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五四制)_第1页
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五四制)_第2页
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五四制)_第3页
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五四制)_第4页
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五四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下册第4课学习目标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下册第4课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了解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3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古诗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重点、难点六年级下册第4课重点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三首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古诗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第一首《迢迢牵牛星》导入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同学们听过哪些关于七夕节的传说?(请学生讲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他们的爱情传说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整体感知--朗读节奏及文学常识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文选》时,从许多无名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在一起,用《古诗十九首》冠名,列在“杂诗”类之首。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文人。由于这些诗歌的题目散佚,人们习惯以每首诗的首句作为标题。《古诗十九首》对后世的五言诗影响很大,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文学常识:《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题目为后人所加。《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了解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tiáojiǎozhuózhùyíngmòzhátì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再读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古诗大意。迢迢牵牛星叙相隔之状议分离之苦表达爱而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恨别愁相思之情仰望星空,在银河的一边是遥远的牵牛星,另一边是皎洁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但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因这清澈的银河相隔,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这首诗借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神话传说,表达了爱而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恨别愁,充满着浓厚的浪漫而忧伤的气息。创作背景东汉末年,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了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深入研读--品读诗句,体会情感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释义】仰望星空,在银河的一边是遥远的牵牛星,另一边是皎洁的织女星。【详析】这两句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晚,星汉灿烂,深闺思妇夜不能寐,仰望星空,但见银河两岸牵牛、织女两星闪烁明亮,不由得联想起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由此触动了她自己现实中的离愁别绪。“迢迢”“皎皎”,既是实写星空之景,也是想象人之情态,还表现出内心之感受。迢

迢①

星,皎

皎②

女③。①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②皎(jiǎo)皎:形容很白很亮。③河汉女:指织女星。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银河。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纤

擢①

素②

手,札

札③

弄④

杼⑤。【释义】(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详析】含蓄描写了织女体态的美丽和柔弱,刻画了织女劳动时的形态。“纤纤”,形容性素手之修美。“素”,形容女性手的肤色白皙。“札札”,状写织布之繁忙。“擢素手”描写女之灵气。“弄机杼”将“擢”字落实到“弄”字上,于空灵处见实在。深入研读--品读诗句,体会情感①擢(zhuó):伸出。②素:白皙。③札札(zhá):织机发出的响声。④弄:摆弄。⑤机杼(zhù):织机。杼,梭子。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终

章①,泣

涕②

零③

雨。【释义】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详析】这两句描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极致。她虽然整天在织布,却没有织成一匹完好的布匹,原来她是在思念着她的牛郎啊。这两句写出了爱情受阻、思而不得的痛苦和悲伤。“不成章”蕴含着“思”字。“泣涕零如雨”,泪流满面,泪如雨下,表露了织女内心的悲苦。深入研读--品读诗句,体会情感①章:花纹。②涕:眼泪。③零:掉落。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河

