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_第1页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_第2页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_第3页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_第4页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兼议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是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出发,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其存在问题,从制度的角度切入,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前言:在我们论说本文主题之前,有必要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化进程这雨两个既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进行简要说明。一.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化进程的涵义1.城市基础设施概念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公用设施,是城市存在、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经济要素,也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例如:市政基础设施中的公共运输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隧道、地铁与高架轻轨、城际铁路等市政设施;城市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城市供热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社会环境设施,后者如城市公园、生态绿地、河岸、健身体育场馆及社区休憩设施、图书馆、各类文化设施、医院及疗养院等。城市基础设施,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二类是技术、经济性基础设施,以上两类基础设施是城市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此二类也称为中观基础设施即“城市对内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它又大体可分为六个系统:(1)。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2)城市能源系统;(3)城市交通系统;(4)城市通讯系统;(5)城市社会环境系统;(6)城市防灾系统。城市基础设施都被以上六个系统所包含。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运动的载体和渠道,特别是,市政道路管线系统更以自身的物理功能与技术功能,负荷着城市对内的国民经济经济活动。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完善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但能够为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宜居的条件,而且能够为城市带来良好的效益和形象,形成优越的产业投资环境,为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发展,吸引增量的资金、人才和优质企业经营实体的进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从而反过来又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状况。2.城市化进程內涵对城市化进程的解释很多,一般认为,城市化进程是指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活动有机整体,它包含各方面产业的生产和生产要素(劳动力人口、城市土地及其自然环境资源、资本与技术进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集约大生产的过程。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普遍共识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文明程度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文化建筑、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城市规模的发展和扩张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日益完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及调整也要求不断地改善城市功能,从而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化进程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不断完善的过程。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分析(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关系一般分析我们把城市经济体系比作一个工厂,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就好象是工厂的动力管线与运输系统;如果我们把城市经济体系比作一个农场,那么市城市基础设施就象是土地的给排水、集散系统。我们把城市经济体系比作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系统,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就象是的森林植被与河流堤坝系统。城市首先是一个经济形态,其次是一空间形态。提高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它的产业聚集效应和现代化功能的发挥。为便于理解,我们先引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要得富,先修路(含电力、通信、煤气、给排水管线以及桥梁、涵洞、跨河/线桥隧道立交桥管线基础设施)”。这句话至今仍在西部经济不发达落后地区广为传。这里的修路,其实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它生动的描述了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密切关系。其实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基础设施关系也是这样的,一般來说: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而对城市化进程的支持,是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來的: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直接参与、服务城市经济活动;二是城市基础设施间接支持和保障城市经济活动。城市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必然会对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结构等产生积极影响,而后者又直接作用于城市化进程,并对城市化水平提高产生良好、持续的影响。在“城市基础设施”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我们以西部大城市成都市为例,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成都市一、二环路的改造、城北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中小亍道拓宽与五块石蓉北商贸大道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荷花池为中心1500万平方米商贸一二级批发市场。城南汽车家俱市场、城西的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城东的粮油、纺织、化工、商贸一二级批发市场,迅猛发展,也都是依托于新建成的宽松交通环境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以上我们说明了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其实城市化进程本身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直接的衡量指标就是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大,而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各种需求的增长:不动产投资、服务性消费需求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增长,又直接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互促共进关系。三、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对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西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吸纳了來自农村的就业人群,另一方面,也过度透支了经济发展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投入。这些年來,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增长是不爭的事实,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城市建设的投入增长更快,城市道路、交通、环境都在改善,大大缓解了城市化产生的巨大需求压力,但仍落后于东部城市。随着近几年人口的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需要更大,总体上讲,城市对外基础设施与城市对内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滞后的现状。西部大开发,城市对外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但西部地区不论是从基础设施的硬件——交通到基础设施的软件——文化、教育、卫生,还是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农村基础设施,乃至于影响到西部投资环境的治理污染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的实施。滞后的基础设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部地区城市对外基础设施的硬件——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是城市对外基础设施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它不但是西部地区内部之间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前提,它的发展水平、质量如何也与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紧密相关,而且还是西部城市加快和外部沟通的重要桥梁。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①交通运输路网密度低。②道路通达水平低。③道路等级低,质量差。④出海条件差。⑤建设资金不足。⑥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实施沿海开放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一直作为东部地区的资源供应地,市场化程度很低,大部分省区的自我发展机制还未形成,自身投入的资金也明显不足。制约了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西部地区在城市基础设施的软件——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建设滞后

