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但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尽一致。(1)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为早期环境问题阶段;(2)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3)从发现南极臭氧空洞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自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因为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例如,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儿童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等等。然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欣喜,还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名称时间、地点污染物后果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2人红眼病400余人死亡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比利时SO2,氟化物,粉尘6千余人中毒,死亡60人伦敦烟雾事件1956英国SO2,金属粉尘4千余人死亡痛痛病事件1955~1972日本镉患者258人死亡128人水俣病事件1953~1956日本甲基汞患者2千余人352人死亡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公害事件(1)
名称时间、地点污染物后果米糠油事件1968日本多氯联苯16人死亡,1万多人受害四日市哮喘病1955年以来SO2,烟尘,石油化工废气患病800余人死亡36人森永奶粉中毒事件1955日本As2O32000余名小儿受害,131名死亡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1984印度异氰酸甲酯中毒15万,死2500,5万人失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1986前苏联放射性物质污染30人死亡,儿童甲状腺癌发生率高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公害事件(2)
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
农业文明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口大量增加,到工业革命前后己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人口问题”。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最早注意到人类人口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于1798年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
1.生产力因素
农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与以前相比,的确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在生态系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上人口因素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强度上,都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一般来说,工业大多分布在资源基地附近或城市地区,往往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无法承受。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程度,在局部地区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直接导致了20世纪世纪50-60年代频繁发生的“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涉及面广,危害大,而且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地球观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早期,人们想象自己生活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平面上,几乎总是有超出人类居住区域的地方。直到15-16世纪的环球航行和地理探险以后,人类才开始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限球体这一事实。人们认识到,地球是有限的,没有任何取之不尽的资源可供开采或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正视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危害,危机感才开始出现。人们认识到经济活动必须有所调整,以便与新的地球观相一致。
3.人口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人口的发展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一万年前,全球人口大约是500万。农业革命后,人口出现了第一次爆炸性增长,但总量仍很有限,直到1850年左右,全球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此后,增长速度加快,1930年突破20亿,1960年接近30亿,1975年超过40亿,1990年全球人口已达到55亿。
由于以上原因,加之公害事件不断发生,且危害程度不断加重,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记者开始公开报道公害事件的真相,著名社会人士纷纷撰文呼吁采取行动,一些富有责任感和开拓精神的科学家感觉到,有必要进一步增进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全面认识,用科学手段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以重建社会和自然的新秩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相关的成果不断面世。其中,《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引起的反响最为巨大,从中我们可以把握到现代环境保护的发展脉络。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包括污染问题,而且也包括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个观点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有明显的体现。《增长的极限》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作者认为:“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在继续增长,每年它们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型增长着。现在几乎所有人类活动,从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扩大,都可以用指数增长曲线来表
示”。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继续追求物质生产方面的既定目标,它最后会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中的某一个极限,而后果将可能是人类社会的崩溃和毁灭。因此,作者在该书的最后部分提出“全球均衡状态”的设想。“全球均衡状态的最基本的定义是人口基本稳定,倾向于增加或者减少它们的力量也处于认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这部书当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震荡,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围绕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表明,这部书已经成为“一个里程碑,世界的注意力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个报告提出的基本论点了。”
在此起彼伏的“环境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运动。这一天,在全美大约有1500所高等院校和1000所中小学举行了集会,一些著名人士在集会上发表讲话。包括国会议员、工人、学生等,大约有3000万人走上街头,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群众运动,他们高举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标语牌,高喊环境保护口号,进行游行、演讲、宣传,以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注意。
这次活动的影响很快扩大到全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有人评论说,“它是一个信号,暗示着人们对技术统治的危害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从此,4月22日成了全球性的“地球日”。“地球日”运动的开展,不仅广泛唤起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且直接和间接地为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四、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也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政府保护和
正如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所说:这份报告的最大价值在于,“当人类活动对环境正在产生深远影响的时候,使世界上第一流的专家和思想家们,就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都能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知识和主张”。可以说,这是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报告。书中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探讨
这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宣言》强调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宣言》警告说:“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宣言》还向全世界呼吁
吁:“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这一轮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一轮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是大范围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间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198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一次环境问题的首脑会议,以纪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并“为发展中国