浅,相

去①

许②。盈

盈③

间,脉

脉④

语。【释义】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因这清澈的银河相隔,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详析】这四句诗人发出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距也并不远,但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突出了织女的忧伤哀愁。“脉脉”一词,既表达出了二人的缠绵情思,又闪烁着织女内心隐藏着的愤恨、抗争的思想火花。最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现于纸上,诗思深远而有余意,是极难得的佳句。深入研读--品读诗句,体会情感①去:距离。②几许:多少。③盈盈:清澈的样子。④脉(mò)脉:相视无言的样子。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织女形象?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描写织女形象的相关诗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探究成果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两句,我们从中读到了一个柔美而又勤劳的织女形象。“纤纤”有修长柔美之意,从这个词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织女的美丽。“札札”是织布机发出的声响,借助这个词,又仿佛能够看到那双修长柔美的手在织布的样子。“纤纤”如见其人,“札札”如闻其声,可以想象织女织布时的画面,织女正摆动那修长、白皙、柔美的一双巧手在织布机上勤劳不倦的织布。描写织女形象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探究成果2】通过“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两句,我们读到了一个在织布时内心有着无限哀愁的织女形象。通过“终日”,我们看到一个在日间一整段时间里,织女仿佛整日都对着织布机表面在织布,内心却心事重重,忧思难解,思绪绵长。“泣涕零如雨”中的“泣涕”是指哭泣,“零如雨”,是指如雨的泪水在织女的脸上徐徐落下,连续不断。此时,我们仿佛看到织女独自一人,对着织布机终日以泪洗面,无心织布,那晶莹的泪珠掉下,仿佛都要浸湿未完成的布帛。我们从这两句诗读到了一个内心充满哀愁,悲伤的织女,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织女,她在织布机上织布,却又暗自垂泪。“纤纤擢素手“一句是描写织女的节奏,应读的慢一些,”札札弄机杼“一句,是描写织布机的声响的,节奏可以略快一些,读”终日不成章“一句时,应当略缓,读”泣涕零如雨“一句时,应沉重一些,要读出织女无心织布内心悲愁之深的心境。朗读提示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古诗,思考织女悲伤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圈画出相关诗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探究成果1】诗人用“清“、”浅”、“复几许”来形容隔开两人的银河,也对应着“盈盈”的本意,河水清澈,令人感到仿佛河水既清且浅,距离也并不遥远,但是他们却依然无法逾越,更加突出了这个”不得“的意味,以及无法相会也无法言说的无奈哀愁,也很好的解释了织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悲伤的原因,这样的无奈与悲伤怎能不让他如此泪垂?”河汉“一词,是指银河,在他们之间隔着一条银河,唯有每年的农历7月7日,他们才得以相见。”不得语“中的”不得“,很有意味,是指无法说话,无法言说,这其实是一种无奈和悲伤,是织女与牛郎因阻力而无法相见的无奈与悲伤。表述织女悲伤原因的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探究成果2】诗人用”盈盈“和”脉脉“这两个叠音词,”盈盈“形容银河清澈晶莹,但又不仅如此,我们联系前面的诗句,又仿佛能够感受到织女眼中涌动的情丝,”脉脉“写出了织女默然不语,眼中含着深情的样子,读起来情意绵长,我们想象此刻的画面,织女凝望河对岸的牛郎,牛郎却无法言说,只能用眼神诉说情意,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含情的目光表达着最深切的思念。至此,我们更加能深刻的感受到织女因和牛郎隔阂不能相见而感到的痛苦忧伤的心情。这四句诗要读出织女满怀深情,不得相见的悲伤,”清且浅“、”复几许“,要读的缓慢,但是语调略高,感受织女望着这无法逾越的天河的哀怨之情,”盈盈”一词,要读的慢一些,既表现不得见的阻隔,又烘托织女的深情,”脉脉“一词,读起来应该缓而低沉,读出织女眼中那份含情脉脉和沉甸甸的思念,还有无可奈何的悲伤。朗读提示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诗人是如何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的?诗人借此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探究成果】由“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在仰望星空时看到牵牛星织女星,想到了关于牛郎织女的这个神话传说。诗人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一则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则是将织女星想象成了神话人物的形象,诗人此刻因内心情感的涌动,仿佛在寄托某种忧伤,于是,很自然的联想到神话传说中对应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诗人想把自己的一份哀愁寄托在织女的形象上,也想表达心中的那份相思而不得见的离恨别愁,诗人仿佛也如“脉脉不得语”的织女般苦苦追寻,但心向往之而不得。因此这份离愁、哀伤、无奈、悲苦,并不仅仅属于这个“泣涕零如雨”的织女,也许诗人也是在书写自己。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语气的轻重缓急。“迢迢“、”绞绞“,读的时候要舒缓绵长,语气略重。朗读提示“迢迢”意为遥远,“皎皎”形容很白,这两个叠音词“互文见义”。所谓互文见义,是指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中的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所以,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两句诗中“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也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也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古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探究成果1】多次运用叠音词,使诗歌具有韵律之美。”迢迢“写出了星空的距离(远),”皎皎“写出了星辰的清亮(亮),”纤纤“写出了织女手的柔软细嫩(美),”札札“写出了织布机发现的响声(忙),”盈盈“写出了银河的清澈(清),”脉脉“写出了织女默然不语、眼含深情的样子(情)。这些叠音词,形式上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和韵律美,内容上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缠绵悱恻,细腻传神的描绘了爱而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恨别愁,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探究成果2】诗人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有灵巧之手、勤劳之姿的织女终日无法织成完整布帛、泪如雨下的形象。”纤纤擢素手“为外貌描写,”弄“为动作描写,”写出了织女的柔美、勤劳,”泣涕零如雨“为神态描写,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忧愁之深。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外貌动作神态多次运用叠音词小结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读懂诗人

才懂诗体会情感这首诗借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神话传说,表达了爱而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恨别愁。但这首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伤感情怀。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第二首《寒

