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福海讲课课件_第1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福海讲课课件_第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福海讲课课件_第3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福海讲课课件_第4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福海讲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勒泰地区疾控中心2011年7月28日概况

秋冬季节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而在秋季特别是9月初,往往容易引起各类疾病在学校和幼儿园里的传播流行。开学初,学生纷纷返回学校。只要存在少数的传染源,即可造成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学校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各类出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麻疹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麻疹流行病学(二)流行特征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当城市易感者超过40%,农村易感者达60--80%时即有发生流行的可能。麻疹出疹期(一)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风疹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特征与麻疹相似。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在出疹前、中、后数天内传染性最强;亚临床型患者亦具有传染性。先天性风疹患儿在生后数月内仍有病毒排出,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血、粪、尿中亦有病毒存在。母亲孕期原发感染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多在冬、春季节发病,l~5岁儿童多见,男女发病率均等。红色斑丘疹多为散在斑丘疹,呈多形性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平均潜伏期为14~16日(10~24日)。水痘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水痘出疹期(一)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水痘出疹期(二)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水痘成人并发症——带状疱疹疱疹呈成簇状排列,沿身体一侧的皮肤周围神经分布,不对称。有局部疼痛,往往剧烈难忍。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偶也可无腮腺肿大。本病潜伏期为12~22天。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传染期则约自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亚临床型患者也有传染性。传播途径: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易感人群:以年长儿和青少年,两岁以内婴幼儿发病少见。流行性腮腺炎常见并发症脑膜脑炎: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睾丸炎:男孩最常见的合并症,最小年龄3岁,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高达14%~35%。卵巢炎:7%青春期后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胰腺炎:轻度或亚临床型胰腺炎较常见。其他,如: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听力丧失、泪腺炎、视神经乳头炎、角膜炎等。(二)常规预防措施为有效防止各类常见传染病在学校、幼托机构内的发生,应事先落实各项日常的预防措施:入学前接种证的核对查验开展各类疫苗普种工作健康教育,卫生宣教预防性消毒措施接种证——儿童的健康证明学龄前儿童是否拥有接种证,是否完成免疫接种,是儿童健康的最有效证明。未完成免疫接种的儿童,不仅是各类传染病的易感者,而且往往将成为学校传染病流行的源头。健康教育根据学校、幼托机构的优势,可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教工作。健康教育要点:对各类传染病有初步认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及时就医的重要性预防性消毒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消毒剂。日常的预防性消毒以开窗通风为主。也可选用醋酸熏蒸消毒。(三)应急防治措施在周边地区发生较大范围流行或学校内已发生较多病例时,应配合卫生部门落实各项应急措施,以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病人的隔离治疗疫点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处理开展应急接种工作卫生宣教其他综合性应急措施病人隔离治疗对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隔离诊治。以上病例在治疗期间不得返回学校,治愈后凭正规医院的有效证明返校,学校保健科应做好管理工作。对病例、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参考疾病潜伏期。医学观察期间原则上不得返校。四种疾病的隔离和医学观察期限疾病隔离期限医学观察期限麻疹发病之日起至出疹后5日密切接触的儿童应检疫21日,如接受过被动免疫者应检疫28日风疹皮疹出现后隔离5天医学观察21日水痘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医学观察21日流腮从发病日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成人一般不检疫,幼儿园、托儿所及部队密切接触者应检疫3周。消毒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各项消毒工作。可参考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消毒要求执行。漂白粉、过氧乙酸等常规消毒剂有效。应急接种资料显示,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在相应疾病爆发中的保护率均达到了80%以上,而它们的应急接种对控制疾病爆发流行是十分有效的。卫生宣教及其他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卫生宣教,建立正确的防治观念根据疫情情况,按上级部门要求,采取暂时性、局部停课等措施流行季节谨防霍乱警惕以下三种情况:具有剧烈的“米泔水”样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等表现者流行期间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泻吐患者离开疫区不足5天发生腹泻者学校结核病防治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在2004年9月3日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六点要求:进一步增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严格管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建立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做到结核病等传染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对患结核病学生的医学管理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治背景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6级。研究发现,此次疫情的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可以在人间传播。WHO初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感”,但随着对疫情性质的深入了解,现已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我国卫生部于4月30日宣布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本次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历史及现况2005年12月至2009年2月期间,美国共报道了12例人感染猪流感病例,但均未出现死亡世界卫生组织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已经造成全球25万余人感染,至少2837人死亡。

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以及中小学校纷纷迎来新学期,连日来,我国甲型H1N1流感本土病例持续增多,聚集性病例明显增加,此前没有报告过病例的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份也陆续报告确诊病例,这使得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再次面临严峻挑战,也敲响了防范第二波疫情的警钟。

