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20151010分析word版本_第1页
郑桂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20151010分析word版本_第2页
郑桂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20151010分析word版本_第3页
郑桂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20151010分析word版本_第4页
郑桂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20151010分析word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桂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20151010分析一、认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学习意义差异。

1.经典训练的价值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页)钱理群:我一直主张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谓“经典”,就是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阅读经典,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而“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心上扎根”,这更是民族精神建设的基础性的工作。我因此建议在中学选修课程里,应以经典作品的阅读作为一个重点。比如开设四大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

陈心想:《家有书香》2010年,《社会分层和流动杂志》刊登了美国和澳大利亚搞笑的几位社会学家的论文——《家庭学术文化(FamilyScholarlyCulture)与教育成功:27个国家的书籍与学校教育》。27个国家7万多个家庭的研究。——《教师月刊》201103“如果父母具有同等教育水平、同样的职业地位、处于同样的阶层,那些拥有大量藏书的家庭,或者叫‘书香家庭’的孩子,平均要比家无藏书的孩子受教育年限高出三年。这一积极影响相当于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和父母都是文盲对子女教育成功的影响之差别。同样条件下,有丰富藏书的家庭的孩子比无丰富藏书家庭的孩子更可能获取大学文凭,大约高出19个百分点。这一现象不仅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而且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都存在这一差别。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强调中国尤其如此,即使在革命和运动不断的特殊年代里,这种家庭书香惠泽孩子的情况依然明显。”

“家里没有一本书籍的家庭,美国有3%,日本有6%,中国则是——城市9%,乡村25%;而拥有75本以及以上藏书的家庭,美国有52%,日本有54%,中国城市有35%,中国乡村有12%。”

2.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学习意义差异语文学习价值现代文古诗文积累语言知识★★★★★★借鉴表达方法★★★★★★训练阅读技能★★★★★★培养语感★★★★★★★★文化传承与认同★★★★★★★★古诗文的一体四面

文化

文章文学

文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是深入学习汉语的需要,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成分。不学文言难以深刻理解现代汉语,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解释现代汉语的准确程度。”——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等意思。“江水横流”“才华横溢”等“横”的意思都是“多向的”“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字用的正是这个义项。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横”的客观词义决定了舟的形象,也落实到诗意上。得到了词义,就得到了风景,有了词义,才有鉴赏,语言和文学才能融为一体。

3.描述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视角传统语文教学视角课程论的视角传统语文教学视角文与言:言:字词、句式等文:文章、文学、文化(2)课程论视角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论的视角施蛰存:语文课程“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这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

——施蛰存,选自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8页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50篇段)

一孔子语录十则二鱼我所欲也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

曹刿论战五邹忌讽齐王纳谏六

前出师表七

桃花源记八三峡九

马说(四)十

陋室铭十一小石潭记十二岳阳楼记十三醉翁亭记十四爱莲说十五记承天寺夜游十六送东阳马生序十七关雎十八蒹葭十九观沧海二十饮酒•结庐在人境二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十二次北固山下二十三使至塞上二十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二十五行路难二十六望岳二十七春望二十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九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三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三十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十二观刈麦三十三钱塘湖春行三十四雁门太守行三十五赤壁三十六泊秦淮三十七夜雨寄北三十八无题三十九相见欢四十渔家傲四十一浣溪沙四十二登飞来峰四十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四十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十五游山西村四十六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四十七过零丁洋四十八天净沙秋思四十九山坡羊•潼关怀古五十已亥杂诗链接——曹务龙《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二、古诗文教学的问题与探索重点

(一)问题1.有关古诗文的文章、文学、文化的课程内容不够明确。2.设计的教材内容,往往也只出现概念等,没有内涵的阐释、更缺少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3.教师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太大。4.教学方法大多比较机械,教学活动零碎散乱,指向不清。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王羲之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并领会其以精神体验为本的人生价值观。2.培养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本以及对文本评价感悟的能力。3.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和实词。1.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背诵第一段。2.理解文意,积累重要实词及句式的用法,会翻译重要的句子。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1.巩固“序”的一般知识。2.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3.体会作者由乐转哀的情感变化与写作目的之间的联系。《陈太丘与友期》人教版

“研讨与练习”:《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台湾版教材一、“去后乃至”这句话,是说“谁”去后,“谁”乃至呢?请指出来。二、这个故事中,真正犯错的人是谁?他先后犯了什么错?三、从陈元方的应对中,你能联想出他平日所受的家庭教育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张聪慧《从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看教材编写的特点》《语文建设》200810看看教学的设计——

