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中利益问题研究6600字(论文)》_第1页
《不当得利中利益问题研究6600字(论文)》_第2页
《不当得利中利益问题研究6600字(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不当得利中利益的认定与返还摘要不当得利制度历史悠久、内容精深,是私法的基本制度之一,与其他民事法律制度相比,不当得利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各国法制上的巨大差异,故有“比较法上千变万化的精灵”之雅称。本文讨论的是不当得利及其法律适用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讨论的是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长途;其次讨论不当得利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然后讨论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通过这三部分,讨论不当得利及其法律适用研究。关键词:不当得利;利益返还;利益认定引言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之事实。的确,这一制度牵涉甚广,错综复杂,此为其研究困难之所在,亦为其魅力之所在。研究不当得利有助于更深刻了解私法上财产变动的价值取向及其内在的调整机制。因此,不当得利制度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备受重视。但是,在我国该制度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与不当得利制度在理论上准备不足有关系。况且,关于不当得利的理论观点众说纷纭,若不对其进行体系化的考量,在民法制度中给以位置,明确其价值和构成要件,直接探讨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犹如无源之水。下文就不当得利及其法律适用研究予以讨论,完善民事法律制度的体系化。一、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长途(一)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溯流不当得利发端于罗马法,经过漫长的演变,到近代得到大陆法各国的普遍承认,成为与合同、侵权并立的重要制度。诚如王泽鉴所言:“民法上很少有一种制度,像不当得利那样源远流长,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仍然对现行法律的解释适用具有重大的影响。”罗马法将债的发生原因分为契约、准契约和私犯。所谓准契约是指一方的行为并未得到他方的同意,不构成契约,但若该事实不违法,应衡诸公平原则与公序良俗,赋予其发生与缔结契约相同的法律效果。不当得利正是从属于准契约的一个范畴。对不当得利的救济方式,罗马法准用法定诉讼方式之请求返还诉,使原告有权追回其物、以此保护受损失方。罗马法上的不当得利有在种类型:(1)非债清像之返还,指不存在债务向误为清偿给付;(2)给付目的不达之返还,指当事人一方基于特定目的而为给付,其后目的不能实现,为给付的一方可以请求受领给付的一方返还所受利益;(3)不道德受领之返还,指给付的结果致使受领人的受领与善良风俗、公共道德相违背,给付方可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4)不法之返还,指一方不法受领他方的给付,允许依法追回;(5)无原因之返还,这弥补以上四种类型划分所可能过成的漏洞。可见,罗马法上依不当得利的发生原因承认个别的诉权,并没有抽象出不当得利的概念,尚无统一的不当得利请求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很深,尤其是对大陆法系。(二)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和成熟1.不当得利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发展轨迹在大陆法系中,我们以法国、瑞士、德国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且对不当得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立法例,观察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过程。1806年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上的不当得利,但对不当得利未设概括性规定,仅对非债清偿有规定。因此,在相当一个时期,法国法院不区分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他们用民法典中非债清偿的规定和无因管理的规定解决不当得利的情况,主张无因管理的管理人仅仅为他自己的利益行事,仍然是无因管理。直到1882年法国最高法院在Bourdier案中采纳了学者Aubry和Rau的观点,把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区别开来,但该判决非以法律条文而以自然衡平原则为依据。由此,在法国民法上不当得利请求权主要系由学说和判例所创设。瑞士法对不当得利的发展有独到的意义。统一的不当得利请来权在瑞士1882年民法中首次得到确认,井作出了一般规定,将不当得利归结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在1911年颁布债务法时,吸收了1882年民法关于不当得利的立法原则,于第62条规定:“不当由他人的财产受有利益者,应当返还其利益。在效之原因不存在、不规实或名其后消天时,其受对价者亦负有返还义务。”并有若干条文分别规定了不当得利的其他事项。但在理论上一直认为不当得利请求权为辅助的救济手段,使其功能受限制,在整个民法体系中处于不显著的地位。德国民法尽管最初也同法国一样缺乏对不当得利的一般教济,但到了19世纪末,由于萨维尼统一并整合了来源于古罗马法的各种请求返还之诉(Condictio),《德国民法典》不仅确立起了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而且列举了它的各种类型,将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之不当得利作为债发生的独立原因,统一了不当得利制度体系,使之与合同、侵权、无因管理并列起来。同时,德国学者VonCaemmerer以Wilburg的非统一说为基础,建立不当得利类型化的理论,发展形成了所谓的“现代不当得利法”。