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通货膨胀理论_第1页
第十六讲:通货膨胀理论_第2页
第十六讲:通货膨胀理论_第3页
第十六讲:通货膨胀理论_第4页
第十六讲:通货膨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讲

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节通货膨胀的概念及衡量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第四节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抑制第五节货币数量论第六节通货膨胀与利率第七节财政赤字的弥补与通货膨胀第一节通货膨胀的概念及衡量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其表现二、通货膨胀的衡量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其表现经济文献中对通货膨胀的定义:

1、从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的角度定义:如现代著名经济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是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再如,琼·罗宾逊认为:“我不认为应当就这样简单地用物价的上涨来给通货膨胀下定义。……可以这样说,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2、从通货膨胀导致的结果的角度定义:如美国经济学家、货主主义的创始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通货膨胀。”再如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上升。”3、从通货膨胀过程的一些特征角度下定义如D·莱德勒和M·帕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M·布朗芬布伦纳和F·霍尔茨门将各种通货膨胀的定义加以概括,区分成四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定义:一是“通货膨胀是一种普遍的过度需求形势,在这种形势下,过多量的货币追逐过少量的商品和服务”。二是“通货膨胀是不论以总量还是以人均计算的货币存量和货币收入的大量增长”。三是“通货膨胀是一个具有附加特征或条件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四是“通货膨胀是货币对外价值的下跌,是以汇率、以黄金价格来衡量的,或者在官方价格下,对黄金和外汇的过度需求”。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较大幅度的上涨和由此引起的货币价值的下降。几点说明

第一,这里讲的物价上涨不是个别商品或少数几种商品价格的局部上涨,而是各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但也不是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上涨,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第二,物价不是暂时的、一次性的上涨,而是一贯、持续的上涨,有一段较长时期的上涨过程。第三,物价上涨有较大幅度,至少应该是可以“觉察”的。第四,这种物价的上涨起因于货币供给量的超经济发展供给,因此,它总伴随着货币价值的下降。二、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一般是用物价指数来测量的。物价指数是同一组商品和服务在各年的价格同它在某一基年价格的比率。基年的指数定为100,如果以后该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以后各年的指数会相应上升。主要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折算指数$1000万$50$101、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

简称CPI):

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得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照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照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例如,假设1993年为基年,如果1993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57美元,1997年购买同样一组商品的费用是1174美元,那么该国1997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CPI1997=1174/857×100=1372003-2007年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2009年1-8月CPI2、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tpriceindex简称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当年A价格×基年A产量+当年B价格×基年B产量)/(基年A价格×基年A产量+基年B价格×基年B产量)×100我国2006.1-2008.9间的PPI变动趋势3、GDP消胀指数(GDPdeflator)

又称国民收入折算指数GDP消胀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价格在每一时期上涨的百分率。通货膨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上一期价格指数)/上一期价格指数×100%通货膨胀率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一、通货膨胀的类型二、总供求关系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经济学家把错综复杂的通货膨胀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果把物价上涨的速度作为分类标准的话,通货膨胀可分为:1、爬行的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物价上涨不超过2%-3%,同时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状态。爬行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外所谓通货膨胀有益无害的观点就是指这种状态。有的经济学家认为3%左右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都有积极的刺激作用。

2、温和的通货膨胀(LowInflation)

价格比较长期地以一个稳定而较低的比例上升,相对价格变动不大,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比较容易,仍可比较准确地确定利率和订立合同。一般把3%-10%之间的通货膨胀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在温和而稳定的通货条件下,相对价格不会过分不相协调,效率的损失也有限。

3、飞奔的通货膨胀(GallopingInflation)(急剧的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按照相当大的幅度持续上涨,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0%-100%,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而且还在加剧,购买力迅速下降,人们普遍不愿意持有货币而更加愿意囤积商品,金融市场已瘫痪,资金不再按照利率的高低来分配而是采取配给方式。4、恶性的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以当局根本无法控制的递增速度上升,年通货膨胀率一般在100%以上。这种通货膨胀有两个特征:一是相对价格变化不定,货币流通速度增加,物价水平的飞速上升使人们对本国货币完全失去信任,货币极度贬值,本国货币完全失去了作为价值贮藏的功能,同时也基本丧失了交易功能。二是不仅严重破坏货币体制与正常经济生活,而且这种通货膨胀会引起金融体系崩溃,经济的崩溃以至于造成政治的更迭。按其它标准分类的通货膨胀以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为分类标准,分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预期作为分类标志,分为已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以经济模式中市场机制起多大的作用作为分类标志,把通货膨胀分为开放性的和抑制性的。二、总供求关系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3、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PYfBOAD2AD1ASCAY1P1P2P3YAD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消费者需求增加;政府支出水平提高;企业投资增加;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的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

