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守正出新,推进教室里的革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建议
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洪堡特
教科书是面向未来传达的一种信息,也是关于未来的一个预言。——M·阿普尔,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要考虑现代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项工作,对于每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在语文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这些要求有的可能是古今中外共同的;有的可能是过去就有,而现在格外突出了;有的可能是现代社会提出的新的要求。……古今中外共同一致的那些要求大家都会注意到,而后两种要求往往被忽视。研究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要着重考虑这两种要求。——张志公
新年伊始,教育家李希贵在《中国教育报》发文提到:教师转型,从教某一个学科,到教学生学习某一个学科,是教学方式的优化,是从管理学生学习向领导学生学习的转变。其实对母语学习而言,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学习环境、学习主体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这一词语在此处属于中性,好坏均沾。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外部环境影响空前强大,对学习的渗透无孔不入,而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被弱化;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学生,互联网+对他们与生俱来,甚至影响其思维方式,触屏时代过于发达的是资讯,是信息;对学习而言,却同步缺失了更为珍贵的独立思考、思维品质、审美趣味、优雅表达,这些伤痛是硬伤,是内伤,甚或是致命伤。从这个角度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母语学习的价值,既被弱化了,又更为重要了。X世代Y世代Z世代——加拿大作家道格拉斯·库普兰德《X-代:在加速文化中失重的故事》
哲学史家陈嘉映《走出唯一的真理观》一书的部分内容被“新京报读书周刊”公众号刊发时,采用了一个博眼球的题目《两千多年的文字时代,结束在微信手里?》,与原文意思相差甚远,但是在文章里面作者也曾将提到:“我一直认为,到我们这一代,文字时代开始落幕。”这当然是陈先生的独立判断和一家之言。然而传播环境以及传播媒介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字阅读、表达的影响显而易见,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互联网+时代对人类思维和语言学习的作用无处不在,它所建构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内在张力和潜在影响对高中生的母语学习作用尤其显著,甚至远超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两者的碰撞、对接不可避免,其中的一些新理念、新概念、新思路、新策略的提出也和大语境不无关系。
毕飞宇故事目录1厘清概念2编写原则3编写思路4读写单元目录5活动类单元6关于写作7关于语言任务群8三大任务群解析1厘清概念1语文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四个方面LTAC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内部关系PEP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学作品是人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思维语言文化审美素养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素养是多方面要素的综合积聚,是人们在经历、体验某种过程后,逐步内化、养成的一种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可细分,但不可分割。启功“猪跑学”PEP素养不是平列的,语言是中心各个素养不是同等地位的,而是处在不同层次上。语言是核心和根本,其他素养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提升。PEP素养是养成的,实践是重要渠道知识的获得靠记忆,能力往往是训练得来的,而素养则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建构而形成的。它可以是外显的,但更多的是内隐的品质。PEP素养的核心是人,要避免学科本位学科教学是核心,但要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到背后的育人目标。如果面包养活的是一个坏人,那么从播种到收获,一系列的劳动都将毫无意义。PEP素养的内容是发展的,要与时俱进素养是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核心的东西变动小,但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时代的需要,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PEP2学习任务群课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目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发展、提升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学习项目学习项目1234学习任务典型情境学习资源(含言语材料、助读系统、评价方式等)学习方法学习任务群构成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3情境王宁: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课标: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情境语文运用情境真实社会情境文学创作情境语文学习情境师生对话情境文本对话情境——作品体验情境;教材设置情境虚拟任务情境语言文字情境社会历史语境——社会语境;文本情境;写作情境上下文语境情境示例2020年南京中考试题
你和小伙伴们组成探访小组,参加“身边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3.传统美食,历久弥香。探访小组首先想去考察美食项目。先考察哪一种呢?大家发生了分歧,于是各自拟写一句话广告词,为喜爱的传统美食做广告。(美食选择可参考右图,3分)你喜爱的传统美食:▲你拟写的广告词:▲4.南京白局,妙趣横生。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你想随探访小组去了解白局,妈妈却不同意,你将如何应对?(3分)你:妈妈,我今天要跟大家去白局社听听白局。妈妈:白局白局,白忙一局。我看你还是在家刷刷题吧。你:▲情境示例5.金陵金箔,名扬四海。读了非遗小卡片后,探访小组打算深入了解金箔技艺,想去采访传承人。你设计了两个采访问题。(问题之间须有梯度,5分)问题一:▲问题二:▲6.文化创意,魅力无限。探访小组的成员在“2019南京创意设计周”展览上,发现以夫子庙“天下文枢”牌坊造型制作的笔架(见右图),都佩服设计师将文化元素融于生活物品的巧思。大家想办一个班级文创展,请你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自己设计的文创作品。(5分)作品名称:▲作品介绍:▲情境示例全国I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情境示例全国II卷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依托真实学习情境,为达成某些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完成的一系列活动项目。学习任务一般要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完成,要来源于文本,有助于引向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导向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从而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语文活动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设计原则要为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服务。要符合语文文选型教材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研读文本、创作文本。