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治理问题研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城市群治理问题研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城市群治理问题研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城市群治理问题研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基于协作视角的城市群治理研究报告TOC\o"1-2"\h\u295861.绪论 1231201.1研究背景 1276231.2研究意义 125697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141151.4研究方法 2323832.城市群协作治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3197002.1协作 324732.2协作治理理论 3231042.3城市群协作治理的内涵 460213.城市群协作治理 4186933.1城市群协作治理的重要性 4218323.2城市群协作治理的必要性 5307613.3城市群协作治理的紧迫性 5314154.城市群协作治理理论 5109894.1城市群协作治理的主体 5180074.2城市群协作治理的机制 6135404.3城市群协作治理的运作结构 761575.城市群协作式治理模式的构建 7201155.1简化城市政府管制 714595.2构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平台 882325.3引入市场机制 8249516.协作式治理对我国城市群治理的意义及经验启示 915091总结 910230参考文献 10PAGEPAGE12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行政体制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在整体上朝着良性竞合博弈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紧密联系的城市群。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信息革命飞速进行的背景下,城市群空间版图的扩张早已势不可挡。目前,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以及竞争实力逐步成为了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以及不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利于改善城市经济、文化、地域的割裂状态,加速国家城市化进程,主动融入到世界城市的发展行列之中,增强我国综合实力。这既是我国未来城市群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完善城市群内在发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推进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好城市群协同发展效应。在经济下行,投资乏力的新形势下,相对于单个城市,城市群能够从更加广泛的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城市群的建立将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统筹协调。自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起,确定了城市群作为优化城镇化格局的主体形态,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根据这一战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率先引领下一轮中国城镇化的增量发展。与此同时,创新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体系有助于提升城市乃至城市群的治理能力,成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作为当代政府治理的新模式,城市群协作式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己经日益凸显。1.2研究意义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依靠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处置和解决,以维护和强化城市功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市容市貌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成果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情况,以政府组织为单一管理主体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动态地反映公共服务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变化,而且社会公共参与的渠道狭窄,公民参政议政的效能感低,导致政府不堪重负而且费力不讨好。新型的城市管理应该由城市政府的集权走向分权,充分意识到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管理事务的极大潜力,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组织、营利性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加的城市管理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带来中国城市空间的变化,也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新的治理主体的生成,并由此形成社区内部的利益纠葛与紧张关系。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反思既有的城市治理结构。基于合作治理的理论视角,构建社区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培育合作氛围,有助于在平等协商和良性互动中实现利益平衡与和谐安定。1.3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对城市群治理以及城市自治机制提供分析依据的其他成熟理论和前沿理论主要包括:非正式机制、行动社区、第三部门发展等理论。国外学者认为现代城市的扩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每个城市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明显的特征。伯吉斯提出了“同心环带”模型,它们分别是:中心区、过渡区、住宅区、中产阶级区和通勤者区。霍默·霍伊特则提出了“扇行”模型,认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是沿着像切开的馅饼状的扇行而不是同心环带的方式展开的。主要的市中心被划分为不同的地区,如商业区、工业区、下层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等,每个这样的区都以“V"行的扇型从市中心向外扩展,通常是沿着主要的交通线延伸。美国社会学家弗洛伊德·亨特出版《社区权力结构》一书,提出社会精英理论观点。书中认为社区权力掌握在少数名流手中,地方重大的政治方案通常是由这些精英起决定作用,由地方各级官员予以配合来实现少数人的意愿。我国当前关于城市群建设和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基层政权建设”,它的目标是重建城市基层中的带有指令性的行政协调系统,即国家通过完善和强化基层“条”“块”行政组织,在行政社区中重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强化国家的“基础性权力”。这种观点倾向于把城市群建设过程看作是国家不断渗透基层社会的过程,它所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碰到的约束。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当前政府主导的以社区制度建设为方向的城市管理组织体制改革,正悄悄地使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和权力分化发生重要转变;基层政府的许多政策创新与组织创新都明显地促成了街区权力的分化、重组,以及街区内的行政权力由虚拟状态向一级政府实体化的转变。1.4研究方法(一)比较分析法在城市群建设以及城市群治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我们探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借鉴。本文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的信息资料与调查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中外城市群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资料以及国内典型城市群治理相关研究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注重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可比性,以达到研究目的。(二)文献分析法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的分析,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城市群治理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总结。集中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最近几年来发表的与城市群治理相关的论文进行归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著作,仔细阅读并做了相关记录。