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海员心理辅导_第1页
第十章海员心理辅导_第2页
第十章海员心理辅导_第3页
第十章海员心理辅导_第4页
第十章海员心理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海员心理辅导第一节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一、什么是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自助的活动。(一)心理辅导提供的是一种心理帮助————与其他咨询活动的重要区别1、心理辅导关注的是来访者心理和行为上的难题或者困扰;2、心理辅导处理的是来访者内在的心理内容。-——非具体事务第一节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一、什么是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自助的活动。(二)心理辅导服务的对象是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心理健康连续谱——————————————————正常人心理障碍程度变态一、什么是心理辅导(二)心理辅导服务的对象是需要帮助的正常人。1、任何人遭遇心理和行为难题或者困扰都是正常的。2、心理辅导遵循的是“无病假设”,辅导对象中没有病人一、什么是心理辅导(三)心理辅导是一个辅导关系发展的过程辅导关系: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真诚、信赖、尊重的辅导关系是辅导赖以进行和产生效果的背景和条件。(四)心理辅导是一个独特的专业领域。二、什么不是心理辅导二、什么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活咨询心理辅导≠社交谈话心理辅导≠逻辑分析心理辅导≠交朋觅友心理辅导≠安慰他人心理辅导≠替人除难心理辅导≠政治说教二、什么不是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基本一致:目标,过程,方法,职业准则具有一致性;相对区别:服务对象;助人者;服务机构;历史渊源:二、什么不是心理辅导

(一)只在表层探讨不是辅导性谈话心理辅导中的谈话具有个人化、深入化、过程化三个特点。(二)只解决来访者提出的问题不是辅导的唯一目标——助人自助是更重要的目标(三)不尊重来访者,忽视来访者的觉悟和能力不是辅导态度(四)来访者缺乏自身的领悟难以达成真正改变。第二节海员心理辅导的特殊问题一、海员心理辅导的特殊性1、海员心理辅导的特殊问题2、海员心理辅导的特殊要求第三节海员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经典辅导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理性情绪疗法等特殊辅导理论如家庭治疗理论、小组治疗理论等20世纪后叶以来,出现了一些“后现代”辅导理论如焦点治疗、叙事治疗等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地位对弗洛伊德的印象--单纯(一)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观点:消极、人生的目标其实就是死亡、潜意识决定一切,追求快乐与避免痛苦的行为原则。本人观点:求生与求死本能的平衡,也强调理性的力量。(二)基本概念1、心理活动的动力:心理能量(力比多)2、意识与潜意识意识:人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内容潜意识:个体不能知觉的的精神生活。意识与潜意识的斗争--冲动与压抑。潜意识一方面在掩饰,另一方面又在暴露。压抑从来不会使被压抑的东西消失3、人格的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自我的三个主人?4、人格的发展: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幼年的经历决定的…”5、神经症与焦虑神经症:自我与幼稚的性本能的对峙状态焦虑:一种紧张状态,来自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冲突(1)现实性焦虑(2)神经质焦虑(3)道德性焦虑6、自我防卫机制(1)否定与置换(2)隐抑与压抑(3)仪式或消除(4)自居与投射(5)补偿与升华6、自我防卫机制(6)合理化与酸葡萄(7)反向形成(8)退化(9)幻想与理想化(10)转化或躯体化(三)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1、目标:潜意识-意识2、辅导者的角色——中立3、技术P261(1)结构化(2)自由联想(3)解释(4)梦析(5)阻抗(6)移情案例P262二、阿德勒疗法阿德勒人格理论和治疗系统是由阿德勒创建的。1870年,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在6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和童年身体疾病对其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与弗洛伊德共事8~10年后,因在性本能理论方面的明显分歧,阿德勒与其分道扬镳。1992年,阿德勒辞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另创学派——个体心理学。之后,阿德勒陆续建立了儿童指导中心、集体和家庭治疗,将这一学派的理论应用于实践。1937年阿德勒逝世后,鲁道夫·德克兹将阿德勒心理学传播到了美国,并将阿德勒理论原理应用于教育、个体和团体治疗以及家庭咨询。二、阿德勒疗法(一)阿德勒的人性观弗洛伊德社会决定论本能决定论未来比过去重要童年经验影响终生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潜意识控制人的行为(二)主要概念1、虚构目的论——目标导向2、自卑及其超越——动力机制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创造的源泉。逃避←无能感←自卑→追求优越(向上意志、权利意志)3、生活风格——对人生意义的追寻4、社会兴趣与生命任务——对人生责任的认识5、出生顺序老大:引人注目值得信赖努力向上有忌妒心老二:雄心勃勃远大抱负不墨守成规干连果断老小:被纵容缺乏勇气走自己的路(三)辅导方法1、辅导目标(基本目标和教育目标):是再教育过程:培养社会兴趣,克服自卑,修改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感受公平,对社会做贡献。2、辅导关系:契约关系(平等合作信赖尊重)3、辅导过程——建立治疗关系——探索内心动力,分析评估——洞察——协助其做出新的决定阶段1、建立合作的咨询关系阿德勒疗法认为,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关键在于咨询师进入来访者主观世界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具有并能显示共情。在阿德勒看来,共情是通过“我们必须站在他的立场看问题和倾听问题”。例如,有两位初三的学生,在班上成绩很差,平时经常不上课出来买东西吃,老师、同学们都用鄙视的目光看她们,家长对她们非打即骂。当咨询师非常仔细、认真、耐心地倾听她们的述说,无条件地接纳她们时,她们表示:“我们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尊严,我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觉得咨询师能理解她们,尊重她们,并对咨询师表示出信任,愿把她们的心里话告诉咨询师。阶段2、分析与评价——揭示构成并反映来访者生活方式的信念、目标和行为例如一位人际关系紧张,对人始终防备,不信任,经常会用言语攻击他人,敏感、多疑、易记仇的老人,他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对人的看法与态度:

五岁那年,父亲死了,留下我和老实的母亲还有三岁的弟弟。有一次,母亲生了重病,请大夫看了,没能治好,又没钱再请大夫。有个看方的(类似巫师)说是我伯父家长的一棵半大的树妨着了,如果把树移走,我的母亲就会没事了。我去求伯父把树搬走,他不肯,怎么求都没用。没有办法,我就和弟弟在夜里偷偷地把树移走。我们人小,树又大,好不容易才把树搬走了。第二天早上,伯父发现我们把树偷着移走,带着他已长大成人的儿子们过来威胁说,要是我们再敢动他家的树,他们就把我们都砸死……。看着又搬回原处的树,我和弟弟没有任何办法,守着生病的母亲只是哭……。幸好,母亲的病终于好了……。一位弱女子在遭遇到有人陷害,诸多证据、因素都不利的情况下,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法的方法渡过难关。在看似绝境的情况下,始终有着“困难最终能解决”的信心和勇气。别人都感到奇怪:一个弱不禁风、安安静静的人,虽然也痛苦,焦虑不安,却怎能抵抗住如此的压力,不肯轻易地放弃,妥协?下面是她进行的回忆,反映出她面对困难与压力时的态度:

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大概七岁,农村的孩子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拼音,到老师快教完拼音时,我前面所学的拼音还一个都没记住。当时懵懵懂懂的,不记得有什么难过。后来,我父亲发现我的拼音一个都没学会,他也没读过书,没法教我,周围也没有人懂拼音,好不容易才找来一个重读一年级的女孩子帮我。我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一边哭,一边跟着那女孩读拼音,……。我的拼音就是这样在一个下午学会的。渡过最初的难关之后,我的学习就比较好了。

她的早年经历让她对未来的预期很积极,觉得通过行动,通过努力,遇到的困难最终会解决。对她来说,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是非常重要的。阶段3:洞察-通过解释产生顿悟顿悟是指对所发生事情的理解,这种理解能转化为积极的行为。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访者对自身行为和错误认识所要达到的目的的理解,一是对自身行为和错误认识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例如,咨询师向一位严重偏科,极度憎恨现行教育制度,行为偏激又情绪化的来访者提问道:“你不喜欢理科,为什么又会为理科学不好这么痛苦呢?”