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

AS3AS2AS1ADCBAP3P2P1Y3Y2Y1PY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图解混合型通货膨胀YAD1AS1AD2E0P0Y0E1E2P2Y2AS2P结构性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结构上不匹配,也会造成通货膨胀,即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举例假定AB为生产率不同的两部门,但产量相等。部门A的生产增长率(△Y/Y)a为3.5%,工资增长率(△W/W)a为3.5%。这时全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不会因为部门A的工资的提高而上涨。但,当部门B的生产增长率(△Y/Y)b为0.5%,而工资增长率(△W/W)b因向A部门看齐也达到3.5%时,这就会使全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W/W=〔(△W/W)a+(△W/W)b〕/2=(3.5%+3.5%)/2=3.5%全社会的生产增长率△Y/Y=〔(△Y/Y)a+(△Y/Y)b〕/2=(3.5%+0.5%)/2=2%这样,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3.5%超过生产增长率1.5%,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的百分比就是价格上涨率或通货膨胀率。1978-2003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实际GDP(增长率%)

11.77.67.94.58.510.214.512.98.511.111.34.33.9通货膨胀率(%)7.02.06.02.41.91.52.88.86.07.318.517.82.1

年份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实际GDP(增长率%)

7.012.813.411.810.29.78.87.87.18.07.38.09.1通货膨胀率(%)2.95.413.321.714.86.10.8-2.6-3.00.41.0-0.81.21978-2003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二、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非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四、滞胀的对策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由伦敦经济学院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教授提出的.他分析了1861-1957年期间英国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发现二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Wt=F(Ut)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PCO失业率货币工资增长率

菲利普斯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反映了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利普赛(Lipsey)从理论上的解释是:失业率越低,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劳动需求越是旺盛,在劳动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势必会引起劳动力价格---货币工资的上升;反之,失业率越高,意味着劳动需求减少,货币工资下降。政府的相机抉择

如果经济中的失业率过高,则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总需求水平,增加产出,降低失业率,相应的代价就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过高,政府可以采用紧缩性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水平,降低通货膨胀率,相应的代价就使失业率上升。

相机抉择图解PCOUII0I1I2U0U2U1二、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菲利普斯曲线提出到20世纪60年代受经济学界的承认,可作为该曲线的原始模型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货币主义采用自然失业率假说,提出了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区分。第三阶段,主要是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否定,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稳定性关系。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果人们不认为通货膨胀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就不会向外扩展,但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会越来越严重,就会导致飞利浦斯曲线向外扩展。

PC1OU(%)I(%)5224PC2ABC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非凯恩斯主义的解释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根据预期的偏差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有在短期才存在,在长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不再是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变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PC1OU(%)I(%)5224PC2ABCDEPC07四、滞胀的对策1、收入政策第一,硬性冻结,即禁止工资和物价上涨。第二,工会与企业自愿协定,即共同遵守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的措施。第三,以增加税收或减少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措施以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的措施。2、人力投资3、部门之间的协调4、实施微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货币政策第四节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抑制一、通货膨胀的影响二、通货膨胀的治理一、通货膨胀的影响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3、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宏观影响4、通货膨胀的社会后果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分配通货膨胀会影响工人和雇主间的财富分配

通货膨胀会影响债权人和债务人财富分配

通货膨胀还可以通过调整地租和其他租金,在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进行财富分配

通货膨胀在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分配财富

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信号扭曲,不利于经济活动其次,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带来不确定性,通货膨胀率越高,不确定性越大

再次,通货膨胀导致货币使用的混乱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宏观影响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第二种情况: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引致失业第三种情况:极度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通货膨胀的社会后果