2.城市群协作治理的相关概念界定2.1协作协作在学理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多位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理论提出了不同解释。Donaldson认为协作是不同组织间的相互合作,达到不同的目标。Thomson的定义则较为完整他把协作是不同成员之间为了共享利益而互相协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组织成员通过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协调建议一个领导各成员的规范,在该规范下各成员共同决策行动以完成同一个目标。Gash进一步对协作治理做出界定: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利害相关人共同参与集体决策。通过集体决策所达成的共识作为指导,再此指导下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目的为使管理的共同事务效果更显着。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为城市群协作治理对社区公共安全建设效果的影响关系,故本文主要是将城市协作治理定义为:政府部门、第三方组织和社区居民在通过共同决策所确定的社区规范的知道下共同管理公共安全的过程。2.2协作治理理论治理,从广义上讲凡是国家对社会所进行的管理行为都称之为治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政府所担当的角色也在逐渐变化,不同的角色所对应的管理行为又有所不同,所以治理的含义也逐渐有了新的解释。新公共管理下模式下,主张官僚组织会降低社会管理的效率,提倡企业型政府,即政府只起监督的作用,社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此时的治理为使用市场化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国家尽量减少制度政策干预。治理所提倡的就是对传统的政府制度的挑战,在治理理论中,国家不在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与此同时还存在如企业、非营利组织、城市居民等多个权力中心。该理论主张,由于社会事务的逐渐复杂和个权力中心参与感日渐强烈,社会的公共事务应有多个权力主体自发的互动合作管理。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其他主体协作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长短互补。最大程度的发挥对社会的服务提供。协作治理是指一种模式,其结果随其治理的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统一概之即为协作治理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转变,信息时代的出现,人们能更紧密的和外界连接起来,城市群变得具有多样化,各方权力已不再集中,而口趋分散且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对于当今城市群的管理不能仅强调一体化,而应更多的追求自由合作实现多个主体共同管理城市群事务。城市群事务的日趋复杂,当今政府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已经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官僚制度来有效的处理,如贫困、公共安全等问题。需要更灵活、更快速高效、更具包容性的机制来进行运作。总之,协作治理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群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2.3城市群协作治理的内涵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因此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治理是为了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效而提出的“第三条道路”。英国学者GerryStoker对治理概念梳理后提出治理的五种主要观点。其一,治理是指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的复杂体系;其二,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其三,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其四,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其五,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城市群协作治理是基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等因素而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群间的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对区域城市间的公共事务、经济事务甚至是个人事务进行的协调和自主治理的过程。城市间合作与治理不仅仅是一整套规则、一种活动,还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过程的基础,不仅仅是控制,更重要的是协调。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的主体既涉及政府,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而是上下互动、权力双向运行的自治过程。3.城市群协作治理3.1城市群协作治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城市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等区域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利益的膨胀,城市群范围内的恶性竞争和矛盾冲突也日益加剧,成为阻碍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在城镇化加速进行的背景下,加强对城市群的协作发展与治理,对中国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协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制度环境和管理模式是影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政府单一纵向管理机制仍然主导着我国的行政管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严重,生产要素在各地区和城乡之间以及城市之间的市场化流动仍面临不少障碍。这种宏观管理机制影响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演进,因而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化总体进程及其综合效益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结合我国深化改革的步伐重新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城市群治理体系,形成城市群经济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3.2城市群协作治理的必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是重要的推动力,但现有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快速的、扩张式的城镇发展态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过去30年,中国城镇化较多地注重土地和物质空间的城镇化,而忽略了人的城镇化;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和城市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现状。这些现象的实质是现有制度安排与城镇公共治理模式并未充分适应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由于很多公共资源的分配和流动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城镇或城市,因此,由城镇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基础设施、教育、文体娱乐服务等构成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往往跨越行政辖区的边界。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体系,构建由政府部门、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镇公共治理体系,谋求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城镇化进程的健康持续,满足人的城镇化、现代化的公平需求,增强城镇公共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作性;城市群协作治理就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3.3城市群协作治理的紧迫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目标的提出为中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在一个以高度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国家里,国家治理体系是城镇化公共治理体系的基础,而城镇公共治理体系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城镇公共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城市群将成为赢取国际竞争优势、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地域载体。