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规项目策划书_第1页
城市总规项目策划书_第2页
城市总规项目策划书_第3页
城市总规项目策划书_第4页
城市总规项目策划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24城市总规策划书现状概况县域概况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县位于省东南部,市东北部。西毗宁都县,北靠广昌县,南抵瑞金市及省长汀县,东邻省宁化县。南北长71.8千米,东西宽53.7千米,总面积1581.53平方千米。总人口30.2万人。全县辖5个镇、5个乡: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共有13个居委会、13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琴江镇。县属东南丘陵低山地区。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9%,水面约占3%。琴江由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注入梅江。属中亚热带潮湿天气。年均温18.1℃,年降水量1919.6毫米。地下资源有钽、铌、锡、钨、稀土、瓷土等20余种。省优质烤烟出产基地,白莲出产重点县。206国道直通南北,石〔城宁〔化公路在境汇合。地形地貌县地址构造属华夏系和新华夏构造,境出露的最老地层为震旦系,奥、志留、石炭,三迭、二迭,第三系等地层确实,寒武系,泥盆系、侏罗系,第四系呈现小块零星出露。地貌基本属于丘陵低山类型,由于受地址结构的控制,地貌分布有规律,两头大、中间中,略显哑铃形。四周群山耸崎,峰峦重叠,连绵不断。中部及西部丘陵起伏,各地穿插,琴江两岸地势稍低,境最高峰为县城东南方和省宁化县,长汀两县交界处鸡公岽,海拔1389.9m,最低点是大由乡的桔子窝,海拔173m。气候特点县多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其中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各主导风向频率为北东北19.0%,18%,东北9.8%,西北5.0%,南西南8.3%,西南4.6%。水文县属长江流域鄱阳湖区赣江水系。境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全县大小河流140条,其中集水面积为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5条,总厂1099公里,平均河网密度为0.69公里每平方公里。全县河流众多,雨量充沛,水能资源蕴藏量比较丰富。在县境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条河流中,水能理论蕴藏量总计达5.38万千瓦,多年平均电能4.71亿度。平均理论水能密度为34千瓦每平方公里。琴江发源于县境北部的山,是县城主要河流,流域面积1570.3Km2,平均高比降1.62‰,多年平均流量51.4m3/s,县境河长90.4Km,流域面积1469.10Km2。在城区以上的流域面积806平方公里。琴江的主要一级支流有横江河、秋溪河、大琴河、罗陂河、沿岭河和石田河。自然资源境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面积1119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1%,森林总活立木蓄积量245万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铌、钽、钨等23种矿产。县河沙资源丰富,河沙色泽洁白含石英成份高,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此外出产的青石、红石和火坝白石质地坚硬,适宜制作石器。矿产地78处。其型矿床1处〔坑里铌钽矿,中型矿床2处〔海罗岭铌钽矿、松岭锡矿,小型矿床19处,其余56处为矿<化>点。县主要植物资源有各类树种260余科、550余种。民俗特色和文化景观资源作为赣江的发源地,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名胜众多。既有宋宝福院塔、五摩岩石刻、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鸡公岽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小松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也是中央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周恩来、朱德、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整个新主义革命时期,经历过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四军军部旧址、和朱德同志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县维埃政府旧址、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及人口、城镇化现状国民经济发展现状20XX实现生产总值350098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8219万元、109490万元和1323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0%、14.7%和11.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81349万元,同比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6:29.8:36.6调整为30.9:31.3:37.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5和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42.8%、47.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4.2和4.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92904万元,同比增长11.4%,占GDP的比重达55.1%。总体呈现三产结构不够理想,第一产业比例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人口、城镇化20XX末全县常住人口281699人,其中非农人口5265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5%;60岁以上人口4425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424人,出生率17.1‰;死亡人口2235人,死亡率7.0‰;自然增长率10.1‰。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3918,城镇化率33.34%。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和综合交通现状用地现状县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50.46公顷,人均为94.26平方米/人,围包括现状琴江居委会、东城居委会、城南居委会等9个居委会及兴隆村、西外村、梅福村等26个村,其用地平衡如下表1.1。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构成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m²>占建设用地比例<%>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大类中类R居住用地273.9242.039.69R2二类居住用地213.93R3三类居住用地59.99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73.0611.210.59A1行政办公用地24.07A2文化设施用地0.81A3教育科研用地30A4体育用地0.85A5医疗卫生用地13.71A6社会福利用地2.62A7文物古迹用地0.95A9用地0.04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36.165.65.24B1商业用地28.59B2商务用地3.59B4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3.03B9其他服务设施用地0.96M工业用地89.6613.712.99M1一类工业用地55.74M2二类工业用地33.92W物流仓储用地1.030.20.15W1一类物流仓储用地1.03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03.3615.914.98S1城市道路用地101.1915.514.66S3交通枢纽用地1.62S4交通场站用地0.22S9其他交通设施用地0.33U公用设施用地6.941.11.01U1供应设施用地4.83U2环境设施用地2.11G绿地与广场用地66.3310.29.61G1公园绿地57.288.88.30G2防护绿地5.84G3广场用地3.21城市建设用地650.4610094.26综合交通现状在县域基本形成了"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即横向的泉邕高速和纵向的济广高速。