表一: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软件的比较

地区

高等院校

大专教育

平均文盲

卫生机构人

卫生机

/十万人

率(%)员(万人)构/千人

全国10414950

6.72

559.1

4.3

东部497

5681

5.8251.2

4.7

西部201293813.1116.6

2.2

注: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整理

由表一可见西部地区在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软件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东西地区,这不仅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当前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西部地区的城市对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表二可见,西部城市在供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实有房屋建筑面积、供水能力、铺装道路面积、用电量等指标上都远远低于东部城市的水平。城市竞争力是衡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基础。西部地区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难以使城市化的极化作用和辐射作用有效发挥,从而无法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主要的根源是投入的不足,建设部门2000年的统计,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不含电力和通讯)投入1437.5亿元,其中西部十省区总计为185.5亿元,占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12.9%,抵不上一个上海市(194.3亿元),与广东省基本持平(181.6亿元)。

表二:东、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比较

项目东部

西部西部为东

部的%

城市供水量(亿吨)

134.947.8923.60

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吨)91.9

74.7

81.28

实有房屋建筑面积(万m2)38.4629.6577.09

供水能力(万吨/日)1.13

0.75

57.69

铺装道路面积(万m2)9.21

5.94

64.5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计算。

以成都市为例,近5年来城市建设大踏步迈进,每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都大幅增加,但是,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与东中部中心城市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且近几年,东部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一直高于西部,因此差距更大了。另一方面,随着成渝经济圈经济格局迅速形成,房地产、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來成渝投资的中外优质企业越来越多,这样,随着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技术、生产资料市场的扩大,市政道路、排水管线、电力以及市政广场、公共交通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已越来越不甚重负。(二)高速推进的城市化使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低效率运行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城市建设速度加快,短短几年內建成区面积扩大了几倍,城市发展新占用土地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增长速度,仅管城市基础设投资猛增,但是,短期内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一种颇具影响的观念:即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农民变市民的步伐,虽然总体上、中長期考虑是无可非议的,但不顾实际搞“大跃进”,大城市化发展搞“大跃进”,甚至一种流行的观点,中国到本世纪中期城市化率必须达到70-80%,计划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300多年的城市化道路。2000年以来城市化出现加速态势,2000年按市镇总人口比重这一指标计算,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6.22%,比1990年提高10个百分点,意味着这期间有约3700万农村人口转入城市(镇)。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的“大跃进”,使高速推进的城市化,付出高昂的城市化成本代价,大幅追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建设成本激巨增加,据有关家测算,高昂的城市化成本,将每年支付3000-3500亿元。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就业,然而,城市基础设施现有规模、水平,远跟不上城市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房地产投资热、加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巨大的人口压力与城市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环境自净能力形成尖锐矛盾,城市将为其投入更多的市政基础设施,如公共运输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隧道、地铁与高架轻轨、城际铁路等市政设施;城市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城市供热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社会环境设施,生态绿地等。然而就西部城市現有财力,是无法满足其增长的需求。大部份还是使用現有城市基础设施,或者一小部份新建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道路损坏、环境污染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严重不足,加之私家车迅猛塘增加,更使得原有基础设施不勘重负,新建的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低效率运行。西部地区中心增长就更快,成都市的城市化水平现已达60%,目前,西部城市正处于城市化进程“S型曲线”的中段起始阶段,高速度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使城市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生活成本与创业成本上升,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发展质量问题因缺乏区域性协调机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出现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还是功能结构出现失衡问题,己经产生了诸如以上事例的问题。例如,在该市城市边缘区,大量人口拥入該区域投资、办厂、就业、生活,诸如;西南角的老川藏路、旧成温路、老成灌路;西北部的老成彭路、大件路五块石;北东部的红花堰、双水碾、川陕路、成绵、;东南部的成南、成渝高速公路;成乐大件等沿线区域,二环--外环路整个弧形地带,分布着大量的人口,这些区域内,市政道路设施、环卫设施和排水系统正处于新建中,旧线容量低、功能不健全,加之该城市边缘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致使其数量越来越大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直接排放河道、雨水管内,固体水体气体污染.各类家俱、制革厂、食品饮料、建材工业、水泥与钢筋、水泥予制构件厂与砂石采石场超或载运输,又极大损坏了城市市政道桥、污雨水管线与河堤保坎等城市基础设施.加之大量投资于房地产的楼盘建设与购房狂潮,失地农民又加速增加,又这意味着短期内还有更多的人拥入城市,基础设施负荷更大,这就使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效率更是大大降低。(三)城市基础设施的无序建设,严重影响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急功近利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频繁调整,特别是,许多地方城市主管脱离实际的“大都市冲动”,使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严重脱节,因此,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无序建设,类似“宽马路、大广场”、河岸渠道化、造假化及大面积修建城市中心生态绿化公园、大树进城等等;政府因缺少区域协调机制,城市规划、建设各自为陣,加之区域城市体系无论是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还是功能结构上出现失衡,建设过程中的调整,造成公共运输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隧道、地铁与高架轻轨、城际铁路等市政设施;城市供水、城市供热工程,施工建设各自为陣、协调、配合效率低、互相推倭,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无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无序建设的另一方面问题是经营城市的狂热与开发区、高校新建区圈地潮、房地产急功近利的开发热,特别是所谓我国房地产开发进入“大盘时代”的鼓噪,其结果是城市被许多高挡社区所分割,加剧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无序,又使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农村耕地大量耗费,进一步造成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特色不突出,低效率、并产生城市基础设施结构性失衡及城市化进程土地资源低效率配制等问题。因城市基础设施的无序建设,不仅使许多城市的政府负债累累,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土地问题、拆迁问题、拖欠建筑工程款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四)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矛盾尖锐是两大突出问题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人均道路面积只有3.5平方米,致使中心区约有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这些路段终日繁忙,十分拥挤,有的路段持续堵塞6.5小时以上,中心区平均汽车行程车速每小时降到10公里左右。为什么在道路建设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交通拥挤还如此严重?其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道路面积不足与原本道路建设的滞后。这使城市现有的道路功能变得混乱而低效,而且造成的时间浪费和行车成本损失是巨大的。有人测算,其直接经济损失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有的大城市可能达到所在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现代化研究报告》)。

