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教学要求:1.比较全面地了解法治与经济、政治、国家、道德、文化、宗教、科技之间的关系;2.深刻领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法律与共产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制与民主的辩证关系;3.掌握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和意义。第一节法与经济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一)经济决定法律恩格斯: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用一个共同的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1、经济决定了法律的产生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2、经济决定了法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法律的演变和发展(二)法律服务于经济法律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1、法律对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提供引导、促进和保障如《法国民法典》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2、法律对于与之冲突的旧的经济基础,加以改造或摧毁。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摧毁了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法与市场经济1、商品经济与法律商品经济不仅决定了法律的产生,而且也推动了法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与法律的发展保持同步。如古罗马时期地中海沿岸商品经济的繁荣,决定了古罗马法的发达。2、近代市场经济与法律如1804年《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为基础,将资产阶级商品经济的规则通过法律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了近代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继承。因为近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3、现代市场经济与法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律在干预经济上的作用得到加强。如1887年美国《州际商业法》和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二战后,法律对社会的控制面越来越广泛,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控制手段。(二)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宪法修正案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内容。2、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法治经济)3、所有制结构与法律4、企业制度与法律5、分配制度与法律6、宏观调控与法律法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法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需要宏观调控:但两者在性质上、方式上和效果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宏观调控则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指令性转向服务性、引导性和必要的干预。
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是国家法律。因此,法律在宏观调控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第一,引导作用。引导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没有引导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无效或收效甚微的调控。当然,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可以有各种手段,如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等,但法律是最佳手段,即使有时使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也要通过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和保障。法的引导是法的本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法律规范题中之义。第二,促进作用。现代市场经济从建立到完善的全过程,几乎每前进一步,每一环节的变化与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促进。这里所讲的促进,既包括法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又包括认识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其发展与完善;还包括规定政府职能的转变,促其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第三,保障作用。这里讲的保障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有三重意思:一是秩序保障,即通过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对违法犯罪分子予以制裁,保障社会秩序的安定。二是权利保障,即保障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的合法权利。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权利问题,保障合法权利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我们绝不能想象: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的权利受到损害而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时,市场经济能顺利发展。三是平等保障,即保障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法律地位平等。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马克思语),离开法律地位平等,便没有市场经济可言。
第四,制约作用。市场经济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竞争机制,重视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价值规律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有自发性、盲目性等非有序化趋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因素,因此,国家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制约这些消极因素。如制定市场管理法,使市场活动有序化;颁布物价法,制止哄抬物价;实施竞争法,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活动等。