县对外交通主要依靠206国道和已建成的高速公路;206国道在县城经城北大桥过琴江连接至县城东城区的清华大道,并从东城区南侧经上坝大桥出城。目前现状道路受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分布在西城区,主要呈枝状发展还未形成道路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未建立主、次、支三级路网系统。现状已建成2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分别是位于西城区和东城区的西华路和206国道〔清华大道,其中206国道〔清华大道现状还承担着国道206入县城段的交通功能。其它主干道琴江路、东城大道和迎宾大道都只是局部建成通车。其它道路都为城市支路。现有1座长途客运站,为县中心汽车客运站;现状县城基本无社会性停车场,机动车停车要求得不到满足,沿路停放。背景分析和基本问题县的发展背景、面临的机遇与相关规划解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新一轮城镇化重点20XX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给予了"市18个县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最大政策支持"。20XX1月,《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将迎来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展开,并明确了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和具备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作为最毗邻闽东南之一的,未来承接产业转移将大有可为,经济将迎来一轮发展热潮。为此,县委、县政府制定35条具体措施,积极推进政策转化和项目落地,谋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加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其中,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教育、医疗设施的改善等一批批民生工程以及工业园区等项目的落地,亟待具有操作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空间和土地开发上进行科学引导。县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县20XX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XX与20XX比较,地区生产总值由145145万元增加到35009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6888元增加到16050元,年均增长18.4%;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5488万元增长到80631万元,年均增长12.1%。县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商业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需要一个商业规划指导当前行业规化和有秩序地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表2-1《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表指标20XX"十二五""十三五"属性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4%*>11%>11%期间数预期性2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三项支出1005.3元达到本省平均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期末数预期性3城镇化率30.7%>35%>40%期末数预期性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2.7%*>1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期间数预期性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8.4%*>1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期间数预期性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9%>97%>98%期末数约束性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9.6%>80%≥90%期末数预期性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1.9%>95%100%期末数约束性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0.98吨标准煤≤0.88吨标准煤≤0.8吨标准煤期末数约束性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99.8立方米≤70立方米≤50立方米期末数约束性11森林覆盖率72.0%≥72.5%≥73%期末数约束性12有卫生室行政村比例85.0%100%——期末数约束性1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比例67.6%100%——期末数预期性14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93.3%98%100%期末数预期性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生态友好的支柱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荐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工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有序推进钨、稀土、钽铌等稀有金属开发利用和萤石、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加工;发挥茯苓、杜仲、厚朴、丹参等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制药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材饮片、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成药制剂加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文化产业,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推动客家文化、庐陵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播;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古村古镇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游。表2-2旅游组团和精品线路旅游组团和精品线路〔节选原中央区旅游组团。以瑞金为中心,包括瑞金叶坪、沙洲坝革命旧址群、革命历史博物馆,兴国将军园、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宁都起义指挥部、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翠微峰战斗遗址,于都长征第一渡,寻乌调查纪念馆,阻击战纪念园、红五军团诞生地、高虎脑战役系列遗址,会昌诗词纪念园以及翠微峰、罗汉岩、罗田岩、通天寨等景区。精品线路:-赣县-兴国-宁都--瑞金-寻乌-会昌-于都-。客家风情旅游组团。以为中心,包括宋城特色文化产业园、历史文化街区、七里古镇古窑址、客家博物院、五龙客家风情园、森林小火车、安远客家围屋、赣县白鹭古镇、宁都东龙古村、瑞金九堡密溪古村与瑞金粜米街、三百江源头、会昌筠门岭古镇与羊角水堡、兴国三僚风水文化村、峡谷温泉、安远温泉、乐安流坑古村等景区。精品线路:-崇义--南康-安远-龙南-赣县-;-瑞金-兴国-宁都--乐安。表2-3特色农业基地表特色农业基地〔节选脐橙等水果基地。安远、寻乌、兴国、瑞金、会昌、于都、宁都、赣县、、章贡、万安、南康、井冈山、永新、遂川、莲花、宜章、安仁、茶陵、炎陵、汝城、桂东。茶叶基地。、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遂川、井冈山、永新、乐安、莲花、桂东、宜章、汝城、炎陵、茶陵、安仁。