一方面,由于社会中的富人往往将财富更多地以非货币资产的形式持有,而穷人则主要以货币资产的形式持有财富,所以突然的通货膨胀会使一些穷人更穷,富人更富,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形势严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引起的相对价格不平衡,会使社会摩擦增加,造成社会不稳定二、通货膨胀的治理1、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收入政策3、指数化4、反垄断政策5、各学派关于降低通货膨胀率的主张1、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统的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总需求降低,从而使经济降温,降低通货膨胀率。在政策的搭配上有两种选择:一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直接降低总需求;同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抑制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从而间接地降低总需求。这种政策搭配成为“双紧政策”。二是为了防止“双紧政策”中降低通货膨胀时带来的产量降低和失业率提高,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间接降低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同时,采取适当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反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失业率的代价不至于太大。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政府对收入和价格的直接管制,当通货膨胀的势头难以遏制时,强制的收入政策往往具有良好的效果。具体说,收入政策是直通过降低工资、其他收入和物价的增长速度,采取法律上的工资-物价控制手段或通过道德说服的方式,来降低通货膨胀率。道德劝说的方式是通过劝说企业或工会不要涨价和提高工资,政府可以通过编制物价和工资指导线,希望企业和工人能够遵守。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部购买企业的产品来威胁不听劝告的企业。3、指数化指数化政策是指使货币支付与某一支出联系,从而使实际购买力不受到损失。例如,通过指数化,可以使货币工资、社会保障计划、储蓄、贷款以及所得税等能够随着通货膨胀水平而自动调整。人们大都认为实行指数化政策,不是防止通货膨胀的措施,而是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弗里德曼认为指数化政策可以间接地促进物价稳定。指数化政策本身并不能加剧通货膨胀,反而有利于政府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但是,社会向指数化过渡以及对指数化政策实施的监控都需要花费成本。另外,还有人认为指数化政策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尤其是在供给冲击导致通货膨胀时。4、反垄断政策因为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垄断高价常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使不少发达国家价格政策的基本内容。5.1、货币学派的主张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他们主张采取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要控制通货膨胀率,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最根本的是控制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每年按照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以实现物价的稳定增长。政府过度干预经济,采取逆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只会使经济更具波动性,使经济变得更糟糕。5.2、理性预期学派的主张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能够对经济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所以发生通货膨胀时只会带来货币工资和价格的调整,产量和就业量不会改变。政府行为的可信度越强,人们预期调整的速度越快,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代价越小。人们的预期本身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政府的政策能成功,部分得益于人们的信任;反之,如果人们认为政策不可能奏效就不会调整通货膨胀预期,所以通货膨胀会持续下去。但是,政府需要三年到五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信誉。5.3、供给学派的主张