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广州市近10多年来机动车每年增长速度为17%,其中轿车19%,摩托车35%。汕头市近三年增长速度为30%,仅1993年一年,比上年增长39.2%,摩托车增长90%。1994年,全国汽车拥有量达941.95万辆,城市地区约占其一半,而且大城市增长势头还在上升。北京1995年末由于传言要收车辆增容费,仅12月份就卖出轿车2万辆,占全年销售量的13%。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建设的供给可能。3.房地产开发的无序和结构失衡,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矛盾尖锐。大城市投资于交通和房地产的资金猛增,也正是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的投资资金猛增,产生了过量的交通,同时,由于市中心地区土地供应量越来越少,土地出让金越来越高,房价也水涨船高,一方面定是房地产商越涨越抢地,越抢地房地产价格越高,加之房屋中介推波助澜、屯积居奇,买房者也越涨越买,形成了城市中心圈密集大楼盘开发,投机倒卖,同时又造成一大批中低收入城市居民,望房却步,买不起高价房,住房矛盾越来越尖锐;另一方面,大量高楼大厦开发,引起城市道路超负荷运行,也进一步限制了城市公共交通支道的发展。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拥挤的人流、车流、物流、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和停车场,道路和城市住房需求以极高的速度在增长,这两大突出问题的同时作用,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以及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寻租活动的猖獗,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矛盾尖锐问题的恶性循环。(五)规划不合理,大搞形象工程使城市文化受损城市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城市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给它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这个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目前国内的城市之所以缺乏个性、雷同,大多数未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全盘发展,只是基于市容美化、地产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单一因素考虑,一窝蜂地搞城市绿化和所谓形象工程。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未来城市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形象,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其他相同性质的城市相比,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另外,要考虑社会公众对定位的认同;其次,要根据投资者甚至国际社会的认同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以使未来品牌形象能够体现城市规划和投资硬环境建设对投资者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城市形象的国际化取决于国际社会对你定位的认可,而不是主观的硬性宣传。近年来,许多城市的规划越来越宏伟,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国际大都会”的口号,不少不具备条件的城市还大量投资,搞中央商务区(CBD)建设。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城市主管部们脱离实际的新建大都会的冲动,加之出于政绩的考虑,类似“宽马路、大广场、河岸渠道化、造假化、大树进城”等不计成本的规划理念问题;对城市资本投资建设与消耗消费成本、违背规律搞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在西部相当一部分城市中普遍存在。这不仅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浪费,而且破坏了城市的商业氛围和城市文化,并使城市形象受损。(六)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成本上升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城市结构不合理,必然使维系城市发展的员资源配置失当,因而是高成本的城市化。因缺少协调机制和认识上编差,许多决策者对单个城市的发展兴趣远远全国虽然有700多个城市,但无论是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甚至于镇,几乎都是仅在规模不同的“克隆”,都是集党政军经学商等一体的中心地。没有作为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规划城市的功能,这些城市格局是过去强调备战备荒,地方须把各自的工、农、商、学建成一个独立的体系而形成的。而在发达国家中,城市的形成虽然也有自然发展的痕迹,但更多地有规划特点,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围绕这些有相应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并形成产业集中和梯度。截至1997年暂停县改市前,全国设市数量668个。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县级政区中市的数量太少,比例太低,县与县级市的比例约为4∶1。从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全国总计设市480个,年均设市24个,略显过快,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实际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有的县城市化水平很低也改了市,名不副实,暂停县改市是有必要的。但暂停审批县改市不等于不再增设新的县级市。中国设市城市体系结构规模中,中央直辖市数量略显偏少,地级市数量比较合理,县级市数量太少,而且分布极不均匀,是设市城市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城市内的功能划分不明。中国的城市过去由于受财力的限制,特别是,西部工矿城市、资源城市,更是过分地强调先生产、后生活,边建设、边规划,过分地调入的主观能动性,城市结构不合理,因此城市的功能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同一城市内的功能相互交错。如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该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使城市外观零乱和管理困难。如上所述,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盲目和无序,特别是各地各自为政,缺少协调机制,这样,造成了在一个区域内城市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失衡,同时使城市化成本上升: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成本等。一些基础设施的无序建设,还造成了后代的生活成本与创业成本上升。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研究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根据西部城市发展的情况,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着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促进城市和谐发展1.提高规划质量,降低成本,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龙头的城市规划,必须以构建节约型城市为宗旨,积极运用紧凑型的规划理念,着力完善城市规划,降低避免因城市规划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促进城市健康、理性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一度时期,相当一部分城市缺乏规划节约的意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无视有限的物质资源和宝贵的环境资源,盲目圈地,盲目开发新区,盲目建设楼堂馆所,一味追求大广场、宽马路的现象十分盛行;拆了建、建了拆、拆了再建、建了再拆的现象屡见不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了宝贵的环境资源,而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人口密度大、物质性资源少、人居环境容量小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上:超前規划城市公共交通道路,突出建设环状路、打通断头路,努力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加快供水、环保热电、城市燃气管道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集中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的能力,避免城市资源和能源浪费;特别是污水管线及处理设施的建设,要科学预見未來大城市规模、人口容量,合理規划,降低今后城市基础设施改扩建成本;所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材料,包括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板,按照格调一致,色彩协调的原则,尽量采用物美价廉的本地产品,避免使用高档次、高价位的外地产品,有效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覌指导建设,认真搞好老城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与新区规划进行无缝化对接,实现新区老城功能互补,互动发展,避免城市功能重复或功能不全现象。2.増強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优化空间布局,拉开城市框架。优化、提升主城区,建成区及周边地区,以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主的现代商住区和高品位的生活居住区,增强城市的集聚与辐射能力。挺进拓展副城区。更新改造沿江地带,强化生态环境及市政设施建设,集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综合服务功能。保护性开发山地资源,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副城区。适度开发“西部生态区”,形成生态产业区。

