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民法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完整版_第1页
2023年民法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完整版_第2页
2023年民法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完整版_第3页
2023年民法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完整版_第4页
2023年民法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民法概述1.民法:调整自然人或法人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2.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的合称。所谓人格,是指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人格关系是自然人基于彼此的人格或者人格要素而形成的关系。所谓身份,是指自然人基于彼此的身份形成互相关系,涉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属关系。3.财产关系:财产是人们可以支配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和物品,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和交易而形成的社会关系。4.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性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5.平等原则: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体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权的对立物,是指不管其自然条件和社会处境如何,其法律资格亦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6.自愿原则:自愿原则的实质,就是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从事民事活动,国家一般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足尊重当事人的选择。7.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8.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规定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别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9.严禁权利滥用原则:严禁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对的行使民事权利,假如行使权利损害同样受到保护的别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即构成权利滥用。10.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它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1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当事人。1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即民事主体得以结成互相关系的利益对象。客体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之所依,是主体交往的基石和利益所在。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依利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行为、智力成果三类。1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之间基于客体所形成的具体联系,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14.民事权利:是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实现其利益所得实行行为的界线。15.民事义务:当事人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受行为限制的界线。16.民事责任:是违反约定或者法定义务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狭义的民事责任,即是民事义务,广义的民事责任还涉及使用强制执行的公力救济。17.民事法律事实:简称法律事实,是符合民事规范,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18.支配权:是对权利客体进行直接的排他性支配并亭受其利益的权利。19.请求权:是特定人得请求特定别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20.抗辩权:是可以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权利。21.形成权:是依权利人单方意思表达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22.绝对权:是权利效力所及相对人为不特定人的权利。22.相对权:是权利效力所及相对人仅为特定人的权利。23.主权利、从权利:主权利是不依赖其他权利为条件而可以独立存在的权利,从权利则是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权利。24.原权利、救济权:在基础权利受到侵害时,援助基础权利的权利为救济权,而基础权利则为原权。25.既得权、期待权:既得权是指已经取得并能享受其利益的权利,期待权是指因法律要件未充足具有而尚未取得的权利。26.公力救济:是权利人通过行使诉权,诉请法院依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程序保护自己权利的措施。27.自力救济:是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强制别人捍卫自己权利的行为,涉及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28.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在财产责任中,根据债务人对其财产所负债务的责任形态划分,财产责任可分为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无限责任,是指债务人以其所有财产对其债务所负的责任;有限责任,是指债务人仅以特定财产为限,对其债务所负的清偿责任。29.补充责任:是指在第一负责人的财产局限性以承担其应负的民事责任时,负补充责任的人对局限性部分承担的责任。30.单独责任、共同责任:单独责任是指由一人单独承担的民事责任,共同责任是指有两人以上共同承担的民事责任。共同责任属于单方的多数人责任,假如双方都有责任,则谓混合责任。根据共同责任的多数人之间对于责任的关联度,可将共同责任区分为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31.按份责任:是指多数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协议的约定各自承担一定份额的民事责任,各负责人之间没有连带关系。32.连带责任:是因违反连带债务或者共同实行侵权行为而产生的责任,各个负责人之间具有连带关系。第二章自然人1.自然人:是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2.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3.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4.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设定专人保护其利益,监督其行为,并且管理其财产的法律制度。5.宣告失踪: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成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的法律制度。6.宣告死亡: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成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推定其死亡,宣告结束失踪人以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制度。7.个体工商户: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个体劳动者。8.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承包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或者其他资源的成员或其家庭。9.个人合作:是指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共同经营,共同劳动。10.入伙:在合作成立后,合作人接受非合作人为加入合作的意思表达,称为入伙。11.退伙:合作人退出合作,丧失合作人地位的行为称为退伙。第三章法人1.法人:是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团队。2.公司法人:公司法人就是取得民事主体地位的公司。3.机关法人:是获得法人资格的国家机关,其是依法律直接设立的。4.事业单位法人:是被赋予民事主体资格的事业单位。5.社会团队法人:是由法人或自然人组成,谋求公益事业、行业协调或同道志趣的法人,如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团队。6.社团法人:是指以人为基础而集合成立的法人,如公司为股东之集合,工会为会员之集合,均属社团法人。7.财团法人:是指以财产为基础而集合成立的法人,财团法人的重要形式就是基金。8.法人机关:是指根据章程或法律规定,对内形成法人意思、对外代表法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的自然人或自然人团队。9.法人分支机构:是以法人财产设立的相对独立活动的法人组成部分。10.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成立后,其组织、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重要事项发生的变化。11.法人的清算:系指清理已发生终止因素的法人的尚未了结的事务,使法人归于消灭的程序。第四章物与有价证券1.物:是能满足人的需要,并为人可以支配的物体或自然力。2.动产:是可以移动并且不因移动损害价值的物。3.不动产:是不可以移动或虽可移动但却会因移动损害价值的物、4.特定物:是独具特性或被特定化并且无从替代的物。5.种类物:是以品种、规格、质量或度量衡确认的一类具有共同特性的物。6.原物:是指依自然属性或法律的规定,可以产生收益的物。7.孳息物:是原物产生之物。8.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民法上的种类物。9.有价证券:是指设定并证明持券人有权取得一定财产权利的书面凭证。10.票据:是由出票人依法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委托人于约定期间无条件支付拟定金额给持票人或收款人的有价证券。11.债券:是国家或公司依法发行的,约定于到期时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它可以分为公债和公司债。12.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发行的表白股东权利的有价证券。13.提单:是指证明海上货品运送协议和货品已经由承运人接受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品的单证。14.仓单:是仓储保管人应存货人请求签发的证明存货人财产权利的文书。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2.