第五,协调作用。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更为明显。国家通过法律、法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也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关系,协调各利益集团的关系,调整它们之间的纠纷和矛盾,促进他们共同协调发展。
(二)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既强调宏观调控,也要求微观搞活。因此,发挥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具有直接现实意义。这些作用大致有:
第一,确认经济活动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企业、公司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和规范“三资”企业方面的法律,在保障它们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上已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还不够,应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对经济活动主体平等地位的确认,不仅肯定他们的合法存在,赋予其参与民事活动的权利能力与法律能力,而且强调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与权利义务一致。
第二,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市场经济最优化的奥秘在于交易。因此,法律必须规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规范自由交换与竞争行为。微观经济行为实质上是企业行为,法律对企业的内部与外部都要科学地予以调整,并促进企业强强联合,优化组合,组建新的产业集团。
第三,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复杂化的产物,包含各种风险,并基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在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纠纷,这就需要通过司法和仲裁来解决。这里不仅需要程序法,更需要这方面的实体法。
第四,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序的经济,也是竞争经济,因此,法律规则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法律调整,才能形成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以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2007年8月30日,我国制定了《反垄断法》,下列说法哪些可以成立?()A.《反垄断法》的制定是以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市场垄断,也就不需要《反垄断法》,因此可以说,社会是法律的母体,法律是社会的产物B.法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反垄断法》的出台及实施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C.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反垄断法》的出台,这个事实说明,唯有经济才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经济之外法律不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D.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法律还需要和其他社会规范(道德、政策等)积极配合,《反垄断法》在管理市场经济时也是如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依据法理学的有关原理,下列正确的表述是:()A.该规定没有体现法的普遍性特征B.该规定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C.该规定说明:法律内容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D.该规定说明:政治对法律没有影响第二节法与政治案例:1、美国诉尼克松案1972年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时,他的竞选助手为了偷取民主党竞选策略的情报,深夜使用间谍技术开锁进入民主党在华盛顿水门大厦中的全国总部办公室,试图安装窃听器,被当场逮捕,爆发了“水门事件”。通过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发现,案件牵涉尼克松的直属官员。在哥伦比亚的联邦地区法院,联邦政府起诉了直接涉及丑闻的官员,并调查总统与事件的联系。占国会参、众两院多数席位的民主党人,利用“水门事件”,向谋求连任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不断发难。1973-1974年,国会要求总统交出白宫录音带以查明真相,尼克松却以事关国家安全和总统享有行政特权为由予以拒绝。于是国会与总统之争诉至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裁决:“在任何情况下,总统都不享有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行政特权。”裁定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上交的录音带证明尼克松确实参与了掩盖“水门事件”的活动。国会随即启动弹劾程序,尼克松被迫引咎辞职。“水门事件”后,为了限制总统的战争权,美国国会于1973年通过了《战争权力法》;为了限制总统重组行政部门和拦截国会拨款的权力,1974年通过了《预算和拦截控制法》;1978年国会通过了《政府部门道德准则法》,建立特别检察官制度,授权特别检察官在不受总统控制的前提下,对行政部门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彻底调查。针对“水门事件”引发的政府官员的经济问题,1978年修正了1883年的《文官制度法》,修改为《文官制度改革法》,加强了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约束。“美国诉尼克松案”成功地运用法律或者说司法的方法解决了政治问题,充分体现出了法律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法律以政治为基础,同时受制于政治状况;法律也在某种程度上调整政治关系,制约政治运行,维护政治秩序。2、斯哥特诉桑夫德案斯哥特是密苏里州的一名黑奴,他曾跟其主人在“两个”自由州生活过4年,其中一个因位于“密苏里妥协线”以北,根据《密苏里妥协案》是禁止奴隶的自由领地。根据自由州禁止奴隶制的规定,斯哥特认为自己在自由州居住期间的身份是自由人而非奴隶,又根据州际之间互相尊重的法律原则和密苏里州“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州法,斯哥特认为他获得自由身份后即使回到密苏里州,自由人身份也不应该被剥夺。联邦最高法院驳回了斯哥特的主张,坦尼大法官代表联邦最高法院撰写的判决书后来被称为引发内战的判决。联邦最高法院判决首先认定,由于黑人是奴隶主的财产,不具有公民资格;随后认定斯哥特从蓄奴州到自由州或自由领地的短暂生活,不能使其自动获得人身自由。最后,也是使南北冲突加剧的最重要的裁定是:根据宪法,国会无权在联邦领地禁止奴隶制,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是一项违宪法案。这个判决是联邦最高法院自确立司法审查权后,第二次运用这一权力,竟然从宪法的高度维护了奴隶制。