好的“学习任务”是那些能调动学生充分研读文本的开放型言语实践活动项目。任务设计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使学习者与任务的交互成为学习者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设计非良构且操作性强的问题或项目。只有设计出多解、多元解读的教学问题或活动项目,才能为学生自主建构、合作研究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侯器《建构式学习中任务设计的技术实现(一)》学习任务举例——文言词义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华)佗之绝技,凡此类也。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5.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6.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容色绝代。(1)上面6个文言文片段中,都有“绝”这个单音词,从前后文中理解它们的词义,说明这6个意义可以归纳成几个义项,并说明你怎样归纳出来的。(班级要制作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需要你撰写一个词条的样章,请你以“绝”字为例,……)(2)你是否还能写出其中含有“绝”这个词的文言句子?说明出处。(3)这些义项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4)“断绝”“继续”“缠绕”“缔结”“编纂”这些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在“纟”部,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来。学习任务举例烛之武退秦师学习任务举例——烛之武退秦师旧的问题设计新的任务设计一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三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1)本文出现的“东道主”“行李”两个词语,历经一千多年的语言应用,它们的意思是否有了变化?查找资料,试加以论析。再从《左传》中找一些成语典故,与同学分享。(2)委婉含蓄、绵里藏针是《左传》外交辞令的一大特点,这一语言风格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多用以“敢”为修饰语的句子(据统计多达190余次);②多用“唯君图之”或“君其图之”这样的凝固语句(据统计有43次);③大量使用假设句式、疑问句式。试找出本文中的用例,分析其表意效果。(3)《孟子·滕文公下》中讨论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纵横家是不是大丈夫的问题,孟子是持否定意见的。《战国策》中还有很多策士的故事,如“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齐宣王见颜斶”等。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学习《荆轲刺秦王》,你能看出战国时代士人怎样的精神风貌?开一个故事会,每一组讲一个《战国策》中的故事。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中注意问题
郑成业在《关于高中“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的忧思》一文中指出:“江苏省一位特级教师跟我说,如今,领着学生认真品读一篇课文,似乎成了很丢人的一件事。一节课,必须要“跨越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要搞“群文阅读”,要设计“任务群”,学生往往对单篇课文还不熟悉,就要去完成各种‘高大全’的任务。”一位年轻教师也和笔者表达过类似观点,认为眼下如果上公开课如果再搞单篇教学似乎很“丢人”。
其实无论教师备课,还是学生学习,单篇学习和群文学习的关系都是紧密相连、互为依存的。不深刻理解认识单篇课文,如何理清群文之间的关联,“群”建在何处,如何建,都是无法达成的目标;如果生硬牵强建群,则会破坏母语学习的根本和误导学生的学习。其一,所组建之“群”必须具有内在关系。比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宋词三首”《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群文学习,许多老师都先把每首词进行解析,然后再从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逐一比较分析,零打碎敲,缺少群文学习最基本的有机、高效。如果在学生自读分享、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学习活动——根据这三首词制定最美宋词标准,结合作品,从内容、表达、风格定出标准加以诠释。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细致鉴赏,也有整合概括,作品本身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逻辑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其二,所组建之“群”必须匹配。所谓“匹配”指内容分量能够搭建出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语文学习空间。比如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可以与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进行组合学习——这是学习核心层面,进行精读,包括语言、内容、表达诸方面。然后延伸到相关原始文献,比如《宋史》中的《王安石传》《司马光传》,再比如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的相关片段,这一部分略读,侧重内容梳理,个别精彩部分进行精读——这一部分作为学习的紧密层面。其三,所组建之“群”大小必须合适。现有教材中单元学习任务有不少设计得体的任务群,然而在进行观摩教学的时候,大部分老师认为使用教材原有设计没有创意、不够新颖,所以往往在对文本没有读精读透的情况下,临时组群,花样百出的同时漏洞百出。譬如学习《百合花》,教师设计如下问题:“《百合花》《平凡的世界》《青春之歌》三篇文中,青春理想有何不同?”且不说就内容而言,三者缺少内在联系,难以建群。《平凡的世界》《青春之歌》都是长篇巨制,设置这样一个过于宽泛的问题,在一节课的课内学习中,学生何从思考、何处着手?组群学习,应该在学生能够完成、有充分空间的前提下进行,而且所设置学习活动,应该有切实、细微的学习思考的抓手、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和学习欲望。其四,所组建之“群”必须具备语文属性。一位老师将《赤壁赋》《登泰山记》组群,设计三个“任务”:姚鼐游山,苏轼玩水,他们在人生困境中,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各自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呢?这些启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对其人生之路的影响是怎样的?姑且不论这两篇文章组群的合理性大小,这三个问题更像是生涯规划课或者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以此为主体学习这两篇经典名作,它们被变身为“鸡汤载体”,学习内容与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趣味、文化传承一律绝缘,这类伪语文学习倾向应该在语文课堂予以杜绝。归根结底,从教学层面而言,学习任务群教学出现种种误区在于教师对于所教文本及其相关资源解读不足、教师学养不足造成,这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常识,也是不可忽略的基础,然而被忽略了。还有需要辨明,单篇教学和学习任务群教学侧重点不同,并没有高下之分,对学生语文学习而言应该并行不悖。5群文教学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的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
“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学习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一律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比如有些古文,有些比较深奥的经典,就仍然设计为单篇教学。注意,“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一课之中的两篇或者三篇课文,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老师要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泛读。组群学习,应该在学生能够完成、有充分空间的前提下进行,而且所设置学习活动,应该有切实、细微的学习思考的抓手、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和学习欲望。比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品味其语言风格,就可以选取周作人同题材作品片段,就表达同类情感的不同语言风格作比较。钱理群先生著文《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做过专题比较,教学中可以借鉴。例如: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