家和工业化国家在相互需要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奠定全球伙伴关系的基础,以确定地球的未来”。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我国也派出了由总理率团的代表团出席。会议期间,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国际组织代表、民间机构人士和新闻记者进行了广泛参与。他们在讲话、发言或文章中,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日趋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
—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进程;—保护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法;—制止砍伐森林;—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防治沙旱;—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可持续的山区发展;—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管理;
—保护海洋资源;—保护淡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采用综合性办法;—有毒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包括防止在国际上非法贩运有害废料;—危险废料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包括防止在国际上非法贩运危险废料;—固体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以及同污水有关的问题;—对放射性废料实行安全和无害化管理;—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
—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确认和加强土著人民及其社区的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支持《21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加强工人及工会的作用;—加强工商界的作用;—科学和科技界作用;—加强农民的作用;—财政资源及其机制;
—环境无害化和安全化技术的转让、合作和能力建设;—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国家机制及国际合作;—国际体制安排;—国际法律文书及其机制;—决策资料。以上38条加上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序言,共40章,构成了《21世纪议程》的全部内容。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踏遍了全球,人类成为主宰全球生态系统的至关重要的一支力量。世界著名科学刊物“科学(Science)”1997年发表了一篇“人类主宰地球生态系统”的文章,文章中列举的一组数据表明,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全球的生态系统。第一节全球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深刻和重要的影响,由于矿物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到了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的议题。
1.气候变暖及其趋势
大气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指吸收多),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Houghton,1997、2001)。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应是-18℃,而工业化前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地面的平均温度实际上是15℃左右。因此,如果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面必将增温,以增大长波辐射量。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即形成正反馈使全球变暖更显著。另一方面,水汽增加有可能使天空云量增加,从而使地表降温,形成负反馈。
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其寿命可达200年,因而最受关注。
20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本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按照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2-0.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cm;如果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不采取有效的控制对策,到201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3℃,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5-100cm;降雨强度可能进一步会增加。
2.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危害
对于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气候变暖会导致高温天气、飓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增多,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环境和经济冲击。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影响人类健康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热天气频率的增加,使得由于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增高,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今年夏季的酷暑,就使法国有14000多人死亡。传染病(疟疾、淋巴腺丝虫病、登革热、脑炎等)的频率由于病原体(病菌、蚊子)的更广泛传播而增加。(2)对水资源的影响气温的上升导致水体挥发和降雨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加剧全球旱涝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并增加洪灾的机会。
(3)对森林的影响森林树种的变迁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增加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可能性。(4)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海平面的上升会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据估计,在美国海平面上升50cm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大约是300-400亿美元。
(5)对生物物种的影响很多动植物的迁徙将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使全球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常绿植被、冰川生态等)及候鸟、冷水鱼类的生存面临困境。(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迅速变化,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4.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同时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二、臭氧层破坏和损耗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占一亿分之一,但在距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约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生存、繁衍和发展。
1.臭氧层破坏及其成因
1984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20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以及消防器材等领域。到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累计达到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2.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平流层中的臭氧总量减少1%,预计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将增加2%。有害紫外线的增加,会产生以下一些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据估计,臭氧减少1%,皮肤癌的发病率将提高2%-4%,白内障的患者将增加0.3%-0.6%。有一些初步证据表明,人体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的环境中,会使各种肤色的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2)破坏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的研究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减产。紫外线辐射也使处于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的生产力下降,从而损害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紫外线辐射也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3.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行动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这项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伦敦、哥本哈根、维也纳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议定书又分别作了3次修改,扩大了受控物质的范围,现包括氟利昂(也称氟氯化碳CFC)、哈伦(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烃(HCFC)和甲基溴(CH3Br)等,根据修改后的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伦,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发展中国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伦、四氯化碳、甲基氯仿。