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写作工作体会_第1页
信息写作工作体会_第2页
信息写作工作体会_第3页
信息写作工作体会_第4页
信息写作工作体会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写作工作体会信息写作工作体会

来到**部门工作时间不长,从事的工作与之前的工作有相像的地方,但是单就信息的写作方面看来,还是有一些区分的。以下是这段时间我的工作体会,有缺乏之处,还请见谅。

信息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有着自身的内涵和鲜亮的特征,并在信息工作实践中逐步成熟和标准。信息是反映客观的,以说明问题的主要状况、起到耳目和参谋作用为目的,因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总的特征就是“小”,短小精悍,意到言止,没有多余的话。信息的表述开门见山,首语入题,用语精确,一般状况下不需要过多阐述领导已明白的道理。

第一、标题要抢眼。

标题是信息的眼睛,一条信息能不能吸引人,标题往往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所谓“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制作信息标题首先要概括、提炼信息内容,然后进展精雕细琢、画龙点睛的加工。如“公司**年盈利突破2023万,超额完成预定规划”的标题要比

“公司**年营业利润超预期”要醒目的多,前者有说服力,而后者标题比拟模糊。

其次、内容有重点。

信息的核心是内容。信息加工要把重点放在内容上。要通过加工使信息内容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要反映一个地方或部门想让上级党委和领导知道在干什么、怎么干、干的效果如何,同时还要围绕领导近期关注什么、企盼什么来报送信息。

第三、文字要精炼。

信息的文字简练、文字量小,阅读的效率才能高。少用空话、大话、套话,少用

“不但…而且…”、“尽管…还是…”、“虽然…但是…”之类的句式。

以上这三个方面就是我对现在信息写作模式的个人体会,简而言之,信息写作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格式,可以依据详细内容来适当进展调整,但总的框架和主体思路肯定要明确。

篇2:对公文写作的一些粗浅熟悉和体会

对公文写作的一些粗浅熟悉和体会

郭永明

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是提高党政机关施政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四力活动中不行缺少的内容。依据部内的安排,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写材料,说实在的,由于水平有限,只能谈一点对公文写作的粗浅任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起草公文应具备“三要素”

党政机关的文字秘书,是党政领导的重要参谋和助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公文。怎样才能起草好种类繁多的公文呢?最主要的是具备三个条件,即政策水平、熟识状况和写作力量。这也可以说是起草公文的三要素。

(一)政策水平是起草公文的重要前提

文秘工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他起草的文件中说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渗透着自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感情,固然,也反映出自己的政策水平。他对方针、政策理解得越深,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阐述的问题就越深;反之,对方针、政策理解得很浅薄,那么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阐述的问题就必定一般化。假设对党的方针、政策很不明确,那他就无法起草文件。

一个文秘工的政策水平,直接关系到他起草的各种文件的水平,就以写工作阅历总结来说,同是这么些素材,落在政策水平较高的文秘工手里,他可以提炼出具有真知灼见的阅历来。而一个政策水平不高的文隐秘工,却只能将这些素材拼凑成一篇说明不了多少问题的文字材料。即使是同一个文字秘书,在对有关的方针、政策比拟明确时,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较高;反之,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较低,甚至不能符合要求。

政策水平是政治思想水平的表达。可以说,它是文字秘书的灵魂,无时不刻的在支配着文字文字秘书的笔杆。衡量一个文字秘书是否成熟,首相应以他的政策水平作为最重要的标志。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是文秘工始终要坚持的努力方向。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新担当文字秘书的同志并不肯定很快能领悟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熟悉和体会必将越加深刻。

(二)熟识状况是起草公文的坚实根底

党政机关的文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文秘工必需熟识状况。对现实状况毫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断然起草不好公文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熟识状况可以说是起草公文的根底。

搞文秘工作的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起草文件时,假设状况了解得很全面,就会感到心里很踏实,也较有把握,尤其是起草阅历总结和调查报告之类文件,只有把握大量的状况,才能进展分析和概括,从而也保证所阐述的问题的牢靠性和精确性。我看过两份有关乡镇领导班子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一份写得很详细生动,运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进展定量和定性分析,从德能勤绩全面衡量,分别指出优秀、称职、比拟称职的领导干部占多少比例,并且各举典型事例加以说明,这样的调查报告,就具有科学性,因而可供县委领导在推断这方面的问题和作出决策时参考。另一份调查报告,却写得抽象空洞,既没有必要的定性定量分析,又没有生动的典型事物,一看就知道没有把握多少状况,因而无法进展科学分析和概括,固然起步了调查报告应有的作用。