而且,德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与德国民法所坚持的物权行为无因性有着密切关系,甚至认为不当得利就是用来治疗因采纳物权行为无因性而自创的伤痕。至此,在大陆法上,源自古罗马法的不当得利由过去拾遗补缺的角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重要制度,它使债法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不当得利在中华民国时代被完整地引进到我国。前苏联继承罗马法发展而来的不当得利制度,对我国建国后的不当得利制度的研究和确立,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不当得利返还作为作为具体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上的反映,最早见之于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轻济合同法》,该法第16条规定:“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依据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对方。”而不当得利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债法制度,则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即第92条对之予以规范:“没自合法根据,取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法律规定如此单薄,学术界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所以,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需要发展与完善。二、不当得利的概念和构成要件(一)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给这样的制度下定义,难度真的很大。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的事实。不当得利发端于罗马法,经过漫长的演变,到近代得到大陆法各国的普遍承认,成为与合同、侵权并立的重要制度。与其他民事法律制度相比,不当得利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各国法制上的巨大差异,故有“比较法上千变万化的精灵”之雅称。与不当得利在大陆法上早已确立独立地位不同,英美法上长期缺失统一、独立的不当得利制度。直至20世纪中后期,随着“返还请求权”(rstitution)由单纯的救济方式发展为独立的请求权基础,这一状况才得以改观。返还请求权虽然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其基础为不当得利之返还,故实质是与大陆法上不当得利大体对应的法律制度。以比较法的视角来看,不当得利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种。大陆法通常将之定义为:一方“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他方受损害的事实;英美法中返还请求权的定义是“建立在不当得利基础上的请求权”,而作为基本原则的不当得利,系指被告受益致原告受损,且保有该利益具有“不正当”性。对比,可见两大法系关于不当得利的概念的颇具相似性,只是在第三个要件上有所不同。大陆法强调的是严格依据法律,而英美法求助于“不正当”的抽象概念,有失明确性。(二)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1.一方有利益受有利益指因为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增加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但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价值不在此限。一方受有利益可谓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之一。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也明确了“取得不当利益”的要件。若不具各此要件,即一力当事人仅使他力的财产受到损害,自己并未从中获得利益,则会产生损害赔偿责任而非不当得利返还责任。利益不仅指财产也指劳务,甚至权利。受有利益包括利益的积极增加,如利益的取得、财产或权利的增加,债务的消减等形式;以及利益的消极增加,即利益本应减少而并未减少的情形,如节省成本和费用等。对受益方的主观状态是否衡量不当得利成立的条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他方受有损害所谓报害,不独减少他人存的财产,他人的该增加的利益没有增加,还包含,一方获益与他方受损失否是为并在的要件,有不一样的看法。史尚宽先生认为,虽受有利益,面未致他人受有损害者,不能构成不当得利。“日本民法典第703条规定:“无法律上的原因,因他人财产或劳务利益并使他人受损失者,于该利益存在的限度内,负返还义务。德国民法典信812条“原则”第一款规定:“无法律原内,因他人给付或以其他方式由他人负担费用间而取得利益的人,对他人负有返还义务”。该条也暗示了必须要有一方受到损失。我国立法则以“造成他人损失表达此意”。3.受益与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受益与受损不需要同时发生,内容也不必一样。如果受益的原因事实与受损的原因事实非为同一事实,即使二者之间在利益变动上具有一定关系,也不能认定为不当得利。如此看来,原权利人的权利无法得以补正。非直接因果关系弥补了直接因果关系的不足之处,保卫了公平,但基于公平理念,依社会上一般观念决定因果关系,将使不当得利衡平化,影响法律适用的安定,相当因果关系乃侵权法上的概念,旨在认定加害人对其侵权行为所生的损害,应是否负赔偿损害。4.无法律上的原因尽管各国对不当得利的实体法规定有所不同,但实质要件都强调利益取得的不当性,即得利“无法律上的原因”。无法律上的原因在我国《民法通则》中表述为“没有合法根据”,与无法律上原因属于相同语义不同表达,是不当得利构成的核心要件。既可以是自始无法律原因,如无权人有偿处分他人之物而受益的不当得利,也可以是事后失去法律上的原因。如依据合同履行了给付,该合同后被确认无效,也成立不当得利。