《琵琶行》教学课件(二)原因1.对经典的价值认识偏差2.课程内容开发缺乏3.教材编写、教学探索还不够理想4.文本细读能力不理想有这样一种声音——

有人写博客,建议从语文教材中删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理由是作品“情感不健康、文风孱弱病态”,而其父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是违反交通规则”,云云。无独有偶,也有人建议删去语文教材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水浒传》中的著名章回,认为文本虽伸张正义,却“过多渲染了血腥和暴力”。

钱理群

《我对经典作品教学的一些看法》一、应建立多元化的经典阅读观,对新的“独尊”倾向要保持警惕:不仅要引导孩子读《论语》,也要适当地读诸子各家;不但读古代经典,也要读现代经典;不但读中国经典,也要读外国经典;不但读文学经典,也要适当读历史、哲学、以至科学经典。

二、应引导学生读原著,一字一句地疏通,一篇一篇地老老实实地读,弄清原义、原意,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与习惯,不要“抽出而讲之”,作不着边际的发挥;对流行的讲解、心读、摘句、要保持必要的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三、要引导学生以平常心阅读经典,对经典作家,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平视”之,将其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有追求,也有苦恼,有价值,也有缺陷;将其看作是真理的探索者,有着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的先驱,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流,是精神的沐浴与享受。对将经典作家神化,圣人化,宗教化,意识形态化,道德化,功利化的倾向,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四、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讲经典作品,应有别于社会教育中的经典普及,它应服从于语文教育的目标,注意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因文而会心。对“文”与“心”都不可忽略,不要将其割裂,对立,而要从具体文本出发,找到具体的“文”与“心”的契合点。

五、还要引导学生“以心契心”。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找到经典作家的生命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契合点,找到经典作品提出的命题和学生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可能做到心灵的交流,达到“会心”,而且由“会心”而“回心”,影响学生心灵的成长。

叶老也指出:“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搞不清楚,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语文能力始终没有形成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因而他指出,“是否可以把我所说的作为研究的课题,大力开展调查和研究,弄清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听说读写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

——苏立康《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6页《记承天寺夜游》

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国文2》上册(2007年8月,以下简称翰林版)与大陆三套教材编写的“思考与练习”比较——倪岗《教材更应是学材》《语文建设》200807学习重点

一、能欣赏言简意深的小品文章。

二、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三、培养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课前预习

一、农历十月属哪一个季节?文中赏月的共有几个人?

二、苏轼原本解衣欲睡,为什么又改变心意,到承天寺夜游?

三、文中“水中藻荇”与“庭下竹柏影”有什么关系?

题解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是一篇记叙文。承天,寺名,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宋神宗元丰三年(西元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是苏轼被贬至此地后,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有感而发所写的一篇短文。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庭院中的月色,借着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文句简洁,诗意盎然。

作者(略)

课文(略)

注释共有10个(略)课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在困苦境遇中所写的一篇短文。全篇仅有83字,像一则日记,似乎信手拈来,毫不经意,却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在贬谪生涯中,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与浪漫情怀。

全篇分为三个段落。先叙事,继写景,后抒怀。首段叙事,道出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着,写庭中景色,只有三句,却展现高妙的想象力,用澄澈透明的积水形容月光的清朗,用水中柔摆的藻荇,比喻月光下竹柏影的摇曳,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幽的月夜图,具有一种隽永而洁净的美。

文中抒怀一段,尤其意味无穷,唯有具备闲适的心境才能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苏轼与张怀民同样仕途不顺,却可以忘怀得失,摆脱俗务,才能有此闲情雅兴,来欣赏这美好的夜色。全文自然流畅,意境高雅,倾诉着诗人洒脱的襟怀。

问题讨论一、本文包括叙事、写景、抒情三部分,请分别指出来。二、本文题目中有“夜游”两字,你认为哪些语句是照应“夜”哪些语句是照应“游”?三、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情?请加以说明。应用练习

一、植物成语练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以水中柔摆的“藻荇”,比喻月光下竹柏影的摇曳多姿,平常我们也会用与植物有关的成语来描绘人、事、物,请你将下列成语,填入适当的句子中。(内容略)二、词语解析:推敲下列各题的文意,然后选出最适当的词语,将它填入()中。(内容略)三、资料搜寻:如果要收集有关苏东坡的资料,你可以参考下列哪一些书籍?(多选题)

参考选项:(甲)《唐诗三百首》(乙)《宋史》(丙)《史记》(丁)《中国文学史》(戊)《元曲选》(己)《东坡志林》(庚)《中国小说史》(辛)《宋词三百首》课外学习指引

