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准备(1)政治方面,战时政治体制的确立。天皇制军师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公开撕去民主色彩,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实行军事侵略。1936年8月7日,日本举行五相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刚要》,明确确立了“军师国防相辅相成”的方针。对外一方面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内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使在突破非常局面上能巩固国民的决心。总纲领:以全面进攻中国作为中间突破口,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的侵略扩张总纲领。(2)经济方面,战时经济体制的形成。第一,是政府通过法令颁布的优惠提供,这种强制和诱惑相结合的两手政策推动了经济和军事工业的大发展;第二,进行企业改革和调整,把一些中小民用企业合并为大型军火联合企业;第三,把对外经济贸易纳入军备的轨道。(3)军事方面,战时准备的完成。(军费、军队数量)(4)思想宣传方面,大力宣扬忠君爱国的武士道精神。(煽动战争热情,宣扬“八弘一宇”的侵略之道)(5)外交方面继1933年3月退出国联后,在反共产国际的阴谋下进一步加强与德意法西斯勾结;对英美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维持表面上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其妨碍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计划,1936年1月提出了海军吨位数应达到与英美相等要求遭拒后,退出伦敦海军会议。2、用事实说明卢沟桥事变是怎样演变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各界纷纷作出反应。1)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乃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军的侵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2)国民党先是提吃了一个战和不定的方针。一方面表示要抗战,另一方面又在日本“局部解决”与和谈阴谋下幻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卢沟桥事变已退让到了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这次谈话表明了国民党政府抗战的坚定立场。3)同时全国其他各界人士纷纷行动起来支援抗战。日本方面:一方面为了欺骗世界舆论,争取时间调遣军队与中方进行谈判。一方面加紧战略部署。7月1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立即从日本向华北增兵。并发表增兵声明,同时要求各界支援,作全面侵华动员。此后,大批日军及飞机、大炮、坦克由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源源运至平津一带。7月20日,日本侵华战争的部署完成,中日交涉停止。日本进一步发动全面进攻。7月21日日本炮击宛平城和 中国驻军,26日攻廊坊,廊坊陷落。当天日军要求29军撤出北平,宋哲元发表自卫通电。誓与城池共存亡。28日,日本集中兵力攻打南宛,南宛失守。宋哲元根据蒋命令撤出北平至保定。29日北平陷落。30日天津陷落。之后,日军向江南地区进攻,侵略火焰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总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各界作出了积极抗战行动。为全民抗战奠定了基础,同时,日军在此之后,大举进攻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庐山谈话卢沟桥事变(见“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谈话,表示对日应战。1937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及各部长正在江西庐山举办庐山暑期训练团及谈话会。8日,蒋介石得到了日军挑衅的报告,即在军事上作了紧急部署,命令在庐山参加训练团的将领孙连仲等下山,率军援助河北。10日,外交部长王宠惠从庐山回到南京,向日本大使提出书面抗议。12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说明中央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命令他就地抵抗。四个条件::①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②冀察行政组织,不客任何不合法之改变。③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④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蒋介石的谈话确定了南京国民政府准备抗战的方针,得到全国的响应。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支持蒋介石的这个谈话。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通电拥护国民政府的对日主张。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也都赶去南京,参加商讨抗日大计。自此,全国掀起了团结抗日的新高潮。3、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内容(5个部分、4个条件)并评论第一,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第二,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第三,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第四,希望和平解决,但固守我方立场;第五,到最后关头只有抗战到底。四项原则:(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受任何约束。