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公开课_第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公开课_第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公开课_第3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公开课_第4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宁阳四中202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质量检测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D.宗法制受到冲击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清朝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认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巨,亦无奸臣。”这反映了()A.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B.清廉勤政的治国理念C.完备的中央监察制度D.持续繁荣的封建经济4.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5.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6.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削相权以加强君权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7.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和解即通过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解决争端)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取消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种变化反映罗马法律()A.由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B.由公民法向万民法演变C.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D.从不公平向公平的演变9.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B.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C.是少数人的民主D.易形成集体暴政10.在雅典,每年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B.民主制度的科学完善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D.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12.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13.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斐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A.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B.政府分权与制衡降低行政效率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D.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14.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据此观点可推知()A.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 B.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C.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1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A.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16.202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领导的保守党在2023年的大选中胜出,将举行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当选后,他的这一行为()A.应对议会下院负责 B.会遭到议会上院的否决C.必须得到国王授权 D.不可能得到内阁的支持17.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A.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18.1871年,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此后,德国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这部宪法的颁布表明()A.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统治彻底结束B.代议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统治已无可逆转D.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趋向统一19.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法律中与之最接近的是()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21.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政治 D.推动实业救国22.1900年7月,八国联军组成“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俗称都统衙门,负责管理天津城厢事务。下列款项是该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这批款项可能是用于履行下列哪一条约的?()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3.中共中央宣言提出: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表明()A.国共两党政治主张达成一致B.中共因维护民族利益而放弃民主革命C.三民主义是联结国共的纽带D.中共以民族大业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24.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A.君主专制政府B.民主共和制政府C.君主立宪制政府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25.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 B.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D.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2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如下评述:“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下列表述符合其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宗教形式是其失败的原因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反封建的文件C.太平天国运动缺乏产生先进思想的经济基础D.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先进领导阶级27.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28.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从理论上突破了这一认识。这一突破()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B.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C.使全世界无产者真正联合起来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9.“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30.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是指()A.皖南事变 B.跃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3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32.图2所示为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人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 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 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A.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34.“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材料现象反映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完善B.我国民主实现了全民公决C.政治协商体制进一步得到巩固D.基层民主政治得到了扩大35.俞可平在《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其中“根本政治追求”的根本体现是()A.一国两制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6.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屋子再请客37.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而我国学者方永刚、唐复全则指出:“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最能论证方、唐二位学者观点的史实是()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北约华约对峙 C.尼克松访华 D.东欧剧变238.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39.1962年,“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这次危机反映出()A.古巴是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B.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C.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局面被打破4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41题22分,第42题18分,共40分)41.凯尔森说:“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仑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一一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原因是什么?(2分)请用史实说明英国此后至19世纪中叶是如何渐进推动民主化进程的?(6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0年后“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重要事件是什么?简要分析此后法国政局长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集团之间妥协的表现有哪些?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6分)(4)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4分)4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6分)材料二、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2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4分)材料三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努力?(6分)山东宁阳四中202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质量检测题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姓不婚”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根据材料文字“吴晋两国”“打破了‘同姓不婚’基本原则,实行联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了受到冲击。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项中“产生的前提”、D项中“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3.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帝集权于一身,乾隆皇帝时期之所以出现“本朝纪纲整肃,无名巨,亦无奸臣”就是因为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BCD项体现不出来。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可知北宋扭转的是武将通过武力威胁皇权的局面。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针对的是丞相,而非武将,故排除A;改变外重内轻针对的地方藩镇割据,故排除B;“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解除了功臣对皇权的威胁,所以D不符合题意;确立重文轻武的国策则从根本上扭转了武将依靠军权威胁皇权的局面,故选C。5.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的行省制。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可见中央政府权力并未遭到严重削弱,排除A;“地方与中央相互制衡”的说法错误,排除B;结合材料“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以供中央需要”可知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威胁中央,排除D。6.答案:B。试题分析:材料可知: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A项错误,排除;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B项正确。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C项错误,排除;元代行省制下实行集体议事制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排除;所以选B7.答案:D。试题分析:周代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这种理念源自于民间尊神敬天的传统,小农经济对传统尊神敬天思想不构成直接冲击,故A项错误;儒学兴起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出现,恰可以强化传统尊神敬天思想,故C项错误;周统治者号称天子,承天而治,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传统观念受到动摇,故D项正确。8.答案:C。