一、《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台北:远景出版社,民国六十六年。

二、《苏轼》,王水照著,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民国八十二年。

三、《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作品赏析》,吴子厚编著,台北:开今文化公司,民国八十二年。

全课共有七幅插图,有《东坡志林》《苏东坡传》《苏轼》书影图片、苏轼肖像图片、夜游情景图和藻类荇菜的图片。《声声慢》赏析

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云:“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词,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笔,殆间气也。”沈谦《填词杂说》云:“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傅庚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者,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三)探索的重点1.从重言到重文2.从整体价值到个人体验3.从词语修辞到篇章结构、风格4.从单篇设计到课程化开发三、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以古对古:知人论世……以今释古:用现代意识阐释古诗文中的思想内涵,体认古诗文中的生活经验……古今不同:读出间离感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下)经典传承(文化、文学)“如何读”和“如何写”的一些方法引发文化母题等的讨论例一:李商隐《锦瑟》《中山诗话》认为“锦瑟”是令狐楚家的婢女,此诗表达了深沉的爱情,可作爱情诗;《玉溪生诗笺》认为此诗系作者追怀死去的妻子王氏,当为悼亡诗;苏轼认为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各咏一调,应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张采认为是政治诗;钱钟书认为是论诗诗。《春江花月夜》上网搜索资料筛选再筛选交流《琵琶行》教学目标1.知道《琵琶行》作为经典叙事诗的敘事奧秘:多重敘述过程的共鸣造就了情感的极端体验。2.知道珍惜人生中的偶然共鸣。

朱丹萍根据教材、课程标准、高考试题等资料,列出了中学语文涉及的知识点:

诗词基础知识诗词核心概念诗词鉴赏

诗词基础知识1.1诗体知识:格律诗、古体诗、近体诗、词、叙事诗、抒情诗、乐府诗1.2声韵知识:顿、逗、押韵、双声叠韵、象声词、复沓、韵律、节奏1.3表现手法:六义、想象、省略、讽刺、移情、象征1.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对偶、对仗1.5风格与流派:婉约、豪放、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1.6其他知识:诗眼、词牌诗词核心概念2.1意象:物象、意象组合、意象分类2.2意境:意象与意境关系、层次、空白、时空、虚实2.3情与景:情景交融2.4象征诗词鉴赏4.1基本原则:以形象为依托4.2鉴赏态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无达诂、因声求气4.3鉴赏方法:想象、诗画转换、主体把握

教学内容意境与意象①意象与意境区分②意象主辅③意境的层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准备与预习1.了解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文人遭遇。3.小组合作,根据对诗的理解,画一幅“秋郊夕照图”。整合与建构一、文字与视觉转化,找出物象层次1.每组派代表将预习作业“秋郊夕照图”呈现在黑板上,全班讨论哪一幅画得好,说明理由。2.结合自己的图画,回答下列问题:①在画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你是如何思考的?②你认为画这幅图的关键在哪里?最核心的是哪个意象?③绘画中有图意象和底意象之分,底意象是指作为背景的意象,图意象是指图中要集中表现的意象。(也可称为核心意象和辅助意象)诗歌文字转化为视觉之后,也具有了图意象和底意象之分。请指出该诗中的图意象和底意象分别是什么?二、体会断肠人不同层次的情感1.“断肠人”是否一定要出现在画面中?说明理由。2.如果断肠人出现在画面中①“小桥、流水、人家”传达出什么样的氛围?与断肠人形成什么关系?②“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传达出什么样的氛围?与断肠人形成什么关系?③以“断肠人”为参照点,你是站在哪个角度观看全景的?你认为哪个观赏角度更附合诗歌的原意,为什么?3.如果断肠人没有出现在画面中①断肠人指代什么②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与题2中的情感有何不同?4.诗歌的总体基调是凄凉,具体的语境中,凄凉具有不同的所指。对下面不同的语境,谈谈你的感想:①如果画中的断肠人是作者自己,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说说凄凉的含义。②如果诗中的景是“断肠人”家乡的景,凄凉作何解?同样,如果诗中的景是“天涯”的景,到家的日子遥遥无期,你又会作何感言?③不考虑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特色,只面对这样一幅“秋郊夕照图”,你认为凄凉体现在哪里?④如果你的家在小屋里,面对西风中的路人,你觉得他凄凉吗?5.情感可以分为物象本身的情感、作者的时代情感、人类的普遍情感,第4题中四种不同情境中的情感分别属于哪一类?6.结合前面的分析,参考下面的层次图,通过诗中具体例子回答下列问题:①图意象和底意象的关系是什么?②图意象与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