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知识精讲+拓展提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知识精讲+拓展提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知识精讲+拓展提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知识精讲+拓展提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知识精讲+拓展提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文成公主入藏乾隆皇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目录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0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汉朝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秦朝1.民族分布①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②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夫余乌桓匈奴羌氐东越南越西南夷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秦朝1.民族分布2.管理措施:设官管理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概念解析军事防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行政管辖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二)汉朝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地方:西汉在西北地区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在东北地区设护乌桓校尉。

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酒泉、张掖、敦煌、武威)

在西南地区设牂牁(zangke)郡,管辖西南诸夷。和: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战: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②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民屯),仅在公元前119年就一次性移民70余万人;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军屯)。汉朝设置机构和战政策屯戍政策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屯田的影响: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大鸿胪和亲(昭君出塞)三次攻打匈奴东汉窦宪攻打北匈奴校尉西域都护护乌桓校尉在今天贵州省设牂牁郡zangke朝鲜设四郡移民屯田移民军屯十三氐道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昭君墓(青冢)霍去病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元帝遂选宫女赐予他。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

历史纵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补充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共同开发江南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汉化政策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徙大交融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少数民族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0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隋朝唐朝宋朝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隋唐:1.管理机构:负责宾客接待礼仪。礼部鸿胪寺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负责各族朝见事宜礼部司主客司

史料阅读

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隋唐:1.管理机构:2.管理措施:(1)隋朝:岭南: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qiào国夫人)边疆: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东南: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西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谯国夫人(约512年-602年)即冼英,又称冼夫人,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茂名地区)人,俚人首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对朝廷的忠并非愚忠,她识时务,爱国爱民,因而深得后人敬重。也因此,她生前身后有多个封号。她历经梁、陈、隋三朝,顺应历史潮流,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被尊称为岭南“圣母”。《隋书》、《北史》均为她立传。突厥:隋初,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接受隋朝管辖,遣使入朝;西突厥与隋朝也保持密切关系。吐谷浑党项隋朝疆域图流求国,或称“流求”,系中国唐代史家魏征和令狐德等在《隋书·流求国》和《隋书·陈棱传》中所提到的一个在东方海上的岛国。根据该史料的记载,在公元7世纪初(大业年间),隋炀帝派遣二名武将(朱宽、陈棱等人),数次到达流求国,征讨流求住民并把数千名不驯服的男女捕回中国。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隋唐:1.管理机构:2.管理措施:(2)唐朝:▲唐朝前期边疆各族政权分布形势图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政府采取灵活措施,进一步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隋唐:1.管理机构:2.管理措施:(2)唐朝:A.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因俗而治)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数民族,垒主、世侯、四藩、果敢杨姓土司及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西北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北方地区设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东北地区设安东都护府南方地区设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隋唐:1.管理机构:2.管理措施:(2)唐朝:B.民族关系西北——关系密切:吐蕃——和亲会盟南诏——册封学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政府与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长庆会盟碑文:唐蕃“和同为一家”)以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修大将军。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九》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兵力相埒,莫能相壹;历代因之以分其势。蒙舍最在南,故谓之南诏。——《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金城公主(698年—739年),本名李奴奴,唐朝和亲公主,唐中宗李显养女。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一译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对唐蕃交往有所贡献,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它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摘自《中国通史》【课堂探究】1.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1)军事打击(对突厥);(2)设置机构(安西、北庭都护府);(3)册封(回纥族、靺鞨族首领);(4)和亲和会盟(吐蕃族);(5)经济文化交流。2.唐朝民族交融的表现:(1)与突厥族的战争(2)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3)唐玄宗册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仁可汗(4)唐蕃和亲、会盟(5)唐玄宗册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二)两宋时期:1.政权并立:▲宋、金、夏政权并立形势图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时战时和。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二)两宋时期:政权并立:汉化学习:各族交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影响: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03元明清的民族关系明朝清朝元朝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元朝时期:完成统一: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疆域元朝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用儒学治国),另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或民族分化)政策。2.民族政策: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第三等汉人指北方的汉族,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一)元朝时期:3.机构设置: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设行省: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在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西藏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澎湖巡检司

