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1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2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3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人地协调观)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①大气、水、②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③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④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⑤有机物的能力白然环境要素通过⑥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⑦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⑧光合作用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⑨海—气相互作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氧气的稳定:植物光合作用释放⑩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大气中氧气含量的稳定、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意义(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⑪发展。(2)协调⑫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内容举例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黄山“四绝”(“怪石”“云海”“奇松”“温泉”)组合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特别提醒水土流失是自然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气候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响应原理2.特点: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3.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加快,不利于人类的适应。4.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自我诊断1.判断正误(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迁移。(√)解析:(1)“落红”变为“春泥”体现了物质迁移的过程。(2)“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解析:(2)“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解析:(3)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4)厄尔尼诺现象现已为世人所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种种灾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解析:(4)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2.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答案:A解析: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3.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答案:C解析: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因此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互动探究·关键能力探究主题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探究活动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情境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图。(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了图中哪些要素的相互影响?(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多为外流河,西北地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反映了哪两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答案:(1)在一些高山上,气温垂直变化大,反映了地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流程长,多为外流河,西北地区降水量少,河流流量小,流程短,多为内流河。主要反映了气候与水文之间的关系。知能整合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湿热的气候条件→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干旱的气候条件→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气候与水文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上物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亚寒带则为针叶林植物也影响气候植被茂盛的地方,周围的空气要湿润得多气候与土壤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的干湿状况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地貌与水文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的湖泊多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更是深刻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是流水切割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由河流堆积而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影响生物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是不同的,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影响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不同水文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土壤也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二、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变质、重熔再生物质迁移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降水、径流)太阳能→作用光合化学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意义(1)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1)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2)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1)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素养培育综合思维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千米。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平均海拔2400米。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被称为世界旱极。沙漠中广泛分布着干盐湖和盐壳,而风成沙丘极少。阿塔卡马沙漠作为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为人类探测火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其地形剖面图。(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的环境特征。(2)从大气运动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降水稀少的可能原因。答案:(1)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气候极端干旱;干旱的气候导致该地河湖稀少,多为咸水湖;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2)阿塔卡马沙漠大致位于南纬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南信风带控制;东南信风来自内地,且该沙漠处于山地背风坡,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副热带高压和背风坡的东南信风,均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难以冷却凝结成雨;西部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形成逆温层),抑制了空气对流,不利于成雨。探究主题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探究活动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与要素组合及其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曾经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1)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地表特征是什么?是哪种外力作用造成的?(2)情境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人们在黄土高原的演变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3)黄土高原景观变化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答案:(1)地表沟壑纵横。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2)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教训:人们在开发资源时,应把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适度开发。(3)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知能整合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案例时不能将各自然地理要素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实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二、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生物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素养培育地理实践力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中海村6组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体滑坡。原本覆盖着绿色植被的山体表面露出一块斜长约880米、宽约280米的泥黄色破坏面。此次山体滑坡造成省道435线交通中断,9人被埋。(1)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2)植被要素的变化与山体滑坡有何关系?答案:(1)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交通中断、人员被埋。(2)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随堂巩固·自我测评(2021广东珠海高二期末)冻土,一般指温度在0 ℃或0 1.西伯利亚部分永久冻土融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降水增多C.气温降低D.降水减少答案:A解析:导致西伯利亚部分永久冻土融化的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对。2.永久冻土的融化可能导致西伯利亚地区()A.生态系统更加稳定B.地质灾害增加C.气候变暖趋势缓解D.湿地面积减少答案:B解析:随着永久冻土的融化,西伯利亚地区地质状况将变得不稳定,地质灾害会增加,B对;永久冻土融化,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生态系统更加不稳定,A错;永久冻土融化,原保存在冻土中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加剧气候变暖,C错;永久冻土融化,地下水和地表水可能增多,湿地面积可能增加,D错。(2021山东济南高二期末)杏仁桉是世界上最高的树,一般都高达100米。它们最初生长在澳大利亚的半干旱地区,树根扎得又深又广,吸水量特别大,有“抽水机”的雅号。树叶细长弯曲,而且侧面朝上。其木材是制造船、电线杆等的极好材料,世界很多地区进行了引种。下图为杏仁桉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杏仁桉的树叶特征是为了()A.适应干燥气候B.防止被大风刮倒C.便于吸收雨水D.增大受光面积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杏仁桉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半干旱地区,叶片侧面朝上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燥的气候,A正确。杏仁桉叶片朝向不能防止被大风刮倒,B错误。叶片侧面朝上,不利于叶片截留更多降水,C错误。杏仁桉的叶片侧面朝上,与阳光投射方向平行,叶片与阳光接触面减小,不能增大受光面积,D错误。4.1984年起,我国西南某些地区开始大规模引种杏仁桉。这一举措却给当地带来了生态灾难,这种灾难主要表现为()①地下水位逐渐降低,旱情更加严重②土壤盐碱化更加严重③林下的草本、藤本植物逐渐枯萎④土壤肥力逐渐降低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杏仁桉吸取地下水,地下水位逐渐降低,旱季的旱情更加严重;林下的草本、藤本植物因缺水而逐渐枯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因缺水而肥力逐渐降低,①③④正确,B正确。土壤盐碱化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加之蒸发旺盛而形成的,②错误。下图中湖泊是我国西部内陆重要的淡水湖,湖岸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但不均匀。近十多年以来,湖泊面积明显减小,并逐渐变为微咸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湖泊面积减小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昼夜温差减小B.芦苇面积增加C.生物多样性减少D.湖泊蒸发量增加答案:C解析:水比热容大,大面积水面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使得昼夜温差减小,而湖泊面积缩小,使得昼夜温差变大,A错。湖泊面积减小,适宜芦苇生长面积变小,B错。湖泊面积减小,湖泊周边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