食》导入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1-2天是什么节日吗?(请学生讲述)--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整体感知--朗读节奏及文学常识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寒食,即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或106天,清明节前1~2天,古代习俗要禁火,只吃冷食。寒食节的由来:根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19年。介子推始终追随其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大腿上的肉给国君吃)。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后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敢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文学常识:《寒食》是一首七言绝句,选自《韩君平集》(《唐五十家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了解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韩翃〔唐代〕sànyù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再读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暮春时节,长安城里处处柳絮飞舞。寒食时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族的家里。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家的气派,充溢着对京城长安春色的陶醉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皇宫特权及宦官专宠的讽刺,或者反衬普通百姓的贫寒。寒

食白

昼自然风光:飞花、东风、柳斜

晚宫廷生活:传蜡烛、轻烟散陶醉春色歌咏盛世讽刺特权深入研读--品读诗句,体会情感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释义】暮春时节,长安城里处处柳絮飞舞。寒食时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详析】这两句是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景色。诗人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一个“飞”字,使画面具有了强烈的动态感,不仅表现了春天的勃然生机,还精密说明了描绘的暮春时序。“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也与后句“东风”和谐呼应。“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描写皇城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态。春

城①

花,寒

柳②

斜。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②御柳:皇城里的柳树。深入研读--品读诗句,体会情感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释义】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族的家里。【详析】写夜晚景象。暮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轻烟袅袅,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自然过渡。“汉宫”,这里是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写皇帝赐火用一个“传”字,不但绘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宦官传烛图,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恍如身历其境,感受到皇恩浩荡的专宠。日暮汉宫①传蜡烛②,轻烟散入五侯③家。①汉宫:这里用汉宫来借指唐代皇宫。②传蜡烛:指汉宫中传赐新火。③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细读《寒食》诗中的第一、二句,分析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并思考这两句诗与后两句有什么关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探究成果】诗歌的一、二两句主要写到了“花”“柳”这两个景物。句中的“春”,点明了季节,与题目中的寒食这个季节相呼应,”城“是指京城,“御”是指皇宫。诗人抓住了京城春日里的花和皇宫里的柳,来表现寒食节时京城皇宫内外的春景。诗人用”飞“来表现”花“,用”斜“来表现”柳”。”飞“,是在写落花在春风的吹拂下随风飞舞的样子,描绘的是落花的姿态,”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所写之花不局限在一处,写出了满城飞花的春景,诗中用”斜“这个字。描绘出皇宫柳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的姿态,一”飞“一”斜“,明写”花“和”柳“,其实暗写的都是”东风“。第二句中,作者笔墨聚焦在”御柳“,点明了是皇宫里的柳树,也与下文取御柳之火以赐近臣的传烛场景巧妙联系。读”无处不“”飞“时,语气要强烈,语速略缓读”东风“、”斜“时,要舒缓一些第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第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朗读提示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诗中有没有写到与寒食节的习俗相悖的内容?是哪几句?诗人这样写,想表达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探究成果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写到的内容,与寒食节的习俗是相悖的。诗中的传蜡烛是指汉宫中传赐新火,诗中的“五侯”泛指权贵豪门,“散入五侯家”意为公侯权贵在寒食节全民禁火之时,可以破例燃烛。唐代制度,寒食节天下一律禁火,但朝廷却赐烛给权贵豪门,受赐的可以点火,以示近臣,以示恩宠。诗人用“传”、“散”来表现汉宫赐火到五侯家的动态过程,“汉宫”本是指汉代的宫廷,唐诗中多有采用汉宫来借指“唐朝皇宫”。一个“传”字,也意味着依照等级次序,逐一分赐,将燃烛向外传送。虽是轻烟,一个“散”字,却写出了袅袅的轻烟在王侯贵族府里飘散开来的样子,喻示王侯近臣得到了皇帝的恩宠。【探究成果2】诗人含蓄的用五侯受宠,写出了天下只有权贵享有点火的特权,表达了对皇宫特权及宦官专宠的讽刺。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语气的轻重缓急。朗读“传”“散”“五侯”的时候语气略重一些。朗读提示与寒食节的习俗相悖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诗人用词精妙,找出你认为用词精妙的地方,体会这样的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飞春