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此印为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的印信。▲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八思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封为国师,即大元帝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1335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后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根据唐朝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更名为宣政院。元朝时设立,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探究:阅读这些材料,结合教材,说明元朝对西藏实行的有效的管理。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二)明朝时期:1.设置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最初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设立南京国子监,是明朝初年全国的最高学府。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迁都北京,在北京另建了一座国子监,并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下令在南京开办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四夷馆。四夷馆先属翰林院,选国子监生习译。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兼选官民子弟。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增设太常少卿、少卿各一人为提督,遂改属太常寺。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建长城,防范蒙古骑兵人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2.修长城,置九边:▲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在江东、宜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二)明朝时期:3.开放马市:4.羁縻政策:东北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在西南设土司西藏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万历十九年,经略郑雒请复其故。又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倭乱,少林僧应募者四十余人,战亦多胜。西南边服有各土司兵。湖南永顺、保靖二宣慰所部,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狼兵,四川酉阳、石砫秦氏、冉氏诸司,宣力最多。——《明史·志·卷六十七》羁縻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修长城筑九边土司制都司卫所马市都司、册封法王茶马互市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三)清朝时期:1.设置管理机构——理藩院理藩院:清朝设立专门的中央机构负责管理民族事务。清朝理藩院职责范围逐渐扩大,从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诸部事务,并负责处理对俄外交,到康熙年间扩及厄鲁特蒙古和西藏地方,乾隆朝中叶开始管理新疆回部及大、小金川土司诸事。与之相应,理藩院的机构也日益庞大,由中枢机构、直属机构、附属机构和派出机构(人员)构成。在广大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几乎都派有理藩院官员。在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与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中,清朝的理藩院发挥过重要作用。理藩院旧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三)清朝时期:2.满蒙关系——联姻、平叛与回归①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③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满蒙联姻,是明清时期满族与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和亲,建立了世代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满蒙联姻是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三大国策之一。总计入关前后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後的268年间,为502次。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清统一准噶尔之战是清朝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一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长达近70年。1688年,噶尔丹势力侵入喀尔喀蒙古。1690年6月,噶尔丹又向漠北喀尔喀蒙古进攻,康熙帝组织左右两路大军亲征,噶尔丹溃逃。1716年,准噶尔部出兵西藏,占领拉萨。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军覆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1755年,乾隆帝趁准噶尔内乱之机出兵进占伊犁,并于1757年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丙申,命靖逆将军富宁安进师乌鲁木齐,散秩大臣阿喇衲进师吐鲁番,祁里德领七千兵从布娄尔,傅尔丹领八千兵从布拉罕,同时进击准噶尔。——《清史稿·本纪·卷八》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土尔扈特东归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17世纪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不堪沙俄的苛刻要求,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东归(土尔扈特部东归),最后约4万3千人成功到达伊犁。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三)清朝时期:3.汉藏关系——册封设办事大臣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五世班禅▲驻藏大臣令牌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西藏佛教界认为,达赖是“欣然僧佛”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是“月巴墨佛”即无量光佛的化身。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壹(三)清朝时期:4.西南土司——改土归流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概念解读:改土归流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攻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中央政权与西藏的关系唐朝藏族的祖先吐蕃与唐朝多次通婚,保持“和同为一家”西藏成为中央管辖的正式行政区。元朝明朝清朝通过敕封西藏宗教领袖称号,对藏族地区进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清政府确立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西北: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东临太平洋西跨葱岭南至南海诸岛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湖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西北(新疆)汉:设西域都护唐: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平定准噶尔叛乱、土尔扈特部东归、设伊犁将军东南(台湾)三国东吴:卫温到达夷洲隋朝:加强与流求的接触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西南(西藏)唐:册封南诏王与吐蕃和亲会盟元:设宣政院清: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东北汉:设护乌桓校尉唐:安东大都护府元:设辽阳行省明:设奴尔干都司管辖清:设将军辖区岭南秦汉:设郡县隋:封谯国夫人唐:设安南大都护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友好交往(互市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汉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亲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册封制度: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梁启超曾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0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先秦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城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1.先秦华夏文明与城外有交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2.秦汉打通陆海通道陆路:经丝绸之路通大秦(甘英抵达波斯湾一带)海路:西到达印度南部、东及倭奴国(光武帝赐金印)甘英(生卒年不详),在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到达波斯湾一带,据《后汉书·列传第七十八·西域》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虽未到达大秦,但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天明四年(1784)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史料阅读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试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东夷列传》汉朝外交特点(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甘英出使大秦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3.隋唐与西域商路畅通,对外交往活跃隋朝唐朝

①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国王遣子来华。①大食:与大食国的接触,造纸术等技术西传;②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井真成墓志),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井真成墓志拓片

史料阅读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墓志写道: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chóu)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终于官弟(第),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隋炀帝裴矩帝复令矩往张掖,......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隋书•裴矩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吉备真备纪念园(今西安环城公园)(晁衡)阿倍仲麻吕《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唐朝外交特点(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2)领域全面,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3)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4)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影响具有双向性。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4.两宋陆路阻隔,海路发达恢复旧路: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东路:开辟了由明州(今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③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经济:①经济重心南移;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科技: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外部因素:十字军东征迫使阿拉伯商人把贸易视线转向东方全面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5.元朝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6.明清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1)朝贡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含义: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形式:有“朝贡"与“回赐”。原因:包括彰显政治正统性的需要、自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对周边国家的吸引,以及儒家天下观的价值追求。历程:两汉时基本形成,盛唐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精细化、规范化,鸦片战争后受到冲击,直至甲午战争后体系崩溃。特点:是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持续时间长;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朝贡贸易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6.明清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2)中俄签约——1689年中俄订立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贰6.明清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3)闭关锁国——乾隆时期(18世纪),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拒绝使团请求,关上对英交往的大门。1793年,马戛尔尼一路受到中方热情款待,但其船队却被插上“英吉利贡使”的长幡。在他们的礼品清单上,“礼物”被改为“贡物”,……负责接待他们的大臣在给皇帝的奏折中都是说他们远在重洋,经数万里之程,历十一月之久,来向天朝输诚纳贡……这种“认知系统”决定了“天朝”从皇上到臣民只能从狄夷“向化”、主动要成为中国“藩属”的角度来理解此事。——雷颐:《天朝体系vs条约体系——清廷的应对与反思》清朝:对外关系开始慢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中俄关系中英关系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这种转型是缓慢的。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五十八年,英国王雅治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清史稿·志·卷一百五十四》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尼布楚条约》日本遣唐使井真成“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推动大化改新。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他对东方的记述掀起了西方世界的“黄金热”,西方人开始向东方进发。18世纪,马戛尔尼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讨论·探究:以“世界经济秩序”为线索,探讨这三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命运为何不同?井真成马可波罗马戛尔尼原因:海路活跃,唐帝国开放兼容原因:海陆畅通,元帝国宏大恢张原因:闭关锁国、朝贡贸易,天朝上国、小农经济;欧洲渐成世界经济中心,①中华帝国为中心②厚往薄来③官方贸易④长久的和平交往从表象到本质:保守封闭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方能自立民族之林。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丝路”、“新航路”、“一带一路”宣扬国威寻金、传教

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加强联系成弊政而废止近代社会转型、世界连成整体、亚非拉的灾难

带动参与国经济的发展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知识拓展】

历史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