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与青春同行_第1页
李镇西-与青春同行_第2页
李镇西-与青春同行_第3页
李镇西-与青春同行_第4页
李镇西-与青春同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八十年代走来

--我的教育历程

李镇西

纯真与憧憬激情与浪漫困惑与反思阅读与写作光荣与梦想纯真与憧憬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浩劫”的恶梦中醒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从灾难中重新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天安门事件”平反、张志新冤案的披露、伤痕文学的轰动、朦胧诗的崛起、陈景润与歌德巴赫猜想、科学的春天、中越边境战争、中国女排扬威世界、中美建交……中国,拉开了改革的大幕,开始了新的长征。那的确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激情的岁月必然产生激情的一代。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满怀激情地在“新长征”的号角声中开始了学习。梦想也罢,理想也罢,让中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中国足球一次赛赢科威特的胜利,就足以让我和我的同学高呼着“中国万岁”在校园彻夜狂欢!不知今天的大学生怎么看待我们当年的纯真、赤诚和“狂热”。但愿他们能够理解,在那民族复苏的新时期清晨,足球的胜利已经不仅仅是足球的胜利,它寄托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渴望腾飞于世界的梦想!

那时的我们,对祖国的未来真是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希望,我们最爱说的话题是“四个现代化”,最爱唱的歌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正是在这样一种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我也憧憬着我未来的职业。

我是怀揣着一本《青春万岁》走进中学校园踏上讲台的。这绝非虚言。《青春万岁》描绘的是50年代初期北京某女子中学一个班集体的生活。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王蒙19岁时写的这部处女作显然还比较稚嫩,但书中洋溢的青春气息却深深地感染了我,特别是郑波、杨嫱云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从书中感受到,在我们共和国的清晨,原来有过那么绚丽的霞光那么纯净的空气!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显得很“傻气”,或者说过于天真烂漫,但他们心里都充满了一种希望,充满了一种喜悦,充满了一种高歌猛进的豪迈与自豪,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于年轻共和国的坚贞信念!而这种信念当时的的确确打动了我。翻开小说的扉页,是作者以纯真的情感写下的一行行青春的诗句――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钱,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象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洋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我是怎样的激动,但这些透明的诗句的确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感到了未来在召唤着我:是啊,“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即将踏上的中学讲台,年轻的心房一下被理想的激情和创造的冲动所鼓涨――我以后是教师,我可以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纯正的学生为我们的社会注入越来越多的新生命,我可以通过教育为我所热爱的国家做我能够做到的一切!我一定要把我带的班也建设成为《青春万岁》所描绘的那样的班级!那年――1982年春天,我离开四川师范大学前去四川乐山一中报到的时,我的背包里有一本王蒙的《青春万岁》。我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我有足够的热情把我的学生都培养成“郑波”和“杨嫱云”。激情与浪漫未来班:第一首透明的教育诗我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们为自己所热爱的班集体提出一个奋斗目标。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班应成为既洋溢着集体主义温暖又充满进取创新精神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班集体。学生们还提出了基本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两年,同时又决定为自己的班集体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并设计一系列标志--班名,班训,班徽,班旗,班歌……谷建芬与未来班

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实践口语训练,大语文教育,青春期教育,阅读大自然,集体主义教育,班级管理:用“法治”取代“人治”……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途径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组织公平的学习竞赛提供大量的创造机会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捕捉偶然的教育机会设置班级的公有财物结交校外的友谊班级强化最后的集体情感做李镇西的学生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回忆20年前的李镇西老师宋平乐山一中初87级一班是李镇西执教生涯所带的第二个班级,作为他的一名普通学生,二十年后,想起他在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虽然他现在总是很谦虚地说那时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不足。

一诚如他在很多他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他常常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读小说,现在依然记得有《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除了这些有教育意义的小说外,犹记他还常常读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多,覆盖面广。

二我们的班叫“未来班”。未来班除了有自己的班徽,班歌,班训外还有自己的班报。班报每天一期,由全班56位同学轮流主编。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给学生增加了很多负担,能够办好吗?其实不然,所有的日程安排一般提前两个月就编排好,每个同学就在这五十多天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设计和准备素材,一年365期,连寒暑假都不例外。班报是手抄报,我还记得那时为了办好自己苦练钢笔素描的情景,现在想起,这对学生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是多大的帮助啊!