供给学派认为可以通过减税的政策,使人们有动力去工作和储蓄,促进企业进行投资,从而使产量增加、就业率提高、社会总供给增加,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将要下降时,现实中的货币工资、价格和利率都会降低。第五节货币数量论一、数量方程式二、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三、古典两分法四、铸币税一、数量方程式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交易的方便。由此推想,人们进行的交易越多,所持有的货币也应该越多。因此,货币的数量与交易额应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数量方程式(Quantityequation)反映出来:货币数量(M)×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V)=价格(P)×交易数量(T)即:M×V=P×T方程式右边反映了交易情况。T为一段时期内交易数量,P为每次交易的平均价格,二者的乘积构成了一段时期内的交易总额。方程式左边反映了用于交易的货币情况。M代表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来衡量单位货币在一段时期内换手的次数。显然,一个时期内支出的货币数量等于该时期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二、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如果将经济中的交易区分为现有资产的交易和当期产出的交易,同时着重考虑后者,则可以得到数量方程式的另一种形式:M×V=P×YY为当期产出的数量。P是当期产出的平均价格水平而不再是所有交易的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V是货币的收入速度。方程式的右边PY则是按照当前价格衡量的产出的价值,即实际GDP,P为GDP消胀指数。M×V=P×T与M×V=P×Y比较一般而言,经济中的资产的存量总是大于收入的流量,因此T总是大于Y。因此以全部交易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通常大于货币的收入速度。M×V=P×Y恒等式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四个变量如何变化的框架。M×V=P×T与M×V=P×Y比较如果我们对V和Y进行某些假定,方程就变成了价格决定的理论。例如,V可以看作是取决于社会的制度和技术因素(如果人们的工资是按天支付而不是按月支付,则V就会变得更大,自动取款机的普及也会使得V变得更大)。M×V=P×T与M×V=P×Y比较如果我们假设制度的演变和技术的变迁是相对缓慢的,就有理由认为是在一定时期内V是一个制度决定的常数。前面已经指出Y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成是由技术因素和潜在产出水平决定的常数。而货币的供给量M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变量。这时,价格水平P就是方程中的从属变量。M的变化引起P的同比例变化。M×V=P×Y的变形将上式写成变化率形式:△M/M+△V/V=△P/P+Y△/Y第一项是货币数量变化率,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第二项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已经解释过是由社会制度和技术因素决定的,可以假设为常数;第三项是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也就是通货膨胀率;第四项是产出的变化率,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技术结构和投入要素的数量,在长期内也是一个常数。于是,通货膨胀率是就完全是由货币供给的变化率来决定的。货币数量论证者的结论货币数量理论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最终决定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能够保持货币的稳定,则物价水平就会稳定;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则物价就会上升。正如著名的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所说:“通货膨胀无论在哪里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三、古典两分法货币数量论反映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共同观点,就是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是没有影响的。名义变量是指由货币计量的一些经济变量,如价格水平、名义利率等等。实际变量是指经济变量中不依赖货币而存在的变量,如商品的相对价格、实际利率、总产出、就业量、失业量等。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实际变量是由各市场的一般均衡来决定的,而名义变量则取决于货币的供给数量。货币供给数量的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不会改变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就业这类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分割开来,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Classicaldichotomy)。四、铸币税从货币数量理论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即如果中央政府通过货币发行来为其预算开支融资的话,那么融资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使得公众手中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发行货币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广大的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通常也被称为铸币税(Seinorage)。当经济陷入恶性的通货膨胀时,铸币税往往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第六节通货膨胀与利率一、实际和名义利率二、事前和事后利率三、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一、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假如你存了100元的一年定期储蓄,利率是3%,到期后你得到本息共计103元。如果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则你到期拿到的103元只相当于102元,你所得到的补偿实际只是2元,实际的补偿比率是2%。如果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5%,则你到期时的103元只相当于98元,实际的补偿比率是-2%。可以看出,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债权人的实际补偿要低于银行的利息。相反,如果这一年物价下降了,通货膨胀率为负,则债权人的实际补偿高于银行利息。区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银行所支付的利率是名义利率,而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就是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用r代表实际利率,i表示名义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则三者的关系是:i=r+π该等式称为费雪方程(Fisherequation)费雪方程(Fisherequation)经济学家欧文·费雪首先阐明了这一关系。费雪方程表明,名义利率的变动可以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一个是实际利率的变动,另一个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已经知道,实际利率是由可贷资金市场的均衡决定。货币数量论又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率由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决定。于是通过费雪方程将以上两个理论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关于名义利率如何决定的理论。费雪方程(Fisherequation)通过费雪方程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没,名义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关系被称为费雪效应(Fishereffect)。而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也将上升一个百分点。因此,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名义利率也将上升一个百分点。二、事前和事后利率对于实际利率,一个重要的区分就是事前实际利率(Ex-anterealinterestrate)和事后实际利率(Ex-postrealinterestrate)。事前实际利率是借款人和贷款人在签订借贷合同时所期望的实际利率。事后实际利率是按照借贷合同上的名义利率所最终实现的实际利率。事前利率和事后利率的影响在签订合同时,人们会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但合同期内的通货膨胀率是未知的,人们只能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来修正名义利率。如果用πe表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则人们所期望的实际利率为i-πe,而最终现实的实际利率却是i-π。由于名义利率是人们在签订合同时所形成的,而在签订合同时尚不知道未来实际通货膨胀率,因此,名义利率只能基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于是费雪方程将变成:i=r+πe其中r由可贷资金市场的均衡所决定。从该式看出,名义利率将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变动。三、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货币持有者有两种选择:持有货币或购买政府债券。购买债券的期望收益是实际利率r,而持有货币的期望收益是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πe)。二者的收益差构成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πe)。由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等于名义利率,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应该和名义利率成反比,将这一结论同货币数量论相结合,可以得到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函数:(M/P)d=L(i,Y)货币需求函数分析函数左边表示人们对经济中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右边表示这一需求是名义利率和实际收入的函数。收入越高,人们所需求的用于交易的货币就越多。名义利率越高,人们愿意保留在手头的货币就越少。从上式可以看出,名义利率将对价格产生影响。给定实际产出水平Y和货币供给M,则名义利率I越高,货币需求就越低,于是价格就越高。货币需求函数分析将i=r+πe反映的费雪效应代入(M/P)d=L(i,Y),就得到:M/P=L(r+πe,Y)上式揭示了货币供给影响价格水平的另一条途径。按照货币数量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价格水平上升,这意味着通货膨胀。费雪效应告诉我们,通货膨胀使得名义利率上升,而名义利率的上升将导致价格水平的进一步上升,直到使得经济中的实际货币余额与人们所愿意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相等。第二部分:延伸与拓展