油茶基地。兴国、瑞金、会昌、于都、宁都、赣县、安远、南康、、寻乌、遂川、永新、井冈山、乐安、莲花、汝城、宜章、桂东、炎陵、安仁、茶陵。中药材基地。安远、瑞金、、南康、遂川、乐安、莲花、汝城、桂东、安仁、炎陵、茶陵。白莲基地。、宁都、瑞金、莲花。烤烟基地。、瑞金、宁都、兴国、会昌、安远、赣县、寻乌、万安、乐安、莲花、茶陵、宜章、安仁。苗木花卉基地。兴国、章贡区、、于都、赣县、宁都、永新、遂川、万安、乐安、莲花、桂东、茶陵。生猪养殖基地。兴国、安远、南康、赣县、、宁都、于都、会昌、寻乌、瑞金、永新、遂川、井冈山、万安、莲花、乐安、宜章、桂东、汝城、安仁、炎陵、茶陵。水产基地。赣县、万安、茶陵、兴国、瑞金、、南康、宜章。小城镇与村镇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小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民俗文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生态旅游等特色城镇,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支持一批交通区位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发展为中心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引导村庄土地利用。在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下,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免费为村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并提供建设指导。统筹建设村庄生产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庄功能。以乡镇所在地、交通沿线人口聚集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中心村。表2-4重点建设小城镇表重点建设小城镇红色及民俗文化。沙洲坝、叶坪、梅窖、小布、白鹭、赤土、镇岗、西江、留车、岭背、横江〔、水东、里田、牛田、坊楼、路口、龙渣、水口、秩堂、桃坑、岭秀、盈洞、十都、沔渡、湖口、潞水、寨前、延寿、、五岭。旅游度假。三百山、田埠、壬田、日东、水西、湖江、靖石、高兴、筠门岭、浮石、南桥、琴江〔、茅坪、汤湖、三湾、龙源口、莲江、金竹、莽山、三江口、热水、鹿原、豪山、关王、龙海、桃坑、八团、清泉、沤江、舲舫、浣溪、马江、十都、策源、羊脑、四都、暖水、流源、一六。商贸流通。唐江、罗坳、黄陂、文武坝、古龙岗、黄柏、江口、九堡、沙地、东山、澄江、孔田、小松〔、蟠龙、文竹、于田、高陂、芙蓉、山砀、路口、白石渡、三江口、桥头、关王、沔渡、严塘、高陇、安平、界首、虎踞、土桥、文明、岩泉、宁官、东风。加工制造。茅店、沙河、长胜、壬田、云石山、九堡、麻州、江背、版石、屏山〔、沙河、潭口、镜坝、长宁、龙市、草林、阜前、公溪、沙田、梅田、下东、腰陂、永乐江、霞阳、平水、大坪、泉水、大塘、普乐。《瑞金都市区规划〔2013-2030》城镇职能等级结构围绕都市核心区构建城乡一体化区域,强化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乡集镇"五级联动,引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节点,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1主3副10重点镇16一般镇30乡集镇"网络型城镇体系。中心城区作为三个副中心城镇之一,城镇职能为赣闽边际产业新城,赣江源头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休闲城市。县小松镇、屏山镇规划为试点镇,城镇职能分别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型城镇和以新型建材生产为主的工业型城镇。人口规模预测规划瑞金都市区2015、2020、2030年人口分别为245万、263万、295万,其中规划县2015、2020、2030年人口分别37.2万、37.89万、39.3万。城镇化水平规划瑞金都市区2015、2020、203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为48%、55%、66-68%,其中县2015、2020、203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为46%、50%、67%。经营性服务设施配置指引主要结合高速公路出入口、汽车站、铁路站场、机场等对外交通设施设置仓储物流基地。规划结合相应的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完善的物流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市场、专业市场的协调建设,在各县中心城区结合地方特色产品资源,形成多个专业市场,同时在中心城区应完善服务市民生活需要的综合市场建设。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绝对值在全市排位仍然是末位。二是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明显,工业比重仍然偏低。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2%,比全市水平低16个百分点。三是财源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建筑和房地产业,经济运行保障能力不强。四是物价水平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蔬菜、水产品及居住价格,上涨速度仍然偏快。县域交通和对外联系方面交通的便捷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发展的瓶颈,县对外通道不畅,境只有206国道一条二级公路和356国道一条四级公路,高速公路直至20XX才开通,县无铁路通行,运输能力低,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之路网结构极差,农村公路养护缺位。客运站场服务能力低,加重了对外联系的成本,目前投入使用的县中心客运站,建设标准低,占地小,容纳能力低,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现仅建成龙岗乡客运站和72个农村便民候车亭,县—乡—村客运网络不够完善。物流业发展滞后,目前,县城有6户二类维修企业、18户货运站、120余户三类维修企业分散县城四周,占道维修,随意卸货,脏、乱、差,影响城市卫生和美观;城区公交发展落后。目前,县城有公交车6辆计127座,开通公交路线3条,含1条古樟工业园专线。存在公交车辆运力不足、线路少、发车密度低、运行速度慢、候车时间长、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老欠大。总体定位在《市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把建设成为县域围的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赣、闽边际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琴江镇〔县城所在地是县域的增长主节点,同时也是区域城镇组群经济活动、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的中心,在整个市的城镇体系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市城镇体系规划》站在市域的角度对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考虑,对本次规划编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大力实施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坚持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主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进程,到规划期末将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基础设施高效的赣南原中央区生态经济示区和生态旅游基地。着力把打造成鄱阳湖流域生态经济示区、赣闽产业走廊生态工业区、闽三角优质农产品基地、赣闽粤生态休闲福地和赣江源头生态明珠城。最终把建设成为赣南闽西区域合作的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具有现代田园城市特色的休闲度假养生型旅游目的地。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城依托泉南高速公路直通闽三角核心区的地域优势,以技术提升、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发展理念,注重工业与环境和谐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无污染清洁化发展之路,把矿山采选基地打造成集生态型、科技型和成长型为一体的工业产业基地,成为赣闽产业走廊新型生态工业示城。