加快建设步伐,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建立起农村与城市统筹的城市化进程模式。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资源增长效率,促进工业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化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加快笫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不断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功能,即产生双向造血功能:改进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本身,创造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反过来,也创造城市化进程的本身。成都市在増強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方面,卓有成效的实践为我西部城市所用,例如,2005年夏秋之际,由成都市重大办民用建筑业统一建设办公室,开发建设的人民北路北延线(北新干道:三环路—外环路),該市政工程,建成后,将充分体现了人居环境最佳、园林最美、水气质量最优的经济住宅区与新型工业园区科学发展吮,民用建筑群与城市主干道、公用设施管线与城市森林绿化带交相辉映,对西部城市有效率发展,増強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有很好思路与开创性。成都市政府,2000年到2006年,合理地规划、建设了“三纵七横”高新西区、人民南路南延线科学技术园区、航空港--白家—双流江安大学城区等达10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建成城市道路50km、影响区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50万吨污水)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区域内的公共设施、绿地、生态环境的质量与水平,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功能的改善,吸引了数十家中外优质企业、部门机构,來成都市办厂、投资,其中,有英特尔国际著名高科技企业入驻,在建立了中国西部第一家inter芯片封装厂,來成都市投资,对成都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与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这都说明了,増強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多元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上都是由政府财政投资、实施,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公共产品“市场失灵”所致,另一方面私人经济实体从建造、经营运行收回投资,都无利可图、无能为力,因为政府对市政公共设施规划、投入、建设与管护的工作效率远远甚于个人投资者。然而,随着混合经济体制的创新,即政府计划干预与市场自我调节并存的体制,带来城市经济高效率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即降低了城市化成本,因而,也改进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参与建设的市场机制,提高建设效益,积极推动城市投融资机制,应列为当今主题。针对目前由于基础设施产品供给价格偏低,投资者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推出较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中标价格与政府定价之间的差额进行补偿,以此吸引社会投资,扩大融资规模。国内外较常见的有BOT、ABS、市政债券、上市融资、信托计划、企业债券、PPP模式、共同基金、专项基金、租赁融资等等。明确污水处理设施是准公共物品里公共属性较强的物品,政府财政和政府政策性投资是污水处理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越来越多的BOT项目也为污水处理领域带来了社会资本,起到弥补现阶段资金不足的作用。但是从事污水处理领域的企业的融资环境并不完善,融资成本是项目融资的关键要素之一,采用BOT、BTO、BOO等融资办法,为城市建设提供增量资金,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建立多种融资方式并存的融资体系和融资结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新体制。正是在这一大的体制背景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下,有学者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融资方式,即财政融资方式、银行融资方式、商业融资方式、证券融资方式和国际融资方式。五种融资方式分类运用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涵盖了全社会资金的所有供给主体或融资来源,因而是全方位的;其五种融资方式可供社会资金使用者或融资者进行比较、选择和组合,因而融资结构是多层次的。五种融资方式并列发展的格局是市场经济融资制度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也是克服过去畸轻畸重的财政、银行融资制度所造成的严重弊端的重要机制条件,能更好地为政府和企业融资提供多方面的选择,以形成合理的融资结构。