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改变了北方自由州已废除奴隶制、南方州已被迫承认一部分领地和新州不得实行奴隶制的现实,将可能通过妥协手段解决新加入州的身份问题推人绝路,南北阵营失去了平衡。这一失策的判决导致了宪政危机,北方各州法院开始公开抵制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执法部门也不服从联邦命令,北方州不再严格执行逃奴追缉法。司法权威流失和执法部门有法不依的现象,使和平解决奴隶制问题成为不可能。最终林肯总统不得不通过战争的手段废除奴隶制。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国会和各州批准了第13条和第14条宪法修正案,推翻了斯哥特案裁决,规定奴隶制不得存在,黑人和受合众国管辖的人,具有美国公民的身份。该案反映出政治对法律的主导作用,说明法律的发展进程、法律的实现都无法脱离政治背景和趋势的影响。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一、法受政治的影响与制约第一,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对法的变化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一个国家制定和修改宪法与基本法律,往往是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第二,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法的内容的变化。改革的过程,首先表现为法的立、改、废的过程,改革就是“变法”;第三,政治活动的内容对法的内容也有影响。特别是对公法的影响更为直接与明显。二、法确认和调整政治关系,直接影响与促进政治第一,在阶级对立社会里,法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其中主要是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以及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的关系;第二,法要制裁、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制裁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往往明显反映政治;第三,法通过调整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在发挥政治职能的同时发挥社会职能。
一、法与国家、政党、政策(一)法与国家1、国家的概念
“国家”一词具有多重涵义,在学术讨论、法律文献和日常用语中,它至少被在五种意义上使用。
第一,国家一词指称国家政权和行使政权的国家机构体系。例如,列宁曾把国家比做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这个机器是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官僚集团所组成的一套机构,是来自于社会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第二,国家一词指称由政府、人民和领土所组成并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这在讨论近、现代国际关系时最为常见。其中,政府相当于国家第一种涵义所指的政权和机构,但如果不拥有主权,便不能被称为国家。
第三,国家一词指称在法律上代表公共利益的具有法律人格的特殊权利主体。这是国内法上的概念。在此意义上,国家同自然人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和意思,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和责任。
第四,国家一词指称政治社会。此种意义上的国家通常被称为“政治国家”它是国家权力直接发生作用的所有政治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某些学者在学术研究时使用的概念,与“市民社会”相对应。
第五,国家一词指称社会的总和。例如,我国宪法序言中称“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我们把“法与国家的关系”作为一个论题提出来,并从法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国家主要指第一种意义上的国家,即国家政权或国家权力意义上的国家。2、法与国家的关系
法和国家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现象。认识法与国家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法的本质、发挥法的作用、实现法的价值以及把国家权力运行纳入法治勃,道,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国家与法的起源上看,两者都是在社会出现私有制和分裂为阶级的过程中,为了控制个人之间、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的存在而产生的。
其次,从国家与法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上看,它们都是上层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都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发生着最直接、最明显的反作用。
再次,从国家和法的本质上看,在阶级社会它们都是统治阶级借以实现统治的工具。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体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客观化、定型化国家作为一种权威性的政治组织体系,则是统治阶级用以推行其意志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是人民主权的体现,都是为了人民利益的实现而运行。
最后,从国家和法的存在方式上看,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国家离不开法,法也离不开国家。法作为国家意志,要由国家来确立和-推行;国家作为实行统治的组织,要由法来协调其内部关系并为其活动指明方向,提供调整社会关系的各种规则。
(二)法与政党1、政党的概念政党是指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利益而进行活动的政治组织。2、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3、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1)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2)依法治国应当改善党的领导