文字秘书肯定要有从客观实际动身的坚固观念。就是说,当他起草公文时,脑子里就要考虑把握的状况是否充分牢靠。假如离开了这一颠随便行笔,就有可能出纰漏。要使自己所把握的材料充分牢靠,除了常深入基层向基层干部了解外,还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及反映,由于有些状况看来好像没有问题,或者不起眼,但往往经多方面反映和当事人核实后就显露出过失来。只有对实际状况的充分把握,才能使公文变得精确扎实,以保证它的质量。

(三)写作力量是起草公文的必要条件

对公文的起码要求是文字通顺。公文是党政机关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和上下左右沟通状况的重要手段。具有权威性和严厉性,假如文字表达不清晰,甚至语病许多,内容颠三倒四,乱用标点符号,那么人家有看不懂,或者产生误会。

固然对公文的要求,不仅仅是文字通顺。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三性”,即精确性、鲜亮性和生动性。这“三性”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主要表现为观点正确、鲜亮,材料丰富、典型、生动,构造严密紧凑,说理透彻有力,文字精炼得当,这是就整体而言,对不同的文体,要求不完全一样,例如通告、打算之类文件,要以极其概括精炼的语言将内容表达清晰;状况简报之类文件,必需用事实说话,即主要用典型事例来反映一些本质问题;阅历总结之类文件,必需将详细的材料提炼成阅历,要有严密的规律性,论证材料也要典型生动;调查报告则要求有大量可说明调查所得结论的事实材料,既有面上的,也有典型的。

二、文书写作要做到“三性”

文书写作怎样才能取得实效,到达预期的办事目的呢?这就要求文书写实行各种有效的手段,总结长期实践的阅历,文书写作常常实行的有效手段主要是要做到主题的单一性、内容的可行性和文字的可承受性。这就是文书写作的“三性”。

(一)主题的单一性

一件文书必需有一个主题并且只能有一个主题,这就是主题的单一性。我国文书工作历来有“一文一事”的优良传统。从唐宋开头,一文一事制度就已普遍推行。文书工作的长期实践证明白“一文一事”的必要性,所以这个制度始终沿用至今,一文一事也就是主题的单一性。

怎样才能做到主题的单一性呢?

1、要提炼主题。撰拟文书往往要涉及很多有关的材料、文体和观点。拟稿人必需对它们加以整理、加工,进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工作,从中找出全文的主题,提炼主题的过程也就是拟稿人从感性熟悉提高到理性熟悉的过程。拟稿人对某一事物有一理性熟悉,就能住住这一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他在拟写处理这一事物的文书就能抓住主题,做到“意在笔先”。

2、要写好标题。文书的标题应当精确、简要地概括全文的主体,使读者以看标题就知道这件文书是讲什么事的,标题必需准确地反映主题的内容,做到“名副其实”。不要写得笼统模糊甚至“题不对文”,使读者看后不得要领或者发生误会。

所谓“准确”,就是说标题要扣合主题,这正如每个人戴的帽子要扣合头部一样。目前写标题的通病是喜爱用“大帽子”。例如某银行为了加强对各建立单位自筹根本建立资金拨款治理,拟定了一套会计核算详细处理方法,预备印发,原拟的标题是“关于加强自筹根本建立资金治理,严格掌握基建规模的通知”。但是正文里只讲了会计核算详细方法,根本没有“掌握基建规模”的内容。这个标题就是犯了笼统模糊和“题不对文”的毛病。后来把标题改为《关于加强自筹根本建立资金拨款治理的会计核算详细处理方法的通知》,就比拟准确了。

一件文书必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还要有一个能够准确地反映主题的标题。拟稿人做到了以上两点,就把握好了主题的单一性。

(二)内容的可行性

一件文书所提出的要求、规定、措施、方案、方法等,必需在实际工作中行得通,做了可以取得实效,这就是内容的可行性。文书只有内容切实可行,才能到达行文的目的,否则,即使主题明确、言之成文,也只是纸上谈兵,于事无补。

要使文书具有可行性,必需吃透两头:一头要吃透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另一头要吃透有关的实际状况。这两头缺一不行。

对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规定,平常要努力学习、积存,搞好检索:运用必需仔细查对原文,领悟其精神实质和适用范围。在引用时要写明引文的文号,并尽可能逐字逐句抄引原文:不能凭记忆或“想固然”任凭转述原文大意,以防歪曲原意或断章取义。对领导同志的讲话要留意这是在什么状况下讲的,是否代表组织打算。凡未经正式文件下达的讲话,一般不宜任凭引用。

对实际状况,拟稿人在草拟文书时,首先要搞清晰有关案件的整个来龙去脉。为此,他必需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材料并逐项核实。对关键问题要深入基层进展调查,把握第一手资料。选用材料时既要把握全面数据又要把握典型事例;防止用个别事例代替全面情形或者排列事实,“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涉及其他部门、单位或地区的问题,特殊是对涉及对方的缺点错误的问题,在行文以前务必要同有关各方核实材料并交换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在文中写明。