没有将卢沟桥事变作为全面战争的起点来看待问题,企图争取局部和平,之后有没有按谈话内容做抗战准备,从而导致日军大举进攻后前线的失利,但是它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坚定立场,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并且对初期的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6、《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3项奋斗内容、4项诺言)内容:1)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2)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3)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首先须切实救济灾荒,安定民生,发展国防经济,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诺言: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2)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3)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4)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7、红军的改编(多少人、几个师、师长)新四军的改编(时间、人数)八路军的改编红军: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活动在南方八省边界十八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总共10300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共46000人:A、第115师以原红一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林彪,下辖第343、344旅B、第120师以原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贺龙,下辖第358、359旅C、第129师以原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刘伯承,下辖第385、386旅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和历史作用特点:具有广泛的民族性。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全民抗战为主要目标的合作,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大部分中小地主,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种特点产生两种作用:一是有利于组织全民族抗战,保证抗战的胜利;二是由于阶级成分广泛,势必导致统一战线内部复杂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统一的政治纲领,导致抗战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战场,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统一战线中最大的两个党都是有经验教训,有武装,有政权的政党。这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不会轻易被日本人的拆台阴谋所破坏,也不会因国民党的限制和反叛而导致分裂。有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是由战争的性质决定,日本为非正义性,中国是民族自卫战争,得到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支持与声援。作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起了中国国内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同时吸引了海外侨胞、炎黄子孙对祖国抗战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必胜信念,它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为中国人民革民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局面,同时,也使中共摆脱了差一点被国民党消灭的国内战争。中共以此为起点,也以此为条件,加上政策方针的正确,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很快的、猛烈的发展和壮大。这不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际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和平取代了国内战争,引起来世界各国的关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抗战初期日军的作战计划和国民政府的战时措施(5个战区、国防参议)日军作战计划:在华北,以平津为基础,两周攻陷大同,一个月占领山西,然后南下占领河北、河南等;在华中、华东:十天占领上海,三周攻陷南京,一个月通过武汉;在华南,相机攻占广州,然后北上,速战速胜,三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战时措施:军事方面:(1)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密令第26路军中的两个师,由平汉路北上,向石家庄集中,第40军洪炳勋的一个师及84师向石家庄集中,命令宋哲元迅速前往保定指挥并令其从速购置国防工事;(2)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调集了73师抗击日本;(3)淞沪会战打响后,国民政府迅速建立了临时的军事机构和作战体制。把中央政治会议改为国防最高会议,建立起最高统帅部即军事委员会,任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军事委员会于8月20日召开会议,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A河北、山东北部,蒋介石;B山西、察哈尔、绥远,阎锡山;C江苏南部、浙江,冯玉祥D福建、广东,何应钦;E山东南、江苏北,蒋介石。1938年划分为10个,1941年11个,1945年12个),组建正面战场;(4)在南京、上海之间修筑三条工事,设立国防参议会。政治方面: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抗战民主措施:第一,采取了缓和国内矛盾的措施,承认了中共的合法性,同时给了国内其他各党派一些民主权益,这些措施换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颁布了抗战建国纲领,这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各方面施政的总依据;第三,设立了国民参政会。10、1938.3.29——4.21国名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及其评价(不完整,大家自己补充)大会内容:一、制订和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了抗战救国的总方针;二、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三、成立民国参政会;四、就中央和地方的组织形式和党政关系进行了规范,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和中央调查统计局。1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评价.战争结局:重大战役打了275次。敌军死伤70万人。俘日军4万五千多人。炸毁汽战车300多辆,26艘军舰。我军死伤135万人。首先,这一时期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主要战场,它大量消耗了日军军事力量,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美梦。其间共费时15个月。致使日军伤亡44万七千七百多人。