(周作人文)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
(鲁迅文)
周作人多用口语,看似平淡,并采用陈述句;鲁迅杂以文言句式,“洋溢”“艰于呼吸视听”字斟句酌,语意凝重,陈述句中兼用反问句,更多变化,如孙郁先生所言,“鲁迅表现爱的时候,是在最悲愤的文字里”。6“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衔接与区别新教材高一是“必修”,高二是“选择性必修”,其实都是必修。课标起初设定了三类课程,包括“必修”、“选修1”和“选修2”,最终定稿才把“选修1”改为“选择性必修”,“选修2”改为“选修”。“选择性必修”这个词有点别扭。为什么这样叫呢?因为高一的“必修”,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学的;而“选择性必修”,是给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修习的。理论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要分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还要升学,所以安排“选择性必修”。实际上,不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是极少的。所以我们不用纠结为何要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就说高一和高二语文都是“必修”好了(或者说,高一是“必修”,高二是“必选”)。此外,课标规定了要开设“选修”,但是目前并没有编统一的选修教材,高中教材只编了高一和高二的。这是一个情况说明。高一语文是8学分,教材有上下两册,高二是6学分,有上中下三册。为何高二学分少,教材反而比高一多一册呢?这也是为一线教学考虑,分3册,每册2学分。可以安排高二2个学期学完3册,也可以高二学2册,留1册到高三。这个机动权交给老师。高二的课文有些篇幅长一些,难度大一些,多用点时间也有必要。这些都是机动的。
高二语文和高一有什么不同?大同小异。所谓“大同”,都是必修,而且前后是贯通的,编写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和栏目都大体相同。高二和高一的语文都不再按照知识体系来安排,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释、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而采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希望能够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然后学生反复操练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以任务来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文化修养等多方面起到综合的效应。从六省市使用高一语文新教材所反馈的情况看,这样改革的确有点难,但应当努力坚持朝这个方向去改。
高二和高一的同中之“异”,是单元的结构方式和教学的方式略有变化。高一以“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来结构单元,高二呢,以“专题研习”来结构单元。还有,就是有教学的梯度,高二显然比高一难一些,要求高一些。高二和高一教材是大同小异。
首先,是“学习任务群”的提法和要求不同。高一有7个任务群,我们已经教过,也熟悉了。而高二是6个任务群,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和高一是贯通的,高二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逻辑的单元。另外,高一有“整本书阅读”单元,高二没有安排。课标的要求是高二也要有“整本书阅读”,最初的编写方案也是安排了的,除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还有《堂吉诃德》和《平凡的世界》两书。但近来网上不断有人批评新教材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完全是炒作嘛!编写组承受的压力很大,后来领导也就指示高二不再安排“整本书阅读”,古诗词背诵的篇目也由原来40多篇减少到20篇。这是无奈之举。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要改革,还要求得社会上多数的认可,也还得求稳定,特别是语文教材,有些妥协和调整应当能得到理解。
回头再说高二与高一任务群的提法和要求的不同,高二突出了“专题研习”。这是新的教材形式,以前没有过的。比如高一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是按照不同主题分布到几个单元的,而高二的文学类阅读写作,就分为革命传统作品、现当代作家作品和外国作家作品三个任务群,是按照“专题研习”来设置单元。高一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分布在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和实用类阅读等几个任务群中,是分散的,而高二则集中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安排在先秦诸子、史传史论、古典诗词、古代散文这4个单元。就是说,高二转向“专题研习”了,更加突出探究性学习,是带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学习。“学习”与“研习”一字之差,梯度上去了,要求不同了。
高二的单元结构方式的是研习活动,每个单元设置3个或者4个“研习专题”,也就是学习任务。注意,用“研习专题”这个词,而不用“项目”,“专题”比较贴切。“项目”这个词社会上用得太多了,太滥了,对中学生来说,还是用的“专题研习”比较好,范围小一些,活动可以集中一点。
高二教材以“专题研习”作为单元组构的方式,各单元也可能有不同文体的穿插,但和高一比起来,还是相对集中,是往研习的专题方面汇集。比如高二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收了《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六家著作,都是节选,涉及面广,但仍然比较集中,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源头——先秦诸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之“根”,有个粗略的印象和了解。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过《论语》《孟子》《庄子》课文,多是从文体、阅读方式等不同角度去学习的,比较分散,而高二把先秦诸子代表性的几家作品集中到一个单元,以“初步认识传统文化之根”去引导研习,这种教学就比以往上了一个台阶,专题性、探究性凸显出来了。高二语文的“专题研习”单元一般由4部分组成: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与单元研习任务。单元导语说明本单元所属的人文主题和研习专题,也就是教学的总目标。课文一般四五篇,也有六七篇的,兼顾不同的文体、风格等因素,一般分为2至3课,有的多一些,4课或5课,都与研习的专题有关。课文还分为“教读”和“自读”,这和初中语文的设计一样的。“教读”就是精读,老师也可以多讲一点。“自读”主要就是学生自己去读。高二每一课也有“学习提示”,单元后面还有“单元研习任务”。2编写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重视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体现课标精神,落实课标要求新研制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大突破性,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力求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材编写以课标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为基本依据,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相融合的语文学习任务,并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以落实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守正创新,稳步推进改革教材努力吸收课程改革和以往教材编写的经验,研判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可能考虑大面积使用的适应性,为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使用提供选择性。教材更注重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学科理论建设新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在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选编,同时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稳步推进改革。读书为本,读书为要教材编写要回归“读书”这个本质,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重视读书方法养成,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要特别重视让学生接触经典,读“深”一些的书。经典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不能只是当成“活动材料”“探究资料”或者所谓教学“支架”。
