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上用课_第1页
《别了,不列颠》上用课_第2页
《别了,不列颠》上用课_第3页
《别了,不列颠》上用课_第4页
《别了,不列颠》上用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2.赏析本文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3.体味新闻的情感倾向学习目标:历史反思、不忘国耻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香港被侵占,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一个历史缩影。《南京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对中国人民形成的双重压迫,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华民族的危机。字词解释凝重:庄重。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子夜:半夜。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陈迹:过去的事迹,旧迹。香港回归谈判:

1982年6月至1983年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不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如果在新中国成立48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不能向世界交代。”邓小平又说:“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英国这时企图以主权换治权。对此,中国政府寸步不让,因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终于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朗读课文,并思考(5分钟)1、就新闻结构而言,《别了,“不列颠尼亚”》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年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并找出这几个场景。导语(第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主体(第2-10段):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结语(第11段):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1、就新闻结构而言,《别了,“不列颠尼亚”》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场面一(2-4):时间:4:30地点:港督府。末任港督彭定康降旗离府。末任港督彭定康场面二(5--7)时间:6:15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第二次降旗。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场面三(8--9):时间:子夜时分。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易帜交接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米字旗徐徐降下……手捧刚刚降下的英国国旗,彭定康神情黯然1997年7月1日英军卷旗走人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场面四(10):时间:零点40分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消失在南海夜幕中游轮与邻近大厦上的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小结要求:1.小组内讨论解决2.1、3、5、7、9、11小组按顺序每组一题3.2、4、6、8、10、12组进行对应补充4.时间5分钟小组探究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1组)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3组)3、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5组)4、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7组)5、“156年5个月零4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9组)6、结合文题思考“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11组)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问题探究: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3、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4、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同志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5、请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5.“156年5个月零4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6.结合文题思考“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明确: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香港回归场面住港三军欢庆香港回归“东方之珠”——香港!香港香港会展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港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而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消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点:1、真实性2、时效性3、客观性4、篇幅小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新闻的主要结构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景背: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结语: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常见的有三种方式:一、通过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二、通过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三、通过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就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奥斯维辛密布的电网大批的犹太人被送向死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被饿死的囚犯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二、背景: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请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拍摄角度是什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产生观察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毒气室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集中营的囚房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部分死难者的照片深层分析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内容上:不管法西斯多么猖狂仍旧会灭亡,乌云遮不住太阳。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1)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合作探究:

“没有什么新闻”——关于奥斯维辛当时人们早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

为什么又要写——非写不可,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第一次:承上启下。第二次: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由此情景,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吗?拓展延伸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

日军活埋小孩

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后,掷入城郊池塘。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忘记过去,——(列宁)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意味着背叛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课堂演练

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白。(不超过15个字)

今日扬州网消息

昨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人民政府以及个园、汪氏小苑、扬州八怪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全国盐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原商业部部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名誉会长胡平,省盐业局局长晏仲华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四川、山西、江苏等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据悉,全国盐文化研讨会是我市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盐文化研讨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