损失飞机725架,舰船百余艘,消耗军费92亿3千多日元。赢得了时间向后方转移,工业内迁,客观上掩护了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数部队的作战是努力的,尤以平津保卫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娘子关战役、台儿庄战役为代表这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也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有重大的失误:1、在抗战路线方面,是片面的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人民群众抗战。2、作战方针方面,执行的是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不能在防御中主动出击,往往是等待日军集中,再迂回包围,攻击。3、止匕外,军事上的错误也是丧军失地的一个大原因,单纯防御,军队间配合不足。4、最后,军队的素质差,装备差,战斗力差,意志薄弱。还有一部分军队贪生怕死,打败战。13、洛川会议的内容(分析形势、制定任务)及其确定的总任务、具体任务中心议题:1.分析形势,确定任务.制定和颁布了《抗战救国十大纲领》总任务: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具体任务:(1)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抗战的核心,用极大的力量去发动人民群众运动,以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战民族统一战线。(2)党的工作中心应该放在敌后战区,八路军的主要作战区域是晋、察、冀三省。军队的任务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注重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战。(3)处理与统一战线关系的原则:在保全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保持独立自主。在保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保持中共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自主。14、中国共产党处理统一战线关系的原则保持中共党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独立自主权。原因:(1)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权是马列主义,也是中国阶级斗阵的基本原则;(2)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权是中共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1924-1927年与国民党的合作,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放松了对国民党的警惕,导致合作破裂;(3)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权是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复杂的阶级关系所决定的。并不是阶级矛盾已解决,而是下降到次要位置,特别是国民党还不能以平等的地位与其他阶级政党相处,还未彻底放弃反共反人民立场,抗战路线比较片面。在这些问题面前,若中共无独立自主原则来处理本党与统一战线的关系问题,不仅不能发展自己,恐怕整个战线也无法保持下去。15、抗战时期中共党为何采取敌后游击战争这是由新的国情、友情、敌情和中共党领导军队的任务决定的。从全面抗战战局看,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不断扩大作战区域,为抵抗这种进攻,就不仅需要正面战场的正规战,还需要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以牵制日军行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从中共的力量来看,八路军、新四军既弱于日军,又少于国民党的军队,稍有不慎,就有被日军消灭,被国民党暗算的危险,这就告诉中共及其军队正面战场的正规战、阵地战不适合,必须选择敌后游击战这一方针。由于日均占地广,兵力不足,是日本占领区内留下很多空白点,国民党军队也无力顾及这些地方,这就为敌后游击战开展提供了条件。明右倾错误的内容及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内容(4个方面)王明右倾错误的内容:1)抹杀统一战线中阶级差别,否定独立自主的原则。(2)反对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反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3)违背党的组织纪律,擅自保持个人主张和意见。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内容:1)讨论了争取党的领导权问题,全会一直认为实现我党的领导权是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批判了王明的两个“一切”,即“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主张。(2)进一步肯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方针。号召全党学习军事,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否定了王明对这一问题的错误主张。(3)会议强调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了右倾错误,重申了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改组了长江局,把长江局认为南方局,由周恩来任南方局书记。1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日本方面:(1)占领了几乎华北全部和华中的长江中国下游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国内仍保留着对战争的狂热和战争力量。(2)缺点也表现出来,首先,战线长,兵力分散,十五个月的战场伤亡巨大,导致兵力不足;其次,经济实力不足:1)日本是一个小国,它提供不了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长期的战争费用。2)日本资源贫乏,财源有限3)日本低估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战争准备只有三个月,超出三个月后将难以支撑;4)日本靠牺牲其他经济部门来发展军事工业,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合理结构,触犯了经济发展必须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长时间下来导致了经济发展失衡。(3)日本政治局面出现不稳,战争政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集团为战争疲惫,内部出现分化。日本已经没有能力进行战略进攻了。中国方面:(1)在初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和巨大的损失。