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仅由一方意思表达就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3.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达一致才干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4.共同行为:也称多方行为,通说认为共同民事法律行为是多数当事人平行的意思表达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5.身份行为:是发生身份变动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6.财产行为:是发生财产变动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7.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达一致即可成立的行为,它不以标的物的交付为要件。8.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是除当事人意思表达一致之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干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9.处分行为:是直接发生财产权移转或消灭效果的行为。10.承担行为:是发生给付义务效果的行为。11.有因行为:是以因素为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12.无因行为:是不以因素为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13.意思表达: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将意欲实现的私法效果发表的行为。14.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行的表达方式。15.默示:是含蓄或者间接表达意思的方式。16.欺诈:是故意欺骗别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17.胁迫:是因别人的威胁或者逼迫,陷于恐惊而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达。18.乘人之危:因危难处境被别人不合法运用,不得已而作出对自己严重不利的意思表达,是乘人之危而实行的行为。19.重大误解行为:是基于重大错误结识而实行的意思表达。20.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在意思表达当中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21.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在意思表达中具有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22.无效民事行为:指欠缺法律行为主线生效要件,自始、拟定和当然不发生行为人意思之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23.可变更、可撤消民事行为:简称可撤消行为,是因行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须以诉变更或者撤消的民事行为。24.显失公平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效果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行为。25.效力未定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之效力有待于第三人意思表达,在第三人意思表达前,效力处在不拟定状态的民事行为。26.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以自己名义对别人权利标的所为之处分行为,该行为若经有权利人批准,效力溯自处分之时起有效;若有权利人不批准,则效力拟定为无效。第六章代理1.代理:是代理人于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人)为意思表达或受领意思表达,而该意思表达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2.间接代理:是指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解决委任事务,其效果间接或直接归属于委托人的代理。3.委托代理:是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授权而进行的代理,即委托代理的代理权产生自本人的授权行为。4.法定代理:是指以法律的直接规定为根据而产生的代理。5.本代理:由本人选任的代理人的代理。6.复代理:由代理人基于复任权选任代理人的代理,又称再代理。7.无权代理:是非基于代理权而以本人名义实行的旨在将效果归属于本人的代理。8.狭义无权代理:是不属于表见代理的未授权之代理、越权代理、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的情形。9.表见代理:是指虽无代理权但表面上有足以使人信为有代理权而须由本人负授权之责的代理。第七章诉讼时效与期限1.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连续地达成一定期间而发生一定财产法效果的法律事实。2.诉讼时效:也称消灭时效,是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利连续到法定期间,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时效。3.除斥期间:亦称预定期间,是指法律预定某种权利于存续期间届满当然消灭的期间。4.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法定事由而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暂时停止。5.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因有与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相反的事实,使已通过的时效期间失去效力,而须重新起算时效期间的制度。6.诉讼时效期间延长:是指因特殊情况,法院对已经完毕的诉讼时效期间给予的延展。7.期限:是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时间,其可分为期日与期间。第八章物权概述1.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涉及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2.物权的优先效力:亦称为物权的优先权。其基本含义是指同一标的物上有数个互相矛盾、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力的权利排斥具有较弱效力的权利的实现。3.物上请求权:有时亦称为物权的请求权,物权人在其权利的实现上遇有某种妨害时,有权请求导致妨害事由发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4.物权法定:即法律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不允许当事人依其意思设定与法律规定不同的物权。5.所有权: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的财产的权利。所有人可以对其所有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可以排除别人违反其意志所为的干涉。6.用益物权:是对别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收益的权利,涉及地上权、地役权、典权等。7.担保物权:是为了担保债的履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设定的物权,重要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8.占有:是指对物的控制、占领。9.自物权:是权利人对于自己的财产所享有的权利。10.他物权:是在别人所有的物上设定的物权。他物权是对别人财产享有的权利,其内容是在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某一方面对别人之物的支配。11.物权的变动:是物权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总称。从权利主体方面观测,即物权的取得、变更和丧失。12.公示原则: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现出来。13.公信原则:物权的变动以登记或交付为公示方法,当事人假如信赖这种公示而为一定的行为(如买卖、赠与);那么,即使登记或交付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14.交付:即移转占有。15.简易交付:即受让人已经占有动产,如受让人已经通过寄托、租赁、借用等方式实际占有了动产,则于物权变动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16.占有改定:即动产物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然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这样,在物权让与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17.指示交付:即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让人将其对于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替交付。18.拟制交付:即出让人将标的物的权利凭证(如仓单、提单)交给受让人,以代替物的现实交付。19.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是将物权变动的事项登载于特定国家机关的簿册上。20.登记对抗主义:此主义以登记作为公示不动产物权状态的方法。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依当事人间的合意即产生法律效力。但是,非经登记,不能对抗第三人。21.登记要件主义:此主义以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要件。不动产物权的变动除了当事人间的合意外,还要进行登记。非经登记,不仅不能对抗第三人,并且在当事人间也不发生效力。22.异议登记: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事项错误而提出异议,登记机关将该异议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上,是为异议登记。23.预告登记:又称为假登记,是指为保全一项旨在取得、变更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请求权,限制债务人反复处分该不动产而为登记。第九章所有权1.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属于他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2.国家所有权:是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对国家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3.集体所有权:又称劳动群众集体组织所有权,是集体组织对其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4.私人所有权:重要涉及自然人所有权、公司法人所有权和社会团队所有权等。5.土地所有权:系以土地为其标的物,它是土地所有人独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的土地的权利。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6.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指的是权利人即业主对于一栋建筑物中自己专有部分的单独所有权、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管理权的结合。