有些老师家长抱怨安排《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太深了,负担太重。温儒敏先生在给《乡土中国》所写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可供参考:“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
读爱读的书,读应该读的书。坚持集体讨论,加强科学论证教材编写从框架设计、课文编选、内容撰写,到最后的语言打磨,始终坚持集体讨论,发挥整个编写组的集体智慧。编写过程重视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学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对一些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涉及意识形态、宗教、民族等的表述,及课文注释、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等,都坚持科学论证,包括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或者知名专家学者咨询,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述的规范性、准确性。3编写思路整体设计高中语文教材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其中必修教材设计2册,所有高中生都要学。安排在高一使用。选择性必修教材设计3册,理论上可以自主选择,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安排在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灵活的安排。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封面设计:家国的责任、历史的沉思、永恒的追问、理想的求索、诗意的生活傅抱石画作《沁园春·长沙》、清代袁江画作《阿房宫图》、张登堂画作《古老的黄河》(《将进酒》)、清代院本《《龙舟竞渡图》(《屈原列传》)、文徵明画作《兰亭修禊图》1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的基本思路,以课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系统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主题教育情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13.7%51.1%13.7%16.5%一方面强调统整和融合,力避分别落实、割裂呈现;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力求“以一带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规定性,教材编写应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立足点和根本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提升其他三方面素养。2以核心素养为本,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教材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发挥语文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教材通过相关的栏目设计,如“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对人文主题做出明确阐发。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敬仰不已。教材各单元人文主题
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必上册选必中册选必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文明之光伟大的复兴理论的价值诗的国度第二单元劳动光荣良知与悲悯百家争鸣苦难与新生时代镜像第三单元诗意人生探索与发现多样的文化历史的现场至情至性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媒介素养逻辑思维丰富的心灵求真求实第五单元乡土的中国使命与抱负\\\第六单元学习之道观察与批判\\\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不朽的红楼\\\第八单元语言家园责任与担当\\\教材以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2个学习任务群及其学分设定为基本依据,设计28个学习单元,具体落实语文工具性的要求。两类单元:一类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一类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学分与学时:教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为参考给定不同学习任务群的课时比例,从而确定各学习任务群对应的单元数。根据现行高中的课时数测算下来,每0.5个学分大致对应9课时,设计为一个单元。文本类型: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基本语篇类型多样,不再以文体设界。因而,教材的单元组合也打破了文体的限制,以人文主题组元,将多种体裁的文本组合在一个单元中,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设计学习重点。教材各单元对应学习任务群
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必上册选必中册选必下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三)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文学阅读与写作(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一)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二)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
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文学阅读与写作(五)
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三)整本书阅读(二)
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