她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并不把理科当回事,反正我将来学文,但是成绩考不好,我却无法释然,真是没有道理。而且,我现在的文科成绩也不像初中时那样突出了,好像也遇到了问题。我真害怕,怕极了,天天晚上做恶梦,梦见厉鬼索命。

咨询师再问:“哦……,想象一下,如果考不好,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她答:“考不好……(认真思考了片刻),我的父母会很没面子,别人会笑他们,尤其是我妈妈。”原来她认为她学习成绩好,能让父母自豪,面上有光,父母就会在乎她、重视她,即使离了婚,父母也不会离她而去。阶段4:重新定向在这个阶段,咨询师和来访者要一起努力用新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来替代原有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使来访者积极投入到改变中去。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把自我击败的知觉(“生活是不公平的”),错误的价值观(“总想做第一”),夸大的目标(“我必须使每个人高兴”),认知扭曲(“你不能相信任何人”),无效的行为模式(过度控制,过分对立)等作为改变的目标。三、以人为中心疗法非指导性治疗-来访者中心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病人、患者-来访者、当事人三、以人为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由罗杰斯一手发展起来的。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生于美国芝加哥近郊一个勤奋劳作的清教徒家庭。幼年时受的教育强调德行、勤劳,以及基督教的信仰。1922年,罗杰斯到北京参加世界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异域见闻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很大冲击,使他“能够思考我自己的思想,得出我自己的结论,并采取我所信任的立场”。这次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感受,使罗杰斯相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日后的人格研究。(一)人性观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二)主要概念1、现象场-人自己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决定人的行为的是现象的现实,而非物质的现实。:同一件事对十个人来说有十种不同的意义。2、人的实现的倾向-天生发展和发挥个人潜能的倾向3、自我的概念自我:真实的自己自我概念:被认识到的自己理想自我:期望中的自己自我概念的发展与价值条件化的过程(三)辅导方法1、辅导目标:与来访者建立一种适当的关系,从而促进来访者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人。2、辅导员角色:真实存在的人而非辅导员角色3、辅导关系-产生辅导效果的基本条件3、辅导关系-产生辅导效果的基本条件(1)一致:真诚与真实(2)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热情、尊重、接纳)(3)准确的同感的理解:设身处地地理解四、理性情绪疗法略五、行为治疗(一)经典的条件作用1、基本观点:经典的条件作用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入一个新的中性刺激建立次级条件反射。2、基本概念:强化消退泛化分化(一)经典性条件作用

学习前:食物唾液分泌铃声注意,无唾液分泌学习过程:

铃声+食物唾液分泌

(反复几次)学习后:

铃声唾液分泌(一)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UCSUCR

CSCR

如:注射、疼痛身体不舒服拥挤的车厢如:焦虑、恐惧心情不佳恐惧、出汗如:眼镜、穿白衣的男性车站如:焦虑、恐惧心情不佳、恐惧、出汗经典的条件作用的基本概念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形成特定的S—R关系的获得过程。强化——是指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过程。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反复结合呈现就起着强化的作用,促成了条件作用的形成;消退——只给予条件刺激物,而不给予强化物的刺激时,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出现条件反应。经典的条件作用的基本概念泛化——个体把习得的经验扩展运用到其他过程。分化——有机体面对环境中的信息包括较为相似的信息,能把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与其他信息区分开来,并只对前者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五、行为矫正(二)操作性条件作用1、基本观点: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关键之处是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2、基本概念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正(阳)性惩罚、负(阴)性惩罚消退(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箱内的白老鼠

压杆杠食物

(情境)(行为)(后果)

行为结果

行为增加

图示:操作条件作用强化的过程如:看电视喝茶与人交谈

如:兴奋、有趣解渴对方有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行为结果

行为减弱

图示:操作条件作用消退的过程如:看电视喝茶与人交谈如:没什么有趣解不了渴对方没有应答基本概念

1、强化(1)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有两种强化:阳性强化呈现的刺激物是积极的、令人喜欢的,能产生使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效果阴性强化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作为行为结果即偶联事件是移开或取消这样的刺激物,使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效果。1、强化(2)强化物:强化过程中,行为反应伴随的刺激称为强化物。初级强化物:能直接起到增强反应作用的事物;次级强化物:通过与初级强化物的联系获得强化力量的事物。社会强化物:和人类基本的爱与关怀联系在一起的事物。1571、强化(3)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行为反应与后果产生的时间间隔——行为反应与后果之间的一致性——强化物与行为人的关系案例:具体行为---反应:孩子在商店发脾气,刺激结果:妈妈立即买糖,结论:将来孩子更有可能在商店发脾气。(对孩子——正强化)当孩子在商店发脾气,妈妈立即买糖,刺激结果:孩子停止了发脾气,结论:孩子一哭,妈妈更有可能买糖。(对妈妈——负性强化)2、惩罚:定义与类型

