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_第1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_第2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_第3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_第4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中国艺术设计史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石器时代(前100万年--前21世纪)1、石器设计(原始社会最早最主要的设计内容)

旧石器时代:石器陶器(注重使用功能,也注意美化,运用拍印、刻画、堆贴、按孔、彩绘等)

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石器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石器设计

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开始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即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锛、石铲和石凿等各种工具的粗坯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北京猿人”使用的砍砸器和刮削器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萌启和发展,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石器的设计上,是经过艺术思考的。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南京出土:新石器时代七孔石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2.陶器用具的设计作为日用器皿的陶器,首先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设计制造的。因此,器物的造型设计从实际使用的要求出发,实用性在这一时期的设计中得到了特别的关注。龙山文化陶鬹(炊煮器)三条肥大中空的款足代替了鼎的实心足,扩大了用火加温时受热的面积。器颈部高拔,口前部有冲天鸟喙状长流,宛如一只昂首挺胸的大鸟,形态别致,体现了陶匠师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造型设计思想。“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彩陶设计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匠师们不仅从造型上注重陶器的实用功能,为了美化器物,还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装饰设计手法,运用拍印、刻画、堆贴、按孔、彩绘等,其中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法。彩绘:一般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为彩料进行描绘。彩陶舞蹈纹盆。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代表作品彩陶之王:涡纹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年)。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中国上古陶器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高柄杯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通过对彩陶器和黑陶器的造型与装饰图案的设计创造,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匠师极大地丰富了诸如节奏、韵律、对称、平衡、对比、调和、比例等形式美的规律。作为人类手工设计阶段的开端,中国原始陶器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设计,对后世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服饰方面:

北京周口店发现13000年以前的骨针。新石器时代制成的植物纤维纺织品,丝织品。山顶洞人遗物中,贝壳,兽牙等原始装饰物。3、原始建筑:天然岩洞筑巢而居原始服饰是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

中国古代服饰设计

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前21世纪)青铜时代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是青铜工艺,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我们的祖先继彩陶和黑陶以后,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又一伟大创造。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斝\爵各类器物都遵循实用的原则进行设计。造型不仅有便于提取的提梁和口缘的两柱,而且设计有三根立足以便于加热温酒。体现着奴隶工匠在青铜器实用功能设计上的巧妙构思。奴隶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残酷的阶级统治是它的基本特征。青铜器的设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需要、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对青铜器的设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殷商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司母戊方鼎(商代后期)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通高133厘米,长166厘米,重875千克。器形凝重,纹饰华美。体现了殷商时期中国青铜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历史价值。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学者曾作过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等。

鬲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失蜡法

它是用蜡代替泥土来制造模型,然后在模型内外敷泥,成为泥范,再焙为陶范,最后再浇入铜熔液进行铸造,蜡则熔化流失。蜡模比起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失蜡法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甚至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青铜器设计意图的实现,离不开高水平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其中最伟大的发明是失蜡法,也称蜡模法。春秋莲鹤方壶高122厘米,腹部配饰一对龙形双耳,壶盖顶部饰有双层莲花瓣,中间立一仙鹤正振翅欲飞,引吭鸣叫,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造型设计由原来的厚重威严转变为轻灵奇巧,纹饰设计手法由抽象趋向写实,纹饰内容由神秘变得易于理解。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第一次出现了我国有关设计理论的繁荣局面:儒家孔子主张“文质兼备”,反映功能与形式并重的设计思想;墨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这是功能第一的观点;老庄关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有”、“无”的概念丰富了我们的空间设计思维;韩非子主张“好质而恶饰”。。。。。我国最早的关于设计与制作的专著《考工记》---战国时期。(主要阐述了青铜铸造工艺知识,是产品设计的一次飞跃性的创造)

《考工记》

曾被后世奉为经典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建筑方面:以夯土墙和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形成并成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西周时期发明了“瓦”春秋时期发明“砖”,并开始用绘、刻等进行装饰建筑有简明的组织规律:“间”为单位。《考工记》也载有都城设计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中国封建社会的设计(前221---1840年)秦汉唐宋元明清一、陶瓷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1.胎质不同。陶器用粘土,烧成较粗松;瓷器用瓷土,烧成较坚致。2.用釉不同,陶器大半无釉,或用釉粗陋;瓷器一定有釉,而且釉料越来越精致。3.火候不同,陶器较低,约800度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度左右。瓷器发展史:从陶器发展到瓷器,经历了漫长的过渡阶段:半瓷质陶器,即原始瓷器的阶段。1.殷商时期出现2.汉代成熟(原始瓷器施有釉料,釉色青黄,故称“原始青瓷”)3.六朝时期完全成熟,取代铜、漆器地位,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中国由此进入了瓷器时代。