7.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时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8.善意取得:亦称即时取得,是指原物由占有人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权,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9.先占:是指最先占有无主财产。10.遗失物:是所有人遗忘于某处,不为任何人占有的物。11.埋藏物:是指包藏于他物之中,不容易从外部发现的物。12.添附:一般是附合、混合的通称,广义的添附还涉及加工在内。附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分离,若分离会毁损该物或者花费较大,如用别人的建筑材料建造房屋。混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所有人的动产互相混杂合并,不能辨认。加工,是指在别人之物上附加自己的有价值的劳动,使之成为新的财产。13.时效取得:是指依取得时效的规定取得所有权。取得时效是时效的一种。它是指当事人因占有别人财产的事实状态通过一定期间,而取得该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制度。第十章共有1.共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公民或法人)对同一项财产享有所有权。2.准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公民或法人)共同享有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3.按份共有:亦称分别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项财产按照份额享有所有权。4.共同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基于共同关系,共同享有一物的所有权。第十一章用益物权1.承包经营权:就是承包人(个人或单位)因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或其他生产经营项目而承包使用、收益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或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权利。2.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因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国家所有的土地的权利。3.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享有的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个人住宅的权利。4.地役权:是以别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权利。第十二章担保物权1.抵押权:是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移转占有而供担保的不动产及其他财产,优先清偿其债权的权利。2.抵押权的实现:是在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没有清偿时,抵押权人就抵押物受偿的行为。3.共同抵押:是为同一债权就数个物设定的抵押。在共同抵押中,数个物并不是自身结合而视为一物,而是在担保同一债权的目的上互相结合担保债权。4.最高额抵押:是对于将来发生的债权,预先拟定一最高的限度,设定的抵押权。5.财团抵押:财团抵押的标的不是某一个物,也不同于共同抵押,而是将公司现有的财产涉及动产、不动产及其他权利视为一个整体,于其上成立抵押权。6.质权:是指为了担保债权的履行,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就其占有的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7.权利质权:是为了担保债权清偿,就债务人或第三人所享有的权利设定的质权。8.留置权:是债权人按照协议约定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在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债务时,有留置该财产以迫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并在债务人仍不履行债务时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9.自主占有、他主占有:这是依占有人的意思为标准进行的分类。自主占有是指以物属于自己所有(所有的意思)的占有;无所有的意思,仅于某种特定关系支配物的意思的占有是他主占有。10.直接占有、间接占有:这是以占有人在事实上是否占有物为标准进行的分类。直接占有是指在事实上对物的占有;间接占有是指基于一定法律关系,对于事实上占有物的人(即直接占有人)有返还请求权,因而间接对物管领的占有。11.有权占有、无权占有:这是根据进行的占有是否依据本权所做的分类。所谓本权,是指基于法律上的因素,可对物进行占有的权利,如所有权、地上权、典权、质权、留置权。有权占有即指有本权的占有;无权占有是指无本权的占有。12.善意占有、恶意占有:这是对无权占有依占有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不同所做的分类。善意占有是占有人不知其无占有的权利的占有;恶意占有是占有人知道其无占有的权利的占有。13.无过失占有、有过失占有:这是对善意占有的再分类,以占有人不知其无占有的权利有无过失为区分标准。无过失占有是占有人不知且不应知其无占有的权利的占有;有过失占有是占有人应当知道但因过失不知其无占有的权利的占有。14.无瑕疵占有、有瑕疵占有:无瑕疵占有是指善意且无过失、和平、公然、继续的占有;有瑕疵占有是指恶意且有过失、强暴、隐秘、不继续的占有。15.占有保护请求权:是占有人的占有被非法侵害时,占有人可直接对侵害人,也可向法院提起保护其占有的请求权。第十四章债的概述1.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2.债的要素:即债的构成所必须具有的要件,涉及债的主体、债的内容和债的客体。3.债的主体:也称债的当事人,是指参与债的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4.债的内容:是指债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债权和债务。5.债的客体:也称债的标的,是指债务人依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应为或不应为的特定行为,统称为给付。6.债的发生因素:也称债的发生根据,是指引起债的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7.协议: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8.单方允诺:也称单独行为或单约束行为,是指表意人向相对人作出的为自己设定某种义务,使对方取得某种权利的意思表达。9.侵权行为:是指不法侵害别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的行为。10.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别人利益受损失而为别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的行为。11.不妥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而获得利益并使别人利益遭受损失的事实。12.意定之债、法定之债:按照债的设定及其内容是否允许当事人以自由意思决定,债可以分为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意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由当事人依其自由意思决定的债。法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均由法律予以规定的债。13.特定之债、种类之债:根据债的标的物的不同属性,债可划分为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以特定物为标的的债称为特定之债,以种类物为标的的债称为种类之债。14.单一之债、多数人之债:根据债的主体双方是单一的还是多数的,债可分为单一之债和多数人之债。单一之债,是指债的主体双方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均为一人的债;多数人之债,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至少有一方为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债。15.按份之债、连带之债:对于多数人之债,根据多数一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同状态,可分为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按份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人一方当事人各自按照拟定的份额享有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债。连带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人一方当事人之间有连带关系的债。16.简朴之债、选择之债:根据债的标的有无选择性,债可分为简朴之债和选择之债。简朴之债,是指债的履行标的只有一种,债务人只能按照该种标的履行、债权人也只能请求债务人按该种标的履行的债。选择之债,是指债的履行标的有数种,债务人可从中选择其一履行或债权人可选择其一请求债务人履行的债。17.主债、从债:在存在从属关系的两个债中,根据其不同地位,可分为主债和从债。主债是指可以独立存在,不以其他债的存在为前提的债。从债是指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主债的存在为存在前提的债。18.财物之债和劳务之债:根据债务人所负给付义务的不同内容,债可分为财物之债和劳务之债。凡债的标的为给付财物的,为财物之债;债的标的为提供劳务的,为劳务之债。第十五章债的履行1.债的不履行:是指债务人主线未实行任何旨在清偿债务的给付行为,涉及拒绝履行和履行不能。2.债的不适当履行:是指债务人虽实行了给付行为,但其履行不符合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涉及迟延履行和瑕疵履行,前者是给付在时间上有瑕疵,后者则涉及除迟延履行外的一切不适当履行的行为样态。3.履行不能:指债务人由于某种因素,事实上已不也许履行债务。4.拒绝履行:是指债务人可以履行债务而故意不履行。5.迟延履行:涉及给付迟延(债务人的迟延)和受领迟延(债权人的迟延)两种。给付迟延,是指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可以履行而没有按期履行债务。受领迟延,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履行应当受领而不为受领。6.瑕疵履行:是指债务人虽然履行,但其履行存在瑕疵,即履行不符合规定或约定的条件而致减少或丧失履行的价值或效用的情形。第十六章债的保全和担保1.债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不妥减少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损害,允许债权人代债务人之位向第三人行使债务人的权利,或者请求法院撤消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法律行为的法律制度。2.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而对债权人的债权导致损害的,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的权利。3.债权人撤消权:又称废罢诉权,是指债权人对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可以申请法院予以撤消的权利。4.债的担保:是指为保证债权得到清偿而设立的各种法律措施。债的担保有一般担保与特别担保之分。债的一般担保,是指债务人必须以其所有财产作为履行债务的总担保。