惩罚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甚至降低至零的过程。阳性惩罚呈现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能产生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阴性惩罚移开或取消积极的、令人喜欢的刺激物,也能产生使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强化与惩罚反应概率刺激增强刺激消除反应增强阳性强化(呈现愉快刺激)阴性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反应降低阳性惩罚(呈现不愉快刺激)阴性惩罚(消除愉快或强化刺激)2、惩罚: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及时(2)一致性(3)因时而异,因人而异2、惩罚的道德讨论:教育中该用惩罚吗?2、惩罚的道德(1)使用惩罚方法应该考虑的问题——可能产生侵犯行为或其他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受惩罚个体逃避或回避——可能对使用惩罚方法的人产生负强化作用,从而导致惩罚的错用、滥用——使得观察者模仿惩罚的方法。2、惩罚的道德(2)遵循道德原则——防止误用和滥用原则——尽量少用原则——避免副作用原则——尊重人权原则3、消退:什么是消退

---消退,是指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因得不到持续强化而导致其发生的频率下降或发生的可能性消失。原来:情境行为强化现在:情境行为不予强化以后:行为就会因得不到通常强化而逐渐降低,最终消逝。此法使用初期,行为问题将比原来更严重3、消退:---消退过程的特征——消失爆发——自发恢复----影响消退的因素——行为消退前的强化程度——行为消退后的强化程度(三)两种条件作用的比较操作性经典性行为类型行为是由有机体发出的;有时称之为随意的应答的或者反射的;是由先前刺激引起的,称之为不随意的强化程序:反应之后给予积极强化物(或者,反应之后去掉厌恶刺激)结果:行为的出现率增加程序:先前的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配对结果: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而该刺激现在成了条件刺激消退程序:先前被强化的反应出现后不给予强化物结果:反应的出现率下降程序:呈现条件刺激时,不再伴随非条件刺激结果:条件刺激不再引起条件反应自动恢复程序:进行消退(行为不再出现)后,进入“休息期”结果:休息期之后,先前被去掉的反应会再次出现,尽管比消退期间要少程序:进行消退(训练到条件刺激不再引起条件反应)后,进入“休息期”结果:休息期之后,条件刺激再次引起条件反应,尽管比消退期要少(四)社会学习理论191社会学习理论家论认为人类更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而是通过示范,观察,模仿的途径进行的。班都拉(Bandura)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社会模仿学习一般经过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建立影响模仿学习的一些因素:被模仿人的特征,观察者的特征,观察者的参与程度。示范法、行为排演

(六)行为治疗方法与技术一)放松训练二)系统脱敏三)差别强化四)代币制五)行为契约六)自我管理七)其它行为技术:厌恶疗法、思维阻断法、满灌疗法、宣泄疗法、角色扮演、决断训练一)放松训练

1.音乐放松训练

可选的音乐有:《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雨打芭蕉》、《兰色的多瑙河》、《少女的祈祷》、《田园交响曲》、《水上音乐》等。提醒:“纯粹音乐”、音量要低音乐欣赏:

《春江花月夜》2.意念放松训练

又叫注意集中训练、想象放松训练等。主要是通过让来访者直接注意一个中性的或愉快的刺激,而转移他对产生焦虑刺激的注意。例子:天上下着毛毛雨,我漫步在雨中,毛毛细雨淋湿了自己的头——胸——背——腿——脚心,自己感到无比地舒适。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清醒,原来的紧张和疲惫一点点地被冲刷掉,真是舒适极了,无比舒适,无比舒适……我的身心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放松……3.呼吸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常采用的是腹式呼吸,也称深呼吸或放松呼吸。4.肌肉放松训练程序:1.准备2.顺序3.方法手臂部头躯干腿从脚趾、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背部、肩部、颈部肌肉的秩序放松。每次放松一个骨骼肌肉群并保持10秒左右,先使该部位肌肉紧张,保持紧张状态体,然后慢慢放松,体验肌肉的松紧程度,如发热、沉重、温暖、愉快等(停顿约5秒),从而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二)系统脱敏法原理:去条件反射或消退主要技术:放松训练、想象、构建行为等级操作步骤学习放松构成焦虑等级实施脱敏例如,一个害怕考试的学生的等级层次事件SUD1.考前一周想到考试时202.考试前一天晚上想到考试时253.走在去考场的路上304.在考场外等侯时505.进入考场606.第一遍看考试卷子时707.和其他人一起坐在考场中想着不能不进行的考试时80每次脱敏治疗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脱敏事件1—4个。不能赶进度,一定要确认一个事件已经不再产生紧张才能进行下一事件的脱敏。三)差别强化——正性行为每出现一次就被强化一次,与此同时任何妨碍这种正性行为的负性行为都不被强化以提高正性行为出现频率的技术。差别强化的条件:(1)想要提高某一积极行为的发生频率(2)该行为偶尔出现过

(3)该行为出现后,能够提供一种强化刺激差别强化的步骤定义要使其发生率提高的目标行为定义消极行为确定强化刺激即时并持续地强化目标行为消除对消极行为的强化作用当目标行为持续出现时运用间歇强化使差别强化泛化以使目标行为在所有相关的刺激环境中都能出现。

四)代币制

——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规定代币的使用,从而使目标行为达到肯定和奖励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条件强化物称为代币or指采用具有交换价值的象征物(代币),代替金钱的(精神或物质)奖励作用,来系统管理行为的一套方法。

四)代币制

要求

确定目标行为并作基础评定决定所用的代币,并告知当事人明确目标行为与代币的关系编制代币与强化物的交换系统规定用代币交换强化物的时间、地点、方式。案例一男孩,10岁,四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作业潦草,具体表现是字迹不正,字形大小不一,字距行距不清,笔顺不规范,作业和测验常被扣分。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观察发现,该生只要下功夫、态度认真,上述情况就好得多。案例研究者选定代币制进行干预确定目标行为是:仔细做作业,书写认真,字迹端正清楚,成绩有进步,且某些生活习惯有改进。然后,拟订“行为代币价值表”因考虑到字迹潦草与缺乏写字训练有关,故表中也列入了此项。表中带“*”的项目则在干预后期引入。所选用的代币是自制的圆形纸片,直径为4厘米,上面分别标有1、2、5、10的点值。

案例

接着,在了解该生所喜欢和选择的强化物的基础上拟订代币交换系统,即“强化菜单”

案例为了使代币制干预后目标行为能继续保持,干预后期一方面逐渐使用社会性强化物,另一方面提高了交换强化物所需代币的点值,按前表中括号内的点值执行。此干预共持续了9周。前3周以作业潦草行为为干预目标,各得103、104、107点,至第3周问题行为已大有改观。第4至7周,引入表中有“*”的项目,各得173、178、179、160点。最后2周仍天天授予代币,但兑现强化物改为每周周末一次,干预效果继续保持,说明可以完全撤去代币了。操作注意事项

选择适当的代币确定的行为币值要适当编制好交换系统认真执行奖励要求和交换规定为有关人员提供帮助促成向自然情境的类化

五)行为契约

界定行为者与有关人员写下彼此都同意的条文,这些条文规定了当事人应该有的行为表现和有没有这样的行为表现会伴随得到的具体结果。实质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文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行为契约的组成确定目标行为规定出如何测量目标行为确定该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确定强化与惩罚的发生确定有谁来实施这项强化行为契约应用举例:

一位大学生与咨询老师签定的契约:

行为契约我,XXX,同意写7页论文,从本周的时候开始,到这周结束。7页文稿的定义是,6页整篇幅,及一页部分篇幅的打印文稿。然后我带这些打印文稿在时间去见XXX老师。如果我没带文稿去见老师,则老师可以将我的书中拿一本到图书馆。签字:受治者

治疗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