顺应城市群发展的趋势,推动城市群协作式治理、协作式发展,将是中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4.城市群协作治理理论4.1城市群协作治理的主体在全球城市竞争与治理理论和结构不断优化下,城市群的写作治理已不是单一的政府行为,不是依靠行政指令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多元的参与主体,既涉及政府部门,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并构成一个立体网络式的合作体系。一是政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体现着强烈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这里的“政府”具体是指具有经济职能的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或机构,在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关系中获得主体资格。从特征上讲,它体现了经济性与管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合理性相结合。从配置原则上讲,它遵循职权法定、权限适当、权责对称等原则。在层级关系上,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二是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反馈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起中介作用的主体。如工商业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工会、资产评估机构、交易中介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等形式。从特征上看,社会中介具有中介性、公共性、民间性。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与普通市场主体的连接者,是城市合作与治理主体的一股重要的力量。三是市场主体。在城市合作与治理中,企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参与,从而在城市之间构筑一个合作通道和平台。除了企业,市场主体还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四种分类。其中,投资者和经营者是主要的市场主体,他们作为区域经济协调的市场主体对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人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的市场主体也因此呈现出更多的特性和类型。四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作为城市合作主体的概念是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提出的。布迪厄将资本划分为三种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杜会资本。布迪厄提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而且“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社会资本的持有者,就是辖区内的社会公众。4.2城市群协作治理的机制协作治理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合作。这种合作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各方面对着共同的问题与挑战,因而具有共同的利益。由于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不是偶发的和零星的合作,而是需要采取系统的和系列的共同行动,因此,在合作进程中会形成各种约束利益主体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体现就是制度。城市群协作性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管理公共事务的多层次的制度安排,包括一系有关公共事务的共同原则、规范、协议、组织和机构等。制度安排是行动主体认同感的体现,表明行动者对某一问题或观念的共同理解和价值取向,能推动各行动者认同组织目标,进而采取集体行动。城市群协作性治理倡导通过建立多层次制度安排的机制来引导公共行动者参与到治理过程中。但是通常在出现社会性的问题之后,并不会自动引发集体行动,换言之,城市群协作性治理是在特定资源和环境条件下的个体之间的合作问题。这一困境的解决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制度环境中,具有复杂人性的个体按照利益诉求和资源结构等的要求,利用各自的资源通过组织行动来完成。因此,公共问题的解决必然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制度分析往往离不开层次分析。奥斯特罗姆认为,“一个层次的行动规则的变更,是在较之更高层次上的一套固定规则中发生的,集体环境中的决策直接影响操作环境”,因此,他将制度划分为操作的、集体行动的和宪政的三个层次。美国学者North将制度安排划分为宪法章程、道德规范和操作规则。我国学者杨立华将多元协作性治理机制的制度安排划分为原则性、集体性和操作性三个层面。原则性制度安排在社会公共问题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树立了全部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通过这种整体性的约束,原则性制度安排可以缓和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整合他们之间的利益,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使得各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为全社会参与公共问题治理提供制度支撑。集体性制度安排主要用于描述集体行动和组织层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4.3城市群协作治理的运作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掀起了政府治道改革的浪潮,以政府为核心的传统运作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之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需求的多样性日益增加,迫切需要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到社会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来,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和公民在内的治理主体被镶嵌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网络中,这种网络化治理打破了以往传统官僚制的封闭系统,整个社会的去中心化趋势明显。网络化的运作结构要求各治理主体之间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成互惠的共同目标,建立“合作性文化”,通过利益兼容和优化集体行动环境等手段来干预网络运行,改善网络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在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通过重建制度安排,改变成员的价值观念、重新分配权力和资源等,避免集体行动主体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责任规避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总的来说,网络化的城市群协作性治理运作结构包含以下特点。第一,主体间地位平等,脱离了“社会中心论”。网络治理运作结构中的每个主体都是独立、自由、平等的,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避免了层级制的缺陷,将相关利益主体纳入运作结构中。第二,各主体相互联结。不同行动主体相互依赖,采用对话、建立伙伴关系和共享资源等方式沟通交流,以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第三,主体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处于网络治理运作结构中的各个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自愿结合,彼此之间通过公共讨论和公共对话相互联结、相互交错,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这种主体间的交互是循环往复的,而非单向控制。5.城市群协作式治理模式的构建5.1简化城市政府管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城市管理以政府作为唯一主体。近年来,我国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集中在“政企分开”上,而在城市政府宏观管理的层面,对“政事分离”、城市服务提供的多重性主体等方面还没有涉及。从宏观政策的制定到微观政策的监督执行,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直接操作的,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当有限。实现城市群协作治理的前提就是简化城市政府的管制。简化城市政府管制不是否定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其核心地位不会因其他主体的参与而有所动摇。