三、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一)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在国际私法上的法律地位不当得利制度在各国实体法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决定了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各国在国际私法立法中大致有三种作法:1、在“非法律行为而发生之债”、“准契的”或“准侵权”中加以规定。如1965年《波兰国际私法》第31条规定:“非法律行为所生之债,依债务原因事实发生地法:当事人有同一回籍,又在同一国内住所时,依当事人本国法。”2、将其纳入“损害赔偿请求权”中。如197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于国际民事、家庭和劳动法律关系以及国际经济合所适用法律的条例》第17条第1款规定,“对于在合同关系以外造成损害行为的责任,包括个人要件和损害赔偿的范围在内,应当适用损害所在地的国家的法律。”3、明文规定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如1079年《匈牙利国际私法》第35条规定,“不当得利及其法律上的后果,适用利益发生地法。”(二)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1.不当得利发生地法不当得利适用发生地法的主要依据是,有关事件发生地的法律与不当得利之债有最密切的联系。这种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如果不当得利当事人之间曾存在某种法律关系,且不当得利系因该法律关系产生时,调整该法律关系的法律应比发生地法与不当得利之债有更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该情况下,按最密切联系原则,应该适用的是调整原法律关系的法律,而非发生地法。此外,即使当事人之间不曾存在法律关系,发生地亦有可能与不当得利之债没有牵连。尤其在现代社会,资金流转异常迅速、方便,有时资金流动到某地仅仅是因为某些其他原因,如避税、保密等,而与不当得利本身并无任何关联。综上所述,在当事人不曾有法律关系的情况下,不当得利之债适用不当得利发生地法是一条较为适合的法律选择规则,但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所以,在晚近国际私法中,该规则已经不再是不当得利法律适用的支配性规则。2.属人法有学者提出“属人法说”,认为涉外不当得利案件应由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决定,如果当事人的属人法不同,则适用被告之属人法。“属人法说”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①不当得利之债为被告的法定债务,故应由被告的属人法确定。②当事人有适用其属人法的期望。但实际上,这两条理由都欠妥当。第一条理由的理论根据是:自然人不论在哪里、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只受其本国法制约。这一观点是殖民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不平等色彩,在当代早已被废弃。考虑到不当得利之债产生的实际情况,第二条理由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但如果不当得利当事人之间曾存在某种法律关系,且不当得利因该既存法律关系而引发,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通常会希望调整原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于不当得利之债,而非其属人法。此外,属人法的缺陷主要包括:①属人法历来有国籍国法和住所地法之争,其认定标准不一;鉴此,在当代国际私法语境下,经常居所代替住所或国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确定属人法的连结点。②如果被告不止一人,则其属人法亦有数个之可能。③属人法与不当得利之债往往并无实质性联系,适用之有失公允。综上所述,当事人共同属人法只有一定条件下,尤其是当事人共同经常居所地与不当得利发生地均位于一个国家时,才具有合理性。3.起因法律关系的准据法在实践中,大量的不当得利之债是产生在曾存在合同关系或其他法律关系之间的。尤其是在合同被撤销或宣告无效后,当事人之间经常会产生不当得利的返还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学者提出,如果不当得利的产生与合同有关,则应适用合同的准据法。采用这种做法的理由与在不当得利因合同产生时适用合同的准据法类似,如操作方便、符合最密切联系原则、有利于促进判决结果取得一致等。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当事人之间的这种法律关系应当符合以下标准:当事人之间的这种法律关系独立且先于不当得利产生;同时,其后产生的不当得利与之有实质联系。只有满足这样的前提,适用该有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才能取得上述积极效果。四、不得当利益返还方式上述利益之载体的存在状态、损失、善恶的分析可以从比较法的角度寻求佐证,我们也会发现这一具体制度的建构符合两大法系融合之趋势。在英美法上,不当得利被称为无偿得利,它与可期利益和信赖利益一起构成了违约赔偿似的三种依据。无偿得利之功能在于当违约损失无法计算时,作为一种赔偿金的替补规则来实现“纠正的正义”。所以合同法上研究不当得利的重点在于利益的确定性。这种制度构建的理念启示:其一,不当得利制度也关注损失,但在适用不当得利制度时却不考虑损失。因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是不当得利制度适用的前提,损失既然是不确定的,也就无所谓损失的大小,更无所谓对利益返还的多少产生影响。其二,违约方无偿得利的返还,旨在避免无功受禄。它不具有惩罚性,也谈不上过失或善恶,只是“唯利是论”,即所谓“白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其三,不当得利的适用范围被限于合同的违约损害赔偿中,从而免去了大陆法系中对许多问题的争论。强调利益的确定性表明了该制度不关心受益人所得利益是什么,而是关注所得利益代价的确定性,并以此来确定赔偿金的数额。英美法中无偿得利之价金返还方式与本文之论述殊途同归。本文对不当得利请求权的重新界定,是物权行为无因性对不当得利内涵影响的结果。用基于现存状态之考虑来调和不当得利与所有权请求权的关系,主要考虑了物的既成事实性对返还的影响和物尽其用的效益原则。不当得利的功能应该在衡平的基础上向此方面扩展。所以不当得利的效力应该重新思考,不当得利返还以原物为原则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