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梯训练对篮球队员灵敏度的影响研究目录TOC\o"1-3"\h\u1826一、引言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从二十世纪开始,国家体育总局为了进一步加强体育训练,从国外借鉴了多项体能训练措施。其中包括软梯训练方法。与传统的训练方式相比,软梯训练方法主要是训练步法,所以显得更为灵活多样,同时不失趣味性。也正是由于软梯训练法的这种丰富繁多的练习手段,众多竞技体育项目都将其引入到自己的训练中,由易至难,由简到繁,逐步传播使用。然而,即便是被许多体育项目肯定的训练方法,仍然没有在广大中小学推广运用。灵敏素质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方法训练,才能实现逐步提高的目的。软梯训练能够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移动速度和身体变向的灵活性,是最能满足灵敏素质训练要求的方式之一。与此同时,软梯训练的灵活性、味性、竞技性特点,也使其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娱乐放松的外部环境当中,自然而然地实现提高灵敏素质的训练目标。(二)研究目的20世纪末至与21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各项训练与世界接轨,从国外引进了软梯训练方法。由于这种训练方式独特新颖,方式多样,充满乐趣和科学性,很快就被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所接受。我们都知道,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是我国篮球事业的新生力量和储备军,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篮球事业的未来发展,所以,本文选择以从长春中学男子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将灵敏素质解剖为反应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平衡能力,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测试指标的选取后分别进行测试,重在研究软梯训练法对中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灵敏素质中的平衡、脚下速度以及下肢力量的影响程度,以期为篮球专项灵敏素质训练提供现实指导。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笔者之所以选择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主要基于两点原因。首先,中学生时期处于人体成长的黄金时期,灵敏素质的专项训练对其的身体运动素质有很大提高;再者笔者本人有多年教授中学体育课程的经历,所以对于挑选实验对象或是设计实验也更加便捷有利。笔者挑选X中学学校和Y中学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各八名作为实验对象,依据学生客观基本情况,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过笔者的观察和问询,所选出的实验对象身体健康,素质良好,都有接近两年的篮球训练经历,而且都参加过篮球比赛,有一定的经验,且并没有伤病在身。为了慎重起见,在校方的配合下,笔者还对实验对象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达到正常指标,并没有任何心理方面的疾病。(二)软梯训练方法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所学所练,结合X中学篮球队员的自身情况,设计了一套软梯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结合了常规训练方法,并按实际需要进行了合理地改动、调整和搭配,以期达到预设效果。(具体训练动作安排见表2-1)A、平衡训练转髋前跳将左侧脚置于软梯的第一个格子内,右脚于左脚开立平行站在软梯第一个格子右侧。膝盖半屈,双脚蹬地扭髋并向前提送左髋同时右脚后撤,落地时身体向前跳,身体还原成准备动作状态。然后循环进行相同动作。剪刀式向前跳双脚蹬地时,左侧脚踏入前方格子的同时向后摆右腿。左脚蹬地的同时,使双腿重新分开于软梯外侧,迅速换成右腿蹬入前一格内,交替进行。单腿后踢往前跳双脚蹬地时,左侧脚踏入前方格子的同时向后摆右腿。左脚蹬地的同时,使双腿重新分开于软梯外侧,迅速换成右腿蹬入前一格内,交替进行。并腿向前跳将双腿并拢站于软梯格左后方,双脚同时跳向入前一格子内,跳入格内后立即向左前方跳跃,跳到格外,马上跳进下一格格内,循环进行。Z型单腿后踢往前跳屈膝,蹬地后,下一格右脚先跳入,左脚高抬不接触地面,右脚随即跳入格子右侧,两脚同时落地,左脚返回前一格子内,依次循环进行。B、脚下速度训练小步跑全身呈放松状态,膝盖弯曲,双臂自然摆动在身体两侧。小腿快抬频率要高,步幅不要太大,蹬地时要具有弹性。交叉分腿平移体向前倾,双臂前后自然摆动,右脚平移向右侧后方蹬地,左脚随即跟进。快速小步平移跑体向前倾,双臂前后自然摆动,右脚平移向右侧后方蹬地,左脚随即跟进。快速垫步前跑两脚前后垫步踏入格内,重心前倾,每向前垫一步摆臂一次,频率要快。两腿开合向前跳屈膝,双腿在格子外侧左右开立,两脚蹬地的同时重心应在两腿中间,在前一格子内落地。接触地面后,同时两脚蹬地,在梯外分立,依次循环进行。平行侧移高抬腿双膝高抬做出高抬腿动作,身体保持正直,重心向侧移动,脚踩横杆,保持一定频率。C、下肢力量训练两腿伸直跳两臂放置于后背,屈膝,以前脚掌发力向前跳,落实膝盖弯曲。两腿前交叉前跳在梯外两脚左右开立,放松双臂并且后移重心。两腿相互前后蹬地踏入后面的格。落地时,双腿要蹬地迅速,在梯外两腿再次分开。前后腿交换后蹬,依次循环进行。侧向前后跳横杆平行于两脚,膝盖弯曲,在格内、格前、下一格格内、下一格格后双腿起跳依次落地,依次循环进行。刹车跑首先进行小步跑动作,在跑到格子中间时,变为垫步动作,右脚在前,依次进行。左右碎步向前跑在梯外两脚左右开立,将右脚先迈向梯框内,紧接着左脚也迈步。然后,右侧脚向迈入框的右侧迈步,随后左脚向前一格子左外侧迈步,右脚随即向前一格格内迈步,依次循环进行。(三)实验测试指标笔者主要采取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篮球项目特点和篮球训练者灵敏素质进行分析研究,并在体现灵敏素质的诸多指标中重点选取了其中6项测试指标,用以测试平衡、速度反应和力量控制能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变化。从实践经验和专家论述来看,上述指标是体现中学篮球队员身体灵敏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标。在16周的实验中,分别由对照组和测试组进行平衡、速度反应和力量控制等六项指标测试。它们分别是:a、TheFlamingoBalance测试和Y-Balance测试;b、伊利诺斯灵敏跑和四角绕杆对折跑;c、立定跳远和原地纵跳摸高。1、TheFlamingoBalance测试目的:评估单腿的平衡能力。所需设备:秒表,金属梁:长50厘米,高5厘米,宽3厘米(梁两端各有两个支撑稳定,应有防滑表面)测试流程:脱下鞋子,站在横梁上。