它不是特别针对某一项债务,而是面向债务人成立的所有债务。此种担保在保障债权实现方面有明显弱点,即在债务人没有责任财产或责任财产局限性的情况下,债权人的债权便所有不能或不能所有实现。所谓特别担保,即通常所言之担保,在现代法上涉及人的担保、物的担保和金钱担保。5.人的担保:人的担保,是指在债务人的所有财产之外,又附加第三人的一般财产作为债权实现的总担保。保证是人的担保的典型。6.物的担保:物的担保,是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作为抵偿债权的标的,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将财产变价,并从中优先受偿的制度,重要有抵押、质押、留置等。广义的物的担保,还涉及所有权保存。所有权保存,是在分期付款买卖中,标的物的所有权不因交付而转移,而是随着买受人付清所有价款而转移,从而使买受人积极支付价款,保障出卖人获得所有价款的制度。7.金钱担保:金钱担保,是债务人在约定给付以外交付一定数额的金钱,该金钱的返还与丧失与债务履行与否联系在一起,使当事人双方产生心理压力,从而促其积极履行债务,保障债权实现的制度。其重要方式有定金、押金。8.反担保:所谓反担保,是指在商品贸易、工程承包和资金借贷等经济往来中,为了换取担保人提供保证、抵押或质押等担保方式而由债务人或第三人向该担保人提供担保,该新设担保相对于原担保而言被称为反担保。9.保证:是指第三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债务时,该第三人按照约定或法律规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担保方式。10.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这是依保证人在保证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所做的分类。所谓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协议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所谓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协议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11.先诉抗辩权:即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协议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12.单独保证、共同保证:以保证人的人数为标准,保证可分为单独保证和共同保证。单独保证是指由一个保证人担保同一债权的保证。除非另有指明,通常所说的保证是指单独保证。共同保证是指由数个保证人担保同一债权的保证。13.最高额保证:最高额保证,是指保证人对债权人与债务人在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若干笔债务,在最高限额内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14.定金:是指协议当事人为可保证协议的履行,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的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在协议订立时或订立后、履行前,按协议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当事人的金钱或其他代替物。15.定金罚则: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规定的债务的,无权规定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16.债的移转:是指债的主体发生变更,即由新的债权人、债务人代替原债权人、债务人,而债的内容保持同一性的法律事实。17.债权让与:是指不改变债的关系的内容,债权人将其债权移转于第三人的法律行为。其中的债权人称为转让人,第三人称为受让人。18.债务承担:是指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前提下,债务人通过与第三人订立转让债务的协议,将债务所有或部分移转给第三人的法律事实。19.免责的债务承担:是指债务人经债权人批准,将其债务部分或所有移转给第三人承担。20.并存的债务承担:是指债务人不脱离债的关系,第三人加入债的关系,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21.债的概括承受:是指债的一方主体将其债权债务一并移转于第三人。22.抵销:是指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之清偿,而使其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互相消灭的制度。23.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的因素而无法向其交付债的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而消灭债务的制度。第十八章协议概述1.双务协议、单务协议:依双方当事人是否互负给付义务,协议可分为双务协议和单务协议。双务协议是指当事人双方互相承担对待给付义务的协议。单务协议是指只有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义务的协议。2.有偿协议、无偿协议:这是依协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对价关系所作的分类。有偿协议,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协议规定的权益,须向对方当事人偿付相应代价的协议。无偿协议,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对方给予某种利益,对方取得该利益时不支付任何代价的协议。3.诺成协议、实践协议:这是从协议成立条件的角度对其所作的分类。诺成协议,是指以缔约当事人意思表达一致为充提成立条件的协议,即一旦缔约当事人的意思表达达成一致即告成立的协议。实践协议,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达一致以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干成立的协议。4.要式协议、不要式协议:以协议的成立是否须采用一定的形式为标准,协议可分为要式协议与不要式协议。要式协议,是指法律规定必须采用一定形式的协议;反之,法律不规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协议则为不要式协议。5.有名协议、无名协议:根据法律是否赋予特定名称并设有规范,协议可分为有名协议与无名协议。有名协议又称为典型协议,是指在法律上已设有规范并赋予名称的协议。如我国协议法所规定的十五类协议,均为有名协议。无名协议又称非典型协议,是指在法律上尚未确立一定的名称和规则的协议。6.主协议、从协议:根据协议互相间的主从关系,可将协议分为主协议与从协议。在两个关联协议中,不依赖其他协议的存在即可独立存在的协议称为主协议,以其他协议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协议称为从协议。例如,借款协议与保证协议之间,前者为主协议,后者为从协议。7.束己协议、涉他协议:以订约人是否仅为自己设定权利义务为标准,协议可分为束己协议与涉他协议。束己协议,是指严格遵循协议相对性原则,当事人为自己设定并承受权利义务,第三人不能向协议当事人主张权利,当事人也不得向第三人主张权利的协议。此为协议的常态。涉他协议,是指突破了协议的相对性原则,协议当事人在协议中为第三人设定了权利或约定了义务的协议,涉及为第三人利益的协议和由第三人履行的协议。第十九章协议的订立1.要约:是希望和别人订立协议的意思表达。2.要约邀请:也称要约引诱,是指希望别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达。3.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取消其要约的行为。4.要约的撤消:是指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后,要约人取消要约从而使要约归于消灭的行为。5.承诺:是受要约人批准要约的意思表达。6.承诺的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其作出的承诺生效之前将其撤回的行为。7.承诺迟延:又称迟到的承诺,是指受要约人未在承诺期限内发出的承诺。8.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协议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9.协议解释:是指对协议条款及其相关资料所做的分析和说明。10.文义解释原则:协议条款由语言文字所构成。欲拟定协议条款的含义,必须先了解其所用的词句,拟定该词句的含义。11.体系解释原则:体系解释又称整体解释,是指把所有协议条款和构成部分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各条款及构成部分的互相关联、所处的地位和整体联系上阐明某一协议用语的含义。12.目的解释原则:当事人订立协议均为达成一定目的,协议的各项条款及其用语均为达成该目的的手段。因此,拟定协议用语的含义乃至整个协议的内容自然须适合于协议的目的。13.参照习惯或惯例原则:是指在协议的文字或条款的含义发生歧义时,应按照习惯或惯例的含义予以明确;在协议存在漏洞,致使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时,参照习惯或惯例加以补充。第二十章双务协议履行抗辩权1.同时履行抗辩权:在未约定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协议中,当事人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规定。此项权利,称为同时履行抗辩权。2.不安抗辩权:是指先给付义务人在有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者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或者有谎称有履行能力的欺诈行为,以及其他丧失或者也许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况时,有权中止自己的履行;后给付义务人收到中止履行的告知后,在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先给付义务人有权解除协议。3.顺序履行抗辩权: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第二十一章协议的变更和解除1.协议的变更:协议的变更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协议主体和内容的变更,前者指协议债权或债务的转让,即由新的债权人或债务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债务人,而协议内容并无变化;后者指协议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变化。狭义的协议变更指协议内容的变更。从我国协议法的第五章的有关规定看,协议的变更仅指协议内容的变更,协议主体的变更称为协议的转让。2.协议的解除:是指协议有效成立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当事人的单方行为或者双方合意终止协议效力或者溯及地消灭协议关系的行为。3.单方解除、协议解除:单方解除是指依法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当事人依单方意思表达解除协议关系,协议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批准将协议解除的行为。4.法定解除、约定解除:协议解除的条件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者,称为法定解除。在法定解除中,有的以合用于所有协议的条件为解除条件,有的则以仅合用于特定协议的条件为解除条件。前者称为一般法定解除,后者称为特别法定解除。约定解除,是当事人以协议形式约定为一方或双方设定解除权的解除。1.违约责任:是违反协议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协议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协议义务或履行协议义务不符合协议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2.