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文言文语法双讲_第1页
现代汉语+文言文语法双讲_第2页
现代汉语+文言文语法双讲_第3页
现代汉语+文言文语法双讲_第4页
现代汉语+文言文语法双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汉语+文言文语法双讲(一)什么是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有一定的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的使用单位。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调构成的,非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带上语调构成的。主谓句有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谓句可以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等。例如:①今天晴天。②这个姑娘细高个儿。③桃花开了。④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⑤果园里的葡萄熟了。⑥赵州桥非常雄伟。解析:①、②是名词谓语句,谓语是由名词或名词短语充当的。例③、④是动词谓语句,谓语是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的。例⑤、⑥是形容词谓语句,谓语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充当的。主谓谓语句可以分别划归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例如:⑦这种菜一毛钱一斤。(名词谓语句)⑧这篇小说我看过。(动词谓语句)⑨他成绩很好。(形容词谓语句)解析:⑦、⑧、⑨都是主谓谓语句,谓语都是由主谓短语充当的。句子成分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在一个句子里,词与词之间,或者短语与短语之间,有着一定的结构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句子的组成部分就是句子成分。

句子除了少数由词构成的以外,几乎都是由短语构成的,所以短语中有什么成分,句子中一般也有什么成分。主谓短语里有主语和谓语;名词短语里有定语和中心语(中心词);动词短语里有动词性词语和宾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词),中心语(中心词)和补语;形容词短语里也有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词),中心语(中心词)和补语。短语构成句子的时候,基本形式不变,只是带上了语调,有时还增加了语气助词,特殊成分等。这样,短语成分(中心语除外)就成了句子成分,于是句子里也就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和状语了。这六种句子成分并不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就主谓句来说,第一层次上只有主语和谓语两种成分。至于宾语、补语、定语和状语,那是进一步对充当主语和谓语的两个短语再作分析所得的结果,是第二层次或者第三、第四层次上的成分。因此,一个主谓句的直接成分只有主语和谓语,宾语、补语、定语和状语则是句子的间接成分,或者说是句子成分的成分。主语主要由名词或名词短语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形容词充当。中心语一个句子成分(偏正短语充当的),按理说只有一个中心语,比如一个主语只有一个主语中心语,一个谓语只有一个谓语中心语。可是实际上,有的句子里的某个成分可能不止一个中心语,这样就会出现“双中心”或“多中心”。例如:“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是由偏正短语充当的,主语中心语却有两个:“同情”和“反感”。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什么;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分析句子成分时,用“‖”把主语和谓语分开,“‖”之前是主语,之后是谓语。当主谓短语作其他短语的成分时,主语下面画“=”,谓语下边画“—”。例如:①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②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③她‖性格和蔼。④这部电影‖观众有不同意见。解析:③、④是主谓短语作谓语。主语的构成(1)名词和代词经常作主语。