六朝青瓷造型设计丰富多样,以仿动物造型为主,鸡头壶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代表性造型。仰覆莲花瓷尊

新颖别致,尊体以腹为中心,上下部是各为相向的三层莲花瓣,层层相接,尊底也塑成莲花瓣形,全尊共七层。肩部有耳,颈部塑出花鸟云龙。此尊高66.5厘米,口径19.2厘米。由于佛教传入的缘故,仿莲花与卷草的造型与纹饰日渐流行。隋唐时期的陶瓷工艺中国的陶瓷生产开始进入繁盛阶段,瓷窑分布范围广,规模大。青瓷以南方浙江的“越窑”为代表,白瓷以北方河北的“邢窑”为最佳,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说。

《陶录》: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

唐三彩模仿染缬工艺的装饰效果。经常采用黄、绿、白等色釉,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它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造成淋漓变化、绚丽华滋的效果。三彩骆驼载乐佣展示了典型的西域胡人和中原汉人的文化交流盛景唐代白瓷烛台宋代的陶瓷工艺

宋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中最杰出的品种,包括青瓷、白瓷、黑瓷、彩瓷、花釉等。宋代名窑:

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另具风格的名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古州窑。掌握了多种烧造技术和装饰技法,产品各具特色。

哥窑呈粉青或米色两种,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布满冬天江河冰裂般的开片,别具一种自然、古朴的意趣。这种裂纹,是由于釉和胎的收缩率不同而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又赋予它们以各种名称。例如,纹片极细小如鱼子的,称为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称为蟹爪纹;纹片大小相同的,称为百圾碎。宋哥窑弦纹瓶定窑瓷器定窑,此地古属定州,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故名。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和印花。刻花的线条洗练流畅。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定窑孩儿枕釉色白中泛黄,色感暖和,釉薄透胎。钧窑瓷器玫瑰紫釉尊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原料中有铜的元素,烧制后呈现绿或紫红斑,通过“窑变”反映出釉色的自然变化汝窑瓷器汝窑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润,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玉壶春瓶宋瓷在造型与装饰设计上都有许多独创性的成就。造型样式之丰富,远远超乎前代。刻花梅瓶梅瓶口小颈短,肩丰圆润,肩以下逐渐内敛,线条简洁流畅,形态端庄妩媚,宛如亭亭少女,充分体现了宋人崇尚的典雅风度和独特的审美意趣,与唐瓷的雍容气度大异其趣,同时又能满足装酒量多的实用要求。元代陶瓷工艺

元代的陶瓷工艺由于蒙元贵族的野蛮统治而有所衰退,基本上处于宋代和明代两个高峰时期的低谷阶段,但制瓷技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景德镇已逐渐发展成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窑的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是元代陶瓷的最大成就。

釉下彩绘。其制作方法是将钴矿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胎表面上绘制纹饰,然后施以矿物釉,在1250-1400℃高温下烧成。当釉开始熔融后,形成具有光泽的无色透明釉层,覆于蓝色纹饰之上,显得庄重、美丽、朴素、典雅。

元代青花瓷器,被称为“白地蓝花瓷”。色调清新明丽,风格淳朴雅致,与民间蓝印花布形成双璧。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的重要发明,继青花之后的姐妹品种。所谓釉里红就是釉下彩瓷,先用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再盖以透明釉,放置在1200℃-1250℃高温中烧制。它是受宋代钧窑紫红色釉斑的启发而造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盖罐明代陶瓷工艺明代青花在宣德年间为黄金时代,以宣德年间所产最佳。有“青花贵宣德”之说。明瓷的装饰手法,彩绘已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青瓷时代”进入了“彩瓷时代”。成化年间,创制了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斗彩(逗彩)。青花与彩绘互用,达到装饰一致的效果。明五彩釉五彩人物洗万历年间,在斗彩的基础上烧成了五彩瓷。五彩:以红、绿、黄、褐、紫等彩釉为主的一种彩绘瓷器。陶都:宜兴紫砂壶明代陶器以宜兴紫砂陶器为名,尤其是紫砂壶为名。清代陶瓷工艺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中国陶瓷生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青花瓷色泽更加鲜艳,层次更加丰富清(乾隆)青花云龙纹五孔扁瓶清代陶瓷工艺康熙盛行“古彩”,即五彩瓷,多以单色平涂,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又称“硬彩”。粉彩到雍正,五彩逐渐被线条柔婉、色彩淡雅的“粉彩”所取代,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珐琅彩,后人称“古月轩”用进口化学方法精炼配制的珐琅彩料,在瓷胎上作画彩绘。珐琅彩瓷极为名贵,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具有立体感。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转心瓶转颈瓶珍玩瓷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仿古仿洋无所不仿,无所不精,追求技巧性的玩器。如转心瓶、转颈瓶、瓷母大瓶、鼻烟壶等。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中国素以瓷器蜚声世界。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瓷器就开辟了海外市场,此后历代均有大量瓷器外销到东西方世界各国。欧洲直到18世纪才产出真正的瓷器,而且是直接向中国学习的结果。中国古代瓷器设计以其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在世界古代设计史上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2、家具设计商周时期:出现不少雕饰精美的家具(青铜)。春秋时期:铜制、漆木家具发展(造型古拙,装饰繁缛)。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2、家具设计商周时期至三国时期:起居主要是跪坐,床(榻)与席为主要家具。形成了矮型家具设计东汉末期:胡床由西域传入中原(宋以后称交椅或太师椅);胡床在南北朝普及民间,发展成扶手椅、方凳、圆凳等。隋唐时期:垂足而坐(为主)席地而坐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桌椅、围屏、塌、鼓架中国家具发展经历由简陋而繁美,重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演进过程。至明代,家具制作技艺在继承宋代小木工工艺上日臻成熟,家具表现出结构严谨、线条简洁流畅、做工精湛、用料考究、造型典雅隽秀和尺寸与比例科学合理等特点,形成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风格。明式家具的分类明式家具按使用途径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椅凳类