握住教练的手保持平衡。支撑腿保持平衡时,另一条腿在膝盖处弯曲并且该腿的脚保持靠近臀部。当教练放手时启动秒表,当人失去平衡时(通过从梁上掉下来或松开脚),停止秒表。重新开始再次计时,直到失去平衡。计算60秒失去平衡的次数。如果在前30秒内跌落超过15次,则终止测试并给出零分。评分:记录60秒内跌落或失去平衡的总数。2、Y-Balance测试目的:评估动态平衡和核心控制能力所需设备:Y平衡测试套件,卷尺。测试流程:站立在站立板的起始位置上,脚的脚趾在红线上,另一条腿在板的后面轻轻地向下接触。非支撑脚沿所需方向伸出,尽可能远地推动伸展指示器,同时保持平衡。返回时测试脚必须回到起始位置。在运动过程中受试者不能触及支撑腿以保持平衡,或者将脚放在指示器的顶部以获得支撑,并且不能踢出指示器。评分:所有测量得分均取自站立板上的尺度,精确到0.5厘米。可以从测试设备读取距离。每次测试重复三次,记录每个方向的最大范围。考虑肢体长度计算结果,以确定“最终到达距离”。也可以通过比较每条腿的结果来评估不对称性。3、四角绕杆对折跑球员以左下角杆位为起点,全速跑至左上角杆位,绕过杆后向右下角杆位快速奔跑,绕过杆后向右上角杆位快速奔跑,最后,绕过杆后再向左下角起点杆位奔跑,手触杆结束,测试全部奔跑过程所需时间。4、伊利诺斯灵敏跑球员在左下角起点处平卧,腹部向下,手与胸平齐,双腿伸直,脚掌向上。当听到开始口令后,受试者迅速起立,沿规定线路完成全部测试。三、结果分析(一)针对灵敏素质中平衡能力的测试结果分析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结果根据研究需要,将16名中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分组结束后,在队员无显著性差别的前提下,根据测试各项指标所得成绩,笔者对两组进行TheFlamingoBalance和Y-Balance测试,用以测试实验者的平衡能力。笔者将检验情况分成实验前和实验后,并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3-1,表3-2,表3-3)表3-1两组实验前后TheFlamingoBalance平衡能力指标测试结果(次数)组别实验组对照组时间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成绩73766375748673858475957673948475平均数73.67.135.3表3-2对照组实验前后Y-Balance测试平衡能力指标测试结果组别实验前对照组学生左腿右腿左腿右腿A171787581B176818083C179838286D177838185E174787782F170767478G177808083H178828286平均数75.2580.1378.8883.75表3-3实验组实验前后Y-Balance测试平衡能力指标测试结果组别实验前对照组学生左腿右腿左腿右腿A72737982B74757883C76798386D79818287E75788084F73747980G75758181H76758382平均数7566.8780.6383.882.实验前后各组间测试数据的差异性检验与分析关于TheFlamingoBalance的测试结果,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检测,计算出两组前测的平均数,并进行差异检测。在实验前,实验组的平均值为7秒,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13秒,实验组较对照组快了1.8%。经检测结果发现P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平衡能力的水平对比测量中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可以继续进行。在实验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纵向比较分析,计算出两组经训练后所测得的平均数。在实验后,实验组的平均值为3.6秒,对照组的为5.3秒,实验组较对照组快了47%。根据前后对比并进行差异检测,经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TheFlamingoBalance的测试P值小于0.05,这说明在这项指标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具备显著性差异。在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量得到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在spss24.0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自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的数据进行前测后测的对比分析。实验前实验组的平均值为7秒,实验后实验组的平均值为3.6秒。通过16周的软梯内容练习,实验组学生的平衡度增加了3.4秒,增长率为94%;实验前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13秒,实验后对照组的平均值为5.3秒。通过16周的软梯内容练习,对照组学生的平衡度增加了1.83秒,增长率为34.5%。实验前后实验组的TheFlamingoBalance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小于0.05,说明实验组的两项指标成绩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前后对照组的TheFlamingoBalance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大于0.05的,说明对照组的平衡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关于Y-Balance的测试结果,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检测,计算出两组前测的平均数,并进行差异检测。在实验前,实验组左腿正上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75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5.25厘米,对照组较实验组远了0.3%。实验组左腿左下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79.13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80.13厘米,对照组较实验组远了1.2%。实验组左腿右下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66.87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66.88厘米,对照组较实验组远了0.01%。实验组右腿正上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76.25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5.87厘米,实验组较对照组远了0.5%。