(三)法与政策1、政策的概念政策是指政党、国家或其他社会组织所采取的行动准则。2、党的政策与法的异同(1)党的政策与法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两者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2)党的政策与法的区别第一,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第三,调整范围不同;第四,确定性程度不同。3、法治与党的政策的关系(1)党的政策对法治的指导作用(2)法治对党的政策的制约作用法治一、历史上对法治、德治(人治)的不同理解1、国家治理主要依靠什么?是法律,还是道德或统治者的理性和智慧?2、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主要依靠一般性的法律规范,还是依靠道德教化和示范或者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指引?3、在政治制度上应实行民主还是专制?二、法制的概念1、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或简称法律制度2、动态意义上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3、指“依法办事”的原则三、法治的概念法治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治理国家的方略,它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和手段,是与人治作为手段相对立的概念。二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形成的与专制相对立的治国的根本性原则。四、法治、法制的区别和联系(一)法治和法制的区别1、存在的社会形态不同--人类社会的法制有四种,法治只有两种。2、存在的条件不同--法治是在民主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与专制、人治对立;法制是指国家和法律制度,法制与专制、人治是可以同时并存的。3、法治表达的主要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而法制主要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二)法治与法制的联系1、法制是法治的前提2、法治又是法制的保障法制是随国家和法的产生,有国家就有法制,实行法治必须有法制;但有国家,有法制,却不一定实行法治。五、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一)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与原则1、实体(价值)基本原则2、形式(程序)基本原则二、法与民主(一)民主的概念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必然要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必然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现代国家里,民主有三大原则业已成共识,即多数决策、程序正义、保护少数(安全)(二)民主的历史发展1、民主在中国的历史发展2、民主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3、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1)民主与专政的结合(2)民主与集中的结合(3)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4)逐步完善的民主5、民主和法治的紧密结合(1)民主是法制的内容和基础(2)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三、法与人权(一)人权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标准。它包含着“是人的权利”、“是人作为人的权利”、“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权利”和“是使人成为有尊严的人的权利”等多个层次。人权中的“人”,可以解释为“自然人”、“人民”、“市民”、“公民”、“国民”、“民族”、“种族”、“集体”甚至法人,它回答的是主体问题。(二)人权的三种划分1、应有的人权2、法定的人权3、实有的人权一国人权的实际状况,其实就是三种形态间的比值关系。应有的人权如果全部上升为法定人权,而法定人权又全部变为实有人权,这种三者相比最后比值为“1”的状况就是理想的人权现实:相反,如果三者间的比值悬殊,则说明该国人权状况不甚理想。判断一国人权的实际,不能以三形态中的一种形态为准,如果把法定的人权当作实有的人权,那么人权保障就会仅停留在立法上,而这种认识和判断标准是无益于人权实践的。
(三)人权的本质1、阶级社会中人权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阶级性,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阶级就有不同的人权观2、人权的基础或根据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经济关系3、人权观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四)当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人权理论上的主要区别1、中国主张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2、中国主张,人权不仅指个人权利,而且指集体、社会的权利;不仅指公民、政治权利,而且指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3、中国认为,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五)法治与人权的相互关系1、法治对人权的保障2、人权对法治的促进例: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关于法律与人权关系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人权的法律化表明人权只能是一种实有权利B.保障人权是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C.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D.法律可以保障人权的实现,但是法律并不能根除侵犯人权的现象答案:A第三节法与文化案例:告密者案告密者案件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疑难案件,有代表性的一个是1949年7月27日班贝格上诉法院对一个告密者案件的判决。案件的大体内容是:被告是一个妇女,1944年,为了陷害其当时正在服役的丈夫,向纳粹当局告密后者休假在家时曾讲过有损希特勒的话。结果根据1934年纳粹政府的法令(规定发表不利于第三帝国的言论是非法的),其丈夫被判死刑,但未执行。纳粹政权结束后,该妇女在联邦德国法院被控犯有1871年刑法典规定的非法剥夺他人自由的罪行。以后上诉法院的终审判决是:被告犯有罪行,纵然其丈夫是按照纳粹政府的一项法令被判刑的,但该法令本身“违反了一切正直人的正当良知和正义感”。这一案件的判决在法学界引起了争议,并引发了著名的“哈特——富勒”论战,这次论战也是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一次直接的交锋。一、法与道德(一)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人们关于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以及根据这些观念、原则而形成的人们相互行为的某种准则、规范。(二)法与道德关系的学说道德与法的关系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法律是否可以与道德分离;如果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法律所包含的道德的性质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法与道德的地位。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学说儒家主张法律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荀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法家认为法不必建立在道德基础上。韩非子:君主之治国也,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慎子: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恶法亦法2、西方法学家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学说(1)分析法学派,主张法律应该与道德分离奥斯丁:法理学“研究实在法,或研究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而不考虑这些法律的好坏。”