筹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要确立市场化筹资方向,开辟多元化融资途径。现代项目融资理论与实践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模式,BOT(建设、交还、经营)方式,即项目完全由私营公司投资建设,并根据合同,在建成后交给政府,政府再把设施出租给私营公司经营,房地产开发商以此为契机,在城市新区或旧城区开发楼盘中,以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为主导,以资产经营为核心,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同时,政府辅之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量与质的宏观控制与政策调控,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多元化,降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三)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政府调控的方式也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要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让企业平等、自由参与竞争,保障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使投资企业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全面实施投资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努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改革固定资产投着力构建“有限政府”,培育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制,坚持政府调控,不等于政府代替市场,西部分地区一些城市,在城市土地交易、房地产开发,还是城市开发园区及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政府的自身利益与“看得見们的手”,这对培育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制是不利的。相反,应当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控制性详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统筹兼顾,盘活城市土地资源潜力、土地存量,应由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放开二、三级市场,坚持城市规划、征地、开发、出让、管理“五统一”原则,大力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机制,统放结合,提升城市综合开发潜能,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创造积累财富,保障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还要重点调控公益性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不能忽视社会效益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污水处理、自来水厂等的使用权和经营不能低价转让,更不能放任不管。因此心必须坚持政府调控,提高有形资源投资的经济回报率,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步伐已迫在眉切,鼓励国内外资金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对供用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由政府授权进行特许经营,在起到增加城市建设投资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建立起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并起到打破国有资本一统天下、没有活力的大锅饭体制,提高城市建设投资和服务效率。政府调控的方式也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培育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制,西部城市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因此,必需坚持政府调控。同时,又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力度,落实好各项投入要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审批制度,建立竞争有序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制度,西部城市政府应通过政府干预手段,纠正市场对基础设施资本投资的失灵,随着城市规模和功能的扩大、城市作用的增强,单纯依赖城市有形资源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已经受到一定的约束。例如,国内第一家引进外资建设的自来水项目———上海泰晤士大场自来水有限公司已顺利完成了一期20万吨和二期40万吨供水建设,目前已为上海市北地区120万人供应自来水。被上海市誉为成功吸收外资的典范项目之一。在香港股市上市的民营企业新奥燃气集团目前通过控股和独资形式已获得了国内20多个城市的燃气管网独家经营权,服务覆盖的城市人口已560万。特别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积极采取公平招投标,但也要对本城市的质量管理、施工进度、信誉业绩良好的市政工程公司予以倾斜,积极主动邀请投标、承担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经济状况的改善。例如,成都市政府就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的模式,成国投、兴蓉公司在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上采用国际流行的项目总承包模式,即由中标企业实施全过程、集成化管理,从融资、采购到设计、施工、运作、维护一揽子包到底。这样有利于设计、施工的衔接和资金成本的节俭。建筑业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成功经验的探索,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市场运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良性互动发展创造机遇。(四)、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城市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自然和人造景观和谐、生态意识浓厚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是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环境城市既创造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自然环境,又营造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关心人进步的社会环境。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环境城市的灵魂。高效性。生态城市改变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倡“循环经济”,以此促进城市各要素间的协调发展。持续性。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协调地发展。整体性。生态城市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实现三大效益的整体最优。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的发展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途径转向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到人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最终实现人与人和谐的发展途径。二十一世纪是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世纪,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营造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的生态城市,既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大举描。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拆迁城市居住区中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的低楼层、平房棚户区,政府作为建设方主体,即通过合理使用城市士地,开发经济适用房安置城市郊区低收入群体、拆迁户,一是盘活城市土地资源,二是改善环境,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使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性,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人流的通畅。成都市政府以及成国投、民用建筑统一建设办公室、干道指挥部,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卓有成效的实践,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例如,成都市以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始,经过大规模的“五路一桥”城市市政公用工程改扩建工程,到中心城区水环境整治工程,使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的文明普及率大大提高,并带来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绿化建筑艺术空前的发展。如人民南路南延线。光华大道青羊段,布置形式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及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1)整齐式园林行道树。此种类型,植物配置形式有:

(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

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特别是通过不同花色的花卉布置,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降低了城市化成本。近年来,由于西部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的迅猛发展,原旧城区内的给排水河渠与农灌沟,使用功能基本上尚失,并逐渐形成污雨水混流排放的臭水沟,带来很多城市建设城建管理与城市环境问题,且占用了大量宝贵城市土地资源,并且还日复一日地污染城市的空气与水体环境,所占用区域交通拥挤、绿化植被差,如保障活水注入该给排水河渠与农灌沟,势必造成巨大水资源浪费与人造提岸的景观成本,因此建议:为了城市建设城建管理与城市环境系统健康发展将其改造、建设成城市市政道路基础设施,首先建成污雨水分流的城市排水管涵系统,然后修建成市政道路桥涵,并加以绿化改造。节约城市土地资源、拓宽市政道路、切断污雨水混流,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目前成都市三环路以内,有大量直排入锦江[府南河]、沙河等城市景观河流的凤凰河、双水碾排洪渠、肖家河、冼足河、模底河、豆腐堰、朱家碾等等河渠均为7、80年代的农灌沟渠,近期,己开始实施的冼足河、豆腐堰、朱家碾(总长9300米、宽8米),近期建成为封闭性排水沟、钢筋砼管涵,扩宽、新建了城市主干道路与人行道、绿化带,改善了沿线单位居民的生态环境与空气质量,贯通了沿线进出口以及交通网络,就证明,建成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是十分可行的;另一方面,还将对城市土地增值,从这方面举一反三考虑,西部城市应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由此带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五)创新制度,提高城市对内、对外交通、公用设施效率与质量1.发挥城市交通系统快速运输功能,促进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交通问题对城市产生愈来愈大的压力,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隐忧。因此,城市交通能否持续发展,是决定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在市政设施规划建设中,城市的交通规划、建设、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交通的规划为促进交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交通规划和管理政策,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水平,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居民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由于交通需求的激增,单纯从技术上很难根本解决道路交通带来的交通拥挤、土地利用和环境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综合的策略,包括法规和经济措施来解决交通问题以保证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主要有:

a.交通管制,用于限制高峰时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流量和组成(使用容量控制或法规机制进行管理)。b.鼓励共同乘用汽车,尤其是要保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c.在交通繁忙地区对停车场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停车时间)。d.提供足够的私人小汽车的代用交通工具,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并鼓励更安全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人性化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大力发展城市快速BUS、高效率公交车,关键是由政府补偿营运的经营性亏损:即由于乘车费降低如下降至原价格的1/3引起收入减少由财政转移补贴与减免税收,另一方面,公交企业也应进行空调车二元收费价格弹性的市场需求测定,象北京市2007.1.1执行统一元收费,且持卡乘车市民一律降至2—4折刷卡。e.利用财政鼓励使用清洁的汽车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养路费、驾驶执照的控制、车税及行驶里程税、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税、停车费等方面)。f.使用先进的交通控制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行车路线引导、停车管理、车流量管制、公共交通自动调控和旅游信息等。g.加强城市交通建设的总体规划,增大政府投入,改善城市交通设施落后状况,提高城市交通现代化水平,逐步建成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结构合理的道路系统和比较完备的现代化交通及管理设备。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市政道路设施:控制投入、拓宽使用空间、尽快使城市运输功能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协调。例如,成都拟构建三个层次的交通圈,协调、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将支撑城市快速发展。据介绍,第一个交通圈为半小时交通圈,即由成都市中心城至周边的新都、青白江、龙泉驿、温江、郫县等地将不超过半个小时。第二个交通圈为1小时交通圈,即由成都市中心城到距离成都市区百里之外的蒲江、邛崃等区(市)县,1个小时就能到达。最外围的一个交通圈则是两小时交通圈。即由成都市中心城至成都平原城市密集区不超过两小时。成都市的成功经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集约化发挥城市市政交通功能的理念:缓解城市道路拥堵,提高城市交通设施使用寿命,降低社会运输成本,达到城市市政道路公用工程边际效用等于城市基础设施边际社会投入成本。达到城市对内公共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有机高效的运行,集约化发挥城市政道路功能。发挥了城市交通系统快速运输功能,促进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2.充分发挥其电力、电信、互联网、光纤宽带网、自来水与煤气等对外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城市电力、电信、互联网、光纤宽带网、自来水与煤气等经济基础设施,发展大量的新增用户,发挥城市经济基础设施的潜力,使城市经济基础设施管线最大程度的充分利用,发挥城市信息高速公路、电信、互联网、光纤宽带网、通讯设施的资源效用,使收益最大化、降低社会固定成本。建议,逐步取消或减免城市电力、电信、互联网、光纤宽带网、自来水与煤气等基础设施设施初装费、接管费或部分初装费,另一方面,把当前过低的有偿使用的电力、自来水与煤气费单价提高到市场竟争价格合理成本加平均利润处,并利用边际技术手段调节产销量与单价,如:二段定价法(p=MC结合p=AC),消费者负担的固定费用相对降低,其余由政府财税转移补贴,达到公平与效益的兼顾原则;高峰定价法:一些基础设施由于被消耗量受时期时段影响,消费量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相继出现,因此宜采取季节定价、分时价格、统一价格,利用边际定价技术手段调节高峰与非高峰的供应量与价格,从可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率。因此对部分地区尚无对电力、自来水安装一户一表的,应加以改造并由政府支出加以解决;取消电信、移动电话座机费、入网费、月租费,并实行单向收费,改善服务质量,实行市场化竞争定价,充分发挥其电力、电信、互联网、光纤宽带网、自来水与煤气等公用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降低城市对外基础设施供应成本,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管护的对策据测算,各地城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费用,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40%左右,占全社会固定资产4-5%。在西部城市公用设施短缺、且超负荷运行状况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效用最大化,维持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间接增加了公用设施供给,经济技术消耗量递减得到有效控制,使城市经济持续增长,意义十分重大。其功效不低于投资建设的效益。这一方面,加快了公共设施管养效率,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管护质量,并且在质量、投资、进度控制上也易于市场化操作与投资成本的审计,也使城市基础设施能高效率运行,使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本人建议:1.每年度,制定城市市政道路、大、中型桥梁、隧道、广场、绿化走廊以及供水、污雨处理设施的维护更新改造计划、预算内资金额度;定期制定城市大中型桥梁隧道广场维护更新改造技术计划:a.区域、面积、长度等技术规模指标;b.资金与城市基础设施设施材料计划量。2.西部各城市应相对固定这些企业,由长时期从事本地区市政建设企事业组织,在市政工程桥梁、隧道、道路、排水施工的本市企业承包此项工作,由于长时期从事本地区市政建设的基础设施事业企业单位,在市政工程桥梁隧道道路排水管维护维修中具有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养城市资产的施工任务,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质量。