(2)中国的潜在优势开始表现出来并开始发挥作用:1)由于抗战的进步性,使得国共两党的关系非常融洽,2)中国仍然据有广阔的后方和大的抗日根据地,虽然战争减员上百万,但是人口众多,兵源多,补充迅速。3)国际反映固然复杂,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对我国是有利的。以上这些因素就决定,抗战15个月后的中国的优势作用将不允许日军继续横行,中国也无法立即进入反攻使日军转入败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3个近卫声明诱降国党、华北扫荡、华中清乡)(1)在政治上:1938年1月12日,“第一次近卫声明”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1938年11月3日,”第二次近卫声明”称“虽国民政府,亦不犯绝”,日本对国民政府由武力征服改为政治进攻。1938年12月22日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提出“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企图在政治上诱降国民党。(2)在军事上:加强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华北采取“扫荡”政策,在华中进行“清乡”政策。强力打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3)在中国沦陷区扶植建立伪政权:A、伪满洲国1932年3月19日B、蒙古自治联合政府1939年9月C、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0.3.3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12)+维新政府(1938.3)20、列出3个日本在华沦陷区的头目及政权(1)伪满洲国,爱新觉罗•溥仪(2)汪伪国民政府,汪精卫(3)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12月14日,日本侵略者扶植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伪政权。(4)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云端旺楚克(云王)(5)伪广东省政府,主席由陈公博兼任。21、国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及会后国党发布的反共文件(《异党问题处理办法》等3个文内容:1939年1月。(1)关于抗战:蒋介石强调国内外情况对抗战”日趋有利7“国家危险已经过去”,表明国民党不再需要努力对日作战了,这是日本侵华政策变化对蒋集团产生的影响。“确定长期抗战方略”是这次全会的中心议题,“加强团结”、“积极奋斗”、“努力建设”三项努力目标。加强国民党自身,强化一党专政机构及其对前方后方和敌后的控制,是“建国”基本内容。(2)关于党务:今后应力谋“本党新力量之增加与培养7同时应“力谋党的下层组织之健全”,力求“理论之领导”以统一国民思想。(3)关于政治方面决议案:决定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并通过了组织大纲,,它指挥党政军各机关,蒋介石任委员长。(4)基层方面:要彻底清查与整理户籍、保甲、健全保甲制度。(5)关于国共关系:确立了防共限共的方针,设立了“防共委员会”。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的方针政策,表明抗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性一面上升,表明它的抗战由比较积极到比较消极的转变。但由于日蒋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和人民的压力,国民党仍在抗战,也不敢公然破裂国共合作。既抗日又不放弃妥协,既反共有不凡彻底决裂,是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两面政策的基本特点。反共文件:《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理办法》、《处理异党实施方案》等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共产党加以限制。(1)政治上:加紧反共宣传,制造谣言、假文件攻击八路军新四军是不听指挥,阴谋推翻政府。(2)经济上: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禁止贸易,断绝交通。(3)军事上:派遣军队到敌后,制造摩擦,派特务潜入根据地进行有计划破坏。22、国党3次反共高潮的时间及军事进攻的目标(1)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是在1939年12月-1940年4月,军事进攻的主要目标是陕甘宁边区、山西新军、晋冀鲁豫太行区。(2)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发生于1940年10月-1941年3月,顶点是制造了皖南事变。(3)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发生于1943年7月-8月,军事进攻目标是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关中地区2.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的派遣部队,带领者是谁。守卫卢沟桥的是?事变发起者:清水节郎、一木清直等。日军: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师长冯治安旅长王治邦,团长吉星文9、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与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反共内容五届五中全会:声明共产党抗战的目的是为了壮大自身力量,篡夺领导地位,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报告,《整顿党务之要案》的讲话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如《限制异党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理办法》、《沦陷区防范共产党办法提案》,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共产党加以限制:政治上:加紧反共宣传,制造谣言、假文件,攻击八路军、新四军不听指挥,阴谋推翻政府。经济上: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禁止贸易,断绝交通。军事上:派遣军队至敌后,制造摩擦,派特务潜入根据地进行有计划破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了《对中共问题之决议》。《本党同志对中共问题之工作方针》《双十协定》内容:主要内容: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2)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3)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4)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5)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这样一来,两党实质上并没有解决两党之间的核心矛盾,未能改变分裂局面。