违约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协议义务或者履行协议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行为。3.主线违约、非主线违约:以违约行为是否导致另一方订约目的不能实现为标准,违约行为可作此分类。4.实际违约:即实际发生的违约行为。5.预期违约:也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协议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合法理由但明确表达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协议,或者其行为表白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也许履行协议。6.免责事由:也称免责条件,是指当事人对其违约行为免于承担违约责任的事由。7.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8.法定损害补偿:法定损害补偿是指由法律规定的,由违约方对守约方因其违约行为而对守约方遭受的损失承担的补偿责任。根据协议法的规定,法定损害补偿应遵循以下原则:完全补偿原则。违约方对于守约方因违约所遭受的所有损失承担的补偿责任。具体涉及: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积极损失与悲观损失(可得利益损失);合理预见规则。违约损害补偿的范围以违约方在订立协议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损失为限;减轻损失规则。一方违约后,另一方应当及时采用合理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否则,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规定补偿。9.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反协议时应当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10.定金:是指协议当事人为了保证协议的履行,根据双方约定,由一方按协议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的金钱或其他替代物。11.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协议过程中,一方因违反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第二十三章转移财产权利的协议1.买卖协议:是一方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另一方,另一方支付价款的协议。2.瑕疵担保义务:出卖人对其所转让的财产负权利瑕疵和物的瑕疵的担保义务,分为两类:权利瑕疵担保义务。权利瑕疵担保义务是指出卖人就其所移转的标的物,担保不受别人追夺以及不存在未告知权利承担的义务。物的瑕疵担保义务。是指出卖人就其所交付的标的物具有约定或法定品质所负的担保义务。3.标的物风险责任承担:是指买卖协议履行过程中发生的标的物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4.分期付款买卖:是指买受人将其应付的总价款,在一定期限内分次向出卖人支付的买卖协议。5.样品买卖:又称货样买卖,是指标的物品质依一定样品而定的买卖。6.试用买卖:又称为实验买卖,是指协议成立时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试用,买受人在试用期间内决定是否购买的买卖。7.拍卖:是指以公开竟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8.供用电、水、气、热力协议:是当事人约定,一方在一定期限内供应一定种类、品质和数量的电、水、气、热力予他方,而由他方给付价金的协议。9.赠与协议:指一方当事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他方,他方受领该财产的协议。10.借款协议:是当事人约定一方将一定种类和数额的货币所有权移转给他方,他方于一定期限内返还同种类同数额货币的协议。11.租赁协议:是指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给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协议。12.买卖不破租赁: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协议的效力。据此,在租赁协议有效期间,租赁物因买卖、继承等使租赁物的所有权发生变更的,租赁协议对新所有权人仍然有效,新所有权人不履行租赁义务时,承租人得以租赁权对抗新所有权人。13.融资租赁协议: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应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协议。第二十四章完毕工作成果的协议1.承揽协议:是指当事人一方按他方的规定完毕一定工作,并将工作成果交付他方,他方接受工作成果并给付酬金的协议。2.建设工程协议:是指一方依约定完毕建设工程,另一方按约定验收工程并支付酬金的协议。第二十五章提供劳务的协议1.运送协议:又称为运送协议,是指承运人格旅客或者货品从起运地点运送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者运送费用的协议。2.客运协议:又称为旅客运送协议,是指承运书面形式,也是客运协议成立的凭证。3.货品运送协议:是指承运人将托运人交付的货品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而由托运人支付运费的协议。4.多式联运协议:是指多式联运经营人将分区段的不同方式的运送联合起来作为承运人履行承运义务的运送协议。5.保管协议:又称寄托协议、寄存协议,是指当事人一方将物品交付他方,他方给予保管并获得保管费用的协议。6.仓储协议:又称仓储保管协议,是指保管人储存存货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协议。7.委托协议:又称委任协议,是指委托人与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解决委托人事务的协议。其中,委托别人为自己解决事务的人称委托人,接受别人委托的人称受托人。8.行纪协议: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协议。以自己名义为别人从事贸易活动的一方为行纪人,委托行纪人为自己从事贸易活动并支付报酬的一方为委托人。9.行纪人的介人权:行纪人接受委托实行行纪行为时,可以自己的名义介入买卖活动。行纪人买入或卖出市场定价的商品时,只要委托人没有相反的意思,可以自己作为买受人或出卖人。行纪人行使介入权后,仍可规定委托人支付报酬。10.居间协议: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协议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协议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协议。第二十六章技术协议1.技术协议: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征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互相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技术开发协议:是指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协议。3.技术转让协议:指一方当事人将技术成果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另一方支付约定的价款的协议。4.技术征询协议:是指当事人一方为另一方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所订立的协议。5.技术服务协议:是指当事人一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订立的协议,不涉及建设工程协议和承揽协议。第二十七章不妥得利、无因管理1.不妥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因素而受利益,致使别人受损失的事实。2.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规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别人管理事务。第二十八章知识产权概述1.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2.著作权和邻接权: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相关主体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邻接权在著作权法中被称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3.专利权: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对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实行权。4.商标权:即商标注册人或权利继受人在法定期限内对注册商标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5.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知识产权权利人许可,又无法律依据,擅自行使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专有权利或妨碍知识产权权利人正常行使权利等损害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重要表现为非法行使权利人的专有权,或非法运用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如擅自复制别人作品或擅自实行别人的专利等,但有时也可表现为非法妨碍权利人正常行使权利,如严禁作者合法署名等。6.国民待遇原则:该原则是指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成员法律必须给予其他成员的国民以本国或地区国民所享有的同样待遇。假如是非成员的国民,在符合一定条件后也可享受国民待遇。7.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缔约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给予某缔约方或非缔约方的利益、优待、特权或豁免,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其他缔约方。8.透明度原则:是指各成员颁布实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普遍合用的终审司法判决和终局行政裁决,均应以该国文字颁布或以其他方式使各成员政府及权利持有人知悉。9.独立保护原则:该原则是指某成员国民就同一智力成果在其他缔约国(或地区)所获得的法律保护是互相独立的。知识产权在某成员产生、被宣告无效或终止,并不必然导致该知识产权在其他成员也产生、被宣告无效或终止。10.自动保护原则:这是仅合用于保护著作权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含义是作者在享有及行使该成员国民所享有的著作权时,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注册登记、交纳样本及作版权标记等手续均不能作为著作权产生的条件。11.优先权原则:是指在一个缔约成员国提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或商标注册申请的申请人,又在规定期限内就同样的注册申请再向其他成员国提出同样内容的申请的,可以享有申请日期优先的权利。即可以把向某成员国第一次申请的日期,视为向其他成员国实际申请的日期。享有优先权的期限限制视不同的工业产权而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为向某成员第一次申请之日起12个月,外观设计和商标为6个月。第二十九章著作权1.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2.