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城以食品安全优质为核心,主打"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走无公害有机化之路。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加强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对接;以规模化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成为闵三角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客家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城依托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以观光、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着力构建集度假、观光、养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成为赣闽粤地区休闲度假、观光游憩的"后花园"。建设赣江源头生态明珠城坚持以历史性责任、前瞻性思维、品位性眼光、功能性理念规划和建设城市,注重城市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融合,建筑风格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彰显人文资源与生态优势。建设成为赣江源头的生态明珠城。发展战略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旺县、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鄱阳湖流域生态经济示区,建设生态、创业、和谐,努力实现赶超进位、转型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发展的基本理念及基本原则依托景区,共享收益成果在县各景区旅游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将项目打造为"最美"的文化娱乐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地,提高的旅游吸引力。强化观光和度假休憩的关系,使得县各景区产生互补和共生的关系。最终能使通天寨生态休闲度假区、赣江源生态旅游区、红石寨-秋溪红色旅游区、西华山综合旅游片区、北部客家风情旅游区和九寨温泉旅游区形成共享市场空间,共享其产业平台,共享收益成果。同时大量旅游消费,将直接带动村民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特色开发,招揽八方来客充分的挖掘本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县是赣闽粤旅游地区休闲度假、观光游憩的"后花园",是农村生态旅游的天地;同时本项目主要是作为文化娱乐旅游进行建设,能为周边旅游景区提供基础配套设施服务,能聚集大量的客源,利用周边景区的客源基础打响知名度,最终取得经济上的收益。生态低碳,特色集中发展在通行、住宿、园林景观等各方面以低碳环保为设计理念,以客家民居为核心打造景区式的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建筑中,通过建筑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及生态景区的建设能直接带来生态上的效益,可在全国的城市建设树立一个标杆,并进一步提高县良好的社会形象。坚持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落实发展举措,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发展。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提升城镇化水平。通过抓项目、兴产业、强平台,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把体制机制创新推向深入,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用新理念、新思维、新办法、新举措来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发展,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努力把建设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致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发展战略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投资规模和强度,确保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激发和释放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围绕产业项目和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持续加大投入,增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增加投资的规模和强度,确保"十二五"期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资体制改革,降低投资门槛,放宽对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制度上确立民间资本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项目,鼓励各类资金进入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经营性公用事业项目,支持社会资金进入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吸引银行资金、风投基金。发展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实施强攻工业战略,打造赣闽产业走廊生态工业区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坚持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发展原则,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矿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三大工业主导产业。整合生型要素资源,转方式,拓领域,提质量,扩总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的集聚力和全县工业的整体实力,努力把建设成"赣闽产业走廊"生态工业区。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年均增长30%以上,"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抓好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围绕机械制造业、矿产品精深加工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建设。采用市场配置、资产重组、入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种资源向基础好、潜力大、势头强的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集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培育上下游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推进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升级发展。一是做强机械制造业。实施"十亿元产业、亿元企业、千万元纳税大户"培育计划,以环保设备、矿山机械、齿轮、轴瓦为重点,扶优扶强,重点培植3—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二是做大矿产品深加工业。加大对萤石、石英石、钾长石、瓷土、钽铌、锡、钼、地热等优势矿种开发利用力度,延伸产业链,达到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氟化工、建材产业,培植2—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税收超3000万元的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三是做优食品加工业。