实验组右腿左下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69.13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0.25厘米,对照组较实验组远了1.5%。实验组右腿右下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78.75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9厘米,对照组较实验组远了0.31%。经检测结果发现P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平衡能力的水平对比测量中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可以继续进行。在实验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纵向比较分析,计算出两组经训练后所测得的平均数。在实验后,实验组左腿正上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80.63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8.88厘米,实验组较对照组远了2.1%。实验组左腿左下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85.75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83.75厘米,实验组较对照组远了2.3%。实验组左腿右下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73.25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0.63厘米,实验组较对照组远了3.5%。实验组右腿正上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88.38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7.62厘米,实验组较对照组远了12.2%。实验组右腿左下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76.38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73.25厘米,对照组较实验组远了4.1%。实验组右腿右下方推动距离的平均值为85.74厘米,对照组的平均值为81.46厘米,对照组较实验组远了4.9%。根据前后对比并进行差异检测,经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Y-Balance的测试的测试P值均小于0.05,尤其两组在左腿正上方和右腿左下方的推动距离的P值小于0.01。这说明在这项指标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具备显著性差异,甚至具备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二)针对灵敏素质中脚下速度能力的测试结果分析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结果根据研究需要,在队员无显著性差别的前提下,根据测试各项指标所得成绩,笔者对两组进行四角绕杆对折跑和伊利若斯灵敏跑,用以测试实验者的脚下速度能力。笔者将检验情况分成实验前和实验后,并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3-4、表3-5)表3-4实验组实验前后速度能力指标测试结果(秒)组别实验前对照组学生四角绕杆对折跑伊利诺斯灵敏跑四角绕杆对折跑伊利诺斯灵敏跑A7.1217.656.3316.25B7.4318.346.5216.53C6.8518.876.7616.27D7.7117.467.2515.75E7.5317.957.2915.29F8.1418.546.5816.48G8.1718.466.7116.42H7.4617.876.6216.34平均数7.5518.146.7616.17表3-5对照组实验前后速度能力指标测试结果组别实验前对照组学生四角绕杆对折跑伊利诺斯灵敏跑四角绕杆对折跑伊利诺斯灵敏跑A17.6517.927.6016.96B17.4318.317.1817.43C18.2518.548.0117.68D18.1618.957.3217.96E17.8517.667.2816.87F17.5417.467.1416.58G18.1318.277.8317.53H17.7818.337.6317.61平均数7.8418.187.4917.332.实验前后各组间测试数据的差异性检验与分析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检测,计算出两组实验前测的平均数,并进行差异检测。在实验前,实验组四角绕杆对折跑的平均值为7.55秒,对照组的四角绕杆对折跑的平均值为7.84秒,实验组较对照组快了3.8%;实验组伊利诺斯灵敏跑的平均值为18.14秒,对照组的伊利诺斯灵敏跑的平均值为18.18秒,实验组较对照组快了0.2%。经检测结果发现P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脚下速度能力的水平对比测量中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可以继续进行。在实验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纵向比较分析,计算出两组经训练后所测得的平均数。在实验后,实验组四角绕杆对折跑的平均值为6.76秒,对照组的四角绕杆对折跑为7.49秒,实验组较对照组快了10.7%;实验组的平均值伊利诺斯灵敏跑为16.17米,对照组的伊利诺斯灵敏跑为17.33米,、实验组较对照组快了7.1%。根据前后对比并进行差异检测,经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四角绕杆对折跑和伊利诺斯灵敏跑P值均小于0.01,这说明在这;两项指标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具备非常显著性差异。从这一测试结果上可以看出,软梯训练法训练的实验组与常规篮球训练方式训练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脚下速度具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实验前实验组四角绕杆对折跑的平均值为7.55秒,伊利诺斯灵敏跑的平均值为18.14秒;实验后实验组四角绕杆对折跑的平均值为6.76秒,伊利诺斯灵敏跑的平均值为16.17秒。通过16周的软梯内容练习,实验班学生的四角绕杆对折跑速度增加了0.79秒,增长率为11.7%;伊利诺斯灵敏跑速度增加了1.97秒,增长率为12.2%。从表3-1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前对照组四角绕杆对折跑的平均值为7.84秒,伊利诺斯灵敏跑的平均值为18.18秒;实验后对照组四角绕杆对折跑的平均值为7.49秒,伊利诺斯灵敏跑的平均值为17.33秒。