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_第1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_第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_第3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_第4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深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的思想核心,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和“性本善”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阐释历史联系现实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道家和法家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道”;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学习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夯实基础◆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阅读本课完成学案)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了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所谓的“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P4历史纵横三流九教中名气较大影响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流派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万物对社会万象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解释。如: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专门研究农业,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这些学派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提示:对思想文化等属于上层建筑内容的学习,要从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清明与否、统一还是分裂、民族关系等)、文化教育(教育的发达程度、文化政策等)来考虑起产生的原因。2、背景或原因:合作探究1:“百家争鸣”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新的经济封建经济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私田不断出现,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或奴隶制)趋于崩溃,(3)阶级关系上: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原来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各阶层和政治派别的利益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4)文化上: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垄断局面被打破。(5)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时期,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合作探究2:百家争鸣以上原因中,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二、流派及主张1、儒家思想A先秦时期的儒家(春秋是早期儒学的形成时期):时期人物主张春秋(先秦儒学的形成)孔子核心是“仁”,即“爱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④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P5“资料回放”,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解题关键: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精神层面进行的概括。思路引领:结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来理解和认识孔子的这段名言。答案提示: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象这样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论我们熟悉的也非常之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合作探究4: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孔子晚年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用用他,还曾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孔子这样一位伟人和哲人,为何周游列国最终失意从教?提示: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诸侯争霸的时代,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热衷于富国强兵、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儒家自身:孔子主张“仁”“礼”“德”,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乱世之中,对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以仁义来感化他纯粹是对牛弹琴,所以乱世必用重典,治世用仁义。)孔子周游列国必然受到冷落。链中外史实横向连接学贯中西当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时,古代雅典却正在进行着一次重要的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10年僭主被推翻后,氏族贵族之间以及氏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尖锐化,保有血缘关系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织已经不能适应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联合平民推翻贵族统治,并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又一次实行社会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它日后成为雅典最重要的国家行政机关;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前者各部落各选1人组成,轮流统帅军队,同时在政治上起重大作用。后者用于放逐危害国家的分子,防止僭主政治再起。改革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标志着雅典一个多世纪以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B战国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时期:代表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生平: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著《孟子》一书,有“亚圣_”之称(见P5孟子图)。与孔子合称孔孟。思想主张:①发展孔子的“仁”,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提出“_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他的性善论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④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知识拓展2:解疑释惑:孔孟的阶级属性及主张的认识。1)、阶级属性: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而孟子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A“仁政”: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突出一个“政”字,不比孔子只是一个道德层面的爱心和关怀,孟子上升到国家政治的施政纲领层面了,主张“政在得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是对孔子的大进步)。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B“民贵君轻”孟子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C伦理观上“性本善”孟子认为,性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而孟子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2)、内容上: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内的施政纲领(突出一个“政”字),即“仁政”。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对孔孟民本思想的认识:孔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荀子生平: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荀子》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的发展荀子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在人性论方面,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④认为自然有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合作探究5:比较早期儒学大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发展)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主张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解疑释惑:对孔孟民本思想的认识:孔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合作探究6: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知识拓展: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乱世出枭雄);举例:克隆希特勒和若贝尔。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2、道家:◆老子:老子名耽,生平不详,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老子》,又称《道德经》。思想主张: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③具有朴素的_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事物有两个对立面(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等),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但他忽视了变化的条件,把转化看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著《庄子》一书。思想主张: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3、法家:韩非子生平: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一书。思想主张:①主张依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法为教”)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4、墨家:墨子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兼爱”;宣扬“非攻”。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特别提示: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要注意归纳:(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见P6;(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知足寡欲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三、“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四、热点关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3、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总体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解疑释惑: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借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对农民宽刑薄税。荀子主张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让人民安居乐业。(儒家中只要任答其中两人,思想观点意思相近即可)五、学习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材料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材料3“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4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请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并谈谈对这些言论的理解。答案: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强调等级秩序;教育上,强调“有教无类”,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谋历史探究课上,有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请分析下列学生的描述分别属于哪一派的思想并说明理由。甲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说:“衣服体现人的身份和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朴素的衣服是好事。”丁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都穿一样的制服就行了。”答案:甲-----道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乙-----儒家。因为儒家强调“礼”,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丙-----墨家。因为墨家提倡节俭。丁-----法家。因为法家主张君主专制,遵守法律规范。3、P7学习延伸提示: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这些言论属于儒家“仁”的思想内容。六、课后训练1(上海单科)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中的信息“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法家思想正是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上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儒家思想。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儒家的主张,但是属于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儒家思想,又是为人处世的原则。3、(北京)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通过“文庙”这一建筑来考察儒家思想的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4(北京文综)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此句话的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6、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答案B解析: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7、(浙江文综)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8、(上海文综)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9、(山东文综)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指点迷津:①“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②“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④“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11、(北京文综历史)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