古诗词诵读各册均安排有“古诗词诵读”栏目,每册有古诗词4首,一共收20首。这主要提供课外诵读,不一定安排课内学习。4重视整合与实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栏目构成: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写作指导)课文组合:单篇加多篇,分组设计;打破文体界限,以内容和写法聚合;教读加自读,区分课型5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单元学习任务主要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整合单元全部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是从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设计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4读写单元1课文单元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设计有四个方面内容,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导语交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课文选收意图、单元核心任务及主要教学目标。课文每个单元收课文4至7篇,分为2—4课。“课”的划分主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组合,一课含1—3篇课文不等,实行“群文教学”。学习提示新教材没有设置课后习题,每一课安排有简短的学习提示,主要是设定学习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提示学习要点和方法。学习提示举例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妙措辞,选取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谏逐客书亲友之间的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达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与妻书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后面有单元学习任务,一般设计有3—4项。其中一个是突显单元人文主题的,另外两个略有分工,从不同层面引领思考、探究和交流,还有一个指向写作。单元学习任务举例:必修下第八单元任务一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主题与人物任务二之1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觉得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观点与材料任务二之2阅读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思路与情境任务二之3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如比喻和类比)等。选取本单元一篇课文,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艺术与策略任务三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断句与翻译思想教育思辨性阅读积累建构单元学习任务举例任务四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力。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题完成,并交流修改。注意交流时要畅所欲言,质疑论辩要有风度,尊重不同意见,认真记录不同观点及其依据。1.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2.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思辨性表达2整本书阅读单元单元导语:提纲挈领地阐述该书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影响,提示阅读策略和阅读重点。导入语:简要介绍名著基本情况,提示必要的写作背景。阅读指导:从学生实际阅读可能遇到的困难出发,提供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不仅关注本书特殊的阅读方法,同时兼顾一类书的阅读解决方案。学习任务:依据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构成前后关联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系列。教学建议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这一类书”的方法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读书养性,注意整本书阅读的“磨性子”作用,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整本书阅读”注意问题整本书阅读”不要搞得很玄乎,好像新教材全都在实施“整本书阅读”。不是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在整个教学中占的比重并不大。课时有限,不可能全都实施“整本书阅读”。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新课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已经有“整本书阅读”,设计为“名著导读”,每册指定2种书,量比较大。高中教材原来也考虑读4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一共才读2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曹雪芹)。“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2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这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理论推导。读《红楼梦》,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整本书阅读”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要求不宜太高,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提示”部分这样谈及教师角色的定位:“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所涉及的教育理念重在鼓励学生发现共享、自我建构和创造创新,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平等对话以及解惑支持,自然没有偏差。但是要圆满达成“组织引导、平等对话以及解惑支持”的目标却并非易事,需要资质、学养、分量和专业,否则互联网+时代,对学生而言知识检索没有盲区,而教师随时却可能出现知识空白,无法实现对话;更重要的是,学养无法检索、思维品质无法检索,思想见识无法检索,审美趣味无法检索,这一切有待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整本书阅读”对教师定位的挑战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当然需要“先读”与“共读”,其内容也自然不仅仅包括作品本身,而应当包括对作品、作者进行解读、鉴赏、批评的具备相当学术价值的评论、理论甚至传记作品,养成解读这部作品的基本资质,主要包括价值走向、学养水准和审美情趣。仅凭“阅读经验”是不够的,教师的阅读应该包含更多专业和学术的元素。在学生出现疑惑时及时解答并予以点拨,在学生抒发独到见解时及时发现并予以提升,在学生体现出高雅品味时及时赞赏并予以分享,而当教师不具备这种资质时,学生活动中的可贵之处就会被埋没、被漠视,师生的阅读都会停滞一个较低的档次。比如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时,把李宗盛的歌曲《山丘》与作品对比,学生撷取了如下一段歌词: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然后由此联系到小说中田晓霞的突然去世、孙少安的创业失败、贺秀莲的身患绝症、李向前的车祸残废,认为小说具有一种强烈的悲剧之美,震撼读者心灵,如同“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人生如同攀越“山丘”,可能攀越之可能后面对失败的荒芜,但是勇敢者比如小说中的主人公,仍然坚持继续攀爬。学生的发现不可不谓独特深刻,联系“山丘”使得阐发富于意蕴。但是被老师忽视了,更没有借此进行富有品味的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挖掘小说极具意味的苦难意识和美学价值——这是整本书阅读中不应该出现的教师缺位。
教师“平等地参与”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识和价值上与学生对等,要使教师的引导有价值,教师必须具有分量和含量。学养之外,价值观的引领同样重要。譬如阅读《平凡的世界》,教师一再应用潘石屹的阅读感受印证小说的“伟大”,并对学生说“孙少安、孙少平在他们的未来肯定会成为马云、潘石屹这样伟大的企业家”。马云潘石屹是否是“伟大的企业家”姑且不论,潘石屹阅读小说的“高论”是否有价值也姑且不论,教师如此解读主人公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大可商榷。在日常生活中,巴尔扎克可以低俗,狄更斯可以吝啬,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卓越的作家在他们卓越的作品中表达对权势和金钱的谄媚与崇拜。路遥是一位道德感极强的作家,他笔下的孙少平更是近乎道德洁癖——前述解读让作家和人物情何以堪,岂止是一个误读了得。学生学习目标、方式、抓手、习惯都应该有学理支撑