(二)桌案类(三)床榻类

(四)柜架类

(五)其它类

(一)椅凳类(1)杌凳杌凳的形式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的较少。三线秀墩五开光秀墩(2)坐墩

坐墩,因其墩面常覆盖一层丝织物,又名绣墩,也称鼓墩。(3)椅

可分为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

圈椅之名得之于靠背如圈,其后背和扶手一顺而下,圆婉柔和。

明代是汉族文人思想的最后高峰,精英阶层崇尚的是式样简洁,线条流畅,材料的直接表达,以及沉着、内敛的比例关系和功能的完美解决。这些放在今天看,无疑非常具有“现代”意识,难怪丹麦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会如此醉心于明椅的研究。瓦格纳研究的是明代圈椅,四条腿,一个座位,椅圈和扶手,一把椅子就应该归结为这四种元素,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具有形式美。1944年,以樱桃木和桃木精工制成的CHINACHAIR是瓦格纳一系列投入生产的中国椅作品中的一个,这款简洁大方的“明椅”长年受人欢迎。

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椅子的”THECHAIR”是中国明椅椅形与丹麦高级木工的完美结合。

最具有文人气质的无疑是”YCHAIR”,椅背上的Y字形设计具有严谨而又有机的美感,坐上这把椅子之前花些心思从各个角度观察她的完美形态,人们就会自觉地保持”坐如钟“的传统古训,以自己的优雅体态配合这把椅子。二、桌案类炕桌、炕几、炕案香几酒桌、半桌方桌条桌、条几、条案书桌、书案、画桌、画案其它桌案(1)炕桌炕几炕案属矮形桌案,多在炕上使用(2)香几香几因承置香炉而名,多为圆形,委婉多姿,面面宜人。(3)酒桌半桌半桌约相当于半张八仙桌的大小,又叫接桌,一张八仙桌不够用的时候,就加一个半桌。

(4)方桌方桌是传世较多的一种明清家具,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俗称八仙,中者称六仙,小者谓四仙。三、床榻类榻罗汉床架子床只有床身,上无任何装置的卧具为榻。床上后背及左右两侧安装“围子”的为罗汉床

有柱有床顶的床

明代家具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1.注重结构美。它采用榫卯结构,根据不同的部位设计不同的榫卯,不用钉和胶。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一、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首先,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许多明式家具距今几百年了,虽显沧桑,但木质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老化等,而使家具散架。中国古典家具传统工艺专家王秀林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从10米的高台,将按照传统榫卯结构制作的红小桌子扔到地上,结果桌子完好无损,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证明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的强度和韧性。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1.注重结构美。二、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许多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三、榫卯品质高。红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材劈裂,这一点木工师傅都非常清楚。而使用榫卯连接红木家具,可以大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这也是传统工艺制作的红木家具具有增值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2.注重材质美。在选材上,喜欢天然的优质木材。通常是以“一黄”(黄花梨)、“二黑”(紫檀)、“三红”(老红木、鸡翅木等)、“四白”(楠木、榉木等)为排列顺序。如色泽橙黄、明亮,木纹自然优美的黄花梨家具,深受明代文人墨客的青眯和推崇,黄花梨赋予了家具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使家具蕴涵淳厚的文人气息。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2.注重材质美。而紫檀木色调深沉,色性偏冷,由于适宜精雕细琢的装饰工艺,所以较能迎合一些讲派场,崇尚豪华,追求富丽的达官贵人们的宠爱。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3.注重造型美明式家具造型浑厚洗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尺度适宜,比例均称《图书集成》里说:“默坐凝神,须要座椅宽舒,可以盘足后靠……托颈之中,向后则以击枕,靠脑使筋骨舒畅,血脉流行。