这项议定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目前,向大气层排放的消耗臭氧屋物质已经逐年减少,从1994年起,对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开始下降。到2000年,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但由于氟利昂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至100年,即使议定书完全得到履行,臭氧层的耗损也只能在2050年以后才有可能完全复原。三、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地球上有海洋、陆地、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有城市、乡村和田园,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在每一种生存环境中的环境和生物所构成的综合体,就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其潜在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对人类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区域。从当前来看,人类从野生的和驯化的生物物种中,得到了几乎全部食物、大量的药物和工业原料与产品。就食物而言,据统计,地球上大约有7-8万种植物可以食用,其中可供大规模栽培的约有150多种,迄今被人类广泛利用的只有20多种,却已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90%。就药物而言,近代化学制药业产生前,差不多所有的药品都来自动植物,今天直接以生物为原料的药物仍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在发展中国家,以动植物为主的传统医药,仍然是80%人口维持基本健康的基础。至于现代药品,在美国所有处方中1/4的药品含有取自植物的有效成分,超过3000种抗生素都源于微生物。就工业生产而言,纤维、木材、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来自生物的产品仍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生物资源同样构成娱乐和旅游业的重要支柱。2.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原因据专家们估计,自恐龙灭绝以来,当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快,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或许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在1600-1950年间,已知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增加了4倍。1600年以来,大约有113种鸟类和83种哺乳动物已经消失。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至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国际上一些研究也表明,如果目前的灭绝趋势继续下去,地球上每10年大约有5%-10%的物种将要消失。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热带森林中的物种约占地球物种的50%以上。据科学家估计,按照每年砍伐1700万公顷的速度,在今后30年内,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森林可能要毁在当代人手里,大约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可能面临灭绝。在世界范围内,整个北温带和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虽然没有很大变化,但许多物种丰富的原始森林被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总体来看,陆地上66%的陆生脊椎动物已成为濒危物种和渐危物种。当前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1)大面积的森林采伐,草地遭受过度放牧,导致了生境的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生境也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影响。(2)对生物物种的强度捕猎和采集过度,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面积土地,破坏了大量天然植被,并造成大面积污染。(4)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原生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5)无控制的旅游,使一些尚未受到人类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6)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对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影响。(7)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形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行动和途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使人类丧失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瓦解,直接和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基础。对此,国际上比较早地采取了行动,保护各种生物物种和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国际条约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陆续通过了以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管理为对象的华盛顿公约,以湿地保护为对象的拉姆萨尔公约,以候鸟等迁徙性动物保护为对象的波恩公约,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的世界遗产公约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或区域性的公约和条约。
四、土地荒漠化1.土地荒漠化的基本状况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三次系统评估了全球荒漠化状况,全球荒漠化面积已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的35.92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荒漠化的扩展速度来看,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等。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1984年非洲的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将高达8500亿美元。3.防止土地荒漠化的基本途径和战略1977年,联合国召开了防止荒漠化会议,制定和实施了防止荒漠化的行动计划。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采取行动的一个优先领域。1994年6月,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防治荒漠化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以当地农牧民为主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1)制订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一体化的政策,把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2)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体系,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增强农牧民保护土地的经济动力。
(3)合理管理和使用水资源,控制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和盲目灌溉,建立流域管理体系和节水农业体系。(4)合理规划和使用耕地和草地,营造防护林和薪碳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侵蚀。
(5)改变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的状况,限制载畜量,退耕还草,有效改善退化的土地。五、森林植被破坏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种林产品也有着广泛的经济用途。但从全球来看,森林破坏仍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环境恶果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全球森林状况1990年,森林及稀疏的丛林和灌木林所覆盖的面积是51亿公顷,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0%,其中34亿公顷属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的“森林”(在发达国家树冠覆盖率至少为20%,在发展中国家为10%)。从联合国粮农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所进行的评估来看,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中1980-1990年期间全球平均每年损失森林995万公顷,约等于韩国的面积。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来看,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地,约有热带森林18亿公顷,包括雨林和湿润落叶林等。20世纪80年代期间,这些地区森林砍伐总面积和木材总砍伐量持续增长,平均每年砍伐590万公顷,其中490万公顷是原始森林,森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的温带森林共有16亿公顷,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国家。尽管过去半个世纪里温带森林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甚至还有增加,但森林质量总体上退化了,大量原始森林已被人工林所取代,通常只是同龄的、单一品种的林木,不像天然林有比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的生态功能作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比较差。2.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1)砍伐林木温带森林的砍伐历史很长,在工业化过程中,欧洲、北美等地的温带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热带森林的大规模开发只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期间,各发达国家进口的热带木材增长了十几倍,达到世界木材和纸浆供给量的10%左右。