读一本书最终会建构什么,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各种文体的差异学生也必须明确,同样是读一部长篇小说,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堂吉诃德》基于文化背景、时代因素、风格特色的差异,需要学习建构的小说文体的素养目标同样应该明细。阅读《论语》,让学生了解一点文献学、训诂学甚至版本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会通过参证互照,全面接触原典,认识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原初精神。历朝历代,层层加码,把孔子包装得失却了本真。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写道:“汉以来或宋以来,大家顶礼膜拜的孔子是‘人造孔子。’现在的孔子,更是假得不能再假。……孔子也要打假。”而《论语》呈现出的那个真实、可敬、可爱的孔子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义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辨和启迪。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学习方式的培养,多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策略和抓手,并且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习惯。比如不要忽略精读,不要忽略细节学习。可以借鉴传统的批注形式,深入体味相对“整本书”的细微之处的精彩。尤其是针对文学作品,传统的小说批注和“诗话”“词话”方式重视文学感受力、鉴赏力的培育,重视灵感思维的培养,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作为学习的常态使用。再比如在培养研究意识与习惯时,多结合读写一体的方式,指导学生以小切口写作小论文,而不是一味流于空泛的讨论。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对名著、名家、名评,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欣赏、汲取营养;而且可以质疑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比如学习《论语》,可以针对历代对孔子的“神化”现象进行批判,借助《论语》阅读还原孔子的本来面目。再比如阅读《平凡的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会发现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其实比较单一单薄,过于理想化,有悖于生活逻辑,人物整体刻画在人性展示上同样不够深刻丰富等等。以此同时,引导学生在进行“批判”时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适度进行批评的“学术性”引导,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创造性发现需要灵感思维和理性精神同在。5活动类单元栏目设置单元导语:扼要解释和说明单元主题,阐述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提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提供活动的主要路径。学习活动:围绕单元主题,每个单元设计三个体验性、参与性或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素养。这些活动一般是在提供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布置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资料搜集、交流讨论等,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发现的能力,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学习资源:紧密围绕单元主题和学习活动的设计,精心选择一些拓展延伸的阅读资料,提供支架性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或实践上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帮助有效地开张相关语文实践活动。当代文化参与教学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访谈和调查,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活动”的实施必须是语文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主题是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多媒体,善用多媒体。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提高跨媒介辨析、分享与交流的能力。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从小学开始学语文,到了高中,对语言学习的规律应当有一些梳理、探究,多少获得一些理论的自觉。逻辑这个单元的设置,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学习逻辑基本知识,落脚点主要在思维训练。6关于写作读写的融合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从单元阅读中生发写作任务,以一定情境下的任务作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关注读者、关注生活的意识;教材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灵感激发带来源头活水;根据具体的写作任务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也将静态的写作知识传授化为动态的写作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素养。适当的弥补为强化写作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地训练,提高写作素养,教材编者相对独立地设计了写作的序列。但在呈现方式上,则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求,做出适当调整。一是将写作任务融入“单元学习任务”中,整篇写作大多作为最后一个任务呈现,写作的话题或范围则从单元人文主题或课文的阅读中生发;二是独立呈现写作指导,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加框附在写作任务后边,供学生自主阅读。写作的体系必修教材重点关注文类的写作,以复杂记叙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为主,适当穿插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和综述、演讲词、文学点评等实用性文本的写作。选择性必修教材则从写作流程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深化理性思考、学会审题立意、善于修改文章等,写作任务包括写议论性文章(含驳论文、申论文)、语言鉴赏札记、诗词鉴赏文章、书信、读书报告等。全套书共设计19个写作指导,其中必修教材11个,选择性必修教材8个。写作框架表
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必上册选必中册选必下册第一单元学写诗歌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写鉴赏文章)第二单元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创作戏剧台本、写观剧心得)审题与立意深化理性思考语言的锤炼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点评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学写小小说(写人物短评、驳论文)说真话,抒真情第四单元(写访谈提纲、地方志、调查报告、建议书)(跨媒介表达)(写驳论文)学写申论文章修改第五单元(写调查报告)学写演讲词
第六单元议论要有针对性叙事要引人入胜
第七单元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学写综述
第八单元(写语言札记)如何论证
其他写作任务教材还在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中融入了一些小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撰写赏读札记、评点文字、作品推荐书、视频制作脚本、故事梗概、短论、读后感、随笔,制作学习卡片,编制人物关系图表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融入单元整体学习之中,力求使学生多练笔,多积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综合提升写作素养。