以白莲系列食品加工为主攻方向,发展油茶、香料加工,培植2—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税收超千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国家、省、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利用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展节能环保、氟化工新材料、光伏、绿色食品四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以废旧铜回收专用设备制造、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专用设备制造、矿山除尘设备制造为主的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扩大产能,鼓励氟化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新材料,推进白莲加工、山茶油加工绿色食品认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鼓励现有制造企业向环保设备制造转型,选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为发展方向,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升级。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进、科技成果转化来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单一设备向成套设备,由小型设备向大型设备,由低端设备向高端设备,由前端设备向终端设备的转型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资金合作、技术协作、产业配套等多种方式抱团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推进节能减排。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绿色认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全面节能行动以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业基地管理,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5%以上。推进生态园区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方针,创新工业园区建设的机制体制,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平台建设始终以生态模式为主线来建设,园区规划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区建设注重与生态的协调一致,园区建筑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园区实现集约发展,具有较大的投资规模、较高的投资强度。设置入园企业的"绿色门槛",杜绝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园。力争到2015年,古樟工业园完成5000亩的建园任务,屏山创业园完成3000亩、小松创业园完成2000亩的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打造成新型工业化的大平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到"十二五"末,入园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强攻工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领导力量、财政资金、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向工业集中。进一步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在政治上关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工业人才,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工业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家。实施主攻旅游战略,打造赣闽粤生态休闲福地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突出"生态山水"和"客家文化"主题,有序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形象策划和市场营销,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打造赣闽粤休闲度假福地,使旅游业成为我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到2015年,游客接待量达100万人次以上,年均递增35%以上。旅游产业总收入3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加强旅游策划抓好旅游整体策划,打响"中国最美莲乡"、"生态休闲福地"品牌。突出生态休闲主题,做好旅游整体策划与项目个体策划的衔接和统一。注重旅游营销策略,举办节庆盛事活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媒体推介、旅行社推介、广告推介等多种形式,增加社会关注度。主动融入赣闽旅游大格局,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加快资源开发加大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前期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景区开发和建设。围绕做大生态旅游品牌,在做好赣江源生态景区、九寨生态景区、通天寨景区三大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开发体现生态风光、客家文化、人文风情的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屏山长溪、高田堂下古村游;桂花屋、联围屋、沙塅围屋古民居游;横江秋溪革命旧址群、红军攻克红石寨、阻击战纪念园红色游。形成山、水、人、文一体,古色、绿色、红色俱浓的人文生态游。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景区品位围绕创建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赣江源、九寨、通天寨三大核心景区建设力度,不断扩大景区围、增加景区容、提升景点品味,尤其是在景区景点的奇独性、唯一性上进行挖掘开发。围绕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不断完善景区交通、游览、安全、卫生、购物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各项措施。实施国家品牌战略,创造条件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户外运动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县等国家旅游产业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示县,赣江源景区通过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4A景区验收,通天寨景区通过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验收,九寨景区通过国家4A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验收,客家名胜景区〔宝福院塔、桂花屋、古城墙达国家3A景区标准,大畲古村、通天寨生态乐园创建全国农业省级乡村旅游示区,堂下古村、联围屋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区。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按照满足"食、宿、行、游、娱、购"等六大旅游基本需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基本服务项目建设,实现旅游服务标准化、专业化、规化。建设城区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开通旅游网络平台,为游客提供旅游公共服务。健全旅游政策法规、服务标准,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规旅游企业服务行为,营造规、和谐的旅游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打造闽三角农副产品基地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6亿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年均增长9%。