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酒楼上》_第1页
鲁迅-《在酒楼上》_第2页
鲁迅-《在酒楼上》_第3页
鲁迅-《在酒楼上》_第4页
鲁迅-《在酒楼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2、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3、探究作品主题。文本导读(一)文本导读了解小说鲁迅生平鲁迅小说(一)了解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和尾声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鲁迅生平和思想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189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902年(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幻灯片“砍头”和弃医学文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著有《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等论文。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后随临时政府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沉浸于古籍。

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1927年前后,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9月到上海。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三)鲁迅作品3部小说集:2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1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2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16部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鲁迅的思想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2、绝望和反抗绝望的生命意识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1、对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3、对大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1、“看/被看”“吃/被吃”的情节模式《示众》《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

《孔乙己》、《肥皂》、《长明灯》、《铸剑》2、“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模式《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文本梳理(二)文本梳理了解小说疏通字音理清情节(一)了解背景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出于强烈的反封建的愿望,鲁迅在故乡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根据生活实感写下短篇《怀旧》,描绘了小镇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中的种种动态。临时政府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在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没有完成历史的任务,清朝的帝制虽被推翻,帝国主义却依旧虎视眈眈,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也不曾有丝毫动摇,篡国复辟的风潮迭起。鲁迅由失望转入苦闷。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七年,他虽时或忿而战斗,但更多的时间却在沉思默想。公余不断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贴,校订《后汉书》(谢承)和《嵇康集》。他分析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进行探索。这些都成为他以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必要的准备。

本篇1924年2月完成,最初发表于1924年5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五号。后收入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这是一篇描写新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小说。周作人称之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钱理群:鲁迅艺术水准最高的“诗化小说”之一。叶兆言:《在酒楼上》不是鲁迅最有名的小说,但却是鲁迅最好的小说。选文出处及影响

所谓“鲁迅气氛”,是指鲁迅的个人气质。在《在酒楼上》蕴藏着鲁迅内心自我问讯自我反顾的真实披露。

(二)给加点字注音

渍痕zì莓苔tái

白皑皑ái窗棂líng

呷一口xiā

堂倌guān擎起qíng

颤动chàn

眼眶kuàng长庚gēng

啾唧jiū

送殓liàn诳语kuáng

如嚼泥土jiáo迂缓yū踌躇chóuchú踟蹰chíchú

精悍hàn骇怪hài

圹穴kuàngxué敷衍yǎn辜负gū

阔绰chuò寒暄xuān

(三)理清小说情节本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说共49小节,可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回乡无聊去酒店。

第二部分(8—21)巧遇朋友吕纬甫。

第三部分(22—48)听吕纬甫叙说三件事。

第四部分(49)分手。文本研习(三)文本研习文本分析人物分析环境描写拓展

(一)文本分析:【探究1】微雪,废园,酒和文人……从这一段文字里,你能感受到什么?

一种懒散、凄清的气氛,以及随之蔓延而来的驱不去的飘泊感。【探究2】如何理解“蜂子或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一句?蜂子蝇子“绕了一点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比喻,有何意味?全文主题句,两重意义:一是吕纬甫怀着希望追寻人生理想和存在意义而又在绝望虚无中回绕的心灵历程的象征;二是概括当时一些软弱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

吕“绕了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比喻寓意一个从寻梦到心死的过程。【探究3】为什么迁葬说“掘开来”“这是我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

小兄弟的“坟”是有所隐喻的,对于吕纬甫,他的这次掘坟行动,是对已经逝去的生命的一个追踪,所以他感觉这是“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尽管结果却是“无”“踪影全无”,仍继续开掘。

(1)一是为给小弟迁坟;二是给邻居女孩顺姑送两朵剪绒花。(2)表现出他具有浓浓的人情味以及对生命的眷顾之情。【探究4】吕纬甫回乡做了哪两件事情?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探究5】在这场对话中,“我”和吕纬甫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我”扮演的是“审问者”角色,吕纬甫是“陈述者”的角色。看起来是吕纬甫一个人在讲故事,其实有一个“我”在场,时时刻刻有“我”在看着他,所以在“我”的审视的眼光的压迫下,吕纬甫是用一种有罪愧疚的心理来讲这个故事的。【探究6】这场对话显示了知识分子怎样的内在矛盾?显示了双向的困惑:对于吕纬甫表露出来的对于生命的眷恋之情,“漂泊者”的“我”不能不动心动容;而面对还在做梦的“我”,吕纬甫却看清了自己生活的平庸与“无聊”而自惭形秽。【探究7】当我问吕纬甫“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吕纬甫的回答呈现的是一种什么的心态。曾经“敏捷精悍”的吕纬甫对前途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呈现的是一种彷徨迷惘的心态。鲁迅也有过一段精神上彷徨和绝望的时期。与吕纬甫最终被绝望征服的结果不同,鲁迅在绝望与希望的起伏交战中始终坚持自省、坚持挣扎与前行,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理性自觉”。这正是鲁迅思想的特色。【探究8】结尾叙写运用了什么手法?包含什么寓意?象征和暗示!“他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正因为“我”和吕纬甫走的方向不一样,告别了吕纬甫的“我”才看清了方向。“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世界还织在罗网中,在这样无处不在的束缚与压制中,个体的人要么服从于旧有的轨道,放弃发展自我的初衷;要么奋力一搏,尽力在网上钻出一个得以逃生的洞来。