财政赤字的弥补与通货膨胀一、财政赤字弥补的两种方式与通货膨胀二、两种货币政策目标与通货膨胀一、财政赤字弥补的两种方式与通货膨胀1、向中央银行借债(透支):政府将有价证券(如国库券)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如数付给政府货币,财政赤字的弥补就算完成。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用这种方式弥补赤字使中央银行的资产增加了,但是同时也使得中央银行的负债增加。中央银行的负债称之为高能货币,高能货币的增加就意味着通过货币的创造功能使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其作用相似于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一、财政赤字弥补的两种方式与通货膨胀2、向公众借债;政府将有价证券(如国库券)出售给公众,公众如数付给政府货币,财政赤字的弥补就算完成。交易的结果是公众的有价证券增加了,货币的持有量减少;而政府的有价证券减少,货币持有量增加。货币的总量并未发生变化,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没有发生变化的话,政府向公众借债这种方式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二、两种货币政策目标与通货膨胀下面进一步研究政府向公众借债以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将有价证券(如国库券)出售给公众,在交易中政府是有价证券的供给方,公众是有价证券的需求方,政府将有价证券出售给公众反映在货币市场上就是有价证券的供给增加导致有价证券的价格降低,原因是货币被用于购买有价证券,在货币的供给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必会上升,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的下降。通货乘数原理,总需求也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产出的下降。因此,可以得知,政府向公众借债以弥补财政赤字,虽然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危害,但是却带来了产出下降,失业增加的负面效应。二、两种货币政策目标与通货膨胀如果政府对货币的市场利率进行干预,实施所谓“钉住利率”的货币政策目标,基本措施是中央银行收购有价证券。如此结果是有价证券的需求增加,价格不会下降,公众出售有价证券导致其货币的实际持有量不会增加,还有可能增加,货币的市场利率也可能下降。进一步可知,中央银行利用降低利率的办法实际上使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由向公众借债还原为向中央银行借债,所不同的是,政府向中央银行的借债借公众之手完成的。因此,通货膨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第三部分:案例分析案例1:1921-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始于1921年,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战争赔款和重建经济的需要使得政府支出大大超过了收入。德国政府本可以提高税收以应付这部分增大了的支出,但这一种解决办法终究在政治上不易被接受,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落实。政府本也可以向公众借款来筹措这笔费用,但所需资金额远远超过了政府的借款能力。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开动印钞机。

后果1921年后期,货币供应量开始迅速增加,物价水平也开始迅速上升。1923年,德国政府的预算状况进一步恶化。1923年初,由于德国不能按时支付预定的赔款,法国入侵鲁尔地区。该地区的工人实行总罢工,抗议法国的入侵;德国政府向罢工工人提供资助,积极支持这种“消极抵抗”。结果,政府支出急剧上升,于是以更快的速度印制钞票以应付这项支出。货币供应激增的结果使物价水平火箭式的上升,从而使得1923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1000000%。原因入侵鲁尔和为支付罢工工人工资而印制钞票,性质上是一种外生性事件。逆因果关系(指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法国入侵鲁尔)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此外,也很难想象有第三种因素会既是通货膨胀又是货币供给量激增的推动力。所以,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可算是一种“受控制的试验”,它为弗里德曼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提供了佐证。案例2:1993-199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

1992年,中国经济开始“过热”,出现通货膨胀征兆。1993年与1994年更趋严重。从数据上看1993年11月到1994年2月,中国消费品物价指数平均每月上涨2.6%。1993年3月,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率突破10%。6月份,35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21.36%,七大类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长53%,建筑材料价格上涨70%。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1.7%。原因分析:首先是投资过热和货币供给过多。也就是市场方面的压力。1992年出现投资过热,投资总量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增长40.7%。投资额过热引发了经济迅速扩张,尤其以沿海地区为甚。1993年上半年国有单位投资增长率达70%,比上年的44%还高出近30%,在建项目与新建项目是1992年同期的2倍多。此外,1993年货币供给再次快速增长,其中3月增长54%。其次是价格、工资冲击与预期。价格冲击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粮价上涨。1993年全国放开粮价控制,导致粮价暴涨;第二是税收、公务员制度、外汇管理改革措施带来的冲击。公务员制度改革,包含工资从1993年每月平均提高30%-40%。外汇改革包含取取消外汇券,人们预期人民币将贬值、发生通货膨胀。1993年12月出现抢购耐用消费品现象,同时,银行存款下降。一些人把美元与黄金当做价值储存的手段,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在1993年2月为1:,8.5,到5月份取消控制后成为1:10。1994年中国物价水平达到顶峰,价格和工资冲击起了重要作用。案例3: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通货紧缩