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206国道、县乡公路沿线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业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产品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重点发展烟叶、白莲优势主导产业,巩固烟叶第一县、中国白莲第一县的地位。加快生态油茶、有机蔬菜特色产业建设,打造全省油茶重点基地、全市蔬菜基地。支持香樟、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形成全省特色工业原料林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白莲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香樟、生物质能源林达到10万亩。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白莲、油茶、蔬菜等重点产业,引进和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外向度高、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扶强做大若干个有精深加工能力、有市场营销网络、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整体效益,带动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引导土地、山林向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专业大户集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农户开展资金、技术、劳务、营销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提高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5年,白莲、油茶、蔬菜分别创建2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白莲、油茶、蔬菜、脐橙、生猪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60家以上,市级以上农民专业示合作社达到10家以上,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户面达到50%以上。构筑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构建以农技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体系、农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农资服务体系、畜牧服务体系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鼓励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良种配套,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筹建农产品质检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管理、质量安全检测、检测结果通报及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出口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引导扶持农民建立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及时提供农畜产品市场供求、综合技术、政策法规等信息服务,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探索建立便于操作的农户联保、住房和养殖场所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贷款担保体系。建立以农业部门、供销社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覆盖全县所有乡村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推行农资供应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规服务,连锁供应的农资占全县总量的60%以上。探索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通过财政贴息或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户联合出资的方式,建立农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控制发生大规模的动植物病虫害。培育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并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营销中介组织及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和鼓励农民调优种养结构,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全面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从事非家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增长的目标。深化改革战略,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对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在更广泛、更深层次上的对外开放和对接融合,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全部退出,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快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服务体系,加强部门和乡镇、行政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居住证管理制度,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信访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质量监督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产品准入和质量监管制度。稳定消费价格,加强价格监管和调控。加强法制建设,抓好"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力招商引资以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更有效的手段,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外向型经济。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把招商引资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招商兴工,招商旺城。坚持产业招商。以工业、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项目招商为主,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的配套和延伸,通过招商促进工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就业;坚持大项目招商。集中人力、物力主攻大项目招商,重点引进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在招商政策和资源配置上进行倾斜,提高对大项目落户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坚持优质项目招商。注重引进投入产出大、资源消耗少、利税贡献高、产业带动强的项目,提高招商引资对产业发展、财政增长的贡献率。加快招商平台建设,推进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口岸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和降低商务成本。