值日生是轮流的,除了每天的日常事务外,还必须在当天的语文课上给大家做三分钟左右的新闻报道。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们不得不留意新闻,关心时事。那时我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听说要给同学报新闻,父亲特许我那天看新闻联播。还记得给同学们报的一条新闻是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问韩国,至于国务卿的工作性质当时却全然不知。

李老师经常出差(从初二开始),但是他出差从不找老师带课,出差前他会叫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备课,出差期间就由同学上课。我还记得小老师有程华,潘芳奕……同学给同学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大家感到很新鲜。上课的讲的投入,听课的更是踊跃发言,现在想来效果或许不逊于老李啊!这或许也算是老李的一个独创吧,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

班干部是轮流做的,除班长任期为一年外,班委都是一学期,不得连任。三年下来,大部分同学都当过班干部,甚至从初二开始,连每学期的家访都是由班委进行,两人一队,多方面锻炼了同学的能力。

期终考试,全校只有我们班实施无人监考。当时为了此事,还有不大不小的波澜,老李顶住压力,他说他相信他的学生,结果不言而喻……大家很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大家自觉学习,有次小测验发下试卷后,李老师没做讲评,三天后同样的试卷再考一次,一前一后两个试卷全交给家长签阅。此事对大家很有触动,从此考试后大家都很自觉地纠错。

单元考试有时是由同桌相互出题,全班56个同学就有56份试题,不管是出题的做题的收获都很大。

寒暑假,李老师总是和万老师一起出去旅游,那时我们在学校补课。每天都有同学收到李老师从旅游地点寄来的信,信里面讲述的是他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我还记得我的那封信讲的是他吃过桥米线……他去南京给每个同学都带回了雨花石,每人大小不等的几颗,沉甸甸的石头承载的是他对学生深深地爱。八

未来班在外还结识了友谊班,我还记得我们的友谊班也是成都十二中初87级一班,我的好友叫郭峰,有一次春游我们就去的是成都,每个同学住的都是自己好友家,而那一年他们也来乐山玩,也是住在好友家。老李总是很谦虚,他总是说自己那时还很不成熟,其实现在看来他那时的好点子还真多!让人不服不行!

我们班的主题班会是丰富多彩的,有读书节,思想节……每一个主题班会都是由同学自己主持,气氛活跃,极大地锻炼了同学的口才,而且每一次都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联欢晚会更是丰富多彩,每个小组的节目都必须是自己的原创。我们二小组原创的话剧更是一大特色,我还记得我们创作的第一个话剧是《贪官审案》,沈建当的是县太爷,我当的是师爷。毕业篝火晚会是在大佛坝举行的,那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过夜,大家从家里带来木材,点起熊熊篝火,大家唱歌跳舞,尽情享受离别的苦与乐!

勤工俭学也是李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一个方式,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有卖冰棍的,有摆地摊的,我还记得我们拿着介绍信去新华书店赊书摆地摊的情景,也还记得那时我们班凌云文学社的小册子是两毛钱一本,销路是非常的好。说起凌云文学社,又提上两句,之所以说我是李老师很普通的一个学生,凌云文学社二十几号人,其中并没有我。那二十个人文笔的确很好,获奖无数,很多文章现在看来写的也是非常的好。

十一

有很多人觉得老李的教育改革是不务正业,那么效果如何呢?我记得有一次全市统考,语文单科,除了第二名是在外校,一到十三名全在我们班,结果证明了一切……

做李镇西的学生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李老师,也许你自己觉得当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作为你的学生,你的敬业,你的创新,你的教诲已经足够他们受益一生!

学生今天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立足于社会,感谢你给与的一切!