作者: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3.继受人:是指因发生继承、赠与、遗赠或受让等法律事实而取得著作财产权的人。4.演绎作品:又称派生作品,是指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发明性劳动而产生的作品。5.合作作品:是指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6.汇编作品: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称为汇编作品。7.影视作品:是指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8.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毕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9.单位作品:由单位主持、代表单位意志创作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单位被视为作者,行使完整的著作权。10.一般职务作品:除单位作品外,公民为完毕单位工作任务而又未重要运用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创作的作品,称为一般职务作品。11.特殊职务作品:重要是运用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制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协议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12.委托作品:是指作者接受别人委托而创作的作品。13.著作人身权:是指著作权人基于作品的创作依法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权利。14.发表权:是指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15.署名权:是指表白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16.修改权:是指修改或授权别人修改作品的权利。17.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18.著作财产权:是指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控制作品的使用并获得财产利益的权利。19.使用权:是指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放映、广播、网络传播、摄制、改编、翻译、汇编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20.许可使用权:是指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许可别人使用作品并获得报酬的权利。21.合理使用:是指根据法律的明文规定,不必征得著作权人批准而无偿使用别人已发表作品的行为。22.法定许可使用:是指依照法律的明文规定,不经著作权人批准有偿使用别人已经发表作品的行为。23.邻接权:是指作品传播者对在传播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作品传播者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广义的著作权可以涉及邻接权。狭义的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关系极为密切。第三十章专利权1.发明人或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发明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发明性奉献的人。在完毕发明发明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运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性工作的人,例如实验员、描图员、机械加工人员等,均不是发明人或设计人。2.职务发明发明: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重要是运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毕的发明发明。3.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善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4.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5.外观设计:又称为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相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6.强制许可:又称为非自愿许可,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照法律规定,不经专利权人的批准,直接许可具有实行条件的申请者实行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一种行政措施。第三十一章商标权1.商标:俗称牌子,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服务项目上使用的,将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区别开来的一种商业辨认标志。2.平面商标、立体商标:平面商标是指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色彩的组合,或前述要素的互相组合构成的商标。立体商标是由产品的容器、包装、外形以及其他具有立体外观的三维标志构成的商标。3.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品商标是指使用于各种商品上,用来区别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商标;服务商标是指使用于服务项目,用来区别服务提供者的商标。4.集体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是指以团队、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白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5.申请在先原则:又称注册在先原则,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申请在先的商标,其申请人可获得商标专用权,在后的商标注册申请予以驳回。6.续展权:是指商标权人在其注册商标有效期届满前,依法享有申请续展注册,从而延长其注册商标保护期的权利。7.驰名商标: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并为相关公众知晓的商标。第三十二章婚姻家庭1.结婚:又称婚姻的成立,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2.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并且符合我国结婚实质条件的男女两性结合。3.非法同居关系: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有配偶未办理结婚登记,不以夫妻名义,连续、稳定地共同居住,或男女双方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不符合事实婚姻的法定条件的两性结合。4.无效婚姻:是指不符合结婚的实质条件的男女两性结合,在法律上不具有合法效力的婚姻,涉及违反一夫一妻制的重婚、有严禁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姻、患有严禁结婚疾病的婚姻、未达成法定婚龄的婚姻。5.可撤消婚姻:是指已成立的婚姻关系,因欠缺结婚的真实意思,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可依法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消该婚姻。6.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在方式上可分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7.协议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据法律规定合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8.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对离婚、离婚后子女抚养或遗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起诉,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审理后,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9.探望权:是指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配偶一方依法享有的在一定期间,以一定方式探视、看望子女的权利。10.离婚的损害补偿:是指因夫妻一方有特定侵权行为导致离婚,另一方当事人有权依法请求的损害补偿。该损害补偿涉及物质损害补偿和精神损害补偿。第三十三章继承概述1.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后,由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人或遗嘱指定的人依法取得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的法律制度。2.继承权:是自然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遗嘱的指定,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民事权利。3.继承权的放弃: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以明示的方式作出的拒绝接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意思表达。4.继承权的丧失:是指继承人因对被继承人或其他继承人有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而被依法剥夺继承权,从而丧失继承权的法律制度。第三十四章法定继承1.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赠扶养协议和遗嘱或者遗赠扶养协议和遗嘱无效的情况下,继承人根据法律拟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派的原则,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2.代位继承:是指在法定继承中,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时,本应由继承人继承的遗产,由已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的法律制度,又称间接继承。其中,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称为被代位继承人,代替被代位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人被称为代位继承人。1.遗嘱继承:是指在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合法有效的遗嘱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制度,又被称为“指定继承”。其中,依照遗嘱的指定享有遗嘱继承权的人为遗嘱继承人,生前设立遗嘱的被继承人称为遗嘱人或立遗嘱人。2.遗嘱:是指自然人生前按照法律规定处分自己的财产及安排与财产相关的事务,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3.