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齐版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_第1页
吴齐版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_第2页
吴齐版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_第3页
吴齐版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_第4页
吴齐版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吴齐版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大二下期)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1)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 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 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2)性质: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其历史进步性。虽然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凡尔赛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白旗”,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明确指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战争的体系,而对于雅尔塔体系则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2) 在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时,还必须看到它消极的一面。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斯大林出于各种考虑多次向英美让步,大体上接受了丘吉尔提出的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还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对德国分四区占领的计划。所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雅尔塔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简述联合国成立的过程1)1943年10月,中、苏、美、英四国发表声明,首次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2)1944年7月,美国政府将它的《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交给中苏英三国政府,并邀请三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草拟联合国宪章;(3)1944年8月至9月,苏、美、英举行第一阶段会议,10月,美、英、中举行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议案》,基本勾画出了联合国的蓝图;(4)1945年3月,美。苏。英、中四国发出《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邀请书》,4月25日,5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的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开幕,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26日,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宪章上签字,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建立。简述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日本人民要求民主权利,改善生活处境,同时反法西斯同盟达成一些协议也为日本战后处理确定了基本原则。在此背景下,没过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占领的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以重建和改造战后的日本。日本战后民主改革的内容:(1)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美国占领日本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解除了本土和海外的711万日本武装,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废除了兵役法,国防保安法等有关军事法令,禁止从事军事科学研究和军事生产。(2)颁布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自由权”的指令,要求解除对政治、居民、宗教等方面自由的限制,并撤销了“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等镇压法令,废除了秘密法令等等。(3)修改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天皇是国家的象征”,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改革教育制度,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宣布“禁止普及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废除军事教育和学校军事训练”。(4)解散财阀,禁止垄断。财阀是日本特有的一种以家族为中心,与政府、皇室有密切联系,带有滞后封建性和排他性,并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让财阀分散股权,使子公司独立,令财阀家族一律退出财界。实行农地改革。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土地所有形态和地租形态依然是半封建性质,而改革使地主的土地通过国家的征购卖给农民,使日本农村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试述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目标定位战后初期即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具有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而言。(1)苏联首要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争取一个较为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2)其次,是不断巩固和加强东欧这块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防止美国扶植德国侵略势力再起,缔约国参加旨在保卫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全的国际活动;互不干涉内政;发展经济文化等。(3)第三,苏联竭力防止德日重新武装,东山再起,再度成为新战争的策源地。正是苏联的上述政策,保证了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保住了东欧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使美帝国主义妄图促使东欧“演变”,把苏联势力“推回”的各种颠覆、干涉阴谋未能得逞;使世界反动势力中心美帝国主义受到了有力的揭露和坚决斗争,并有力地打击了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平。但是,当时苏联对外政策上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苏联过分地考虑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这表现在,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关系平等的原则,粗暴干涉别国党和别国的内政,对苏联稍有不从,即予以惩罚。苏联的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本身的威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二战后苏联是如何恢复国民经济的?二战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苏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年)。“四•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恢复国家遭受蹂躏的地区,把工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再大大超过这一水平。”新的五年计划的实施,掀起了恢复工业的高潮。在工业领域,尤其重视恢复重工业,南部的重工业基地成为恢复工作的重中之重。工矿企业展开了劳动竞赛和超级化运动。在恢复战争中受到破坏的工业的同时,苏联人民还新建起一系列水电站、石油城、钢铁厂和机器制造厂。到1950年,苏联的铁、钢、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都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工业部门提前超额完成了第四个五年计划。国防工业也获得重大突破。相比之下,农业的恢复工作要缓慢得多。农业生产在四五计划的第一年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1946年—1947年,部分地区出现了饥荒局面。对此,苏联加大了对农业的技术投入、加强经营和组织管理,同时还建立了必要的食品储备,以向饥荒地区的居民提供帮助。1947年,苏联取消了粮食、日用品配给制,并实行了货币改革,使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经过第四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农业度过难关并有一定的恢复,增强了苏联的国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苏联是如何帮助东欧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帮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组建并扩大共产党的影响,从而建立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指示援助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联合其他的反法西斯政党和团体,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其不断的成长壮大并成为主要的领导者。如波兰的共产党就是直接被扶上台的。(2)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政党,在苏联的援助下,帮助或者直接打击各种资产阶级的政党,使共产党在议会选举获胜并执掌政权。(3)苏联通过《雅尔塔协议》等协定的势力范围。出兵东欧各国,打败法西斯政权和德国的傀儡政权,为各党派的成长提供了可能的条件。(4)在苏联的东欧势力范围内,以武力的形势保护着法西斯国家政权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涉、控制和颠覆。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1)政治方面: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平反冤狱和加强法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条例、法规,回复和加强司法制度,使社会控制进入有序的轨道。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回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总之,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2)经济方面:1)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业方面的措施。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第二步更大的动作是取消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实行统一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此外,还房款了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调整农业政策的同时,赫鲁晓夫还大力提倡垦荒运动。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深入持续下去,在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国家又开始提出不切实际的农业发展指标,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又陷入了困难境地。2)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由这些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专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实施管理。