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带一路”与全新的世界文学地图
出于对政治激进化造成的对多样性审美和个性化表述的挤压状况的不满,晚近几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集体性的退缩与犬儒态势,甚或沾沾自喜自闭于被自由主义或者各类其他话语所规训了的文学自足的框架之中。这种特定时代产生的文学诉求,在资本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如今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去政治化”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冲破这一思想的牢笼,敲碎精神的枷锁,反思这套话语的时候了。我们时代的文学有没有可能再次“政治化”?这种“政治化”当然不是重返狭隘意义上的政治工具论,而是说向更广阔的生活发言,进而参与到现实社会实践中去。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涉及国内外多边格局的大政方针很快引起中外媒体关注,形成了关于“一带一路”的各方议论。“一带一路”的理念经常被媒体解读成“战略布局”,但笔者认为,它并不是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其目的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种理念表现了一种充满理想愿景的思维转变,是对世界格局的某种重新编码。在这样的大视野中观照文学,一方面会促进对既有的文学遗产和传统产生一个颠覆式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也启发我们重申“宏大叙事”,主动走出风花雪月、个人主义乃至感性欲望所形成的狭窄场域,与重大问题接榫,向一个更为开放的公共空间迈进。一重新理解亚洲和中国现代以来的世界史叙述因为被欧美强势文化所主导,往往充斥“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问题,即把欧洲“中心”之外的“边缘”视为一种自然史的存在,或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这其实有意无意遮蔽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结构性不平衡,欧美资本主宰的“世界体系”实际上直接影响了看似偏远的民众,也就是说任何共同体的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但在从黑格尔、摩尔根到马克思的历史叙述中,亚洲都是一种特殊存在,“亚细亚”是个游离在“世界”之外的孤儿。如今,重新阐发古代交往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的构想首先就是重新理解亚洲与中国,这是对从晚清延至20世纪80年代的“走向世界”的思维方式的突破,它不是要“与世界接轨”,而是要将中国作为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重新建构世界格局中有机与能动的力量。此外,在“一带一路”的理念中,中国的主体性不是在与“西方”的比照中形成的,而是从亚洲与中国自己的视角出发构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东亚朝贡体系解体之后重新考量亚洲汉字文化圈和内亚多民族伊斯兰文化圈彼此影响的悠久历史地缘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是“路带廊桥”体系的着重点,而“丝绸之路”恰恰是以内亚为核心,贯通亚洲与欧洲。就此而言,南海边疆与“西部”在缅中印孟、中巴、中蒙俄三大走廊,在从连云港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及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一系列规划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可以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笔者数次到新疆调研,发现有个很值得注意的文学传播现象。在新疆传播最广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甚至在乌鲁木齐的街头地摊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名字叫红》《黑书》的维吾尔文译本,那是为数不多的摆在地摊上的严肃文学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将奥斯曼的细密画和法兰克的肖像画做了对照式的比较,形成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象征,最终暗示了波斯细密画的衰败。这是西方启蒙现代性的东扩。而《黑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凤凰传说寓言,帕慕克将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的教义引入小说中,波斯著名诗人阿塔尔的长篇叙事诗《百鸟朝凤》(《黑书》中译本译为《群鸟之会》,译者误将阿塔尔注释为土耳其诗人)讲述了一个有关追寻的故事:鸟儿们决定前往环绕世界的卡夫山去朝拜百鸟之王“凤凰”。鸟儿们的卡夫山之旅遭遇了无数的艰险,最后只有30只鸟克服重重艰难抵达目的地。但是,这30只鸟没有找到什么“凤凰”,这时它们忽然觉悟:我们自己这“30只鸟”即是“凤凰”——阿塔尔在这个故事中,巧妙运用波斯文中“30只鸟”(simorgh)与“凤凰”(simorgh)拼写完全相同,而在文字游戏中制造了关于主体性的寓言,即在追寻过程中,追寻者自己最终发现自己就是要追寻的对象。帕慕克在这里是在树立对土耳其主体性的隐喻,其实放到中国来看,“一带一路”也有这样的意味。二再构亚非联盟关系,这是亚洲与欧美关系的另一面18世纪中期以来,整个亚洲卷入欧美全球现代性的潮流之中,大清帝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崩解,沦为列强的殖民半殖民地。如何“从帝国废墟中崛起”(PankajMishra语),亚洲的思想者和行动者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比如日本有福泽谕吉(1835~1901)的“脱亚论”,冈仓天心(1863~1903)、樽井藤吉(1850~1922)的“兴亚论”;中国在20世纪之交有从世界主义到民族主义的各种思路;印度有“三圣”甘地(1869~1948)、泰戈尔(1869~1941)、室利·阿罗频多(1872~1950)从各自民族主义思想出发的实践与精神哲学,还有土耳其凯末尔(1881~1938)和越南胡志明(1890~1969)等人的反殖、反帝与民族主义……这一切都构成了近现代思想史上亚洲的觉醒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关系。从这个思想脉络来看,“一带一路”的构想是现代化进程中亚洲话语的新发展。将其放到中国近现代历史来看,我不禁想起文学史上的两种遗产。一种是晚清民国的反殖民话语,像晚清时候的“亡国史学”,通过将中国与非洲布尔人、菲律宾、波兰等国家的亡国历史书写联结起来,激起民族危机感。