通过16周的软梯内容练习,对照组学生的四角绕杆对折跑速度增加了0.35米,增长率为4.6%;伊利诺斯灵敏跑速度增加了0.06秒,增长率为4.9%。实验前后实验组的四角绕杆对折跑和伊利诺斯灵敏跑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均小于0.01,说明实验组的两项指标成绩呈现出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足以体现经过16周的软梯训练,学生的脚下速度能力得到了非常显著提高。实验前后对照组的四角绕杆对折跑和伊利诺斯灵敏跑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大于0.05的,说明对照组的四角绕杆对折跑和伊利诺斯灵敏跑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体现出常规的体育训练较之软梯训练对于脚下速度能力的提升影响力不足。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第一、对于中学生篮球队员的平衡能力来说,实验前后实验组的TheFlamingoBalance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小于0.05,说明实验组的两项指标成绩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前后对照组的TheFlamingoBalance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大于0.05的,说明对照组的平衡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的Y-Balance测试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小于0.05,说明实验组的两项指标成绩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前后对照组的Y-Balance测试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大于0.05的,说明对照组的平衡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检测足以体现出常规的体育训练较之软梯训练对于平衡能力的提升影响力不足,而软梯训练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第二、对于中学生篮球队员的脚下速度能力来说,实验前后实验组的四角绕杆对折跑和伊利诺斯灵敏跑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均小于0.01,说明实验组的两项指标成绩呈现出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足以体现经过16周的软梯锻炼学生的脚下速度能力得到了非常显著提高。实验前后对照组的四角绕杆对折跑和伊利诺斯灵敏跑配对样本T检验的检测结果都是P大于0.05的,说明对照组的四角绕杆对折跑和伊利诺斯灵敏跑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体现出常规的体育训练较之软梯训练对于脚下速度能力的提升影响力不足。第三、软梯训练法利用自身灵活性、趣味性、多变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集中并全面的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灵敏素质的具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软梯训练本身可以充分提高脚下速度,刺激训练者快速反应,同时在其中跑跳的同时,对于力量和平衡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洋泾浜似的训练方法,训练者对其充满兴趣和积极性,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充分调动训练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篮球运动的竞技能力和水平。(二)建议1.发展软梯训练法,丰富传统训练方式从实验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传统的训练方式对于中学生篮球队员的三项身体灵敏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即便这样,传统的训练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仍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的地方,我们应该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举例说,目前我国的中学篮球训练方法依然多采用传统的大运动量的重复训练法来提高和完善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运动员的基本技术扎实,训练方式更加系统化,对于按部就班地有针对性的提升队员身体灵敏素质起到很稳定的作用。再者,传统的训练方式很容易被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所接受,扎实的基础性不能被教练或是指导教师所忽视。同时,传统的训练模式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技术之间的有效衔接,或者组合上的多样性。而软梯训练正好可以弥补传统训练的这些短板,它可以利用自身的灵活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脚下速度以及下肢力量。这些内容都是灵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中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在锻炼中最为核心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身体灵敏素质训练方法,而是应该从我国中学篮球现有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借鉴先进的、科学性的、趣味性的训练方法以增强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传统的训练方法与软梯训练法有机地相统一,努力提高我国中学男子篮球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丰富和完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灵敏素质训练内容,为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灵敏素质提供有力保障。2.充分重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理论基础的掌握情况随着篮球运动的蒸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