遗赠:是指自然人通过设立遗嘱把遗产的所有或一部分无偿赠给国家、社会组织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并在死后生效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其中设立遗嘱的自然人称为遗嘱人,被遗嘱人指定接受遗产的人称为受遗赠人。4.遗赠扶养协议:是指遗赠人与扶养人(涉及组织)签订的,遗赠人的所有或部分财产在其死亡后按协议规定转移给扶养人所有,扶养人承担对遗赠人生养死葬义务的协议。第三十七章人身权1.人身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是人身关系经法律调整后的结果。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最基本的民事权利,它与财产权一道共同构成民法规定的两大基本民事权利。2.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人格所必须享有且与其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3.一般人格权:是以民事主体所有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概括性权利。通常涉及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与人格平等。4.生命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以生命维持和生命安全为内容的权利。5.身体权:是指自然人对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依法享有的权利。6.健康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保持其自身及其器官以至身体整体的功能安全为内容的人格权。7.姓名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自己姓名并排除别人侵害的权利。8.名称权:是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作等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其名称,并排除别人侵害的权利。9.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人格尊严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10.肖像权: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形象而享有的专有权。11.隐私权: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别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12.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奉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13.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的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14.亲权:是指父母基于其身份对未成年子女人身、财产方面的管理和保护的权利。15.配偶权: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与妻作为配偶间的一种身份权。16.亲属权:是指父母与成年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兄弟姐妹间的身份权。第三十八章侵权行为1.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别人合法的民事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行为。2.一般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主观过错实行的,应合用侵权责任一般构成要件和一般责任条款的致人损害的行为;特殊侵权行为,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在侵权责任的主体、主观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分派等方面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应合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致人损害的行为。3.单独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单独侵权行为,是指损害行为是由一人实行的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是指损害行为是由2人或数人实行的侵权行为。4.积极的侵权行为、悲观的侵权行为:积极的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对别人的不作为义务,以一定的行为致人损害的行为;悲观的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对别人负有的作为义务,以一定的不作方致人损害的行为。5.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时,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拟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6.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7.过错:是行为人决定其行动的一种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过错违反的是对别人的注意义务,表白了行为人主观上的应受非难性或应受谴责性,是对行为人的行为的否认评价。8.过错推定责任:是指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民事责任。9.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实行了加害行为,虽然其主观上无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仍应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10.公平责任原则:是指损害双方的当事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但假如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的观念,规定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11.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侵权导致别人损害的行为,又分为共同加害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12.共同加害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致使别人人身或财产受损的行为。13.共同危险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实行也许导致别人权利受损的危险行为,导致了损害后果,但不能拟定实际侵害人的情形。14.精神损害: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不法侵害,遭受到的精神上的痛苦。对精神损害以金钱的方式给予补偿可以对受害者以经济上的补偿、精神上的抚慰,也可以对加害人施以处罚。15.合法防卫行为:这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自身或别人的合法利益,对于正在进行非法侵害的人给予适当的还击,以排除或减轻违法行为也许导致的损害。16.紧急避险:是指在危险情况下,为了使社会公共利益、自身或别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更大的损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致别人或本人损害的行为。17.民事责任竞合:是指某个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两种责任既不能互相吸取,又不同时并处,只能选择承担其中的一项责任。民法学简答题1.民法学研究的范围是什么?,答:民法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各项民事制度的内容、作用、特性及其发乒、发展、变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规律。当前要着重研究民法在建立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民法学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1)民法的概念(略);(2)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3)民事权利主体的基本理论;(4)民事权利的基本理论;(5)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3.我国民法调整哪些社会关系?其特性是什么?答: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特性是:(1)主体为公民或法人;(2)内容为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3)性质是平等主体之间财产、人身关系,即横向的财产、人身关系。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它具有主体地位平等,在自愿的基础上发生及多数为等价有偿等特性;另一部分是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它具有主体地位平等,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与主体不可分离等特性。4.民法与行政法有何不同?答:行政法是国家制定的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重要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之间及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同其它国家机关、经济组织、社会团队和公民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有的属于财产关系,但它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特性是:(1)这种财产关系的主体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彼此处在从属的地位而非平等的地位;(2)这种财产关系是依据国家行政机关的命令或指令发生的,不决定于当事人自愿与否;(3)这种财产关系往往按照无偿的原则进行,而不是等价有偿的。例如,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6宁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命令某些公司关闭、停产、合并或转产等等,由此发生的财产关系由行政法调整5.民事法律关系有何特性?答: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性是:(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的社会关系。6.什么是绝对权与相对权?答:绝对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的权利,它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即任何人均有不妨害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义务。故绝对权又称对世权。绝对权的主体一般不必通过义务人的作为就可实现自己的权利。各种人身权、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等都属于绝对权。相对权是指其效力仅及于特定当事人的权利,它的义务人是特定的,所以又称对人权。