“我”经过自我剖析,最后“挣扎”出来了。

(二)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肖像描写

明确:第11段。

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过去和现在。“也还是乱蓬蓬的头发”中的“也”含义丰富。同样是乱蓬蓬却有不同的原因。过去:“敏捷精悍”的青年无暇顾及小节,可看出其积极进取、参与变革的青春活力。现在:则是“模模糊糊、敷敷衍衍”的吕纬甫无心顾及小节的结果,可看出百无聊赖、人生失意的消极颓唐。说明人物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语言描写(1)第19段的“圆圈理论”,并且怎样理解?

吕纬甫的这番自述在自嘲中含有一种清醒地认识,认识到自己变化的荒唐可笑,更认识到这种变化的不可避免。

(2)第26段的以前的“宏图伟愿”,并且怎样理解?这种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也使其身上的悲剧意味更加浓重,而知识分子内心软弱的一面也在不经意间自然表露出来。

(3)第40段的教书生涯,并理解。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违心教些充满封建毒素的东西。他由一个激进者退化为一个落荒者。(4)第47段的不知出路,并理解。

对现实人生的失意让其内心充满失望,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三、动作描写第8段,“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作用:现在“迂缓”,以前“敏捷精悍”,外在动作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人物内心的颓废。引人思考让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即作品主题。四、细节描写第17段和第19段,“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他一手擎着烟卷,一支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作用:写出了人物行动迟缓,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似乎往事不堪回首。与以前的活泼、充满生气全然不同。甚至在外省谋生做的事情恰恰是年轻时致力反对、变革的事情。作者笔下的吕纬甫是个怎样的形象?吕纬甫早年是一个敏捷精悍、热衷改革、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但是现实改变了他,为了养家糊口,他变成了一个精神呆滞、恍恍惚惚、敷衍了事、随波逐流、妥协屈服、丧失自我的沉沦者。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且为人诚恳实在的人。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上,我们依次看到的是热血的吕纬甫,无聊的吕纬甫,迷惘的吕纬甫。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

(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人物对比:两类知识分子形象吕纬甫——

一面离原先“战斗”的路线渐行渐远,一面又在清醒的意识中自责、自嘲自己可悲的人生。“我”——

作为“漂泊者”的“我”,思想中融合着先觉者和先驱者的孤独与寂寞,面对似乎四面都是“鬼打墙”、处处使人“碰壁”的现实生活,仍然坚守着最初的梦想,仍在继续追寻,不只为寻找身体的栖息所,更是在探索精神的归宿。

(三)环境描写

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①第2段“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作用:这些景致与人物懒散怀旧的心绪、消沉落寞的情怀正相吻合,情与景交融营造了一个略带感伤色彩的抒情氛围。作品中的环境整体有些阴暗压抑。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环境。

②第4段“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作用:这不正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吗!

③第31段“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作用: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

体现鲁迅先生悲观中奋起、绝望中反抗的战斗精神。

④第31段“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啁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作用:此处鸟雀归巢的画面,烘托出吕纬甫如今妥协、丧失自我、沉沦的形象

⑤第49段“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作用:“罗网”展现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环境。

质疑•反思1.思考:顺姑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刻画顺姑的肖像和性格有什么作用?

(1)善良能干、不失美丽但遭遇不如人意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2)与后文顺姑的最终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化主题。⑴都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生活理想得不到实现,结局都是悲剧性的。⑵作者通过这两个人反映当时中国的现实,他们两个人的悲剧背后是整个时代的悲哀。2.联系全文看,吕纬甫和顺姑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相似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造成吕纬甫悲剧命运的主要是社会原因: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他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灵魂的悲剧。思考:

造成吕纬甫人生失意、理想幻灭的原因固然与小知识分子自身性格软弱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是什么?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