凯尔森:法的概念无任何道德含义,它指出一种社会组织的特定技术。(2)自然法学派,主张法律必须以道德为基础自然法高于国家制度的实在法,实在法只有符合自然法才配称为真正的法。富勒: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包含着自己固有的道德性。(三)当代中国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与实践1、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的方式和表现的形式不同(2)调整的范围不同(3)内容结构和调整机制不同(4)道德的要求高于法律(5)实施方式和强制力不同(四)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道德的法律强制1、法律与道德的冲突(1)合法但不合理如德国告密者案(2)合理但不合法《被告山杠爷》解决的方法:首先应维护法律的权威,在法律有问题、无法适用于个案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运用自由裁量权,通过引用法律原则进行辩证推理。2、法律的道德强制?对于道德上的合理要求,能否将其直接转化为法律义务?密尔《论自由》:任何行为,只要不危害或妨碍他人,即不应加以干涉;法律没有实施道德的责任。“沃尔芬登报告”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的同性恋人数激增。但是在传统法律中,同性恋一直未法律所禁止甚至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制裁。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英国同性恋者成立了组织,并开展了长期的斗争。1954年,英国议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同性恋与卖淫调查委员会”,来调查同性恋与卖淫问题,并就此提出法律改革的立法建议。该委员会与1957年提交报告,建议改革有关同性恋和卖淫的刑法。其主旨是:不应继续把同性恋和卖淫行为作为犯罪惩罚,但是应通过一项法律禁止公开卖淫。报告说:“我们认为,刑法的功能是在于维持公共秩序及体面的行为,对公民进行保护,使他们不受到侵犯和伤害,并且提供充分的安全措施以防止剥削和腐化他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因为年轻、身心较弱、没有经验,或者是特别在现实上、身份处境上以及经济上要依赖他人者……成年人之间同意且在私下进行的同性恋行为,不应再被视为犯罪……在私人道德领域,社会与法律应该给与个人选择及行动的自由……法律应当留下一个属于私人道德与不道德的领域,这个领域,简言之,不管法律的事。”最后,“沃尔芬登报告”中的建议得到立法上的贯彻和体现,同性恋不在被视为犯罪行为。该报告的核心任务是要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划出界限:它主张法律的职责是调整公共秩序,维护可接受的公共风俗标准,而不是侦察人们的私生活;主张应避免试图通过建立公共法规去建立道德风尚,实际上市反对在卖淫和同性恋问题上进行道德的法律强制。2、法律与道德的联系(1)法律与道德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都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并为国家治理和经济建设服务。(2)法律与道德在内容和取向上存在差异,但主要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3)法律与道德在实施中相互扶持,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关于法与道德的共同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B.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强制性,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C.法律和道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不断变化的D.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答案:ABCD关于法与道德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之一就在于道德规范不具有国家强制性B.按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法与道德在概念上没有必然联系C.法和道德都是程序选择的产物,均具有建构性D.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并不一定违反道德南京彭宇案发生在2006年的江苏南京,彭宇因搀扶倒地的徐老太而被诬陷,被法院判处4万元的赔偿金。当时南京法官王浩的判决理由是:“如果你没有撞,那为什么要扶她?”许云鹤案2009年10月21日上午,许云鹤驾车沿天津市红桥区红旗路由南向北行驶,看见王老太由西向东跨越路中心的护栏,此后王老太倒地受伤。当时他立即停下车,从车里翻出创可贴给老太包扎上,并拨打了120。双方的争议为:许云鹤是否是撞倒王老太的事故责任人,以及是否应赔偿王老太。思考:见死不救能否为罪?二、法与宗教(一)宗教的含义宗教包括人们对于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上帝”、“神灵”的信仰、规范、仪式和活动。宗教产生于人们对制约着他们活动的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不理解。(二)法律与宗教的关系1、两者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2、两者也具有区别3、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宗教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关于法与宗教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文化现象B.法与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C.法与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是浑然一体的,但现代国家的法与宗教都是分离的D.法与宗教都是社会规范,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宗教同时也控制人的精神答案:C三、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一)法律意识1、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法律现实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2、法律意识的分类(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1)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指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它是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法律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往往与现行法相对立,对法的制定和实施起消极作用。但,不排除在一定条件下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中也存在支持现行法律制度中某些成分的因素。(2)从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1)法律心理法律心理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是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2)法律思想体系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理性阶段,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己的反映。