例如:①天才,‖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②我‖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2)数量词或数词作主语,一般是在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里,或者它所指的事物在上文出现过或下文要出现的或是不言而喻的。①一斤‖是500克。②(他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小说集,一本‖是论文集。③9‖是3的倍数。(3)动词作主语,谓语一般具有描写或判断性质,谓语或谓语中心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开始、停止、判断、使动、应该等意义的动词充当。①翻译‖不容易。②浪费‖可耻。③演出‖开始了。④学习‖不是很简单的事。⑤锻炼‖使人健康。⑥学习‖应当循序渐进。解析:①至⑥中作主语的几个动词,仍然保留着动词的语法特点:可以带宾语(如“翻译文章不容易”、“学习英语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可以受副词修饰(如“经常锻炼使人健康”)。这跟动词带上定语后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是不同的。如“他这段时间的学习不够刻苦”“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大家的努力”,其中的“学习”和“解决”已失去了动词的一些特点,而取得了名词的特点,这是动词带上定语活用为名词作主语,而不再是动词作主语了。(4)形容词作主语,谓语一般表示判断或使令意义等。①谦虚‖是一种美德。②美丽‖是同清洁分不开的。③虚心‖使人进步。④坚强‖使他战胜了一切困难。解析:形容词作主语同形容词带上定语活用为名词作主语不一样,如“他的虚伪给揭穿了”、“你的谦虚也未免过分了”,其中的“虚伪”和“谦虚”已活用为名词了。(5)短语作主语。名词短语常作主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也可以作主语。①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②放光的‖不都是金子。③天安门前‖灯火辉煌。④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⑤在江河里游泳‖可以锻炼人的意志。⑥沉着、勇敢‖是战士应有的品质。⑦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宣告了蒋介石消灭红军计划的破产。解析:①、②、③作主语的分别是偏正短语、“的”字短语、方位短语,它们都是名词短语。例④、⑤作主语的分别是动宾短语和偏正短语,它们是动词短语。例⑥作主语的是由两个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短语。例⑦、⑧作主语的都是主谓短语。谓语的构成(1)动词或动词短语经常作谓语,主要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在主动句中说明主语作什么动作,在被动句中说明主语受到什么动作。“是”“应该”等非动作性动词主要用来判断、说明主语的类属或说明能够怎样、应当怎样、愿意怎样等。①客人‖来了。②人类‖早就幻想飞向太空。③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④她‖唱得优美、动听。⑤轮船‖在江面上缓慢地行驶着。⑥人们‖常常被自己的想象控制着。⑦骄傲‖是无知的产物。⑧我们‖应该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决心。⑨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10天上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2)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主要用来描写主语的性状,说明主语本身怎么样。①树叶‖绿了。②她‖对人很热情。③他‖高兴在脸上,我‖高兴在心里。④他‖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3)代替动词或形容词的代词可以直接作谓语。①前方的情况‖怎么样?②她‖怎么啦?(4)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一般用于说明天气、日期、籍贯等简短的句子,有些名词短语作谓语则是描写人物的容貌或说明事物的情况、价值等。①今天‖晴天。②明天‖星期六。③郭沫若‖四川乐山人。④她‖青白脸色。⑤前面‖一片汪洋。⑥这本词典‖学校图书馆的。⑦这两篇文章‖一个内容。⑧一斤白菜‖两角钱。(5)数词、数量词作谓语,常用来说明事物数量、价值、年龄等;重叠的量词作谓语,常用来描写事物之多。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②我‖十八,哥哥‖二十。③中国的面积‖960万平方公里。④这本书‖两块三角。⑤白云‖朵朵,渔帆‖点点。