自为了控制1993、1994年通货膨胀的“软着陆”措施成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以下基本特征:物价指数连续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与通货膨胀不同,学术界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紧缩”。以下为原因分析:首先,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又一次陷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时期。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需求锐减,从而导致全球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首先,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我国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进出口贸易在我国GDP中的比重占30%左右,全球的这种经济形势必然会影响到中国总需求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中,技术进步的作用、竞争等使价格下降、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总需求不足、股市泡沫等以及世界性的生产能力过剩等这种国际性通货紧缩对任何一个置身其中的国家都会带来影响。其次,国内需求第一,生产能力相对过剩。90年代初的经济过热、价格暴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90年代末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和商品低层次的相对过剩。第二,居民的即期消费缩减。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导致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下降。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幅比“八五”期间平均下降了4.4个百分点。相当一部分居民预期收入下降,使消费减少。其次,国内需求另外,九十年代中期进行的体制改革使储蓄欲望增强。因加快了社会福利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许多原来由国家支付的福利项目被取消,居民的支出预期增大。就业制度改革使城镇待业人口和下岗职工增加,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居民的预防动机增强。金融企业的风险约束机制强化以后,银行“慎贷”,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处境更加困难,投资需求减少。正是这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的减少,造成了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通货紧缩的现象。结论通货紧缩是供求严重失衡的表现。商品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总需求持续不足,才会出现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通货紧缩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使通货紧缩更加严重。应从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第四部分:问题讨论该如何应对通胀周期专业人士认为,明年的通胀情形不容乐观。中国政府本次应对通胀态度更为积极,调控力度也超过以往。如果能够吸取过往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在通胀压力尚未失控的情况下,及早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措施,就可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物价的稳定。内外环境同中有异与2007年-2008年相比,当前的国内国际宏观环境有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国内外经济形势弱于当年。从国际环境来看,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按照IMF数据汇率加权法计算,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9%,直到2008年末,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经济才出现低迷。现今发达经济体复苏前景仍不明朗。从中国自身来看,2007年,中国GDP增幅为14.2%,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如今,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但依靠政策刺激更为明显。其二,输入性通胀压力弱于2007年-2008年。2007年以来,美元指数一路走低,最低时曾降到71.66(2008年3月)。美元大贬促进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截至2008年7月,能源价格较2007年初上涨了230%,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0%,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08%,各分类指数普遍翻倍。可以说,当时的通胀压力是全球性的。如今,美国实行第二轮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样依靠宽松政策刺激国内低迷经济,在“汇率大战”和“贸易大战”下,美元不降反升,贬值情况弱于当年。尽管大宗商品价格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上涨局面。此次通胀风险主要集中在新兴国家,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弱于当时。此轮通胀风险来自何方研究者发现:两轮物价上涨有六大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上涨为“始作俑者”、非食品价格呈趋势性上涨、居住价格上涨成为通胀第二推手、PPI逐步回升加大未来CPI上涨风险、全球流动性过剩引发输入性通胀担忧。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似乎更为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国内流动性过剩当前,国内流动性远远超过2007年-2008年,更令人担忧。近两年,M1、M2增幅高于20%,远远高于以往水平。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处于历史最高水平。M1-M2增幅“剪刀差”在2010年1月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贷款增速居高不下。10月,新增贷款接近600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如此宽松的流动性将导致今年的新增贷款很难控制在7.5万亿元以内。尽管货币供应量到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二、资产泡沫表现异常当前股市整体水平低于2007年,但这主要是受大盘股拖累,实际上中小盘股整体已经呈现上涨趋势。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更为严重。2009年,房地产一度萎缩,但在国家信贷和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业迅速升温。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中国房地产价格却再次快速上涨,其势头甚至超过2007年。虽然政府已经出台打压投机行为,但房价较高的局面尚未有效缓解。较高的资产泡沫和严厉的打压措施,让游资转向它处,更多的炒作行为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三、劳动力工资上升,可能推高中国通胀随着低端劳动力供不应求,农民工工资显著提高,并有可能逐步传导到其他部门,形成整体工资水平的上行压力,未来将会带动核心CPI稳步上涨。即使忽略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劳动力工资上涨也将推动物价水平提升。日本和韩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