(3)从意识主体的角度,分为社会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个人法律意识(4)从法律意识的专业化、普及化程度,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3、法律意识的作用(1)不同社会地位的法律意识有不同的作用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律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法律制度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从整体上讲,对现行法律制度起着消极的破坏性的作用。(2)法律意识在法的形成中的作用法律意识是法的创制的前提条件之一。(3)法律意识在法的实施中的作用法律意识是法的实施的指导思想。1)法律意识对正确适用社会主义法起着重要作用。2)法律意识在公民、社会组织遵守和执行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普法教育邓小平: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在中国这样的缺少民主法制传统的国家,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二)法律文化1、法律文化的概念(1)法律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法律文化包括所有的法律现象。(2)法律文化就是法律传统。(3)法律文化是法律意识。(4)法律文化是一种解释方法。(5)关于法律文化概念的一种综合观总结:法律文化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对待法律和法律制度的态度和行为方式。2、法律文化的多样性(1)占主体地位的权威性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律文化(2)传统法律文化(3)来自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4)来自前苏联的法律文化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1)积极因素1)重视道德教化在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2)徒法不能以自行3)重视调解在解决一般纠纷中的作用4)执法、司法官员应具有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清官以及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一直是被推崇的。5)制定法传统(2)消极因素1)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教义2)轻视法律的作用3)轻视诉讼和权利观念淡薄4)法即是刑5)轻视法学“在中国法的发展历史上,追求'民族化'显然是一个主线,形成了'尚古主义'取向的具有保守性格的中华法系。只是到了清末出现一批主张借鉴西方法律制度的学者和政治家如沈家本之后,法的民族化受到部分冲击。西方近代以后两大法系基本形成,两大法系的发达程度之高已被国际公认,其原因不得不归结为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协调一致。”基于这段引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无论中华法系还是西方的两大法系都包含各自的法律文化B.中华法系具有保守性格,追求“民族化”,与其他法系的文化之间没有形成交流与融合C.西方的两大法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国际化的协调一致,但与中华法系相比,却又失去了“民族化”特色D.沈家本是倾向于法律移植的法学家答案:AD第四节法治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法的作用(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以及法律体系的发展(二)科技的发展对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许多科学技术成果成为确立法律规范的依据2、大量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术语、概念被接纳到法律之中,大量的技术规范被赋予了法律效力3、当立法涉及专门的科技知识时,必须依靠立法者与专门科技部门和科技专家的通力合作4、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立法的内容、立法的方式、立法程序与技术,也影响到立法的工作方式(三)科技成果为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提供新的装备、手段和技能(四)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法律观念的更新和法律方法的扩展二、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1、法律对科技进步起着指引、协调与管理的作用2、法律对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3、法律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4、法律在控制由于科技发展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调整科学技术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防治对技术的不当使用所引起的社会危害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三、当代中国的科技法制建设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长会课件app教学课件
- 2024年轨道交通装备用涂料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19粤教版 高中美术 选择性必修5 工艺《第一单元 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餐饮解除合同通知书范本
- 背靠背合同条约
- 保险合同中关于补偿的条款
- 山西省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3节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青光眼的治疗及护理
- 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第五单元 圆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文件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 2019年重庆普通高中会考通用技术真题及答案
- 天秤座小奏鸣曲,Libra Sonatine;迪安斯,Roland Dyens(古典吉他谱)
-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最新(完整版)
-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常见类型与方法PPT课件
- 光缆施工规范及要求
- 关于加强内蒙古科协信息宣传工作的意见内蒙古公众科技网
- 三国志11全人物信息(五维、特技、生卒年等)
- 第六章 气体射流
- 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范例Word版
- [语言类考试复习资料大全]申论模拟116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