(6)主谓短语作谓语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这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子。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把作谓语的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把主谓短语中的谓语称为小谓语。这部电影‖我看过。(大主语)(小主语)(小谓语)①这件事‖我知道。②那本书‖我看完了。③这个道理‖任何人都能讲得清清楚楚。④任何困难‖我们都能克服。⑤一口水‖他都不喝。⑥我‖这部电影看过。⑦咱‖福都享够了。⑧他‖名山大川都走遍了。⑨我们‖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主谓短语作谓语第一种:大主语同小主语有施受关系。第二种:大主语同小主语有领属关系。小主语代表的事物隶属于大主语,是大主语的一部分。①他‖身体健康。②山里人‖胆子本来就小。③这些战士‖眼睛熬红了。④外表文静的何士光‖内心世界非常丰富。⑤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⑥沙漠地区,‖空气干燥。解析:这类句子的小谓语大多是形容词性词语;但也有非形容词性的,如例③。第三种:大主语是主谓谓语叙述的情况所关涉的对象。①这部影片,‖观众有不同的意见。②那个地方,‖他并不陌生。③这个问题,‖研究的人太多了。④这类事,‖我们的经验很丰富。⑤新的操作方法,‖现在能掌握的人很少。解析:这类句子的特点是:①大主语前一般都能加上“对于”“关于”一类的介词,当然,一旦加上介词,句子的结构就变了。②大主语前边往往有“这”“那”一类的词;如果不带这类词,也要有修饰语,多多少少起点区别的作用;但专用名词作大主语,前边可以不带“这”“那”或修饰语,如“拉丁语,我一窍不通。”③大主语和后面部分往往用逗号隔开,大主语有提示作用,是一句话的表达重点。第四种大主语同谓语中的某一词语(常常是代词)有复指关系①高耸入云的桥堡,‖这是多么宏伟的建筑。②42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他们都是好战士。③雷锋,‖他是我们时代的新人。④这个孩子,‖我也疼他。⑤跑第一的刘晓明,‖我们应该给他点奖品。⑥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⑦这位南征北战整整十年的老战士,‖他的作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第五种大主语是时间、处所词语,谓语对大主语进行描写或说明①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②天安门前,‖灯火辉煌。③湖面上,‖波光粼粼。④江岸上,‖厂房巍峨。⑤那边山坳里,‖枫树的叶子全红了。⑥那个地方,‖风景优美。解析:这类句子的特点是,时间、处所词语前面一般不能加介词“在”,大主语也不能够移到小主语后面去。第六种大主语是主谓短语,摆出一种情况,全句谓语对大主语进行评议或说明①“四人帮”疯狂镇压“四五”运动,‖铁证如山。②他分析问题,‖头头是道。③小杨办事,‖钉是钉,铆是铆。解析:这类句子的特点是,谓语不能直接陈述作主语的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如例②中的“头头是道”不能陈述“他”。这与“他干起来,劲头可大了”不一样,因为“劲头可大了”这个主谓短语可以直接陈述“他”(可看作承前省略了主语“他”),所以“他干起来,劲头可大了”是复句。“是”字句判断句“是”字句也叫判断句,是由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的宾语组成的动宾短语作谓语的句子,或是由“是”组成的动宾短语直接构成的非主谓句。在“是”字句里,动词“是”和宾语没有直接的语义搭配关系,“是”的作用是表示判断的性质,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具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等。“是”后面的宾语主要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非名词性词语。例如:①我‖是教师。②她‖是(一个)演戏的。③他‖是第一名。④他不表态‖〔就〕是同意。⑤(进步)的(最大)敌人‖是骄傲自满。⑥我‖是逼上梁山,(没别的办法)。⑦(他来晚)的原因‖是家里来了客人。⑧(老师)的千虑‖是为了学生的一得。“是”字句里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1)表示同一关系主语和宾语指的是同一事物,因此两者往往可以互换,而表达的意思不变。①(《子夜》)的作者‖是茅盾。②北京‖是(我国)的首都。③他最佩服的‖是你。(2)表示从属关系主语是宾语的一分子,是受宾语领属的。主语和宾语不能互换。①鲸‖是(哺乳)动物。②小王‖是三好生。(3)表示存在主语表示处所,宾语表示该处所存在的事物。①桌上‖〔全〕是书。②门口‖是(一对)(石)狮子。(4)表示比喻“是”相当于“像”。

