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李浩课件 第五章_第1页
证据法学李浩课件 第五章_第2页
证据法学李浩课件 第五章_第3页
证据法学李浩课件 第五章_第4页
证据法学李浩课件 第五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证据在学理上的分类

第一节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第二节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第三节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第四节本证与反证本章导学在证据理论上,依据不同标准,可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本证与反证。这些不同类别的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时有不同的特点,运用证据时需遵循不同的规则。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把握证据的划分标准、各类证据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深入理解它们在证明力上的特点。

第一节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以证据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方法为标准,可以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一、言词证据(一)言词证据的概念言词证据是有关人员对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的主观反映,通常是以口头陈述的形式表现出来。(二)言词证据的特点1.能够主动、全面地证明案件事实言词证据的显著特点是:有思维能力的人对有关案件事实情况的一种动态的反映,能够主动、全面地证明案件事实。2.容易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失实言词证据存在失实与虚假的较大可能性,其客观性不及实物证据,这是言词证据的弱点。(一)实物证据的概念

实物证据是以实物形态和其客观存在的自然状况为表现形式的证据。这类证据以实在物的外部特征、性质和存在状况等来证明案件事实。二、实物证据(二)实物证据的特点1.客观性较强2.被动性和依赖性较为明显3.证明范围比较狭窄司法人员在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时,应当注意把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结合起来,司法人员要注意用实物证据印证言词证据,也要注意运用言词证据挖掘实物证据的证明力。总之,在两种证据的运用中,要综合兼顾,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弱点,利用证据互补,构成案件中完整可靠的证明体系。

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第二节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根据证据的来源为标准,可以把诉讼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应当注意: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划分仅以证据是否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为标准,而不取决于是否为公安司法人员所直接获得。在证据为痕迹或者物品体积过大的情况下,公安司法人员采取科学方法(如显影或摄影)予以收集,也应认定为原始证据。

一、原始证据

相关案例【5—1】证人汪某目睹了原、被告打架经过,其与双方当事人均无利害关系,根据他所做的证言分清了本案当事人的责任。问:证人汪某的证言是不是原始证据?(一)原始证据的概念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原始出处的证据,即证据本身直接来源于案件的事实。(二)原始证据的特点

1.原始证据与案件事实有直接的关系2.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3.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传来证据(一)传来证据的概念传来证据,又称为“派生证据”,是指以原始证据为基础通过复制、转述等中介而衍生出来的证据。(二)传来证据的特点1.与案件事实没有直接联系,但可印证原始证据。2.在实践中往往是发现原始证据的先导。3.传来证据是审查原始证据的有效手段。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对于原始证据而言,需要保证原始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关于如何对待传来证据的问题,我国法律的三大诉讼法并没有像英美国家的法律那样排斥对它的使用。我国法律一般也要求提供原始证据。在具体案件的运用过程中,针对传来证据的特点应当注意的问题。第三节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是以证据与案件的主要事实的不同关系为标准所做的证据分类,即证据能否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将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划分,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更对司法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的概念

直接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当事人的陈述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书证。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视听资料

(二)直接证据的特点

1.对案件主要事实的直接证明性

2.收集直接证据较为困难3.审查直接证据较为困难二、间接证据相关案例【5—2】在一起债务纠纷案件中,一张无法与原件核对的欠条。问:该欠条是不是间接证据?【5—3】在一起离婚诉讼中,原告的朋友证明被告经常晚上10点回家。问:原告的朋友的证言是不是间接证据?(一)间接证据的概念间接证据,是指是不能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二)间接证据的特点1.具有证明上的间接性2.证明过程的推理性

3.间接证据的排他性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一)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2.直接证据原则上要有其他证据加以印证印证的目的在于保证直接证据的客观性被告人的供述一定要有其他证据印证(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1.对每一个间接证据都必须查证属实,以保证间接证据的客观真实性。2.审查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防止把那些与案件事实毫无关联的材料,作为间接证据加以收集和运用。3.审查间接证据是否充分。4.审查间接证据之间、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协调一致,没有矛盾。5.在刑事案件中运用间接证据认定被告人有罪时,由间接证据构成的证明体系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具有排他性的惟一结论。在民事案件中,认可法律真实和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而不是必须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而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只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可能性几乎是难以成立的。第四节本证与反证

以证明责任为标准来划分,可把证据分为本证和反证。将民事诉讼证据和行政诉讼的证据分为本证与反证,同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分为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一样,是为了揭示这两类证据不同的证明作用。一、本证【5-4】王甲向王乙借款10000元。该款到期后,王甲没有及时还款,王乙诉之法院,要求被告王甲偿还借款10000元。王乙提供被告王甲所写的借据为证。被告王甲则提出,所借的10000元已经偿还,并出示还款收据为证。问:本案中,王甲所写的收据和王乙的还款收据,何为本证?【5-5】某区工商局认为李某非法经营,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处罚决定。李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认为某区工商局对其作出的处罚决定违反法律的规定。作为被告的某区工商局为了证明自己作出的处罚决定符合法律的规定,提供了作出该处罚决定所依据的现场笔录等证据。李某则提供了营业执照来证明自己是合法经营。问:本案中现场笔录和营业执照,何为本证?