7关于语言任务群课标对语言任务群的要求本任务群的课时,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可以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如何分配课时,由教材编者设计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学习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
教材的处理方式教材编者采取集中安排和穿插安排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设计了两个专题活动单元——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灵活运用逻辑知识;另一方面,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其他单元,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表达中有意识地、持续地积累言语现象和言语材料,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在发展语感的同时发展语理。教材的处理方式教材编者采取集中安排和穿插安排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设计了两个专题活动单元——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灵活运用逻辑知识另一方面,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其他单元,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表达中有意识地、持续地积累言语现象和言语材料,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在发展语感的同时发展语理。教材其他单元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融合和渗透,主要体现在“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包括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品味选词炼字之妙,分析修辞运用之巧,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体会质朴刚健、委婉细腻等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文言常用词语、句式的积累等。教材是一些例子,一些线索教材提供的是两个例子,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另外选择一些点,如语境与语义、语言规则、语篇、语言生活、语体风格等,选取恰当的切入点,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与探究的言语实践活动,建构语言文字运用经验和知识,培养探究汉语、汉字运用规律的理性自觉。教材中文言知识点的分布(1)虚词1:而必修上册第10课“学习提示”古代文化常识1:纪年纪时必修上册第16课“学习提示”虚词2:语气助词必修下册第1课“学习提示”古代文化常识2:礼必修下册第2课“学习提示”古代文化常识3:称谓、座次必修下册第3课“学习提示”实词1:一词多义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四实词2:古今汉语的贯通必修下册第14课“学习提示”实词3:古今意义的不同(一)必修下册第15课“学习提示”断句翻译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虚:3:常见虚词的梳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教材中文言知识点的分布(2)实词4:古今意义的不同(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学习提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0课“学习提示”词类活用2:名词作状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学习提示”古汉语特殊句式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四实词5:偏义复词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课“学习提示”古代文化常识4:谦辞与敬辞选择性必修下册第9课“学习提示”对文见义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学习提示”虚词4:古代汉语人称代词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1课“学习提示”词类活用3:总结与梳理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8三大任务群解析1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目标与内容课标关于目标和内容的四点:第1点从文本层面提出学习文学作品的要求,强调“读懂文学作品”;第2点从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层面提出要求,强调“获得文学的审美”;第3点围绕写作提出要求,强调“会写文学作品”;第4点围绕养成写图书提要、笔记等习惯提出要求,强调“写出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见解”。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学作品应“力求文学发现”“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提升文学鉴赏经验”,这些表述指向分析鉴赏能力的提升和更加个性化的体验,是在以往学习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它提示编写“文学写作与阅读”任务群时,要注意避免简单能力的重复训练,并在梯度、难度、深度方面着力设计,与以往的文学作品学习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教材总体设计在阅读层面,该任务群共选28篇文学作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13篇,中国现当代作品11篇,外国作品4篇,呈现出“以我为主,兼容中外”和“重视古代,融合现代”的基本面貌。在课文编排的体裁线索上,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现当代诗歌(其中《沁园春·长沙》为现代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和当代小说,第三单元是古代诗词,第七单元是古今散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是古今中外戏剧剧本,第六单元是古今中外小说,五个单元覆盖课标提出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四种文学体裁。在写作层面,围绕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四种体裁,结合单元阅读,以“单元学习任务+写作指导补白”形式设计。教材总体设计(续)五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设计为“青春激扬”“生命的诗意”“自然情怀”“良知与悲悯”“观察与批判”。五个单元依据各自的文体特点设计语文素养要素,并通过强调对语言的鉴赏和风格的把握,将各文体的语文要素融汇关联。教材相关单元(1)单元人文主题语文素养课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风采学习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诗歌写作,学会运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思,增强语言表现力。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红烛/闻一多*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致云雀/雪莱3百合花/茹志鹃*哦,香雪/铁凝学写诗歌教材相关单元(2)单元人文主题语文素养课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诗意人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了解古代诗词多样的形式特征,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其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学写文学短评,提高审美和分析判断的能力。