①(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②(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5)表示肯定、强调“是”字句都有肯定强调的意味。①事实‖〔总〕是事实。②批评的‖〔就〕是你。“是”还可以放在一句话的开头,起强调作用,整个句子是非主谓句。①是我讲〈错〉了。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动句主语是受事、用“被”引进施事(即施动者)、或将“被”直接附于动词前表示被动的句子叫“被”字句。“被”字句中如果用了时间副词、否定词或能愿动词,一般应放在“被”字的前边。如可以说“这件事已经被人传出去了”、“我们决不能被困难吓倒”、“自行车没有被他骑走”,但不能说“这件事被人已经传出去了”、“我们被困难决不能吓倒”、“自行车被他没有骑走”。在一些熟语性的例子里,否定词可以用在“被”字后边,如“他一向被人瞧不起”,其中的“瞧不起”是熟语,结合得很紧,不能拆开。文言文中被动句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

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结构,表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

如何理解呢?

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相似。

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比如,

例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侮辱诸侯”恰当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被诸侯侮辱”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侮辱”这一动作行为是不是合乎情理。作为一国的使者,肩负王命出使他国,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或是为了友好,不可能出使是去侮辱人家的;再说了相如升官是因为出使的时候没有侮辱其他诸侯就不合情理了。显然第二种理解恰当。那就是“辱”的动作行为是诸侯发出的,例句是被动句。“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例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例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例3没有用“于”字,仍是被动句,是动词性谓语“激昂”含有被动的意义,和“于”字没关系。

例4句意和例3一样,只是因为多了个“于”字,被动的意义更明显了。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主动者)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5、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上)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陈涉世家》)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用“于”“受……于……”表被动这是文言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例如:1、不拘于时,学于余。(第一个“于”)(《师说》)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4、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5、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6、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用“见”“见……于……”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徙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3、是以见放。(《屈原列传》)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同上》)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8、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9、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用“被”表被动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的被动句,即通过句中动词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动,有人称为意念上的被动。这类被动句要根据语境,揣摸从上下文意做出判定。例如:1、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被攻占。)2、洎牧以谗诛。(《六国论》诛,被杀。)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被举荐。)4、盖王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拘,被拘禁。)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诛,被杀。)6、武留匈奴凡十九岁。(《苏武传》留,被扣留。)7、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任,被任用。)8、大臣无罪夷恶灭者数十家。(《苏武传》夷灭,被杀完。)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被举荐。)10、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婴,被……缠绕。)1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许,被允许。)宾语

宾语是动词性词语后边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它一般可以回答动作行为涉及的是“谁”或“什么”的问题。分析句子时,宾语用“”表示。带宾语的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例如:①我们‖爱祖国。②孔乙己‖涨红了脸。宾语的构成能作主语的词和短语,一般也能作宾语。(1)名词、代词经常作宾语。例如:①我们‖爱老师,老师‖关心我们。②他的事迹‖教育了大家。动词、形容词作宾语谓语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开始、停止或表示对待、处理等意义的动词①他‖喜欢学习,(一有空就去图书馆。)②大家‖停止了争论。③这种行为‖应予以批评。④广州工农民主政府‖宣布成立了。⑤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⑥马克思‖最讨厌虚伪。⑦我‖渴望自由。短语作宾语。在很多情况下,宾语往往是由短语充当的。①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②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③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总结经验教训。④这几本书‖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⑤他‖在看打球。⑥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⑧她‖感到十分满意。⑨我‖知道他已经回来了。B10科学上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析:例①至例④是名词短语作宾语,这些名词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复指短语、联合短语、“的”字短语。例⑤、⑥、⑦的宾语是动宾短语,例⑧的宾语是形容词性的偏正短语,例⑨、B10的宾语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或其他非名词性短语作宾语,前面的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知觉、感觉之类的动词,如“希望”“知道”“相信”“同意”“觉得”“认为”“妄图”“想”“主张”“表示”“担心”“感到”“了解”“打算”“坚持”“反对”“看见”“听见”等,另外,“说”“证明”“反映”“标志”“指出”“等于”等动词也可以带这类宾语。双宾语有些表示交与、告知、称叫意义的动词,如“给”“送”“赠”“奖”“罚”“教”“问”“告诉”“请教”“通知”“称”“叫”等,可以带两个宾语。靠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事物(也有的指称呼),叫远宾语。

①他‖给我一封信。②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③王老师‖教我们

数学。④党组织‖交给他一个烈士的孩子。⑥他‖问我小刘的学习好不好。⑦气象台‖通知我们明天有暴风雨。⑧著名医生马海德‖曾经告诉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博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⑨大家‖叫他肖队长。⑩我驻联合国代表‖致函安理会主席。解析:双宾语中也有两个都指物或都指人的,如例④、⑤。例⑩中近宾语指物,远宾语指人,这种情况很少见。文言文中宾语前置1、否定句宾语提前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解析: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

动词是"许"

,宾语是"之"。(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

疑问句宾语提前。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解析: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

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铭》)