本证,是指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用以证明其主张的案件事实存在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不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可以提出本证,证明自己的主张。行政诉讼案件中,原告能否提供本证的问题。二、反证【5-6】王甲向王乙借款10000元。该款到期后,王甲没有及时还款,王乙诉之法院,要求被告王甲偿还借款10000元。王乙提供被告王甲所写的借据为证。被告王甲提出该10000元不是借款,而是赠与,同时提供原告王乙书写的赠与书信。问:本案中,王甲所提供的赠与书信是本证还是反证?

反证是指不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为推翻相对方的主张,证明相反事实存在的证据。反证与本证一样,即可以由被告提出,也可以由原告提出。反证的目的在于使本证的证明力产生动摇,所以反证提出的时间是在本证提出之后。反证证明的事实,与对方主张的事实正好相反,如果真实可靠,就可以推翻对方所主张的事实。

三、本证和反证的运用规则

第一,在通常情况下本证和反证不能并存第二,法院在对系争事实进行判断时,应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首先应审查本证是否成立;若本证成立,则进一步比较本证和反证的证明力的大小,如本证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反证的证明力,就可作出本证欲证明的事实存在的判断;如反证的证明力明显大于本证的证明力,就可作出本证事实不存在的判断;如反证的证明力与本证的证明力相当,无法作出本证事实是否存在的结论时,就应依据举证责任判决本证方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第三,在只有本证或只有反证,或者本证与反证两者中已有一种被证明为虚假的情况下,审判人员仍要对该种证据进行认真的审查判断,不能以反证虚假即推定本证成立,或者以本证虚假即推定反证成立;也不能认为既然没有本证,则反证一定成立,或者既然没有反证,则本证一定成立。

练习案例

陈某家住甲市。2004年元旦前夕,陈某到乙市出差,恰逢乙市的某商店在搞节日促销,在市中心广场搭建临时柜台,以半价方式销售乙市新利制造厂生产的家用电磁火锅。陈某遂购买了一个。元旦过节时,陈某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晚餐使用该电磁火锅涮肉吃,席间电磁火锅突然发生爆炸,导致陈某和另外6个朋友受伤,住院花费大笔的医疗费用。伤好之后,陈某和其朋友向卖出该电磁火锅的商店追究责任,协商不成诉诸法院。诉讼过程中,原商店由于无法清偿到期的债务,已经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法庭也中止了诉讼。因担心无法得到赔偿,陈某及其朋友决定到电磁火锅的生产厂家新利制造厂进行协商,要求其支付医疗费用和赔偿其他损失,但遭到新利制造厂的拒绝。制造厂声明说自己生产的电磁火锅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根本不会发生爆炸事件。陈某和其朋友无奈,向法院提起侵权损害赔偿诉讼,要求新利制造厂陪产诡异了费用和其他相关的损失。

在诉讼过程中,制造厂先是提出造成爆炸的原因是商店保存不当或者是陈某使用不当引起的,应由有过失的人承担主要的责任;但对此说法提不出相应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后来又提出电磁火锅发生爆炸是因为丙市的电线厂生产的该电磁火锅用的电线是次品才会发生爆炸事件,应当由电线厂承担赔偿责任。问:本案中,哪些证据为原始证据,哪些为传来证据?哪些为直接证据,哪些为间接证据?哪些为言词证据,哪些为实物证据?哪些是本证,哪些是反证?扩展阅读

1.石志泉原著、杨建华增订:《民事诉讼法释义》第二编:第一审程序,三民书局1982年版。2.褚剑鸿:《刑事诉讼法论》(五次修订本)上册第12章:证据,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3.蔡敦铭:《刑事诉讼法论》(增订五版)第6章:刑事证据,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4.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第8章:证据的分类,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5.江伟主编:《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第二部分第2章:证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洪浩主编:《证据法学》,第5章:证据的分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徐静村:《证据是证据形式与证据内容的统一——以刑事证据为视角》,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8.李浩:《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证据制度的完善》,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