花,寒

斜。日

烛,轻

家。寒食韩翃〔唐代〕”飞“,是在写落花在春风的吹拂下随风飞舞的样子,描绘的是落花的姿态,不用“落花”而用“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与后句的“东风”相呼应,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斜”,描绘出皇宫柳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的姿态,明写“柳”而暗写“风”,与上句的“飞”前后勾连,一“飞”一“斜”,形神俱在地表现了春景的特点。“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极大地强化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所写之花不局限在一处,写出了满城飞花的春景。“传”,用来表现汉宫赐火到五侯家的动态过程,不用“赐”“分”等字,而用“传”,也意味着依照等级次序,逐一分赐,将燃烛向外传送。“散”,是形象的动态描绘,虽是轻烟,一个“散”字,却写出了袅袅的轻烟在王侯贵族府里飘散开来的样子,喻示王侯近臣得到了皇帝的恩宠。斜传散无处不小结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读懂诗人

才懂诗体会情感《寒食》这首七言绝句,以寒食节作为题材,描绘了长安城内寒食节时的风俗。诗歌前两句写白昼长安城里的一派美好春日景色;后两句则是写夜景,生动地刻画出一幅夜晚宫廷传烛图。后两句写到了与寒食节相悖的场景,可以读出诗人对皇宫特权及宦官专宠的不满与讽刺。诗人通过“飞””斜““传”“散”等传神的动词,表现春景的特点,“东风”“御柳”等景物又很好的承接前后,使作者蕴含于景的情感,一脉相连。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第三首《十五夜望月》导入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传统佳节往往会触发诗人们的情思意趣。你学过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呢?(请学生讲述)--《静夜思》、《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整体感知--朗读节奏及文学常识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又称祭月节、秋节、仲秋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的节期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文学常识:《十五夜望月》,七言绝句,选自《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在《全唐诗》中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郎中的。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乐府与张籍齐名,并称为“张王乐府”。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了解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qī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再读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的乌鸦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这首诗是诗人王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描绘了一幅冷寂的中秋月夜图,表达了作者望月怀远、怀人思亲的情感。十五夜望月所见

明月、栖鸦、冷露、桂花所感对月怀人思深情长望月怀远怀人思亲深入研读--品读诗句,体会情感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释义】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的乌鸦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详析】这两句写中秋月色。庭院地白如雪,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诗人写中庭月色,无一个“月”字,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空明、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桂花”点出这是中秋之夜,“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这里的桂花,可联想到月中的桂树,写诗人望月。这两句无“月”,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冷寂;无“人”,却处处可感人物之情态思绪。中庭地白①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①中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中庭:庭中,庭院中。深入研读--品读诗句,体会情感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释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详析】这两句是写直接抒写望月怀人的情思。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却不知道这秋日情思落到谁那儿?一个“月”字,直言望月;“人尽望”,推己及人,由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落”字,又由赏月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一“望”一“落”,形成一种意象的连绵,怀人情思也达到了高峰。今

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再次朗读这首诗,分析诗歌第一、二两句,思考诗人笔下的月夜有怎样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探究成果】由第一、二句我们可以想象到”月光挥洒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树梢上的乌鸦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已深,秋露无声的打湿了亭中的桂花“,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月夜是清幽冷寂的。这两句诗中写到的景物有:中庭、鸦、露、桂花等,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月,而是着重描写中秋月夜中庭周围的景物,诗人通过”白“字将中庭地面洒下的月光比作白霜,让我们感受到中秋月光的皎洁明亮,而白霜又给人以寒意,这里是在表现月下中庭的清冷。”树栖鸦“是写鸦雀栖息在树上,停止了喧闹,渐入梦乡。明月之夜,连不大可能栖宿的鸦雀都渐渐睡去,突出了此时月夜的清幽寂寥。第二句中的”冷“”湿“,写出中秋夜晚,桂花不知不觉被清冷的露水润湿,”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桂花“浸润已久的景象。在前两句诗中,诗人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无一字写人,却让我们感觉到诗人仿佛驻足良久。注意“白”应读得重一些,”树栖鸦“应缓而渐轻。”冷“、”湿“应读得重一些,”无声“应读得舒缓一些,读出露水不知不觉润湿桂花的样子。朗读提示诗歌第一、二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合作探究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诗人通过描写中秋月色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探究成果1】诗人不直接写圆月的皎洁柔美,却塑造这样的清冷是与诗人此时的情绪相关,想要表达怀人的情感。结合”白“、”冷“、”无声“的字眼,不难体会到,清冷的环境衬托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再从”无声“、”湿桂花“中读出,诗人仿佛在奇怪冰凉的露水怎么把桂花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儿声音,可见诗人在这个场景中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