防范第二波疫情,首先要全社会保持高度的警惕,无论是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学校、社区,还是公民自身,都应提高防范意识,做好与甲型H1N1流感打“持久战”的准备,切不可因一时的疏忽或麻痹而给疫情扩散留出空间。

甲型流感发生以来,教育部和卫生部已就防止学校疫情暴发下发了多个预案和指导文件,但是开学后仍然发生了多起学校聚集性发病事件,这一方面与流感病例的传播能力和传播规律有关,同时与部分地方防控疫情意识的松懈以及防控措施的“悬空”也不无关系。

流行病学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的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接触、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病原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其他辅助检查:

可根据病情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斑片状炎性浸润影。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的目的清除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其感染人群。预防性消毒指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在家庭、公共场所、学校、交通工具和医院开展的相关消毒活动。

1.家庭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无患者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2.公共场所和学校

2.公共场所和学校(1)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消毒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意义有限。应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规即可,不需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开展消毒工作。(2)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居民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公共场所和学校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其他相关规定采取关闭或停课措施,没有关闭的公共场所和学校除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外,可对门把手、电梯扶手、收银台等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定期进行消毒。(3)公共场所和学校应有洗手设施或者手消毒剂,相关人员应及时洗手。保护易感人群个人预防措施:1、个人尽量避免接触有流感症状的病人;

2、尽量避免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如大型超市、电影院等地方;

3、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进行清洁时尽量使用肥皂等用品;

4、尽量避免让不洁物品接触自己的口、鼻和眼睛。

5、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6、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营养搭配,多吃蔬菜和清淡食物;

7、出现感冒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8、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箱。学校手足口病防治概念: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症状及特点传播环节流行特点疾病症状及特点潜伏期:2~7天。临床症状表现:以口腔炎(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部、足部、皮肤出现斑、丘诊,并很快转米粒大小疱疹。可伴有低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病程:7天左右,一般症状较轻,常可自愈,亦可出现肺炎等合并症。特别是EV

71除可引起手足口病外,还可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多种严重疾病。手斑、丘诊,或疱疹。不易溃破,很快结痂。足口口部疱疹可迅速溃破,并融合成片。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为主;间接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经水传播:接触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污染感染,也是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流行特点无地区性: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有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冬季的发病少见;免疫性: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聚集性: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性强,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强化隔离该病一经发现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2周。隔离期要对患儿口腔排出物及粪便进行严格消毒,可能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及便器也应消毒。如餐具煮沸消毒15分钟至20分钟,煮沸时间从水沸腾时算起,日常用品可用含有效氯(如漂白粉)300ml/L浸泡,作用15分钟。指导督促、落实幼儿园、小学晨检、病假追查等卫生制度。注意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家长和幼教老师必须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同时,提醒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不要吮手指,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洁的食物,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宣传与健康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刊物深入重点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协助教育部门,以座谈会、告知单等形式提高家长意识,争取家长支持,动员家长参与防控工作等。晨(午)检工作内容及要求目的和意义:学校是人群聚集的最重要场所,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必定导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师生造成严重的健康影响,也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对学校实行晨检,就是为了尽早发现学生和教职员工中可能存在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排查、早隔离、早治疗,防止造成扩散和传播。日常工作及要求1、人员:负责晨检的人员应是学校分管领导、值班人员、卫生保健老师和经过培训的班主任。

2、晨检时间:为早晨学生入校前。3、晨检地点:学校大门口及各班教室。4、晨检程序:分两次晨检第一次晨检在大门口,由学校分管领导、值班教师或卫生保健老师负责;第二次晨检在各班教室,由班主任老师负责。晨检内容及方法:第一次晨检:(1)摸:用手摸学生额头,将体温异常的学生先带到隔离室(学校传达室可作为临时隔离室),再安排卫生保健人员进行体温测定。(2)看:观察学生精神状态、面色、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3)问:询问在家饮食、睡眠、大小便、有无咳嗽、腹泻等症状;是否接触过来自有疫情地区的人员;家中有没有传染病人等。

(4)查: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对易感学生进行检查,同时检查有无可能造成外伤的物品、器械携带入校。卫生保健人员摸过异常学生后,要立即洗手或擦拭消毒,方可进行下一步晨检工作。(5)根据询问和查看的情况,若有身体发热的学生,特别是出现发烧、头疼、咳嗽、皮肤出现皮疹、黄疸、手、足、口出现疱疹等,以及不能确定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学校分管领导,通知家长领回学生,并要求到正规医院诊察,同时办理相应请假手续。第二次晨检:(1)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