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并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其结果是在削弱中央官僚主义的同时助长了地方的官僚主义,并由此引起国民经济运行的混乱。戴高乐主义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具体实施有:1)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2)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3)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4)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5)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提出的“新东方政策”是在二战结束后,西德面临严峻的现实面前提出的缓和同苏东国家矛盾的策略。其基本思想是“以接近求转变”,即通过接近苏东国家而逐步使对方发生变化的策略思想。通过“和平方式”,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吞并德国意志民主共和国和“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内容:1) 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联邦德国通过同苏联的谈判于1970年8月12日签订了《莫斯科条约》,规定两国同意互相放弃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西德并声明重新统一德国的目标。同年12月7日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强调现存边界不可侵犯。次年9月又签订《四国柏林协定》2) 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1972年5月两个德国签订了《交通条约》,同年12月21日有签订了《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关系的基础条约》,并于1973年9月,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联邦德国建立了新的外交。(2)影响:新东方政策的全面展开,意味着“哈尔斯坦主义”的终结,联邦德国早仍然立足于西方的前提下,完成了西德对外政策的重大革新,不仅结束了西德一直游离于西方缓和之外的孤立处境,扩大了西德的外交活动余地,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东西方在欧洲的缓和,更有利于西德和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新东方政策使西德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13.简述三次柏林危机(1)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柏林的封锁和解除的过程中,西方阵营是赢家。(2) 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美国则倡导召开新的四国会议,讨论柏林问题,危机暂告平息(3) 第三次柏林危机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领导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份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解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墙的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苏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于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后来,苏联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的问题,美苏关系再度缓和。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一系列试验。肯尼迪虽看出苏联虚张声势,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新高潮。二战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1) 第一,以科技为导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同生产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科技生产一体化,科技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 第二,在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政府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直接出面,在开放市场、保护贸易、协调经济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3)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协调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后,互为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经济依存性加大,相互之间的协调加强,从而缓和了矛盾,促进了发展。(4)第四,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得它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5)第五,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连西方国家自己也认为,战后第一个20年的经济繁荣是以廉价能源为前提的。简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1)“新边疆”政策的首要目标繁荣经济,主要措施是通过一系列减税法案,刺激消费和企业投资,实行社会改良法,减少贫困;(2)制定和实施太空探索和登月计划;(3)积极采取了一些消除种族歧视的措施,禁止实行种族和宗教歧视;(4)提出要提高国家教育质量和改善教育水平的法案;(5)在对外政策方面,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变为灵活反应战略;建立“和平队”;制造侵略古巴的猪湾事件,组织“争取进步联盟”,加强对拉美的控制;提出“宏图计划”,试图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主体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肯尼迪的新边疆计划由于遭到国内左翼和保守势力的抵制,大部分未能实现。但是,“新边疆”政策不仅为肯尼迪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开启了气后继者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试述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主动采取“一切和平手段”和必要的行动使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的所谓“解放政策”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取胜”战略;与此相配合的依靠战略空军以核手段对苏联进行核威慑来遏制苏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所谓的“战争边缘政策”;“多米诺骨牌效应”和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认为世界战争已不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手段,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苏联主动提出裁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与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2)开展“富国外交”,多方面争取经济合作及援助。(3)承认各个民族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主张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宣布不再干涉东欧各国内政,主动从东欧撤军。4)减少对一些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停止对一些国家的渗透,颠覆活动。五.逐步消除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美国的“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是什么?是美国在冷战后提出的国家大战略的长期目标。他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为核心,以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为指导,以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安全的世界”为具体目标,最终建成“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为了实现世界新秩序,布什政府在安全和防务、政治与外交以及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调整。安全与防务方面:其战略重点从冷战时期的以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和阻止苏联扩张转向以解决地区性冲突来“维持地区均势”政治和外交方面:以新干涉主义为指导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包括:1)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新的集体安全体系和伙伴关系,利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和地区组织,强制干预国际事务,甚至使用武力。2)突出军备控制和制止毁灭性武器扩散的重要性,加强已有的军控机制,并将不扩散作为判定一切国际行为优劣的标准,对美国认为有核扩散嫌疑的国家实施制裁。3)把在全球促进民主和人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公开宣传人权高于主权,而且将其与美国的对外援助挂钩。经济方面:美国把提高综合国力、保持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目标。战后盟国对战败国日本和德国的处理有什么异同?(1)相同点:1)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2)一些法西斯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3)都占领了两国国土。(2)不同点:1)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同,日本小于德国;2)对两国领土占领方式不同,德国分区占领,日本则被美国单独占领;3)对法西斯政府的处置不同,德国被彻底摧毁,日本保留了天皇制。4)纽伦堡审判,四国实现了较好的合作,对德国法西斯惩罚较彻底;东京审判,美国占主导地位,庇护、扶植日本,日本法西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有何启示?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轰然倒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1)政治方面。1)苏共末期的改革没有解决社会危机,相反却使国家朝脱离共产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2)整个党中央没有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对戈尔巴乔夫背道而驰的改革,并没有阻止或改变,最高决策失误对苏联解体负有间接责任。3)叶利钦,身为党员,并没有以拯救党,拯救国家为己任,对内培植党羽,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从思想上挖社会主义墙角,对外亲美。4)整个政府成了一个堕落,腐败的群体,彻底丧失了民心。5)苏联成立时,继承的是一个危机四伏,民族复杂且极不稳定,长期贫困落后的国家。(2)经济方面。1)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斯大林政治经济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了经济结构畸形不合理,而人民生活水平却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丧失了社会主义信心。2)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并没有抓住生产力这个关键问题,却大搞军备竞赛,最终被经济拖垮。(3)文化方面,苏联没有建立一套与超级大国相适应的,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统治的特色文化。苏联的主流文化仍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