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不久,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破灭。(3)停战协定(1945.12.1-1946.1.10)双方代表及协议双方代表:国:王世杰、张群、邵力子共: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马歇尔以调停身份参加内容:中华民国国军及共产党领导下之一切部队,不论正规部队、民团、民兵、非正规部队,或游击队,应实行下列命令:(一)一切战斗行动,立即停止。(二)除另自规定者外,所有中国境内军事调动一律停止,惟对于复员、换防、给养、行政及地方安全必要之军事调动仍属例外。(三)破坏阻碍一切交通线之行动必须停止,所有阻碍该线交通线之障碍物,应即拆除。(四)为实现停战协定,应即在北平设一军事调处执行部;该执行部由委员三人组成之,一人代表中国国民政府,一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一人代表美国。所有必要训令及命令,应由三人委员一致同意,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名义经军事调处执行部发布之。(4)旧政协五项协议A、关于政府组织问题,通过《政府组织案》B、关于施政纲领问题,国民党主张以抗战救国纲领为施政纲领遭反对,最终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C、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达成《军队问题案》D、关于国民大会问题,最终达成《国民大会案》E、关于宪法问题,最终通过《宪法草案案》达成包括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制、三原则11、内战爆发时间(1946年6月26日),内战第一阶段特点特点: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7年间的第一阶段国共内战,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十年内战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而国民党则称之为剿匪。共产党自认为进行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将没收的地主资产分发给农村的贫雇农,从而改变农村贫富极度悬殊的经济状况而产生的战争。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先后动用优势兵力对共产党的根据地实行五次“围剿”,前四次遭到失败,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步步为营,迫使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之为“流窜”),从江西瑞金战略转移至陕西延安,损失惨重。(1)1946.6.2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中共分四部突围(2) 进攻华东解放区特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中共的战略防御全面进攻,1946.6.26-1947.2重点进攻,1947.6进攻山东解放区(45万兵力)、陕北解放区(23万)12、人民解放区转入反攻原因及部署原因:(1)争取抗战的主动,在一年多的防御战后,虽消灭了国民党军队100多万,但一直处于被动防御阶段于我方是不利的,如果不及时在力量对比发生有利变化时改变这种局面,国民党军队将重新布局,发动进攻,人民解放军就有重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革命根据地的覆辙。(2)为了扩大战争的成果,因为只有变防守为进攻才能打破国民党继续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破坏解放区的计划,才能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3)只有把战场引向国统区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的统治,瓦解国统区的人心与统治,扩大革命成果影响,从而形成了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部署:分为内线进攻和外线进攻两方面,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外线进攻外线进攻的部署:两翼牵制,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发动进攻,将敌人引入渤海之滨;西北解放军进攻榆林,将敌人逼至绥远也就是把华北敌人推向东西两方,造成华北中心地带的空虚,就在敌军两翼挖开心腹地带暴露之机。三军配合: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由陈粟率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豫皖苏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挺进豫陕鄂地区。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椅角,逐鹿中原。13、减租减息减租减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标准:二五减租一分减息这是一种削弱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其的政策实行原因:(1)最根本的是为了适应国内团结抗战的总任务,适应中共统一战线的总策略(2)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在土地问题上面临的最迫切、最危险的问题是让中国的土地属于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问题。(3)中共党同国民党达成了政治上合作,若没有相应经济合作政策,就难以保持这种政治上的合作关系,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是地主阶级,为了稳住国民党抗战,争取地主阶级留在统一战线内部,所以就要对国民党代表的阶级作经济上利益上的让步,否则这种关系就难以保持。作用:农民收回了一部分劳动成果,减轻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保留了地主剥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根据地内部各个阶层的积极性14、团结抗战的方针问题(1)提出原因:A、相持阶段到来,日军加紧进攻根据地,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战-新的政治军事形势。中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必须坚持团结抗战。B、这是由民族利益决定的,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国民政府强大的军队对抵抗日本侵略具有重要意义C、革命利益,中共代表绝大多数被压迫人民的利益,但发展还不够用,还没有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