相对权的主体必须通过特定义务人的履行义务的行为才干实现其权利。债权就是一种相对权。7.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有何特性?答: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法律规定的,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如下特性:(1)平等性。《民法通则》第10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这是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直接反映,非依法律不得对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加以限制或剥夺。(2)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既涉及公民享受民事权利的资格,也涉及公民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体现了权利、义务的一致性。(3)实现的物质保障性。我国法律不仅从法律上对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进行确认,并且又为我国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障。8.宣告失踪的法律条件是什么?答:宣告失踪的条件是:(1)公民下落不明满两年。即·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而无任何音讯、生死不明连续两年;战争期间失踪的,则自战争结束之日算起下落不明满两年。(2)经利害关系人中请。即由失踪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近亲属和与失踪人存在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其别人,向失踪人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提出申请。(3)由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失踪。即人民法院依审判程序进行审理,认为情况属实的依法判决宣告该公民失踪。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3个月。9.监护人的职责是什么?答:监护人的职责是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并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处被监护人的财产。具体涉及:(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心健康,并对其进行德、智、体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2)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排除别人对被监护人财产的非法侵害,维护其合法权益;(3)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4)对被监护人所致别人损害承担损害补偿的民事责任。10.法人应具有哪些条件?答:法人应当具有下列条件:(1)依法成立,即须依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合;(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即能以自己的名义和自己独立的财产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11.社会团队法人的设立程序是什么?答:社会团队法人是损公民自愿组织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法人。其设立程序分两种情况:(1)对于具有法人条件而依法无须办理法人登记的社会团队,从其依法设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对于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社会团队,频自主管机关核准并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办理社会团队法人登记之日起,才干取得法人资格。1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有何特点?答: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有下列特点;(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同时产生;(2)法人的畏事行为能力范围大小也不尽相同;(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由其机关实现。13.哪些情况下公司法定代表人要对公司法人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答:我国《民法通则》第49条规定,公司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公司法定代表人还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还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1)超过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2)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3)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4)解散、被撤消、被宣告破产后,擅自解决财产的;(5)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6)从事法律严禁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14.法律上的物的特性是什么?答: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具有下列特性:(1)物存在于人体之外。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即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文明社会强调对人格的尊重,因而不允许把人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只能是人体之外的物。(2)物可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这就规定物具有一定的价值,从而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3)物能为人们所支配。只有能为人们所控制或支配的物,人们才干以此为客体设定各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15.股票与债券有何区别?答:股票与债券都是筹集资金的法律形式,同属资本性有价证券,两者重要区别是:(1)债券属于一种借贷关系,持券人为债权人,债券发行人为债务人;股票属于一种永久性投资关系,股票持有人为投资人,其与出售股票的股份公司为股东与公司的关系。(2)债券票面金额一般固定不变;股票价格则受市场供求状况和其他因素影响时有涨落而高于或低于票面金额。(3)债券持有人在债券到期后,除债务人无力偿还外,一般均可收回本息;股票持有人虽也许获得股票涨价的利益,也要承担股票跌价的风险,能否分红亦取决于公司赚钱状况,多则多分,少则少分,公司亏损则无红利,公司破产更会使股票一文不值,因此股票风险大于债券。16.什么是民事行为?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民事行为是指能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它涉及合法民事行为与非法民事行为,法民事行为重要是民事法律行为及其它合法行为;非法行为重要是侵权行为及违约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等,无效民事行为又涉及绝对无效民事行为和相对无效民事行为。而民事法律行为则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因此,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是种属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只是民事行为中合法民事行为的一种。17.民事法律行为有何特性?答: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如下特性:(1)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达为成立要素,即行为人要把进行法律行为的意思(意愿、意向)通过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意思表达是构成法律行为的核心。(2)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即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一定的民事权利义爷关系之目的。(3)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内容与形式均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才干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也才干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18.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有哪些?答: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不具有成立要件,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能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分为实质要件、形式要件两个方面。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涉及:(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限制行为能)b的自然人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与法人也只有在其民事权利能力范围内才干实行民事法律行为。(2)意思表达真实。即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意思须与其真实意愿是一致的。(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即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须具有合法性,在法律无规定的情况下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19.什么是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法律对法律行为的附条件有何规定?答: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条件并把它的成就(发生或出现)作为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终止的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行为,作为条件须符合下列规定:(1)必须是尚未发生的客观不拟定的事实。即在进行法律行为时尚不能拟定其是否发生的事实。(2)必须是当事人任意选择的事实。法律规定的某项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或失效的必备条件是法定条件,为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规定,而不能作为法律行为所附条件。(3)必须是合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