严密的比例关系和舒适宜人的尺度,是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以线为主,富于弹性线型流畅,舒展刚劲。如圈椅的设计曲线圆劲有力,极富韵律节奏之美感,雍容大方。4.注重装饰美装饰简洁,不事繁琐雕琢,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明代家具

3.建筑设计:秦汉时期建筑史上第一个高潮秦朝:长城、阿房宫、驰道、灵渠、骊山陵墓等。汉朝: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等。魏晋南北朝----佛寺、佛塔、石窟盛行隋唐时期达到成熟,砖瓦批量生产(工业化)五代,两宋时风格多样化,手法翻新元代宫殿建筑开始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抬梁式建筑结构示意图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抬梁式架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形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抬梁式架构以垂直木柱为房屋的基本支撑。木柱顶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架起数层叠架的木梁。

斗拱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传递到柱上。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法门寺佛塔窣堵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赵州桥

建于隋朝,是一座敞肩式圆弧石拱桥,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李春在设计和建造大桥的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创新,突破旧的传统,采取单孔长跨石拱的形式,在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多。采用这样的大跨度,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比欧洲19世纪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多年。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长安城。规划严整,分区明确,街道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都市《营造法式》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李诫。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即木架建筑的用“材”尺寸分成大小八等,“材”一经选定,木构架的所有尺寸都随之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也方便。不仅确定了材份制和各种标准规范,还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明清北京故宫

明清故宫的设计思想是体现帝王权力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为了显示整齐严肃的气氛,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世界各国,唯独中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北京故宫的严格对称布置,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宫城中以前三殿为重心,其中又以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为其主要建筑。其间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垂花门必在中轴线上。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联珠等富丽木雕。界分内外,形体华美,为全宅突出醒目之处。天坛天坛的设计艺术天坛最突出的主要建筑是祈年殿,它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成功的优秀典范之一。祈年殿前庭地面,比院外地面提高4米多,加上三层台基,使祈年殿台基面高于外地平十米以上;这个高度,使得人们在穿过茂密的参天古柏林丛后,顿然超出苍翠的林海之上,有超凡出尘,与天接近的感觉;这些均是造成天坛崇高感觉的具体手法。

圜丘是一座三层汉白玉石圆坛,座落在外方内圆的围墙里。这是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的地点。

北京四合院

视作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大门方位一般位于住宅东南。大门正对的街侧设影壁,独立如屏风。住宅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前院外人可到,内院非请勿人。这种庭院式的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江南民居厅井式住宅江南民居漏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第一,注重“自然美”,以山、水、植物和建筑作为基本设计因素,这些因素的设计构成只有“因借”之法而无固定程式,布局自然,随机变化。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借景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苏州拙政园水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第二,崇尚意境设计不止满足于对自然美景的仿造,更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借以寄托游园者的思想情怀。楹联碑刻:它可使文景有意、画景有情,在造园中起润饰景色、提示意境的作用。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含蓄藏典,游人都能从中领悟到景致的意境。

原始服饰是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

中国古代服饰设计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素纱禅衣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两重,极为精巧。可谓“薄如蝉翼”、“轻若鸿毛”。纱的细韧程度,可想而知,反映出当时缫丝和练丝工艺、设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秦汉时期纺织、丝织业较快发展---前138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沿至隋唐。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服制沿用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分外、中、内衣,汉代服出现等级差别。云气纹也称流云纹,它以线条的舒卷起伏为表现形式,并常在云气纹的高低大小不同空间内,布置各种飞禽走兽。云气纹的使用,既能分割画面,又能使整个画面相联系、相统一,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装饰纹样的动感。吉祥文字

这种纹样常见于汉锦中,可说是其时代特色。常见有"万事如意"、"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寿"、"常乐光明"、"子孙无极"等吉祥语。

六朝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衣服的下摆部位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顾恺之《列女图》局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色彩上:红紫黄绿最受欢迎。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衰败的历史阶段,趋向于守旧和封闭。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元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世祖皇后元成宗元世祖忽必烈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

文官一品仙鹤补文官二品锦鸡补文官补子样式: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明代补子制度大体分为:明代文官服补子: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法官(风宪官)用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明代武官服补子: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武官补子样式:武官一品狮子补武官二品狮子补武官三品虎豹补清朝文官补子样式:清朝武官补子样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清代妇女日常所穿的服饰,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类,满族都穿长袍,汉族则以上衣下裳为主。满族妇女给人的感觉比以往的历代妇女都修长。这是借助于服饰而给人的感觉。满族妇女梳旗髻要比汉族妇女的发式高出五至六寸;满族妇女穿的“花盆底”旗鞋,也比普通女鞋高出二至三寸,有的甚至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