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诗歌一轮复习 边塞诗鉴赏 (课件69张)_第1页
2021诗歌一轮复习 边塞诗鉴赏 (课件69张)_第2页
2021诗歌一轮复习 边塞诗鉴赏 (课件69张)_第3页
2021诗歌一轮复习 边塞诗鉴赏 (课件69张)_第4页
2021诗歌一轮复习 边塞诗鉴赏 (课件69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边塞战争诗边塞诗和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指以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诗歌。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许多青年就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也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qí)、崔颢(hào)、王之涣、王翰等。关于边塞诗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边塞诗选读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选读出塞(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诗选读一、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边塞诗中常见意象在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塞诗中常见的景物:胡天、秋月、北风(朔风)、朔云(寒云)、大漠、孤城、雪山、边关、黄河、雨雪、风沙、黄沙、长云、关山、瀚海、边声、角声、胡雁、边雁、牧马;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辕门、长云、戍楼、吴钩、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金戈铁马;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碛qì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青冢、青海、阴山、龙城、燕山、蓟北、疏勒、长城、金河、雪海、安西、北庭、陇西。单于、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边塞诗中常见乐曲:《折杨柳》、《杨柳曲》、《梅花落》、《关山月》、《行路难》等。边塞诗中常见人物:单于、呼邪、北狄、吐谷浑、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飞将。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2023/2/910三、常见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023/2/911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2023/2/912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雄浑寥廓,雄奇壮丽,寂寥落寞、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塞上风光一残破荒凉,沧桑悲怆,肃杀凄凉、苍凉塞上风光二四、边塞诗常见意境特点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五、边塞的内容与情感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五、边塞的内容与情感

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一)戍边将士生活作战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边塞的内容与情感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抒写戍边将士久戍边关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mùxu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久戍思归、离情别绪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奈金闺万里愁。“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环境时序士卒风物景物悲凉伤感的画面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缕缕笛声,无限的思愁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万里相思之情。曲笔:以闺中之思已衬出已愁,更为情深写得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只是儿女情愁。(三)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讴歌边关将士愿意戍守边关的奉献精神、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报效祖国、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昂扬进取的豪迈。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迁移训练

1、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㈠、第一问: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扬与

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2分)

第二问:例一,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例二: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从军行

初唐·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西京--长安牙璋--兵符凤阙--皇宫百夫长—下级军官投笔从戎保家卫国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坚定的信念铿锵的誓言

(四)厌恶连年战事,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任意征伐:讽刺、批判将帅、当朝者腐败无能,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揭露军中苦乐不均,反映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兵车行)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

河潢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⑵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1)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2)对病军人的同情。(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这首诗在写法上采用了代病军人传言的方法。四句话都可以看作是这位既老且病的军人的自诉。这自诉的焦点是他身受的苦:打仗受了伤,身子有病,没有粮食,饿着肚子赶路,身上穿得单薄,又偏偏到了寒秋。他想回到家乡,可家乡在万里之外。真让人担心他这个上了年纪的老兵,是否能活着走到目的地。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当我少年的时候就跟随大军去征讨河潢(吐蕃占据的地方),到了头发花白才返回故乡,十万将士都葬身边陲,只剩下我独自面对残阳吹着边塞的乐曲。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边塞开阔、高远,让人心情振奋,顿生满腔豪情。正是这壮丽的河山,激起戍边将士们拼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五)描写山川景物奇丽壮阔、苍劲寥廓的边塞风光、风土人情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表现程度之深,感慨之深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内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六)对异族入侵的强烈愤慨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经·采薇)总体归纳如下:边塞风光——奇丽壮阔,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统治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将士——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对将士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的同情

;将士收复失地的愿望、决心;表达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战争——控诉和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风光,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对家乡的思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边塞诗抒发的情感1、怨情对朝廷或无能将领的埋怨之情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难以回家与亲人团圆的凄凉孤苦之情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2、豪情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悲壮之情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对戍守将士戍边生活的同情之情(诗人角度)体会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主旋律:爱国主义。六、边塞诗常见的语言风格豪迈旷达,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苍凉,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七、同为边塞诗,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迥异的艺术风格?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多用来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即使同为唐诗,但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基调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国势渐衰,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宋朝时期统治者昏庸,山河沦陷,不重用人才,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的郁愤、北望中原的伤感,深深的亡国之痛(恨)、收复失地的渴望、统一中原的企盼、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无奈、斥责……南宋的登高诗、抒怀诗等等,这个主题都是主旋律。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2.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边塞诗的主题丰富多彩,边塞诗风格异彩纷呈,或豪放旷达,或雄壮悲慨……除了时代使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即使是同一诗人,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在主题、风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鉴赏诗歌不可陷入定势思维。八、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题例一: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5分)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题例一: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结合诗句)诗的后两句描写诗人部署“飞将”奋力出击,追击“骄虏”,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显示必胜的信心。(抒发感情)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注意:抓准每一句的描写对象或者抒情主体。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题例二:1.前两句①用夸张手法②描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③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2.第三句“泪尽”二字将遗民的亡国之恨宣泄无遗;3.第四句“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又一年”则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表达了失望与埋怨之情。(月考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注]①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此借指唐军。(1)该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本诗描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战死沙场的悲壮情景,①表现了将士们忠勇敢战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精神;②表达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寄予无限的同情③及厌战情绪(2分)注意:抓准每一句的描写对象或者抒情主体。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注]①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此借指唐军。(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

不同意。①前二句描写唐军与侵略的胡人战争的场面,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②后二句将“河边骨”与“梦里人”两个意象进行对比,少妇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死去,几番梦中团聚。本应悲伤却被作为思念,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可见诗人立意之高妙。(4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题例二:1.前两句①用夸张手法②描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③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2.第三句“泪尽”二字将遗民的亡国之恨宣泄无遗;3.第四句“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又一年”则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表达了失望与埋怨之情。深深的亡国之痛(恨)渴望收复失地企盼统一中原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无奈、斥责牢记术语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1.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例:高诗描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李诗描写了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2.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高诗“借问梅花河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抒发思乡之情。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自然的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选材上描写一次败仗,却从败仗中写出豪气。首先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把将军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其次用“城南已合数重围”来衬托将军的突围,于重重包围之中,将军却能射杀敌将杀出重围写出了将军的豪迈气概。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1.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题例

“碎”字写将军在战场上作战,连战衣都破了,足见将军征战时间之久,所历战斗之残酷;“独”字写出了将军力压敌人千军万马、勇武过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返回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题例五:

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由实入虚,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前两句描写秋天的一个黄昏,战士独坐在烽火城西的戍楼上,吹拂着海风,交代了地点、时间。为抒情主人公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无那:无奈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首句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每当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