7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9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学写文学短评教材相关单元(3)单元人文主题语文素养课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从不同角度鉴赏散文作品,感受作品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把握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深入挖掘作品意蕴,获得审美体验,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有意识地从古今不同风格的散文中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14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材相关单元(4)单元人文主题语文素养课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领会剧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激发良知和悲悯情怀,健全人格培养;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4窦娥冤(节选)/关汉卿5雷雨(节选)/曹禺*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形成演出本,写评论总结)教材相关单元(5)单元人文主题语文素养课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观察与批判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展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了解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尝试小说创作。12祝福/鲁迅1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14促织/蒲松龄*变形记(节选)/卡夫卡叙事要引人入胜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目标与内容针对“思辨性文本”这一特定对象的阅读教学,是实施本任务群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论说名篇”“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这是思辨性文本的两个大的类别。运用理性思维,批判性地思考文本,围绕文本开展具有一定概括性、总结性的探究,这些都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内容,但也同样贯穿于其他任务群的活动如文学作品阅读、实用性文本阅读之中。所谓思辨阅读,就是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一方面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入乎其内,理解其观点和做法的合理性(包括历史的合理性、目的的合理性等),一方面又要出乎其外,接触多方面甚至尖锐对立的观点,理解其观念的局限性,从而全面认识事物,培养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目标与内容(续)在实施本任务群的教学时,应该牢牢把握“思辨性”这个核心。但不要陷入“议论文”的框架来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本任务群既涵盖了书面的言语活动,也涵盖了口头的言语活动,既包括对学生主体自我表达的要求,也包括对主体之间良好对话的要求,寓思维于表达之中,通过表达来考察和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合理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他人的主张,组织有秩序的讨论和辩论,进行论证和反驳,辨析观点,推敲逻辑,鉴别是非,这一系列表达实践对于他们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应该成为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绝不应视作“可有可无”或“锦上添花”的内容。教材总体设计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置了3个单元,共包括15篇阅读篇目,其中中国古代散文作品11篇,现代作品3篇,外国作品1篇。三个单元分别是“学习之道”“中华文明之光”“责任与担当”三个单元,引导学生从切身之事(学习)出发,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认识思辨性文本的特质,把握思辨阅读与表达的一般策略;进而深入中国文化的根脉,通过先秦诸子散文、史传散文的学习,深化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不同的说理技巧和表达风格,审视作品的现代意义;最后引导学生来到复杂的历史、政治现场,通过阅读篇幅较长的政论性文章,领会古代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把握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论的基础上对作品做出理性判断,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可以说,在任务群目标的落实上是逐层推进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问题到复杂社会问题,由一般策略的把握到思维习惯的养成。教材总体设计单元人文主题思辨阅读思辨表达侧重点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选取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多为议论性文本,侧重认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般策略,侧重针对性和说理的方法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整体把握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辩证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借鉴作品阐发个人观点的方式、方法,理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多为叙事性文本,内含古人对具体问题的思辨性认识,侧重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及说理风格,审视其现代意义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论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借鉴作品论证个人观点的方式、方法,以理性的方式认识问题,独立思考,阐发并学会论证自己的观点多为议论性文本,侧重理解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理解作者观点、论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地理最后一卷2
- 专利申请居间合同模板
- 道 法交友的智慧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PLC控制系统简介
- 个人与个人劳务合同2024年
- 2024年版门窗工程承包合同(1280字)
- 2024年个人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正规房屋买卖合同
- 2024年进出口代理的合同范本
- 华北理工大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21-25课测试四
- 胎盘早剥预案演练脚本
- 外科学教案-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 9.1《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性默写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公交停车场安全管理规定与公交充电站管理制度
- 英国商会联系方式以及外贸联系方式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0课 黑白灰|苏少版
- 肽的健康作用及应用课件
- BD 520002-2019 北斗定时型用户设备检定规程
- [ppt]沥青路面施工工艺_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