2006年12月3日困惑与反思与周围的碰撞我的错误、挫折……遭遇误解与嫉妒分别正确对待来自同事的议论,不外乎三种情况:中肯的批评、善良的误解和恶意的中伤。摆脱嫉妒最好的办法:展示个性、拉开距离1985年,我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我自己能打倒到自己,除此之外,谁都不可能阻挡我李镇西的崛起!”――这句话,在后来的教育历程中,一直激励着我。

与社会的碰撞宁晓燕之死引发的反思《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位中学生题为《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毫无责任吗?》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在头版给了一位“不知到底为何自杀”的女中学生——宁小燕以相当可观的版面。像宁小燕那样热切地追求“真善美”又过于天真的好学生,当今已经很少见。而她走极端的解脱方式——自杀,却大声发出了“在玫瑰色教育下走入社会后感到困惑的众多青少年的呼唤”,以至记者用醒目的黑体字质问道:“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毫无责任吗?”身为一个中学生,对这样的质问并不觉得奇怪。多少毕业生都曾对他们的恩师说:“您教给我们的那一套,在社会上根本不顶用。您想让我们做大好人,可社会容不下我们。”那些头发中有些许或许多银丝的“园丁”,对此往往只是摇头,叹惜世风日下,然后回到课堂仍旧向新一批学子传播他们坚信的正确思想,然而一切往往都只是轮回而已。…………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梆梆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脏;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我在《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对我们的教育发出了一声声质问,这决不意味着我的教育就十分高明,因而可以居高临下地去指责其他的教育者。不,当我第一次关注“宁小燕”的名字并试图理清她的成长历程、思想轨迹和命运发展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把批判的解剖刀对准了自己的教育!“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呼唤走进心灵、面向社会的教育!那一时期,我发表了一系列教育反思的文章:《教育:迎接商品经济的挑战》、《从理想的天空到现实的大地》、《正视历史的进步》、《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德育的困惑》、《关于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这些文章观点也许偏激,认识也许片面,论述也许肤浅,但是,其中对教育现状的忧虑是真诚的,对教育弊端的思考是严肃的,对教育改革的期待是热切的。我不仅仅是在抨击别人的教育,同时也是在解剖我的教育;我通过自己的教育反思整个中国的教育,同时又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自己的教育。批判,不仅仅是为了摧毁,更是为了建设――我在剖析德育弊端的同时,呼唤着德育加强和改进。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1.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2.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3.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4.、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5.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6.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7.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8.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放?9.德育管理:“人治”,还是“法治”?10.德育评价:是片面测估,还是科学衡量?阅读与写作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写中学生或中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我重点阅读了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卡娅的题词——亲爱的李:听了您刚才充满激情和爱心的发言,我很感动。您是一位真正的教师!您把您的热情传播给您的事业,您把您的爱心传播给您的学生。我相信,您是很幸福的人。您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虽然您与我父亲苏霍姆林斯基年龄相差很大,中国和乌克兰相距遥远,但您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亲人,是他最亲近的人!我代表我的亲属向您表示敬意,我代表乌克兰人民向您表示敬意,我向您深深的鞠躬!奥丽佳·苏霍姆林斯卡娅1998年11月27日《苏霍姆林斯基文集》第一卷扉页上,卡娅写道――尊敬的李先生:作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我想真诚地告诉您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并且千方百计地把他们培养成善良的、敏感的、真诚的、正派的人。我想,你们的老师也希望你们同样成为这样的人。愿你们做老师们值得骄傲的学生!奥莉佳•苏霍姆林斯卡娅2004年11月11日在《帕甫雷什中学》的扉页上,卡娅写道――尊敬的李镇西先生:您对教育力量的无限信任,对儿童的热爱和忠诚,一定会使自己的学生十分尊敬您。愿您不断地深化对人的信任,愿您的热情与日俱增,愿苏霍姆林斯基在您的教育道路上永远伴随着您!奥莉佳•苏霍姆林斯卡娅2004年11月11日写作让我的事业插上翅膀1教育书信2教育手记3教育论文4教育专著(令我自豪的是,我的勤奋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并一直保持到今天!)刚刚创刊不久的《班主任》杂志发表了我的第一篇论文1985年寒假第一天,我带着学生来到了大渡河畔。我们在河岸的沙滩上斗鸡、摔跤、用薄薄的鹅卵石比赛“扔水漂”……除夕那天我回到了母亲家,心里还充盈着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欢乐。想到三年来教育赋予我的激情与喜悦,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使我赶紧拿出笔,任激情在纸上燃烧!伴着窗外响起的阵阵迎接牛年的爆竹声,我不停地写呀写,直到傍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要开始的时候,5000多字的《教育漫笔》终于划上最后一个句号。那时,我不知道这篇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算不算“论文”,更不敢相信后来在我偷偷地把它投寄到北京刚刚创刊的《班主任》杂志后居然能被连载!“新教育”之“新”--