(三)文字的可承受性

一件文书在具备了主题的单一性和内容的可行性的前提下,还必需在文字上实行受文者简单承受的方式,使受文者一读就懂,情愿读下去,并且越读越感兴趣。这就是文字的可承受性。假如一件文书虽然主题明确、内容切实,但是在文字上却写得晦涩冗长,使受文者读不懂,读不下去,承受不了,那么这件文书也就起不到行文的目的。

要使文书具有可承受性,首先,要认清对象。对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写法。例如:上行文书是写给领导看的,一般要多写事实,少讲道理。下行文书则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既要有明确的指示,又要给下级肯定的机动权。平行文书则要敬重对方的职权,实行公平协商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越俎代庖。又如发给内行看得文书多用“行话”和“术语”,发给外行看得文书则必需力求浅显通俗。

其次,要写好导言。导言就是正文开头第一段。导言应当具有“引导”受文者通读全文的作用。现行文书的导言一般包括两个局部:(1)说明行文的目的(为了……)和依据(依据……);(2)提醒全文的主题。近几年来,文书的导言正在逐步突破上述模式而试行实行新闻导言的写法,如概括式、结论式、提问式、比照式、引喻式等等。无论实行哪种,导演都应当抓出最新奇、最吸引读者的事实、信息、观点或问题,发挥引人入胜的引导作用。

第三、要写得精炼。使文书写得精炼,一是要克制“文章越长越好”的错误观点,树立“以少胜多”的正确观点;二是在写作过程中要“挤干水份”,要舍得“割爱”,把与主题无关的局部全部删去,把次要局部改用略写。

第四、要敏捷多变。有的文书经过精炼以后篇幅还是很长,怎么办呢?目前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正文中的某些专题或详细细节局部抽出来作为附件,而使正文压缩成为一个简洁的提要,二是在正文前面写一个《内容提要》,提醒全文的主题和要害,这是我国历史文书制度中“贴黄”和“案由”的进展。现代每本长篇著作的扉页都有一个《内容提要》。目前国内外新闻指导中也广泛使用《内容提要》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三、写材料必需先立提纲

从多年的动笔中我悟出一个小道理:写小材料要立简要提纲(见于纸或记于脑);写大材料须先立细提纲。“磨刀不误砍柴工”。写大材料的提纲要立的自己满足。提纲见纸,材料也完成了七成。因此,可以说:“七分提纲,三分写作”。

(一)写提纲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不明确,提纲式写不好的,材料也就无从着手。我以为,指导思想就是领导同志交待的意图,这个意图肯定要吃透。一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领悟:(1)材料派什么用场;(2)材料给什么对象看(或向什么对象讲);(3)材料要解决什么问题,到达什么目的。领悟意图是些好材料的前提。

必需多下点功夫,多动点脑筋。指导思想搞偏了,写出来的就是失败之作;稿错了,就是工作中的失误。

(二)预备工作

预备工作要围绕指导思想去进展。主要是:

1.收集素材。这是最主要的预备工作。素材是写好提纲的根底,打算着提纲的好坏。实践告知我们,收集素材的范围要广些。数量要多些,以便有选择的余地。素材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能说明问题的各种状况;二是能说明问题的各种数字。收集中,应在能说明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方法。

2、上级、本级负责同志的有关讲话。

3、有关文件和简报。

4、有关参考资料。

5、报刊的有关文章。

(三)提纲的写作

1、提炼观点。观点要鲜亮,不落俗。观点从素材中来,为此,必需将大量的素材通过粗选、细选、精选,挑出最生动、最深刻、最有说服力的局部。在依据这局部素材进展分析、比拟、概括而得出观点。

2、选定构造。根据所写材料的指导思想,依据提炼出的观点,进展排列,设想几种构造。再将它们进展比拟,最终打算最正确构造。构造的内容是:材料一共分级局部,每局部由几大点,每大点中又有几小点。大点应能充分说明局部,小点应能充分说明每大点,安排构造的原则是能较全面、完整地说明通篇材料。要求既层次清楚,又紧凑。应当明确,大点、小点都是观点。它们都是为表达指导思想效劳的。肯定要使人看了清楚,有说服力,不牵强,不罗嗦,这一点非常重要。

3、安排素材。必需将精选出的素材恰到好处地安排在有关的大、小观点中,假如把文章的观点喻为红花,那么,丰富、生动的素材就是片片绿叶。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的。我的体会是,待到素材在提纲中安排得妥当,通篇材料已在脑子中形成,只差“搬”到稿纸上去了。素材安排得当颇不易。它可以说是一台衡量笔者业务水平、工作阅历,写作力量的天平。