解析:据材料“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取消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律由野蛮习惯向文明演变,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和《法学阶梯》都是成文法,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万民法,故B项错误;不公平和公平都是相对的,过于笼统,故D项错误。9.答案:D。试题分析:据材料“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易形成集体暴政,故D正确。直接民主本身有利有弊,故A排除。雅典民主业本身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故B排除。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故C排除。10.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材料“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离开城邦”体现了陶片放逐法的弊端和不完善,故选A。题干明显反映了雅典民主的弊端,而BCD都是从积极作用的角度看待雅典民主,故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11.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内阁成员要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所以,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故本题答案选C项。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能体现与君主专制的斗争,革命目标是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A、B两项排除;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C项排除;尽管三国革命过程不同,建立的政体不同,但是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有着相同“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故选D。1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控制的办法主要是……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可知制宪者猜疑的实质是实现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权力的相互制约平衡,以最终维护民主政治基础,D项表述符合题意。14.答案:B。解析:德意志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A错误;根据材料“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可知德意志帝国潜伏着危机,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C错误;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不符合历史史实,D错误。1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共和派一票定共和,所以共和派力量并不是十分强大,A错误;法国政权稳定是一种表象,材料是问稳定的原因,B错误;每一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体现了法国政治结构中的分权制衡的作用,C正确;在法国政体中总统不仅是形式上的总统,也是事实上的总统,D错误。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分析材料信息可见,202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若其所领导的保守党在2023年大选中获胜,新成立的内阁将会提出举行英国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的提案,依据君主立宪制的规定,英国首相及其内阁的行为应对议会负责,故选A。英国议会下院是最高权力中心,且英国国王不掌握国家实权,故B、C错误;英国内阁为责任制内阁,首相与内阁在大政方针上相一致,政治上共进退,故D错误。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法国的政体是共和制,宪法规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在议会与内阁和总统关键职位中,可见,总统职权并不是完全受宪法制约;而法国也并不是两党制,而是多党制,立法与行政权不合一,是分权,即A、C、D三项说法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B。1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71年宪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表明了德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政治,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表述错误;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19.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环,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0.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鉴别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可知,总统的权力受到国务员制约,这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为接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与题文信息不符,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与题文信息不符,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2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新与新的递嬗”“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为救亡图存,一个方案失败了再去尝试另一个方案,前仆后继,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2.答案:D。从条约内容可以看出,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炮台,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选D。A项主要是协定关税、割香港岛通商等;B项主要是赔款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C项是割让台湾等。23.答案:D。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人点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解读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全民抗日所做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以拯救民族为第一要务,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愿,真切地表达了抗战决心;认同“三民主义”,取消苏维埃政府与红军番号,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真诚表达了与国民党团结抗日的愿望。其中“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可判断不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故选项D符合题意。2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义和团运动后”“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民主共和制政府。A项表述“君主专制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政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是被实践证明已经失败的方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在解放战争后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2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2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缺乏产生先进思想的经济基础符合其观点。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时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开端,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共还没有成立,故A项错误;BC项与题干信息“军事领导”不符,故排除。28.答案:B。注意题干中的“从理论上突破”,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是实践上突破,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理论上的突破,故B项正确;使全世界无产者真正联合起来属于实践突破,故C项错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俄国十月革命,属于实践突破,故D项错误。29.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中“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是解题的关键,其旨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材料信息并未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排除A;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合;D属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故选A。3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根据材料中“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可知,此次军事举动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主攻方向是中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故本题答案为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中“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再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事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启的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32.答案:D。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与中世纪英国限制君权的《大宪章》实质不同,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不是宪法,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故B项错误;报纸中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介绍没有错误,故C项错误;“人民大宪章”反映出《共同纲领》的民主性质和临时宪法的地位,故D项正确。33.答案:A。提法的改变,可以看出蒋介石认为大陆的中共政权只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政权,说明其坚守“一个中国”的理念,故A项正确;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故D项错误。34.答案:D。材料反映了村民大会召开的情况,这是新时期基层民主政治夸大的表现和结果,D项正确。村民会议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因而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A项错误。村民会议可能实现了全民公决,但不能代表我国整个民主政治都实行全民公决,B项错误。村民会议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国家事务的会议,C项错误。35.答案:C.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根本政治追求”的根本体现应该是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民民主,据此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上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36.答案:B。解析:二战后初期新中国和亚非拉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均面临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任务,此时中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发展同邻近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加强团结共同反帝、反殖和反霸,故B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的外交关系,而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新兴的民族国家不属于西方国家,A项错误。“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材料依据不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D项错误。37.答案:C。材料“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强调的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区别,而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而杜鲁门主义、北约均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故A、B两项排除;尼克松访华反映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而且两国属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故C项正确;东欧剧变是国家性质的改变,故D项排除。38.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清朝的海军编制和日本相比,指挥体系比较繁杂,容易导致指挥不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挥不畅导致甲午海战的失败,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39.答案:B。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不是古巴,A错误。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既剑拔弩张,又不敢轻易动武,古巴导弹危机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B正确。1962年的危机并未体现多极化,C错误。1962年的危机反映了两极格局,当时美苏共同主宰世界,D错误。40.答案:B.解析:A项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这一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时间“1987年”,故排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