就教育理念而言,关于“新教育”之“新”,我的理解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有人曾这样评价“新教育”之“新”:“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E-mail:ganguoxiang@126.中国新教育实验NewEducationinChina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释名:新教育实验E-mail:ganguoxiang@或者改变你的职业或者改变你的职业心态停止抱怨从你的教室开始改变整个世界E-mail:ganguoxiang@一个特殊的观点:教师第一学生第二六大行动支撑“新教育实验”--师生共写随笔营造书香校园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德育: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管理:让教师成为发展的主人。我做校长(突出对“人”的尊重):第一,民主治校,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人(教师和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是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并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参与学校的建设。民主的目的,是充分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摆正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校长因教师而存在教师教我当校长平等与尊重,做一个教师不怕的校长。把自己置身于教师的监督之中。

第二,制度管理,是外在的操作,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出绝大多数都认可的规则,然后人人遵守,这是现代管理的有效形式。这里的规则,实际上就是科学的规章制度。但是第一,这里的规则,应该让被管理者参与制定(对人权利的尊重);第二,好的制度应该是让优秀的教师感觉不到制度的存在,而不自觉的教师处处感到规则的约束。(有些制度也应有人情味儿)重大决策“全民公决”!

第三,人文关怀,就是按知识分子的特点管理知识分子,尽量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关怀既体现于对人合理物质欲求的满足,更体现在对人尊严的维护,并尽可能让教师看到自己精神发展的空间与前途。

帮助教师成长,满足他们成功的愿望,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信任教师!(苏秀老师的成长)用知识分子的方式对待知识分子。每天做的事:听课、聊天。和老师保持心灵的交融,在网上和老师交流。帮助老师成功,和老师一起阅读和写作。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或者现在依然是一个教师!放大老师们的优点,推出我们自己的名师群体!

第四,爱心育人,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善良的人,我们的学生以后不一定个个是爱因斯坦,但可以个个是李素丽,他们会把“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终生的信条。用爱心培养爱心,教师的爱应该体现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明天就会怎样对待他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孩子交朋友直接倾听孩子的心声“以人为本”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是细节。“真正的善良就是正直,它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这里有必要再一次把善良这个复杂概念的细微含义说清楚。所谓教师的善良,首先意味着对儿童的现在和未来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能以敏锐的心灵去觉察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的人,才配称为善良的人,才有权利当学生的导师。善良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细微含义之一,就是教育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对精神空虚、虚情假意的任何表现采取决不妥协的态度。”维护师生的权益与尊严决不容忍学生对教师的辱骂给学生家长的四条建议成为孩子人格的榜样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写作给老师们的第二封公开信(结尾)

感谢老师们对我的信任和爱戴。和老师们在一起,我每天都在感动中。那天有一个老师和我谈了班上的工作后,临走时对我说了一句话:“李校长,我觉得你不像校长!”这话让我特别开心。我愿意用我的心换取老师们的心。学校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我个人还有许多缺点,但请给我以时间,我和几位校长一定不断改进工作,让学校越来越令老师们满意。我和老师们是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我愿意以这种身份和大家一起在新教育的风雨征程中手挽着手奋然前行!战友们,让我们互相祝福!结束语:守住一颗朴素而真实的心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此来打量今天的教育,我以为,我们在某些方面,缺乏的正是一个“真”字――我们平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否说过一些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或者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假话?每当迎接上级各种检查验收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许多自觉不自觉的弄虚作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