建立开放型经济工作联动机制,健全招商、亲商、安商、富商服务体系,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提高对重大产业项目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到2015年全县实现利用县外资金22亿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335万美元,年均增长10%;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7万美元,年均增长10%。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紧邻闽三角核心的区位优势,争取更大的政策空间和更多的项目支持,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建设,加快与周边城市尤其是与闽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的联动发展,建立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加强与闽三角地区的区域发展合作。借助—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好闽台创业园,出台鼓励台商、闽商投资的系列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台商、闽商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目标发展总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坚持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主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进程,到规划期末将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基础设施高效的赣南原中央区生态经济示区和生态旅游基地。着力把打造成鄱阳湖流域生态经济示区、赣闽产业走廊生态工业区、闽三角优质农产品基地、赣闽粤生态休闲福地和赣江源头生态明珠城。最终把建设成为赣南闽西区域合作的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具有现代田园城市特色的休闲度假养生型旅游目的地。城市性质:赣闽边际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与休闲观光城市。城市职能:县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浓厚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生态城市和休闲观光区;赣闽粤的旅游度假与休闲养生福地;赣南闽西的交通枢纽、产业转移示区和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近期〔2020年:12.0万人;远期〔2030年:17.0万人。分项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GDP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4:35;到2020年,全县GDP突破123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5:40;到2030年,全县GDP突破38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0:50。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县域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提升中心功能。同时重视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保护资源环境,构筑和谐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至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7%左右,每千人医生数达到3.0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eq\o\ac<○,1>近期目标〔2013-2020:全面推进、跨越发展。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6%,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万人医院床位数达到35个,万人医生数达到20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万人藏书量达到7000册。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现代田园都市休闲度假养生型旅游目的地已经初步建成。eq\o\ac<○,2>远期目标〔2021-2030:优化提升、持续发展。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7%,万人医院床位数达到50个,万人医生数达到35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万人藏书量达到10000册。建成功能完善、品质卓越、模式领先的现代田园都市休闲度假养生型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目标县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绿色经济城市;推进城镇跨越,建设合作效率城市;推进文化跨越,建设客家文化名城;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推进民生跨越,建设幸福城市。把建设成为赣南闽西现代田园都市休闲度假养生型旅游目的地。资源利用与目标保护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资源能源优化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地表水资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控;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发展节水产业,提高用水效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建设成为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园林城市和环保模城市,成为绿色、低碳、宜居的现代田园都市休闲度假养生型旅游目的地。空间布局规划县域空间布局规划根据县现状空间结构及等级结构规划,未来的县域空间结构可以归纳为"一主、两副、三片、七点"。城镇体系的发展思路是:在区域空间拓展战略的指引下,依托城镇极轴发展理论,遵循"中心集聚"和"轴线开发"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瑞金都市区发展副中心和发展轴,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即通过县域中心及发展轴线强化整个县域的实力。"一主"即以县城为中心,包括泉南、济广两条高速公路出口的屏山、小松创业园。"两副"即以小松副中心和横江副中心,"三片"即中部城市发展片区、南部生态经济片区和北部特色产业片。南部经济区包括珠坑、横江、屏山、大由、龙岗五个乡镇,北部特色产业片区包括小松、木兰、丰山、高田四个乡镇。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心城区的工业、居住等城市用地以组团式形式布局,有利于工业达到规模化效应,居住设施合理配套。通过区域绿地、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引导作用,强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划形成"一江两岸"的空间结构。"一江"即琴江;琴江水系南北贯穿城区,沿岸汇聚了大量的居住、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公园、广场,且将西城区、东城新区、屏山创业产业园相联接,是东西两城自然分割线、城市滨水景观廊道。"两岸"即琴江两岸的西城区和东城新区两个城区;西城区位于琴江以西,主要为现状城区,规划形成老城商业板块及居住板块,主要以功能疏解、综合整治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以集散、服务为主的城市片区;西城区南部的泉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以新型机械制造、现代服装轻纺、电子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工业园。东城区位于琴江以东,206国道南北向贯穿而过,规划以清华大道为轴线,形成集行政、居住、教育、文化、休闲为核心的城市新区。主体功能划分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