同时也培养、充实、壮大了各城市市政工程本地建筑队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筑队伍的技术、经济管理水平。达到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市场秩序,降低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护成本,促进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3.实行维护费定额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收益的经营项目经费逐年递减。逐步开放城市公益设施管护建设市场,推进城市建设与经营,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城市基础设施维护中,鼓励社会资金、外来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管护,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管护。六、推进西部城市带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规模发展的建议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中小城市迅速发展,中心城市超前发展成为西部城市化进程的风景线,在90年代和2000年代初,相继形成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沿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市带,成功推动了这些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文明普及。“十五”期间,中国城市群带继续发展,2004年三城市群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56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9年增长56.1%,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4.9%。城市群规模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区辐射力进一步增强。这些城市群和城市带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和高技术人才,对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起到明显的作用。因此,推进西部城市带建设,以重点项目为主导的建设城市、发展城市体系。由于,城市化基础设施规模不仅是个城市的规模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功能和质量问题,就城市基础设施规模而言,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已影响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科技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故此,必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规模发展,推行“西部大中小城市带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规模、集约化建设模式”。也是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泼发展不和谐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向乡村转化的过渡地带,也是土地、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规模与空间利用方式最富于变化的地域实体,是实現城乡统筹发展、区协调发展、城市对外基础设施功能优化的理性选择,由于所处的重要区位与城市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敏感性特征.以下事例就是此模式的有效探索。第一,根据规划,将优先发展成都平原都市群。目前我省1852个城市中,断缺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城市等级结构很不合理。为此,以成渝经济圈为大格局,依托城市对外基础设施,改进城市中观基础设施功能,大力构建城市边缘区,改善城市结构不合理、交通拥挤現状,势在必行。其着力点,是以成都为中心,成绵高速公路为轴线,发展成都一个特大城市,绵阳一个大城市,德阳、江油、三台、都江堰、崇州、彭州、邛崃、广汉、什邡、绵竹10个中等城市,建立成德绵高新技术现代化开发区。在此基础上,还将发展川南地区、攀西地区两个都市群,川南都市群以泸州、宜宾为中心,以隆大、内筠高速公路、铁路和长江为轴线,发展泸州、宜宾2个大城市,合江、叙永、筠连、珙县4个小城市。攀西地区将实行点轴开发,以攀枝花为中心,西昌为片区中心,发展攀枝花一个大城市,西昌一个中等城市;第二,规划对全省城市体系空间布局,采用“点-轴”发展战略。例如,以兰州市为例,在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计划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以兰州都市带为核心,依据城市中观基础设施与宏观基础设施的统筹发展,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主轴,以陇东和南部(甘南、陇南)为两翼点状发展的“一心一轴两翼”的省域城市体系空间格局。“一心”指构建以大城市兰州为核心的兰州市带,充分发挥兰州都市带在全省城市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一轴”指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作为全省城市发展主轴带。同时,依托该主轴培养两条次级发展轴:①、以国道109-212、109-213连线为沿黄河经济带城市发展次轴;②、以天(水)兰(州)高速公路及国道316沿线为另一发展次轴,形成以天水为核心的市发展次轴。“两翼”:指主轴两翼的陇东(以平凉、庆阳为中心)和甘肃南部(以合作、武都、成县等为中心的甘南、陇南)的广大地区。这样通过推进西部城市带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规模发展,加强小中大并举适宜的西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中观基础设施与宏观基础设施的统筹发展模式,是城市规模合理扩张与城乡统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