解析: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定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前边的附加成分,是修饰、限制名词性词语的词或短语。它可以回答“谁”“多少”“什么样”等问题。分析句子时,定语用“()”表示。定语的标志“的”“的”用在定语的后边,是定语的标志。定定语一般在名词的前边,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定语,它还可以有下面两种位置:(1)定语在名词的后边。例如:①质量问题‖决不是小事(一桩)。②他‖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飞鸽牌的)。③我‖买了钢笔(一支),日记本(一个),信封(一札)。文言里使用数量词,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中使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名词,可以置前也可以置后,而更多的是放在所修饰,限制的名词后面。数量词如果放在名词前,它和名词之间又往往用结构助词“之”连接。(1)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金人十二”,就是“十二个金人”。文言把数量词放在所修饰,限制的名词后面。翻译时,要按习惯,把数量词提到名词前面。(2)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介之使”,就是“一个使臣”。数量词放在名词前,中间加了结构助词“之”。此外,象“三寸之舌”、“七尺之躯”、“百亩之田”也是这一类用法。定语的构成(1)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常作定语。

(人民)英雄(天安门)广场(天空)的薄云(大自然)的语言(浩瀚)的洞庭湖(碧绿)的西瓜(优良)的品质(黑黝黝)的山谷(休息)时间(奔驰)的火车(前进)的速度(参观)的人们(谁)的钢笔(我们)国家(这样)的问题(那)地方(2)数量短语、指量短语作定语。(一架)飞机(一串)葡萄(五年)计划(三五个)人(这位)老人(那个)地方(这十多个)少年(那一年)的春天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复指短语、介宾短语、方位短语等作定语。

(伟大而质朴)的人(欢喜而凄凉)的神情(中国人民)的生活(最美丽)的景色(上实验课)的教室(不动脑筋)的人(写得歪歪斜斜)的字(冻得发紫)的嘴唇(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他病了)的消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篇(他老人家)的晚年(对朋友)的态度要真诚走那条(沿河边)的小路(敌我之间)的矛盾(进校以后)的情况复杂定语名词前边如果有几个定语,或虽然只有一个定语,但其内部结构复杂,这时定语就复杂起来了。这种定语我们称之为复杂定语。复杂的多项定语有一个排列次序的问题,按汉语的习惯,不同性质的定语在句子里的先后次序大致是:表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在最前面;数量词在第二位;动词或动词短语在第三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在第四位;表性质、质量的名词紧挨着中心词。例如:我校(表领属)的两位(数量词)有30年工龄(动词短语)的优秀(形容词)的语文(名词)老师也当上了代表。这种排列次序指的是一般情况,有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最灵活的要算数量词了,例如“一项教师的建议”也可以说成“教师的一项建议”。另外,数量词作定语时,要特别注意它的位置,不要让它同后面的两个或几个名词都能构成偏正关系,不然就会产生歧义。例如:他认识三个医院的医生。句中的“三个”既可同“医院”发生关系,又可同“医生”发生关系。因此既可以理解为“三所医院的医生”,也可以理解为“医院的三个医生”。所以,在语言运用中,必须注意表达正确,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状语

状语是谓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前边的附加成分,是修饰、限制谓词性词语的词或短语。它可以回答“怎么”“多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方式”等问题。分析句子时,状语用〔〕表示。状语的标志“地”“地”用在状语之后,是状语的标志。短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数量词的重叠形式和动词作状语,一般要用“地”;副词或处所名词、数量词、代词、形容词、方位短语、介宾短语作状语,一般不用“地”。状语的构成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①队伍‖〔马上〕出发。②浓雾‖〔渐渐〕地消散了。③(这个人)的性格‖〔非常〕直爽。④战士们‖〔勇敢〕地打击着敌人。⑤同学们‖〔热烈〕地讨论了(这个)问题。⑥我们‖〔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⑦战斗‖〔空前〕激烈。解析:形容词一般只作动词的状语。例⑦这种形容词作形容词的状语并不多见。表时间、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名词很少作状语。少数名词(如“历史”“部分”“本能”“形而上学”等)靠“地”的帮助也可以作状语(“直线上升”、“电话联系”中名词“直线”“电话”直接作状语的情况并不多见)。例如:

①他‖〔今天〕走了。

②大家‖〔屋里〕坐。③〔回来的路上〕,我‖遇见了(一位)(中学)同学。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这个)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在你们的肩上〉。⑥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考察(自然)现象。(3)代词、数量词也常作状语。

①他‖〔哪里〕〔会〕忘记你?②你‖〔不能〕〔这样〕生活。③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④葡萄‖〔一点一点〕地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