(2)开垦林地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在发展中国家开垦了大量的林地,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的增长,开垦林地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3)采集薪材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为主要燃料,每年有1亿多立方米的林木从热带森林中运出用作燃料。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4)大规模放牧为了满足人类对肉类的需求,中南美地区,特别是南美亚马逊地区,砍伐和烧毁了大量森林,使之变为大规模的牧场。(5)空气污染在欧美等国,空气污染对森林退化也产生了显著影响。据1994年欧洲委员会对32个国家的调查,由于空气污染等原因,欧洲大陆有26.4%的森林有中等或严重的落叶。3.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1)产生气候异常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引起地表热平衡和对流层内热分布的变化,地面附近气温上升由此会产生气候异常,造成局部地区的气候恶化,如降雨减少,风沙增加等。(2)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世界森林总体上每年净吸收大约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1/4。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并且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3)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生态系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世界范围的森林破坏,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物种可能包括了已知物种的一半,但它正在以每年46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4)加剧水土侵蚀大规模森林砍伐通常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加剧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5)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森林破坏还从根本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加之土壤侵蚀造成的河湖淤积,导致大面积的洪水泛滥,加剧了洪涝的影响和危害。4.保护森林的国际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护森林,特别是保护热带雨林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热带林行动计划。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森林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建立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标准和指标,实施控制森林滥伐的综合政策措施等问题上,达成了国际共识。保护森林的一个重要行动领域是推动森林的可持续管理。1990年,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第一个制订了热带森林可持续管理标准和指南。1994年,在重新谈判国际热带木材协定后,木材生产国和消费国达成了如下协议:木材消费国也必须遵守国际木材组织的2000年目标,即到2000年,所有的森林产品必须产于可持续管理的森林,实际上要求发达国家同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遵守同样的森林可持续管理原则。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在其他区域进行了制订森林可持续管理指南的活动。控制森林破坏的另一个行动是限制木材的国际贸易。《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一些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木材列入了控制清单。六、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陆地水域与海洋也施加了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淡水短缺,水资源破坏、陆地水域与海洋污染已成为国际社会当前所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1.淡水资源危机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总体积为14.1亿立方公里,其中只有2%是淡水。淡水中的87%又被封冻在两极及高山的冰层和冰川中,难以利用。便于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300多万立方公里左右。由于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加上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使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目前,世界上有20个左右的国家己低于这一指标,大部分位于西亚和非洲。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生活在缺水国家的人口将从1990年的1.32亿增加到2025年的6.53亿(按照低人口增长预测)和9.04亿(按照高人口增长预测)之间。
到2050年,预测生活在缺水国家中的人口将增加到10.6亿和24.3亿之间。与淡水资源短缺相对应的是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农业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普遍较低,许多灌溉系统60%以上的水在浇灌庄稼前就渗漏和蒸发掉。(1)淡水污染水污染有三个主要来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含有农业污染物的地面径流。另外,固体废物渗漏和大气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对水体的交叉污染。水体污染大大减少了淡水的可供量,加剧了淡水资源的短缺。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生活和工业污水一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污染物泄漏和污染事故仍有发生,有时造成严重危害,如1986年莱茵河化学品泄漏事故就造成了莱茵河水的长期污染。另外,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地面径流污染和大气污染物的沉降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长,大多数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化肥和农药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不合理使用,使农业的地表径流污染也发展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湖泊等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来源。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安全供水设施,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
(2)争夺淡水资源
随着对淡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在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淡水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地区和国家之间争夺淡水资源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不同功能用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显著。
地区之间水资源利用上的矛盾往往表现为上下游之间的矛盾,不少地区由于上游用水量增加,来水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干旱季节得不到稳定供水,以致不得不季节性减少工业生产。世界上许多重要河流往往由两个或多个国家所有。据估计,全世界有200多条国际河流和湖泊,这些跨界河流的流域面积几乎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生活在这些流域的人口至少占世界人口的40%。因此,全球跨国的水资源管理是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领域。在西亚和北非等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贵如油,各国在跨国河流和地下蓄水层开发利用上的矛盾往往十分尖锐。有时甚至引发军事上的对峙,成为国际冲突的导火索。2.海洋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在维持全球气候稳定和生态平衡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鱼类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是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海洋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和海洋污染日趋严重,有可能导致全球范围的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产力的退化。(1)海洋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世界渔业生产由海洋捕捞、内陆捕捞和水产养殖(包括淡水和海水养殖)所组成。1993年,在全世界捕获的1.01亿吨鱼中,海洋捕捞占77.7%,内陆捕捞占6.8%,水产养殖占15.5%。在1950-1990年期间,海洋捕捞量差不多翻了5番,达到8600万吨,但到1993年下降到了8400万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转让合同with标的为某项专利技术转让
- 工场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甲壳胺杀菌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二零二四年度彩钢瓦废料处理合同
- 2024至2030年中国罗汉果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四年度租赁期满后资产处置合同规定
- 2024至2030年中国不锈钢烤鸡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度金融服务合同including标的:企业贷款
- 二零二四年度二手拖拉机交易合同的违约责任与赔偿方式
- 二零二四年度供应链管理与协调合同
- 钢副框铝合金门窗施工方案
- 高中常用不规则动词表(含音标)
- 初中知识结构图
-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 红线外市政管网保护方案
- 培训机构全日制全托生管理制度
- 行政中心副总裁岗位职责
- 工贸行业适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清单
- 合伙购校车合同协议范本模板
- 通信光缆工程施工技术标投标文件(可编辑)
- 民航气象常用缩略语及符号含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