息时代。面对信息的大批量呈现,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理性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具备了这样的媒介素养,新时代的我们才能做到“乱云飞渡也从容”。正确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对于信息时代,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信息量之庞大,每天各时各地都发生着不同的是事情,这也就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但不论是娱乐、健康、体育、时政等哪些方面的信息,究其根,溯其本都离不开其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创造与制造信息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找寻其真正的价值,挖掘其本质呢?将我们得到的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联系、整合,再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完整的人。正确处理信息,用理性的头脑面对。这理性,其实是我们接传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冲动与盲目。它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法,而不会悖情悖理悖法。反思这些年的“板蓝根事件”、“碘盐事件”、“秦火火事件”、电信诈骗事件以及“蓝瘦香菇”、“吃瓜群众”、“标题党”、“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培养一种理性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它将使我们超越感性的低级阶段,而走向基于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互联网+生命形态。而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归根到底,需构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国古来便是一个诗的国度、散文的国度、人文的国度,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比之于欧美,我们确实弱于基于科学知识与严谨求证的理性精神。很难想象,现代欧美会发生“大跃进”、“文革”式的荒谬;也很难想象,欧美民众会相信“板蓝根治非典”“碘盐防核辐射”的谣言。所以,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除了需公检法部门强力干涉,抑治不实、非法信息外;更需要我们个人的理性自觉,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倡导与普及。孔子有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长时间浸在充满分散而无逻辑的碎片信息的网络环境中,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许还会让我们失去准确的表达能力。只有养成辨别筛选信息,用理性的头脑处理信息的媒介素养,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也从容”。李华【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一)、材料分析材料预设了“亲友聚会”的语境,并明确指出中心话题。材料主体部分叙述了李华的三位亲属——表姐、大伯、堂兄——对“信息检索与筛选”的一些言行、看法。三位亲属的身份差异和态度差异是重要的写作切入点。表姐代表社会各行业的从业者,引导考生从信息的具体处理方式上作文。管理者每日要处理比一般员工更多的信息,单纯地“拦截短信”,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垃圾信息的骚扰,但仍可能有遗漏,更严重的是有些非垃圾信息反而被拦截在外。面对海量的信息,拦截软件能帮我们做“粗加工”,但具体的筛选还要靠人来完成。大伯已经退休,可以不被工作中的各种信息的轰炸,但在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无法游离信息之外。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的大伯,从信息的“质”和“量”两个方面,为考生提供了“过去与现在”的思考角度,引导考生调动自己熟悉的素材进行对比论证自己的观点。堂兄的言论则为每个时代洪流中的我们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