鲁迅等人提倡的对于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同样也是基于类似想法。另一种是毛泽东“第三世界”的构想与万隆会议“南南合作”等政治战略,这些举措强调不结盟与平等合作,最主要的是将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成为一种有别于欧美强国的主体性存在,从而构成自主性、能动性与结构颠覆性。从晚清以来的“以夷为师”“师夷长技以制夷”“以俄为师”,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一个主体性不断模仿、寻找与确立的过程。经历一百多年以西化为主潮的历程之后,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开始谋求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复兴及以本土和区域经验为主的道路。“一带一路”强调的是多种主体的联合,协商合作、多方共赢。亚洲与中国以其自身的多元性成为“平的世界”的共同主体,其旨归在于打破因袭已久的东西方文明等级式结构。回到文学上说,一个世纪以来被西方文学标准所规约了的中国文学,可能在发扬中国、中亚、东南亚诸国的多样性文学遗产和现实样态中,锻造出一种本土的美学范式和生产空间。三视角的变化与中心边缘辩证法的突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美汉学的学术脉络逐渐从“冲击—反应”“挑战—应激”“帝国主义”等模式中摆脱出来,“从中国发现历史”。从突厥学、蒙古学萌蘖出来的边疆研究、新清史、日本满蒙史学、中国台湾的边缘人类学等成果与后殖民主义一道,也一再构成一种以边缘挑战中心的话语模式。这又构成了观测中国视角的“边缘转向”。这些学术思潮尽管存在着问题意识且出发点不同,在意识形态上也有着不同的着力点,但却为我们重新认识与书写中国文学历史提供了一定的挑战与借鉴,敦促我们重新发明新的“中国文学”,即认识中国的文学边疆的“在场的缺席”问题,比如少数民族文学、跨境文学问题。但无论是“在中国发现历史”还是“边缘”与“中心”的辩证法,往往都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关系性的存在,如果我们有着全球史的整体性关注,就会发现中国总是与周边地缘环境和国际关系相依相存,不可能孤立存在;而边缘和中心也是结构性的共生,而不是二元式的对立,它们共处在普遍性的时间与实践之中。“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对边缘中心辩证法的突破,是在恢复传统丝绸之路共生关系基础上的认识转型。“丝绸之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个传统问题的复活,需要中国文学也在关系性或者说主体间性的理念中重新定位。尤其应重视对于丝绸之路沿线文学、东南沿海至印度洋沿岸文学的发掘与发现,这个文学不同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学,它更多来自中亚、西亚、东南亚文化传统的滋养。比如维吾尔文学,即便是在今日,它也依然有着浓厚的阿拉伯文学和波斯文学传统的集体记忆。四警惕两种文学刻板虽然文学有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但它也分享了它们的法则。用卡萨诺瓦(PascaleCasanova)的话来说,“文学共和国”也会分出自己的首都和外省,之前的首都可能是希腊,现代以来则是巴黎,这其实就是某种局部的文学观念和美学趣味蔓延为具有霸权性质的通用规范。一般来说,异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先发现代性文化总是容易给后发的文化带有外来者“时间的他者”的意识,这就是常见的所谓“活化石论”的悖谬。比如新疆这块地方本身是个多族群、多语言、多宗教的地方,同时又像海绵一样吸收了来自各方的文化,如儒家、伊斯兰、基督教、佛教文化,早先的探险家、传教士、学者往往习惯于从自我主位出发在这里发现自己文化栩栩如生的“活化石”存在。这种被萨义德批评的“东方主义”,其实是一种误读和权力话语的体现,所谓“同时异代”,即将地区的空间不平衡当作了一种进化论链条上的时间前后次序,隐含的是“文明”与“野蛮”的等级制思维。而同时,随着文化多元主义乃至相对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扩展,一种以市场机制为靠山、以自由主义为根基的思潮,给地方性、族群性主体带来了生长的契机,它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存在成为一种象征性资本和符号性价值。当一体化的宏大话语弱化或者消失之后,文化差异性的生产就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少数弱势族群出于维护自身认同和利益的需要,往往以盲目偏狭的妄自尊大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从而走向另一种狭隘的自我本质化和自我风情化。面对这两种情形,我们在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创作中需要进行两方面反抗:一方面反抗政治虚构,另一方面反抗情感虚构。五建构集体性现代以来,由于“现代性”以强势推进取代神学价值观成为一种新的“普世价值”,我们共享了一个具有全球普遍性的认知前提,比如民主、科学、自由、发展,但是共同的理想却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国人文思潮中发生了共时性的断裂。一方面思想资源多来自欧美,忽略了其他更为广阔的“没有历史的人民”的精神空间与人文传统;另一方面由于个人主义的盛行,对于共同理想的路径想象各有不同,从而造成了国内不同思想流派的纷争。这几年笔者一直在倡议讨论“文学共和”的话题,“一带一路”背后的理念正是提示了一种寻找公约数的可能,即在共有历史和共通的现实经验的基础上,瞩望共享的未来愿景。从文学上来说,在复杂和多元的历史遗产和现实语境中,如何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塑造一种新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超市供应合同协议书范本 超市供应合同样本
- 2025珠宝首饰抵押合同范本
- 2025精简版房屋买卖合同模板
- 物流法律法规培训:流通加工与配送法律法规
- 两人假结婚合同书
- 维修工素质提升讲座
- 2025合同范本模板:国际劳务输出合同协议书
- 大学课件高等数学全微分
- 大学课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章绪论
- 2025工程分包合同样本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学生档案补办申请表1
- 运动医学 教学大纲
- 「红人」旅游小程序产品需求文档
- 高中英语 外研版 B3U6-第6课时-writing
- 尾矿库工程坝体施工方案
-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三:文学文本阅读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 DB37T 3717-2019 电动汽车充电站验收规范
- TK305水喷砂方案
- 先进加工技术--水切割技术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