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必须从大量繁琐的具体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并将市场和社会能够解决的城市管理问题交由市场和社会解决。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公营部门改制、放权给非部门性公共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政策时加强公共参与等措施来实现分权和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培养;通过契约,以委托—代理的方式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城市政府要集中力量重点抓好宏观调控、综合决策,集中力量保证城市管理监督执法到位和公平,真正起到“掌舵’和“导航”的作用,从而动员起社会和民间的巨大热情和力量来为城市管理“划桨”。5.2构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平台组织各种团体的公众参与城市政府垄断的公用事业部门,可以减少公用事业局和公用事业企业的合谋机率,提高公用产品供给的效率。公众参与和政府重视是城市管理走向成功的两个重要方面。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公众的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确保政府公共决策的民主与科学,协助城市政府履行好各项管理、协调、服务职能,构建一个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最终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共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平台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众应当具有参与城市管理的主体地位。城市管理中公众不能被视为宣传、教育的客体,而应当将公众确立为城市管理的主体之一,承认公众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城市管理,并保障公众参与的各项权利。第二,参与应当是双向互动的。参与不仅是为了满足公众的了解权、知情权,维护个体、群体等局部利益,而且还应该为了信息的双向流动,让双方互相沟通、交换意见,充分体现政府与公众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第三,参与方式应当多元化。既有制度化的参与,如听证会、诉讼、复议、信访,也有非制度化的参与,如公众通过民生热线、网络论坛、提供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参与城市管理,政府通过开展咨询、走访、公共调查、参加区域性社会活动、组织公众评议等渠道收集公众建议。第四,参与过程应当全方位。从参与时间与流程来讲,参与不能仅仅是事后参与,而应该是事前泼现、提出并确定计划、公共决策执行中的监督、事后时规划、公共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等多方位的参与。5.3引入市场机制城市政府应该重视在城市管理中建立起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因为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可为城市管理提供资源或资金,克服政府包揽管理事务的传统弊端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效益,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于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环卫、绿化、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城市政府可以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委托给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对于待建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城市政府只负责制定基础设施服务运营所要达到的标准,监督企业的运营,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宏观调控等方式管理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以摆脱当前城市基础服务设施运营管理的高成本、低效率现象。6.协作式治理对我国城市群治理的意义及经验启示由于我国面临着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的双重任务,行政区域的再尺度化与地方政府的重整己经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群发展可预见的重要趋势。我国城市群治理首先就是要把若干核心城市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区域,然后按照区域城市化的方式进行治理。因此,协作式治理对城市群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协作式治理的理论框架来构建优良的城市治理体系和理顺新型的城市群府际关系,将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己经存在若干大都市区、城市群治理的成功尝试,但是这些尝试还远未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治理需要。但是,协同治理模式探讨的跨区域合作主要是依赖于核心城市的带动,由此形成蜂巢型“中心一外围”的传统格局。这种格局是一种单中心辐射的治理模式,虽然强调了核心城市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但是仅仅着眼于上下级关系的协调和本位主义的居中协调。所以,区域合作和发展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目前,我国城市群存在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构建城市群协作式治理的过程就是强调结构性整合与功能性整合的过程。治理层级的整合包括了全球与国家层级的整合、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整合、全球与地方层级的整合。这是强调城市群协作过程的结构性整合。从协作的过程来看,行动者间的互动关系与集体行动的概念在治理活动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城市群治理体系的行动者既包括了来自政府的参与者,也涵盖了政府以外的私人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部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协作组合。城市群治理在各成员面对共同问题时,将解决问题与城市群发展的机会内嵌于制度中,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群治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制度将决定成员集体行动的结果,也限制了个别成员的行为,制度化的程度也成为稳定治理的因素之一。总结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城市形态经历了从简单城镇化到大都市区化再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而与之适应的协作式治理机制却相对滞后。因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组成部分。协作式治理作为国内外研究府际关系和跨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对城市群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运用协作式治理的理论框架来构建优良的城市治理体系和理顺新型的城市群府际关系,将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参考文献[1].曹海军,霍伟桦,CaoHaijun,etal.基于协作视角的城市群治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4(8).[2].梁亚文,董大朋,侯美玉,etal.基于产业视角的哈长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000(009):115,114.[3].母睿,付岩.网络不确定性视角下城市群协作治理模式的研究述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v.46;No.195(01):39-46.[4].李强,魏巍.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襄樊学院学报,2010(11):76-79.[5].陈涛.基于“济南都市圈”视角下的济莱协作区产业结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2):148-148.[6].朱英明.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研究——基于行政主体间信号传递博弈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08,027(001):47-49.[7].任巍,王殿茹.环渤海西岸城市群产业合作初探——基于十七大报告的视角%OnIndustrialCooperationinUrbanAgglomerationalongWesternCoastofCircum-Bohai-FromthePerspectiveofthe17thCPCNationalCongressReport[J].理论探讨,2008,000(001):65-68.[8].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9].于萍.珠江三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