(四)提纲的好处

1、保证了不误事。秘书工误事就是失职。写作水平较低,由于按提纲写作,每偏离领导的要求,虽然质量差些,几经修改也能通过。写作水平较高,按提纲写作,肯定能写出领导同志很满足,或比拟满足的材料。比拟好地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

2、保证了文章的质量。提纲如骨骼,使文章未成先立,文成后立得更稳;提纲如血管,保证丰富、生动的素材四通八达,使文章有生气、活力;提纲为建筑师制作的建筑模型,可供审检、修改、防患于未然。

3、促使材料写得快;不走弯路,事半功倍。

4、熬炼笔者分析、提炼、综合力量,使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格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写简报务必到达言简

简报是沟通状况、汇报工作的一种形式。由于它似一支轻骑兵,建窑、敏捷、不拘泥于肯定格式,所以为机关、单位、工矿等各部门、各行业乐用。

近年来,好的简报越来越多。但是也有些简报叫人望而生畏,其通病的简报不简。三千来言,四五千言,个别的更甚。有人戏言:简报变成繁报了。

简报贵简。多年来我曾作过种种尝试,也征询过不少意见。总的看,一份简报,一般以一千字左右为宜。真刚要长点的,也要掌握在二千字以下。要做到这一点,可否从这几方面努力:

(一)多典型、少综合

简报就形式而言大体即典型与综合两种。综合简报文字较难掌握,搞得不好就较长,工作中应尽量不用。但也有它的特长,即以简报形式向上级或单位、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此形式较佳。然而,日常工作中,写简报主要是为了沟通状况。运用典型的形式就远优于综合的形式。简报介绍的典型一般都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单位。内容集中,主题鲜亮,通篇一千字左右足以说明问题。阅读这种简报,不要花较多时间,读得进,受启迪。到达了印发简报的预期目的。

(二)精选材、少堆砌

即使注意了多典型,少综合还不够。精选材是做到“简”的关键。由于,精选材可使综合简报易掌握文字;更可保证典型简报内容更集中,事迹更突出,文字更精炼。

选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

粗选。将手头大量、纷杂的素材,理一理,梳一梳,列成几类(或叫几个方面);

其次步

细选。对每类素材,再进展分析、比拟,挑出每类中较优者;

第三步

精选。对比简报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在各类较优素菜中再挑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依照精选出的素材提炼观点。然后,观点与素材恰当搭配,这样写成的剪报定然不长,也较生动、形象,到达预期的目的。

(三)多修改、不怕烦

文章不怕改、不厌改。写成的简报一般要修改两次,假如时间充裕,不妨再多改一、两遍。华而不实者,啰嗦重复者,节外生枝者统统删去。力求到达文贵精的目的。由于我们写的是“简报”,它的名称就要求笔者写短文。

总之,不管是公文(材料),还是信息(简报),都是概念、数字和例子组成的。不管是写公文(材料),还是写信息(简报),肯定要突出“新、精、特”。新就是标题新奇;精就是内容精炼;特就是手法要独特。

篇3:新入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篇

新入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篇

新入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

记得有许多人说过,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芒的职业,之前记得,如今懂得。很荣幸我成为了这一光芒职业中的一员。“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难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怀着期盼与欣喜,我参与了为期两天的“**新入职教师培训”。“期盼”是由于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对新的环境和美妙的将来布满期盼;“欣喜”是由于我感受着各级领导对新教师的深切关心。入职培训的课程丰富而有用,包括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教授的专题讲座《一线教师专业进展路向》。黄骅进校张荣华教师的专题讲座《教师心理安康教育》,黄骅进校李成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网络资源的收集与处理》,特级教师吕维智教师的专题讲座《在教育教学中修炼》。

短短两天的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培训的这些教师的发言中没有太多华美的词汇,却流露出一种朴实真诚,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他们讲授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值得自己去细细体会与“消化”,下面就迟希新教授和吕维智教师的专题讲座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迟希新教授的讲座内容是《一线教师的专业进展路向》,谈到这个内容,他总结了四大方面,一是教师缘何关注自己身的专业进展:二是教师专业进展的内涵和特征;三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专业进展路径;四是设计最好的自己,成就幸福的自己。迟教授的每一句话都发人警醒,耐人寻味,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感受。在另一个方面我认为最让我受益的是提到的“职业倦怠问题”,这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提前打了预防针,让自己能够正确的对待工作。在提到专业进展的内涵和特征的问题上,迟教授总结的“教师”——1把握教育规律,通晓教学原则2了解学生心理进展和年龄特征3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阅历,我认为给自己定了航标,沿着这个路向去前行,实现自身价值。在第三个方面专业进展路径中,让我学习的是教师专业进展的几个“一点”——多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